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

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甄梓鈴
圖書標籤:
  • 獨立記者
  • 歐洲
  • 采訪
  • 紀實
  • 新聞
  • 時事
  • 社會
  • 文化
  • 觀察
  • 報告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〇一八年,作者離開所屬的媒體,以獨立記者的身分踏上在歐洲的採訪之旅。

  她沒有走嚮更多人注目的西歐,而是以寒冽的瑞典為駐點。在福利見稱的北歐,她看見天堂的另一麵──院士的醜聞被揭發,以緻諾貝爾文學獎暫停一年;大量難民尋求庇護,引起不同的反彈。

  在東歐變革三十周年,她走訪德國、波蘭、捷剋、匈牙利與波羅的海三國,尋找這些國傢一路走來的足跡,以至脫離蘇聯後的生活──有人從抗爭者成為總統後,卻被人唾棄;有人堅持講述國傢抗爭的歷史,不容國人遺忘;有人參加瞭「波羅的海之路」,成為一生重要的經歷。

  這一年,她走訪大城小鎮,透過採訪,透過觀察,理解這些國傢麵對不同的挑戰──有的被大國虎視眈眈,經常滋擾;有的慢慢落在獨裁者的手裏,自由漸漸被收緊;有的右派崛起,惹起爭議。雖然如此,在尋找更美好的將來的路上,很多人仍然努力,為自己相信的多走一步,參與罷課,寫真實的報導,講述過往的經歷,留守自己的傢鄉。

  這些國傢的歷史,以至她們正麵對的睏境,與香港無關,但是有些議題不如想像中遙遠,有些經驗曾與我們在某個時間成功連結,正如捷剋著名作傢剋裏瑪所說,「從歷史中學習是重要的」,除瞭避免重複犯錯,也能藉鑑他山之石。

名人推薦

  陳立程
  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劉緻昕(颱灣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
  關震海(《誌》傳媒創辦人)
  林育立(駐德國記者)

  在歐洲,她用筆記錄瞭一個處於巨變的大時代,迴到香港,麵對的是另一個大時代。要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堅持客觀求真地記錄社會變遷,必然要承受更激烈的理智與情感之間的撞擊,梓鈴對新聞專業有一份執著,衷心期待在她的筆下看到「而這,就是今天的香港」。──陳立程

  感謝這本書,將這些歐洲的記憶,帶到香港人的手中,作為智慧的載體,也是希望的火苗。──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自由未竟》證明瞭走踏現場的價值,讀者得以跟著梓鈴的文字走訪不同國度、踏過不同人對自由追求之路。──劉緻昕(颱灣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

  欣喜香港的記者有自己的作品,帶香港人走一次歐洲,反思當地自由之後的思想轉變。──關震海(《誌》傳媒創辦人)

  我在書中讀到尋覓、徬徨和自我期許,發現梓鈴似乎已經熬過這段路,準備好繼續走下去。──林育立(駐德國記者)
故土與遠方:兩個時代的交錯與迴響 作者:林溪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曆史敘事或冰冷的政治分析,而是深入挖掘瞭兩個看似遙遠,實則緊密相連的生命體驗:一位是二十世紀初葉,在動蕩的歐亞大陸上尋求身份認同的年輕知識分子;另一位則是當代,一位試圖在信息爆炸時代重建個體記憶與真實連接的獨立創作者。通過兩條時間綫索的交織與碰撞,我們得以窺見時代洪流下,人性的堅韌、選擇的代價,以及“傢園”一詞的復雜內涵。 故事的起點,是1920年代初的東歐邊緣地帶。主人公亞曆山大·沃科夫,一個齣身於沒落貴族傢庭的青年,懷揣著對啓濛理想的執著和對新文明的嚮往,毅然踏上瞭前往西歐求學的旅程。他搭乘擁擠的貨運火車,穿越戰後滿目瘡痍的土地,目睹瞭帝國崩潰後的權力真空與意識形態的劇烈拉扯。 亞曆山大所到之處,從巴黎的咖啡館到柏林的地下劇社,從維也納的沙龍到布拉格的知識分子圈,都充斥著躁動不安的氣息。他不是一個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他結識瞭流亡的詩人、心灰意冷的革命者,以及那些在快速工業化浪潮中被拋棄的傳統手藝人。他的日記和信件,充滿瞭對理性主義的信仰與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深切憂慮。他試圖用筆去丈量歐洲的傷口,試圖在哲學思辨中尋找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坐標係。然而,隨著政治氣候的日益緊張,他發現自己所珍視的“自由交流”的理想正在被鐵幕的陰影所吞噬。他必須在“保持純粹”和“參與現實”之間做齣抉擇,而每一次抉擇都意味著與故土的某種永久性切割。 時間的指針快進至當代,敘事轉嚮瞭瀋薇,一位活躍在數字媒體領域的非虛構作傢。她接手瞭祖父留下的一個遺物——一個布滿瞭塵土的舊皮箱,裏麵裝著的正是亞曆山大·沃科夫的泛黃手稿和未曾寄齣的信件。 瀋薇的生活,充斥著碎片化的信息流和即時的反饋機製。她的工作是捕捉“熱點”,篩選“流量”,她習慣於在屏幕的微光下構建敘事。然而,麵對祖父留下的,那些需要用放大鏡纔能辨認的筆跡和冗長、深沉的思考時,她感到瞭前所未有的阻力與震撼。 她決定以這些手稿為藍本,重走亞曆山大的路綫。她不再滿足於通過網絡地圖和維基百科瞭解曆史,而是親自去尋找那些仍在抵抗時間侵蝕的古老書店、隱秘的檔案館,以及被遺忘的社區。在柏林一個老舊的公寓裏,她找到瞭亞曆山大當年租住過的房間,雖然早已麵目全非,但透過窗戶投射進來的光綫,她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的掙紮。 瀋薇的旅程,是一場與“深度”的重新連接。她發現,亞曆山大所麵對的,是對宏大敘事的迷信;而她自己所麵對的,則是對深度思考的集體規避。她開始質疑,在算法篩選的世界裏,什麼是真正的“真實”?當信息唾手可得時,我們是否反而失去瞭求知與求真所需的耐心? 隨著瀋薇對亞曆山大經曆的挖掘深入,兩條看似平行的軌跡開始産生奇異的共振。亞曆山大在信中對“邊界的消融”與“身份的漂泊”的描述,與瀋薇在跨國報道中遇到的文化隔閡産生瞭微妙的呼應。她開始理解,對於前一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國傢和意識形態的劇變將他們流放;而對於她這一代人來說,是信息的無限延展和數字化的進程,使得“根基”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 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細膩的對比和跨越時代的共鳴。它探討瞭“流亡”的兩種形態:一種是地理上的被迫遷徙,一種是精神上的信息疏離。林溪以其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描繪瞭歐洲大陸上永恒的矛盾——對穩定秩序的渴望與對打破陳規的衝動之間的拉鋸戰。 最終,瀋薇完成瞭她的創作,但這次創作不再是對祖父故事的簡單復述。她將亞曆山大的理性之光與自己現代的睏惑融入一體,完成瞭一次對“時間性”和“傢園感”的深刻追問。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密的機械裝置,將兩個時代的聲音巧妙地嵌閤在一起,讓我們得以審視,在每一次社會結構性的劇變之後,人類如何重建自己的內在地圖,以及,在不斷變化的“遠方”與“故土”之間,真正的“自我”將棲息於何處。它是一部關於記憶的考古學,也是一部關於當代精神睏境的沉思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甄梓鈴


  國際新聞記者。二〇一八年夏天,毅然辭去報館工作,以獨立記者身分赴歐洲採訪一年,駐紮瑞典,經營《三角尺北歐新聞平颱》。走進國際現場,實地觀察歐洲政局,發掘新聞故事。文章散見於《明報》、《蘋果日報》、《BBC中文網》、颱灣《報導者》等中文媒體。

圖書目錄

陳立程序
尹子軒序
劉緻昕序
關震海序
林育立序
自序

第一章
天堂無門


I. 氣候變遷
走進氣候罷課現場
沒有垃圾的國度

II. 諾貝爾獎醜聞
跟著瑞典人上一堂「諾貝爾課」,醜聞過後文學獎何去何從?
離開伊朗,尋迴寫作自由──專訪瑞典學院新院士Jila Mossaed

III. 難民危機
同班同學
在瑞典大選進行時,走進伊巴謙莫域傢園
丹麥大選採訪──那些被邊緣化的人
舌尖上的敍利亞
熱話背後,絕望告白,學生睏IS佔區,教授僱傭兵拯救

IV. 戰狼在北歐
誰的公民
酒店事件餘波未瞭

第二章
鐵幕之後


I. 東歐劇變

波蘭
專訪波蘭前總統華裏沙,拉倒鐵幕,英雄不再
鐵幕倒下前/後
鐵幕倒下三十年,波蘭媒體第四權怎麼瞭?

匈牙利
從民主鬥士到威權領袖,走訪歐爾班傢鄉
獨立媒體狹縫求存,匈牙利政府的眼中釘

德國
東德最後一個逃亡傢庭
反移民的「高牆」──柏林圍牆倒塌三十年前夕,一個衝突現場的再訪
被遺忘的殖民傷痕,走進柏林「非洲區」
小黨崛起似納粹,學者憂掌大權,德極右黨否認排外,「隻是默剋爾愈走愈左」
極右色彩惹監控,AfD稱遭不公打壓

捷剋
寫在「布拉格之春」五十周年,在捷剋尋找共產記憶

II. 獨立以後
二百萬人手牽手,築成六百公裏的自由之路
本土語言保衞戰
資訊戰是怎樣煉成的
今生不迴傢
不存在的樓層
歌唱革命

後記:迴傢的路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562398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自序

  「你怎樣看在香港做國際新聞?」畢業後迴港找傳媒工作,麵試時,我被這樣問過。

  我記不起當時怎樣迴答,有可能說瞭一些聽起來很官腔的答案,編輯主任一直麵帶微笑,後來我獲取錄,加入瞭《明報》國際版。

  剛入行,我從外電翻譯開始做起,寫國際花絮和要聞是基本工作,每天翻譯不同通訊社的稿件,涉獵世界各地的新聞,有軟有硬。慢慢地,我有機會參與一些國際專題報導的工作,跟著資深記者討論「菜單」和選題角度、搜集資料、找受訪者,大多數訪問是隔著電話或電郵進行。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挑戰,在跌跌碰碰中學習何謂新聞。

  二〇一六年,我離開《明報》,之後加入《香港  》擔任國際新聞記者,做網、做報、度橋拍片、街訪、錄VO,逼著一夜長大。雖然國際新聞編譯工作重要,但做得愈久,就愈想齣去跑,發掘外電以外的故事。總是有人問我:「國際新聞記者是不是經常齣差?」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在香港當國際新聞記者不常有這種機會,認識一些有衝勁的記者,遇到感興趣的新聞議題更選擇自費採訪。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在時任韓國總統樸槿惠親信乾政風波持續發酵下,我去瞭首爾一趟,說是旅遊,心底是想帶一些採訪迴來,或是近距離觀察燭光集會的情況。那次旅程,中途齣瞭意外,我跌倒弄傷瞭腳,最後忍著痛一拐一拐的走到光化門集會現場,完成採訪。那是我第一次跨齣辦公室,在國際新聞現場採訪,事後反思雖有不足,但走進現場的確重要。

  離開香港,在歐洲獨立採訪

  一位新聞界前輩曾經對我說:「做國際新聞什麼都要略懂一點,還要有自己擅長的議題和國度。」那我的寫作主線是什麼呢?我在大學修讀國際關係,以理論學習和歐洲研究為主,大學二年級曾赴瑞典當交換生,短期留學,開啟瞭我對北歐政治新聞的興趣。

  當我決定以獨立記者身分嚮外闖,毫不猶豫就選定瑞典南部一個小城,一個我曾經生活過、最熟悉的地方。那兒租金沒大城市那麼高,駐點的交通便利,碰到想做的新聞議題,背上背包,說走就走。歐洲近年多次發生大型恐怖襲擊、難民危機爭議不斷、右派勢力大崛起,這些都是我比較關注的議題。
   
  二〇一八年夏天,我辭掉全職工作,離港外闖,想試試自己能走多遠。由主流媒體記者變成獨立記者,這條路是孤獨的,就像創業一樣,由零開始。從事前準備、研讀資料、行程安排、實地採訪至訪後整理,寫成文稿,嚮各大傳媒機構「賣橋」,或是在齣發前跟指定媒體商議閤作方案。採訪路上,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做決定,工作錶麵看起來輕鬆自在,其實講求自律性。在沒有公司資源及固定收入下,如何做到收支平衡,讓自己不會蝕太多錢,更是一門學問。

  〈寫在「布拉格之春」五十周年──在捷剋尋找共產記憶〉是我離港後的第一篇採訪報導。我帶著一本簿、一支筆,走訪布拉格各處,跟不同的人對話,逆權作傢與小市民、老人與青年各自述說經歷,談「布拉格之春」、「天鵝絨革命」及今日右翼民粹主義政治思潮,由追尋歷史到記載現實。這是我的方嚮,新聞工作不隻是把故事帶迴來,寫成的採訪報導,更希望給讀者帶來一些反思。

  那一年,我去過很多地方,走進瑞典和丹麥的移民區,採訪北歐式選舉、拜訪前蘇聯地區,有幸訪問波蘭前總統華裏沙、與東德逃亡者及右翼政黨領袖對談,探討東西德統一後的現況,而踏上波羅的海三國,探尋當地人的歷史記憶。

  這本書輯錄瞭我在二〇一八至二〇一九年從事獨立記者的日子裏,在不同報章及平颱發錶過的採訪報導,也有些未發錶過的文章,包括採訪背後的小故事、離港外闖的生活等等。《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既是記年,也是記事,為這一趟旅程留下一點紀念。

  在此感謝各位新聞界前輩的提點,亦感謝傢人一直以來的支持。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話,光看書名,我本來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或沉悶,畢竟「採訪紀實」聽起來好像比較嚴肅。但實際翻閱後,發現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故事的敘事張力十足,完全不像是在寫一份報告。他們遇到的那些突發狀況,那些為瞭取得獨傢資訊而與時間賽跑的場景,寫得像電影情節一樣扣人心弦。特別是當他們麵對權威、或者被當地資訊網絡排斥時的掙紮與突破,那種「不服輸」的韌性,非常能激勵人心。我讀到好幾處,都忍不住在心裡為他們加油打氣,希望他們能順利完成任務。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採訪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展現瞭「過程」中的人性掙紮與專業堅持。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歐洲的某些角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不僅僅是旅遊指南上那些光鮮亮麗的介紹。它細膩地描繪瞭在地人真實的生活樣貌,那些或許不那麼「上相」,卻更貼近現實的片段。我特別喜歡那種旁觀者清的視角,記者作為一個外來者,卻又努力融入,這種抽離與貼近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彷彿也跟著他們一起,走進瞭那些小巷弄、咖啡館,聽著當地人的低語,感受著歷史的厚重。這種深入的觀察,不是一般大眾媒體能輕易達成的,它需要時間、耐心,以及對細節的敏銳捕捉。書中對不同國傢社會結構的對比,也讓我這個颱灣讀者在思考我們自身社會時,多瞭一個參照的維度。

评分

最近在書店看到好幾本書,但那本關於歐洲採訪的書吸引瞭我的目光。它讓我想起自己過去在國外生活的一些經歷,那種身處異地、麵對未知挑戰的感覺,至今仍難以忘懷。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簡潔,但文字的排版卻給人一種紮實、有料的感覺,彷彿能從中窺見那些在異國街頭奔波的記者們的汗水與熱情。閱讀的過程,我時常會聯想到那些新聞報導背後,記者們可能付齣的心力,他們如何剋服語言的隔閡、文化上的差異,去挖掘那些深藏的真相。光是想像他們在那些古老的歐洲城市中穿梭,試圖拼湊齣一個完整故事的畫麵,就覺得非常引人入勝。這本書的氣氛,讓我迴想起那種獨立媒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堅持追求報導真實性的精神,這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國際局勢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它避開瞭宏觀的政治口水戰,而是從微觀的人與事著手,去解構複雜的歐洲社會。作者們在描寫那些田野調查時,那種對人情世故的細膩體察,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如何與受訪者建立連結,如何在敏感議題上取得閤作,這些技巧本身就值得所有想從事媒體或社會研究的人仔細品味。而且,不同於那些由西方媒體主導的報導視角,這本書帶有著一種「局外人」的警覺性,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往往能跳脫齣傳統框架,為我們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啟發。這不隻是一本記錄歐洲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好好觀察世界」的教材。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不得不提一下,它的紙質摸起來很舒服,內頁的留白也做得很好,讓人閱讀起來沒有壓迫感。這在長時間閱讀時,對眼睛來說是個很大的加分。不過,更吸引我的,是它所傳達齣來的一種精神層麵的東西。在資訊被過度簡化、追求速度的當下,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有價值的資訊往往需要付齣巨大的成本去獲取。那種願意為瞭深入瞭解一個議題,而在異地駐足數月甚至更久,去建立信任、等待時機的耐心,在現在這個「快時尚」的媒體環境中,簡直像是一種奢侈。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接收資訊的習慣,是不是太過於碎片化,而錯過瞭事情的全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