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沉舟:太平輪海難歷險及尋恩記

怒海沉舟:太平輪海難歷險及尋恩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喬尚明
圖書標籤:
  • 太平輪海難
  • 曆史
  • 冒險
  • 尋親
  • 海洋
  • 迴憶錄
  • 二戰
  • 颱灣
  • 移民
  • 災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顛沛流離,烽火連天的1949年,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小年夜的「東方鐵達尼──太平輪」號,上瞭船,就是一生重新的開始或結束,作爲少數存活下來的幸運者,幾十年後在大洋彼岸尋找救命恩人的經歷,纔有機會從另一麵瞭解瞭當時獲救的真實過程,以及人性的溫暖與無奈。
 
  1949年1月27日小年夜的深夜,東舟山群島海域發生瞭一起海難:由上海駛往基隆的中聯輪船客輪太平輪與貨輪建元輪相撞並同時沉沒。在當時一票難求的太平輪上,載有韆餘人及沉重的貨物。當日天寒地凍,落水的人們慘叫呼救,後經澳大利亞華爾濛歌號軍艦前往搭救,僅三十五人獲救生還,傢父喬鍾洲為其中之一,之後傢父輾轉到達颱灣並在日本工作生活數十載。半個世紀之後,我同內人江濤移民澳洲定居於悉尼,受傢父之命連同長女喬清波尋找當年太平輪的救命恩人。幾經努力終於得以找到當年曾經在船上服役並直接參與搭救的部分船員。按照傢父的遺願,我同內人江濤依據傢父口述將當年海難的歷險經歷,以及澳洲恩人對當時搭救過程的描述,和我們一傢與恩公們的聯繫互動編輯成此書,以此來錶達傢父對於華爾濛歌號軍艦以及艦上救命恩人的感恩和懷念!
 
本書特色
 
  ★ 太平輪事件倖存者之一的後代,記錄下影響父親一生的這起海難,也寫下跨越國界串連起的緣分與故事。
 
  ★ 太平輪海難事件帶來瞭無數個生離死別和傢庭破碎,但也意外讓彼此語言不通、素昧平生的生還者與伸援者,建立起長達數十年的友誼……
怒海沉舟:太平輪海難歷險及尋恩記 一艘巨輪的沉沒,一段塵封的記憶,一次跨越時代的尋訪。 這是一部關於勇氣、苦難、人性光輝與曆史深思的紀實文學作品,它以1949年1月27日,搭載著數韆名尋求新生活的避難者、軍民、商賈與學子的“太平輪”在颱海沉沒的世紀悲劇為核心,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社會圖景、個體命運的無常,以及災難幸存者們在劫後餘生的漫長歲月中,所經曆的掙紮、堅守與尋找。 本書並非單純的災難記錄,而是一幅由無數微觀個體生命織就的宏大曆史畫捲。作者以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耗費數十年時間,走訪瞭兩岸三地的數十位幸存者及其後人,翻閱瞭大量塵封的檔案、報紙記載、私人信件與口述曆史資料,試圖拼湊齣一個完整而真實的“太平輪”故事。 第一部分:啓航前的暗流湧動 “太平輪”,這艘象徵著戰後希望與新生活的巨輪,在它緩緩駛離上海港的那一刻,已然被時代洪流推嚮瞭命運的深淵。本書的開篇,細緻描繪瞭1948年末至1949年初的上海——一個充滿矛盾與躁動的城市。戰爭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新的政治格局正在醞釀,無數人懷揣著對“颱灣新生活”的憧憬,拖傢帶口,帶著全部的傢當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踏上瞭這艘本應是“希望之舟”的客輪。 作者深入挖掘瞭登船者的復雜身份:有的是國民政府的公務人員及其眷屬,有的是急於撤離的富商,有的是被戰火波及的普通百姓,甚至還有混跡其中的投機者和特工。通過對不同階層人物的描繪,展現瞭當時社會群像的焦慮與狂熱。我們看到瞭知識分子對未來教育環境的憂慮,看到瞭底層民眾對生存空間被擠壓的無奈,也看到瞭不同派係間潛在的緊張關係。這些“上船的理由”,構成瞭沉船悲劇發生前夕,曆史背景的厚重底色。 第二部分:冰海之夜的絕望與人性試煉 本書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對1949年1月27日夜間災難發生過程的還原與重構。作者摒棄瞭戲劇化的渲染,而是采用瞭一種冷靜、剋製的筆觸,基於幸存者的迴憶,詳細重建瞭撞擊發生、船體傾斜、以及隨之而來的混亂場麵。 “太平輪”與載滿煤炭的“建元輪”相撞的瞬間,是所有幸存者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印記。書中細緻描繪瞭船艙內外的反應:從最初的難以置信到恐慌的蔓延。在絕對的黑暗與冰冷的海水中,人性的光輝與幽暗被同時激發齣來。 勇氣與犧牲: 記錄瞭船員們在極度危險中依然試圖組織救援的努力,也記錄瞭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在生死關頭互相拉持、捨己救人的感人瞬間。例如,那位將救生衣讓給年幼鄰居的教師,那位在船艙淹沒前夕依然努力打開艙門的工人。 殘酷與自私: 同時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災難麵前的弱點。關於爭奪有限救生工具的混亂、關於富人與權貴利用特權優先登艇的爭議,以及那些在絕望中選擇自保而放棄他人的冰冷選擇。這些細節,使得這場悲劇不僅是物理上的損失,更是對人類道德底綫的深刻拷問。 作者還特彆側重於描繪瞭“落水者”的群體體驗——在冰冷的海水中,數十小時的漂浮,對意誌力的極限考驗,以及對“生”的本能渴望。 第三部分:劫後餘生的漫長尋索 “太平輪”的沉沒,隻是部分人的終點,卻是更多人的起點。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轉嚮瞭颱灣及周邊地區的幸存者群體。他們帶著沉重的創傷和幾乎失去一切的現實,在異地開始“重建生活”。 創傷與記憶的重塑: 許多幸存者終生都在與那場海難的記憶作鬥爭。書中深入探討瞭“幸存者內疚”(Survivor's Guilt)對他們精神生活的影響。他們常常在夢中迴到那艘船,醒來後必須麵對“為什麼是我活下來瞭?”的哲學拷問。為瞭不讓逝去的親人被曆史遺忘,他們有的選擇沉默,有的則成為傢族記憶的堅韌守護者。 尋找失蹤的綫索: “尋恩記”是貫穿全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許多人失去瞭所有親人,他們漂泊到颱灣後,花瞭數十年時間,通過各種渠道試圖打聽失蹤的配偶、子女或父母的下落,哪怕隻是一個確定的死亡消息。本書記錄瞭幾次跨越海峽的艱難尋親之旅,揭示瞭在特定曆史背景下,信息流動的極度不暢如何加劇瞭親情的破碎與等待的摺磨。 第四部分:曆史的沉澱與代際的傳承 隨著時間推移,第一代幸存者逐漸老去,關於“太平輪”的記憶麵臨消散的風險。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幸存者的迴憶,更關注到他們的後代如何繼承這段傢族曆史。 作者采訪瞭那些在災難發生後纔齣生的“第二代”,他們通過父母的隻言片語、照片或遺物,拼湊齣父母不願多談的往昔。這些後代如何理解父母的堅韌、沉默與創傷?他們如何看待那段動蕩的曆史? 最終,《怒海沉舟》以一種深沉的敬意,將“太平輪”從一個冰冷的曆史名詞,還原成一個充滿血肉與情感的龐大群體故事。它是一部關於個體在巨大曆史車輪下的無力感,也是一部關於人類在絕境中展現齣的不屈意誌與對愛、對生命本能的執著。這本書提醒著我們,每一個沉沒的故事背後,都有一串需要被銘記的名字和一段不容忽視的時代傷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尚明
 
  遼寧鐵嶺人,畢業於東北工學院,從事煤炭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政府特殊貢獻者。移居澳洲之後開創「悉尼詩詞協會」,並擔任會長,教授古典詩詞並齣版個人詩集。
 
江濤
 
  又名林誌明,喬尚明夫人。齣生於上海,早年曾就讀臺北第一女中,上海育纔中學等,畢業於外語學院英文係,從事煤炭科學院英文翻譯工作,副譯審,退休後移居澳洲悉尼。

圖書目錄

1 引言
2 特殊的嘉賓
3 故鄉鐵嶺
4 擁擠的太平輪
5 入選「神童」,東渡扶桑
6 怒海沉舟
7 被監押著離開日本
8 海上大營救
9 鐵窗生活
10 尋訪救命恩人
11 人間煉獄
12 悉尼謝恩宴
13 監獄被炸死裡逃生
14 華爾濛歌號驅逐艦
15 無政府狀態
16 尋訪救命恩人瑞剋
17 動蕩的時局,短暫的團聚
18 尋訪救命恩人隆恩‧耶茨
19 意外的變故
20 尋訪救命恩人戴‧剋拉剋
21 寓居北平
22 華爾濛歌號退伍軍人聯誼會
23 浪跡津門
24 齣色的榮譽──記塞濛‧懷特(上)
25 返迴故鄉鐵嶺
26 齣色的榮譽──記塞姆‧懷特(下)
27 未入宦海亦浮沉
28 優秀的海軍少將塞濛‧哈林頓(SIMON HARRINGTON)
29 我的母親陳淑珍
30 見證新艦下水,感恩舊艦相救
31 唐山大地震
32 龍山賓館大團圓
33 訪古都西安,會同窗摯友
34 安度晚年,含笑而終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52316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引言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恰是農曆除夕前一天的夜晚──小年夜。上海中聯公司的一首排水量兩韆四百八十九噸的客貨兩用論《太平號》,搭載近韆名旅客及船員以及大批貨物,由上海開往颱灣的基隆港。午夜十一時四十五分左右,《太平輪》行駛到舟山群島海域北緯30.25度,東經123度白節山附近的洋麵,同另一首由颱灣駛嚮上海的滿載著二韆七百噸煤炭和木材的《建元輪》橫脊相撞,兩船相繼沉沒,韆餘名旅客和船員葬身海底,一場震驚世界的,被稱為《東方的泰坦尼剋號》大海難發生瞭。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八日淩晨一時四十五分,行駛在附近海域的澳大利亞海軍驅逐艦《華爾濛歌號》接收到船隻遇險的呼救信號:S.O.S, S.O.S ……。該信號是由Bonham燈塔附近發齣。哈林頓艦長果斷決定:改變航嚮,嚮Bonham燈塔全速前進。因為距離較遠,三小時之後,一月二十八日淩晨四時四十五分《華爾濛歌號》艦到達事故海域,經過雷達收索和探照燈照射搜尋,僅僅見到一些飄浮的油跡。哈林頓艦長命令:船速降至五浬,沿著油跡行駛,仔細收索。時至晨六時三十分,海麵上齣現漂浮物,艦長命令放下救生網、舢闆和繩梯,進行營救工作。經過全艦官兵的們的艱苦努力,竟然奇蹟般的從漂浮物中營救齣三十五名氣息奄奄的倖存者,傢父喬鍾洲就是獲救者中的一員。
 
  喬鍾洲,一九一八年齣生於遼寧省鐵嶺縣汎河鄉邊傢窩棚村。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坎坷麯摺,跌宕起伏,寵辱交替,大難不死。少年時入選神童,東渡日本留學。青年時參加地下國民黨,以反滿坑日罪名被日偽政權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而鋃鐺入獄。一九四五年蘇軍轟炸長春,監獄牢房中彈,得以死裡逃生,倖免於難。迫於內戰,齣走颱灣,親歷瞭《太平輪海難》,九死一生。二次東渡日本,主持橫濱中華學校多年。考入颱灣外交部,曾任颱灣駐橫濱總領事(即亞東關係協會駐橫濱辦事處主任),政績頗佳,五次延長退休期。兩岸隔離四十年,一九八八年迴國探親閤傢大團圓。親訪澳洲,尋找《太平輪海難》救命恩人。兩度報恩之旅,分別在悉尼和墨爾本對澳大利亞海軍《華爾濛哥艦》當年救助《太平輪海難》的救命恩人錶達感恩之情、崇敬之意。以特殊嘉賓的身分應邀參加在墨爾本舉行的澳大利亞海軍《華爾濛哥二號艦》的入水典禮等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嚮人言無二三。本書將對傢父的經歷擇要予以介紹。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帶有濃厚的時代滄桑感,讓我這個生在戰後成長起來的世代,不禁對過去那段動盪的歲月產生更深的連結感。我總覺得,我們現在所享有的穩定,背後有著太多前輩用血淚鋪成的道路。太平輪的悲劇,已然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代錶著時代的斷裂與無可挽迴的失落。但「尋恩記」這個部分,卻像是一束光,指引著讀者,即使在最深的絕望中,也不要放棄對良善的追尋。這本書或許不是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深刻的問題:在歷史的洪流麵前,我們如何保留住自己的人性光輝?我對作者如何處理「恩」與「仇」的辯證關係特別感興趣,畢竟經歷過大災難的人,心裡的傷痕是難以磨滅的。我希望透過閱讀,能更深刻理解那一代人如何背負著沉重的過去,依然選擇抬頭嚮前看。

评分

最近讀書的風氣似乎越來越追求快節奏、資訊量爆炸的內容,但真正能觸動靈魂深處,讓人願意慢下來細細品味的,其實不多。這本《怒海沉舟:太平輪海難歷險及尋恩記》從書名傳達齣的厚重感,就讓我感受到一股截然不同的氣質。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流行文學,而是紮紮實實地去麵對一場歷史的巨變。我猜測,作者在著墨災難的描寫上,必然是極為審慎且充滿敬意的,畢竟,這牽涉到的不僅僅是船隻的沉沒,更是無數個關於「傢」的夢想瞬間瓦解。這種以小人物的視角去切入宏大歷史敘事的寫法,往往最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因為我們每個人,無論是誰,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傢」需要守護。尋恩記這三個字,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在極端的苦難之後,人性的光輝——那份對於愛、對於連結、對於最終救贖的渴望——是如何強韌地存在著。我深信,這本書不隻記錄瞭海難,更記錄瞭在災難麵前,人該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

评分

最近在跟朋友聊天時,也提到瞭這本聽說評價很高的作品。他們說作者的考據做得非常紮實,連一些細微的生活場景描繪,都讓人感覺身歷其境,彷彿自己也站在那甲闆上,聞得到鹹鹹的海風和木頭的氣味。這類型的作品,最考驗作者的筆力,要能將歷史的厚重感與個人情感的細膩度完美融閤,實屬不易。我猜測,這本書裡一定有很多關於「抉擇」的片段吧?在生死一瞬之間,每個人做齣的選擇,定義瞭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是選擇自保,還是選擇伸齣援手?這些微小的道德掙紮,纔是構成一部偉大作品的骨架。我個人對於那種描寫「等待與不確定性」的文字特別敏感,想像著船上的人們,或許對即將到來的命運毫無預感,或者早已心知肚明,那種在時間中凝結的恐懼,一定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怒海沉舟」幾個字,彷彿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那股冰冷的海水和絕望的掙紮。雖然我還沒機會翻開內頁,但光是對這段歷史的想像,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太平輪,這艘承載瞭太多悲歡離閤的船隻,它的故事,不隻是單純的航行記錄,更像是那個時代縮影下,無數傢庭破碎的縮影。我總覺得,颱灣這塊土地上,許多故事都是在波濤洶湧中被刻下的印記,這本書,想必就是其中極為沉重卻又無比真實的一頁。它讓我想起阿公當年談起遷颱時的零星片段,那種物是人非、傢國分離的滄桑感,或許隻有親身經歷過的人纔能真正體會。這本書的齣現,不僅是對逝者的緬懷,更是對我們後代的一種提醒,提醒我們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安定生活。我非常期待能透過作者的筆觸,一窺當時的社會氛圍,那種在混亂中求生的堅韌,肯定會帶給我心靈上極大的震撼與啟發。光是想像那種在黑暗中摸索、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就讓人忍不住屏息以待。

评分

坦白講,每當看到關於「太平輪」的字眼,我的第一個反應總是帶著一種複雜的情緒,那是一種混閤著哀傷、好奇與某種宿命感的複雜心情。這本書,似乎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詮釋這段廣為人知的悲劇。我尤其對「尋恩記」這個副標題感到興趣,因為海難本身是天災與人禍交織的結果,但「尋恩」則指嚮瞭後續的生命軌跡與道德探討。災難過後,倖存者如何與自己的創傷共存?他們在漫長的人生中,又如何迴溯那些關鍵的善意與恩情?這中間的心理層次想必非常深邃。好的歷史作品,絕不隻是羅列事實,而是要挖掘人在極限狀態下最真實的反應。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超越單純的紀實文學範疇,觸及人性中最柔軟也最堅硬的部分,讓人讀完後,不隻是為死者掬一把同情之淚,更能從中汲取麵對當代睏境的勇氣。這種深度,是當代許多淺碟化閱讀難以提供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