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藝術,誰說了算?:15個該避開的藝術投資迷思╳13種靠近藝術的觀點╳12件藝術教會你的事,讓我們先聊藝術再數鈔

好藝術,誰說了算?:15個該避開的藝術投資迷思╳13種靠近藝術的觀點╳12件藝術教會你的事,讓我們先聊藝術再數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博文
图书标签:
  • 艺术投资
  • 艺术市场
  • 收藏
  • 艺术品
  • 投资理财
  • 艺术教育
  • 艺术鉴赏
  • 文化
  • 生活方式
  • 艺术与金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將台灣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的重要推手,
  第一本突破藝術投資迷思、更靠近藝術的藝術思維書,
 
  教你先搞懂藝術的本質與定義,
  對市場的各種利誘就能夠產生抵抗力!

 
  藝術投資似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因為市場裡潛藏了許多陷阱。
  本書希望重新釐清看待藝術的角度,提升人們對於藝術的興趣,並分享專業的藝術觀念,
  當人們能夠真正進入藝術的核心,且增加對藝術的敏感度,
  生活自然有藝術的存在,對藝術的定義有自己的見解。
  如此才能避免不當的收藏行為,並抵抗市場上的各種利誘,真正享受收藏藝術品後所得到的樂趣。
 
  藝術投資沒有錯,但「藝術」一定在「投資」之前,
  為了投資買藝術品,將只能永遠被藝術擋在門外。

 
  ▇ 關於藝術投資的迷思---------
  ◆ 卡漫是藝術嗎?
  ◆ 貼上紅點代表作品已賣出?
  ◆ 投資藝術獲利高?
  ◆ 買畫一定要保證書?
  ◆ 藝術博覽會的作品到底好不好?
  ◆ 藝術家成名後的作品是否更好?
 
  全書共分四個篇章,分別以主題式概念說明一一呈現:(to See)教你如何欣賞好藝術,找到智慧與永恆的快樂;(to Think)在現代藝術充斥著美麗糖衣的包裝下,人人都更應該思考自己是否已掉入藝術陷阱中;(to Inspire)其實我們都是天生的藝術人!到底藝術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to Trust)關於藝術家與藝廊,他們所扮演的紅花與綠葉,究竟該如何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本書特色

  * 關於藝術投資與鑑賞,市場上多是歐美書。作者能從國內的角度與多數台灣人的藝術體驗,分析問題與狀況。

  * 作者對於藝術有著不受市場干預的理念,全心投入培植台灣藝術家,並企圖推展至全世界,本書將他在台灣藝術圈的所見所聞,寫出一篇篇值得大眾深思的文字。
艺术的无限可能:探索美的真谛与投资的智慧 一本带你深入艺术殿堂,超越表象,触及灵魂的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艺术品的价值与意义常常被简化为冰冷的数字,收藏的热潮也裹挟着投机的泡沫。然而,真正的艺术,其力量远不止于市场估价。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深刻的旅程,重新审视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并提供一套系统、审慎的视角,帮助你在迷雾中辨识真正的价值,享受艺术带来的精神滋养。 我们拒绝人云亦云的艺术神话,直面那些长期困扰艺术爱好者与潜在投资者的核心困惑。我们深信,懂得如何“看”艺术,比急于“买”艺术更为重要。 --- 第一部分:解构艺术世界的藩篱——打破预设的认知陷阱 艺术收藏与鉴赏领域充斥着许多被奉为圭臬的“真理”,这些理论往往限制了我们对艺术的开放性。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那些看似权威实则具有误导性的观念,引导读者建立起独立思考的鉴赏基础。 1. 重新定义“经典”与“当代”的界限: 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当代艺术也绝非哗众取宠的标签。我们将探讨艺术史的演变脉络,揭示那些定义“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挑战既有的审美框架。重点在于理解艺术的“语境”——没有语境的艺术如同无源之水,其价值难以持久。我们会剖析那些被市场过度追捧的“概念艺术”,探讨如何区分真正的深刻洞察与转瞬即逝的潮流。 2. 艺术家的“天才论”与“实用性”的辩证: 艺术家被神化的“灵感突现”往往掩盖了背后大量的技术磨练、知识储备和持续的自我否定。本书将聚焦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手艺”与“智力”的结合,探讨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艺术的“实用性”——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品,它在社会批判、情感交流、甚至科学思维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3. 价格背后的“权力结构”: 艺术市场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不会简单地归咎于收藏家或画廊,而是会深入分析支撑高价背后的评估体系、策展人的角色、博物馆的背书机制,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理解这些结构,能帮助读者看清价格背后的非艺术因素,从而在评估一件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追逐天价。 4. 审美的相对性与普适性探索: 谁有权判定什么是“好”的艺术?我们承认美学判断的个体差异,但同时也会探讨那些跨越文化和时代的审美共鸣点——例如对形式的和谐、情感的真挚、以及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本书鼓励读者探索自身对美的感受,而非被动接受主流的审美导向。 --- 第二部分:构建你的艺术地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 真正的艺术之旅,是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本部分致力于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导航工具”,帮助读者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找到真正能与自己对话的作品和领域。 1. 艺术史的“非线性阅读”: 传统的艺术史叙事往往是欧洲中心且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我们提倡一种“主题式”的阅读方式。例如,你可以选择追踪“光影的运用”这一主题,从卡拉瓦乔到印象派,再到现代摄影,从而建立起跨越时代和媒介的联系。我们将提供具体的“主题切片”,指导读者如何进行这种跳跃式的探索。 2. 媒介的革命与边界的消融: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影像、数字艺术……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力量和局限。本书将细致分析不同媒介的“语言特性”。例如,装置艺术如何利用空间来构建叙事,而录像艺术又如何捕捉时间的流动。我们将讨论当媒介边界消融时(如跨学科合作),艺术家如何创造出全新的表达方式。 3. 策展思维入门: 策展是将艺术品串联起来讲述故事的过程。学习以策展人的眼光去看待展览,能极大地提升你的理解深度。我们将教授读者如何分析展览的逻辑、主题的连贯性以及空间布局对作品阐释的影响,让你在参观任何展览时,都能洞察其背后的深层意图。 4. 建立个人“对话库”: 每一件打动你的作品,都是一次成功的“对话”。本书强调记录与反思的重要性。我们提供方法论,教你如何撰写观后笔记,记录下作品的物理细节、引发的情感波动以及最终形成的理解,形成一个只属于你个人的艺术作品“对话库”,而非简单地收集标签和价格信息。 --- 第三部分:收藏的哲学与长期主义——让艺术滋养人生 艺术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它对人生的影响。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并探讨一种健康、可持续的艺术品拥有哲学,超越短期的市场波动。 1. 艺术与心智的炼金术: 艺术作品往往是人类历史上最纯粹的情感和智力结晶。面对一件复杂或令人不安的作品时,我们的心智会如何反应?我们将探讨艺术如何训练我们的耐心、提升我们的共情能力,并提供视角来解读那些挑战我们既有世界观的作品,理解它们是如何促进个体心智成长的。 2. 拥有艺术的责任与照料: 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延续于其拥有者手中。本书会涉及艺术品的物理性——从湿度、光照到保存环境的基础知识,这不是为了投机,而是出于对艺术品本身的尊重和爱惜。我们将讨论艺术品在时间洪流中的物质形态变化,以及我们作为暂时看护者所应尽的义务。 3. 艺术的“长期主义”视角: 真正的艺术鉴赏家,目光应投向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我们将分析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所共有的特质,这些特质往往与市场热度无关,而关乎形式的创新性、情感的普适性以及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捕捉。这种长期主义的眼光,能让我们在面对市场喧嚣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判断力。 4. 艺术融入生活的空间美学: 艺术不应只停留在博物馆的无菌环境中。本书将提供实用的建议,探讨如何将艺术品自然地融入居住空间,让艺术品成为家庭叙事的一部分。讨论如何通过光线、陈设和空间布局,使艺术品成为激活日常生活灵感的媒介,真正做到“让艺术教会我们如何生活”。 --- 本书是一封写给所有对美有渴望的人的邀请函——邀请你放下关于“谁说了算”的焦虑,专注于发现、理解与享受艺术本身所能带来的无穷回馈。我们相信,当你真正开始“看”艺术时,金钱的符号自然会退居其次,而精神的富足将成为你最宝贵的收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博文


  紅野畫廊 主理人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現代與當代藝術碩士

  2011年在台中創設紅野畫廊,2014年將陣地轉移至台北,正式與國際接軌。

  一舉將台灣雕塑藝術家黃柏仁推上國際舞台,在全球各地數十個國家、城市展出,包括:杜拜、東京、柏林、倫敦、紐約、邁阿密、布魯塞爾、奧斯陸、阿姆斯特丹、洛桑、貝魯特、奧爾堡、都柏林、哥本哈根、香港……等地,其作品亦被收藏於全球各地。
 
  始終貫徹自己對於藝術的理想,不受市場干預,致力於發掘深具潛質的藝術家,嚴選天分型的國際藝術家。其所經營的畫廊,被人讚譽為具備質感、專業與深度的藝廊。
 
  畫廊代理藝術家:李立中、李明學、吳熙吉、吳家昀、彼得‧奧普海姆、陳漢聲、喬治‧伯恩、黃柏仁、莊培鑫、劉永仁、鄭瓊娟等。

图书目录

Chapter1  To See
找到智慧與永恆的快樂!好藝術,如何看?

01 如何欣賞一件藝術品?(上)
02 如何欣賞一件藝術品?(下)
03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04 孩子看藝術
05 一樣是花的題材
06 主角與配角?
07 美術館與藝術博覽會
08 藝術是絕對的自由
09 如何挑選好的作品?(上)
10 如何挑選好的作品?(下)
11 15年世代交替
12 真正的日本美術
13 白人優越?!
14 如何看見「獨特」及「論述」的作品?
15 衣食無慮後......
 
Chapter2  To Think
要怪就怪安迪.沃荷!你掉入藝術陷阱了嗎?

01 要賣不賣的
02 充滿魔力的「紅點」
03 投資藝術高獲利?
04 保證書的迷思
05 折扣
06 行銷包裝
07 華人概念股
08 重視心靈者
09 下一位
10 Adrian Ghenie
11 卡漫?藝術?
12 藝術品的市場行情=需求量多事
13 藝術糖衣
14 截然不同的文化:一手市場  二手市場
15 藝術博覧會
16 裸畫
 
Chapter3  To Inspire
我們都是天生的藝術人!那些藝術教我們的事
01 你的藝術基因猶存多少
02 心太亂
03 進入藝術,認識哲學
04 從藝術中,得到多少智慧?
05 終結填鴨人生
06 外在價值與内在價値
07 藝術需要一位沉思者
08 分工合作
09 走進美術館
10 放過他人,放過自己
11 私心畫
 
Chapter4  To Trust
紅花與綠葉!關於藝術家與藝廊
01 紅花與綠葉
02 藝術家該不該去教書或教畫畫
03 躡手躡腳的創作行為
04 藝術家進入藝廊是福是禍?
o5 藝廊的藝術家怎麼來的?
06 成名時的作品,沒有未成名時来得好
07 種族平權,對藝術家好嗎?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587566
  • 叢書系列:創意家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藝術帶來無限的智慧
李博文


  藝術在歐美先進國家已趨於飽和,尤其歐洲,經濟與藝術發展較早,到了20世紀後半已趨於成熟,人民普遍有接觸藝術的習慣,不計其數的美術館,藝術博覽會也很多,藝術品的買家不是少數資產較多的人,而是全民。另外,世界美術史的藝術家,也是以歐洲的藝術家為大宗。
 
  藝術在台灣還在發展中,全球的華人都一樣,中國大陸、香港與新加坡亦在發展的階段。21世紀,華人經濟走向穩定富足,人民開始參加藝術活動,生活進階至人文與藝術,但目前仍在起步中,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藝術的觀念、想法,其實與歐洲有相當大的落差。藝術的定義是什麼?美術史的作品與藝術家有哪些?在台灣,普遍的藝術知識與觀念還是初學,藝術的概念是模糊的。
 
  此外,當他們面對天價藝術品時,總是特別感興趣,因為這與商業投資有關,但其實還是一頭霧水,不太明白高價原因,最後只能推給炒作行為了。因此,當藝術與投資綁在一塊時,台灣人是最感興趣的,但在藝術觀念不成熟的情況下,誤判情勢可說是經常發生。這也致使多數的藝術品提供者不太需要藝術專業,只要擁有投資話術就可以。最後,藝術品的買家得到了一堆作品後,仍然不懂藝術,更不用說要從中得到最可貴的精神價值。
 
  在整個華人地區,每年都有不少人想要開始買藝術品或參與相關活動,但卻「無所適從」,這可說是現今藝術發展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一本書主要是寫給現在與未來的人,他們可能是學生,或一張白張的成人,對藝術的想法尚未定形、可塑性高,還沒被偏差想法給洗腦的人。

  我寫了多年藝術相關文章,一開始只是發現周遭的人對藝術沒有概念,或是觀念可能有誤,因此想要分享一些自我的觀察,都是單純的肺腑之言。後來,我發現需要提出來討論或導正的藝術觀念相當多,也很繁雜。一般人對美術史的作品認識非常稀少,去歐美旅行時參觀美術館總是走馬看花,但對藝術市場卻興致勃勃,這樣很有可能會掉入陷阱。因此,我不知不覺就愈寫愈多,需要分享的事太多了,至今已有上千篇,去年開始整理,最後揀選出49篇,相信可以使一個人成為「藝術人」,藉此讓自己過得更好,不是在物質上,而是隨時隨地都能愉悅自在。如同我常跟朋友分享的:「藝術品的昂貴,不在外在,而是內在,它能帶來無限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切入點真的很有意思,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對藝術品投資的刻板印象。你知道嗎,以前總覺得買藝術品那套都是有錢人的遊戲,或者說,是那些懂得「品味」的人才玩得起的東西。但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藝術圈潛規則,攤開來給大家看。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提到關於「藝術的價值」該由誰來定義這個問題,這不只是個經濟學上的探討,更像是一種文化權力的拉扯。它不只是教你怎麼「看懂」一幅畫,而是教你怎麼「質疑」那些說了算的人。看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我過去在博物館看到那些天價作品時,心裡冒出的那種「到底值不值得」的疑惑。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讓普通人也能夠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欣賞藝術,而不是盲目地跟著市場起舞。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價值,其實藏在我們與作品的對話裡,而不是標籤上的數字。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經歷了一次徹底的「去魅化」體驗,但奇怪的是,這種祛魅並沒有讓我對藝術感到冷漠,反而讓我更貼近了它。作者在剖析那些投資迷思時,語氣中帶著一種理解和同情,知道大眾對藝術的誤解是從何而來,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批評。它成功地將藝術從一個遙不可及的「精英文化符號」,拉回到了一個可以被理性討論、甚至可以被納入個人資產配置考量的實際物件。尤其是關於收藏的「心法」那塊,不只是教你買什麼,更是教你如何與你的藏品共處,如何讓它們真正成為滋養你生活的一部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書本本身的定價,它販賣的不是資訊,而是一種更為成熟、更少受騙的審美品味與人生觀。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結構編排讓人蠻驚喜的,它不像一般投資書那樣枯燥,反而像是一個資深行家帶著你逛畫廊,邊走邊跟你吐苦水跟分享內幕。那些所謂的「迷思」部分,根本就是直接戳破了許多人對藝術圈的浪漫幻想,尤其是關於「藝術家是不是一定要窮困潦倒才算有才華」那種矯情的觀點,作者直接打臉了。最棒的是,它沒有停留在批判,而是進一步提供了「靠近藝術的觀點」。這對我這種從小被教育「學理科才是正途」的理工背景的人來說,簡直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它告訴我們,欣賞藝術並不需要先具備某種貴族血統或背景,它更像是一種觀察世界的全新濾鏡。我已經開始嘗試用書裡提到的那些角度,去重新解讀我平常生活中遇到的設計、廣告,甚至連電影的構圖,都有了更深的體會。這本書不只是關於藝術投資,它其實是一本關於如何提升生活美感的入門指南。

评分

光是書名就很有台灣本土味了,「讓我們先聊藝術再數鈔」,這句話簡直是幫廣大的普羅大眾發出了心聲啊!我們對藝術的嚮往,往往先於對金錢的計算。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藝術教會你的事」這部分時展現出來的細膩與哲思。它不像是在說教,更像是一種溫柔的提醒,關於面對不確定性、關於慢下來欣賞細節,以及如何接受「不完美才是常態」的人生哲學。在這個追求快速致富的時代,這樣一本鼓勵慢思考的書顯得尤為珍貴。我會推薦給身邊那些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太快的親友,這不是叫他們去買股票,而是建議他們給心靈找個避風港。它讓我反思,過去我總是在追求那些「確定」的回報,而藝術恰恰是關於「機率」和「機緣」的美學,這種思維的轉換,對我的生活態度都有微妙的影響。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方式非常平衡,它沒有極端地鼓吹藝術投資的暴利,也沒有完全否定市場機制。它處理了非常多敏感的問題,比如「藝術的真實性」與「市場的炒作性」之間的界線在哪裡。我特別喜歡它用了很多案例去輔證觀點,那些例子不是隨便找來的名人軼事,而是紮實地反映了藝術品在流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權力轉移和價值重塑。對於像我這樣會去參與一些小型藝展或關注獨立藝術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防護罩,讓我們在支持創作者的同時,也能夠理性判斷潛在的風險。它讓我明白,所謂的「好藝術」,絕對不是只有藝術史教科書上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它可能就藏在某個巷口的小畫廊裡,只是需要我們用更具備智慧的目光去發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