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的省思:張隆盛訪談錄

國家公園的省思:張隆盛訪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隆盛
图书标签:
  • 國家公園
  • 張隆盛
  • 環境保護
  • 生態保育
  • 台灣
  • 訪談錄
  • 自然資源
  • 公園管理
  • 環境倫理
  • 生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72年,聯合國發表《斯德哥爾摩宣言》,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地球高峰會,通過《21世紀議程》(Agenda 21),追求人類的永續發展。
 
  面對國際上的環保、永續思潮,張隆盛(1940-2021)於1980年代營建署長任內,推動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 4 座國家公園,過程中面臨各行政部門權責之間的協調折衝,以及環境保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各種衝突。
 
  訪談中,張隆盛提及當年國家公園設置時的種種爭議:墾丁候鳥如何保育宣導與核三廠、玉山新中橫公路開闢、陽明山氣象雷達站與太魯閣立霧溪發電廠興建……,旁及營建署相關人物的回憶,以及原住民權益等議題。儘管相關爭議不斷,張隆盛依然貫徹「永續」的理念,試圖在環境、經濟、社會各面向取得平衡,他認為:「『美麗的勝利是短暫的,醜惡的勝利是永遠的。』國家公園在自然環境保育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糾正人類意欲征服大自然的作法,讓人和大自然趨向調和。」
 
本書特色
 
  ★臺灣國家公園設置推手張隆盛生前親自核閱的專訪紀錄
  ★獨家收錄珍貴歷史照片、張隆盛攝影作品
 
名人推薦
 
  林益厚(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山海间的记忆:自然保护与人文关怀的交织》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國家公園的省思:張隆盛訪談錄》中的任何信息: 《山海间的记忆:自然保护与人文关怀的交织》 导言:在无垠的边界上重建人与地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钢筋水泥、信息流和全球化浪潮塑造的时代,城市的高耸与生活的加速,使得我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原始连接日益稀薄。《山海间的记忆:自然保护与人文关怀的交织》并非一本传统的自然科学教科书,也不是一份冰冷的数据报告,它是一部深入土地肌理、探访那些仍在坚持“慢生活”哲学的实践者与观察者的深度田野记录。本书旨在探讨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我们应如何重新校准人类世的伦理坐标,理解自然保护不再仅仅是物种名录的增减,而是一种关乎文化传承、社区韧性和精神慰藉的复杂工程。 本书汇集了来自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和艺术史领域的跨学科洞察,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的案例研究,构建起一道连接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验的桥梁。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倾听那些被快速发展所掩盖的微弱声音,重新审视我们对“进步”的定义。 第一部分:失落的声景与生态记忆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环境变迁对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冲击,以及如何通过生态记忆的重构来激活社区的保护意识。 第一章:河流的“方言”与水域的失语 本章以三条在不同地理环境中流淌的河流为研究对象——一条是受工业污染威胁的内陆河流,一条是正在经历梯级水坝建设的峡谷河流,以及一条被城市化侵蚀的海岸溪流。作者没有停留在水质指标的罗列,而是深入访谈了世代居住在河岸的渔民、采药人以及参与河流保育的民间团体。通过对这些“河流方言”的记录,揭示了水体健康的消亡如何直接导致了地方文化习俗的断裂。例如,某种特定鱼类的消失,如何使一个村庄的传统祭祀活动失去了核心的象征意义。本章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先保护与这些物种共生的“非物质遗产”。 第二章:林相变迁中的“时间碎片” 本章将视角转向森林生态系统,重点探讨了老龄林与次生林在结构、功能及美学价值上的差异。通过对热带雨林边缘地带的案例分析,本书阐述了“单一树种”造林模式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潜在风险,并引入了“时间深度”的概念。作者对比了具有千年树龄的古树与新植林地的生物多样性梯度,并结合当地口述历史,重构了林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从神圣祭坛到经济资源的转化轨迹。探讨了如何通过社区主导的“慢速采伐”或“生态旅游”模式,为老旧林木的价值重估提供新的经济支撑点,从而避免其沦为短期利益的牺牲品。 第二部分:人文关怀的实践场域:从社区到政策的张力 第二部分将目光从纯粹的自然景观转向人与自然的交互界面,重点剖析了在保护区周边和传统土地利用模式中,人文关怀如何作为一种“缓冲带”发挥作用。 第三章:边陲聚落的“共生契约” 本书选取了两个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的偏远聚落进行深入田野调查。这两个聚落分别依赖传统狩猎采集与小型农耕维持生计。本章细致描绘了在环境法规收紧的背景下,社区成员面临的经济困境与文化身份危机。书中重点分析了社区如何通过建立“内部互助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来抵抗外部经济的冲击,并成功说服地方政府采纳“弹性管理”方案的经验。这不仅仅是关于政策博弈,更是关于如何在法治的框架内,维护人类群体的生存尊严与文化自决权。 第四章:艺术介入与环境教育的“可见化” 环境议题的普及往往受限于专业术语和抽象的科学数据。本章探讨了艺术——特别是大地艺术、纪录片叙事和地方音乐——在环境教育中的转化力量。作者考察了一系列“环境艺术介入项目”,这些项目旨在将复杂的生态危机转化为可感知的、具有情感冲击力的体验。通过对一个由艺术家与当地学校合作完成的“湿地重建”主题壁画的案例分析,本书展示了艺术如何成为弥合科学界与公众之间鸿沟的有效工具,将抽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化为社区成员的集体记忆和自豪感。 第三部分:未来的景观:韧性、适应性与伦理的延伸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视野投向未来,探讨在气候变化和持续的社会转型压力下,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自然保护范式。 第五章:适应性管理中的知识融合 现代自然保护日益强调“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即在不确定性中学习和调整策略。本章侧重于展示传统生态知识(TEK)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有效融合。通过对一个山区社区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如季节性干旱和突发山洪)时的反应模式研究,本书揭示了长期观察积累的本土知识,如何为科学模型提供关键的校准数据。这部分内容挑战了“现代科学至上”的观念,倡导建立一种“多重知识体系”的决策机制,强调尊重地方主体的能动性。 第六章:伦理的回归:从“客体保护”到“主体共存” 终章是全书思想的升华。作者呼吁将自然保护的伦理基础从基于人类功利价值的保护(如生态旅游收入、科研价值),转向一种更深层次的“主体间性伦理”。这意味着将自然元素——无论是山脉、河流还是古树——视为具有内在价值和生命力的“他者”。本书最后以对一批“环境哲学家”的访谈收尾,他们思考的焦点在于:在科技无限延展的今天,人类应如何主动设定自身的边界,学会“退让”与“共处”,实现一种可持续的、相互尊重的存在状态。 结语 《山海间的记忆》是一次关于我们与所居住之地的深度对话。它不仅记录了环境挑战的严峻性,更重要的是,它呈现了在各种困境中涌现出的希望、智慧与坚韧。本书献给所有相信,真正的进步,是当我们能够珍视那些我们脚下、身边、以及生命周期之外的,无声而宏大的自然奇迹时,才能实现的远见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隆盛(1940-2021)
 
  曾任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等職。任內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及太魯閣等4座國家公園,並規劃高雄、臺中2座都會公園,推動都市更新及永續發展,實為臺灣設置國家公園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著有:《勇闖企鵝王國》(2007)、《漫遊白令的領域》(2010)、《北極的呼喚》(2011)、《冰海奇航》(2012)、《王者流風:淺談獅子文化與藝術》(2014)、《看見野性印度》(2018)。
 
編者簡介
 
曾華璧
 
  現任國立陽明交大榮譽退休教授,研究專長是「環境史」。臺大歷史學與哈佛教育學雙碩士,並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系與英國UCL地理系訪問學者。曾任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副院長、長庚核心課程規劃與教師多元升等委員會主席,於2009年獲教育部第三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出版:《民國初期的閻錫山:元年至十六年》(1981)、《十年來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歷史省察》(1990)、《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2001)、《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2011)等學術專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亦師亦友張隆盛先生/林益厚
序/曾華璧
 
前言
 
個人經歷
公職生涯簡述
美國求學與環保思想的衝擊
推動國內外自然保育工作
 
營建署署長任內推動成立國家公園
成立墾丁國家公園
成立玉山國家公園
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
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
規劃蘭嶼國家公園與挫敗
 
憶述重要人物與評述營建署之角色
建置國家公園之重要人物
營建署的角色
 
對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權益關係之看法
有關原住民文化的議題
政府的角色:由上而下?
 
對國家公園的看法與社會文化之省察
國家公園的任務目標應依發展階段而不同
應該進入保護區的系統
生態保育管理事權統一之重要性:《培利修正案》
我對社會文化與環境保育的看法
 
結語
臺灣國家公園的特色與價值
對參與保育工作之自我回顧
 
張隆盛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6912
  • 叢書系列:Do人物
  • 規格:平裝 / 196頁 / 14.8 x 21 x 1.0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亦師亦友張隆盛先生
林益厚(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我和張隆盛先生認識半個世紀,共事三十餘年,對我來說,他亦師亦友,2021年4月23日睡眠中安祥辭世,讓我感到非常不捨。曾華璧教授訪談張署長多次,把訪談內容整理成冊,張署長生前多次校稿確認內容,今出版付梓,十分珍貴。
  
  張署長服務公職數十年,經歷行政院經合會(聯合國援助下的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簡稱UHDC)、內政部營建司、營建署、行政院環保署、行政院經建會、以及退休後的都市更新研究發基金會。他在每一個工作單位,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其中在內政部營建司、營建署,更是有優秀的表現、重大的貢獻。其中,最為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他任內推動設立四座國家公園。
  
  從此書中,張署長一再強調,在國家公園設立過程中,因為很多長官的肯定、專家學者的協助,還有工作同仁的努力,才是國家公園成立最重要的因素。他為人個性不居功、不推諉,在臺灣環境保育啟蒙初期,面臨自然保育與經濟發展權衡,他本於初衷不畏困難、認真做好本分,以及長官、專家學者、同仁共同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都可從本書中窺知一二。
  
  此外,我要補充張署長在營建署另外一項重要的貢獻──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在張署長1978年就任營建司司長時,臺灣已發布的都市計畫有四百餘處,公共設施保留地,共有一萬多公頃,很多遲未徵收,造成該土地無法使用,徵收又遙遙無期,影響民眾權益甚鉅,造成民怨。因此,1972年立法院修正都市計畫法,訂定徵收期限最多為十五年,屆時如未徵收,即撤銷徵收;換言之,都市計畫如缺少道路、公園、綠地和學校等公共設施用地,都市計畫將無法實施,1987年是最後期限。
  
  張署長接任營建司司長後,他認為這項工作是當時營建司最重要優先的工作,如果沒有妥善解決,1987年期限到時,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因此,張署長就任後即積極推動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工作。經實地調查統計,需要優先取得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共八千餘公頃,所需徵收經費為六千億元(相當於現在的十兆元)。經由張署長的多方努力,終於在徵收期限前爭取到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支持編列專案預算,順利解決可能發生的社會問題,為日後都市計畫奠定很好的基礎。
  
  張署長退休後,喜歡到各國世界遺產及國家公園旅遊與攝影,看著他的攝影作品、聽他說古蹟的典故,還有親自到南北極,觀察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對南北極生態影響的體驗,都能感受張署長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對自然保育的關心。
  
  透過本書曾教授詳盡整理,讓我們重溫張署長談國家公園的往事、憶述尊敬的長官,以及對原住民權益關係、國家公園的看法。若讀者能從中更了解國家公園設立過程中的甘苦,我想他會感到欣慰與光榮。
 
 
曾華璧
 
  在詮釋歷史時,「隱佚歷史」(hidden history)的存在,常令歷史研究者感到無奈,而口述資料的意義,便在於它們可供我們參酌、利用,減少一些漏失與遺憾。我的研究專長是環境史,自1997年起,我訪談了臺灣戰後環境科技文官與地方環保運動人士,總數不下三十餘人。1999年開始,我執行前科技部(國科會)兩年的研究計畫,主題是「國家公園與永續發展」。張隆盛署長接受我的訪談,時間自2000年4月至2001年7月;本書是綜合各次的訪談文稿,梳理而成,他關切臺灣自然保育之未來,所以提出發展藍圖,並評論臺灣的社會價值觀。
  
  張隆盛有著獨特的受訪風格,思維極具條理與整體觀,所以有關國家公園設置的經歷、問題、與未來的發展等課題,都被他鋪陳得極為細密與完整。我是小二之後,搬家到花蓮長大的東部小孩。初次雙足被太平洋海水浸潤的感覺、明義國小「背倚能高山,面臨太平洋」的校歌、花蓮女中六年朝朝面對中央山脈升旗的時光,至今記憶依然鮮活。訪談張隆盛時,他提到三棧、崇德、太魯閣、玉里,這些都是我讀書時代多次造訪之地,所以對他的訪談,屢屢勾起我對故鄉人事物的懷念,是一段相當難忘的訪問。
  
  每一次整理好的訪談稿,都會送給張署長核閱。遺憾的是,因我教研工作的忙碌,所以全部的訪談稿,直到2019年退下教職之後,才能開始統整、編輯。感謝張署長沒有責怪我,每次仍詳細地審閱我編寫的文稿,斟酌內容的妥當性。我們多次信件來往,釐清問題,補充資料,讓我再次感受到他的嚴謹與負責;他的助理廖美莉小姐,熱心協助,提供珍貴的照片,且一一標註照片中的人物。
  
  2021年4月中,《臺灣文獻》通知我,署長訪談錄通過審查;但在我要傳達此一消息之時,得知署長猝然離世。頓時,那個因張署長再也無法親見文稿出版的失落感,重擊著我,哀戚久久不退。憶起美莉曾告知我,署長認為我寫的內容,是他生平最好、最真確的一份訪問紀錄;唯此方使我稍釋遺憾!
  
  我形容臺灣的國家公園制度,是一「準綠色戒嚴令」,因為有它,我們才更能守護好自然環境。誠如張隆盛署長所說的:國家公園是臺灣的「綠色奇蹟」,可與政治經濟奇蹟,並列於史。張隆盛的訪談錄恰似一組經緯線,勾勒出1970年代之後臺灣的一頁環境保育史,這也是張隆盛訪談錄對臺灣歷史的貢獻。此書的付梓,正是我向他一生志業的最高致敬!
 
致謝
 
  張隆盛署長接受著者七次(2000年4月19日至2001年7月9日)、共12小時的訪問。感謝訪談逐字稿的主要整理人劉慧蘭(臺大歷史系)、第七次整理人簡思惟(交大數學系)、與彙整為可讀稿初稿之袁經緯(政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著者彙整全文段落與章節,並於2019年9月11日親赴張署長辦公室,查閱相關的代表性照片。本書之出版,係張署長的祕書廖美莉小姐與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以及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之鼎力協助;張署長親自攝影的照片與營建署授權歷史照片之使用,增益本書甚多,特此致謝。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想像張隆盛先生娓娓道來,腦海中就浮現出那種台灣老一輩知識分子特有的、溫文儒雅卻又帶著堅毅氣節的風範。這種訪談錄,最考驗記錄者的功力,它必須捕捉到受訪者言談間的細微情感波動,那些沒有明說出來的遺憾或驕傲。我預感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限於生態學的範疇,它更像是側寫了戰後台灣社會在面對現代化浪潮時,知識階層的集體焦慮與掙扎。張先生的視角,必然會涵蓋到從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林業政策,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對自然資源的初步規劃,中間穿插著民間環保運動的興起。如果書中能有關於決策圈內部,那些私下的辯論與拉扯的描述,那就太珍貴了。畢竟,公文上的紀錄往往過於冰冷,而口述歷史才能還原出人性的複雜面貌。我希望這不只是一本紀錄他個人的回憶,而是能成為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在那個資訊不透明的年代,一群人是如何努力地為台灣這片土地,守住最後的一片淨土。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公共議題的在地讀者,我深信最好的歷史,是透過親歷者的聲音來還原的。這本《國家公園的省思:張隆盛訪談錄》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了一個通往特定歷史片段的密室。我特別好奇的是,面對現今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嚴峻挑戰,張先生這位經歷過台灣環境保育草創期的前輩,會如何看待當代這些問題?他的「省思」,是否包含了對過去某些決策的修正建議?例如,他會不會認為某些公園的劃設範圍是否過於侷限,或者某些生態廊道的規劃是否被嚴重忽視?這種「回望」與「前瞻」的結合,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們思考,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自然遺產,是多麼得來不易,同時也警惕我們,如果不持續保持警覺與反思,即使是「國家公園」這樣神聖的標籤,也可能在歲月和人為的侵蝕下逐漸褪色。這是一本既懷舊又具備強烈時代責任感的作品,讀來定能讓人獲益良多。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關於台灣自然保育的書籍很多,大多著重於物種介紹或是步道指南,但真正深入探討「管理哲學」與「公共政策」層面的,相對稀少。張隆盛先生的名字,對資深生態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個響亮的標誌。我特別期待他能剖析的,是關於「國家公園」定位的模糊性。它究竟是純粹的自然保護區,還是兼具教育、研究與觀光的複合體?這種多重角色的衝突,想必是貫穿整個訪談的主軸。特別是當觀光需求不斷膨脹時,如何進行「承載量」的科學判斷與道德約束?我總覺得,台灣的很多自然景點,在人潮湧入之後,美感就流失了,徒留商業化的喧囂。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超越表層風景、直指核心治理困境的論述,那它對未來國家公園的管理方向,將會有極大的啟發性。這不只是一次對過去的緬懷,更應是對未來治理者提出的一份嚴肅的期許。

评分

閱讀這類訪談作品,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時代的烙印」。我想像張先生在描述早期勘查工作時的艱辛,那種沒有現代化設備輔助,完全依賴體力與經驗在人煙罕至的山區跋涉的歲月。那種對環境的敬畏,可能不是現在坐在冷氣房裡敲打鍵盤的人能夠體會的。這種身體力行的經驗,賦予了他話語權,也讓他的論點更加紮實。此外,我也很關注他與當時地方勢力、甚至是不同部會之間的互動。保育工作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政治上的斡旋和資源的爭取。如果書中能揭露一些當時在檯面下,關於資源分配、特定法案推動的幕後故事,那無疑會讓這本書的歷史價值大大提升。這不只是一位生態專家的自述,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台灣社會運動史,記錄了專業人士如何在體制內外,為環境發聲的奮鬥歷程。

评分

這本關於張隆盛先生的訪談錄,光是光看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重量感,那種對土地、對歷史、對「國家公園」這個概念的深刻叩問,絕非泛泛之談。我個人會很期待從這本書中看到,一位親身參與過台灣自然保育歷程的資深人士,是如何看待我們這些年來在保護環境與發展觀光之間拉扯的軌跡。畢竟,從陽明山到墾丁,每一個國家公園的設立和後續的營運,背後都藏著無數的角力和妥協。我好奇的是,張先生會如何回顧那些關鍵的轉捩點?是關於土地徵收的爭議,還是對特定生態敏感區的保護策略?更重要的是,當初設想中的「國家公園」精神,在實際操作中是否遭遇了難以克服的異化?對於年輕一代,他們或許只看到壯麗的風景和完善的步道,卻不了解這些「美麗」背後所付出的文化與社會成本。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讀出那種帶著心痛與堅持的紀錄,讓讀者明白,所謂的國家公園,其實是一部活生生的社會變遷史。這不僅僅是自然教育,更是一堂關於國家認同與土地倫理的必修課,那種歷史的厚度,絕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