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經濟大未來:國旗跟著貿易前進,掌控貨櫃運輸,軍備戰略,電纜數據及海底能源才能成為世界霸權

海權經濟大未來:國旗跟著貿易前進,掌控貨櫃運輸,軍備戰略,電纜數據及海底能源才能成為世界霸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魯斯‧瓊斯
图书标签:
  • 海权
  • 经济
  • 贸易
  • 地缘政治
  • 军事战略
  • 航运
  • 能源
  • 数据安全
  • 霸权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獲商業周刊1823期書摘推薦★
 
  一本全面揭露美、中、日、俄、英等大國 
  長年鬥爭「海洋控制」背後真正的原由
  從爭海爭港、到爭貨櫃 
  從較量海軍軍備、到比拚海底的護國神山 
  透過海權和海經的全面爬梳,掌握改寫全球商業的運作模式
 
  全球九成以上的商務和能源貿易,都依賴「海洋運輸」。當一個四十英尺鋼製貨櫃在亞洲裝載二十噸貨物,可以無遠弗屆送到世界各地時,誰是最後真正龐大利益的獲利國,引爆了全球海權利益的大鬥爭。   
 
  為了親眼目睹這個「新海洋時代」,作者規劃了十天的海洋航行,他搭上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船「快桅集團馬德里號」,穿越世界爭議最大的西太平洋海域:新加坡海峽、南海、菲律賓海、和東海。而那次航行的海域構成了本書的每一部分。   
 
  深探海軍、商業運輸、數據電纜、海底能源和氣候變遷 
  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牽引人類未來
 
  本書不只討論海洋,更以海權背後的經濟為主軸,更細談貨櫃、深海能量、海軍軍備、商業運輸、數據電纜、海底能源開發和氣候變遷……等等議題。海洋播映出時代的變動,也顯露出歷史的陰影,更是觀察全球化地緣政治變化的稜鏡。而控制海洋,才能掌控未來世界的經濟和大權。
 
  本書從三個主要論述切入:  
 
  1,經濟(全球商務模式) 
  全球化的商務流通九成依靠海運,海上貿易透過以兆計算的貨運船經過大西洋和太平洋,流通全球。不僅揭示了其龐大的海洋利益,更因保護海上貿易需求,引發全球海軍軍備競賽。   
 
  2,政治(海洋地緣政治和角色) 
  世界海洋政經變化加劇美、中抗衡。從南海到太平洋,兩方勢力如何管理海軍競爭,將影響21世紀上半葉的世界局勢。本書深入探討全球化地緣政治的變化與角力狀況。   
 
  3,現代通信與能源問題 
  海洋對「現代通信」和「能源問題」,至關重要。 現代商業:互聯網、金融、智慧手機與海洋密不分分,全球九成數據都是通過海底電纜傳輸。海洋也在能源問題上扮演要角(海底的石油、天然氣),而開發影響造成的炭的排量和塩的吸收,更影響到地球的氣候變遷。氣候變遷正影響地球生態的每一個層面,如何在溫暖氣候中生活和工作,也將成為未來大國首要的課題。
 
  本書一開場,便呈現一個戲劇性的畫面:由「站立在熱帶雨林中的一個貨櫃箱」揭開序幕,華麗地展演了,所謂海上貿易是現代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在熱帶雨林的中央,我們看到了證據。事實也證明了散裝航運已經改變世界經濟、且正在改變世界政治。   
 
  幾個世紀以來,海洋是帝國爭奪霸權的大棋盤。早在核子時代,「空軍力量」和「飛彈系統」主宰了我們對安全的憂慮。就美國而言,經濟主要由國內生產驅動,北美大陸縱橫交錯的卡車和鐵路,是商業運輸的主要模式。   
 
  然而,這一切都變了。 
 
  全球九成以上的商務和能源貿易,都與「海上流動」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布魯斯‧瓊斯 (Bruce D. Jones) 指出,自十六世紀以來,各國一直存在地緣政治力量的爭奪。貿易的互連因素(90%的產品透過海運外銷)、軍事安全、對新能源的尋求,以及環境變遷造成海水上升(大部份的海軍基地在海平面),揭示未來超級大國的命運與世界海洋變化息息相關。
 
  我們這個時代面臨了軍事力量、經濟主導地位、氣候變遷,三大地緣政治鬥爭。這三大鬥爭正在「海洋之上」、「海洋之內」和「海洋之下」展開。而最終主宰海洋、進而設定未來世界經濟條件的,則是最強的世界霸主。
 
專業推薦
 
  ■海上的商業利益,使美中競合劍拔弩張,兩岸問題因而詭譎多變。台灣當前首務,是掌控台海周邊海域,才能確保國際通信網路安全。—— 陳永康|國防部戰略諮詢委員
 
  ■立體的海洋不只具有戰略、交通的重要性,也是無盡資源、能源寄藏的所在。強權虎視眈眈,險招盡出,無所不用其極,自肥圖利。即使不加入、不介入,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置身度外。――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瓊斯一直以研究國際事務為他的終身志業。幾年前,他靈光一閃,發現要了解現在和未來世界最新穎且富有啟發性的途徑,都指向海洋。實際上,他發現水的力量。瓊斯並不侷限待在華盛頓特區的布魯金斯辦公室中埋頭分析,還涉入駕馭浪濤的領域,他乘坐貨櫃船越過南海和東海,在大港碼頭、海軍基地、北極搜取資訊、以增進了解海洋如何關鍵著人類的未來。—— 卜睿哲|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
 
  ■為何美國與其盟邦不理會中共的不滿或反對,一再宣示在台灣海峽享有航行與飛越自由,持續派遣軍艦通過此「國際水域」;為何美國一再強調「美日安保條約」適用範圍,涵蓋存有領土爭議的東海釣魚台列嶼;又為何美國不斷派遣軍艦和軍機駛入南海、飛越其上空,執行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FONOPs),呼籲中共不要在南海搞軍事化、不要試圖改變南海的現狀,以及至今,中美南海博弈不但沒有停止跡象,反而競爭對抗持續加大?本書由世界海洋的角度檢視美中等大國間的政經權力鬥爭,對任何有興趣了解國際地緣政治和美國海權戰略構想的讀者 ,這是一本值得詳讀的著作。—— 宋燕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退休
 
  ■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與其以軍事、經濟、貿易、科技等手段來運用海洋資源的能力息息相關。以古鑑今,認識海洋,方能理解大國博弈的歷史,及人類文明的未來方向。布魯斯·瓊斯以恢宏的視野,淵博的知識,遍及世界各地的行腳,全面且深刻地勾勒出新時代錯綜複雜的海權面貌,在牽一髮而動全鈞的世界,他的分析尤其至關重要。—— 溫洽溢|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顯示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本書戲劇性的從亞馬遜叢林一個貨櫃箱開啟序幕,生動地描繪貨櫃運輸對全球商貿活動的影響,再從海軍力量、能源與商務運輸、數據通訊、氣候變遷等議題,解析海權的全貌,以及美中在這些議題的競合關係。—— 邱坤玄|政大東亞所名譽教授
 
  ■這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傑作。是什麼因素真正驅動著我們地表底下的世界?瓊斯以極其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令人驚嘆的知識,從戰略、環境和暴力角度探究塑造未來世紀的深層潮流。它堪稱是研究海洋版的《人類大歷史》(Sapiens)。—— 歐逸文 (Evan Osnos)|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布魯斯‧瓊斯生動地展示海洋上發生的事情如何決定了陸地上發生的事情——從使我們的世界經濟暢通無阻的龐大貨櫃船隊,到加劇美、中兩國之間緊張局勢的海上競爭。他以生動的文字帶領讀者展開非凡的環球航行,從深崁在挪威北部峽灣的潛艇基地,到上海附近填海造地建成的世界最大貨櫃港口,再到紅海中攸關世局安危的一個小島。在此過程中,我們見識了主宰全球大洋的的各式各樣人物。—— 丹尼爾‧耶金 (Daniel Yergin)|普立茲獎得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海洋经济、地缘政治、全球贸易与能源战略的深度分析著作的简介。 《蔚蓝疆域:重塑全球秩序的海洋动力学》 一部关于海洋如何定义未来世界格局的宏大叙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陆地与海洋的界限从未如此模糊,而海洋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全球的经济结构、地缘政治角力乃至国家安全战略。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传统的航运或贸易路线,而是深入剖析了当代海洋活动中那些驱动未来世界走向的关键变量。它探讨的不再是冷战时期的海权概念,而是信息流、能源流与物质流在深蓝之上的复杂博弈。 第一章:看不见的航道——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与物理交织 全球贸易的实体脉络——集装箱航运,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革命。本书首先聚焦于这一“世界经济的毛细血管”。我们分析了全球最大的几个港口枢纽的运作逻辑,揭示了从船舶调度到货物追踪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趋势,如何提升了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对特定技术标准的依赖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数字海权”的兴起。海洋不仅是货物运输的通道,更是信息传输的载体。本书详细考察了海底光缆网络——这条全球互联网的“主动脉”。我们追溯了主要大国如何布局、保护和潜在地利用这些关键基础设施。随着数据传输量的爆炸式增长,海底光缆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产,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与信息主权的维护。我们剖析了对这些战略通道进行监听、切断或重定向的可能性,以及这如何成为未来冲突的新前沿。 第二章:能源的深海命脉——从化石燃料到蓝色能源的转型与冲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海洋正日益成为能源战略的中心舞台。本书深入分析了当前全球能源版图的“蓝色化”趋势。我们检视了对深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技术与地缘政治影响,特别是在争议海域的资源主张如何加剧区域紧张局势。 然而,真正的未来在于可再生能源。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海洋能源的开发现状与潜力,包括深海风电、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未来可能实现商业化的海洋温差能(OTEC)。这些“蓝色能源”的开发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技术制高点。哪一方能率先掌握高效的深海能源采集与传输技术,将能在能源独立性上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我们详细对比了各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专利布局,揭示了一场静悄悄的蓝色能源竞赛正在上演。 第三章:军事力量的再定义——从“制海权”到“全域控制” 现代海权的概念早已超越了传统海军的规模和舰船数量。本书探讨了未来海战和海洋控制的新范式。我们分析了无人水下航行器(UUVs)、自主水面舰艇(ASVs)以及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等尖端技术,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海洋威慑平衡。 本书特别关注了“灰色地带”的竞争,即利用海岸警卫队、海洋执法力量以及准军事组织,在不引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进行持续性的海上施压与控制。这种策略如何利用国际法灰色地带,进行有效的区域封锁和资源排他性主张,是本书剖析的重点。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海军力量在太空和网络空间的延伸,如何通过卫星监控和信息战来“遥控”海洋行动,实现“全域控制”。 第四章:治理的真空地带——深海采矿与生物资源的未来伦理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的目光投向了深海矿藏。本书对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的治理困境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深海采矿,尤其是对稀土元素和关键矿物的开采,被视为下一波工业革命的原材料保障。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风险,特别是对全球生态平衡的不可逆转影响,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 我们深入探讨了各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不同立场,以及主要技术强国如何试图在国际法规尚未完全明确时,抢占技术和部署的先机。同时,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特别是生物技术在深海中的潜在应用,也构成了新的主权争议点。 第五章:岛礁与基础设施:地缘政治的物理锚点 海洋不是空旷的舞台,而是布满了战略支点。本书详细分析了关键海峡、群岛和人工设施在现代地缘政治中的作用。这些物理锚点不仅是军事部署的前哨,更是贸易路线的咽喉。我们研究了如何通过投资港口、建设战略补给站以及增强对关键交通节点的控制力,来延伸一个国家的“势力范围”。 从苏伊士运河到马六甲海峡,再到南中国海的岛礁群,这些地理要塞的战略价值被放大到了极致。本书旨在揭示,掌控了这些物理节点,就等于掌握了全球经济的呼吸节奏。 结语:迈向海洋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蔚蓝疆域》总结认为,21世纪的全球霸权将不再仅仅由陆地疆域决定,而是由谁能更有效、更智慧地驾驭海洋资源、信息流和能源流所决定。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关注国际战略的读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地图,描绘了这场深蓝竞赛的复杂性、紧迫性以及最终的潜在回报。这是一场关于技术、资本与战略意志的全面较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布魯斯‧瓊斯 (Bruce D. Jones)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國際秩序和戰略計劃資深研究員和對外政策副主席,也是史丹佛大學弗里曼斯伯格里國際問題研究所顧問教授。他的研究專業和政策經驗是國際安全,尤其是中、美政策、國際秩序,以及大國關係等。
 
  其著作,包括:《The Marshall Plan an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Strategy》和《Still Ours to Lead: America, Rising Powers,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Rivalry and Restraint》等書。
 
譯者簡介
 
林添貴
 
  政大外交系、台大政治系及研究所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

图书目录

導讀 
好評推薦 
序幕 叢林中的一個貨櫃箱
第一部 來自未來的新聞 
第一章 北極的祕密 
第二章 外圍;或將美國邊境往外推 
第三章 繪製今天的世界: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第二部 圍堵世界——一九五六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四章 西潮升起 散裝貨運和西方財富(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八〇年) 
第五章 全球化的大班 貨櫃化與亞洲的崛起(一九八〇年至二〇一二年) 
第六章 大鎖國 洋山港和中國盛況再現(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七章 供應全球之船 貨櫃如何改造貿易 (二〇一七年至今)
第三部 國旗跟著貿易前進 
第八章 二十一世紀海盜 全球貿易之保衛 (二〇〇五年至二〇〇九年) 
第九章 近海 重回海上強權的中國(二〇〇九年至二〇一五年) 
第十章 美國的內湖 西太平洋及其他地區的海戰(二〇一〇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十一章 征服四海 面對全球布局的中國海軍(二〇一七年迄今)
第四部 海洋的力量 
第十二章 海洋的鹽 
第十三章 海洋學與國力 
第十四章 暖化的海水日益上升
結 論 
註 解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846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海洋是確保台灣安全的護欄空間
  
  地球由海洋分割成許多大陸塊,貫穿其間的海洋,自然成為各大陸塊之間的交通渠道,至今,全球八成的國際貿易,皆依賴海上交通線(Sea Lane of Communication ; SLOC)完成全球性海上運輸。歷史上著名的陸權與海權之爭的「英法戰爭」,讓英國迎向「統治大海」(ruled the waves)的年代,成就英國登上「日不落國」(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的巔峰,曾經參與「英法戰爭」的法國軍事家「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剴切表示:「瞭解國家地理位置,就知道國家施政方向。」
  
 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的日本,將海洋視為抵禦外強入侵的「護城河」,當年「明 治天皇」明訂「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基本國策,「兵部省」更提出「日本海軍理論」,表述「如不發展海軍,將無法鞏固國防」,在舉國奮進之下,證明日本已具備世界經濟發展前段班的實力。當前正值「美中競合」方興未艾之際,面對鄰近大國崛起的潛在威脅,日本更需加大投資海上實力,以維繫「海上生命線」的暢通無阻。
  
  與歐洲大陸一水之隔的英國,十九世紀即認定貫徹「平衡外交」的國家戰略,必須以「皇家艦隊」為前鋒的「艦砲外交」(gunboat diplomacy),展現英國「船堅砲利」的實力,敲開閉關鎖國的門禁,搶佔絕對優勢的談判高點,順勢為國家獲得更多的海外資源。
  
  自許「貿易跟隨國旗前進」的美國,向國際表達唯一可擔當全球制度監督與秩序維護者,美國絕不允許在其國境內與他國發生戰爭,而是將戰火帶到敵對海岸,而太平洋與大西洋就是美國「拒敵於外」的天然屏障,具體行動就是廣設海外基地,作為海外用兵時之中繼補給站,同時整合成熟尖端科技,建立無所匹敵的「遠洋艦隊」,展現「無所不在」的全球性任務,形塑美國具備環球執法決心與全球投射能力的「國際警察」,事實證明,與海為鄰的國家必須建設優勢海上力量,成就國家戰略所需之海上實力,將維護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成為可能。
  
  適值數位科技與國際貿易突飛猛進之際,面對國計民生與全球經貿互利共生時代,端賴海量般信息之及時、正確、安全與可靠的相互傳遞,必須確保通信網路暢通與安全機制正常運作,然交織全球關鍵據點的「海底電纜」(Submarine communication cables),已成為全球網際網路的必要平台,承載全球九成五以上數據經濟之流量,依據過去因海纜意外影響全球的經驗得知,「海底電纜」安全與「無線網路」安全同等重要,所以維護「海底電纜」就是維護國家安全。
  
  台灣四面環海且無鄰國接壤,海疆面積比陸地多出十倍以上,地處西太平洋「地緣戰略」中樞位置,「海洋」成為台灣確保國家安全的護欄空間,掌控台海周邊海域,即台灣亟需的「戰略防禦縱深」,同時彰顯台灣對維護區域航運暢通,以及國際通信網路安全的不可取代性。當前「美中競合」劍拔弩張,「兩岸問題」詭譎多變,首當其衝的台灣面對維護「海上交通線」安全的諸多挑戰,例如液化天然氣(LNG)是否準時抵達並接收,連接國際通信網路的「海底電纜」是否與國際信息正常傳輸等議題,直接關係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故無論平戰,確保台灣對外聯繫的「海上交通線」暢通,更是國家賴以生存的關鍵因素。
  
  十九世紀末,美國海軍戰略理論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精典名句「利用海洋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綜觀天下,不論是中國大陸、東北亞、台灣乃至東南亞經過南海、麻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向西途經直布羅陀海峽,直抵大西洋西岸紐約,等同環繞地球一周,說明與海為鄰的國家為求國家永續發展,必須重視海軍實力。
  
  《海權經濟大未來》一書勾勒出開放式「海權經濟平台」,深入淺出敘述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互利共生的必然關係,不僅有跨領域的科普常識,更蘊含豐富的專業知識,再者本書譯者精準掌握原著者的核心精髓,協助讀者對國防安全、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等戰略層級議題,從經緯萬端的環境中,獲得更宏觀的視角與精闢入微的觀點,《海權經濟大未來》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 陳永康 / 中華民國海軍二級上將(退役),曾任海軍司令、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並在海軍司令任內大力推動潛艦國造、震海計畫,也是海軍少見的「學者型將領」。現任國防部戰略諮詢委員、中科院董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氣勢非凡,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部史詩級的著作,試圖將近百年來的海洋經濟史和未來安全挑戰揉合成一個單一的理論體系。對於我個人而言,最吸引我的點在於它如何定義「世界霸權」的現代標準。過去可能是領土大小或軍事規模,但現在看來,誰掌握了關鍵節點——無論是馬六甲海峽的物理節點,還是數據交換中心的邏輯節點——誰就擁有了話語權。我非常好奇,作者對於「旗艦」概念的解讀。它是否僅指軍艦,還是延伸到那些掌控全球運力的超級貨輪集團?這種權力的具象化,對於我們理解當前國際政治的表象非常有幫助。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霸權評分標準」,讓我們能用它來衡量目前各主要玩家的相對位置,那它絕對是值得反覆研讀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理論集。我已經準備好投入時間去解讀這複雜的海洋政治經濟學了。

评分

我對書名後段「軍備戰略、電纜數據及海底能源」這幾個詞彙的並置非常感興趣。這顯示作者的視野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貿易順差逆差計算,而是直指新時代的「戰略資源」——資訊流和能源流。在當前美中科技競爭的大背景下,海底電纜的重要性簡直不言而喻,它承載著全球絕大多數的網路數據和金融交易,一旦受損或被監控,後果不堪設想。這本書是否對全球海底光纜的鋪設現況、主要節點以及背後的控制權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再來談到「海底能源」,這不僅僅是天然氣或石油,還包括未來的深海礦產資源。這種多維度的探討,讓人感覺作者試圖描繪一個全方位的「藍色管轄權」地圖。這不是單純的戰略分析,簡直是未來幾十年全球權力再分配的劇本預演,讀起來應該會讓人非常興奮,同時也會帶來一絲寒意,因為這場遊戲的籌碼比我們想像的要重得多。

评分

這本專書的切入點實在太貼近台灣的處境了,一看到「掌控貨櫃運輸」,我就忍不住點頭,對我們這個海島經濟體來說,這簡直是生存的命脈。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宏觀的全球戰略,具體化到每一個港口的操作層面,甚至可以深入到供應鏈韌性的探討。畢竟,光是去年那幾次突發事件,就讓我們看到全球物流一旦被中斷,對經濟的衝擊有多麼巨大。我尤其好奇,作者對於東亞幾條關鍵航道的風險評估會是如何?是著重於政治干擾,還是更偏向於基礎設施的現代化與安全?如果能結合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像是某個大型航運公司的決策背後,有哪些地緣政治的考量,那會讓內容更加紮實。總之,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產業動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套可以應用於風險管理和長期佈局的思維模型。希望它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有東西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能多一分準備。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覺得很有份量,而且直覺就是那種需要邊讀邊做筆記的深度分析,感覺作者是對國際局勢有著極為敏銳的觀察力。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從吃的、用的到網路資訊,背後到底有多少是跟海上運輸和能源佈局有關聯?這本書似乎就想把這些複雜的線頭一一拉出來,讓我們看清楚全球權力結構的底層邏輯。尤其提到「國旗跟著貿易前進」,這個意象非常強烈,它暗示著貿易路線的延伸,其實就是國家影響力的擴張,這點在歷史上早就有跡可循,但用現代的眼光重新審視,會發現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便利背後,都隱藏著國家層級的角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解為何某些港口會突然變得重要,或者某些航道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畢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掌握「未來」的關鍵脈動,比掌握當下的新聞頭條重要得多。這不只是一本講經濟的書,更像是一本現代版的《君王論》在海洋上的實踐指南。

评分

從文學風格上來講,這種宏大敘事、縱橫捭闔的論述,往往考驗作者的敘事功力。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內容過度偏重於單一視角的權力鬥爭論,可能會忽略掉商業市場的內在驅動力和技術本身的演化速度。我更希望看到一種辯證的觀點,即國家戰略如何在與市場效率之間取得平衡,或者說,國家意志是如何扭曲或促進了特定技術的發展。比如,電纜建設與鋪設的龐大成本,通常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補貼,這中間的權力交換過程是什麼?如果書中能加入一些對國際法規和規範的討論,例如對公海資源的開採權爭議,那就更完美了。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以嚴謹的學術基礎,佐以生動的案例,讓讀者在理解宏大背景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其中微觀的博弈與人性。這才是真正的好書,能讓人不斷提問,而不是給出單一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