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的中國夢:財經趨勢專家謝金河觀察中國40年,深度解讀美中台三方關係,剖析世界政經局勢

變調的中國夢:財經趨勢專家謝金河觀察中國40年,深度解讀美中台三方關係,剖析世界政經局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金河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中国梦
  • 美中关系
  • 台海关系
  • 世界政经
  • 谢金河
  • 投资
  • 财经
  • 时事评论
  • 深度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世界工廠到外交戰狼,中國為何出現如此轉變?
 
  觀察中國40餘年,
  見證中國崛起的大時代,也目睹該國當前命運轉折的財經趨勢專家謝金河,
  將從財經觀點爬梳美中貿易戰以來的全球新變局!
 
  過去30年,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身成為「追日、超歐、趕美」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概念」始終是追逐成長的代名詞;一提到中國資產,華爾街投行就興奮莫名。如今中國開始監管經濟唱空言論,這是經濟快速奔馳30年來的重大轉折。
 
  2012年11月29日,甫上任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2013年3月17日,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新上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更是提到9次「中國夢」。同年6月8日拜訪美國時,他也向歐巴馬表示:
 
  「中國夢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它也是合作、發展、和平、共贏的夢,這與美國夢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是相通的。」
 
  然而在「國家富強」的主旋律中,這個「合作、發展、和平、共贏」的中國夢卻逐漸變調,也無法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習近平開始展露稱霸野心,日益強大的中國四處獵巫,戰狼外交全面啟動:
 
  ‧韓國偶像團體Twice台灣成員周子瑜只是貼出一張床頭帶有中華民國國旗的照片,就被迫唸稿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蔡英文過境洛杉磯時,應85度C員工要求在吉祥物抱枕簽名,導致公司遭打壓為台獨企業。
 
  ‧德國戴姆勒公司在一則廣告中引述達賴喇嘛的名言,被迫下架廣告並鄭重道歉。
 
  ‧中國脅迫全球民航公司不得將台灣列為國家,否則取消航權。
 
  ‧美國休士頓火箭隊總管以個人推特聲援香港抗爭,引爆中國央視帶頭反制NBA。
 
  ‧全球各大服飾品牌聲明拒用新疆棉,引發中國人民全面抵制。
 
  短短不過八年,習近平曾經自詡的「合作、發展、和平、共贏」中國夢徹底破碎!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中國經濟從初升段邁向主升段。接下來,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接近「走資」的領導下,國際資本大量湧入中國,每年進入中國的FDI(外國直接投資)都超過千億美元,使得這個國家挾著人口優勢,搖身變成世界工廠。200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進一步脫胎換骨,阿里巴巴與騰訊等網路巨頭紛紛崛起,捲起一波又一波的巨浪。
 
  江澤民和胡錦濤主政下的20年若是中國經濟的主升段,那麼從2012年習近平掌權以來所吹起的反貪腐號角,可能就是中國經濟的末升段。
 
  天安門事件後,中國迎來20多年快速發展機遇;然而如此過度的「走資」,也帶給習近平藉「反貪腐」掃蕩政敵、建立集權領導的空前機會。
 
  自從1978年決定報考政大東亞所開始,44年來我不斷關注中國政經情勢,見證中國崛起的大時代,也目睹中國當前的命運轉折。
 
  這個看似美好的中國夢,究竟是如何幻滅的?
 
  為了協助更多人瞭解,我爬梳了美中貿易戰以來,有關全球政經情勢與美中台三方的深入觀察,整理成各位讀者手上的這本書。
 
  世界各國不僅被美中冷戰牢牢牽動著,更為席捲全球的疫情所苦。而在這場動盪尚未平息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也不甘寂寞,於2022年伊始下令揮軍烏克蘭,將詭譎的國際情勢擾動得更加複雜難辨。
 
  本書是這段動盪歷史的紀錄,我將從大洋兩岸發起的美中貿易戰之緣起與各個重要事件經過開始談起;接著論述我觀察中國四十餘年,從鄧小平改革開放到習近平掌權後,在資本市場掀起的種種波瀾,以及對於當前香港處境的省思;最後,我想邀請讀者共同思考,在世界局勢從全球化轉向區域化的關鍵時刻,台灣下一回合的經濟戰略。
 
  期盼此書能帶給讀者更多啟發,協助大家撥雲見日、看清國際局勢,同時更加珍惜台灣這座美麗寶島。
 
好評推薦
 
  (按首字筆畫排列)──
  范疇|知名政略作家、跨界思考者
  野嶋剛|資深媒體人/作家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破局:全球格局重塑下的新秩序探索 一、 巨变时代的底层逻辑: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与技术主权的争夺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动力在于全球产业链的深刻重塑与技术主权日益成为国家核心利益的体现。本书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正在发生的颠覆性革命,它们如何打破旧有的经济地理版图,并引发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 我们首先考察了“去全球化”浪潮的表象与实质。这并非简单的贸易保护主义回潮,而是各国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韧性考量,对关键供应链进行“近岸化”(Near-shoring)和“友岸化”(Friend-shoring)的战略调整。本书通过对半导体制造、稀土资源和关键医疗物资供应链的案例研究,揭示了供应链“韧性”正在超越“效率”成为企业和国家战略的新目标。 技术主权层面,本书聚焦于人工智能(AI)的底层算法、算力基础设施以及数据治理标准之争。谁掌握了下一代AI的伦理框架和技术标准,谁就可能在未来的全球治理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详细梳理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数据流动、隐私保护和技术出口管制方面的最新政策动向,并探讨了这些政策如何重塑跨国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投资决策。特别指出,这种技术竞争正在加速“数字鸿沟”的演变,形成新的技术壁垒与联盟。 二、 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 能源结构转型是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另一条关键脉络。本书超越了对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绿色转型背后的资源争夺战与技术垄断风险。 太阳能板、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关键矿物(如锂、钴、镍)的开采权与加工权,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书中分析了特定国家如何利用其在关键矿物精炼环节的绝对优势,将其转化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区在碳定价机制、绿色金融标准上的差异,指出这些看似“环保”的政策工具,实则蕴含着强大的贸易壁垒效应。 此外,本书还审视了“绿色通胀”的潜在风险。大规模的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加上地缘冲突对传统能源供应的冲击,可能在短期内加剧全球通胀压力,考验各国央行的政策定力。如何平衡气候目标与经济稳定,是所有决策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 区域金融体系的韧性与挑战 在全球货币体系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区域金融合作与本币结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去美元化浪潮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分析了特定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与结构性障碍。例如,在贸易结算中使用替代货币的便利性与风险管理;以及在危机时期,区域性外汇储备池(如清迈倡议多边化)所能提供的缓冲作用。 然而,本书也清晰指出,要真正建立起独立于传统主导货币体系的金融框架,需要克服巨大的流动性、信用评级和法律兼容性挑战。当前的趋势更多表现为“多元化”而非彻底的“替代”,即在特定贸易走廊或垂直行业内,本币结算的比例有所提升,但全球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金融系统的韧性将取决于各国在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监管协同以及应对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能力。 四、 社会结构分化与国内治理的压力 全球经济的动荡和技术变革的加速,对各国社会结构和内部治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本书探讨了“K型复苏”的社会后果,即少数掌握高技能和数字资本的群体财富快速积累,而大部分劳动者面临技能过时和收入停滞的困境。 这种结构性不平等,往往转化为政治上的极化和民粹主义的兴起。书中通过对不同民主和威权体制下社会动员模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当社会不满情绪无法通过有效经济政策疏导时,其对国家稳定性的潜在侵蚀。 更深层次来看,劳动力市场的“非标”化(零工经济、平台工作)正在挑战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税收基础。如何设计出适应新型就业形态的社会契约,确保代际公平,是决定未来社会长期稳定的关键变量。本书认为,成功的国家治理将越来越依赖于其能否提供有效的“再培训”和“再分配”机制,以应对技术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 五、 新兴全球治理模式的博弈与重塑 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正面临效率低下的批评。本书关注新兴大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平行机构”的出现。 从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到网络安全标准,不同力量正在争夺制定规则的权力。这种博弈不再局限于联合国框架内的传统外交,而是延伸到技术标准组织、多边开发银行的治理改革,乃至太空探索的法律规范。 本书认为,未来全球治理将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合作”的特征:在气候变化等共同威胁面前,特定议题的联盟会快速形成并高效运作;但在涉及核心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领域,体系间的对立和竞争将持续存在。理解这种“竞合”关系,是把握未来国际关系走向的必要前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分析框架,以穿透表面的政治喧嚣,直击驱动当代世界深刻变革的经济、技术和结构性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金河
 
  台灣最受歡迎的財經專家之一。
 
  1959年生於台灣雲林西螺。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企業管理學士。
 
  長期高度關注全球產業發展和財經政策,犀利洞悉台灣與世界情勢。
 
  2016年、2017年榮獲總統蔡英文指派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台灣特使團領袖代表顧問。
 
  現為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今周刊》董事長、《財訊》社長兼發行人、財金文化董事長、《老謝看世界》及《數字台灣》節目主持人。
 
  著有《老謝看世界》《老謝的財富報告》《老謝的台灣紀行》等書。

图书目录

【序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Part 1:開火──大洋兩岸角力對決
01名為貿易戰,實則科技戰
02川普的美中新冷戰
03金融戰與經濟制裁
04一場疫情驚醒夢中人
05病毒擾動國際新秩序
06美中角力與疫苗大戰
07台灣終將選邊站
08戰狼外交遍地烽火
09風向悄悄出現變化
 
Part 2:挫敗──中國優勢走到盡頭
10中國經濟走入拐點
11被踩扁的螞蟻,被退休的馬雲
12滴滴出行,監管出手
13如骨牌般倒下的中國房企
14一場推翻大山的經濟革命
15習近平的共同富裕
16二十年就走味的一國兩制
17沾染中國味的東方之珠
18香港的現代啟示錄
 
Part 3 斬獲──福爾摩沙浴火重生
19曾經失落三十年
20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21台灣未來的美麗與哀愁
22百年難遇的嚴峻考驗
 
【後記】裴洛西訪台的地緣政治新衝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14783
  • 叢書系列:焦點系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曲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1978年12月16日,美國總統卡特宣布,將於隔年1月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同時終止美國與台灣的《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
 
  兩天後的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後,鄧小平開始實施一系列以經濟為主的改革措施,這就是著名的「改革開放」。當時就讀政大企管系的我深信,擺脫文革禁錮後的中國將會風生水起。為了進入政大國關中心閱讀當年的禁書,我決定報考政大東亞研究所。
 
  後來,我真的目睹了中國展翅高飛的大時代!
 
  ▌走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世界工廠
 
  1980年代,台灣政經體系遭受十分巨大的衝擊,黨外運動亦如火如荼地開展。在政治上,台灣完成重大的民主改革;在經濟上,則是迎來一個「錢潮淹腳目」的時代。十信風暴在1985年爆發,台股最慘跌到636點,當時美日簽下《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圓開始步上大幅升值之路,台幣也跟著日圓緩步升值。
 
  1986年,邱永漢先生在《財訊》社論上寫了一句話,直到今天我的印象仍然很深刻:「無論景氣好壞,股市與房市將繼續漲升!」那時台股剛從千點起跑,房地產處於低檔,這句話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當時的景氣那麼差,再加上十信風暴帶來的擠兌潮,台灣政經情勢根本只有一個「亂」字可言。
 
  沒想到,台幣升值帶來熱錢效應,台股居然在短短幾年內奔向萬點,房地產大漲至少10倍,這是我踏出校園步入社會後親眼目睹的奔騰時代。當年日本的日經指數從6000多點漲到38957點,日本人買遍世界,直到泡沫吹破為止。
 
  整個80年代就在1989年中國爆發天安門事件後踏上了轉折點:國際輿論全都看壞中國,卻給台商逢低切入的大好機會。90年代初期,鴻海、康師傅、旺旺、寶成、正新等企業都在中國另起爐灶,這是他們建立龐大基業的起點。
 
  1990年,台股炒到12682點前夕,許多公司的股價高不可攀,三商銀股價更是炒到千元以上,市值居然超過香港匯豐銀行。台灣吹起這麼大的泡沫,當然給了敏感的企業人士「西進」的機會。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中國經濟從初升段邁向主升段。接下來,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接近「走資」(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領導下,國際資本大量湧入中國,每年進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都超過千億美元,使得這個國家挾著人口優勢,搖身變成世界工廠。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中國經濟進一步脫胎換骨,阿里巴巴與騰訊等網路巨頭紛紛崛起,在商業世界捲起一波又一波的巨浪。
 
  天安門事件後,中國迎來二十多年快速發展機遇;然而,如此過度的「走資」,也帶給習近平藉「反貪腐」掃蕩政敵、建立極權領導的空前機會。
 
  ▌習近平吹起反貪腐號角
 
  江澤民和胡錦濤主政下的二十年若是中國經濟的主升段,那麼,從2012年習近平掌權以來所吹起的反貪腐號角,可能就是中國經濟的末升段。我從三個面向觀察這個細微變化:
 
  首先是中國經濟已從低基期走向高基期。例如鴻海於1990年代至廣東深圳龍華設廠,平均工資大約300至350人民幣,如今已攀升到5000至7000人民幣。在工資與地價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下,各大企業紛紛尋找更廉價的生產基地,世界工廠的角色逐漸轉變。
 
  其次是中國的招商態度產生變化。從90年代起,中國奮力「招商引資」,各省市首長和書記賣力招商。2000年前後,我曾參與一位大老闆在企業總部迎接南京市前市委書記楊衛澤的晚宴,當晚排名台灣前50大企業的老闆幾乎到齊,可謂盛況空前。但是,到了習近平的反貪腐年代,連應酬交誼都受到限制,中國招商的熱情熄火了,台商地位也大不如前,慨嘆不如歸去的更是大有人在,這是投資心態的重大轉折。
 
  最後則是世界局勢的大轉變。歐美國家原本以為,一旦中國經濟發達,就會逐漸步上民主化,成為維繫世界和平的重要成員。因此,世界各國在過去三十年協助中國發展經濟,這也是美國引中國進入世貿組織的重要初衷。萬萬沒想到的是,習近平在2017年開始大喊「中國夢」,高喊「厲害了,我的國」「中國製造2025」和「一帶一路」,大家才發現習近平正引領中國走向霸權之路,這也印證了美國國防部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在《2049百年馬拉松》(The Hundred-Year Marathon)一書中持續向西方世界發出的警告。
 
  ▌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
 
  2016年11月,川普在世人驚訝聲中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當習近平於2018年3月取消國家主席的連任限制後,川普開始發動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美中角力就此揭開序幕。
 
  貿易戰開打後,美中從原本的夥伴關係轉變成競爭態勢,2020年一場蔓延全球的疫情更是火上加油,激化兩國走到翻臉為敵的地步。兩大強權的攤牌改變了未來世界的命運,這是中國經濟的重大轉捩點,國家命運的轉折很可能就此發生。
 
  中國經濟快速奔馳了三十年,經濟產值已超過100兆人民幣,不僅超越英、德,趕上日本,更直追美國。然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來自房地產增值,含金量並不高,光是美國在貿易戰中針對華為祭出半導體限購令,就讓中國吃足苦頭。
 
  更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頭。這些年中國力撐經濟,無限量超支擴大信用,負債比率屢創新高,國企與民企債務不斷攀高。雖然國家仍有高度掌控力,但只要累積太久,撐得太大的泡沫終有一天會像日本那樣爆破,這才是中國未來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而且,中國經濟基期高,招商引資早已成為過去式,以往魚貫進入中國的外資爭相逃竄,COVID-19疫情更逼得許多國家被迫選邊站。這番景況讓大家意識到生產基地不能完全放在中國,一場產業大遷徙於焉展開。
 
  台商也被捲入這場大遷徙中,他們在1990年代以「上花轎」的心情歡欣投資中國,成為中國經濟奔馳年代的最大受益者。現在,全世界外資開始撤離中國,台商亦不例外,跟著外資加速離開。他們不僅蜂擁登記回台、加碼投資台灣,更積極投資東協市場,布局之深廣令人難以想像。
 
  三十年前,台灣經濟反轉向下,資金快速流向中國,造成產業空洞化、人才出走與低薪的窘境。現在情勢倒轉過來,中國經濟基期高,蟄伏三十年的台灣正是「逢低進場」的好地方。再加上美中冷戰促使美國全力加持台灣,過去在美中夥伴關係架構下慘遭邊緣化的台灣,終於扭轉情勢,巨變從中產生。
 
  疫情肆虐全球期間,台灣防疫有成,建立了國家主體意識,人民逐漸對國家產生信心。而在全球貨幣競相貶值的情況下,台幣屹立不搖,兌美元一直挺在30元以下,似乎又重回1980年代台幣升值的順境中。此外,台灣產業開始擺脫「毛三到四」(毛利率3%到4%)的代工模式,逐漸形成高附加價值聚落,眾多IC設計公司的毛利率都從四成起跳。更重要的是,諸如亞馬遜、谷歌、微軟、蘋果、臉書等高科技大企業競相投資台灣,台灣前景逐漸透露光明!
 
  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而今海峽兩岸的情勢,亦可謂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的巨大轉折不僅讓人興起「大江東去」之嘆,更激起對於未來的無限想像空間。
 
  ▌變調的中國夢
 
  時空回到2012年11月29日,甫上任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到了2013年3月17日,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新上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更是提到九次「中國夢」。同年6月8日拜訪美國時,他也向歐巴馬表示:「中國夢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它也是合
作、發展、和平、共贏的夢,這與美國夢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是相通的。」
 
  然而,在「國家富強」的主旋律中,這個「合作、發展、和平、共贏的中國夢」卻逐漸變調,也無法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習近平開始展露稱霸野心,日益強大的中國四處獵巫,戰狼外交全面啟動:
 
  ‧ 從韓國女子偶像組合TWICE的台灣籍成員周子瑜,貼出一張床頭帶有中華民國國旗的照片,就被迫唸稿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到蔡英文過境洛杉磯時,應85度C員工要求在吉祥物抱枕簽名,導致公司遭打壓為台獨企業……
 
  ‧ 從德國戴姆勒公司在一則廣告中引述達賴喇嘛的名言,被迫下架廣告並鄭重道歉;到中國脅迫全球民航公司不得將台灣列為國家,否則取消航權……
 
  ‧ 從NBA休士頓火箭隊總管莫雷(Daryl Morey)以個人推特聲援香港抗爭,引爆中國央視帶頭反制美國職籃;到全球各大服飾品牌聲明拒用新疆棉,引發中國人民全面抵制……
 
  戰狼外交確實恫嚇了全世界,卻也產生反效果。一開始,世界各國垂涎龐大的中國市場,大多噤聲不語;現在美國挺身而出,越來越多國家敢向中國說「不」了。最顯著的改變,就是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2020年10月調查14個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印象,負面印象皆超過60%。其中日本對中國的負評高達86%,瑞典高達85%,澳洲高達81%,美國也達到73%,這些數字再再呈現世界各國對中國四處獵巫的反感。
 
  短短不過八年,習近平曾經自詡的「合作、發展、和平、共贏的中國夢」,徹底變調!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在地讀者的角度來說,謝金河老師的文字總帶有一種務實的、不帶太多情緒的筆觸,這在談論敏感的兩岸議題時尤其重要。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停留在宏觀的經濟數字比較,而是能更細膩地描繪出,這些全球性的政經變動,是如何具體影響到台灣社會的「體感溫度」。例如,企業的投資決策、年輕人的就業選擇,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物價的波動,背後其實都隱藏著美中博弈的影子。如果這本書能將那些抽象的「世界局勢」轉譯成「與我何干」的具體生活場景,那它的價值就遠超一般財經專論了,它會成為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安身立命的實用寶典。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探討美中關係的書籍多如牛毛,但大多時候都陷在意識形態的泥淖裡打轉,要麼是過度樂觀,要麼是過度悲觀,很難找到一個既能看到風險,又能客觀分析其戰略意圖的視角。謝老師的厲害之處,我想就在於他能從一個純粹的商業和趨勢觀察者的角度切入,避免掉太多政治口水戰的干擾。這種「去意識形態化」的分析,對我們在台灣做決策的人來說,才是最實用的。畢竟,無論兩邊關係如何緊張,商務往來和產業鏈的重組是跑不掉的現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具體、更具操作性的觀察點,讓我們能更精準地判斷,在未來幾年內,哪些領域會成為新的戰場,哪些地方又可能暗藏轉機。那種一眼就能看穿大霧的洞察力,才是真正值錢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覺得很有份量,謝金河老師在財經界的地位大家都有目共睹,他觀察中國的這段時間,幾乎涵蓋了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的整個脈絡,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台灣,每天都在看著對岸經濟起伏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我記得以前念書的時候,對中國的經濟奇蹟總是有種半信半疑的態度,但隨著時間過去,他們的影響力確實越來越大,不管是供應鏈還是市場,都繞不開他們。所以,能有一位像謝老師這樣,既有深厚數據基礎,又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把複雜的政治經濟局勢講得清楚的人,簡直是及時雨。我特別期待他能從一個台灣人的視角,去解構那些官方文件看不到的「潛規則」和「真正的板塊移動」,畢竟很多報導都只是浮光掠影,真正能影響我們荷包的,往往是那些深層次的結構變化。

评分

每次讀到謝老師的分析,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他好像總能比別人早一步看到那些正在醞釀的風暴。對於美中台三方關係這個主題,我尤其好奇他會如何梳理台灣在這場大戲中的定位。我們常感覺自己像是夾縫中求生存的小船,隨時可能被巨浪吞噬,但同時,我們也掌握著某些關鍵的籌碼。我期望這本書能打破一些傳統的、比較僵化的地緣政治框架,提供一些更靈活的戰略思維。畢竟,四十年的觀察,累積下來的經驗值是無可取代的。這不只是看歷史,更是看清未來的指南針。我希望能從中學到如何用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眼前的風風雨雨,而不是每天被新聞的碎片資訊牽著鼻子走。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說明了一種承諾,那就是深度。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快速、淺薄的內容充斥網路,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鑽研的長篇論述反而顯得珍貴。我個人非常注重作者的「時間跨度」,四十年的觀察,意味著他見證了中國從封閉到開放,從製造業大國到科技角力的全過程。這種橫跨數十年的縱深,是年輕一代分析師很難比擬的。我尤其關注他對「發展模式轉變」的解讀,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內部矛盾浮現時,外部戰略會如何調整?這些調整又如何反噬到我們台灣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穩定上?這類深層次的因果關係推導,正是這本書應該要給予讀者的核心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