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蘭科植物圖譜:探索野生蘭的演化、歷史與種類鑑定

颱灣蘭科植物圖譜:探索野生蘭的演化、歷史與種類鑑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讚標
圖書標籤:
  • 颱灣蘭科植物
  • 野生蘭花
  • 植物圖譜
  • 植物分類學
  • 植物演化
  • 植物曆史
  • 蘭花鑒定
  • 颱灣植物
  • 生物多樣性
  • 植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野生蘭的數目已邁入新的高峰,纍積四大亞科97屬超過470種。本書正是一本最新、最完整的颱灣蘭科植物誌,帶你深入颱灣野生蘭170餘年來國際與本土學者努力之下的採集研究歷史、最新的演化觀念,同時教導你學習分辨野生蘭的不同種類。

  本書依照蘭花五大亞科的係統編排,作者娓娓道來颱灣野生蘭的發現過程,描述花器構造,繪製蘭花線描圖,拍攝原花解析照片,並提供花期、分布與生育環境資訊,裡裡外外透徹呈現蘭花分類的關鍵特徵。更重要的是,本書幫助你瞭解並建立110百萬年來蘭科的演化觀念。

  無論你是專業分類學者、有誌學習蘭科植物分類學的入門學子,或者是業餘野生蘭花愛好者,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

本書特色

  ◆ 五大亞科下各類群依屬名與學名之A至Z排列,易於查閱。
  ◆ 500張手繪圖,近550張稀有物種與原花解析彩色照片,清晰呈現颱灣野生蘭的內外特徵。
  ◆ 「蘭亞科、族與亞族演化關係卡通圖」彩色拉頁,讓你按圖索驥,透過相似外型,查詢到野生蘭的屬與種。
  ◆ 各級檢索錶協助你鑑定任何一種野生蘭植物。

 
《臺灣島嶼的石文化:史前至早期金屬時代的考古學觀察》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臺灣島嶼自更新世晚期至早期金屬時代(約距今四萬年前至公元前數百年)期間,史前人類運用與加工石材的技術、文化意義及其社會結構的演變。作為一部結閤考古學、地質學與人類學視角的專著,本書旨在勾勒齣臺灣史前社會在資源獲取、工具製造、貿易網絡建構以及環境適應方麵的複雜麵貌。 第一部:地質背景與石材資源分佈 本部分首先建立研究的物質基礎,詳細分析臺灣複雜的地質構造對史前人群可利用石材資源的影響。臺灣島獨特的闆塊構造運動與火山活動,形成瞭多樣化的岩石類型。 岩性學與地層學對應: 詳述臺灣主要的石材來源地,包括安山岩、玄武岩、頁岩、變質岩(如闆岩)以及特定產地的燧石和玉石。我們利用區域地質圖譜,精確標定齣史前遺址周邊可獲取的一級、二級與三級石材供應區。 稀有礦物與長距離貿易網絡的萌芽: 特別關注如蛇紋岩、特定玉髓(Chalcedony)和綠色閃長岩等優質石材的地理分佈。透過對這些非本地材料的同位素分析與岩性比對,我們重建瞭史前時期臺灣島內,甚至可能與周邊島嶼(如琉球群島或菲律賓群島)之間,跨區域的物質交換與技術傳播路線。早期金屬時代前夕,對這些稀有石材的壟斷或優先獲取,被視為社會階層分化的早期指標。 第二部: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技術:剝片與擊打的藝術 本書將目光聚焦於臺灣島上最古老的文化層,即以粗大石器為主導的舊石器文化(如長濱文化)。 粗製石器技術(Core and Pebble Tools): 分析史前先民如何利用河床卵石,通過簡單的直接硬錘法,製造齣斧鋤狀器(Choppers)、砍砸器(Chopping Tools)以及多麵體器(Polyhedrons)。這部分不僅是技術描述,更側重於功能性分析。我們利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模擬早期人類對這些工具在處理大型動物屍體、剝取樹皮或挖掘植物根莖時的效率與磨損模式。 早期細石器技術的探索: 儘管臺灣的細石器文化發展不如歐亞大陸那般典型,但本書仍追蹤瞭在特定遺址中齣現的初期細長型剝片(Blades)跡象。這暗示著技術轉型的可能性,即如何從單純的石核利用轉嚮追求更高效率的刃部。我們探討瞭這些早期細石器是否與特定狩獵策略,如複閤工具(如矛或投擲器)的發展相關聯。 第三部:新石器時代的轉型:磨製技術的興盛與社會重組 隨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臺灣的史前文化進入瞭以定居農業(或半定居採集)為基礎的階段,石器製造技術發生瞭革命性的變化。 磨製技術的普及化與專業化: 磨製石器的齣現標誌著對石材韌性、密度和均勻度要求的提高。本書細緻分類瞭磨製石斧(Polished Axes)、鑿(Adzes)、刀(Knives)和穿孔器(Perforators)。我們分析瞭磨製過程(從粗磨、細磨到拋光)所需的時間投入,並探討瞭這一技術門檻的提高,是否導緻瞭石器製造者在社群中的地位提升。 特定功能石器的社會意義: 農業生產工具: 探討瞭帶有穿孔的石犁(未成熟形式)或大型石鋤在臺灣早期稻作或旱作農業中的作用。 儀式與裝飾性石器: 詳盡分析瞭如石環、石墜、以及具有高度藝術加工的「玦」(Jadeite Bangles或Ornaments)的製造工藝與材料來源。這些非實用工具的齣現,清晰地指嚮瞭社會分工、階級區隔與交換禮儀的複雜化。 第四部:金屬時代的衝擊與石器文化的持續性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焦點放在瞭早期金屬器物(如銅器或鐵器)開始在臺灣島上零星齣現的階段。 石器與金屬器的共存機製: 儘管金屬器物開始進入,但本書強調在很大一部分地區,石器並未立即消失,而是經歷瞭功能性的重新定位。例如,傳統的石斧可能被金屬斧取代,但用於精細加工的骨器、角器或特定用途的石片(如切割稻草或植物纖維)則持續存在。 技術轉型的文化韌性: 分析瞭在金屬技術尚未普及或無法有效替代某些功能(如優良的燧石刀片)的情況下,史前社會如何維持其石器製造的知識體係。我們比較瞭金屬器物遺址與純石器遺址在聚落規模、貿易連繫和墓葬型態上的差異,以評估技術革新對社會結構的實際衝擊程度。 總結 《臺灣島嶼的石文化》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臺灣史前社會變遷的物質史。通過對數萬年來人類與堅硬岩石互動的精微觀察,本書揭示瞭臺灣史前人群在環境壓力下,如何發展齣複雜的技術策略、建立起跨越地理障礙的物質交換網絡,並最終塑造齣其獨特的文化認同。其深度和廣度,為研究東亞島嶼史前工業技術提供瞭重要的參考標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讚標


  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博士。五十年前林教授於臺大植物係研究所階段便與蘭科植物結緣。1971年他參與瞭為齣版《臺灣植物誌》而展開的採集活動,十年間發現瞭許多新種野生蘭。1975至1987年間齣版《颱灣蘭科植物》三冊。林讚標教授長期投入野生蘭研究,從事撰文、繪圖與齣版,形成一個以他為核心的野生蘭資訊中心,對蘭科植物的分類研究有重要貢獻。

圖書目錄


誌謝
本書的使用說明
前言
第一章 颱灣的地貌、氣候、植物區係和植被
第二章 颱灣蘭科植物研究史與蘭科分類係統的發展
第三章 颱灣蘭科分類係統
第四章 稀有物種欣賞
第五章 原花解析圖
第六章 種的歷史記述與線描圖
梵尼蘭亞科(5屬)
拖鞋蘭亞科
蘭亞科(27屬)
樹蘭亞科(64屬)
疑問不明種

引用文獻
附錄
學名索引
俗名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5778
  • 叢書係列:教科書
  • 規格:精裝 / 704頁 / 19 x 26 x 5.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1971年夏天,我進入颱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我的野生蘭的視野纔被開啟。那時植物係的簡陋蔭棚內,還栽植瞭一些蘇鴻傑所留下來的野生蘭。纔不久之前,他利用這些植物完成他的碩士論文。我的指導教授蔡淑華博士,則鼓勵我利用這些材料做解剖學的研究。也就在當時,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開始補助颱大植物係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颱植物調查研究,我有幸恭逢其盛。這個計畫是由當時植物係教授Dr. Charles E. DeVol所主持,旨在齣版颱灣第一部的植物誌(後來果然在1975至1979年正式齣版)。當時係主任黃增泉博士同意我的加入,並指定由我來收集蘭科植物的標本。因此因緣際會在1971至1974年之間,我跟著大傢爬過瞭一些大山,看到瞭許多素未謀麵的野生蘭,令我驚訝又興奮。我善於畫圖,在我畢業時手邊已留下不少的線描圖。1973年我開始進入林業試驗所(林試所)育林係工作,我仍繼續利用餘暇採集野生蘭與繪圖。每次採迴來的野生蘭都苦於不知名稱,好在植物係的圖書館就在旁邊,讓我可以去翻閱日本人早期的颱灣植物調查的著作。不過因為早期的發錶都是文字描述,鑑定工作仍然相當睏難。我獨自摸索瞭幾年,手邊的資料逐漸豐富起來。到瞭1974,我決定把我所知的蘭科知識加以齣版,因此在1975年年底,我終於在姊夫的經濟援助下齣版瞭《颱灣蘭科植物》第一捲精裝本,第二年在甘偉鬆教授的經濟支持下齣版瞭第一捲平裝本,接著1977年又在姊夫的支持下齣瞭《颱灣蘭科植物》的第二捲,可惜這些書根本不賺錢。我曾拿著稿子在重慶南路一傢一傢兜售第三捲的稿子,怎耐沒有書店有興趣,因此1981年在我齣國之前,第三捲的稿子隻好棄置一旁。

  1976年《颱灣蘭科植物》第一捲齣版之後我得到一些迴響,尤其是來自颱灣與日本的研究人員。王仁禮(1909–1988)這位颱灣植物研究史上第一位專業的植物畫傢,剛剛自林試所退休下來,但仍在標本館內保有一個座位。他16歲時就受林業部(後來的林試所)部長金平亮三僱用,為《臺灣樹木誌》繪製插圖,期間也曾到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進修。在1942至1945年間受聘於臺北帝國大學理學部,他的工作便是替正宗嚴敬繪製植物的線描圖。正宗嚴敬於1966至1978年之間擔任編輯的《東亞植物圖譜》(The Journal of Geobotany)裡麵的野生蘭畫作,便是齣自王仁禮的手筆。他在1950年受聘於林業試驗所生物科,持續為颱灣的植物分類與繪圖貢獻。1976年夏天,有一天他突然說要送我12幅他收藏瞭30年之久的野生蘭水彩畫作品,讓我喜齣望外。這些作品原本都是要交給正宗嚴敬的,但他卻悄悄地留瞭下來,這些圖絕對是颱灣植物研究上的珍貴資產。在1976至1977年間,當時專門研究日本粉蝶蘭的年輕學者井上健(1948–2003)錶示要來拜訪我。他來訪時,我帶他到颱北縣(今新北市)小格頭苗圃附近的路邊坡地上看狹瓣粉蝶蘭開花,這一段因緣最後讓我們譜齣瞭1980年的颱灣粉蝶蘭的研究作品。這一段期間我也認識瞭日本皇族後裔瀨川孝吉(1906–1998),他在1930年代替福山伯明採瞭許多的野生蘭。1981年我前往美國,在行程中特別停留東京去拜訪他。他在傢中陳列瞭許許多多由蘭嶼收集來的器物。他也介紹我認識瞭當時在研究赤箭的學者津山尚。沒多久瀨川孝吉因為年紀已經很大瞭,決定把他採給福山伯明的重複標本送給我,我再將它轉送林試所標本館典藏。這裡麵也包含瞭颱灣唯一的鳥巢蘭(Neottia acuminata)標本。齣版後的另一個迴響是,當1985年我正在國外求學,黃增泉教授邀請我撰寫《颱灣植物誌》中的蘭科植物,當時他主導規劃《颱灣植物誌》第二版的撰寫與齣版事宜。可想而知在當時條件之下我是無能為力。所幸到瞭2000年《颱灣植物誌》中的蘭科植物已經齣版,可以看到蘇鴻傑教授是卯足全力非常用心地去完成寫作。

  1987年,我已經是一位訓練有素的植物生理與種子生理學者,迴到林試所工作。在1988至2000年之間,我潛心林木種子儲藏與族群遺傳的研究與發錶。到瞭2000年,我非常意外地轉到颱大植物係任教,在那裡有良好的環境讓我繼續植物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那些年,就算我有機會上山工作,即使是遇到瞭野生蘭也無法引起我的注意,野生蘭已經離我遠去。而到瞭2004年,這個情形開始有瞭變化。另一位專注於蘭花研究的林維明先生突然齣現,他多次拜訪,希望由我來發錶他發現的野生蘭。那時他找到的新種非常多,令人目不暇給,例如相當特殊的流蘇豆蘭、剋森豆蘭、石仙桃豆蘭、杉林溪盔蘭和假囊唇蘭等等。我終於同意利用餘暇寫一點野生蘭的文章放到Taiwania期刊上發錶。

  從2005年至今,我陸陸續續發錶瞭許多新種或新紀錄種的野生蘭。坦白說這些蘭花都不是我親自發現的。但在1980年之前所發錶的新物種大部分都是我的發現。對每一個種的清楚交代是一件重要的工作,這將提供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基石。看著幾十年來纍積成牘的野生蘭資料,我有義務細心準備一部蘭科植物誌介紹我的觀念供眾人參考。本書內介紹瞭470餘種、變種與天然雜交種(不包含型),並且囊括瞭500張的線描圖。這個範圍遠超過瞭我在1975至1987年間所齣版的三捲《颱灣蘭科植物》,當時僅介紹瞭270種野生蘭。我的線描圖的獨特之處在於強調瞭蕊柱的構造,包括瞭雌蕊、喙、雄蕊、花粉塊體、黏質盤等等,它們未必是分類上不可或缺的特徵,但可在未來的授粉研究上有所助益。這些細微構造在線描圖上大部均有清楚的標示。希望這些豐富的野生蘭資料可以協助國人更深入瞭解蘭科植物的神祕之處。

  展望未來,野生蘭的研究仍然大有可為,有一些方嚮值得探索。首先,我相信已經找到的種類應該超過瞭95%,過去鮮少注意的型與天然雜交種仍有待仔細記錄。雜交種的存在已經在許多屬看到瞭,但是豆蘭、羊耳蘭、赤箭……這些大屬何以沒有雜交種?另外有些種類在族群之內或族群之間變化多端,例如紫皿柱蘭令人眼花撩亂,到底這些變化是種內的變異或是雜交後代的分離?而野生蘭的授粉行為在歐洲甚至南美洲都有許多觀察報告齣爐,但在颱灣卻是一片空白。唯有觀察授粉者與特定野生蘭之間的授粉關係,纔能理解蕊柱構造的專一性。最後是利用分子工具去解開屬間或屬內的謎團,例如我們知道雙葉蘭超過80%都是颱灣特有種,是在颱灣的生態環境下孕育齣來的,那麼它們之間一定有一個演化的順序,這種前後之間的關係不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嗎?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圖譜的期待通常都建立在「能用」和「夠詳細」這兩個基本標準上,但這本圖譜顯然超越瞭我的預期,給瞭我一種「終於等到你瞭」的興奮感。書中在描述「種類鑑定」時的邏輯編排,似乎經過瞭非常細膩的思考,它不像某些圖鑑是按照字母順序隨機排列,而是可能遵循瞭某種係統分類或形態學上的親緣關係,這對於學習和建立知識體係非常有幫助。這種結構上的設計,讓讀者在查找時能自然而然地將相關物種聯繫起來,而不是孤立地記憶單個樣本。我感覺到,這本圖譜背後所代錶的,是一群對颱灣土地充滿熱愛的專傢,他們不隻是記錄者,更是守護者。他們希望透過這本集大成的作品,將這些珍貴的知識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能夠正確、深入地認識並珍視颱灣島上這些精緻而脆弱的蘭花生命。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世代珍藏的傳世之作。

评分

說實話,颱灣的蘭花生態多樣性在全球都數得上是名列前茅,但要找到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兼顧視覺美感的工具書,過去總是讓人覺得有所欠缺。這本圖譜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巨大的市場空白。我特別欣賞它在描述植物分類時所採用的那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筆觸,它讓原本冰冷的學術名詞變得生動起來,彷彿每一種蘭花都有瞭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對於我這種喜歡在田野間做記錄的人來說,能夠有一本權威性的參考書傍身,那種安心感是無可替代的。以前常在網路上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鑑定結果,讓人真假難辨,但有瞭這本集結瞭專傢心血的著作,我對颱灣本地蘭種的認識可以建立在更堅實的基礎上。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它更像是一份對颱灣自然遺產的深情緻敬,值得每一位關心本土生態的朋友珍藏。

评分

這本圖譜的編排設計,展現瞭齣版者極高的專業水準和對讀者體驗的重視。我特別留意到圖版的細節處理,色彩的還原度極高,對於蘭花那些微妙的顏色變化和細微的斑點紋路,都捕捉得淋灕盡緻。這對於需要進行精細比對的鑑別工作來說,至關重要。而且,它似乎沒有將重點僅放在那些耳熟能詳的著名品種上,而是涵蓋瞭許多較為稀有或棲地特殊的物種,這份廣度著實令人佩服。光是想像編輯團隊為瞭採集和確認這些資訊所付齣的心力,就覺得這本書的定價絕對物超所值。它不隻是給植物學傢看的,更是給所有對「美」有追求的人準備的藝術品。我期待著週末帶著它去郊外,試著對照書中的描述,親手去驗證書中記錄的每一個細節,那種學術與實踐結閤的樂趣,是無法用言語完全錶達的。

评分

這本厚厚的圖譜,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絕對是颱灣蘭花愛好者案頭不可或缺的鎮山之寶。光是看封麵那幾張精緻到讓人屏息的蘭花特寫,就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內頁一探究竟。我記得上次去山裡尋找特定品種時,要對照手邊零散的資料和模糊的記憶,真是傷透腦筋,如果早點有這本「蘭科植物圖譜」,效率肯定能大幅提升。它不隻是簡單的圖鑑,從書名就能看齣野心,涵蓋瞭演化脈絡、歷史淵源,這對於想深入瞭解颱灣這片土地上蘭花如何與環境共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金礦。我想,無論是植物學的初學者,還是資深的園藝傢,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知識。特別是對那些熱衷於野外調查的朋友,這本書提供的詳盡鑑定依據,絕對能讓他們在辨識物種時更加精準和自信。翻閱時,那種彷彿親臨蘭園、細細觀察每一片花瓣紋理的沉浸感,是任何網路資料庫都無法取代的體驗。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生態保育議題的角度來看,這本《颱灣蘭科植物圖譜》的齣版意義非凡。蘭花往往是環境健康與否的敏感指標,它們的興衰直接反映瞭特定棲地的狀況。這本圖譜詳盡地記錄瞭各物種的生長環境、稀有程度,無疑為未來的保育工作提供瞭紮實的資料庫。當我們能精準地辨識齣「誰」在這裡生長時,纔能更有效地製定「如何保護」的策略。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演化」和「歷史」脈絡時所展現的宏觀視野,這讓我們跳脫瞭單純物種鑑定的層麵,開始思考這些生命如何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與這座島嶼的地理變遷相互作用。這本書成功地將自然科學的嚴謹性,與人文歷史的厚度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讀者在欣賞蘭花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命演化的磅礴氣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