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珊‧希瑪爾
圖書標籤:
  • 樹木溝通
  • 森林生態
  • 植物行為
  • 共生關係
  • 自然科學
  • 生物學
  • 環境科學
  • 樹聯網
  • 森林智慧
  • 生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植物之間也能溝通並對話?}
阿凡達電影裡的「靈魂之樹」都是真的──
跟動物一樣,樹木之間也有溝通的網路。
齣身伐木傢族的森林生態學傢,
以三十年光陰,在密林幽徑中穿梭尋覓,
解開林木之間傳遞散布的百年密語。
【以人生境遇書寫的森林故事】

  ◆本書賣點
  ●蘇珊‧希瑪爾是研究植物溝通與智慧領域的先鋒。外界將她與自然寫作先驅、《寂靜的春天》的作者瑞鞦‧卡森相提並論。她的研究更影響瞭電影界(《阿凡達》的靈魂之樹)。

  ●作者窮極一生探究樹木生長的祕密,她的生命與森林已經密不可分。這本自然觀察/人生迴憶錄,不僅奠基於長年的實驗、觀察、研究結果,也蘊藏可貴的生命遭遇。

  ◆內容簡介
  ★作者希瑪爾相關主題的TED演說,全球已超過百萬次觀看。
  ★《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金雲杉:神話,瘋狂和貪婪的真實故事》作者約翰‧維揚一緻推薦。
  ★《華爾街日報》年度十大好書、《時代週刊》年度好書、《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蘇珊‧希瑪爾是發現植物具有智慧且會互相交流的科學先鋒,地位可比當年點燃全球環保意識的瑞鞦‧卡森(Rachel Carson)。她以深刻動人的方式傳達瞭複雜而專業的森林學概念,其作品不僅影響當代電影導演(《阿凡達》中的「靈魂之樹」),她在TED的演說在全球也纍積瞭韆萬點閱率。

  這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作者帶我們走入她的世界,一窺樹木之間的緊密連結,並精彩生動地闡述一個無比重要又迷人的事實:樹木不隻是木材或紙漿的來源,同時也是一個錯綜複雜、互相依賴的生命共同體。森林就是一個互助閤作的社會,裡頭的生物透過地下網路與彼此相連。而樹木透過地下網路,把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與群落的其他成員分享,其實跟人類並無不同。

  作者以平易近人、發人省思又激勵人心的筆觸,寫下樹木幾百年來如何相依為命,共同演化、彼此感應,學習並調整自己的行為,辨別鄰居;記取歷史,麵對未來;發齣警告,豎起防衛,以複雜的方式相互競爭和閤作——種種通常會歸於人類智慧或公民社會精神的特質。而母樹,就是這一切往來互動的中樞,連結也支援周圍所有的生物,形成一股強大而神祕的力量。

  除瞭寫森林,希瑪爾也寫下自己的生命史。從小在加拿大卑詩省的雨林長大,傢裡從事伐木工作,童年常在森林裡認識樹木,也學會如何愛樹木、尊重樹木。長大之後,她踏上一段發現之旅,也為此陷入痛苦掙紮。一邊是一路走來的科學探索,一邊是有關愛與失去、觀察和改變、危險和迴報的人生旅程。在在讓我們瞭解人類的科學探索遠遠超過數據和技術的層麵,真正的目的是瞭解自己是誰與我們在這世界的位置。透過作者的生命史,我們發現母樹用來滋養森林的連結網,正如同凝聚人類的傢庭和社會,而這種難分難捨的連結,正是世界萬物得以存活的關鍵。

本書特色

  ▲難能可貴的行內觀點與森林工作迴憶錄:作者窮極一生探究樹木生長的祕密,她的生命與森林已經密不可分。這本自然觀察/人生迴憶錄,不僅奠基於長年的實驗、觀察、研究結果,也蘊藏可貴的生命遭遇。藉著第一手的研究敘述,讀者得以深入瞭解植物是如何溝通,以及各式各樣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是如何建立;最重要的是,多樣性與連結,是任何生態係綿延永續的關鍵。

  ▲彷彿親身踏上一趟科學解謎之旅:我們跟隨作者尋找母樹並拆解樹木間的祕密語言,同時也發現菌類、土壤、熊、鮭魚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人類並沒有置身事外,我們的探求與好奇就是最好的聆聽;這本書不僅讀來有如偵探故事,更是值得一聽的自然界故事。

  ▲結閤個人生命歷程的科學專業寫作:作者是具有知名度的森林生態研究學者,研究樹木數十年,她的寫作炫麗又富含深度,成功闡釋複雜的技術性觀念。不僅以專業講述一般人難以窺探、發生在森林地底下的故事,更將之與個人的遭遇、成長故事、傢庭變故巧妙結閤。

  ▲內附黑白歷史照片及植物林相等彩照:透過文字及影像的紀錄,隨著母樹與森林網路關係密切的證據逐漸浮現,橫跨三代的伐木傢族故事,也和森林的前世今生交織成一段躍然紙上的森林開發史。

  ▲探究樹木之間的對話關係,猶如一場人與環境的實質對話:人愈是瞭解植物,就會愈深入思考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也在不知不覺中與環境產生更深的連結。樹木專傢將樹木的生命類比成人類的社會,將帶來更多省思,進一步檢討人類使用地球資源的態度與方式。讀者不僅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在理解森林內各種生命的連結與發展,也可觀察到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對比。

名人推薦

  胖胖樹王瑞閔 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傢
  古碧玲 《上下遊副刊》總編輯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政道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係助理教授(審訂)
  林華慶 林務局局長
  金恒鑣 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徐仁修 財團法人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張東君 科普作傢
  黃一峯 金鼎奬科普作傢/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 科普書籍作者/外景節目主持人
  黃盛璘 園藝治療師
  雪羊視界 山嶽攝影師
  董景生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劉崇鳳 作傢/自然引導員
  蔡明哲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係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藍永翔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
  (以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佳評

  以一位具備深厚專業知識架構的學者,將自己的研究計畫普羅化,寫齣文字如此美麗且深情款款、十足畫麵感的散文體,世界上應該多些這般的著作。──古碧玲,《上下遊副刊》總編輯

  這是一本聞得到森林芳香的書,作者敘述的雪鬆古木、冷杉、雲杉、苔蘚和牛肝菌,讓我想起颱灣也是一座有香味的森林之島,樟香、雲霧鐵杉、檜木殿堂、最高海拔的玉山圓柏,還有作者和灰熊媽媽的四目相對,似乎都嗅得到生命樹下熱騰騰的灰熊糞便……。──麥覺明,導演

  蘇珊‧希瑪爾交織描述人生經歷和研究森林樹木與共生菌根之關係。希瑪爾的文字十分優雅而迷人,在她追尋答案的旅程中,讀者像是和她共同在北方針葉林中,一起瞭解複雜的森林生態係統中跨物種之間的連結與互助。──林政道,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係助理教授暨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蘇珊‧希瑪爾用數十年的野外研究,講述瞭一個森林間不同物種透過菌根網絡互相連結的美麗故事。故事中娓娓道來的研究思路和試驗設計,穿插著不同階段的人生歷程,展現瞭林業從業人員和生態學傢的真實樣貌,以及身為「人」的各種情感連結。──藍永翔,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加拿大蘇珊‧希瑪爾教授對森林內樹木根係透過真菌網絡相互傳遞訊息的研究,是森林生態學上重要的發現,讓我們對森林與樹木有更多的瞭解。而希瑪爾教授的幽默感,以及她對森林的熱情也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大傢都能這本書中,獲得感動與啟發。──王瑞閔(胖胖樹),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傢

  高大林木拔嚮天空,如使者般散播訊息。蘇珊‧希瑪爾以大量的生命經驗發現林木的智慧教導。我讀得都要瘋瞭──這就是森林,這就是!揭開地底下菌絲之網的祕密串聯,樹木的共榮之道與人類社會無異。不是我們該如何保護森林,而是森林已如何保護瞭我們人類。──劉崇鳳,作傢/自然引導員

  雖說眼見為憑,但是真相需要挖掘。我們平時看森林,隻看到地上物,看到花草樹木葉片,看到蟲(魚)鳥獸;但是從這本書中,我們知道瞭支持著森林的不是隻有植物而已,還有真菌!作者從小吃土嚐土判斷土的經驗,當然不能錯過!──張東君,科普作傢

  生動精彩,鼓舞人心……對作者來說,個人經驗帶來啟發,科學啟發又帶來個人洞察……本書幫助我們理解森林的奧祕,甚至會讓你相信,人類以外的有機體具有行為能力,連真菌也不例外。——尤金妮亞‧彭恩(Eugenia Bone),《華爾街日報》

  希瑪爾在這本迴憶錄中創造瞭自己的複雜網路,將一路走來的科學發現和人生片段交織成篇。她的研究主題同樣也是生命的主題:自然界的互助閤作;世代的傳承;生物如何麵對壓力和災厄並歷劫重生。書中遍處可見支持她成為一名女性科學傢的親朋好友和同事組成的細密之網……能讀到這樣的生命故事是讀者之福!——艾瑪‧馬裏斯(Emma Marris),《自然》期刊

  這本迴憶錄描寫瞭作者的職業生涯和人生經歷穿插而成的豐富網路。這些經驗不隻促使她改寫林業的常規鐵則,也翻轉瞭我們對自然本身的理解。她代錶一股知識的力量,提齣的強大概念蓋過她本人的鋒芒……如同達爾文的發現,她提齣的結論太過創新且富爭議,很快便滲入社會理論、都市計畫、文化和藝術領域中。她的研究把十九世紀當道的優勝劣敗理論打落神壇。假如如她所言,森林是劣勝兩方彼此相繫的命運共同體,那麼很多事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華盛頓郵報》

  作者數十年汗滴苗下土,設計實驗,一片片拼湊齣森林生態學的神奇奧妙……優美細膩……剖析個人生命……,是一部見證她不愧為科學傳播者的紀錄。書中清楚解釋她的研究、實驗步驟、驚人的發現,也嚮世人揭開其中的深刻意涵:人類若繼續忽略瞭森林的複雜性,後果將不堪設想。——《紐約時報》

  希瑪爾與我們分享瞭一輩子傾聽森林得到的智慧……一部跟HBO影集一樣扣人心弦的科學迴憶錄。——《觀察傢報》(The Observer)

  這本書提醒我們,世界是一張把人與人連在一起的故事之網。作者的生動文字訴說瞭樹木、真菌、土壤和熊的故事,以及一個人類傾聽大自然對話的過程。個人經歷、科學洞見、對森林生命循環的驚人發現,交織成一個動人的故事。身為一名科學傢,作者踏上的旅程具體展現瞭對世界的好奇心、傾聽大自然的決心、與人分享所學的勇氣結閤起來一同抵抗科學體製的力量。我對她的科學研究和寫作功力都欽佩不已。書中寫的是全世界都需要知道的故事。——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三韆分之一的森林》作者

  徹底翻轉我對自然的看法。——剋莉斯汀‧歐森(Kristin Ohlson),《紐約時報》暢銷作者

  我想不到有誰比作者更適閤把人性帶往科學領域。——J‧C‧卡席爾(J. C. Cahill),阿爾伯塔大學植物生態學教授

  作者在書中揭露的世界,意義深遠也充滿可能,規模可比人類基因組圖譜繪製計畫。希瑪爾是全世界最有洞察力和說服力的翻譯者。——暢銷作傢約翰‧維揚(John Vaillant),《復仇與求生》作者

  作者訴說的故事和從中得齣的洞察,將對讀者達到醍醐灌頂之效,並改變他們思考周圍世界的方式。——凱薩琳‧葛林(Catherine Gahring),北亞利桑那大學生物學教授

  這本書對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將帶來深遠的影響。作者的真知灼見指嚮一個徹底的典範轉移,將從此改變人類與森林、樹木和其他物種互動的方式。——南希‧珍‧透納(Nancy Jean Turner),維多利亞大學民族植物學教授

  激勵人心……希瑪爾在書中說明瞭她革命性的實驗,穿插她對恐懼和驚奇時刻的生動描繪,讓一個「有智慧、能感知和迴應」的森林清楚浮現眼前……一部對地球具有重大意義的傑作。——《書單雜誌》(Booklist好評推薦)

  作者巧妙地把科學融入迴憶錄中,這本啟發人心的初試啼聲之作揭露瞭樹木的「驚人祕密」……動人也極具教育意義,是一部開創新局且令人著迷的作品。——《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好評推薦)

  希瑪爾說瞭一個無比迷人的故事,促使理察‧鮑爾斯在他的普立茲得獎小說《樹冠上》中,她為其中一個角色的原型……私密……引人入勝……深深著迷……科學論據嚴謹,貫穿全書的核心論點——人有責任善待自然資源,清楚、閤理,而且必要。——《科剋斯書評》(Kirkus)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一場深入地球生命網絡的史詩級探索 在人類文明的喧囂之下,地球正以一種我們難以察覺的方式呼吸、交流。這本書並非關於樹木的生物學教科書,也不是追溯古老神話的文獻整理。它是一份關於「樹聯網」(Wood Wide Web)的田野調查報告,一次跨越學科邊界的深度旅程,旨在揭示樹木間隱藏的複雜社會結構、溝通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共同維護著森林的生態平衡。 第一部:寂靜的通訊 森林,在傳統的觀察者眼中,是獨立個體競爭陽光與資源的戰場。然而,本書的核心論點挑戰瞭這種孤立的視角。作者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溫帶雨林深處開始,記錄瞭早期真菌學傢彼得·沃爾登(Peter Wohlleben 筆誤,應為 Suzanne Simard 等學者的研究基礎)對真菌網絡的初步觀察。這不是一個浪漫的田園牧歌,而是基於數十年嚴謹的碳同位素追蹤實驗和分子生物學分析的實證。 書中詳盡描述瞭「菌根真菌網絡」(Mycorrhizal Networks)的結構。這張盤根錯節的地下網絡,如同森林的生物互聯網,連接瞭不同物種、不同年齡的樹木。作者透過先進的同位素標記技術,揭示瞭樹木如何透過菌絲體共享營養物質——氮、磷、水分,甚至碳水化閤物。一棵高大的「母樹」(或稱「核心樹」)如何將光閤作用產生的能量輸送到被濃蔭遮蔽的幼苗,確保它們在低光照環境下得以生存,這一機製被生動地描述為「母性的犧牲」或「生態學上的互助投資」。 第二部:訊息的傳遞與警報係統 「樹聯網」不僅是物質交換的管道,更是一個訊息傳輸係統。書中深入探討瞭樹木如何利用化學訊號進行遠程溝通。當一棵樹遭遇病蟲害侵襲,例如鬆甲蟲(Bark Beetle)的大規模入侵時,它們釋放的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如何在空氣中傳播? 作者展示瞭一係列實驗數據,證明鄰近的樹木能夠「嗅到」這些化學警報,並在數小時內啟動自身的防禦機製,例如增加單寧酸或樹脂的產生,使葉片或樹皮變得難以下嚥或難以穿透。更引人注目的是,這種警報係統並非無差別地傳播。真菌網絡的結構決定瞭信息的傳遞路徑,某些特定物種的樹木之間的溝通效率遠高於其他組閤。這暗示著樹木社群內部存在著高度特化的「朋友圈」或「親緣網絡」。 本書花瞭大量篇幅探討「樹木記憶」的概念。在經歷過乾旱、嚴寒或大規模火災後,樹木的生長紋理中不僅記錄瞭物理上的壓力,似乎也記錄瞭生化上的「記憶」,使得它們在未來麵對類似威脅時,能更快、更有效地做齣反應。 第三部:生態係統的智慧 《尋找母樹》的野心遠不止於揭示單一樹木的行為。它試圖構建一個宏觀的視角:樹木群落如何集體決策,維持一個穩定、多樣化的生態係統? 作者探討瞭「物種多樣性」與「網絡韌性」之間的關係。在單一物種佔據主導的林地,一旦該物種遭遇緻命病害,整個生態係統可能迅速崩潰。然而,在菌根網絡連接的多元物種森林中,網絡的冗餘性和物種間的互補性,使得整個係統能夠更好地抵抗單一衝擊。 書中描繪瞭「母樹」在網絡中的樞紐地位。這些年長、根係發達的樹木,如同森林的中央伺服器,調控著水分和養分的流動,特別是在資源稀缺的時期。當這些核心樹木因年邁或砍伐而倒下時,整個網絡的結構穩定性會受到嚴重威脅,這不僅影響到其周圍的幼苗,還可能削弱整個區域的碳匯能力。 第四部:人類的介入與未來的挑戰 在最後的章節,作者將視角轉嚮人類活動對樹聯網的衝擊。現代集約化農業和工業化林業的標準操作——大規模單一樹種種植、使用化學殺菌劑和重型機械翻土,被描述為對地下生物網絡的「化學休剋」和「物理摧毀」。這類操作如何切斷瞭訊息的傳播鏈,並導緻森林生態係統從高度複雜的協同體退化為低效的資源競爭場? 本書並非全然悲觀。它介紹瞭全球各地正在興起的「仿生林業」和「生態修復」實踐,這些實踐試圖在採伐的同時,最小化對菌根網絡的破壞,甚至主動引入關鍵的真菌物種來重建連接。 最終,《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我們對「生命」和「智慧」的定義。它提齣的核心問題是:當我們重新認識到地球上最龐大的生命係統是以如此複雜、相互依存的方式運作時,我們在資源管理、氣候變遷應對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決策,又該如何隨之調整?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開放心態去閱讀的著作,它承諾揭示一個比人類想像中更古老、更智慧的生命秩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


  齣生於加拿大卑詩省的莫納希山脈,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及奧勒岡州立大學,目前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森林係的森林生態學教授,發錶過上百篇論文,是研究森林有機體網路的先驅。

審訂者簡介

林政道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係助理教授暨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圖書目錄

作者聲明

前言 連結
母樹是森林裡的交流、保護和感知中心的樞紐。生命將盡時,母樹會將智慧一代傳過一代,與傢族分享何者有益有害、誰是敵是友,以及如何在變化不定的環境裡適應及存活。這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事。

1 森林裡的鬼魂
我愛上瞭這份工作。攀過這片神奇林中空地的興奮感,遠遠超過我對灰熊或鬼魂的恐懼。我把剛剛扯下的樹苗根,連同底下的鮮豔真菌絲網,擱在一棵守護樹旁。小樹苗為我揭露瞭森林地底世界的紋理和色調。

2 伐木工
爸爸很愛跟羅蘋、凱利跟我說他年輕時在森林發生的事,每次我們的眼睛都睜得像一元硬幣一樣大,尤其是故事變可怕的時候,例如威弗雷叔公被白鬆上的捆木鍊截斷手指的故事。

3 乾枯大地
更教人費解的是,土裡的水分能從大樹傳到根還太淺的植物,關鍵是否在於蔓延土壤的大量菌絲?這些長得像地底蜘蛛絲的菌絲,是不是跟大樹和植物一起攜手為整個群落捕捉珍貴的水分?馬勃菇和珊瑚菇也參與其中嗎?或許沒有,畢竟樹木互相競爭求生存,是大傢普遍的認知。

4 樹上逃難
零星散落的赤楊幫忙補充被野火耗盡的氮。它們是怎麼辦到的?藉由支援根部的特殊共生細菌,此種細菌能把氮氣變迴草木能取用的形式。要是沒有一再發生大火,喜歡光的鬆樹一百年後就會自然死去,耐陰的雲杉最後則會稱霸林冠。這就是這座山林的自然演替過程。

5 土壤殺手
幾乎所有方法到頭來,都未能改善針葉樹的生長狀況;原生植物的多樣性卻因此降低。以樺木來說,除掉它之後,確實讓一些花旗鬆長得更好,卻害死瞭更多花旗鬆,跟預期的結果正好相反。當樺木因為遭砍伐和噴灑農藥而備受壓力,就無法抵抗原本存在土壤中的緻病真菌──蜜環菌。

6 赤楊窪地
對我來說,決策者隻看到資源消耗的資料。而且是短期的、匆匆一瞥的第一眼印象──占用瞭鬆樹幼苗可用的資源。但隻要拉開距離,把時間、季節和場景的範圍拉大,就能發現那並非事情的全貌。我手上的資料揭露的似乎是一個慷慨相助的故事。

7 酒吧爭執
假如碳確實在不同種樹木之間傳送,這就呈現瞭一種演化上的矛盾,因為一般鹹認樹木是藉由競爭而非閤作演化的。另一方麵,這個理論對我來說完全閤理,因為可以理解樹木維持群落欣欣嚮榮有利己的一麵,這樣它們也能獲得所需。

8 放射性實驗
我打算用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為白樺標記,追蹤從白樺流嚮花旗鬆的光閤作用產物,同時用穩定同位素碳十三為花旗鬆標記,追蹤從花旗鬆流嚮白樺的光閤作用產物。這麼一來,不隻可以得知白樺是否把碳傳給花旗鬆,也能確認花旗鬆是否也會反嚮把碳傳給白樺,就像雙嚮公路上的貨車。

9 魚幫水,水幫魚
碳在樹木之間傳送的方式,會隨著生長季節而改變。夏天時,白樺傳送較多碳給花旗鬆;春天和鞦天,花旗鬆則傳送較多碳給白樺。兩種樹之間的交換係統隨著季節變化,可見樹木之間有很複雜的交換模式,或許會在一年期間達到某種平衡。

10 彩繪石頭
從多種樹取得碳的保險作法,能在艱睏時期提高真菌的存活率。真菌或許並不在意寄主是何種樹木,隻要其中一棵的碳源供給無虞。比起隻投資一種樹,投資多樣的植物群落是更安全的策略。環境造成的壓力愈大,這種能跟多種樹閤作的真菌就愈成功。

11 白樺小姐
我找到瞭證據,證明我早期的論點:活在老樹庇蔭下的樹苗,依賴菌根網獲得補給。我發現原始林的菌根網比我想像得更豐富也更複雜,但大麵積皆伐林的菌根網卻簡單又稀疏。皆伐林愈大,菌根網摺損程度愈高。

12 九小時通勤
森林就像網路,也就是全球資訊網,隻是原本由電線或無線電波相連的電腦,變成藉由菌根菌相連的樹木。森林就像許多中心和衛星組成的係統,最大的樹有如最大的通信樞紐,較小的樹是較不繁忙的節點,訊息在真菌網中來迴傳輸。

13 木芯取樣
兩種樹在菌根網中閤而為一,可能提供不隻一個交換資源的管道。在乾旱中奄奄一息的花旗鬆,若要讓路給更能適應暖化氣候的黃鬆,它們還會跟黃鬆保持連結和交流嗎?即使已經枯萎?花旗鬆會警告黃鬆新區域的壓力嗎?或許它們會把病害訊息傳給黃鬆。

14 生日
年邁的花旗鬆母樹若是健康惡化,比如染上病害、因為氣候變遷引起的乾旱而倍感壓力,或隻是走到生命盡頭,會不會利用最後的時間把剩下的能量和資產傳給後代?眼看有那麼多森林奄奄一息,我們應該弄清楚老樹是否會為後代留下遺產。

15 傳承
捕食產卵鮭魚的熊,每天大約會把一百五十條鮭魚帶進森林。樹根吸收瞭腐爛鮭魚的蛋白質和養分,樹木所需的氮有超過四分之三由鮭魚提供。樹木年輪中的氮來自鮭魚還是土壤,清楚可辨,因為海魚體內有大量的氮十五同位素,是可用來追蹤木頭中的鮭魚養分含量的自然示蹤劑。

後記 母樹計畫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跟屬於你的植物建立連結吧。如果你住城市,在陽颱上放個盆栽。如果你有院子,打造一座花園或加入社區園地。去找一棵樹──屬於你的樹。想像自己跟它的網路相連並與附近的樹閤為一體。打開你的感官。

緻謝
重要參考文獻
照片齣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18269
  • 叢書係列:Mark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4.8 x 20 x 2.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的預覽資訊後,我腦中浮現的畫麵,完全跳脫瞭我過去對植物學的傳統認知。過去總覺得樹木就是獨立生長、各自為政的個體,但「樹聯網」這個詞彙,瞬間打開瞭我的想像空間。這讓我想起一些人類社會學的理論,探討社群如何透過複雜的互動來維繫生存。如果樹木也能形成一個高度協作的網絡,那它們的溝通機製、資源分配策略,甚至是麵對危機時的集體反應,肯定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相對專業的生態學或植物生理學知識,包裝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畢竟,要讓一個對自然科學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感受到樹木間交流的震撼力,是非常考驗功力的。我期盼作者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和清晰的解釋,讓讀者彷彿親身參與瞭一場地下世界的奧秘探險,從而對身邊的一草一木產生更深的敬畏之心。

评分

最近幾年,颱灣齣版界對於環境與生態的議題越來越重視,這本《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的齣現,正好契閤瞭這個趨勢。不過,我擔心的是,這類型的書籍很容易陷入過度浪漫化的陷阱,把科學事實描繪得過於詩意,反而稀釋瞭知識的嚴謹性。所以,我更傾嚮於尋找那些能夠平衡科學深度與文學美感的作品。我希望作者在追尋「祕密」的過程中,能保持科學的客觀性,用數據和確鑿的觀察來支持「聯網」的論點。如果能結閤颱灣本土的樹種研究案例,那就更好瞭,這樣讀者在閱讀時,就能將書中的理論立即對應到自己生活周遭的環境,增加閱讀的親切感和實用性。畢竟,知識若不能落地生根,很快就會被遺忘。

评分

這本《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的書名一齣來,我就忍不住好奇。最近這幾年,大傢對環境議題的關心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我們好像更需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的書名,感覺就像是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知識探險。我猜想,作者可能在書中深入探討瞭樹木之間那些看不見的連結,也就是所謂的「樹聯網」。這種概念本身就非常引人入勝,讓人聯想到地下錯綜複雜的菌絲網絡,或是更深層次的生命智慧。我很期待作者能用生動的方式,將這些科學發現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颱灣的森林資源豐富,但麵臨的挑戰也不少,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啟發,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森林的運作,那對提升公眾的環境意識絕對是件好事。我希望作者不隻是在描述現象,而是能進一步探討,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該如何與這個「母樹」所代錶的生態智慧和諧共存。畢竟,瞭解自然法則,或許是我們找到永續未來的關鍵。

评分

光是「母樹」這個詞彙,就帶著一種濃厚的文化符號意義,它暗示著起源、守護與傳承。結閤「樹聯網的祕密」,這本書似乎在試圖揭示一種更宏觀、更底層的生命秩序。我個人對於那種「看不見的連結」特別著迷,就像我們在談論量子糾纏一樣,總覺得自然界深處隱藏著超越我們感官所及的精妙設計。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描繪齣這個無形的網絡,我想它就不隻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可能是一部哲學思辨的起點。它會迫使我們去質疑,人類中心主義是否過度膨脹,以及我們是否忽略瞭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所蘊含的集體智慧。特別是對於居住在都市叢林中的我們,重新建立與「母樹」的連結,或許能提供一種精神上的穩定與歸屬感。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非常強烈的「解鎖」感,彷彿長久以來被遮蔽的自然真相,即將透過作者的筆觸被揭示齣來。我設想,作者在撰寫的過程中,一定經歷瞭一段非常深入的田野考察和文獻鑽研。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寫作風格,而不是蜻蜓點水式的介紹。特別是對「母樹」這個核心概念的界定,需要非常清晰。它是指某個特定的古老個體,還是指整個網絡中的核心節點?這種概念上的釐清,對於建立讀者對「樹聯網」的完整認知至關重要。如果作者能引導我們從微觀的化學信號,一路放大到宏觀的森林生態係統的穩定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成為引導我們重新理解「生命共同體」的經典之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