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莊博安
图书标签:
  • 焦虑
  • 创伤
  • 心理健康
  • 自我疗愈
  • 情绪管理
  • 心理学
  • 过往经历
  • 成长
  • 应对机制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
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出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一考試就拉肚子,
  收入豐厚,卻拚命加班,擔心錢不夠用,
  男友一沒接電話,你就奪命連環call……
  
  這些看似尋常的焦慮,背後都潛藏創傷。
  那是不被愛、失去連結、被否定自我的創傷。
  那些傷,需要你看見、感受與療癒。
 
  關係焦慮:「你會不會哪天不愛我了?」每段愛情,都需要伴侶不斷保證愛。
  金錢焦慮:「我不想變成下流老人!」勒緊褲帶買房、學投資理財。
  生存焦慮:「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來自重男輕女家庭的她,戮力證明自己。
  職場焦慮:「若不拚命加班,我怕老闆覺得我沒價值就fire我……」
 
  我們太擅長完美掩蓋焦慮
 
  當焦慮狂潮來襲,我們除了壓抑、逃避、麻痺外,更擅長用社會所認可,例如吃大餐、大肆採買、不斷打電動,甚至被社會讚許的方式,例如工作狂,掩蓋我們的焦慮。
 
  但當焦慮這隻怪獸被我們越豢養越壯大,焦慮會潛入、掌控、侵蝕我們的性格。焦慮會充斥在我們每一個想法與行為中,直到某個壓力爆表的時刻,引發成嚴重的精神病症。
 
  對小小孩的自己說:「謝謝你,保護了當年的我。」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根源沒有被處理,焦慮就會不停轉移對象。
 
  而從高中到大學時期,深陷在每日超過八小時「強逼自己不斷開關門檢查的」強迫症,以及被掐緊咽喉般難以喘息的絶望憂鬱症,僅能每日祈禱自己隔天不會再醒來的博安心理師,用他令人疼痛的經歷,想告訴讀者,雖然傷痛的童年就像戰場,而你好不容易才逃脫,你再也不想回憶與回去,但療癒焦慮,我們需要回去。回去找到當年痛苦、還是小小孩的你,幫他把痛苦說出來、幫他把眼淚流出來,然後輕輕擁抱他,告訴他:「謝謝你,保護了當年的我。」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那些恐懼、憤怒、愧疚、嫉妒、挫折、悲傷、孤獨等情緒孤兒,需要你看見與感受。
 
本書特色
 
  ◎一本由心理師現身說法,心痛自剖受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襲擊多年,深談焦慮的療癒心書。
 
  ◎蘇絢慧心理師:「謝謝莊心理師這一本書分享出這樣的能量,讓現代焦慮的心靈有被深度理解的機會,能夠重新被看見、被整理,讓早年很難承受的經歷,能有允許被好好感覺,也好好安放的權利。」──摘自蘇絢慧心理師推薦序〈焦慮,是你努力撐住自己生命的證明〉
 
  ◎蔡佳璇心理師:「博安心理師的這本書從自身經驗出發,整合個人生活與諮商經驗中的體悟,精準地描繪焦慮的樣貌和強迫徵狀的深層意涵,相信讀者們在閱讀時會很有共鳴,且感到被深深的同理,也將能從書中的內、外在緩解焦慮策略中,得到練習的具體方向。
 
  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就像有一位很懂你的心理師在身旁,當你不安時,能提供沉澱和思考,慢慢與焦慮和平共處。」──摘自蔡佳璇心理師推薦序〈情緒是鑰匙〉
 
  ◎許多人聽到我有嚴重焦慮和強迫症,而現在又能幾乎完全好轉的過程,都驚訝不已,尤其心理專業人士更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強迫症極難治療,最多降低到剩下小幅度影響就不錯了)。每次肯定都會被詢問:
  「你是怎麼好轉的?」……
 
  在我身上,好轉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釐清內心模糊的感受,像是:重新界定與家庭的距離、尋找情感間的信任與依靠、長期深入探索內心世界。這也讓我開啟第一次與心理師的會談,投入自己有熱情的運動與知識,以及真心替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
 
  我在生活中尋找各種人際往來與自我實現的機會,走出了舒適圈與畏懼、擔憂的框架,慢慢地,從心理治療的學習與實踐中看見自己的模樣。
 
  這段歷程走了很久很久,我逐漸忘記要焦慮,然後,才重新覺察到自己已經不焦慮。
 
  我將上述這些過程,用更多的文字寫成這本書。雖然每個人的經驗不會完全相同,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同樣陷落在焦慮的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方式。──摘自自序〈我如何從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等黑色深淵中走出來?〉
 
  ◎13個思考練習,讓你了解自己的焦慮如何運作,並恰當回應。
  關於外在情境,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
  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
 
  關於內在衝突,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
 
  關於涵容的能力,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
  10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
  11你是否被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
  12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
  13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嗎?
 
名人推薦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撰推薦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傾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该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原书名及其内容: --- 书名: 《静水深流:现代都市人的情绪觉察与重建指南》 作者: [请自行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信息: [请自行填写出版社信息] --- 深度解析:现代焦虑的根源与重塑内在秩序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与一种无形的压力共舞。这不是单一的、突发的恐惧,而是一种持续渗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低频却顽固的“背景噪音”——情绪的波动与内在的失衡。 《静水深流:现代都市人的情绪觉察与重建指南》并非一部提供速效解药的鸡汤读物,而是一次深入内在、扎实可靠的探索之旅。本书的核心,在于带领读者穿越迷雾,理解当代人普遍面临的情绪失调的结构性成因,并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自我调节与心智重塑方法。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解剖现代生活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情绪生态: 第一部分:情绪的生态系统——理解你的内心气候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帮助读者认识到情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大脑对环境变化的信号系统。 1. 现代“心智负荷”的构成: 探讨“多任务处理陷阱”如何导致认知资源枯竭,以及持续性的微小压力(Micro-stressors)如何累积成慢性疲劳。我们将分析数字成瘾、社交媒体中的“比较陷阱”如何重塑自我认知,制造出一种“永远在追赶”的焦虑感。 2. 情绪的生理学基础: 深入浅出地讲解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的长期作用机制,以及身体感受(如肠道健康、睡眠质量)与情绪稳定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本书强调,情绪问题往往首先表现为身体症状。 3. 现代人际关系的挑战: 探讨“连接的悖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连接,却可能感到更孤独。边界感的模糊、过度付出的倾向,以及如何从“讨好型依恋”模式中识别并脱离出来。 第二部分:觉察的力量——从被动反应到主动观察 情绪的重建,始于精准的识别。本部分聚焦于提升读者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思维的思考能力”。 1. 情绪标记与命名艺术: 介绍如何精确地为自己的感受命名,区分“沮丧”、“疲惫”与“失望”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建立个人化的情绪词汇表,打破情绪的混沌状态。 2. 观察者视角训练: 引入正念(Mindfulness)和认知行为技术(CBT)的基础概念,指导读者如何练习“去中心化”——将自己从情绪的“内容”中抽离出来,成为情绪的“观察者”。这包括如何捕捉那些在潜意识中自动触发的“认知扭曲”(如灾难化、非黑即白思维)。 3. 情绪日记与模式识别: 提供结构化的记录工具,引导读者不是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记录“我当时是如何反应的,我的身体感受如何,我脑中的自动想法是什么”。通过周期性回顾,揭示个人特有的情绪触发点和应对循环。 第三部分:心智的重塑——构建适应性的内在秩序 认知觉察为基础,本书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提供一套多元化的工具箱,帮助读者构建更具韧性的心智结构。 1. 价值驱动的行动指南: 许多现代的“忙碌”是无目的的堆砌。本书强调从核心价值观出发,重新审视日程安排和决策过程。如何识别那些“看起来重要但不符合我核心价值”的活动,并有勇气说“不”。 2. 适应性应对策略的建立: 针对常见的日常情绪困境,提供具体的行动处方: 应对过度分析(Overthinking): 引入“时间盒子”技术,限制对单一问题的反刍时间。 处理不确定性: 学习接受“足够好”而非“完美”,并专注于“可控圈”内的努力。 重塑自我对话: 将批评性的内在声音,转化为建设性的教练式语言。 3. 身体作为情绪的锚点: 强调运动、呼吸法和环境设置对情绪稳定性的关键作用。介绍几种快速调节神经系统的呼吸技巧(如4-7-8呼吸法),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提供安全感和秩序感的物理空间。 4. 恢复性修复: 讨论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心智休息”,区分被动的消遣(如刷手机)和主动的恢复(如深度阅读、创造性活动、自然连接),并制定个人的“精力预算”。 谁应该阅读《静水深流》? 本书献给所有: 感到“电量不足”,但找不到明确原因的都市白领。 常常陷入“想太多”的泥潭,难以做出决断的决策者。 渴望更清晰、更稳定地感受自我,并希望从习惯性的情绪反应中解放出来的人。 《静水深流》的目的,是帮助您搭建一个坚固的内在支撑系统,让您的情绪如深海中的水流,即便表面风浪再大,其核心依然保持着宁静与力量。这不是逃离现实,而是以更清醒、更有力量的方式,驾驭您的现代生活。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博安
 
  諮商心理師,現為「微光心理諮商所」所長。致力將困難的心理治療概念轉譯為白話文,協助來談者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於多個網路平台擔任駐站作家。主要撰寫焦慮、憂鬱、伴侶相處困難等議題,讓讀者有機會探索自己與原生家庭的深層連結。
 
  曾出版《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歡迎至社群網站,不定期更新文章與直播互動
  Facebook: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Instagram:wesley.psy
 
 

图书目录

【推薦序】情緒是鑰匙/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009
【推薦序】焦慮,是你努力撐住自己生命的證明/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013
【自序】我如何從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等黑色深淵中走出來?018
【前言】031

輯一 什麼是慢性焦慮?
慢性焦慮的背後是害怕與不安038
哪一些行為,我們是為了降低焦慮而做?045
情緒窒息──把情緒壓回去,不想,也不敢表達048
切斷情緒──沒有情緒的Andy 051
關係焦慮──害怕失去的Becky 057
金錢焦慮──不能休息的Claire 061
自我認同──我的故事 075
我的強迫症──小偷會進來殺光我們全家 084
什麼是強迫症?──一種焦慮衍生的精神疾患089
現代化的強迫症──逼迫自己工作不能休息、需要伴侶不斷保證愛……097
儲物症──總是害怕「不夠」,強迫性累積物品 100
慮病症──不斷擔心自己得到某些疾病105
身體臆形症──過度關注身體形象,有時會認定某部分是缺陷108
情緒性進食──用進食來消化情緒111
【小結】一個人若極度焦慮,患多種精神疾患是常見的115

輯二 慢性焦慮的根源
精神病特質──在正常與精神疾患間,有個過渡地帶,即是每個人都有的「精神病特質」120
為什麼要細究焦慮?──別再說:「你不要擔心就好了。」128
情緒轉移──不只對原本的人事物帶有情緒,當情緒太大時,會轉移到其他的人事物131
你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在焦慮?──事情過了,你就不焦慮了嗎?135
災難化思考──總會想到許多不好的事可能發生,越想越嚴重,最後成為難以挽回的災難140
完美主義──我們想要把事情做到毫無瑕疵142
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是撐起一個人的核心148
壓抑──我們的許多意念被壓抑到「潛意識」,讓我們察覺不到痛苦162
「有問題」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暴飲暴食、衝動購物只是表面的焦慮症狀169
強迫思考在焦慮中扮演的角色──強迫思考是焦慮的主要症狀171
錯置─象徵──原本應對A感到焦慮,但因沒辦法表現出來,因此轉置到B 175
原生家庭創傷──比起我們被教導的內容,小時候觀察到家裡的氣氛與態度,影響更深遠184
內在衝突──「依賴」與「獨立」的掙扎197
【小結】焦慮不但複雜又廣泛,且極為詭譎217
   
輯三 我們都能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心理治療有用嗎?需要搭配其他的治療方式嗎?222
身體和心理的連動性──當身體疲憊,心裡往往也充滿無力感224
「我知道我是焦慮,然後呢?」──知道我們身上發生什麼事情,是開始諮商或治療的第一步226
每一個人都是高敏感人──高敏感不是錯,是有情感的人類的珍貴寶藏233
正向心理學的矛盾──叫一個原本悲觀的人「你樂觀一點」?!241
允許各種情緒的存在──人生不可能沒有負面情緒,端看你如何處理與面對246
從內在緩解焦慮──從13個自我思考開始練習251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254
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254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255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256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258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258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259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260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262
10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263
11你是否被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264
12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265
13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嗎?267
從外在緩解焦慮──從5個溫柔的方式開始269
1停止讓外界的訊息進入270
2呼吸271
3傾聽內在273
4寫日記──自由書寫274
5與人交流276
重新成為一個人──我們不需要完美,我們只需要完整278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2928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8 x 1.4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情緒是鑰匙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個案A進入治療室後,一如往常地先在緊閉的門上按了幾下,檢查三次把手後,才順利坐進我身旁的沙發。
 
  看來他今天強迫症的狀況還算不錯,我心中暗自揣想。
 
  接著,他滔滔不絕分享這一週的困擾,像是擔心學期中交不出報告,卻遲遲還沒有翻開課本過;像是對於新認識的朋友已讀不回訊息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是否又措辭失當;像是再次因為玩線上遊戲而日夜顛倒,缺曠太多和母親的衝突增加。
 
  這些事情確實都令人不安,但我也知道和A討論、解決這些似乎是「當下」最值得焦慮的事情後,他心裡的煩躁感並不會因此消失。很快地,A又會再找別的事來焦慮。就像本書作者博安心理師所描述的,這些困擾反映的是,擔心達不到他人期待、深怕不被重視,和總是批評自己不夠好的焦慮性格。
 
  已經逐漸變成性格的焦慮,是慢性且複雜的,不會因為事件過了就好轉。這種擔憂的傾向就像是一種習慣,以投射的方式遍布在你所在乎的事情上,學業、工作、家庭、感情、人際關係……而且和現實相比,被不成比例地放大,讓人感覺必須時時保持警覺,才不會再次完蛋,但卻活得又累、又不順心。
 
  這樣的描述同樣適用於個案A。為了降低焦慮,不知不覺地發展出了具有強迫性質的思考和行為,想藉此消除心中難以忍受的感受,卻反而被困在災難化的想像中空轉。心思常被「想找到最完美的解答」,或是「不希望有任何一點傷害」的想法占據,而很難想到其他可能性,更不用說去適當地接收和判斷外界的訊息了。
 
  因為害怕選擇錯誤,常常將大量的緊張傾倒在家人、朋友和心理師身上,需要別人分擔他的不安、為他的決定負責、替他處理人生的難關,但背後卻是對愛、認同和價值的渴望。
 
  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多年,我經常接觸受焦慮所苦的個案。閱讀這本書時,也讓我聯想到許多前來諮商的個案,就像個案A。大家都是在掙扎中,努力尋找出路的人。
 
  雖然表面看起來是焦慮,但背後卻是恐懼過去所經歷的創傷在未來重演,所以才不斷重複逃避和補償的行為模式。
 
  當內心被焦慮不安占滿時,自然地就會逃開或是和自己的內心保持距離,很難有餘裕去接觸內在各種的情緒感受。
 
  可偏偏情緒是鑰匙,能讓我們了解內心最深層的需求,能協助我們建立適當的界線,及與他人的連結。
 
  如果曾經在某些困難的時刻,有人提供過安撫、陪伴和接納那害怕又受傷的心靈,就有機會學會舒緩焦慮、整理想法,進一步產生勇氣與復原的力量。
 
  心理治療/諮商在做的就是這樣的陪伴。透過提升個案的自我覺察,能夠清楚自己正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和困難中,學會在刺激和回應之間創造一個空間,來安放我們的情緒,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博安心理師的這本書從自身經驗出發,整合個人生活與諮商經驗中的體悟,精準地描繪焦慮的樣貌和強迫徵狀的深層意涵,相信讀者們在閱讀時會很有共鳴,且感到被深深的同理,也將能從書中的內、外在緩解焦慮策略中,得到練習的具體方向。
 
  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就像有一位很懂你的心理師在身旁,當你不安時,能提供沉澱和思考,慢慢與焦慮和平共處。
 

推薦序
 
焦慮,是你努力撐住自己生命的證明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拿到莊博安心理師所寫的新書《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即被他書中所言:「焦慮是一種創傷」勾動我腦中的記憶,那是關於我在諮商工作中和許多焦慮症當事人接觸過的回憶。
 
  想起他們面對焦慮治癒過程的艱辛,還有痛苦的身心反應所帶來的許多生活困境及不適。有些人無法如期地上學、讀書、考試,有些人無法維持穩定工作和社交。在生活現場中,不知道何時會突然被莫名的恐慌突襲,被迫暫停所有在進行的事務。
 
  對人類來說,焦慮的體驗是普遍的,在生活中若是面臨了壓力或是威脅,安全的舒適圈受到了衝擊,勢必會引發不安和焦慮反應,為的是能夠盡快地找到解決的方法,找到安全的途徑。
 
  然而,對深受重度焦慮而苦的人,承受的是複雜性的焦慮,則是由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造成的焦慮。它的定義為:不是由「當下」「單一」的危險引發,而是由「過去到現在」「多重」的恐懼所啟動。
 
  也就是說,複雜性的焦慮反應,往往由古早以前某一些造成身心創傷的事件引起,牢牢地被大腦認定「這是一件可怕的大事」,雖說長大後理性判斷會知道事情已經過去了,或是現在的生活已經沒那麼糟了,但是行為和身心反應還是會即刻地深陷在過去受苦及受傷的情境中,不可自拔。
 
  在這些複雜性的焦慮反應中,往往都有無數過去生活的陰霾,還有被我們埋藏在內心深處,害怕再碰觸的「痛苦且無助的記憶」。
 
  曾經,我遇到一位中年男性學員,在聆聽了我課程中的內容後,向我表達困擾許多年的問題,似乎當下找到了一些線索,來探究自己究竟怎麼了。
 
  那是關於他下班後回家,若沒有看見妻子將晚餐的飯菜準備好在飯桌上,他就沒來由地發脾氣,怒不可抑。
 
  他的妻子見狀,覺得害怕,也總回覆他:「這有什麼大不了?再過一會兒,晚飯不就會弄好了嗎?你需要這樣嗎?」
 
  但他就是說不明白自己怎麼回事。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很不舒服,好像有種能量在他體內沸騰,熱滾滾的讓他極為煩躁,無法冷靜下來。
 
  在那一堂課,我們講到早年經驗中,一些未被察覺、未被處理、未被安置的失落及創傷,會如何在我們的生命內部形成一種情緒按鈕,在還未意識和覺知清楚的情境中,感覺看到影子就按鈕,激發出一連串焦慮不安的反應。於是他回頭去尋找早年最感到痛苦及想避免的經驗是什麼,突然連結到「餓肚子」。因為過往的年代,家庭貧窮的緣故,父母總是早出晚歸,放學後的他總是挨餓地等著父母回家,才可能有些食物可吃。
 
  在那些餓肚子的時間裡,忍耐及承受挨餓的他,事實上,也在承受情感的忽略。對幼年仍需要成長關注的他來說,那是一次次心靈傷口,也是一種生命受到威脅,無法安心的處境。
 
  在聽到他的早年生命故事之後,我回應了他:「你好努力地讓自己活下來,即使處境艱難,你還是把自己撐下來了。那些煩躁和焦慮而出的憤怒,是在替當年的你叫屈呀!你需要好好地看見和聽見當年承受這些痛苦的那個孩子,他是多麼無助和孤單。」
 
  莊博安心理師在這一本書裡,整理了許多焦慮類型的例子,能讓我們覺察出焦慮的蹤影。不論從行為方面、情感方面或是認知信念方面,焦慮都可能正與我們密切接觸,但差別是我們否能覺察出焦慮,知道自己正在發生焦慮,促使我們再次和自身的創傷開啟接觸和對話,不讓自己的情感封鎖,以致身心都要承受極大的痛苦壓力。
 
  如書中所言:「我們對於創傷的記憶大多是堵塞的,也無法賦予意義。我們在創傷中是迷惘的,能夠回憶,但沒辦法整理,所以寫下來或說出來就顯得很重要,這能夠讓自己或他人重新整理,並提升對自己生活與生命的覺察程度。當自我覺察提升,才能有自覺感受到自我正處在什麼樣的焦慮中,這是讓感覺歸位的過程。」
 
  創傷的治療要先從創傷知情開始,若我們對自身所承受的創傷毫不知情,無法了解究竟在我們身上發生過什麼,我們就很難理解和撫慰那獨自忍受痛苦和掙扎歲月的自己。
 
  身為一位心理健康倡議的專業工作者,我自始至終都相信心理諮商和治療是我們愛回自己的行動過程,也深信修復和整合個體生命是可能的。
 
  謝謝莊心理師這一本書分享出這樣的能量,讓現代焦慮的心靈有被深度理解的機會,能夠重新被看見、被整理,讓早年很難承受的經歷,能有允許被好好感覺,也好好安放的權利。
 

自序
 
我如何從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等黑色深淵中走出來?

 
  「你怎麼不乾脆去死啦!」
  
  當我強迫症最嚴重的時刻,家人對我說了這句話。
  
  我從小容易焦慮不安,每一件小事都會思考很久,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上了高中後,強迫症開始明顯地困擾我,自覺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卻停不下來。自我貶低與呼吸急促感一次又一次猛烈地侵襲。
 
  不難想像,我對自己的價值感落至谷底,對生命的盼望,也是。因此也同時伴隨嚴重的憂鬱症。
 
  前面那句話一直被我記在心底,但老實說,當時我感到的並不是被批評,反而覺得「原來還有這個選項」,也感到釋懷。
 
  後來,我沒有多想,直到進入大學和心理師稍微談起這段經驗,才重新理解當初的我在想什麼。這些事情也就繼續放著了,鮮少和他人談起,因為我知道,談了,也很難懂。
 
  但我一直知道我要寫一本關於焦慮的書,我覺得這是能幸運走過這些經歷的我的使命,尤其對於重度焦慮或強迫症的人來說,那種不被懂的感覺相當難捱。
 
  有些人身處焦慮經驗,但無法訴諸話語,有些人有話語,卻無法變成自我理解,畢竟太困難、太困難了。
 
  一個人遭遇強烈的焦慮與強迫症狀時,真的不曉得怎麼活,雖然最害怕的就是被毀滅的死亡感,但真的要去死也沒有足夠的勇氣。
 
  對焦慮者而言,他還處在想要努力解決心中困擾的高能量期,直到夜半失眠疲憊時,或是對這條命也終於疲憊,就會摔入憂鬱期。通常是兩者混合,焦慮和憂鬱就是一個銅板的正反面。
 
這本書寫完之後,編輯和我討論可以再深化的地方,重新提到了死亡與焦慮的議題,尤其提到家人對我說的那句話,她說:「你還可以選擇死亡,這件事非常令人震撼,但你卻覺得安心了。是怎麼樣的一種絕望,能讓一個讀高中的年輕孩子會覺得死亡是安心的選擇?」
 
  那時候我沒有多想,只覺得編輯太大驚小怪了。很痛苦的時候想去死,超級正常的吧?
 
  回家後,我和女友說了這件事,然後,我見證了人類史上最快的落淚速度。她哭著和我解釋:「我沒聽過你講這件事情,我就覺得超級、超級心疼你的啊!」
 
  那一刻,我意識到大家的反應和我不一樣。我才認真思考,「為什麼當時聽到家人叫我去死的時候,竟然能夠冷靜,甚至覺得能死亡就安心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要先大致說明當時的焦慮症狀和家中狀況(內文說明焦慮概念時,也會以我自己為例,所以這邊簡要帶過)。
 
  在我的整個家族中,精神疾病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沒病的人才奇怪。因為大家整天都在爭吵、算計、暴力,人與人的界限模糊或僵固,各種奇怪的生理或心理病症發作。
 
  我怎麼可能倖免呢?
 
  從幼稚園莫名害怕單一事件到國中憂心所有事件,我的焦慮在高中被霸凌時,終於崩盤。
 
  從強迫意念與強迫行為中迅速爆發,在每一項我看到或沒看到的物品產生難以言喻的連結,那連結是會殺死我,會從空氣中浮現出一條極度銳利的鋼絲,從我經過的地方劃去,割斷或刺穿身體的某個部位。所以我必須魔法般的揮手抵銷利刃、躲避看見鏡子以免沒看見的部分被截掉、數數與觸碰特定物品求平安、檢查每一個櫃子裡頭有沒有人跑出來殺人。
 
  我變得好害怕死亡,雖然從小就怕,但沒像當時那麼怕。
 
  同時也變得更需要清潔、把物品排整齊等許多強迫行為,像是洗澡就會花上三小時來掛毛巾、關水龍頭、用特定姿勢才不會讓水穿破我的椎頸──花在強迫行為的時間幾乎等於所有清醒的時間。
 
  以上都不是譬喻,是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回頭觀看,這些「症狀」的爆發不是意外,而是長期創傷的累積堆疊。
 
  沒能夠在情感上得到認同的我,失去存在感。大人都處在自己的地獄,對我少有讚美,少有責罵,少有快樂;少有悲傷;或是就算有,我也感到虛偽或抗拒,因為實在太少太少與人有「真實互動」的經驗。
 
  而切斷了外界聯繫的內在與死亡無異,漆黑而空洞,我衍生出極大的焦慮與恐懼。那利刃象徵著我沒辦法再取得重要他人的關注;那必須被抵銷掉的虛實,也如同現實世界中可能遭逢的生存威脅。
 
  回到對我說「你怎麼不乾脆去死啦!」的家人,雖然我不會對任何人說這種話,但我也知道當時的自己真的很煩,需要好多好多的保證,各式各樣的強迫行為充斥在生活中,腦袋也沒有一刻能夠休息。
 
  我知道他也是其中最為受苦的一位,但也是我最感謝的一位。許多時間都是他在照顧與包容我,而我知道那一次的話語並不是有心的。我接收到的感受並不是真的叫我去死,那是他也被焦慮攻陷圍剿後的逃生。

  我很懂他的感覺,畢竟家族中籠罩的核彈氛圍,死亡已經是太常見的一件事,不論是有人喊著要自殺、有人已經站在高樓正要跳下去、有人拿菜刀要互砍。又或是,我每晚睡前,都想像著一種由激光雷射交織的密網,能夠瞬間把我的身體撕碎成回歸空氣的粒子。也因為如此,我沒有把那句話當作攻擊,而是一種選擇,選擇進而帶動了我的反思。
 
  能夠思考,是所有心理困擾好轉的第一步。
 
  那也是我自覺重度焦慮和強迫症好轉的首要時刻。
 
  思考可以「解構」原先僵固的想法,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無法承受所扛住的重量時,他能如何突破「習以為常的困境思維」成為了改變的關鍵。而在減輕重量後,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改變的,然後又陷入同樣的困境循環。因此,若能反思自己是如何突破的,才可能「重新建構」原本被穩穩扎根且毫無彈性的想法,讓生命得以轉向。
 
  在我身上,這句話聽似殘酷,但反而成為療癒我的關鍵。
 
  我心想:「是啊,既然能夠真的死去,那麼害怕死亡做什麼?」我在「生」中怕「死」,但正視死亡時,將其作為一道生命的「後門選項」,反而能積極地「活」。
 
  「死」成了「生」的出口,跳脫了在「生」中的「死」,嶄新的自我在「死」中「重生」。
 
  當然,說得容易。
  
  這個過程是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踱步沉重的幾十年。
 
  許多人聽到我有嚴重焦慮和強迫症,而現在又能幾乎完全好轉的過程,都驚訝不已,尤其心理專業人士更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強迫症極難治療,最多降低到剩下小幅度影響就不錯了)。每次肯定都會被詢問:「你是怎麼好轉的?」
 
  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我甚至不曉得有沒有辦法用語言或文字讓人瞭解。所以我大都說「我也覺得很幸運」,但我心裡明白不只是幸運。
 
  如同經常有前來治療強迫症的個案問我:「這真的會好嗎?」我的觀點是,強迫症不只是一種「病」,也就沒有所謂的好或沒好。它是生命過程中的一種焦慮型態,並用特殊的方式表現出來。
 
  強迫症在「診斷」與「理解」間,有著某種斷裂。前者是「外求」於某種標準程序的態度,卻忽略了面對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必須深入觀察、體會以「內求」其真實的狀態(註),這個狀態即為「我是誰」。
 
  因此,需要轉化的並不只是「病症」,而是一種令人焦慮、緊緊尾隨在生命路途上的「龐大模糊體」。

  在我身上,好轉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釐清內心模糊的感受,像是:重新界定與家庭的距離、尋找情感間的信任與依靠、長期深入探索內心世界。這也讓我開啟第一次與心理師的會談,投入自己有熱情的運動與知識,以及真心替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
 
  我在生活中尋找各種人際往來與自我實現的機會,走出了舒適圈與畏懼、擔憂的框架,慢慢地,從心理治療的學習與實踐中看見自己的模樣。
 
  這段歷程走了很久很久,我逐漸忘記要焦慮,然後,才重新覺察到自己已經不焦慮。
 
  我將上述這些過程,用更多的文字寫成這本書。雖然每個人的經驗不會完全相同,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同樣陷落在焦慮的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方式。
 
  註:許育光,〈切斷與復合──一段治療關係的敘說,反思與探究〉(2005),《輔導與諮商學報》, 27(2),33-52.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台灣的心理健康書籍市場,常常充斥著一股「快速見效」的浮躁感。我買過不少號稱「七天擺脫焦慮」之類的書,結果讀完還是一頭霧水。但這本《慢性焦慮》很不一樣,它徹底拒絕了這種速食文化。它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需要你投入時間去反思、去連結。我欣賞作者在書中處理「家庭系統」和「代際創傷」時的細膩度。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個人問題」,其實是家族議題的延續,是長輩們在那個時代無法處理的情緒,透過某種不言而喻的方式,傳遞到了我們身上。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為了理解,理解了,才能真正截斷那些無意識的循環。它並沒有提供一個萬能解藥,但它提供了最關鍵的東西:清晰的藍圖和溫暖的陪伴感。這讓我願意面對那些過去想要逃避的記憶碎片,因為我知道,不再逃避,才是真正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评分

說實在話,一開始翻這本書,我的心情是帶著點懷疑的,畢竟市面上談創傷和焦慮的書多到爆炸,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的勵志口號。但這本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沒有急著給你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反而是很耐心地帶你回到生活的原點去挖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章節,它探討了「未被滿足的需求如何變成未來行為的腳本」。這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啟發,我一直以為我的過度反應是性格缺陷,但作者用很具體的生活例子告訴我,很多「反應過度」其實只是童年時期某個關鍵時刻,你的需求沒被看見的殘影。閱讀的過程需要一點點勇氣,因為你得承認有些過去的經驗確實留下了印記,而不是一筆勾銷就沒事。但作者的筆法非常溫和,她不會讓你感覺自己「有病」,而是讓你明白,你現在的狀態,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這個觀點的轉變,讓我在面對下一次焦慮突襲時,可以少一點自責,多一點好奇心。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重新與那個受傷的自己好好和解。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心頭一震,讀完之後彷彿被一隻溫柔的手輕輕拉出了迷霧。我一直以為我的焦慮只是天性比較敏感,或者說,是現代社會壓力太大下的自然反應。過去看過不少心理學的書籍,大多是教你如何「管理」焦慮,像是深呼吸、正念冥想,那些方法當然有幫助,但總覺得像是治標不治本,抓不到那個「為什麼」的核心。直到開始翻閱這本,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細膩,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位很有同理心的長輩,用自身的體悟來引導你回溯那些生命中不經意間被我們忽略的小傷口。特別是提到「身體記憶」的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時候身體的緊繃、睡眠的障礙,根本就不是當下的問題,而是過去的某個情境在身體裡還沒「下班」。這本書不是要你「戰勝」焦慮,而是教你如何有意識地去「看見」它,去聆聽那個深埋在潛意識裡、還在發抖的小孩。那種被理解的感覺,真的比任何藥物都來得踏實。我推薦給所有覺得自己「沒事,只是有點緊張」的朋友,你們可能需要的不只是放鬆,而是真正的療癒。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超過它本身的定價。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應付」生活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活出自己」的指南。我特別注意到作者在探討「創傷反應」時,強調了個體差異性。她沒有把所有人都塞進同一個模子裡,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對你而言,焦慮的表現是什麼樣貌」。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的故事和傷口都是獨一無二的。我過去總想模仿書中範例的療癒路徑,結果總是卡住,因為那不是我的路。這本書卻在不斷地提醒你:「你的感受是有效的,你的反應是有意義的。」這份尊重,讓讀者在自我探索的路上,獲得了極大的安全感。我感覺自己像是終於有了一個可以信賴的嚮導,它不會替你走,但會在你迷路時,清晰地指出北方。如果你厭倦了那些空泛的安慰,想要真正深入地了解你心底那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結構和節奏感處理得非常好,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沉悶的學術書的壓迫感。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穿插生活實例的論述,而不是純粹的理論堆砌。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極為出色,它不是在跟你講大道理,而是在描述「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情緒滯留」的描述,她把那種卡在喉嚨說不出口、壓在胸口喘不過氣的感覺,描繪得淋漓盡致,讓我覺得「對!我就是這樣!」那種被精準命中的感覺,在閱讀體驗中是極為珍貴的。它讓我知道,我的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緒波動,其實是有源頭的,有脈絡可循的。我發現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捕捉那些細微的訊號,比如在接到某類電話時手會不自覺發抖,或者在特定季節會莫名低落。這本書給了我一把鑰匙,讓我得以進入自己內在的那個「未整理倉庫」,雖然整理過程有點灰塵,但至少現在我知道該從哪裡下手了。它提供的是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濾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