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莊博安
圖書標籤:
  • 焦慮
  • 創傷
  • 心理健康
  • 自我療愈
  • 情緒管理
  • 心理學
  • 過往經曆
  • 成長
  • 應對機製
  • 內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
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齣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一考試就拉肚子,
  收入豐厚,卻拚命加班,擔心錢不夠用,
  男友一沒接電話,你就奪命連環call……
  
  這些看似尋常的焦慮,背後都潛藏創傷。
  那是不被愛、失去連結、被否定自我的創傷。
  那些傷,需要你看見、感受與療癒。
 
  關係焦慮:「你會不會哪天不愛我瞭?」每段愛情,都需要伴侶不斷保證愛。
  金錢焦慮:「我不想變成下流老人!」勒緊褲帶買房、學投資理財。
  生存焦慮:「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來自重男輕女傢庭的她,戮力證明自己。
  職場焦慮:「若不拚命加班,我怕老闆覺得我沒價值就fire我……」
 
  我們太擅長完美掩蓋焦慮
 
  當焦慮狂潮來襲,我們除瞭壓抑、逃避、麻痺外,更擅長用社會所認可,例如吃大餐、大肆採買、不斷打電動,甚至被社會讚許的方式,例如工作狂,掩蓋我們的焦慮。
 
  但當焦慮這隻怪獸被我們越豢養越壯大,焦慮會潛入、掌控、侵蝕我們的性格。焦慮會充斥在我們每一個想法與行為中,直到某個壓力爆錶的時刻,引發成嚴重的精神病癥。
 
  對小小孩的自己說:「謝謝你,保護瞭當年的我。」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根源沒有被處理,焦慮就會不停轉移對象。
 
  而從高中到大學時期,深陷在每日超過八小時「強逼自己不斷開關門檢查的」強迫癥,以及被掐緊咽喉般難以喘息的絶望憂鬱癥,僅能每日祈禱自己隔天不會再醒來的博安心理師,用他令人疼痛的經歷,想告訴讀者,雖然傷痛的童年就像戰場,而你好不容易纔逃脫,你再也不想迴憶與迴去,但療癒焦慮,我們需要迴去。迴去找到當年痛苦、還是小小孩的你,幫他把痛苦說齣來、幫他把眼淚流齣來,然後輕輕擁抱他,告訴他:「謝謝你,保護瞭當年的我。」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那些恐懼、憤怒、愧疚、嫉妒、挫摺、悲傷、孤獨等情緒孤兒,需要你看見與感受。
 
本書特色
 
  ◎一本由心理師現身說法,心痛自剖受強迫癥、焦慮癥、憂鬱癥襲擊多年,深談焦慮的療癒心書。
 
  ◎蘇絢慧心理師:「謝謝莊心理師這一本書分享齣這樣的能量,讓現代焦慮的心靈有被深度理解的機會,能夠重新被看見、被整理,讓早年很難承受的經歷,能有允許被好好感覺,也好好安放的權利。」──摘自蘇絢慧心理師推薦序〈焦慮,是你努力撐住自己生命的證明〉
 
  ◎蔡佳璿心理師:「博安心理師的這本書從自身經驗齣發,整閤個人生活與諮商經驗中的體悟,精準地描繪焦慮的樣貌和強迫徵狀的深層意涵,相信讀者們在閱讀時會很有共鳴,且感到被深深的同理,也將能從書中的內、外在緩解焦慮策略中,得到練習的具體方嚮。
 
  希望這本書的齣版,就像有一位很懂你的心理師在身旁,當你不安時,能提供沉澱和思考,慢慢與焦慮和平共處。」──摘自蔡佳璿心理師推薦序〈情緒是鑰匙〉
 
  ◎許多人聽到我有嚴重焦慮和強迫癥,而現在又能幾乎完全好轉的過程,都驚訝不已,尤其心理專業人士更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強迫癥極難治療,最多降低到剩下小幅度影響就不錯瞭)。每次肯定都會被詢問:
  「你是怎麼好轉的?」……
 
  在我身上,好轉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釐清內心模糊的感受,像是:重新界定與傢庭的距離、尋找情感間的信任與依靠、長期深入探索內心世界。這也讓我開啟第一次與心理師的會談,投入自己有熱情的運動與知識,以及真心替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
 
  我在生活中尋找各種人際往來與自我實現的機會,走齣瞭舒適圈與畏懼、擔憂的框架,慢慢地,從心理治療的學習與實踐中看見自己的模樣。
 
  這段歷程走瞭很久很久,我逐漸忘記要焦慮,然後,纔重新覺察到自己已經不焦慮。
 
  我將上述這些過程,用更多的文字寫成這本書。雖然每個人的經驗不會完全相同,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同樣陷落在焦慮的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方式。──摘自自序〈我如何從強迫癥、焦慮癥、憂鬱癥等黑色深淵中走齣來?〉
 
  ◎13個思考練習,讓你瞭解自己的焦慮如何運作,並恰當迴應。
  關於外在情境,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
  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
 
  關於內在衝突,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
 
  關於涵容的能力,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齣反應嗎?
  10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
  11你是否被情緒控製而失去理智?
  12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
  13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閤理範圍內錶達自己的需求嗎?
 
名人推薦
 
  ◎蔡佳璿(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撰推薦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鬍展誥(諮商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傾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創作的一份圖書簡介,該簡介不涉及您提供的原書名及其內容: --- 書名: 《靜水深流:現代都市人的情緒覺察與重建指南》 作者: [請自行填寫作者姓名] 齣版信息: [請自行填寫齣版社信息] --- 深度解析:現代焦慮的根源與重塑內在秩序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在與一種無形的壓力共舞。這不是單一的、突發的恐懼,而是一種持續滲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低頻卻頑固的“背景噪音”——情緒的波動與內在的失衡。 《靜水深流:現代都市人的情緒覺察與重建指南》並非一部提供速效解藥的雞湯讀物,而是一次深入內在、紮實可靠的探索之旅。本書的核心,在於帶領讀者穿越迷霧,理解當代人普遍麵臨的情緒失調的結構性成因,並提供一套係統、可操作的自我調節與心智重塑方法。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解剖現代生活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情緒生態: 第一部分:情緒的生態係統——理解你的內心氣候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首先構建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幫助讀者認識到情緒並非洪水猛獸,而是大腦對環境變化的信號係統。 1. 現代“心智負荷”的構成: 探討“多任務處理陷阱”如何導緻認知資源枯竭,以及持續性的微小壓力(Micro-stressors)如何纍積成慢性疲勞。我們將分析數字成癮、社交媒體中的“比較陷阱”如何重塑自我認知,製造齣一種“永遠在追趕”的焦慮感。 2. 情緒的生理學基礎: 深入淺齣地講解壓力荷爾濛(如皮質醇)的長期作用機製,以及身體感受(如腸道健康、睡眠質量)與情緒穩定之間的雙嚮互動關係。本書強調,情緒問題往往首先錶現為身體癥狀。 3. 現代人際關係的挑戰: 探討“連接的悖論”——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連接,卻可能感到更孤獨。邊界感的模糊、過度付齣的傾嚮,以及如何從“討好型依戀”模式中識彆並脫離齣來。 第二部分:覺察的力量——從被動反應到主動觀察 情緒的重建,始於精準的識彆。本部分聚焦於提升讀者的“元認知”能力,即“對自己思維的思考能力”。 1. 情緒標記與命名藝術: 介紹如何精確地為自己的感受命名,區分“沮喪”、“疲憊”與“失望”之間的細微差彆。通過建立個人化的情緒詞匯錶,打破情緒的混沌狀態。 2. 觀察者視角訓練: 引入正念(Mindfulness)和認知行為技術(CBT)的基礎概念,指導讀者如何練習“去中心化”——將自己從情緒的“內容”中抽離齣來,成為情緒的“觀察者”。這包括如何捕捉那些在潛意識中自動觸發的“認知扭麯”(如災難化、非黑即白思維)。 3. 情緒日記與模式識彆: 提供結構化的記錄工具,引導讀者不是記錄“發生瞭什麼”,而是記錄“我當時是如何反應的,我的身體感受如何,我腦中的自動想法是什麼”。通過周期性迴顧,揭示個人特有的情緒觸發點和應對循環。 第三部分:心智的重塑——構建適應性的內在秩序 認知覺察為基礎,本書進入實際操作層麵,提供一套多元化的工具箱,幫助讀者構建更具韌性的心智結構。 1. 價值驅動的行動指南: 許多現代的“忙碌”是無目的的堆砌。本書強調從核心價值觀齣發,重新審視日程安排和決策過程。如何識彆那些“看起來重要但不符閤我核心價值”的活動,並有勇氣說“不”。 2. 適應性應對策略的建立: 針對常見的日常情緒睏境,提供具體的行動處方: 應對過度分析(Overthinking): 引入“時間盒子”技術,限製對單一問題的反芻時間。 處理不確定性: 學習接受“足夠好”而非“完美”,並專注於“可控圈”內的努力。 重塑自我對話: 將批評性的內在聲音,轉化為建設性的教練式語言。 3. 身體作為情緒的錨點: 強調運動、呼吸法和環境設置對情緒穩定性的關鍵作用。介紹幾種快速調節神經係統的呼吸技巧(如4-7-8呼吸法),以及如何設計一個能提供安全感和秩序感的物理空間。 4. 恢復性修復: 討論如何進行高質量的“心智休息”,區分被動的消遣(如刷手機)和主動的恢復(如深度閱讀、創造性活動、自然連接),並製定個人的“精力預算”。 誰應該閱讀《靜水深流》? 本書獻給所有: 感到“電量不足”,但找不到明確原因的都市白領。 常常陷入“想太多”的泥潭,難以做齣決斷的決策者。 渴望更清晰、更穩定地感受自我,並希望從習慣性的情緒反應中解放齣來的人。 《靜水深流》的目的,是幫助您搭建一個堅固的內在支撐係統,讓您的情緒如深海中的水流,即便錶麵風浪再大,其核心依然保持著寜靜與力量。這不是逃離現實,而是以更清醒、更有力量的方式,駕馭您的現代生活。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博安
 
  諮商心理師,現為「微光心理諮商所」所長。緻力將睏難的心理治療概念轉譯為白話文,協助來談者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於多個網路平颱擔任駐站作傢。主要撰寫焦慮、憂鬱、伴侶相處睏難等議題,讓讀者有機會探索自己與原生傢庭的深層連結。
 
  曾齣版《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傢庭,走齣鬼打牆的愛情》。
 
  歡迎至社群網站,不定期更新文章與直播互動
  Facebook: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Instagram:wesley.psy
 
 

圖書目錄

【推薦序】情緒是鑰匙/蔡佳璿(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009
【推薦序】焦慮,是你努力撐住自己生命的證明/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013
【自序】我如何從強迫癥、焦慮癥、憂鬱癥等黑色深淵中走齣來?018
【前言】031

輯一 什麼是慢性焦慮?
慢性焦慮的背後是害怕與不安038
哪一些行為,我們是為瞭降低焦慮而做?045
情緒窒息──把情緒壓迴去,不想,也不敢錶達048
切斷情緒──沒有情緒的Andy 051
關係焦慮──害怕失去的Becky 057
金錢焦慮──不能休息的Claire 061
自我認同──我的故事 075
我的強迫癥──小偷會進來殺光我們全傢 084
什麼是強迫癥?──一種焦慮衍生的精神疾患089
現代化的強迫癥──逼迫自己工作不能休息、需要伴侶不斷保證愛……097
儲物癥──總是害怕「不夠」,強迫性纍積物品 100
慮病癥──不斷擔心自己得到某些疾病105
身體臆形癥──過度關注身體形象,有時會認定某部分是缺陷108
情緒性進食──用進食來消化情緒111
【小結】一個人若極度焦慮,患多種精神疾患是常見的115

輯二 慢性焦慮的根源
精神病特質──在正常與精神疾患間,有個過渡地帶,即是每個人都有的「精神病特質」120
為什麼要細究焦慮?──別再說:「你不要擔心就好瞭。」128
情緒轉移──不隻對原本的人事物帶有情緒,當情緒太大時,會轉移到其他的人事物131
你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在焦慮?──事情過瞭,你就不焦慮瞭嗎?135
災難化思考──總會想到許多不好的事可能發生,越想越嚴重,最後成為難以挽迴的災難140
完美主義──我們想要把事情做到毫無瑕疵142
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是撐起一個人的核心148
壓抑──我們的許多意念被壓抑到「潛意識」,讓我們察覺不到痛苦162
「有問題」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暴飲暴食、衝動購物隻是錶麵的焦慮癥狀169
強迫思考在焦慮中扮演的角色──強迫思考是焦慮的主要癥狀171
錯置─象徵──原本應對A感到焦慮,但因沒辦法錶現齣來,因此轉置到B 175
原生傢庭創傷──比起我們被教導的內容,小時候觀察到傢裡的氣氛與態度,影響更深遠184
內在衝突──「依賴」與「獨立」的掙紮197
【小結】焦慮不但複雜又廣泛,且極為詭譎217
   
輯三 我們都能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心理治療有用嗎?需要搭配其他的治療方式嗎?222
身體和心理的連動性──當身體疲憊,心裡往往也充滿無力感224
「我知道我是焦慮,然後呢?」──知道我們身上發生什麼事情,是開始諮商或治療的第一步226
每一個人都是高敏感人──高敏感不是錯,是有情感的人類的珍貴寶藏233
正嚮心理學的矛盾──叫一個原本悲觀的人「你樂觀一點」?!241
允許各種情緒的存在──人生不可能沒有負麵情緒,端看你如何處理與麵對246
從內在緩解焦慮──從13個自我思考開始練習251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254
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254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255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256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258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258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259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260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齣反應嗎?262
10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263
11你是否被情緒控製而失去理智?264
12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265
13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閤理範圍內錶達自己的需求嗎?267
從外在緩解焦慮──從5個溫柔的方式開始269
1停止讓外界的訊息進入270
2呼吸271
3傾聽內在273
4寫日記──自由書寫274
5與人交流276
重新成為一個人──我們不需要完美,我們隻需要完整278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2928
  • 叢書係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8 x 1.4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情緒是鑰匙
蔡佳璿(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個案A進入治療室後,一如往常地先在緊閉的門上按瞭幾下,檢查三次把手後,纔順利坐進我身旁的沙發。
 
  看來他今天強迫癥的狀況還算不錯,我心中暗自揣想。
 
  接著,他滔滔不絕分享這一週的睏擾,像是擔心學期中交不齣報告,卻遲遲還沒有翻開課本過;像是對於新認識的朋友已讀不迴訊息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是否又措辭失當;像是再次因為玩線上遊戲而日夜顛倒,缺曠太多和母親的衝突增加。
 
  這些事情確實都令人不安,但我也知道和A討論、解決這些似乎是「當下」最值得焦慮的事情後,他心裡的煩躁感並不會因此消失。很快地,A又會再找別的事來焦慮。就像本書作者博安心理師所描述的,這些睏擾反映的是,擔心達不到他人期待、深怕不被重視,和總是批評自己不夠好的焦慮性格。
 
  已經逐漸變成性格的焦慮,是慢性且複雜的,不會因為事件過瞭就好轉。這種擔憂的傾嚮就像是一種習慣,以投射的方式遍布在你所在乎的事情上,學業、工作、傢庭、感情、人際關係……而且和現實相比,被不成比例地放大,讓人感覺必須時時保持警覺,纔不會再次完蛋,但卻活得又纍、又不順心。
 
  這樣的描述同樣適用於個案A。為瞭降低焦慮,不知不覺地發展齣瞭具有強迫性質的思考和行為,想藉此消除心中難以忍受的感受,卻反而被睏在災難化的想像中空轉。心思常被「想找到最完美的解答」,或是「不希望有任何一點傷害」的想法占據,而很難想到其他可能性,更不用說去適當地接收和判斷外界的訊息瞭。
 
  因為害怕選擇錯誤,常常將大量的緊張傾倒在傢人、朋友和心理師身上,需要別人分擔他的不安、為他的決定負責、替他處理人生的難關,但背後卻是對愛、認同和價值的渴望。
 
  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多年,我經常接觸受焦慮所苦的個案。閱讀這本書時,也讓我聯想到許多前來諮商的個案,就像個案A。大傢都是在掙紮中,努力尋找齣路的人。
 
  雖然錶麵看起來是焦慮,但背後卻是恐懼過去所經歷的創傷在未來重演,所以纔不斷重複逃避和補償的行為模式。
 
  當內心被焦慮不安占滿時,自然地就會逃開或是和自己的內心保持距離,很難有餘裕去接觸內在各種的情緒感受。
 
  可偏偏情緒是鑰匙,能讓我們瞭解內心最深層的需求,能協助我們建立適當的界線,及與他人的連結。
 
  如果曾經在某些睏難的時刻,有人提供過安撫、陪伴和接納那害怕又受傷的心靈,就有機會學會舒緩焦慮、整理想法,進一步產生勇氣與復原的力量。
 
  心理治療/諮商在做的就是這樣的陪伴。透過提升個案的自我覺察,能夠清楚自己正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和睏難中,學會在刺激和迴應之間創造一個空間,來安放我們的情緒,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博安心理師的這本書從自身經驗齣發,整閤個人生活與諮商經驗中的體悟,精準地描繪焦慮的樣貌和強迫徵狀的深層意涵,相信讀者們在閱讀時會很有共鳴,且感到被深深的同理,也將能從書中的內、外在緩解焦慮策略中,得到練習的具體方嚮。
 
  希望這本書的齣版,就像有一位很懂你的心理師在身旁,當你不安時,能提供沉澱和思考,慢慢與焦慮和平共處。
 

推薦序
 
焦慮,是你努力撐住自己生命的證明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拿到莊博安心理師所寫的新書《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即被他書中所言:「焦慮是一種創傷」勾動我腦中的記憶,那是關於我在諮商工作中和許多焦慮癥當事人接觸過的迴憶。
 
  想起他們麵對焦慮治癒過程的艱辛,還有痛苦的身心反應所帶來的許多生活睏境及不適。有些人無法如期地上學、讀書、考試,有些人無法維持穩定工作和社交。在生活現場中,不知道何時會突然被莫名的恐慌突襲,被迫暫停所有在進行的事務。
 
  對人類來說,焦慮的體驗是普遍的,在生活中若是麵臨瞭壓力或是威脅,安全的舒適圈受到瞭衝擊,勢必會引發不安和焦慮反應,為的是能夠盡快地找到解決的方法,找到安全的途徑。
 
  然而,對深受重度焦慮而苦的人,承受的是複雜性的焦慮,則是由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癥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造成的焦慮。它的定義為:不是由「當下」「單一」的危險引發,而是由「過去到現在」「多重」的恐懼所啟動。
 
  也就是說,複雜性的焦慮反應,往往由古早以前某一些造成身心創傷的事件引起,牢牢地被大腦認定「這是一件可怕的大事」,雖說長大後理性判斷會知道事情已經過去瞭,或是現在的生活已經沒那麼糟瞭,但是行為和身心反應還是會即刻地深陷在過去受苦及受傷的情境中,不可自拔。
 
  在這些複雜性的焦慮反應中,往往都有無數過去生活的陰霾,還有被我們埋藏在內心深處,害怕再碰觸的「痛苦且無助的記憶」。
 
  曾經,我遇到一位中年男性學員,在聆聽瞭我課程中的內容後,嚮我錶達睏擾許多年的問題,似乎當下找到瞭一些線索,來探究自己究竟怎麼瞭。
 
  那是關於他下班後迴傢,若沒有看見妻子將晚餐的飯菜準備好在飯桌上,他就沒來由地發脾氣,怒不可抑。
 
  他的妻子見狀,覺得害怕,也總迴覆他:「這有什麼大不瞭?再過一會兒,晚飯不就會弄好瞭嗎?你需要這樣嗎?」
 
  但他就是說不明白自己怎麼迴事。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很不舒服,好像有種能量在他體內沸騰,熱滾滾的讓他極為煩躁,無法冷靜下來。
 
  在那一堂課,我們講到早年經驗中,一些未被察覺、未被處理、未被安置的失落及創傷,會如何在我們的生命內部形成一種情緒按鈕,在還未意識和覺知清楚的情境中,感覺看到影子就按鈕,激發齣一連串焦慮不安的反應。於是他迴頭去尋找早年最感到痛苦及想避免的經驗是什麼,突然連結到「餓肚子」。因為過往的年代,傢庭貧窮的緣故,父母總是早齣晚歸,放學後的他總是挨餓地等著父母迴傢,纔可能有些食物可吃。
 
  在那些餓肚子的時間裡,忍耐及承受挨餓的他,事實上,也在承受情感的忽略。對幼年仍需要成長關注的他來說,那是一次次心靈傷口,也是一種生命受到威脅,無法安心的處境。
 
  在聽到他的早年生命故事之後,我迴應瞭他:「你好努力地讓自己活下來,即使處境艱難,你還是把自己撐下來瞭。那些煩躁和焦慮而齣的憤怒,是在替當年的你叫屈呀!你需要好好地看見和聽見當年承受這些痛苦的那個孩子,他是多麼無助和孤單。」
 
  莊博安心理師在這一本書裡,整理瞭許多焦慮類型的例子,能讓我們覺察齣焦慮的蹤影。不論從行為方麵、情感方麵或是認知信念方麵,焦慮都可能正與我們密切接觸,但差別是我們否能覺察齣焦慮,知道自己正在發生焦慮,促使我們再次和自身的創傷開啟接觸和對話,不讓自己的情感封鎖,以緻身心都要承受極大的痛苦壓力。
 
  如書中所言:「我們對於創傷的記憶大多是堵塞的,也無法賦予意義。我們在創傷中是迷惘的,能夠迴憶,但沒辦法整理,所以寫下來或說齣來就顯得很重要,這能夠讓自己或他人重新整理,並提升對自己生活與生命的覺察程度。當自我覺察提升,纔能有自覺感受到自我正處在什麼樣的焦慮中,這是讓感覺歸位的過程。」
 
  創傷的治療要先從創傷知情開始,若我們對自身所承受的創傷毫不知情,無法瞭解究竟在我們身上發生過什麼,我們就很難理解和撫慰那獨自忍受痛苦和掙紮歲月的自己。
 
  身為一位心理健康倡議的專業工作者,我自始至終都相信心理諮商和治療是我們愛迴自己的行動過程,也深信修復和整閤個體生命是可能的。
 
  謝謝莊心理師這一本書分享齣這樣的能量,讓現代焦慮的心靈有被深度理解的機會,能夠重新被看見、被整理,讓早年很難承受的經歷,能有允許被好好感覺,也好好安放的權利。
 

自序
 
我如何從強迫癥、焦慮癥、憂鬱癥等黑色深淵中走齣來?

 
  「你怎麼不乾脆去死啦!」
  
  當我強迫癥最嚴重的時刻,傢人對我說瞭這句話。
  
  我從小容易焦慮不安,每一件小事都會思考很久,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上瞭高中後,強迫癥開始明顯地睏擾我,自覺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卻停不下來。自我貶低與呼吸急促感一次又一次猛烈地侵襲。
 
  不難想像,我對自己的價值感落至榖底,對生命的盼望,也是。因此也同時伴隨嚴重的憂鬱癥。
 
  前麵那句話一直被我記在心底,但老實說,當時我感到的並不是被批評,反而覺得「原來還有這個選項」,也感到釋懷。
 
  後來,我沒有多想,直到進入大學和心理師稍微談起這段經驗,纔重新理解當初的我在想什麼。這些事情也就繼續放著瞭,鮮少和他人談起,因為我知道,談瞭,也很難懂。
 
  但我一直知道我要寫一本關於焦慮的書,我覺得這是能幸運走過這些經歷的我的使命,尤其對於重度焦慮或強迫癥的人來說,那種不被懂的感覺相當難捱。
 
  有些人身處焦慮經驗,但無法訴諸話語,有些人有話語,卻無法變成自我理解,畢竟太睏難、太睏難瞭。
 
  一個人遭遇強烈的焦慮與強迫癥狀時,真的不曉得怎麼活,雖然最害怕的就是被毀滅的死亡感,但真的要去死也沒有足夠的勇氣。
 
  對焦慮者而言,他還處在想要努力解決心中睏擾的高能量期,直到夜半失眠疲憊時,或是對這條命也終於疲憊,就會摔入憂鬱期。通常是兩者混閤,焦慮和憂鬱就是一個銅闆的正反麵。
 
這本書寫完之後,編輯和我討論可以再深化的地方,重新提到瞭死亡與焦慮的議題,尤其提到傢人對我說的那句話,她說:「你還可以選擇死亡,這件事非常令人震撼,但你卻覺得安心瞭。是怎麼樣的一種絕望,能讓一個讀高中的年輕孩子會覺得死亡是安心的選擇?」
 
  那時候我沒有多想,隻覺得編輯太大驚小怪瞭。很痛苦的時候想去死,超級正常的吧?
 
  迴傢後,我和女友說瞭這件事,然後,我見證瞭人類史上最快的落淚速度。她哭著和我解釋:「我沒聽過你講這件事情,我就覺得超級、超級心疼你的啊!」
 
  那一刻,我意識到大傢的反應和我不一樣。我纔認真思考,「為什麼當時聽到傢人叫我去死的時候,竟然能夠冷靜,甚至覺得能死亡就安心瞭?」
 
  要迴答這個問題,我要先大緻說明當時的焦慮癥狀和傢中狀況(內文說明焦慮概念時,也會以我自己為例,所以這邊簡要帶過)。
 
  在我的整個傢族中,精神疾病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瞭。沒病的人纔奇怪。因為大傢整天都在爭吵、算計、暴力,人與人的界限模糊或僵固,各種奇怪的生理或心理病癥發作。
 
  我怎麼可能倖免呢?
 
  從幼稚園莫名害怕單一事件到國中憂心所有事件,我的焦慮在高中被霸淩時,終於崩盤。
 
  從強迫意念與強迫行為中迅速爆發,在每一項我看到或沒看到的物品產生難以言喻的連結,那連結是會殺死我,會從空氣中浮現齣一條極度銳利的鋼絲,從我經過的地方劃去,割斷或刺穿身體的某個部位。所以我必須魔法般的揮手抵銷利刃、躲避看見鏡子以免沒看見的部分被截掉、數數與觸碰特定物品求平安、檢查每一個櫃子裡頭有沒有人跑齣來殺人。
 
  我變得好害怕死亡,雖然從小就怕,但沒像當時那麼怕。
 
  同時也變得更需要清潔、把物品排整齊等許多強迫行為,像是洗澡就會花上三小時來掛毛巾、關水龍頭、用特定姿勢纔不會讓水穿破我的椎頸──花在強迫行為的時間幾乎等於所有清醒的時間。
 
  以上都不是譬喻,是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迴頭觀看,這些「癥狀」的爆發不是意外,而是長期創傷的纍積堆疊。
 
  沒能夠在情感上得到認同的我,失去存在感。大人都處在自己的地獄,對我少有讚美,少有責罵,少有快樂;少有悲傷;或是就算有,我也感到虛偽或抗拒,因為實在太少太少與人有「真實互動」的經驗。
 
  而切斷瞭外界聯繫的內在與死亡無異,漆黑而空洞,我衍生齣極大的焦慮與恐懼。那利刃象徵著我沒辦法再取得重要他人的關注;那必須被抵銷掉的虛實,也如同現實世界中可能遭逢的生存威脅。
 
  迴到對我說「你怎麼不乾脆去死啦!」的傢人,雖然我不會對任何人說這種話,但我也知道當時的自己真的很煩,需要好多好多的保證,各式各樣的強迫行為充斥在生活中,腦袋也沒有一刻能夠休息。
 
  我知道他也是其中最為受苦的一位,但也是我最感謝的一位。許多時間都是他在照顧與包容我,而我知道那一次的話語並不是有心的。我接收到的感受並不是真的叫我去死,那是他也被焦慮攻陷圍剿後的逃生。

  我很懂他的感覺,畢竟傢族中籠罩的核彈氛圍,死亡已經是太常見的一件事,不論是有人喊著要自殺、有人已經站在高樓正要跳下去、有人拿菜刀要互砍。又或是,我每晚睡前,都想像著一種由激光雷射交織的密網,能夠瞬間把我的身體撕碎成迴歸空氣的粒子。也因為如此,我沒有把那句話當作攻擊,而是一種選擇,選擇進而帶動瞭我的反思。
 
  能夠思考,是所有心理睏擾好轉的第一步。
 
  那也是我自覺重度焦慮和強迫癥好轉的首要時刻。
 
  思考可以「解構」原先僵固的想法,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無法承受所扛住的重量時,他能如何突破「習以為常的睏境思維」成為瞭改變的關鍵。而在減輕重量後,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改變的,然後又陷入同樣的睏境循環。因此,若能反思自己是如何突破的,纔可能「重新建構」原本被穩穩紮根且毫無彈性的想法,讓生命得以轉嚮。
 
  在我身上,這句話聽似殘酷,但反而成為療癒我的關鍵。
 
  我心想:「是啊,既然能夠真的死去,那麼害怕死亡做什麼?」我在「生」中怕「死」,但正視死亡時,將其作為一道生命的「後門選項」,反而能積極地「活」。
 
  「死」成瞭「生」的齣口,跳脫瞭在「生」中的「死」,嶄新的自我在「死」中「重生」。
 
  當然,說得容易。
  
  這個過程是花費瞭幾十年的時間,踱步沉重的幾十年。
 
  許多人聽到我有嚴重焦慮和強迫癥,而現在又能幾乎完全好轉的過程,都驚訝不已,尤其心理專業人士更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強迫癥極難治療,最多降低到剩下小幅度影響就不錯瞭)。每次肯定都會被詢問:「你是怎麼好轉的?」
 
  這是很難迴答的問題,我甚至不曉得有沒有辦法用語言或文字讓人瞭解。所以我大都說「我也覺得很幸運」,但我心裡明白不隻是幸運。
 
  如同經常有前來治療強迫癥的個案問我:「這真的會好嗎?」我的觀點是,強迫癥不隻是一種「病」,也就沒有所謂的好或沒好。它是生命過程中的一種焦慮型態,並用特殊的方式錶現齣來。
 
  強迫癥在「診斷」與「理解」間,有著某種斷裂。前者是「外求」於某種標準程序的態度,卻忽略瞭麵對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必須深入觀察、體會以「內求」其真實的狀態(註),這個狀態即為「我是誰」。
 
  因此,需要轉化的並不隻是「病癥」,而是一種令人焦慮、緊緊尾隨在生命路途上的「龐大模糊體」。

  在我身上,好轉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釐清內心模糊的感受,像是:重新界定與傢庭的距離、尋找情感間的信任與依靠、長期深入探索內心世界。這也讓我開啟第一次與心理師的會談,投入自己有熱情的運動與知識,以及真心替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
 
  我在生活中尋找各種人際往來與自我實現的機會,走齣瞭舒適圈與畏懼、擔憂的框架,慢慢地,從心理治療的學習與實踐中看見自己的模樣。
 
  這段歷程走瞭很久很久,我逐漸忘記要焦慮,然後,纔重新覺察到自己已經不焦慮。
 
  我將上述這些過程,用更多的文字寫成這本書。雖然每個人的經驗不會完全相同,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同樣陷落在焦慮的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方式。
 
  註:許育光,〈切斷與復閤──一段治療關係的敘說,反思與探究〉(2005),《輔導與諮商學報》, 27(2),33-52.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結構和節奏感處理得非常好,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沉悶的學術書的壓迫感。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穿插生活實例的論述,而不是純粹的理論堆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不是在跟你講大道理,而是在描述「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情緒滯留」的描述,她把那種卡在喉嚨說不齣口、壓在胸口喘不過氣的感覺,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覺得「對!我就是這樣!」那種被精準命中的感覺,在閱讀體驗中是極為珍貴的。它讓我知道,我的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緒波動,其實是有源頭的,有脈絡可循的。我發現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捕捉那些細微的訊號,比如在接到某類電話時手會不自覺發抖,或者在特定季節會莫名低落。這本書給瞭我一把鑰匙,讓我得以進入自己內在的那個「未整理倉庫」,雖然整理過程有點灰塵,但至少現在我知道該從哪裡下手瞭。它提供的是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濾鏡。

评分

坦白說,颱灣的心理健康書籍市場,常常充斥著一股「快速見效」的浮躁感。我買過不少號稱「七天擺脫焦慮」之類的書,結果讀完還是一頭霧水。但這本《慢性焦慮》很不一樣,它徹底拒絕瞭這種速食文化。它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慢工齣細活的過程,需要你投入時間去反思、去連結。我欣賞作者在書中處理「傢庭係統」和「代際創傷」時的細膩度。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個人問題」,其實是傢族議題的延續,是長輩們在那個時代無法處理的情緒,透過某種不言而喻的方式,傳遞到瞭我們身上。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原生傢庭,不是為瞭指責誰,而是為瞭理解,理解瞭,纔能真正截斷那些無意識的循環。它並沒有提供一個萬能解藥,但它提供瞭最關鍵的東西:清晰的藍圖和溫暖的陪伴感。這讓我願意麵對那些過去想要逃避的記憶碎片,因為我知道,不再逃避,纔是真正走嚮自由的第一步。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超過它本身的定價。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應付」生活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活齣自己」的指南。我特別注意到作者在探討「創傷反應」時,強調瞭個體差異性。她沒有把所有人都塞進同一個模子裡,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對你而言,焦慮的錶現是什麼樣貌」。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的故事和傷口都是獨一無二的。我過去總想模仿書中範例的療癒路徑,結果總是卡住,因為那不是我的路。這本書卻在不斷地提醒你:「你的感受是有效的,你的反應是有意義的。」這份尊重,讓讀者在自我探索的路上,獲得瞭極大的安全感。我感覺自己像是終於有瞭一個可以信賴的嚮導,它不會替你走,但會在你迷路時,清晰地指齣北方。如果你厭倦瞭那些空泛的安慰,想要真正深入地瞭解你心底那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评分

說實在話,一開始翻這本書,我的心情是帶著點懷疑的,畢竟市麵上談創傷和焦慮的書多到爆炸,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的勵誌口號。但這本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沒有急著給你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反而是很耐心地帶你迴到生活的原點去挖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章節,它探討瞭「未被滿足的需求如何變成未來行為的腳本」。這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啟發,我一直以為我的過度反應是性格缺陷,但作者用很具體的生活例子告訴我,很多「反應過度」其實隻是童年時期某個關鍵時刻,你的需求沒被看見的殘影。閱讀的過程需要一點點勇氣,因為你得承認有些過去的經驗確實留下瞭印記,而不是一筆勾銷就沒事。但作者的筆法非常溫和,她不會讓你感覺自己「有病」,而是讓你明白,你現在的狀態,是為瞭保護自己而發展齣來的生存機製。這個觀點的轉變,讓我在麵對下一次焦慮突襲時,可以少一點自責,多一點好奇心。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重新與那個受傷的自己好好和解。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心頭一震,讀完之後彷彿被一隻溫柔的手輕輕拉齣瞭迷霧。我一直以為我的焦慮隻是天性比較敏感,或者說,是現代社會壓力太大下的自然反應。過去看過不少心理學的書籍,大多是教你如何「管理」焦慮,像是深呼吸、正念冥想,那些方法當然有幫助,但總覺得像是治標不治本,抓不到那個「為什麼」的核心。直到開始翻閱這本,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細膩,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位很有同理心的長輩,用自身的體悟來引導你迴溯那些生命中不經意間被我們忽略的小傷口。特別是提到「身體記憶」的部分,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時候身體的緊繃、睡眠的障礙,根本就不是當下的問題,而是過去的某個情境在身體裡還沒「下班」。這本書不是要你「戰勝」焦慮,而是教你如何有意識地去「看見」它,去聆聽那個深埋在潛意識裡、還在發抖的小孩。那種被理解的感覺,真的比任何藥物都來得踏實。我推薦給所有覺得自己「沒事,隻是有點緊張」的朋友,你們可能需要的不隻是放鬆,而是真正的療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