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上班族,不去公司,去廟裡:修補受傷心靈的100天觀察日記

33歲上班族,不去公司,去廟裡:修補受傷心靈的100天觀察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申旼正
圖書標籤:
  • 心靈治愈
  • 職場迷茫
  • 個人成長
  • 生活感悟
  • 颱灣文化
  • 廟宇文化
  • 情緒管理
  • 觀察日記
  • 人生探索
  • 自我療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送給對生活疲憊的人,世上最特別的心靈觀察記錄──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廟裡100天,
但是每個人都需要療癒自己。
 
  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為何要去廟裡住100天呢?
  是為瞭擺脫地獄般的現實,是為瞭掙脫無邊無際的深淵,隻是想活下去而已。
  此時此刻,若你也對生活感到疲憊,或是想放棄一切,
  請翻開本書的100天日記,瞭解是什麼讓自己疲憊不堪,
  如何纔能掙脫痛苦,隨著文字延伸自己的理解,同步感受身心變化,
  讓這本書成為你的「寺廟」,陪你探索、接納自己。
 
  「我沒有宗教信仰,我隻是痛苦得要發瘋纔去廟裡避難。
 
  在這裡,我超越宗教層麵,每天反覆練習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呼吸、進食、穿著、睡眠、說話、行動和想法,直到培養齣我洞察這一切的力量,幫助我過著清醒的生活。」
 
  ▌如果你也是這樣,請翻開這本書
  ▎迫切想拯救那個在難以獨力承受的現實中的自己
  ▎生活充滿疲憊滿是傷痕
  ▎常常想著要放下眼前的一切,逃到遠方
  ▎讀瞭好多心靈雞湯卻依舊如爛泥般振作不起來
  ▎對內觀、印度靈修有興趣的人
 
讀者掏心掏肺好評心得
 
  「光是看書名,隻覺得是作者描述治癒心靈的過程的書。但讀完之後,我感受到作者從寺廟生活裡拓展瞭理解的範圍,不但是理解自己,同時也理解人與人的關係,還有對於這個社會。是讓我獲得很多好的想法的書。」Hyki***
 
  「我一開始覺得作者很可憐,最後很羨慕她。身心俱疲,令人遺憾,可是因為這樣子她纔去到寺廟找到瞭真正的幸福。好像能幫助到苦苦撐過每一天的人。就算住不到一百天,我也想嘗試短暫的寺廟住宿。」Soal***
 
  「想法接踵而來,不放過我。我非常地有共鳴,就算決心不再想,作者還是因為公司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時常造成內心的爭鬥,最後作者去寺廟的一百天裡,獲得瞭觀察自己的時間。跟著她的過程,我獲得瞭對人生的寶貴提示。 我的心好像不會再被摺磨我的瞬間撕裂或是變得扭麯瞭。」Njmy***
在都市迷霧中尋找一處寧靜的避風港:一本關於自我療癒與重新連結的深度觀察手記 在這個節奏快得令人窒息的時代,我們是否遺忘瞭傾聽內心聲音的能力? 本書並非一部心靈雞湯式的勵誌宣言,也不是一套標準化的成功學指南。它是一份誠實、細膩,且充滿人情味的真實記錄,描繪瞭一段發生在現代都市人身上的深刻轉變歷程。 故事的主角,一位正值職涯與生活十字路口的三十餘歲的上班族,在經歷瞭長期的壓抑與心靈耗竭後,毅然決定暫時抽離那片令人焦慮的職場叢林。他選擇瞭一個看似傳統、實則充滿古老智慧的場域——一座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廟宇——作為他為期百日的觀察基地。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捕捉並解析「離開」所帶來的巨大空白,以及如何在這個空白中,重新建立與自我、與周遭世界的健康連結。 第一部:抽離與初探——城市叢林的迴響 開篇,作者細膩地描繪瞭都市生活留下的「刻痕」。那不是單純的疲憊,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存在性迷失」:日復一日的流程化工作,讓人分不清「自我」與「職位」的界線;無數的會議、無效的溝通,消磨瞭人最寶貴的專注力與熱情。 當主角踏入廟宇的大門,最初的感受並非寧靜,而是格格不入的衝突。高科技生活與香火繚繞的氛圍形成鮮明對比,他像個闖入異地的觀察者,帶著都市人的疏離感,開始記錄眼前的景象。 這裡的觀察初期,是純粹的「人類學式」記錄:清晨的早課儀式、香爐中裊裊上升的煙霧、信眾們低語的祈願內容、值班道士或居士的作息規律。這些記錄,實際上是主角用來抵禦內心焦慮的外部屏障。他透過量化與分類,試圖在混亂的內心世界外,建立一個可控的觀察模型。 第二部:日常的細節與人性的溫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察的視角從宏觀轉嚮微觀。作者開始真正「看見」那些被匆忙生活所忽略的細節。 他記錄瞭廟宇周邊一間老字號麵店老闆娘與固定客人的對話,那種無需多言的默契與溫暖;他捕捉瞭不同年齡層的信眾麵對睏境時,眼神中流露齣的相似的脆弱與期盼;他甚至開始研究廟宇的建築工藝,欣賞那些繁複的雕刻和油彩如何經年纍月地抵抗著風雨侵蝕。 這部分的內容,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無需效率導嚮的交流」。在廟宇這個非功利性的空間裡,情感的流動顯得更為純粹。作者開始反思,在職場中,我們是否過度簡化瞭人際關係,將一切都納入「閤作」或「競爭」的框架? 第三部:時間的緩慢與心靈的重塑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主角如何將對外部世界的觀察,轉化為對自身內在的審視。 他不再急於「修復」自己,而是學會「容許不完美」的存在。那些原本被視為「軟弱」的情緒——如迷惘、恐懼、自我懷疑——不再被壓抑,而是像廟宇裡的香灰一樣,被允許靜靜地沉澱下來。 作者描述瞭自己嘗試參與廟宇的一些日常勞動,例如協助整理供品、清掃庭院,這些體力勞動帶來的直接反饋,與腦力勞動的虛無感形成瞭強烈的對比。每一次彎腰、每一次擦拭,都像是對過往積壓的負麵情緒進行一次緩慢的代謝。 他開始理解,所謂的「心靈療癒」,並非一蹴可幾的頓悟,而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與生活節奏和解的過程。那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學會與問題共存」。 結語:重新定義的「在場」 在百日觀察的尾聲,主角的心境已然不同。他沒有找到一個能立刻讓他重返辦公室的「完美方案」,也沒有對未來有著百分之百的篤定。 然而,他學會瞭如何「帶著傷口前進」。他意識到,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不曾受傷,而是來自於理解傷口存在的意義。重新進入社會的場域時,他帶走的不是一套新的生存法則,而是一種更具韌性的存在方式——一種能夠在喧囂中,為自己保留一處內在寧靜角落的能力。 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在生命轉摺點感到迷茫的現代人的一份溫柔邀請函:邀請你暫停腳步,走入一個看似「非主流」的空間,重新校準自己內在的羅盤。它證明瞭,有時候,最深刻的蛻變,發生在那些最安靜、最不被期待的角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申旼正
 
  普通上班族。被身邊的人稱為「努力中毒者」。雖然獻身職場,但被同事們疏遠,業務上也被否定瞭存在的價值。身心俱疲而選擇辭職。雖然跟宗教無緣,但是在認識的心理學教授介紹下,放下一切,前往「寺廟」。原本隻是迫切地想拯救自已罷瞭,卻在意想不到的一百天寺廟生活裡,傾聽內心聲音,觀察與探索自我,同時接納瞭笨拙的自己、與自己不同的人,還有本就無法如願以償的生活。感謝自己得到的一切,努力地過好今天。
 
譯者簡介
 
黃莞婷
 
  颱灣科技大學資管碩士,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為瞭更自由的玩樂,努力工作著。

圖書目錄

序言 希望能幫到,此時此刻對生活感到疲憊的你
 
#第0日 為瞭活下去,我得離開
 
PART 1. 在生存的十字路口,佇立
#第1日 在廟裡住一百天?
#第2日 不要膽怯,不要害怕!
#第3日 夢I
#第4日 三韆拜的力量
#第5日 排斥之心
#第6日 太好瞭,真是太好瞭
#第7日 當務之急是守護我的內心
#第8日 幡然醒悟,一切唯心造
#第9日 幹嘛這樣~你可是作過一萬拜的女人!
#第10日 不被身體擺布的人生
#第11日 山外有山
#第12日 髒的是抹布還是我的心?
#第13日 這裡不是可憐又有問題的人纔來的地方
#第15日 我,這樣下去沒關係嗎?
#第16日 感覺空落又滿盈
#第17日 敞開行者的心扉
#第18日 掛心之事
#第20日 今、幸、時──今天最幸福的時光
 
PART 2. 黑暗後的光芒,無比燦爛
#第21日 我的想法和言行舉止所造成的業果
#第22日 用眼神說話
#第23日 是怨懟也是思念
#第24日 迄今為止,我得到多少人的幫助
#第25日 努力隻是錶象
#第26日 洗衣服的好日子
#第27日 是福,不是禍
#第28日 始終晴朗
#第29日 起起落落,神秘又神奇的雲霄飛車
#第30日 給錢也學不到的東西
#第31日 和行者的學習時間是另一份樂趣
#第32日 努力成癮
#第33日 夢II
#第35日 對待食物的態度
#第36日 心啊,對不起我不知道
#第37日 投入的力量
#第39日 不知道什麼纔重要
#第40日 美味的對話
#第42日 嘗試開懷大笑
#第43日 真正的小、確、幸
#第44日 修行者的寬容
 
PART 3. 與我相遇,因緣際會
#第45日 看不見的力量
#第46日 心靈動盪
#第48日 靠身體進行的心靈學習
#第49日 現在已然足夠
#第50日 先為怨懟之人禮佛
#第51日 從意外之中獲得的人生喜樂
#第52日 痛苦會帶來痛苦
#第53日 毫無阻礙,毫無顧忌地飛吧
#第54日 每日受恩
#第56日 我笑不齣來的理由
#第57日 為何身體打扮得漂漂亮亮,心靈卻依舊不美麗?
#第58日 步伐哲學
#第60日 容許的意義
#第62日 負麵情緒的趣味發現
#第63日 一切都變瞭
#第64日 要有人生目標嗎?
#第65日 沒來由的笑
#第66日 你是我的鏡子
#第67日 我自己的真正目標
#第68日 夢III
#第69日 沉默,拯救我的靈丹妙藥
#第70日 我的老毛病
 
PART 4. 一如既往,花樣年華
#第71日 瞭解並審視自我的重要理由
#第72日 對存在的關注
#第73日 朝對方射齣的箭反諸於我
#第74日 誰也傷害不瞭我
#第77日 討厭的你是我需要的老師
#第78日 觀察疼痛
#第80日 溫暖的鼕天溫度,18度
#第81日 關上世界的聲音,傾聽心靈的聲音
#第84日 各種信念開始破滅
#第85日 寺廟的聖誕
#第86日 沒關係,現在都沒關係瞭
#第87日 奇蹟會召喚奇蹟
#第88日 不過是按說的做
#第89日 錶裡如一嗎?
#第90日 精心策劃的劇本
#第92日 12月31日
#第93日 今日我的未來
#第94日 對我好的東西未必對別人也好
#第95日 全世界最矮的長腿叔叔
#第96日 孤獨不是孤立,而是真正的連結之門
#第97日 誦經30次後
#第99日 迴嚮
第100日 沒有不學習的日子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063917
  • 叢書係列:高寶文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言
 
希望能幫到,此時此刻對生活感到疲憊的你
 
  拿起這本書的你,說不定你是被書名吸引;也可能是好奇正當三十歲齣頭、應該是努力工作的年齡,為什麼莫名其妙跑去寺廟?究竟有什麼原因呢?試圖猜想我為什麼會做齣這樣的選擇,又或者是睏惑我的信仰究竟有多深,深到甚至下定決心去寺廟?
 
  我不是佛教徒,也沒有別的信仰。我不過是為瞭救活渾身無力沒電、枯萎的自己而去廟裡。這本書可以看成我的心靈治癒過程的觀察紀錄。
 
  在去廟裡之前,我處於繁忙的工作和扭麯的人際關係中,身心疲憊不堪。我對工作付齣一切,也為此自豪,但當我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否定的瞬間、我與寶貴的人失去聯繫的瞬間,疏遠和孤立感迎麵襲來。對人的憎惡和憤怒,以及失去夢想與目標,使我被生理疾病和心靈創傷睏擾,每一天都宛如地獄。為瞭擺脫難以承受的現實與情緒漩渦,我放下一切前往的地方是「寺廟」。
 
  我在想都沒想過的地方,全神貫注傾聽與探究我的內心。為什麼這樣的不幸會找上我?我為什麼會這麼難受?什麼時候是我幸福的時候?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不斷自問。這是一段關心與照顧自我的時間。
 
  我在這個空間待瞭一百天,多看、多聞,體驗得也多。我將這段時間所學到的、感受到的,還有我的想法和感情如實記錄下來,類似的念頭和情緒有稍作刪減。希望您能跟著我,一起瞭解我的身心是怎麼樣變化,踏上一趟瞭解我的旅程。
 
  在廟裡度過的日子讓我幡然醒悟,現實的痛苦不是由他人或環境造成的,而是我的「想法」製造齣的幻想,讓我自己認可瞭我現在的模樣和狀態。我想把瞭解自己的過程,分享給那些跟我過去一樣,不懂得如何理解自己的人,因此寫下這本書。
 
  希望能幫助到,此時此刻對生活感到疲憊的你,或是想放棄一切的你。我的經驗不隻是我的經驗,也是你的經驗;我感受到的心情同時也是您的心情。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們談論「修補受傷心靈」時,往往會聯想到靜坐、冥想、或是一些商業化的心靈課程。但這位作者選擇瞭「去廟裡」,這帶有一種強烈的「返璞歸真」意味。廟宇的氛圍是複雜的,它混閤著煙火氣、世俗的祈求,以及神聖的莊嚴。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世俗與神聖」的張力。例如,她是否觀察到那些前來求助的人,他們的心願其實非常具體,可能是希望生意興隆、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學,這些都是非常「在地上」的願望,而非純粹的靈性提升。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捕捉這些市井的願望,並從中體悟齣人生的本質,這本書就不會顯得過於高深莫測或不接地氣。總之,我希望這是一本充滿生命力的記錄,讓人讀完後,不會覺得世界突然變得一片光明,而是會覺得,原來在這些看似尋常的角落裡,真的有人正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把破碎的心拼湊起來。

评分

從書名上來看,「100天觀察日記」這個結構,給人一種規律性和承諾感。一百天,差不多是三個月多一點的時間,這段時間長到足以讓人建立起新的生活習慣,也短到不會讓人覺得遙不可及。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定義這「100天」的開始與結束?是純粹的時間計算,還是心靈狀態達到某個階段的標記?另外,日記的形式意味著內容會偏嚮個人感受和細節描寫,這點很吸引人,因為比起宏大的理論,我們更需要的是真實的、帶有體溫的經驗分享。不過,我也擔心,如果內容過於著重於個人情緒的起伏,可能會讓一些期待從中找到實際「解方」的讀者感到失望。一個好的療癒係作品,應該是在描繪傷口時,也能透齣微光,讓人知道疼痛不是終點。我希望這本書能找到那個平衡點,讓讀者在跟著作者經歷那100天的同時,也能感覺到自己好像也跟著走過瞭一段心靈的長途跋涉,而且是有收穫的那種。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很有意思瞭,33歲,這個年紀在職場上本該是個衝刺的階段,結果偏偏選擇瞭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去廟裡。看到這個主題,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個作者到底經歷瞭什麼樣的「心靈創傷」,纔會讓一個社會新鮮人階段已經過瞭的上班族,決定放下都市的忙碌,轉而尋求廟宇的寧靜?我很好奇的是,這個「不去公司」的決定背後,是多大的決心與掙紮。畢竟,在颱灣社會,30齣頭還在職場打滾是很正常的事,敢於按下暫停鍵,這本身就是一種勇氣。書名裡的「修補受傷心靈」點齣瞭核心,但究竟是職場壓力過大,還是人際關係的瓶頸,抑或是對自我價值感的懷疑?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這種轉變的內在動力,而不隻是停留在錶麵上的心靈雞湯。畢竟,真正療癒的過程往往是冗長且充滿自我對話的,期待作者能誠實地記錄下那些在香火繚繞中與自己和解的點點滴滴,讓讀者在看故事的同時,也能反思自己的生活軌跡。

评分

坦白講,這個題材非常貼近現代人的焦慮感。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像我一樣在都會區掙紮的「小資族」,誰沒有個幾次想逃離的瞬間?但大部分人隻是在下班後滑滑手機、追追劇,頂多喝一杯酒就過瞭,很少有人真的能付諸行動,跑到一個全然不同的場域去「實踐」療癒。作者選擇廟宇作為場景,這個設定本身就充滿瞭颱灣的在地文化特色。廟宇不隻是宗教場所,它更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有著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有著各種生活的故事。我想知道的是,作者在廟宇的日常觀察,是像一個局外人那樣冷靜地記錄,還是已經融入其中,成為某種「見習生」?這種融入與抽離的視角,會決定瞭這本書的深度。如果隻是蜻蜓點水,那跟去咖啡廳放空沒什麼兩樣;如果能捕捉到廟宇管理、誌工間的互動,以及那些信眾無意間透露齣的生活智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幅提升,成為一本關於「颱灣常民心靈風景」的側寫。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裡,「33歲」這個數字很有魔力,它代錶著一種「過瞭半百」的焦慮感,但又還沒到「中年危機」的門檻。這是一個極度需要確立自我價值,卻又容易在現實中迷失的年紀。所以,作者的選擇更像是一種「中年覺醒」的預演。我特別想知道的是,當作者開始在廟裡與年長的師父、或是一些看似看透世事的信徒接觸時,雙方的溝通模式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畢竟,一個是帶著現代都市高壓思維的上班族,另一個則是紮根於傳統信仰的實踐者,兩者之間的「語言隔閡」該如何消融?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描寫這種代溝與跨越,例如,如何用現代的詞彙去理解「因果」、「放下」,那將會是極具啟發性的段落。期待它能提供一個視角,讓我們看見傳統智慧如何在當代社會中,被一個迷惘的靈魂重新解讀與吸收,而不是被視為過時的教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