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憤怒」是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鬍展誥(諮商心理師/《別讓負麵情緒綁架你》作者)
「憤怒」是一條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很多人都以為我會勸人「不要生氣」、覺得「生氣是錯的」。但實際上,我最常問來談者:
「你的生氣,有幫助你好好錶達齣內心真正想要說的嗎?」
「你的生氣,有幫助對方更理解你嗎?」
假如沒有,那麼你的生氣隻是淪為一種情緒宣洩的手段,內在的憤怒依舊沒有被聽見、被接住,也沒有被好好地嗬護。
有時候,我們隻是感覺到內心有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攪和著,這種渾沌的感覺讓我們很不舒服、靜不下心,也無法好好思考。總覺得需要找到一個宣洩的齣口,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錶達。
每一天在新聞版麵上,有太多令人遺憾的社會事件。這當中有許多人其實都隻是因為一時的憤怒驅使,失控地做齣難以挽迴的憾事。
所以,叢非從心理師這一本書來得真是時候!
聽見自己憤怒背後的聲音
大多數來找我做諮商的人,帶來的故事幾乎都與憤怒有關。他們氣什麼呢?
●氣對方「不理解我的用心」
明明自己很努力為對方著想、細心安排一切,對方非但不領情,還惡言相嚮。
●氣對方「不接受我的提醒」
你苦口婆心、好言相勸,甚至不吝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智慧,對方卻依舊往你不樂見的方嚮前進,因而犯錯、甚至受傷。
●氣對方「過得比我好」
其實你清楚每個人的傢庭背景、能力都不同,沒有什麼好比較的。但是當你看見對方的經濟遊刃有餘,輕輕鬆鬆就達到你努力許久,卻未必能達成的目標,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內心就無法剋製地升起一把火。
●氣自己「總是不夠好」
有些人是因為找不到可以究責的對象,有些人則是習慣瞭將憤怒往內傾倒,總之,我們會用莫名嚴厲的標準、難以入耳的批評,毫不留情地攻擊自己。氣自己無能,氣自己不如人。
細細傾聽這些故事就會發現,憤怒往往隻是一件外衣,在這件衣服底下,掩藏著許許多多的挫摺、失落、羨慕,以及自卑。麵對內在的脆弱,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甚至不知道該對誰說、如何說),憤怒就是在這種情況底下,反覆交織而成的產物。
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真正該做的不是壓抑憤怒、自我否定或攻擊別人,而是陪伴自己聽見憤怒背後的情緒,試著安撫自己、錶達需求。
看懂憤怒偽裝的樣貌
作者以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貫穿整本書:憤怒不隻是錶麵的生氣而已,其實還夾帶著許多更重要的「目的」:
●用憤怒來掩飾內在的脆弱
直接錶達擔心、失望、難過,會讓自己顯得很脆弱。把脆弱攤在他人麵前,對我們而言經常是危險的事情。但是,當我們用憤怒擋在脆弱之前,雖然能保有些許安全和價值感,卻也無法如實錶達內在的情緒。
●用憤怒來維持彼此的界限
有時候我們對於和某人的距離拉近、變得親密,感到恐懼,藉由憤怒,製造齣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問題,能夠幫助自己拉齣一段與對方的距離,讓自己喘口氣,覺得安全一些。
不過,這麼做也可能引發關係當中沒有必要的衝突。
●用憤怒來錶達由衷的渴望
我常說:「如果輕輕鬆鬆就能有效溝通,有誰會想花大把力氣去生氣?」
或許正是因為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對方理解你的需求和期待,所以憤怒是另一種更高強度的錶達,希望讓對方能夠尊重你、保護你,並且以你期待的方式去行動。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憤怒,你會發現支撐在憤怒背後的,往往是一道厚實且溫柔的力量,它的目的很單純,那就是要:
「保護你自己」。
所以,我們不需要否定自己的憤怒、也不需要再苛責憤怒的自己。練習聽見憤怒背後的聲音,與之和平共處及友善對話,不僅能減少因為憤怒而失控的頻率,甚至還能善用憤怒的力道,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
現在,換我們來照顧憤怒吧
如果以前你經常把憤怒當成可怕的敵人,請容我告訴你:
「把敵人變成朋友,就是與它相處最好的方式。」
這本書提供許多很棒的策略,提醒你從日常生活中許多簡單的行動開始,以自我照顧的方式來進行「情緒保養」:
●過於頻繁的憤怒,往往代錶能量耗竭
內心缺乏餘裕時,一點點小事都會引發憤怒情緒。
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看什麼都不順眼、都想要攻擊,記得停下來問問自己:最近是否太疲纍瞭?並且讓自己休息一下。
●過於嚴厲的自我要求,是引發憤怒的原因
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達到難如登天的目標、不能有計畫之外的行動(即使是更好的創意)。
如果你有這些狀況,請你友善對待自己:放寬標準、放寬標準、放寬標準。你很擅長對自己嚴格,但也要學會放鬆一些。
●纍積的失落與挫摺,也會引發憤怒
如果你的努力付齣總是被辜負、得不到迴報,期待也總是落空,憤怒就會跳齣來抗議:「親愛的,你不可以這樣被對待!」
假使在關係中,你經常經歷到這種事,就得嘗試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也花一些心力照顧自己,而不隻是委屈自己來成別人的全。
從聽懂憤怒,到錶達憤怒
學習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
●從「知道」→到「做到」。
我已經幫你導讀瞭這本書的精髓,但這本書還有許多你絕對不能錯過的精采內容,以及更重要的──在生活中反覆練習。這部分就要交給你去努力囉!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將能慢慢聽懂憤怒想要告訴你的訊息,讓你內在想被聽見、想被滿足的部分,能夠被溫柔地接住,打造更自在的關係與生活。
祝福你。
前言
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熟悉又陌生的憤怒
憤怒,每個人都很熟悉、卻又都很陌生的情緒。
熟悉,是因為它很日常,幾乎每天都在跟我們打交道。有人憤怒得明顯,有人憤怒得隱晦;有人用發火錶達,有人隻用冷漠抵抗。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方式錶達憤怒,憤怒都會經常在你內心深處萌生。
陌生,是因為我們隻知道自己憤怒瞭,卻很少去思考憤怒背後是什麼。憤怒隻是一種最外層的現象,憤怒背後有委屈、有期待、有評判、有無助、有恐懼。可是我們習慣錶達憤怒,卻很少去理解憤怒「背後」的訊息。
憤怒裡麵也有愛。你很難說你的憤怒──哪怕一點點──不是在為對方好。
我有很多個案也會訴說他們的憤怒,對伴侶、父母、孩子、上司、同事、陌生人的憤怒,這些憤怒睏擾著他們,又讓他們無能為力。好像除瞭發火和隱忍,他們不會用別的方式處理憤怒。
很多關係,因為憤怒而走嚮破裂;很多事情,因為憤怒被搞砸。
其實結果可以不必這樣,完全有另外一種更好的可能。但在憤怒當時,人瞬間喪失思考能力,跟隨本能做瞭遺憾的決定。
我自己也會憤怒,有時有控製不住的憤怒,有時有釋放不齣來的憤怒。我常感到自己在憤怒時,會產生一些「理所當然」的想法,覺得「就是你的錯呀」、「你就是不應該呀」,這些理所當然感讓我非常驚訝。
我嘗試去問自己為什麼,發現在自己背後,有個豐富的、我未曾覺知的、讓我驚嘆的世界。於是我開始思考:一個人憤怒所憑藉的是什麼?是什麼讓人們在憤怒時,會有那麼理所當然的感覺?
憤怒背後的動力如此之多、訊息如此之複雜,為什麼我們能錶達齣來的卻如此之少?
於是,我研發瞭「憤怒分析錶」(見第三百五十六頁)。這是一個可以幫助人探索自己憤怒歷程的錶格。你隻要按照引導、填完一些句子,然後反覆地朗讀、思考,就會對自己的憤怒有新的認識,進而有瞭理解憤怒、轉化憤怒的可能。
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順著這個問題,你可以找到「憤怒分析錶」拆解的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憤怒是一種「評判」。當你憤怒時,你會覺得對方是錯的,違反瞭你的規則、違反瞭真理。你會以上帝視角對他進行審判,然後憤怒。──「因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所以你應該改。」這是憤怒的第一個理所當然感。
●第二部分:憤怒是一種「期待」。當你憤怒時,你會對於對方有要求、有需求,甚至是嚮他求助。你希望他為你做點事情,成為你的輔助,而他沒有,你就生氣瞭。──「因為我希望你做,所以你應該去做。」這是憤怒的第二個理所當然感。
●第三部分:憤怒是「自我要求」。憤怒看起來是對別人的要求,背後其實是「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怎麼要求自己,就會怎麼要求別人。潛意識裡,人總覺得所有人都應該按自己的「正確」方式來活。──「因為我是這麼做的,所以你也要這麼做。」這是憤怒的第三個理所當然感。
●第四部分:憤怒是「情感連結」。當一個人憤怒時,背後有委屈、恐懼、無助等脆弱的感受;憤怒,其實是希望對方能看到、並安撫自己的這種感受。憤怒可以讓他人也感覺到委屈、恐懼、無助,與自己內在有同樣的感受,這樣他人就有瞭理解憤怒者的可能。──「因為此刻我很可憐,我也要讓你感到自己可憐。」這是憤怒者的第四個理所當然感。
●第五部分:憤怒是一種「恐懼」。人之所以有自我要求,是他覺得不這麼做就會有更大的危險。之所以要求別人,也包含瞭希望別人不要遭遇更糟糕的危險。憤怒背後是恐懼、是害怕有更嚴重的結果。所以憤怒既是自我保護,又是保護他人。──「因為這是糟糕的,所以我們都不能做。」這是憤怒者的第五個理所當然感。
●第六部分:憤怒是一種「愛」。憤怒背後,包含瞭大量的付齣感,人總會覺得「我為你付齣瞭很多,你就要為我付齣」、「我想得到你的愛,就先為你付齣愛」。所以特別愛付齣的人,其實纔是特別愛憤怒的人。但實際上,付齣與迴報完全不是對應關係,付齣得不到迴報也非常正常。──「因為我愛你,所以你也要愛我。」這是憤怒者的第六個理所當然感。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憤怒從來不是壞事,我們需要的是「理解自己的憤怒」,而非壓抑或衝動發洩憤怒。理解,纔是改變最好的齣路。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無法對每個點都認同。這沒關係,可以找到你有感覺的部分,那些足以幫助你去思考憤怒。也不必非要在憤怒中思考,有時這會有些難。你可以在憤怒過後,一個人的時候,去反思、去迴看,把本書附錄提供的「憤怒分析錶」做過一遍,問問自己,為什麼憤怒。
成長,就是從後知後覺、到現知現覺、再到先知先覺的過程。
也許你會有疑惑:知道這麼多,有用嗎?道理我都懂,然而還是會憤怒。
改變也許是陌生的。改變就是從單一視角到多元視角的轉變。改變從來不是必須怎樣,而是「可以」怎樣。當你對憤怒有瞭覺知,就多瞭一個選擇。你可以從更深的層麵去處理憤怒,而非單純地壓抑憤怒。
以前的單一視角是熟悉、熟練、非常自然的,新視角卻是陌生、彆扭、懷疑、抗拒的。當你把思考問題的角度切換到新視角時,會有一些不適感。你可以在能量不足時,依然按照原有的思路去憤怒;然後在情緒緩過來、能量恢復以後,再重新去思考:那時我怎麼瞭?為什麼會憤怒?
如此,你就會一次次強化、鞏固,有瞭更多自我理解的可能。
無論如何,你依然擁有「憤怒的自由」。憤怒的自由,就是你可以思考憤怒、可以壓抑憤怒、可以發洩憤怒、可以運用憤怒,而非單一的必須、一定要怎樣。
此外,本書中主要處理的是針對他人的憤怒。而對自己的憤怒,很多原理也是相同的,可以嘗試做一些類比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