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

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報導者
图书标签:
  • 留學
  • 黑工
  • 社會議題
  • 犯罪
  • 調查
  • 報導文學
  • 台灣
  • 真實事件
  • 打工度假
  • 海外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耗時整整8個月,《報導者》深入調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議題,調查報導團隊跟著外籍生走進校園,卻發現他們課後去處是CNC車床工廠、隱形眼鏡廠、腳踏車零件廠、食品加工廠⋯⋯《報導者》目睹了一個個抱著希望來台的留學生,是如何成為陷入債務漩渦的黑工。
 
  調查報導團隊一一揭開被消失的真相。短視又失序的國際招生發生在哪類學校?過程的錯誤是如何開始的?掮客/仲介又扮演了什麼角色?理應照顧留學生的大學怎麼變成討債主?輸出高等教育的同時,怎麼確保質量並重?政府該如何改善制度,避免外籍生陷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
 
  選在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報導者》再推出全新系列《報導者事件簿》,完整收錄這個牽涉教育、外交、勞動、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以報導漫畫轉譯真實事件,以深度調查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原因,更多元解讀新聞。
 
  ──編輯室報告──
  關於《報導者事件簿》,我們的想像與期待
  選在2022年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報導者》推出《報導者事件簿》系列,收錄報導漫畫與深度調查專題。為什麼選擇以報導漫畫作為敲門磚?為什麼關注留學黑工的議題?《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以專文娓娓道來。
 
  ──報導漫畫 Graphic Journalism──
  困在隧道的青春:在台烏干達學生的血淚故事
  漫畫家柳廣成與《報導者》團隊合作,經閱讀大量訪談資料、反覆討論、拆解新聞事件後,以漫畫再現那些難以重現的黑工現場。所有內容皆取材改編自真人真事。
 
  ──深度調查 In-Depth Investigation──
  綁債.黑工.留學陷阱——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
  耗時整整8個月,《報導者》深入採訪牽涉教育、外交、勞動、經濟等面向的「留學黑工」跨領域議題,在「深度調查」篇章裡,收錄完整文字報導與新聞攝影,記錄下台灣技職與高教政策下的重要事件。
 
  ──新聞幕後 Story Behind the Story──
  做調查報導,沒寫出來的永遠比寫出的還多。
  在這個篇章裡,調查報導團隊以問答的方式談談那些沒有在報導中呈現的感受和「看見」。漫畫家柳廣成也寫下自己面對這篇「創作以來難度最高的」報導漫畫時的心境。以及,還有新聞主角、烏干達學生們的親筆來信。
 
本書特色
 
  ★ 獨立媒體《報導者》X漫畫家柳廣成
  ★ 深度調查+報導漫畫+新聞攝影
  ★ In-Depth Investigation:揭開那些被消失的真相
  ★ Graphic Journalism:台灣媒體嘗試「報導漫畫」精彩力作
 
各界推薦
 
  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阮光民(漫畫家)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紙本分格(漫畫推廣與評論FB專頁)
  張志祺(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主持人、簡訊設計共同創辦人)
  張季雅(漫畫家)
  敏迪(Podcast頻道「敏迪選讀」主持人、國際新聞界的九天玄女)
  黃珮珊(慢工文化總編輯)
  葉丙成(台大教授)
  詹怡宜
  蔡淇華(作家、台中惠文高中老師)
  蔡詩萍(作家、Hit Fm台北之音台長)
  鄭心媚(金鐘編劇、資深記者)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前文化部長)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資深影評人)
  顧玉玲(作家、社運工作者)
  (以上推薦人依姓氏筆劃排序)
 
  我第一回在網路上讀到漫畫家柳廣成設計的「困在隧道的青春:在台烏干達學生的血淚故事」漫畫報導時,那隻微張、下探的手掌、在真空中不住翻轉滑落的書本(封皮上有著The Book of Hope的字樣)在我腦中轟轟作響,整晚不休。
  《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是一群以圖以文以攝影以報導漫畫(graphic journalism)形式還原真相的新聞工作者的嘗試。有聲音,如驚雷;《報導者》以圖將聲音還給失聲的人。────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有一天,所有的事件都會成為故事。
  而當下的我們必須正視這些真實。────阮光民(漫畫家)
 
  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必須具備接受缺失、誠實改正的能力。《報導者》和《報導者事件簿》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張季雅(漫畫家)
 
  真的好久沒看完那麼長的一篇報導!《報導者》的質素當然不容置疑,但有時候對我這種喜歡看圖多於看字的人,柳廣成的漫畫的確像一個沒有門檻的入口,一頁頁翻著,很快地了解了事情的大概,還有當事學生的困境和感受。隨後看文字報導,追蹤源頭、深入剖析,還有報導公開後的後續,都是一口氣看完!────紙本分格(漫畫推廣與評論FB專頁)
 
  「強迫勞動」這個看似晦澀難懂的概念,除非親身經歷,否則常讓人誤以為只是發生在他國的悲慘勞動處境。《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透過扎實的深入文字報導,以及讓故事畫面躍然紙上的漫畫敘事,不僅讓讀者更瞭解烏干達學工事件的全貌,同時也提供社會一個清晰脈絡,深究這個問題背後的複雜結構。無疑,從ILO的各項指標,這就是一件強迫勞動事件,這本書提醒著我們,別再漠視這個問題的真實存在。────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講到深度報導,你的腦海是否浮出了一大堆的咬文嚼字,還有各種距離感的專業用語,讓人看了三行就想切換視窗呢?報導漫畫為深度報導找到了新的切入點,情境的鋪陳,讓人更能同理當事人的困境,也讓深度報導能夠進到大眾的眼簾。非常推薦!────張志祺(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主持人、簡訊設計共同創辦人)
 
  當時在臉書上看到這份〈困在隧道的青春〉漫畫,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許是我太過相信人性,每當在台灣街頭看見異國面孔,我總會自豪我們是個多元包容的社會,廣納各國職人學子。然而一切美好幻影在《報導者》這套報導後破滅。破滅是必要的,是一個多元社會掃除弊病的必經之路。《報導者》的存在宛如抗體,且這個抗體是自發的,不是因著什麼利益而生。很高興看見《報導者》再次幫我們揭露隱疾,接下來關於治癒和根除,就是我們的事了。────敏迪(Podcast頻道「敏迪選讀」主持人、國際新聞界的九天玄女)
 
  留學黑工的問題幾年前在我的東南亞朋友圈中傳了一輪,沒有突破同溫層、事情也沒有被解決。《報導者》今年以重磅的專題報導、深度挖掘內幕,並且以其中一位烏干達籍當事人的主觀敘事做成漫畫,同步推出。當天,我的出版圈、藝術圈、東南亞圈、甚至其它領域的朋友大量地轉傳了這篇漫畫,輿論力量立刻促成修法討論。關注議題需要的是一個入口,好的敘事可以是吸流量、吸金的工具,也可以是改變社會的工具。不斷嘗試新載體的《報導者》,值得你的閱讀讓它走下去────黃珮珊(慢工文化總編輯)
 
  很驚艷《報導者》以這種嶄新的方式傳遞新聞報導。透過圖像化、漫畫的形式,讓讀者更能進入事件當時的情境,同時也讓慣於圖像思考的年輕世代,更能引起他們深入了解的興趣。新聞報導,因此而更深入人心、更有力量!────葉丙成(台大教授)
 
  我們通常習慣了界線。所以記者們在既定路線中跑新聞、媒體在既定平台模式下呈現報導。很佩服《報導者》記者在聽到一個烏干達學生的故事後,跨越傳統採訪路線,在界線之間的灰色地帶推敲找到故事點出問題、團隊並跨越報導界線設法解決問題,最後,《報導者事件簿》嘗試報導漫畫,再以跨越媒體界線的不同形式說出易懂有感的故事。
  感謝《報導者》提醒我們跨越界線的可貴,反而更能持守追求正義的媒體本質。────詹怡宜(記者、資深主播、節目主持人)
 
  這是一本讓人心痛的書。
  出版這本書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打開門窗,把陽光帶進黑暗的角落,相信是很多人選擇媒體工作的初衷,卻未必有機會在採訪中驗證自己的膽識與謀略,壓榨、剝削外籍學生的黑心事件以前只是電影中的素材,而且是30-40前的老舊議題,很難相信會在21世紀的台灣變型重現。《報導者》的血淚調查在柳廣成的畫筆下有如一部驚悚電影,會在你我心中留下一道刀疤,時時刻刻提醒你我 : 千萬不要變成那種我們嫌憎鄙視的人。────藍祖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資深影評人)
 
  一直以來,《報導者》在堅持深度調查的同時,也不忘開拓更寬廣的傳播介面,既擅用新科技帶來的生產工具變革,也不放棄向文學、繪畫借火,以出色的說故事能耐再現真實人生。《報導者事件簿001》不僅收錄「留學黑工」的文字、影像、數據分析等完整調查,兼及對後續發展的追蹤報導,還增加了報導漫畫的全新嘗試,並留下記者們及漫畫家的後台心聲,拉近新聞事件與讀者的距離,兼具延展性與開放性,十分動人。────顧玉玲(作家、社運工作者)
 
  在圖書館任職二十餘年,發覺漫畫永遠是借閱率最高的書籍。成人或青少年,都能用愉悅的心情,以較短的時間,在圖像中,吸收體育、歷史、甚至科學的知識。
  漫畫的力量,真的比文字更直接。在青少年不看新聞的年代,欣見《報導者》再創新猷,推出《報導者事件簿》,將2021年4月《報導者》揭露烏干達學生在台的《綁債.黑工.留學陷阱》新聞事件,以漫畫的形式呈現。
  圖像直指人心,帶我們跟著外籍生,走進出賣他們的教室, CNC車床工廠、隱形眼鏡廠。目睹他們一個個被台灣人出賣、挨餓、受傷、累倒。當下真的不敢再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是《報導者》的記者魂救了這批國際學生;是《報導者》勇於創新,將新聞事件推入漫畫年代。敬邀朋友們一起翻開《報導者事件簿》,一起「看」進問題,爾後試著修正,我們人性裡,正歪斜的線條。────蔡淇華(作家、台中惠文高中老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古籍修复师的秘密档案》的图书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没有任何关联。 --- 图书简介:《古籍修复师的秘密档案》 作者: 佚名(以“墨痕”为笔名)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线稿图集 【书籍概述】 《古籍修复师的秘密档案》并非一部关于当代社会现象或国际议题的纪实文学,而是一部深入中国传统古籍修复技艺核心,融合了历史考证、民间传说与个人情感的非虚构叙事作品。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一位隐匿于江南古镇的修复大师——陆先生展开,通过记录他数十年如一日修复残破古籍的过程,揭示了被现代社会遗忘的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以及隐藏在纸张、丝线和虫蛀痕迹背后的家族秘辛与时代变迁的无声见证。 本书严格聚焦于“器物”与“技艺”的交织,不涉及任何现代法律、移民、教育或劳工议题。其叙事主线清晰,完全围绕着中国传统书画、碑帖、经史子集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展开。 【核心内容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尘封的工具箱——修复哲学的奠基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古籍修复师的工作环境和所用工具的独特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陆先生那间常年弥漫着糯米浆与松烟墨气味的修复室。 1. “金刚砂”与“化虫水”的配制艺术: 详细记录了传统药剂的炮制过程。例如,如何利用特定的植物提取物和矿物粉末,制作出既能驱虫又不伤及纸张纤维的“化虫水”;如何使用细磨的贝壳粉或金刚砂对陈年污渍进行微量打磨,重现书页的洁净。这些描述纯粹是技术层面的记录,强调的是工匠精神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 2. 三十六种紉法(装订技艺): 书中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了传统线装书的各种装订技术,从最基础的“蝴蝶装”到极其罕见的“经折装”的修复与重建。重点突出了不同朝代、不同书卷形制对紉法选择的严格要求,完全是工艺美术范畴的探讨。 第二部分:残卷的救赎——以纸为载体的历史对话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心,通过修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残破古籍,探讨了“时间”对文献的物理性破坏与修复者如何与之抗争。 1. 《淳熙丛稿》的“失语”之痛: 记录了一部宋代刻本因水浸而导致的“洇墨”现象。修复过程中,修复师需要使用极细的毛笔,在水汽的控制下,将洇开的墨迹“收拢”回原来的轮廓内。这部分完全聚焦于墨色的化学稳定性与修复过程中的水分控制科学,无任何社会背景的介入。 2. 元代佛经的“虫眼”与“补洞”: 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与原纸纤维、颜色、年代相近的“老纸”进行“通笺”和“褙纸”。作者阐述了寻找合适的补纸材料,往往需要到偏远的乡村寻找特定年份的桑皮纸或麻纸,这是一个关于材料学和年代学的探索,而非人物经历的追踪。 3. 碑帖的“脱落”与“拓印”的复原: 涉及对重要石刻拓片修复的描述,如如何用极薄的宣纸进行“托裱”,以及如何根据残存的笔画边缘,使用靛青或朱砂墨水进行精准的“上色校对”,确保修复痕迹在特定光照下隐而不彰。 第三部分:匠人的坚守——古镇的慢节奏与传承的孤寂 在叙事的高潮部分,作者将焦点转向了修复师本人的生活哲学,这是一种与世无争、专注于手艺的隐士生活。 1. 古镇的日常节律: 描绘了陆先生的生活如何被四季和修复进度所主宰——春季的晾晒、夏季的防潮、秋季的备料、冬季的细作。生活内容集中于作息、饮食(如自制的传统植物浆糊)和与当地文玩市场物料贩卖者的简单互动。 2. 师徒关系的重建: 记录了陆先生对待唯一一名年轻学徒的教导方式——严格、沉默且充满仪式感。教导内容全部围绕着如何“听纸张的声音”、“感受纤维的走向”,是一种纯粹的技艺传承,没有关于学徒未来职业选择或个人抱负的讨论。 【本书价值】 《古籍修复师的秘密档案》是一部向传统手工艺致敬的作品。它以极高的专业度,描绘了文献修复这一“文化抢救”工作的艰辛与美学价值。全书语言沉静、考据严谨,其价值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技”的深度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视中国传统书本保护科学的窗口。本书无涉猎任何当代社会热点话题,是一部聚焦于古典工艺与材料科学的专业性记录。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報導者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及調查報導。非營利營運模式使我們得以不受商業廣告、政治人物與財團左右,保持新聞獨立與自由。所有營運經費仰賴社會大眾贊助,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你,以實際行動贊助支持。(《報導者》官網|www.twreporter.org)

  「綁債.黑工.留學陷阱──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

  《報導者》深度報導團隊
  策劃・主編∕李雪莉
  文字∕楊智強、何柏均、嚴文廷、李雪莉
  漫畫∕柳廣成
  漫畫企劃∕洪琴宣
  攝影∕楊子磊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
  圖表設計∕黃禹禛
  行銷∕陳星穎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196570
  • 叢書系列:報導者事件簿
  • 規格:平裝 / 96頁 / 18 x 24 x 0.6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輯室報告
 
關於《報導者事件簿》,我們的想像與期待
李雪莉(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總編輯)
 
  作為以調查和深度報導見長的非營利媒體,《報導者》過去6年,除了報導文學式的長文敘事,也嘗試過插畫、紀錄片、Podcast的聲音形式,持續探索各種呈現議題的可能。我們一直自問:在如此分眾的年代,怎麼找到我們的讀者、拉近彼此的距離?怎麼把重要的公共議題推廣出去?如何創造出讓讀者更有感的敘事?
 
  在歐美,報導漫畫(graphic journalism)是非虛構漫畫裡重要的類型之一,但在台灣並不常見。圖像本身的藝術價值無須贅言,台灣近年也有相當多的漫畫人才,那是否有可能以漫畫的形式來詮釋深度報導,用更為感性的、視覺的體驗,為讀者打開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呢?
 
  對《報導者》來說,每個調查或深度報導都花費記者們數個月甚至以年為計的時間,這些作品並非朝生暮死的新聞而已,那麼,如何讓這些文字、故事、照片留存下來,持續有生命力?文字有其不可取代的魔力,但書寫者必須承認,文字報導有其侷限,透過漫畫的重構,我們更有機會帶領讀者走過主角們親歷的現場,幫助讀者遊走主角們的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穿梭於抽象概念和現實世界。這就是漫畫的魅力。
 
  《報導者事件簿》是在這樣的渴望下誕生的。此次合作,擅長文字報導的《報導者》遇到了以漫畫敘事見長的蓋亞文化,想透過這次的報導漫畫實踐一個共同的目標:帶領讀者進入漫畫的魔幻空間,先有共感,再來細細品味完整的議題報導。
 
  之所以用「事件簿」為名,是意識到身為一位記者的專業,是奠基在一次又一次腳踏實地的走訪踏查,投入大量的時間調查與訪問,揭開重要但被忽略的議題,讓讀者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認識這些事件。此外,我們也喜歡「事件簿」保留持續書寫可能性的開放概念,透過一個又一個的事件,可以在將來串連成一個更宏觀的時代紀錄。
 
  CASE No.001:留學黑工
 
  《報導者事件簿》挑選的第一個主題是「留學黑工」,多數人無法想像台灣存在類似現代奴工的情況,而且還發生在大學校園裡。
 
  我們近年目睹北非、中東、地中海的難民為進入歐洲,被有組織的人蛇集團利用;義大利黑手黨和跨國仲介聯手,把印度和巴基斯坦貧窮的錫克人,兜售到義大利農村和紡織工廠,進行強迫勞動,甚至要未成年人和女孩們從事性工作;又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中東國家,富裕的上層家庭把遠赴異地勞動的菲律賓女性視做女傭奴隸(maid slaves),讓女傭們沒有休假也無人身自由。類似這樣的現代奴工故事,在各國層出不窮,台灣也不例外。
 
  《報導者》創辦以來,持續揭露台灣境外聘僱的漁工、外籍廠工與家事工的勞動處境,並推出了幾個受到各界重視的專題與專書。台灣雖在2009年訂立了《人口販運防制法》,但在博得「人權立國」的虛名之餘,實際執行則是另一回事,民眾也對這些進步的人權概念感到陌生。資本主義下的自由市場存在各種內在矛盾,也激化階級、族群的不平等,我們必須「看」進問題,而後試著修正。
 
  2021年4月,《報導者》團隊得知烏干達學生在台的求學困境後,開啟調查的旅程。我們跟著外籍生走進教室,進到CNC車床工廠、隱形眼鏡廠、腳踏車零件廠、食品加工廠裡,目睹一個個仰慕台灣、於是背債來台讀書的年輕人,在教室裡被迫上著聽不懂的中文課,7成時間得在工廠打工、甚至打黑工,陷入債務漩渦。
 
  我們因此推出《綁債.黑工.留學陷阱——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調查報導。像是一場漫長無邊的惡夢,Collines、Grace、Jay、阿黎、阿新……這些遠從萬里以外的烏干達、史瓦帝尼,或是越南、印尼來台的18、19歲外籍生,啟程赴台留學的那一刻大概沒有想到,迎接他們的會是這樣的世界。 
  
  過去10年,大學加速招收外國學生。來台就讀的境外學位生從2萬5千名人增加到6萬2千多人,約是10年前的2.5倍。他們補起了台灣152所大學的生源缺口,但是,有些後段私校毫無英語教學和管理能力,像飲鴆止渴般,編織各種兌現不了的承諾以欺瞞學生來台,甚至從對外招生,到安排學生進工廠,交付外包的掮客一手包辦。
 
  學生淪為學工的情況,已讓台灣蒙上人權剝削的汙名。2021年美國國務院出版的《美國2021年人口販運問題報告——台灣部分》(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 Taiwan),已提及「人口販運者利用台灣『新南向政策』放寬簽證,吸引東南亞學生和遊客前來台灣,再強迫其從事勞動或性交易」。如今,這個失控現象又燒到非洲的外籍生。
 
  短視又失序的國際招生發生在哪類學校?過程的錯誤是如何開始的?掮客/仲介又扮演了什麼角色?理應照顧學生的大學怎麼變成討債主,讓一個個慕名來台的年輕人感受到最大的背叛?輸出高等教育的同時,怎麼確保質量並重?政府該如何改善制度,避免外籍生陷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
 
  深度調查與報導漫畫的結合
 
  這是跨國際又在地的議題,同時也是牽涉教育、外交、勞動、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由於許多留學黑工現場的畫面難以取得,我們也首度嘗試以「報導漫畫」作為敲門磚,由香港漫畫家柳廣成執筆,以漫畫轉譯真實事件,與深度調查文字並行,呈現兩種報導形式。
 
  在報導推出後的一週內,就獲得立法院、監察院、彰化檢警調單位等公部門的關注與積極的行動,我們也發現,報導漫畫傳遞的速度、廣度相當驚人,不少中小學生、各行各業的上班族、主婦主夫都注意到這個有點進入門檻的艱澀議題,他們不但看了漫畫,也讀完了文字報導。
 
  這完全呼應了我們內心的期待——透過各種可能的媒介,說出有感的公共故事。當我們共感學工處境,未來就有機會減少資訊的不對等,避免弱勢者持續被剝削,也能透過公眾的意識和監督,讓有心違法的僱主或仲介負起應有的責任。期待讀者們透過《報導者事件簿》一起來認識這塊土地上正在發生的重要事件,也謝謝蓋亞文化的夥伴,和我們一同撐開台灣深度調查和報導漫畫的無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現在坊間很多打著「社會紀實」旗號的書,內容往往流於表面,煽情有餘,深度不足。但是「報導者」這個名字掛在那裡,多少讓人抱持一點期待。對於「留學黑工」這個主題,我最在意的其實是人性的扭曲與掙扎。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原本懷抱希望出國深造的青年,是如何一步步淪落到必須冒著被遣返的風險去打黑工的?中間的心理防線是如何被瓦解的?是被語言不通的恐懼、是家人的期待、還是對回國後「失敗」的恐懼?這些心理層面的描寫,如果能到位,這本書的層次就立刻拉高了。我希望它不只呈現「做了什麼」,更要深入探討「為什麼會這樣做」。畢竟,教育的初衷是讓人獲得自由,但有時候,它卻成了束縛我們,讓我們不得不走上偏鋒的枷鎖。這種反思,比單純的事件羅列要深刻得多,也更能引起社會的共鳴和警惕。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擺明了就是要挑戰我們社會對於「學歷至上」這件事的盲目崇拜。在台灣,似乎只要能出國鍍金,回來後前途一片光明,但這背後隱藏的巨大風險,卻少有人正視。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非常寫實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的教育體系和社會價值觀,是不是正在不斷地製造出這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出國」的畸形心態。如果只是被動地記錄那些不幸的個案,那這本書的影響力就會受限。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有沒有去採訪那些「成功脫身」或「轉型」的人?他們是如何從那樣的困境中爬出來的?他們對當初的選擇有何悔意或體悟?只有看到全貌,包括掙扎、陷落、以及最終的覺醒或妥協,這本「事件簿」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警世作用,提醒所有正準備或正在海外奮鬥的年輕人:抬頭看看路,別只顧著低頭看腳下的泥濘。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倒抽一口氣,「留學黑工」這幾個字簡直是狠狠地戳中了我們這世代許多人的痛點。每次看到新聞裡那些年輕人為了個學位、為了那張文憑,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甚至最後血本無歸的案例,心頭都像被針扎一樣。我記得大學時代身邊就有幾個同學,為了省錢或為了「體驗生活」,跑去打一些黑工,結果不是被雇主剝削,就是被移民署查到遣返。那種失落感、那種對自己人生選擇的懷疑,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帶過的。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把那些檯面下隱藏的辛酸血淚,那些為了追求所謂「更好未來」所付出的巨大代價,真實地呈現出來,那絕對是值得我們所有在外打拼的人深思的作品。它不只是一本記錄,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可能不小心踩進去的陷阱。我期望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那種身處異鄉,既有對未來的憧憬,又被現實的殘酷不斷拉扯的複雜心境,那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才是最真實的寫照。

评分

每次聽到「留學」兩個字,總會連結到一種光鮮亮麗的假象,但這本書顯然是要撕開這層美化的面紗。我對那些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尊嚴和學業的人,抱持著深深的同情與敬佩。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韌性,其實比那些順遂的留學生更值得被看見。我猜測,這本書裡的案例,可能還會牽涉到性別、族群甚至國籍的歧視問題。在勞動條件低下的黑工環境裡,弱勢群體往往是最容易被剝削的一群。如果作者能把這些交叉性的壓迫結構描繪出來,那將是一部極具批判力量的文本。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些陰暗的工廠角落或深夜的餐廳廚房裡,這些年輕人的夢想是如何被磨平的?他們對於「成功」的定義,是不是也因此產生了劇烈的轉變?這種對夢想破滅過程的細緻刻畫,才是我真正想從這本書裡讀到的重量。

评分

拜託,光看這個書名,我就能想像裡面絕對是充滿了高壓和絕望的故事。留學從來都不是輕鬆的旅程,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家裡並沒有雄厚財力的學生來說,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走鋼索。我對這類題材特別有感觸,因為我認識的人裡面,有為了付學費去跑那種「不合規定的工時」,結果搞到休學的。那種錯綜複雜的法律風險和道德困境,真的不是局外人可以隨便評論的。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是誰在推動這種「黑工」的地下產業鏈?是那些缺工的雇主?還是那些急於想把自己包裝成「國際人才」的機構?如果能揭露體制內的一些漏洞,讓讀者看到問題的源頭,那就非常有價值了。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譴責受害者,而是要找出結構性的問題。希望作者的報導夠硬,能挖掘到那些連當事人都不太願意公開談論的內幕,讓我們這些關心教育和青年出路的讀者,能得到一些真正有份量的資訊,而不是膚淺的灑狗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