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總是對媽媽發火?:別再糾結了,斷開情緒臍帶吧!

我為什麼總是對媽媽發火?:別再糾結了,斷開情緒臍帶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梵娜
图书标签:
  • 親子關係
  • 情緒管理
  • 原生家庭
  • 母女關係
  • 心理成長
  • 自我探索
  • 情緒勒索
  • 斷捨離
  • 人際關係
  • 自我療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別再對媽媽發火了!
  ——為總是受傷的母女之間所提出的「治癒計劃」。

  接受「不完美」的關係,斬斷所有的情緒勒索,
  找到彼此之間那一把關係的鑰匙!

  「情緒臍帶」是一種看不見、感受不到的限制與約束,
  情緒臍帶帶給自己過度的解讀,
  細究後會發現,那是被情緒臍帶糾結的自我意識,
  媽媽的情緒臍帶,成為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各種親緣關係中,都可能被情緒臍帶所糾纏,事實上所有關係皆需要情感治癒,本書將範圍限定於其中最敏感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的傷(The mother wound),透過兩位女兒與媽媽的案例,在互相整理情緒臍帶的過程,建立正常的、美好的母女關係,核心價值是懂得尊重對方的不同,進而帶出親密感與尊重之間的關係。

  情緒有缺陷的母親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會開始出現情緒臍帶的關係,當女兒進入青春期時,就會出現衝突,此時,不懂尊重的情緒臍帶關係會讓母女都陷於痛苦。書中以案例方式提供母女之間會出現的問題及其根源,提供我們如何修補的契機與方式,找出母女之間互相尊重的一條路。

本書特色

  ★本書專為與母親關係捉模不定的人,摸索出一套治癒方法,特別在親子關係中,更為敏感的母女之間,能否斬斷情緒臍帶(情緒勒索)、建立自信心,找出母女之間互相尊重的一條路。

  ★YES 24網站高分推薦!由長久旅居國外,研究情感流域、情緒臍帶的梵娜博士的「想法」以及對於身為韓國男性,有深切體驗與苦惱的朴範埈編輯的「問題意識」結合而成。
 
《跨越代际的疗愈:理解、沟通与和解》 引言: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复杂联结 每个人都携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父母的言行、家庭的氛围,如同看不见的DNA,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性格、思维模式乃至情感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意识到,那些童年时期习以为常的互动模式,并非都是健康的。成年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重复的冲突模式,尤其是在面对权威、亲密关系或处理压力时。我们渴望独立,渴望被理解,但同时又被一种无形的、深刻的联结所束缚。 本书并非关注特定家庭中的具体冲突,而是深入探讨所有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原生家庭关系中所产生的普遍性困境。它是一次对“我们从何而来”的深刻反思,旨在提供一套理解和疗愈的工具,帮助读者构建更健康、更自主的成年生活。 第一部分:解构“原生脚本”——我们如何被塑造 原生家庭为我们提供了最初的“剧本”。这个剧本包含了关于爱、冲突、界限和自我价值的最初定义。然而,很多时候,这些脚本是过时的、不适应当前生活的。 1. 情感继承:看不见的遗产 我们常常继承了父母未曾解决的情绪包袱。或许是他们未表达的悲伤,未处理的创伤,或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些“情感遗产”如同幽灵,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运作,影响着我们对伴侣的反应、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心态。本书将细致分析这些情感是如何代际传递的,并引导读者识别出哪些情绪反应是“自己的”,哪些是“借来的”。 2. 依恋模式的形成与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依恋关系(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紊乱型)构成了我们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基础框架。本书不会直接针对某一类家庭进行批判,而是提供一个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例如,一个在童年时期经常被忽视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害怕被抛弃”或“反过来,极度害怕亲密”的行为。理解这些模式,是打破重复痛苦循环的第一步。 3. 边界的迷思:过度渗透与完全隔离 家庭的边界,是定义“我”与“他者”的重要界限。健康的家庭拥有清晰、可协商的边界,而非渗透性(没有隐私)或疏离性(情感隔离)。本书将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中,边界是如何被设定或被侵犯的。我们会探讨“过度卷入”——那种仿佛自己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父母期待的责任感,以及“情感断裂”——那种为了追求独立而采取的极端疏远策略。重点在于,如何学习设立并维护健康的情感和物理边界。 第二部分:沟通的艺术——从指责到理解的转变 许多家庭冲突的根源在于沟通的无效性。我们往往在试图表达自己的同时,无意中触发了对方的防御机制,导致对话升级为争吵。 1. 倾听的盲点:激活的触发器 我们对家人的反应往往是“自动触发”的。一句无心的话,可能因为触及了童年未愈合的伤口而引发剧烈反应。本书将分析常见的沟通“触发器”——那些我们对特定词汇或语气的敏感点。通过识别这些触发点,我们可以学会按下“暂停键”,而不是立刻进入防御或攻击模式。 2. 表达需求而非指责:非暴力沟通的实践 沟通的精髓在于清晰地表达“我”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评判“你”的行为。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框架,将“你总是这样”转化为“当我看到/听到…时,我感到…,我需要…”。这种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对方的防御性,为真正解决问题创造了空间。 3. 沉默的语言:解读非语言信息 很多家庭中的重要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叹息、回避的眼神、僵硬的肢体语言。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解读这些“沉默的语言”,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情绪需求,从而避免因误读信号而产生的额外痛苦。 第三部分:和解与重塑——面向未来的自主人生 疗愈并非意味着要抹去过去,而是要与过去和平共处,并重新定义我们与家庭的关系。 1. 区分“控制”与“关爱” 成年后,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核心问题:父母的干预究竟是出于真正的爱,还是源于他们自身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欲?本书将帮助读者分辨这两者的细微差别,并提供策略来应对那些以“为你好”为名的过度介入,同时确保自己没有以偏概全地否定所有善意。 2. 情感的“断奶”:建立成年人的独立身份 真正的独立,是在情感上不再将自我价值的评判权完全委托给原生家庭。这涉及心理上的“断奶”,即承认自己是一个独立于父母的、完整的个体。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基于自我价值而非外部认可的内在支柱,如何处理随之而来的内疚感或“不孝”的指责。 3. 重新定义关系:构建“选择的家人” 疗愈不一定意味着修复破裂的关系,而是接受关系的现状,并选择我们希望投入的能量。对于那些关系难以改善的连接,本书提供了一套“情感降级”的策略,即在不完全切断联系的前提下,保持健康的距离和较低的情感投入。同时,我们也强调了建立“选择的家人”(朋友、导师、社群)的重要性,他们可以成为提供健康情感滋养的新系统。 结语:带着觉察前行 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它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种持续的觉察和选择。本书旨在赋予读者工具和视角,让他们能够带着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自我意识,去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他们的力量,并最终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出更加自由、自主的新篇章。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告别,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承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梵娜


  「母性之路」的引導者,情緒治癒師。哈佛大學教育哲學博士,與媽媽的修復關係中,確立情緒臍帶的觀念與子女教育的情緒治療,透過剪掉臍帶才能得出好的果實。離開韓國成為多元文化的一員,回頭一看,才發現韓國獨特的母性社會,持續研究這樣的情況所帶來的好與壞。

朴範埈

  首爾大學德文文學系畢業,二○○七年於濟州島建立風圖書館,與喜歡撰文的人相處。與父親之間的關係開始走向相互尊重之際,才發現人生有更廣闊的生活,將父親的生命的意義、父母創業人生的融入自傳《記憶的書》。

譯者簡介

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現為自由譯者。喜歡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韓國的生活、韓國的各種不同能量。譯作有《音樂家被告中》、《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少數意見》、《網軍部隊》、《為愛重生:找尋希望的翅膀》、《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終走向更壞》等書。電子信箱:yeweis9@naver.com

 

图书目录

作者序:恢復情緒的治療計畫——梵娜
作者序:漸漸失去尊重的韓國社會——朴範埈
 
第一部
在不懂尊重的社會生活
不夠尊重的訊號 脆弱的自尊心
尊重家人的方法
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情緒臍帶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情緒缺乏
傳遞母親心情的話
*情緒臍帶是什麼?
 
第二部
情緒臍帶衝突爆發的青春期
情緒臍帶相互糾纏的婚姻
母親這面鏡子
彼此產生共鳴與互相安慰的關係
解決人生問題的提問
學習感受情緒的練習
*情緒臍帶是如何產生的?
 
第三部
脫離情緒臍帶的方法
「內心連結」的條件
*情緒獨立宣言
 
後記:彼此成為大人的養育法——梵娜
後記:所有人都需要治癒的時間——朴范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04818
  • 叢書系列:YOU CAN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3 x 19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恢復情緒的治療計畫_梵娜


  在國外生活五十多載,回到韓國後,發現一九六○年代被稱為「漢江奇蹟」的首爾,早已是物換星移,這是過去那段時間許多人流血流汗共同努力的成果。

  同時,我也看到韓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的翻轉影子「奇蹟」,不僅有狼狽為奸的政治人物、逃漏稅代言人的財團、順位被挪後的統一問題等社會問題,我還看到媽媽過度的干涉、爸爸的不關心,以及酒精中毒所引發的暴力家庭環境,以及熱衷子女教育等,這些都是目前韓國社會急迫的議題。

  究竟我們可以在哪裡找人生對策呢?我認為與其要批評韓國社會的結構,倒不如先克服自我矛盾,以及解決家庭內部的矛盾,才能讓這個社會往更好的道路前進,所以我要從「自我問題造成家庭問題,而家庭問題會擴及小孩的問題,當這孩子長大走入社會後,就會產生國家問題」的公式說明起。

  透過情緒訓練
  所成就的幸福

  我領悟到韓國社會與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看不見的「情緒臍帶」這一嚴重問題,所謂「情緒臍帶」,不只來自於自己,更來自於家人,當年齡漸長後,就會將自己困住,無法順利過上正常的生活,這就是韓國社會深植許久的問題意識。

  我們若能斬斷這傷痛來源的情緒臍帶,就能恢復原有的情感,所以為了整理情緒臍帶,我提出「家庭是正向人間修煉的道場」、「家是道場」的命題,家庭是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家庭構成員需要有一致的生活共同目標,家族成員之間的每一次「自我」的衝突,都會帶來同住的歡笑與淚水,透過這一過程,能夠形成人格與逐漸成熟,家庭是基本人格的修煉場,另一方面卻成為父母破壞子女人格的現場。

  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公開將家庭定義為「道場」,並廣泛宣傳,也沒有創立「民主主義的家庭道場修煉法」,韓國的家庭在傳統上屬於儒教文化圈,子女必須依循父母的指示,因此父母若有問題,就沒有修正與補正的方法。

  「家庭道場」的正面修煉目標,是透過家庭成員的情感訓練、創造幸福,與因位階主義之下,不合理的父母認知所形成的家庭教育完全不同。家庭道場並非單向(one-way)與向下(top-down)的方式,而是在互相尊重的關係中,以合理且雙向(two-way)對話方式分享,也就是在家庭中要實踐民主主義,論理地一同走向社會人格的完備之路。

  恢復健康
  情緒這件事

  家庭道場修煉目標一,是脫離與父母之間,被情緒臍帶纏繞的關係,恢復自己健康的情緒。培養健康且正確的敏感感受,恢復正常、單純的人際關係,方可適應這個社會,更可進一步地、積極地走向這個世界(當然,父母也需要脫離與子女之間,被情緒臍帶纏繞的關係,恢復自己健康的情緒)。

  人體可感受到情感刺激的器官,在第二個腦,腸胃附近的腸神經系統處,具有連結內心的功能,與負責腦中想法的第一個腦不同。即使頭部受重傷,導致第一個腦無法正常運作的人,他們的第二個腦也會正常運作。若屬於第一個腦發達的聰明之人,但他們掌管情緒的第二個腦不太發達,反而會對他人有許多不利的影響。

  健康的情緒是生命線,可行的靈魂溝通是身而為人的重要媒介,每一瞬間的感受,都是熱血奔騰。當情緒貧瘠時,會成就索然無味、殘忍的情緒臍帶,讓周圍的人感到孤立無助,有時還會成為完全不會顧及他人的無人性者。

  簡單的說,所謂家庭道場就是整頓情緒臍帶、培養情緒與正確理解情緒,以及能夠分辨混雜不同情緒的能力(父母內心的缺陷,生氣、恐懼、傷心等情緒能量,與集體無意識的沉溺於欲望、代理滿足等等之下,被汙染、被扭曲的單純父母之愛,皆稱為混雜)。

  與父母
  同伴這件事

  家庭道場修煉目標二,與父母同伴。同伴的基本概念就是動物本能,完全擺脫情緒臍帶的曖昧,獲得完整自由的靈魂,方可用客觀、合理的思考與觀察,與父母一同面對、解決社會問題,因為創造平等社會,必須從家庭做起。

  本書是家庭中與子女相處、對待上有問題的父母,以及需要檢視意識變化的情況各自獨立,卻還是需要回歸到無法整理與父母關係,特別是與媽媽之間的痛苦關係中解脫的方法。媽媽有所改變、孩子就會跟著改變,子女改變,父母也會跟著改變。

  我會以自己與媽媽整理情緒臍帶的過程為例,我認為情緒治療需要先經歷意識、理解情緒臍帶,同時向改變生命視野的媽媽提出建議,爾後我與媽媽花了十年的時間,展開一場整理情緒臍帶的旅程,最終,媽媽也所有改變,媽媽一改變、我的兄弟姐妹也跟著改變,我的家人改變之後,也對周圍的人也產生正面的影響。

  目前我的家人都各自在各自的崗位,過上各自充實的人生,並且努力為世界提供正面的影響,這就是從家人共同體內開啟的人類改革與過程不是嗎?

  提案
  「整理情緒臍帶」

  若能在一個家庭成功的做到這一場人類改革,表示可以擴及整個社會,所以我認為韓國社會也可以採用這個方式解決目前的各項社會問題,因而我提出「整理情緒臍帶」這個方案。

  為了讓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產生變化,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家視為「道場」,改變家人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為整個社會注入一股新的動力,如果沒有經歷家庭道場這一過程,就如同夢想著跳過青少年階段,直接來到成年一般的天方夜譚的想法。現代社會所需的一切,都來自於家庭道場能夠提供的心靈改革、社會改革。

  人類基本的存在,是媽媽,以媽媽為中心,擴及到與子女關係為中心,期待若能剪掉纏繞在與父母之間的情緒關係的那條情緒臍帶,才能真正迎來解開韓國社會大半問題的那一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硬核溫柔」。它不會用過度煽情的語言讓你沉浸在受害者的情緒裡太久,而是用一種很理性、很科學的視角,來剖析那些看似無解的情緒泥沼。例如,它探討了華人社會中特有的「孝順」觀念如何被不當利用,成為情感勒索的溫床,這個角度我從來沒有從書本上看過如此清晰的論述。它點出了,我們被教導要付出,卻很少被教導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拒絕」不合理的索求。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照出的不只是我對媽媽的反應,更是整個華人文化裡,關於「犧牲」與「控制」的複雜糾纏。閱讀過程中,我的筆記本快要被寫滿了,很多句子我會反覆讀好幾遍,因為它們精準地描述了我那些說不出口的掙扎。對於長期處於「好孩子」壓力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給予的不是逃避的勇氣,而是面對現實的智慧。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作品給我的感受是極度**「實用導向」**且**「去標籤化」**的。它沒有將母親塑造成一個絕對的反派角色,也沒有將讀者美化成純粹的受害者,而是將焦點放在「關係的動態平衡」上。書中關於如何建立「有距離的親密」那一部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過去我總以為,親密關係就等於零距離,一旦需要空間,就代表關係疏遠了。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更成熟的觀點:真正的親密,是雙方都能在舒服的範圍內呼吸。它給予的具體建議,例如如何用「我訊息」來陳述需求,而不是用「你訊息」來指責對方,這些技巧馬上就能在下一次家庭聚會中嘗試,而且驚訝的是,竟然真的能有效降低衝突的爆發點。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心靈雞湯」,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閱、進行自我校準的**「操作手冊」**。對於生活在緊密家庭結構中,卻飽受情緒內耗之苦的讀者,我會強烈推薦這本書,它真的能幫助你理清思緒,邁出療癒的第一步。

评分

老實講,我一開始對這類探討親子衝突的書其實是抱持著一絲懷疑的,畢竟這種問題,很多時候不是看幾本書就能解決的,它牽涉到幾十年累積下來的慣性,是刻在骨子裡的應對模式。然而,這本「那個」特定主題的著作,它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提供那種「保證有效」的萬靈丹,反而提供了一套「工具箱」。它引導你去看見「發火」背後的真正訊號,不是媽媽做錯了什麼,而是「我」在那個當下到底需要什麼,卻不知道如何用成熟的方式去表達。書裡提到很多關於界線設定的觀念,對我這種習慣性退讓,把「和諧」看得比「真實感受」更重要的台灣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以前總覺得,愛媽媽就應該忍耐,忍耐到最後只會爆發成更激烈的衝突。這本書卻告訴我,真正的愛,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認知之上,你需要先「成為自己」,才能真正地「好好愛人」。它用了很多生活化的案例,那些場景我都能立刻對號入座,讓我忍不住在閱讀時輕輕點頭,心想:「原來不只我這樣!」這種強烈的共鳴感,是很多同類型書籍難以達成的。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相當巧妙,它不是單純的情緒抒發,而是有一種漸進式的引導。從理解情緒的源頭,到解析家庭系統的運作模式,最後才是著墨於實際的「斷開」策略。我特別喜歡它對「情緒臍帶」這個比喻的闡述,非常生動且貼切。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獨立了,但在某些關鍵時刻,只要媽媽一句話、一個眼神,我們就能立刻退化成那個五歲的自己,反應過度、語無倫次。這本書很耐心地拆解了這種「退行」的心理機制,讓我明白,真正的獨立不是物理上的遠離,而是心理上的「自主決定權」。書中提到的一些練習,像是定時的自我覺察冥想,雖然聽起來很老套,但結合了前面建立的理論基礎後,執行起來就變得更有目的性了。它讓我知道,每一次我準備對媽媽發火時,其實是我的內在小孩在尖叫,而我需要做的,是安撫那個小孩,而不是朝著媽媽投射憤怒。這種由內而外的轉化,我覺得才是真正持久的改變之道,非常紮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個字體選得很有張力,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勵志小書,而是直搗黃龍、讓人不得不正視自己內心那些卡住的結的。光是標題就戳中很多人的痛點,像是被電到一樣,心想:「對啊,我到底為什麼總是這樣?!」那種想要突破,卻又找不到出口的焦慮感,在這本書裡似乎找到了一個出口的雛形。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直接掀開蓋子的態度,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用很漂亮的詞彙包裝自己的問題,自我安慰說「這是正常的家庭互動」,但心裡頭其實早就知道,某個環節是錯位的、是需要被修復的。閱讀的過程裡,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層的心理掃描,那些過去被我忽略,或者刻意遺忘的細節,都被溫柔但堅定地提了出來,迫使你去面對那個「我」和「媽媽」之間的複雜光譜。這本書不是要你責怪誰,而是要你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去解構那份不斷拉扯的情感纜繩,那種被緊緊捆住、動彈不得的感覺,讀完後真的有種被鬆綁的預感。它的文字邏輯很清晰,不會過度學術化,用詞很貼近生活,就像鄰家很有智慧的姊姊在跟你掏心窩子聊天,讓人讀起來很有安全感,願意把心房完全打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