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規劃(四版)

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規劃(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温凊
图书标签:
  • 觀光規劃
  • 休閒遊憩
  • 遊憩資源
  • 資源規劃
  • 觀光遊憩
  • 旅遊管理
  • 休閒旅遊
  • 觀光地理
  • 環境規劃
  • 景觀規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規劃是一門實務操作的課程,舉凡生活上的食、衣、住、行、育、樂、健、美、天文、地理、人文、環境等各方面的知識都需要涉獵。因為規劃是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理論和實務必須並重。因此編攥本書的目的乃在於引發讀者對於規劃的興趣,知道規劃的步驟與程序,對於周邊的環境事物開始觀察、了解、並閱讀或蒐集相關資訊,得以培養讀者對於周邊事物敏銳的觀察力,是一本規劃的入門書。各章附「課堂練習」評量,教師可直接測驗,即時掌握學生學習成效。
深度探索城市肌理与人文魅力: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框架。我们跳脱出传统上对单一要素的关注,转而聚焦于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生命体的多维度构成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全书结构紧凑,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尤其强调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第一部分:城市宏观格局与战略定位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它关注的是城市在区域乃至全球网络中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的设定。 第一章:城市发展的理论脉络与时代特征 本章追溯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形态演变的经典理论,如“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等,并深入剖析了信息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功能重塑的新趋势。我们将讨论“紧凑城市”、“蔓延城市”、“海绵城市”等概念的内在逻辑及其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适用性。重点分析了当前规划实践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生态优先三大核心目标。 第二章:区域协同与空间治理新范式 面对大都市圈的崛起和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本章探讨了超越行政边界的区域规划方法。内容涵盖跨界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产业功能在区域层面的优化布局,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区域治理机制以应对通勤压力、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特别引入了“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实施路径与评估标准,强调通过轨道交通走廊引导空间结构优化。 第三章:城市战略定位与愿景塑造 城市战略定位是规划的灵魂。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SWOT分析、要素禀赋评估等工具,科学地确定城市的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聚焦于“城市品牌”的构建过程,探讨如何将文化遗产、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转化为吸引要素,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愿景。此外,还包括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的构建,确保战略目标的社会共识度。 第二部分:城市功能细部规划与要素整合 在宏观战略确立后,本部分深入城市肌理,探讨关键功能模块的精细化设计与相互间的协调。 第四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混合功能设计 土地是城市最稀缺的资源。本章超越简单的容积率控制,深入研究了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下的高密度、高效率土地利用策略。重点分析了混合功能社区的设计原则,如职住平衡、慢行友好尺度等,旨在提升土地的复合价值而非仅仅是开发强度。引入了“灰色空间”的激活策略,探讨旧工业区、闲置地块的再利用路径。 第五章:综合交通系统与慢行优先 本章将交通规划视为城市空间的组织者而非仅仅是连接者。内容涵盖了从交通需求预测到网络优化的全过程。核心内容包括: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网络(轨道、BRT、常规公交)的衔接标准;强调步行与自行车道系统的安全、连续性和舒适性设计,探讨“15分钟生活圈”中慢行系统的关键作用。此外,探讨了智能交通系统(ITS)在缓解拥堵、提升出行体验中的应用前景。 第六章:生态基础设施与韧性城市构建 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本章聚焦于城市蓝绿空间的系统性规划。详细解析了“生态廊道”、“城市湿地公园”在调节微气候、保障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功能。韧性城市概念贯穿全章,探讨了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热浪)时,如何通过分散式基础设施、可渗透铺装、屋顶绿化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来增强城市抵御和快速恢复能力。 第三部分:城市更新、历史保护与社会公平 面对存量时代的到来,城市更新成为规划工作的核心。本部分关注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 第七章:存量时代的城市有机更新策略 本章剖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模式:渐进式微更新、片区整体整治、以及标志性地块的重建。重点探讨了如何避免“大拆大建”带来的社会割裂,强调“绣花式”的精细化管理。内容涉及旧城区的风貌控制、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估与适应性再利用技术,以及如何平衡保护单位的产权人利益与城市公共利益的冲突。 第八章:社区营造与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成功的城市是由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支撑的。本章关注于尺度宜人的街道设计、广场的激活与功能复合化。内容深入到市民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的流程,从需求调研到方案共创,确保新增或改造的公共空间真正符合当地居民的使用习惯和情感需求。探讨了“可感知性”、“场所精神”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第九章:住房政策、可负担性与空间公平 住房问题是城市治理的难点。本章从规划层面探讨了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在空间布局上的策略,以避免“空间隔离”。分析了土地增值税、容积率反哺等政策工具在调节开发强度、筹集公共利益用地中的应用,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样的居住环境,保障不同收入群体的城市权利。 第四部分:规划管理、技术支撑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转向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法律框架以及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第十章:规划法规体系与实施监管 本章概述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框架,包括法定规划的层级体系(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及其间的衔接要求。重点解析了规划审批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以及如何运用“规划许可”、“先建后补”等工具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引入了绩效评估机制,将规划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监测指标。 第十一章: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孪生城市 进入数字时代,技术是提升规划效率的关键。本章详细介绍了GIS在城市数据采集、空间分析、方案比选中的应用案例,如人口流动分析、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更进一步,探讨了“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框架,如何通过实时数据流,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动态模拟与辅助决策,使规划从静态蓝图向动态管理转型。 第十二章:应对气候变化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哲学 本章展望了未来城市规划可能面临的颠覆性挑战,如虚拟现实对实体空间的影响、资源循环经济对城市边界的模糊化。最后,本章回归规划的哲学思辨,强调规划师应具备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将适应性、学习型组织原则嵌入城市管理系统,确保城市规划体系能够持续地自我修正和进化,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温凊 博士
 
  學 歷:
  ‧ 臺灣大學造園碩士
  ‧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公園及觀光遊憩資源博士
 
  現 任:
  ‧ 退休教授
 
  得獎實績:
  ‧ 1979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森林遊樂學門得獎人
  ‧ 1990美國 TTRA (Travel,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最佳博士論文獎Meritorious Awards
 
  作品實績:
  ‧ 臺北縣觀光發展計畫(1999)
  ‧ 雲林縣觀光整體建設規劃(2006)
  ‧ 中部地區觀光遊憩整體發展計畫(2011)等300多件計畫主持人
 
  曾擔任之重要職務:
  ‧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二屆(六年)系所主任
  ‧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專任教授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鄉村景觀總顧問(95年)
  ‧ 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景觀工程總顧問(95年)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評委員
  ‧ 台北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委員
  ‧ 台北縣觀光發展計畫主持人
  ‧ 臺中市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委員
  ‧ 臺中市政府都市設計委員會委員
  ‧ 臺中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
  ‧ 臺中市政府研考會公園綠地督考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城鄉新風貌中區督導委員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災後重建計畫審議委員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地區觀光事業發展計畫主持人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發展方案』第一期四年計畫評鑑委員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政策綱領白皮書民族產業篇』計畫主持人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地區服務業發展實施計畫』計畫主持人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地區文化生態資源調查及網站建置計畫主持人
  ‧ 經濟部經建會「台灣中部地區觀光遊憩整體發展計畫」計畫主持人
  ‧ 雲林縣觀光發展整體建設規劃計畫主持人
  ‧ 嘉義縣農業發展基金會顧問
  ‧ 嘉義縣政府產業觀光推動小組委員
  ‧ 嘉義市政府景觀遊憩規劃顧問
  ‧ 美國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OJE) 生態學術期刊學術審查委員
  ‧ 高雄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兼小組副召集人
  ‧ 新北市平溪區整體發展願景暨環境景觀規劃設計主持人
  ‧ 荷蘭 Elsevier 學術期刊學術審查委員
  ‧ 高雄市2002城鄉新風貌督導團委員
  ‧ 高雄縣政府產業觀光推動小組委員
  ‧ 臺中市政府公共藝術審查委員
  ‧ 臺中市政府美綠化會報委員會委員
  ‧ 臺中市觀光委員會委員
  ‧ 臺中市政府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採購審查委員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中程計畫諮詢委員
  ‧ 南投市客家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水利署計畫審查委員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計畫審查委員
  ‧ 行政院水利規劃所計畫審查委員
  ‧ 農委會自然保育計畫查核小組委員兼召集人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 2008 國家建設計畫再造客家桃花源計畫委員
  ‧ 交通部觀光局風景特定區評鑑委員
  ‧ 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公共藝術審查委員
  ‧ 內政部環境保護署環評技術審查委員
  ‧ 苗栗縣政府產業觀光推動小組委員
  ‧ 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小組委員
 
曾秉希
 
  學 歷:
  ‧ 瑞士維多利亞大學工商管理博士
  ‧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 觀光局委託職訓高級旅館經理人班結業
  ‧ 觀光局委託職訓景觀從業人員訓練班結業
  ‧ 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學分班結業
 
  現 任:
  ‧ 作家
 
  著 作:
  ‧ 與鍾温凊博士合著觀光學概論
  ‧ 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規劃
  ‧ 休閒活動企劃與設計
 
  經 歷:
  ‧ 統籌環境工程規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兼任講師
  ‧ 育達商業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兼任講師
  ‧ 觀光局民宿經營管理班講座講師
  ‧ 雲林縣觀光發展整體建設規劃研討會講師
  ‧ 行政院青輔會產業與職涯系列講座講師
 
  得獎實績:
  ‧ 臺中市梅川河岸空間美綠化工程營建署城鄉風貌經費榮獲1999年營建署優質獎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2年臺灣優良公園綠地評選優選大獎
 
  參與作品實蹟:
  ‧ 龜山島風景區開發事業計畫,1986,宜蘭縣政府。
  ‧ 彰化大肚溪口水鳥自然公園細部規劃1994,彰化縣政府。
  ‧ 雲林縣濁水溪口成立水鳥保護區之可行性研究,
  ‧ 1995-1996雲林縣政府。
  ‧ 臺中市梅川沿岸空間與傳統文化,199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 促進原住民地區觀光事業發展之研究,1997-1998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帛琉月光休閒大飯店企劃,1998萬寶隆旅行社。
  ‧ 茂林鄉綜合建設規劃,1998-1999高雄縣茂林鄉公所。
  ‧ 原住民地區觀光事業發展綱要計畫,1999,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臺北縣觀光發展計畫,1999,臺北縣政府。
  ‧ 梅川河岸空間美綠化工程設計,1999 臺中市政府。
  ‧ 南投縣集集鎮觀光文化發展整體計畫,1999集集鎮公所。
  ‧ 十分風景特定區資源調查暨整體規劃設計,1999。
  ‧ 臺北縣十分風景特定區管理所。
  ‧ 原住民觀光資源開發經營管理模式探討之研究,1998-1999,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部落再造規劃研究,1999魚池鄉公所。
  ‧ 嘉義縣漁業產業文化活動評估規劃,2000嘉義縣政府。
  ‧ 推動水裡鄉城鄉景觀計畫振興地方產業之研究,2000臺灣省政府。
  ‧ 阿里山鄉里佳村文化,2002阿里山鄉里佳社區發展協會。
  ‧ 集村興建農舍實施現況調查與改善策略研究,200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雲林縣觀光發展整體建設規劃工作,2005-2006雲林縣政府。
  ‧ 平溪鄉整體發展願景暨環境景觀規劃設計 2007-2008平溪鄉公所。
  ‧ 梧棲老街再造計畫委託專業服務,2007-2008梧棲鎮公所。
  ‧ 苗栗縣永續發展計畫,2009,苗栗縣政府。
  ‧ 中部地區觀光遊憩整體發展計畫,2011,南投縣政府。
  ‧ 參與作品約計200多件。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本質
第一章 對觀光與休閒遊憩與規劃相關議題的初步了解
第二章 觀光與休閒遊憩的定義
第三章 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的本質
第四章 各項資源轉換為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

第二篇 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規劃
第五章 對規劃的了解
第六章 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規劃
第七章 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供給面調查
第八章 觀光與休閒遊憩市場調查
第九章 觀光遊憩市場供需介面調查
第十章 相關計畫與法規調查

第三篇 實務操作篇
第十一章 土地使用計畫、交通計畫及建築空間計畫
第十二章 公共設施計畫、遊憩設施計畫
第十三章 景觀計畫‧資源維護計畫
第十四章 執行計畫
第十五章 觀光與休閒遊憩事業規劃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849465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9 x 26 x 2.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四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台灣的觀光資源規劃,從早期偏重硬體建設,慢慢轉向體驗經濟,中間的轉折點非常關鍵。我一位在交通部觀光署的朋友,他跟我聊過,光是從「景點設計」到「遊程設計」的思維轉換,就讓整個產業結構翻轉了好幾次。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如何從遊客的「需求端」反推「供給端」的資源盤點,那就非常厲害了。因為很多規劃案,看似規劃得很完整,但一旦上路後,才發現完全不符現代背包客或親子旅遊的需求,變成只能吸引固定族群,無法擴大市場餅。我特別好奇的是,它對於「文化資產的轉化利用」是不是有新的論述。畢竟,台灣的歷史故事和在地信仰,是我們獨有的資產,如何將這些無形資源轉化為具體的遊憩體驗,同時又不致於過度商業化,這才是最高深的學問。希望這本「四版」能提供更貼近當代趨勢的案例分析,而非僅止於理論堆砌。

评分

對於這本專門的教科書,我最關心的往往是它在面對「新興休閒型態」時的包容度。現在年輕人追求的休閒,跟我們那個年代已經天差地遠了。以前大家想的是去風景區蓋個飯店、弄個遊樂設施;現在年輕人可能更喜歡極限運動、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的短期停留,甚至是結合科技的沉浸式體驗。如果這本「四版」還停留在傳統的國家公園或風景區規劃模式,那它的參考價值可能就會打折。一個好的規劃理論,必須能預測未來的趨勢,並提供彈性的應對策略。例如,如何規劃出「可快速變換用途」的彈性空間,以應對活動的季節性或潮流性變化,這才是現代資源規劃的挑戰。我期待看到書中能有關於「智慧觀光」或「數據驅動規劃」這類新興議題的深入探討,畢竟,掌握數據,才能精準分配有限的資源。

评分

這本關於觀光與休閒遊憩資源規劃的書,雖然我沒翻過第四版,但光是聽書名就讓人聯想到過去幾年台灣觀光產業的風起雲湧。想當年,台灣大力推動觀光,從國家風景區的劃設到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這本書涵蓋的範圍肯定非常廣泛。我記得當時很多從事觀光業的朋友,手邊都會常備幾本像這類的參考書,用來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特別是面對國際旅客的口味變化。記得有一次在花東地區考察,當地的業者就提到,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觀光發展,是一個極度燒腦的問題,這不光是政策層面的規劃,更需要深入理解在地文化與社區的接受度。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很詳細地剖析這些複雜的權衡點,畢竟資源規劃不是簡單的「把風景區蓋好」就結束了,後續的維護、行銷、永續經營才是真正考驗功力的部分。尤其是現在環保意識抬頭,如何將「綠色觀光」的概念落實到資源盤點與開發階段,想必是新版會著重強化的重點。

评分

老實說,台灣的土地面積有限,觀光休閒的壓力必然巨大,尤其是都會周邊的綠地和近郊遊憩區。這類書籍的價值,最終都會體現於它對「承載量」的掌握是否到位。我之前去墾丁玩,那個夏天的人潮簡直是「爆滿」,周邊環境負荷到了極限,生態被破壞得相當嚴重。這其實反映了規劃單位在「環境容量評估」上的保守或不足。我猜想,這本專業著作,應該會詳細闡述如何透過科學方法界定遊憩承載量,並且如何建立監測與回饋機制。更進一步地,如果它能提供「分散人流」的策略性規劃,例如開發二線景點、推廣非假日旅遊的誘因設計,那將是對台灣觀光永續發展極有貢獻的實務建議。畢竟,規劃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讓這片土地的美好,能夠長久地被後代享受,而不是曇花一現。

评分

關於休閒遊憩資源的規劃,最頭痛的往往不是資源「不足」,而是資源「分配不均」和「管理失序」。我曾經參與過一個小型國家步道的推動計畫,那時候光是協調不同層級的主管機關,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原住民部落的權責劃分,就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力。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多部門協作模式」的SOP或案例,那對實務工作者來說,簡直是救命仙丹。我總覺得,很多成功的國際案例,其背後都有一個強而有力的跨域整合機制在支撐。台灣這邊,有時候會因為權責不清,導致資源閒置或重複開發。我希望作者在探討「區位分析」時,不只是著墨於地理條件,更能納入社會政治的影響力分析,畢竟,一個休閒區的誕生,背後往往牽動著複雜的地方派系或產業利益角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