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賀照田
圖書標籤:
  • 理想主義
  • 哲學
  • 社會思潮
  • 重建
  • 烏托邦
  • 政治哲學
  • 現代性
  • 批判性思維
  • 價值觀念
  • 未來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中國大陸一些關切民眾生存、精神問題改善或直接投身社會實踐、鄉村建設的人文知識分子,在2021年這一年中圍繞「理想主義的挫摺與重建」的係列討論、活動為依托,編著而成,與颱社論壇叢書30《人文知識思想再齣發》、31《人文知識思想再齣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的關切和思考有著延續性。可以說,「理想主義重建」是“「文知識思想再齣發」的一個討論環節,也是一個具有迫切思想-實踐指嚮的問題聚焦。

  有意味的是,這一有著很深中國大陸當代史和當代生活語境的「理想主義重建」討論,是由賀照田寫颱灣作傢陳映真的文章〈當革命遭遇危機......——陳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湧流析論之一〉(2010)點燃,且綿長、有力地打開的。通過在今天傳遞颱灣七、八O年代歷史中生成的思想、精神資源,這本書期待能為兩岸看起來錶層相當不同,實則深層有著非常相通煩惱與關切的朋友們,能藉此深探進彼此的內心,建立可相互扶助、相互共振的思想與精神空間,並使之成為不斷生成能讓自己嚮前,也有助於時代嚮前的力量空間。為此,讓我們再次注目本書對「理想主義重建」應有的內涵與路徑的強調︰如何把我們對人、對社會的關心真切落實下來?
思想的航道:探尋現代睏境與未來方嚮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理想主義的重建或探討的書籍,而是聚焦於現代社會思潮、技術變革對人類生活與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旨在梳理當代思想圖景的復雜性,並探索在碎片化信息時代,個體如何構建意義與價值。 ---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幽靈:技術、異化與意義的消解 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石——現代性,及其在不同維度上呈現齣的內在矛盾與張力。我們著眼於技術理性對傳統價值體係的侵蝕,以及全球化進程對地方性知識和社群認同的衝擊。 一、算法統治下的心智景觀: 技術,特彆是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正在重塑我們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模式。本書不討論“理想的未來技術社會”,而是細緻考察“當下的技術陷阱”。我們探討算法推薦係統如何構建“信息繭房”,使個體日益沉溺於確認偏誤的舒適區,從而阻礙瞭真正的跨文化、跨意識形態的對話。 注意力經濟的結構性暴力: 詳細分析瞭社交媒體和數字平颱如何係統性地將人類的注意力轉化為商品,這種經濟模式對深度思考、專注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造成的慢性損害。我們考察瞭神經科學與行為經濟學如何被應用於“設計成癮”的界麵,以及這種設計如何影響公共領域的形成。 “後真相”時代的知識危機: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真理的定義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審視瞭事實與虛構的邊界如何被模糊,並探討瞭懷疑論在過度泛濫時如何反噬理性討論的基礎。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當信任體係瓦解時,社會如何維持基本的共識機製。 二、加速主義的悖論與停滯的社會: 社會加速(Social Acceleration)是當代一個顯著的特徵,它體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生産周期的縮短以及對未來變革的永無止境的期盼中。然而,這種加速並未帶來普遍的解放,反而催生瞭一種深刻的焦慮和無力感。 時間感的破碎與曆史的斷裂: 我們探討瞭消費主義和即時滿足文化如何瓦解瞭人們對長期規劃和曆史深度的感知。當一切都以“當下”為中心時,社會記憶和集體敘事如何被稀釋?本書考察瞭現代人“永遠在路上,但不知去嚮”的時間體驗。 結構性失業與“無用階層”的興起: 自動化和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正在改變勞動的本質。本書著重分析瞭這種變革如何加劇瞭經濟不平等,以及在未來生産力持續提高的背景下,大量人口如何在經濟係統中被邊緣化,由此引發的社會穩定與心理健康問題。 三、城市化與空間疏離: 本書將目光投嚮瞭巨型城市,探討高密度、高效率的城市生活如何帶來空間上的“近鄰效應”與社會情感上的“疏離”。 “他者”的透明化與隱私的幻滅: 監控技術和大數據分析使得城市空間成為一個全景敞視監獄的微縮模型。我們探討瞭這種持續的被觀察感如何內在化為一種自我審查機製,以及個體在公共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如何被技術強製性地重繪。 自然資本的退卻: 現代城市規劃對自然環境的排擠,不僅是生態問題,更是心靈棲息地的問題。本書考察瞭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隔絕,如何影響瞭我們對尺度、周期和生態平衡的理解。 --- 第二部分:價值的重塑:倫理、美學與共同體的邊界 麵對技術和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衝擊,第二部分將焦點從外部環境轉嚮內在價值體係的重構,關注倫理判斷的復雜性以及審美經驗在意義構建中的作用。 一、復雜倫理的睏境:從普遍原則到情境判斷: 在後形而上學的時代,傳統的、基於單一權威的倫理框架難以有效指導復雜多變的現代生活。 “後果論”的泛濫與責任的稀釋: 隨著決策復雜化,個體往往傾嚮於隻評估即時可見的後果,從而將難以量化的、長期的或遠距離的道德責任推卸給係統或未來。本書審視瞭這種責任分散現象如何阻礙道德主體的成熟。 身份政治的內部張力: 身份認同的覺醒是現代社會的重要進步,但當不同身份群體的敘事發生衝突時,如何在承認差異性的同時,維護一個可運作的共同體?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身份政治在實踐中可能齣現的排他性傾嚮,以及如何避免陷入“絕對受害者”敘事的循環。 二、美學的抵抗與重建: 審美經驗是人類感知世界、賦予經驗深度和情感共鳴的關鍵途徑。本書認為,在充斥著復製品和快速消費的文化中,對真正深刻審美體驗的追求變得尤為重要。 藝術的商品化與“審美疲勞”: 分析瞭藝術品和文化産品如何迅速融入資本循環,從而失去瞭其批判性和超越性。我們關注那些在主流視野之外,仍堅持慢速、精細和物質性探索的藝術實踐。 日常生活的儀式感迴歸: 探究瞭在高度技術化的生活中,人們如何通過重新發現或創造微小的、重復性的、有意識的行為(如烹飪、手工製作、專注閱讀),來抵抗意義的虛無,並在物質世界中錨定自我。 三、共同體的地理與想象: 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在“世界村”的錶象下,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的邊界在哪裏。 地方性知識的價值重估: 強調瞭基於特定地域、特定曆史經驗形成的實踐智慧的重要性。這些知識體係往往更具韌性和適應性,是對單一全球標準的有效補充。 跨代際對話的迫切性: 聚焦於代際間的理解鴻溝。本書呼籲重建一種能夠容納不同生命經驗和時間尺度的對話機製,認識到“我們”的定義必須超越當前生存世代的狹隘視野。 ---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精細的分析工具,用於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既高度互聯又極度分裂的時代。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深入現代性自身的復雜肌理,辨識那些看似不可避免的結構性限製,並從中尋找個體進行有意義抵抗和深度體驗的空間。這是一場關於清醒地生活在復雜性中的智力冒險。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少鵬


  政治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近政治思想史(女權思想史)、馬剋思主義女權理論、集體化時期婦女史。曾到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人類學係、密西根大學婦女研究係與中國研究中心駐訪研修。代錶作有《「西洋鏡」裡的中國與婦女:文明的性別標準和晚清女權論述》(專著);《性的政治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的性別奧秘─從2014年「東莞掃黃」引發的論爭說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婦女:為什麼中國需要重建馬剋思主義女性主義?》;《價值、製度、事件:男女同工同酬與勞動婦女主體的生成》;《媒體中的慰安婦話語─符號化的慰安婦和慰安婦敘事中的記憶/忘卻機製》等。

李娜

  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颱灣文學著有《林班歌部落誌 (2013)、《舞鶴創作與臺灣現代性的麯摺》(2016); 整理編輯《無梅:陳明忠迴憶錄》(2016)。 近期發錶論文《試析1950-60年代臺灣青年的「虛無」,重新理解「現代主義與左翼」:以陳央真和王尚義為線索》、《歷史中的「小」與「大」:如何迴應青年思想改造問題》等。

莫艾

  1974年生,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北京)。 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藝術史,近年關注1950年代社會主義美術、文藝的歷史展開。專著《抵抗與自覺─中國現代美術早期發展脈絡的歷史考察》(2015);發錶論文《讀羅工柳》(2017)、《「要生活在時代裏」―從追溯馮雪峰的人民理解》(2018)、《對自己的話》(收入論文集《人文知識思想再齣發》,2018)、《「要敢於從正麵畫過去」―追尋董希文新中國初期藝術錶達的精神─歷史機製》(2019)、《在作品中看到人─試析李準早期兩篇小說創作》(2020)、《如何抵達歷史巨變中人的生命、身心─以照田「人文」視角精神史研究的思想和實踐能量為聚焦討論中心》(收入論文集《人文知識思想再齣發:紮根與遠望》,即齣)等。

賀照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成員,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並先後在臺灣東海大學(2007)、清華大學(2008)、成功大學(2009)、日本東京大學(2013)、臺灣交通大學(2018)等校客座任教。主要研究中國十八世紀中葉以降政治史、思想史和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論文集《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上海、臺北,2006)、《當中國開始深入世界》(東京,2013)、《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臺北,2016)、《人文知識思想再齣發》(臺北,2018,與朋友閤著)、《當代中國的思想無意識》(首爾,2018)、《人文知識思想再齣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臺北,2019,與朋友閤著)、《革命─後革命》(新竹,2020);主編的論文集有西方現代性的麯摺與展開》、東亞現代性的麯摺與展開》、《後發展國傢的現代性問題》、《作為人間事件的1949》、《作為人間事件的新民主主義》、《新人 土地 國傢》、《新與舊 理與時 情與勢》、《作為人間事件的社會主義改造》、《作為方法的五十年代》、《作為思想資源的五十年代》等二十餘種。
 
薛毅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化理論研究、魯迅研究等。著有論文集《無詞的言語》、《當代文化現象與歷史精神傳統》,主編有《魯迅與竹內好》、《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陳映真文選》、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讀本》等。

餘暘

  齣生於河南信陽。1999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2003-2010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現為西南大學新詩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緻力於社會思想史視野中的現當代詩歌研究並以相當精力關注文革後中國大陸學術思想文化變遷。 齣版詩集《還鄉》(2015),著有《「九十年代詩歌」的內在分歧―以功能建構為視角》(2016),並與賀照田等閤著《人文知識思想再齣發》(2018)。

程凱

  1974年生,北京人。曾就讀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方嚮為中國現當文學史。曾齣版專著《革命的張力―「大革命」前後新文學知識份子、新青年的歷史處境與思想探求(1924-1930)(北京大學齣版社,2014年)。近年研究集中於1940、50年代的 革命文藝、社會主義文藝經驗。發錶論文包括:《「群眾創造」的經驗與問題―以「方嚮」為案例》、《「理想人物」的歷史生成與文學生成―「梁生寶」形象的再審視》、《「深入生活」的難題―以為中心的考察》、《「再使風俗淳」―從李雙雙們齣發的「集體化」再認識》等。

冷霜

  1973年生於新疆,199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的研究與批評,目前的研究興趣是當代詩歌與中國社會、思想、文化之間的連帶性相關的問題,尤關切當代詩歌創作與批評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可起和應起的作用。著有論文集《分叉的想像》(2016),編有《百年新詩選》(閤編, 2015等多種。亦從事詩歌寫作與翻譯,詩作結集於《蜃景》 (2008)。

薑濤

  1970年生,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文學、中國新詩等,齣版學術及批評專著《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公寓裏的塔》、《巴枯寧的手》、《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生》等。

付國鋒

  文學博士,河南大學文學院從事文藝學教學工作,兼職《漢語言文學研究》編輯部執行主任。

黃琪椿

  臺灣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博士。曾任臺灣清華大學中文係講師,高雄義守大學大傳係博士後研究員,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員,現任華僑大學文學院講師。論文為《龍宗接受史與颱灣文學研究問題》,研究方嚮為日據時期颱灣文學、颱灣文學史。

圖書目錄


抉心自食、發掘希望:境況化的知識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宋少鵬
「我是想那潭清水……」序《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紀念陳映真先生/李娜  

上編          
編按:關於上編的幾句贅語/莫艾
當革命遭遇危機……——陳映真八〇年代初思想湧流析論之一/賀照田
「理想主義重構」的思想內涵與當下啟示︰以賀照田文為討論中心》/餘暘
「嚮每一個生命都積極開放的研究」與人文理解力的養成/程凱
《一種新的理想主義如何可能?》/冷霜
現場討論:薛毅、餘暘、程凱、薑濤、賀照田

下編             
編按一:作為鏡像也作為齣路︰圍繞賀照田「陳映真理想主義」研究的再討論/ 宋少鵬
編按二:主體在歷史中生成/付國鋒
從「革命理想主義」到後革命時代的「理想主義重構」/程凱
理想主義的重建與當代詩歌的再齣發/冷霜
「理想主義」重造的精神土壤/薑濤
「看見」
「懸置知識—觀念、以對象為方法」的陳映真研究的啟發/李娜
打開生機的方式︰讀<當革命遭遇危機……——陳映真八〇年代初思想湧流析論之一>/黃琪椿
探尋深入社會的認識之路圍繞理想主義重建和社會改造議題的點滴思考/莫艾
鄉村建設青年與大陸當代青年理想主義/張藝英
一種「下降」的自我理解/張振
當代青年理想主義與我的陳映真研究/賀照田

後 記  
生命艱難時代的思想見證/莫艾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00124
  • 叢書係列:颱社論壇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5 x 21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