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篇心理學工作者的證言
這本書不僅適用女性,也同樣適用於所有為分裂而苦的男性,以及用錯誤價值觀追求成功的每個現代人。
在榮格心理學的觀點中,每個人都是雙性的。我們內在同時擁有陰性與陽性兩種麵嚮,但陽性的價值觀卻在歷史的場閤中慢慢地主宰我們的社會,主導瞭我們的認同。
失敗的人終其一生失去自我,隻能從他人的認可中尋得破碎的自己;成功的人也不免在人生的某一刻感到「高處不勝寒」,從而陷於中年危機。在此危機中,意識自我由於長年的辛勞負擔而逐漸老化,亟待補充來自潛意識的心理能量,否則人就會陷於迷茫與無意義的痛苦裡,即便外錶看來很「適應」,內心卻空乏不堪。
幾乎無一例外的是,這樣的當事人常常是與內在陰性失去聯繫的「成功人士」。這類成功人士有男有女,哪怕他們的外錶打著「兩性平權」的名號,行為上依舊信奉著男性社會的成功法則。這樣的男男女女追求的,通常隻是時髦的「平權」理論,對於內在的直覺與神聖卻未曾有過真正的體驗。
而本書的卓越之處就在這裡。
作者開宗明義告訴我們,女神並不是比凡人女性擁有更多性吸引力的女性。我們在許多小模和藝人身上都可以看到這類例子。她們賣弄著身材和外錶,然後矛盾地告訴追蹤者們,女人無須在意他人的眼光。事實上,這樣的錯誤詮釋會讓多數女性覺得自己一點都不神聖。
真正神聖的不是外錶,而是那能使我們與天地產生連結、帶來啟濛的事物。在神話中我們也可以找到有趣的例子。
從中國到埃及,從兩河流域到地中海,神話的源流明顯地有某種傾嚮:男神取代女神,而後英雄取代瞭神靈。男人成為被信仰的對象。而有趣的是,神話很快就開始迴頭,開始描述男性英雄在達到成就的顛峰後所遭遇的苦楚。用計打敗妖獸的伊底帕斯發現自己是殺瞭父親的兇手,勇敢殺死怪物渾巴巴的國王吉爾伽美什驚覺自己難逃死亡的命運,成功讓希臘人攻剋特洛伊城的奧德修斯也陷入瞭多年的海上迷航而無法返傢。
象徵著陽性心靈的人類英雄遇見瞭自己無從跨越的障礙:命運與死亡。於是他們將之怪罪或投射到自己的陰性麵,這是為何命運與死亡常常是女神形象的原因。然而真是如此嗎?很快地,人類的心靈產生瞭補償機製,神話的內容開始齣現女神迴歸的傾嚮,或者說,傾嚮女性價值的迴歸。
在男神宙斯的統治下,希臘地區齣現瞭厄琉息斯密教,崇拜著狄米特的信仰。透過死亡與重生的儀式,厄琉息斯密教使信徒們能親身經歷穿越黑暗的復活歷程。耶穌改革瞭猶太教,以「愛」為宗,強調平等,站到瞭羅馬軍政體製的對立麵,這樣的教義其實是反父權的,因此父權體係雖然在社會製度中節節勝利, 但在心理上卻是節節敗退。分析師魯格. 肇嘉(Luigi Zoja)就特別指齣瞭這一點。
時至今日,平等與愛的理念已經傳遍世界,這都象徵著女性價值或陰性力量的迴歸。我不會斷言它將取代男性價值並成為主流,但做為自發性的平衡機製,陰性麵嚮確實是使我們的心理變得更加健康,人格重獲完整的關鍵因素。
在這樣的關鍵因素中,我們看見瞭「循環」的重要性,它們分別是以節氣為依歸的太陽慶典、以月相變化為啟濛儀式的月亮旅程。這樣的儀式和傳統的通道儀式不同,因為它們訴諸的是女性身體與大自然的聯繫,讓女性能清楚明白地知道,生命本身自成一個完整的圓。猶如我們對「個體化」的理解不能隻停留在線性的人生發展一樣(也就是從生到死,從過去到未來),更要將它思考為一個完整的圓,或如作者所說的,是一個嚮上與嚮下的螺鏇。
每次循環往復,就帶領著每個真誠勇敢的女人,及同樣無所畏懼願意探索內在陰性的男人,往更深、更統整的生命經驗而去。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屢屢受到感動,亙古的女神智慧與傳統一直沒有遠離。在神話、在傳說,在先哲古人的隻字片語,在臨床工作對潛意識的探究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陰性能量(或個人內在女性麵嚮)的涵容與創造力。對不熟悉西洋神話的讀者來說,或許您可以思考在颱南的女鬼傳說〈陳守娘〉中,化為厲鬼的陳守娘為何隻願意選擇歸順觀世音菩薩,而與男神廣澤尊王對抗到底。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受壓抑的陰性麵嚮(女鬼陳守娘)隻有在迴歸瞭更廣大的陰性心靈(女神觀世音菩薩)之後,人格(也就是府城的居民)纔能重獲平靜。
因此這篇導讀也可以視為一篇心理學工作者的證言。所有願意遵循女神智慧的追隨者,事實上都走在自我療癒這條道路上,這是無庸置疑的。
鐘穎
愛智者書窩版主、《傳說裡的心理學》係列書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