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帝闕上帝公:歷史與民俗(上冊)、信仰與文物(下冊)

紫霄帝闕上帝公:歷史與民俗(上冊)、信仰與文物(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溫宗翰
圖書標籤:
  • 紫霄帝闕上帝公
  • 道教
  • 臺灣民俗
  • 宗教研究
  • 歷史
  • 信仰
  • 文物
  • 神祇
  • 廟宇
  • 民俗信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齣版,由豐饒文化社發行。

  屏東市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是以「溝仔尾」聚落為核心發展區域,此地最早為單姓聚落——陳姓——並有玄天上帝廟之建立,相傳是由七戶陳姓居民共同捐資,是以形成互動緊密的傢族信仰關係。物換星移,隨著社會發展變遷,溝仔尾日漸遷入眾多不同姓氏,生活型態也大有改變;再加上國傢政權交替,不同政權在屏東市不斷進行土地重新劃分,使得信仰模式也有極大更迭變異。

  臺灣民間信仰的構成經常為複閤性的多神信仰,是以聚落生活模態改變、人群結構變化、經濟生活遷易等,也都將帶動不同信仰祀神的發展,這點除瞭從玄天上帝廟易位改建可以探知以外,也能從玄天上帝廟雖以玄天上帝為主神,但並非唯一主祀神即可發現,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尚有濟公師傅、廣澤尊王、神農大帝等神靈,其信仰對象雖以玄天上帝為主神,但仍結閤著眾多「同祀神」或「寄祀神」,這彰顯本地人對於信仰多樣性的需要,更重要是展現瞭不同以往單姓聚落、單一祀神的原始生活樣貌;同時又容納有民間特質較為強烈之儒宗神教,使不同類型信仰在此產生新的文化脈絡,重新建立其地方文化之精神價值。

  2018年,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眾善信有誌一同,鑒於廟內古物之珍貴,且經過濟公禪師核允,特降乩指示信徒可進行文物調查與研究工作,並針對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的歷史文化發展進行考據,採取自由捐資籌募研究經費,辦理廟的相關歷史、民俗與文物之研究。是以啟動「屏東市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文物調查研究暨古神像保存維護計畫」,由逢甲大學李建緯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並邀請學者邱正略、溫宗翰兩人擔任協同主持,負責廟史與民俗文化之記錄,專案另有賴怡慈、施淑鈴、白惟昕等負責專案整理與填錶登錄;此外,本案另聘文物修復師喬緻源等人協助進行神像檢視修護,郭肯德負責實地調查與影像處理。

  相關文物與廟史調查研究初步完成後,本廟開基玄天上帝神尊獲屏東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物,為此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另啟動齣版計畫,將現有學術成果彙編成冊、齣版發行;本套書共分上下兩冊,上冊彙編上帝廟之歷史沿革、信仰諸神、民俗與年中行事,下冊則針對各項文物紀錄進行呈現。藉此,企求展現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之歷史文化深度,促成各界對屏東縣指定古物之認識,同時也期許透過本套書之整理,促進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與境內爐下子弟,能找到信仰與文化認同之榮譽感,並將此重要文化記憶流傳百世。
好的,這裏為您創作一份關於一本虛構曆史文化類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或主題。 --- 圖書名稱: 《滄海遺珠:海上絲綢之路早期文明的興衰與技術傳承》 作者: 洪天明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齣版 定價: 人民幣 198.00 元 / 港幣 280.00 元 / 新颱幣 950 元 版式與裝幀: 精裝,全彩印刷,內含大量曆史地圖、考古現場照片及文物復原圖。共計上下兩冊,總字數約 120 萬字。 --- 捲首語:重拾被遺忘的潮汐之歌 自古以來,海洋便以其廣袤與神秘,承載著人類最古老也最偉大的遷徙與貿易夢想。然而,當我們提及“絲綢之路”時,世人的目光往往聚焦於陸地商隊穿越戈壁的艱辛,卻鮮少有人深入探究那條更為古老、更為關鍵的藍色動脈——海上絲綢之路的早期航程。 《滄海遺珠:海上絲綢之路早期文明的興衰與技術傳承》並非一部簡單的貿易史匯編,它是一部深入海底沉積層、潛入失落港口遺址的“考古人類學”實錄。本書旨在填補現有學術研究中關於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5 世紀這一關鍵轉型期,東南亞、南亞次大陸、阿拉伯半島東岸以及早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之間互動模式的空白。 作者洪天明教授,耗費三十餘年時間,足跡遍布印度洋沿岸十餘國,結閤海洋考古發掘成果、古文獻比對以及最新的同位素分析技術,力圖重構這一時期,不同文明如何通過海浪的推湧,實現技術、信仰、物種的交換與融閤。 --- 上冊:航道的開啓與技術的嫁接(約 60 萬字) 上冊聚焦於海上貿易航綫的形成基礎,探討瞭哪些關鍵技術突破使得遠洋航行從偶然性的沿岸漂泊,演變為係統性的、可預測的商業活動。 第一部分:風的馴服——早期航海技術的革命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早期帆船的設計演變。研究重點不再局限於船體結構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定嚮風係(季風)的知識掌握如何成為早期航海者(特彆是南島語係民族與印度洋水手)賴以生存的“地圖”。 獨木舟到多體船的過渡: 探討瞭巴厘島、蘇門答臘島發現的早期大型船隻遺跡,如何標誌著承載能力和抗風浪能力的飛躍。重點分析瞭平衡木(Outrigger)技術在不同文化中的獨立發展與交叉影響。 羅盤發明之前的導航術: 考察瞭天象觀測法(如利用特定的星群定位)和海流、海洋生物指示物在導航中的實際應用。書中收錄瞭多份關於“洋流指南”的古老口述曆史與文獻記載的交叉驗證。 第二部分:貨物流動的初始形態——香料、礦物與陶器的證據鏈 早期海上貿易的驅動力並非奢華的絲綢,而是日常生活必需的原材料。本部分通過考古學和材料科學的證據,勾勒齣早期貿易的真實麵貌。 锡與金的路綫: 重點追溯瞭馬來半島(今馬來西亞與泰國南部)锡礦的開采與冶煉技術,如何通過早期海路輸入到印度與中國,並分析瞭這一資源如何促成瞭特定沿岸港口(如吉打港)的崛起。 “紅陶”的密碼: 細緻分析瞭産自地中海東岸的特定類型陶罐(Amphorae)殘片在印度西海岸的分布,以及東南亞地區本土紅陶在技術模仿上的細節,揭示瞭技術轉移的路徑。 物種的靜默遷徙: 探討瞭水稻、香蕉、甘蔗等重要作物品種,如何隨船隻在印度洋沿岸進行初步的傳播和適應性種植。 第三部分:海峽的控製者——早期海洋王國的興衰 上冊的收官部分,將目光投嚮瞭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的關鍵節點。分析瞭在羅馬帝國和漢朝勢力尚未完全滲透至遠洋腹地時,東南亞土著王國(如蒲甘的前身、三佛齊的萌芽階段)如何憑藉地理優勢,實現瞭早期的區域性壟斷與繁榮。 --- 下冊:信仰的沉澱與文化的熔爐(約 60 萬字) 下冊轉嚮更深層次的文化互動——技術交流如何催生瞭信仰的融閤,以及這種融閤如何塑造瞭獨特的區域文化認同。 第一部分:印度教-佛教的“海上遠播”:文本與寺廟的地理學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貨物的通道,更是思想和宗教的快速通道。下冊詳述瞭公元 1 世紀至 5 世紀間,印度次大陸的宗教影響力如何通過海路嚮東擴展。 “梵文碑刻”的地理定位: 詳細整理瞭在越南中部(占婆)、柬埔寨(扶南王國早期)、爪哇島等地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梵文或古爪哇文宗教銘文,並分析瞭其書寫風格與印度本土的差異,以判斷傳播者的身份。 造像藝術的區域變異: 考察瞭早期佛像在東南亞各地的造型特徵,尤其是“笈多風格”嚮“早期南洋風格”過渡的微妙之處,揭示瞭本地工匠對麵相、衣飾的本土化改造過程。 第二部分:口岸社會的建構——多民族社群的生活麵貌 本書的亮點之一,是對早期港口城市“跨文化社群”的細緻描摹。這些港口是不同語言、信仰和習俗碰撞的場所。 “水上唐人”的先驅: 考證瞭在印度南部和波斯灣沿岸的早期中國商人(或移民)群體,他們如何適應當地的法律和習俗,並保留瞭部分中華文化的印記,例如對特定祭祀儀式的延續。 語言接觸與藉詞: 通過對早期碑文和地方史料的分析,梳理瞭梵語、泰米爾語、早期馬來語以及古漢語在航海術語和貿易品名稱上的相互藉用現象。 第三部分:技術迴流與文明的交匯點 下冊最後總結瞭早期海上貿易對中國本土技術(如造紙術、冶鐵技術)的間接影響,以及它如何為後世更成熟的南海貿易體係奠定瞭基礎。 早期瓷器的試驗場: 分析瞭漢代晚期至魏晉時期,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生産的、帶有明顯受外來影響的早期青瓷殘片,這些瓷器並非遠銷海外的成熟産品,而是本土工匠麵對異域需求所做的技術嘗試。 終結與轉型: 探討瞭公元 5 世紀左右,由於印度洋季風係統微小的氣候變動、局部政治格局的更迭,導緻部分早期航綫衰落,並催生瞭新的貿易中心和更成熟的航海技術體係的齣現。 --- 結語:對海洋文明的重新緻敬 《滄海遺珠》是一部紮根於堅實考古證據的宏大敘事。它挑戰瞭“單嚮輸齣”的傳統史觀,描繪瞭一幅多嚮交流、技術共創的早期全球化圖景。通過上冊對“物”的追溯,和下冊對“人”與“心”的探索,本書旨在讓讀者重新認識,在陸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背後,那片波瀾壯闊的海洋,早已是人類智慧與文明交融的無聲熔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建緯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專任教授兼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主要專長為臺灣民間宗教文物、古物類文化資產普查與分析、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近年主要協助文化部文資局推動全國文物普查輔導中心等工作,著作包括有《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研究》(與楊朝傑、林仁政閤著)、《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研究》(與楊朝傑、柯光任、吳盈君閤著)、《西螺福興宮嘉慶年款翹首供桌研究》(與楊朝傑、吳盈君閤著)、《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與盧泰康閤著)、《凝視螺陽三百年──西螺福興宮歷史與文物集粹》(與楊朝傑閤著)、《文物觀自在》(與盧泰康閤著)、《傳神:走進金門祖先畫像》、《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聖物廕福興:大裏杙福興宮文物的文化資產分析與詮釋》等,以及發錶與臺灣文物相關之期刊、論文等數十篇。

邱正略(邱正畧)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係、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颱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臺灣古文書學會秘書長。專長研究為:區域研究、族群關係、平埔族研究、臺灣漢人宗教信仰與民俗、古文書研究。

  著有《百年迴首噍吧哖事件》、《歷史思維與多元文化》(與張桓忠、蘇瑞鏘、任天豪、白逸琦、郭佳玲、周曉楓閤著)、《二十世紀上半大安到濁水溪間的客傢再移民》(與許世融、程俊源閤著)等。

溫宗翰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係民間文學博士班,民俗亂彈執行編輯、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長年參與多部地方誌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傳統錶演藝術傳承工作等;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專著有《下頭路玄天上帝廟盪鞦韆》、《將顯神威 拱吉堂》、《南投縣鬆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期》、《臺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等。

喬緻源

  鴻嶽藝術修護工作室負責人、木質類藏品、繪畫藏品、傳統木作彩繪、複閤媒材藝術修復師。
 

圖書目錄

紫宵帝闕上帝公歷史與民俗(上冊)目錄
縣長序
議長序
榮譽主委序
主委序
緒論
壹、歷史沿革
一、屏東市發展概覽
(一)、聚落形成
(二)、舊地名探索
(三)、地方產業
(四)、地方史蹟略介
二、陳純樸傢族史略
三、上帝廟興築沿革
(一)、建築史脈
(二)、建築及裝飾藝術
(三)、管理組織
貳、信仰諸神
一、祭神屬性
二、雙主神信仰
(一)、玄天上帝
(二)、濟公活佛
三、同祀神
(一)、五公菩薩
(二)、廖添丁
(三)、土地公
(四)、玉皇大帝及其它
四、寄祀神
(一)、神農大帝
(二)、觀音菩薩
(三)、廣澤尊王
五、偕祀神
六、功德祿位
(一)、陳府主公
(二)、先輩牌
參、信仰民俗
一、年節慶祭
(一)、年節習俗
(二)、諸神聖誕
(三)、賞兵犒將
(四)、交陪聯誼
二、遶境過火
三、濟世服務
(一)、乩童文化
(二)、鸞堂濟世
(三)、小法服務
肆、結論

紫宵帝闕上帝公信仰與文物(下冊)目錄
縣長序
議長序
榮譽主委序
主委序
緒論
壹、文物調查研究
一、供像類
二、頌贊公告類
三、供器法器類
四、樂器類
五、齣巡、進香類文物
六、建築構件
七、其他類
貳、文物檢視登錄及科學分析
一、玄天上帝大帝開基神像
二、玄天上帝二帝神像
三、玄天上帝二帝鎮殿神像
四、廣澤尊王
五、福德正神
六、神像文物維護修復
參、文化資產價值建議與初步認識
一、關於本次研究中具文化資產價值文物
二、紫宵帝闕玄天上帝廟文物年代排序
三、關於玄天上帝神像風格的分析
四、紫宵帝闕早期神像的工藝
肆、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62920
  • 叢書係列:豐饒民俗
  • 規格:平裝 / 356頁 / 17.5 x 23.5 x 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縣長序

屏東縣長潘孟安


  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是屏東市舊溝仔尾重要信仰中心,見證自清代以來屏東開發史;溝仔尾通常指的是圳溝或灌溉水源的末端,也就是比核心聚落開發更晚,適度保持繁榮與鄉野兩種景緻的邊界地帶。另有揣測說法提到,屏東舊地名阿猴,指的是地形像隻獼猴,溝仔尾其實是那靈活的「猴仔尾」,是地理傳說中,極具靈氣的地方。

  無論此兩說法是否真實正確,都暗示著城鄉交界處最具文化多樣性特徵,能呈現蓬勃的文化生命力,猶如那強健有力的猴子尾巴一般,值得關注與感到榮耀。無獨有偶,屏東縣地形狹長,位處臺灣島南端,恰如一條強猛的「臺灣尾」;因此,我們綜覽全縣,不僅蘊含多元且豐富的族群文化,勤奮的鄉親也在農、漁、牧、工、商等各項經濟事業上,為屏東打造齣臺灣尾奇蹟,無一不在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屏東人就像一條「猴仔尾」,充滿生命力。

  臺灣屬於移民社會,宮廟是早期漢人移民最早形成的「地方中心」,不僅是經濟互通的關鍵場域,也是集地方文化、藝術生活、宗教思想等精神價值觀的重要空間,常有研究者認為,宮廟就是臺灣移民社會的文明起源。因此,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自前主委劉鄧玉燕開始,便積極籌措辦理古物盤點與相關廟史、民俗祭典等事項的記錄,其後,簡茂林主委繼之於2021年完成係列廟史記錄片,更啟動研究紀錄的齣版發行,是以成就此次《紫霄帝闕上帝公》一套兩冊的專著齣版;詳其內容,不僅講述著上帝廟的沿革變遷,更考究溝仔尾與昔日「阿猴城」的歷史變遷,就是要為這數百年來的地方榮耀,做一詳細的見證與著述,藉此史籍流傳萬年。

  除此之外,經上帝廟多方奔走,委聘學者仔細考究後,發現廟內現藏上帝公神像,係屬泉州派神像雕刻技術,至少於清代留存至今,是屏北地區玄天上帝信仰的重要代錶,並充分反應溝仔尾陳氏傢族開發史,具有特殊且稀少的藝術造詣;因此,提報予本縣文資保護所後,經屏東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共同議決,於2020年3月26日公告指定其為屏東縣古物文化資產。此次齣版,不僅將屏東縣該項歷史榮耀的科學分析具體呈現,也特別將當時考究的相關文物一併彙整,促使更多人能認識與瞭解此些古物的重要性。

  以上種種,都證明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的諸多執事人員,對文化傳承的積極與重視。且為嚮全國推廣傳知本縣上帝公信仰特色,上帝廟進一步透過全國性信仰組織——中華道教玄天上帝弘道協會,邀請全國玄天上帝信仰廟宇前來溝仔尾,共同見證這項歷史榮耀;然則,2020年初接會旗後受COVID-19疫情影響而延遲至今年(2022年)辦理,但簡茂林主委仍帶領眾善信人等,用無比信心渡過艱難波摺,強韌堅定地辦裡會議;期許此兩書齣版後,能讓全國各地眾善信都能感受到來自臺灣尾特有的文化生命力。

議長序

屏東縣議長周典論


  廟宇是地方社會信仰中心,也是人們重要的生活重心,更是文化藝術展演的場域,隨著時間發展誕生各種史蹟文物,更是保存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屏東市溝美裏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相傳是於1711年(康熙50年),由屏東先民陳斌背著一尊玄天上帝神像遠渡來臺,在溝仔尾莊(溝美裏舊名)落地生根後,發展迄今,此廟在地方信徒支持下,經歷多次整建、香火鼎盛;如今,上帝公神像經過學者研究鑑定,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管理委員會與諸善信門,進一步將相關研究過程整理成著作齣版,以留傳百世,令人感到敬佩。

  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內現存多件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與宗教信仰價值的傳世文物,如玄天上帝大帝開基神像、玄天上帝大帝鎮殿神像、玄天上帝二帝鎮殿神像、玄天上帝二帝神像、「玄天上帝」廟額、獅耳麒麟紋石方爐、玄天上帝印章、北極玄天上帝神轎與各式祭法器等,為瞭慎重保護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2019年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管理委員會特別委託李建緯教授帶領專業團隊,針對廟內現存歷史文物,進行完整文物調查研究與保護作業,並考究其歷史文化發展脈絡,歷經半年調查研究後,廟內所收藏根據「玄天上帝大帝開基神像」經團隊建議提報為「一般古物」,其後在屏東縣古物審議委員會一緻通過指定「一般古物」決議,並於2020年3月26日(屏府文保字第10930140200號)公告。讓這些承載著過往歷史軌跡的珍貴文物可以適切地被記錄並完善地保存下來。

  今本套書的齣版,完整地記載瞭這次的文物調查歷程與研究成果,藉此能讓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內的這些重要文化資產能夠被更多人看見,並且挖掘齣過往的歷史文化與信仰的發展脈絡,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透過更多不同的方式呈現齣來,也讓屏東的文化資產添增更多光彩。

榮譽主委序

劉鄧玉燕女士

 
  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是立基於屏東縣溝仔尾的信仰重鎮,奉祀玄天上帝為主神,共祀有觀世音菩薩、廣澤尊王等;後殿則有羅漢堂,主祀濟公師父、五公菩薩與五百羅漢;二樓另有鸞堂信仰,頂樓則有玉皇殿;可謂滿天神佛降臨,充滿靈性之氣。

  諸天神聖時時降臨本廟,以為黎民百姓解決各項生活中的疑難雜癥,救助萬民熬過苦難磨練,無數傢庭在本廟帝爺公與濟公師父等神聖救度下,獲得生理與心理上的解脫與救贖。玉燕一傢也濛受澤惠,丈夫、小孩與我個人,時時抱懷感恩之心,是以慨然受命為神明及信徒服務。

  2016年,壇生黃傢祥嚮管理委員會建議進行文物調查後,我等便開始有為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整理歷史記錄、弘揚信仰文化之想法。2018年年初,我嚮濟公師父請示是否起案執行,其仍指示時機尚未成熟,各方人馬便暫且按下;直至年底,濟公菩薩忽然指示時機已成熟,能馬上進行開基玄天上帝神像、印璽、石方爐、陳府主公墓碑、神主大牌等五項文物的提報工作。

  也在此時,冥冥之中牽引下,我廟相關工作得幸委託古物研究權威李建緯教授,以及歷史權威邱正略教授、民俗研究專傢溫宗翰老師、文物及攝影專傢郭肯德等人協助,進行「屏東市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文物調查研究暨神像保存修護計畫」;經費則由善信59人傾囊襄贊,共同捐資促成。

  李建緯教授用科學的方式,判斷開基玄天上帝雖有修整過,但從工法以及漆層可以判斷,此種雙層礦物彩,係屬於清代常見工法,雖不屬明代作工,但若比對本廟耆老歷年來口傳歷史,可以發現此漆層極有可能是陳府主公往昔將要渡海來臺時,在原鄉岩下村稍做修整後纔傍身來臺;如此足以證實屏東縣開發史細節,是以該開基帝爺公身尊,終於為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登錄為古物文化資產,彰顯著紫霄帝闕眾爐下弟子的共同榮耀。

  調查研究過程,本廟有黃傢祥與顧問陳也梗奔走協力,委員會內部、鸞堂等各部門單位,上上下下齊心協力,讓幾位專傢學者能有所發揮,得能於本人任內完成,深感銘謝;其後,簡茂林主委相惜相挺,更進一步完成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的紀錄片製作,以及今日專書齣版,著實令人欽佩不已。有瞭本次專書齣版,想必更能宏揚本廟之歷史文化精神;本廟立基已有311年之歷史,長期以來濛各界善心大德極力協助,傳承經歷數代子孫,如今有一番基業又能著書立說以傳世,著實令人感動。

  最後,我們仍要將榮耀歸於上帝公、濟公菩薩等神靈,感謝祂們守護我的傢人,也感謝祂們庇蔭這塊土地,令吾人得以平安順遂。

主委序

簡茂林先生


  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主祀玄天上帝、濟公活佛等神聖;開基神像大上帝,係康熙50年由先人陳斌奉請渡海來臺,長年祀於陳傢公廳。乾隆初年,因拓墾需求,地方有七戶先民捐資興建土地公祠,後缺照顧而傾廢多年,待至莊內人口增多後,昭和7年由十七戶居民共同捐資,於今廟址旁大樹前整建公廟,陳宅玄天上帝遂被推崇為地方主神,舊廟土地公則旁祀在側;戰後,再有濟公活佛、廣澤尊王等諸多神靈前來降凡救世,如今爐下眾多弟子,皆曾濛受本廟諸天神佛救濟,感懷神佛慈悲靈驗,因而效心效力;茂林亦濛受上帝公與濟公菩薩恩德,矢誌為信仰服務。

  早期社會對廟宇古文物較缺乏保存維護之認識,因此尚不知如何妥處地方上重要文化資產,後因政府及學者提倡,漸漸促進全臺各地廟宇對見證歷史的古文物,有瞭保存維護的理念與投入。據李建緯教授等人所述,本廟為屏東境內最早籌畫自費辦理古物盤點的宮廟,為具有地方歷史與文化意識的文物進行盤點與清查,並也提報文化資產,攜手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來打造我縣文化特色。

  2018年,前任主委劉鄧玉燕受命於濟公菩薩降乩指示,嚮縣政府提報「一般文物」之申請;為使相關文物獲得深入研究分析,本廟委聘逢甲大學李建緯教授,以及邱正略教授、溫宗翰老師、郭肯德攝影師、賴怡慈研究助理等多位工作人員協助,一同完成我廟古文物盤點任務。最終,本廟提報開基玄天上帝神像,果然獲得本縣古物專傢與文化資產委員共識,指定登錄為屏東縣「一般古物」(2020年3月26日屏府文保字第10930140200號公告)。

  古物盤點計畫完成後,也適逢本廟三年一科遶境過火儀式之辦理,在黃傢祥與陳也梗顧問、眾善信等人持續鼓吹推動下,本人亦獨資委請溫宗翰老師團隊拍攝「紫霄帝闕上帝公」紀錄片,妥善發揚古物報告之內容,並留下珍貴影像,較為遺憾是,本廟重要老乩身陳天豹於紀錄片完成後不久仙逝,但透過研究計畫與後來的影像專訪,能將其畢生濟世心得及經驗詳實記錄下來,倒也感到欣慰。

  本次套書齣版內容,即是2018-2019年間,由李建緯主持的古物報告書內容改寫成果,全套書共分兩冊,上冊收錄本廟沿革變遷,並也考究溝仔尾與昔日「阿猴城」歷史變遷,更有紀載本廟相關濟世文化、民俗生活事項,下冊則收錄本次廟內文物研究與修復成果,以此期待讓信眾對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有更多認識、且對文物保存維護有更深入理解,並也能為我廟歷史文化留下傳世記錄;最後祝禱帝爺公香火萬年,我廟信仰文化傳承綿延。
 

用戶評價

评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一套好的學術普及讀物,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可讀性”。那些艱澀的文獻引用和晦澀的專業術語,有時候會讓一般讀者卻步。我真誠地希望這套書在嚴謹治學的同時,也能保持一種敘事的流暢性。想象一下,如果能將曆史上的重大事件與帝君信仰的興衰做個有趣的對比,或者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入文物的背景,那閱讀體驗絕對會提升好幾個檔次。畢竟,我們接觸這些傳統文化,很多時候是通過傢族傳承或社區活動,而非科班教育。如果這本書能成為一個絕佳的橋梁,連接起書本知識與日常經驗,讓讀者在翻閱時能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那它就不僅僅是一套參考書,而是一部可以陪伴我們一同成長的文化導覽。

评分

這本關於紫霄帝君的著作,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光是“紫霄帝闕”這四個字,就讓人聯想到道教宮闕的宏偉與神聖。我得說,這類深入探討特定神祇的著作,往往是信仰者渴求的寶藏,尤其當它被分成“曆史與民俗”以及“信仰與文物”兩冊時,就能預見其內容的廣博與體係的完整。颱灣的民間信仰是多元且活潑的,帝君信仰更是深入人心,因此,對於能夠係統梳理其源流、演變及其在民間實踐的著作,總是抱持著高度的期待。期待作者能將那些在廟口茶談間流傳的傳說,用嚴謹的考據和清晰的脈絡呈現齣來,讓年輕一代也能理解這份文化底蘊的厚重。我們常說“神明有求必應”,但背後的曆史脈絡和文化象徵,往往被忽略瞭。希望這套書能填補這方麵的知識空白,讓信仰不隻是求個心安,更能成為一種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認知。

评分

說實在話,颱灣現在對傳統宗教的研究,常常陷於一種兩難的境地: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通俗,但深度不足。我非常好奇這套《紫霄帝闕上帝公》究竟在哪一個點上找到瞭平衡。如果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廟宇解說員,既能把復雜的道教譜係講得淺顯易懂,又能讓深諳此道的信徒感到信服,那它就成功瞭。特彆是“上帝公”這個稱謂,在颱灣許多地方都有其獨特的詮釋和地位,它往往象徵著威嚴與秩序的守護者。我希望作者能處理好不同地域的差異性,而不是用一套過於僵硬的框架去套用所有地方的信仰實踐。畢竟,信仰是活的,它會隨著時代和地域的需求而不斷演變齣新的麵貌。期待書中能捕捉到這些細微的、鮮活的生命力。

评分

看到這套書的架構,我就忍不住要給它點個贊,因為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知道要研究一位重要的民間信仰對象,絕對不能隻是停留在香火鼎盛的錶象。將曆史脈絡(上冊)與實物佐證(下冊)分流,這種清晰的學術分工,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曆史與民俗那一冊,我猜裏麵一定藏瞭不少關於帝君如何在閩南、潮汕地區乃至我們颱灣落地生根的精彩故事,光是想象那些早期移民帶著神像渡海而來的艱辛,就足夠引人入勝。而下冊的文物部分,更是讓人眼睛一亮,因為文物是無聲的曆史記錄者,一塊古老的匾額、一尊斑駁的神像,往往比任何文字記載都更具說服力。我期待看到精美的圖片和細緻的解讀,去觸摸那些跨越時空的信仰痕跡,那是冰冷的文字無法替代的溫度。

评分

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人們越來越容易遺忘腳下的文化根基。我們常常去廟裏拜拜,卻很少停下來思考這位神明究竟代錶瞭什麼,他承載瞭先民哪些期盼與恐懼。這套關於紫霄帝闕上帝公的巨著,恰恰在這個時候齣現,感覺就像是一劑及時的清醒劑。它提醒我們,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蘊含著多麼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曆史沉澱。我尤其關注下冊“文物”部分,因為文物是觸摸得到的曆史,它不會說謊。一尊神像的雕刻風格,就能透露齣它來自哪個年代、哪位匠師的手藝,甚至能反映齣當時社會對完美神性的想象。如果作者能將這些文物的“故事”講述得引人入勝,讓讀者感受到,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個活生生的信仰社群的故事,那這套書的價值就無可替代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