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會用也了解:最新一代5G核心技術加強版

既會用也了解:最新一代5G核心技術加強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OPPO研究院
图书标签:
  • 5G
  • 核心技术
  • 通信技术
  • 无线通信
  • 网络技术
  • 移动通信
  • 技术解析
  • 行业应用
  • 最新技术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 40 多位全球領先手機製造商 3GPP 標準代表親筆撰寫
  ★5G✕萬物互聯✕智慧載體✕全球高速覆蓋✕元宇宙✕無線取代有線


  台灣在邁向 IT 科技主導國家政策的今日,
  通訊將會是和半導體相同重要的技術,
  在真正進入全球高速覆蓋的將來,
  5G 與 5G 增強技術等終將成為你最紮實的硬知識基礎。

  今日 5G 選擇的技術選項,
  是在特定的時間、針對特定的業務需求的成熟技術,
  當未來業務需求改變、裝置能力提升,
  以這些技術為基礎,在設計下一代系統(如 6G)時,
  有機會構思出更好的設計。

  ◎想要透過資深工程師視角第一線深入推動大部分 5G 技術設計的形成嗎?
  ——如果你想從第一線大廠的工程師中一窺 5G 的奧祕,
  知悉諸多現行 5G 技術方案、各個方向的技術遴選、特性取捨、系統設計的過程,
  或是想了解 5G 技術 3GPP - R15/R16/甚至是 R17 最關鍵技術未來指引,
  本書將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你將在本書學會…
  ~5G 技術 R15 至 R16 最關鍵技術與標準化選項最完整說明~
  ● R15 標準的關鍵技術:核心針對 eMBB 應用場景,並為物聯網產業提供了可擴充的技術基礎
  ● R16 版本增強技術特性
  - URLLC
  - NR V2X
  - 非授權頻譜通訊
  - 終端節能……等
  ● 5G 標準化選項
  - 性能因素
  - 裝置實現的複雜度
  - 訊號設計的簡潔性
  - 對現有標準的影響程度……等
  ● 簡單介紹 R17 版本中 5G 將要進一步增強的方向
图书简介: 深入理解现代数据科学的基石与前沿实践 图书名称: 数据驱动的决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算法的全面解析 面向读者: 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统计学专业学生、对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深入兴趣的行业专业人士。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其实用的指南,系统地梳理现代数据科学领域的核心理论框架、关键算法的数学基础,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我们摒弃了对基础概念的浅尝辄止,转而深入探究每种方法的内在逻辑、适用场景、局限性,并重点介绍近年来在业界引起重大变革的前沿技术。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确保读者在掌握理论深度的同时,能够迅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 第一部分:数据科学的数学与统计基石 本部分致力于夯实读者在进行高级数据分析时不可或缺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我们不将统计学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将其视为驱动数据科学模型构建和验证的底层语言。 1.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深度回顾: 我们将超越教科书式的定义,重点讨论高维空间中的概率分布特性,如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es)在非参数建模中的应用。深入剖析贝叶斯定理在模型更新和不确定性量化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的实际部署与收敛诊断。 2. 线性代数与张量运算的实践意义: 线性代数是理解所有现代机器学习算法(从PCA到深度学习的反向传播)的钥匙。本书将详细阐述特征值分解(Eigendecomposition)、奇异值分解(SVD)及其在降维、矩阵补全和推荐系统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张量(Tensors)在处理多维数据结构(如图形数据或序列数据)时所展现出的计算优势。 3. 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的严谨性: 重点讨论如何设计有效的实验(A/B测试的严谨设计),以及如何解读p值、置信区间和效应量。我们讨论贝叶斯方法与频率学派方法在实际决策场景中的取舍,以及如何处理小样本和高维数据下的推断偏差。 --- 第二部分:经典机器学习算法的精炼与优化 本部分将对经典的、但至今仍是许多工业界基准模型的算法进行深入剖析,强调模型选择、正则化和超参数调优的艺术与科学。 1. 判别式与生成式模型的深入比较: 详细分析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的核技巧(Kernel Trick)的内在机制。随后,系统介绍朴素贝叶斯、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等生成式模型,并探讨它们在特定序列建模任务中的独特优势。 2. 树模型与集成学习的现代视角: 不仅覆盖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树(如XGBoost, LightGBM)的基本原理,更侧重于探讨它们在处理非线性、混合类型数据时的鲁棒性。我们将详细剖析梯度提升算法中损失函数的选择对模型性能和泛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特征交互发现能力。 3. 降维、聚类与异常检测的有效策略: 超越传统的K-Means和PCA,本书引入了更先进的流形学习技术(如t-SNE和UMAP)用于高维可视化,并讨论了基于密度的异常检测(DBSCAN)和基于隔离森林(Isolation Forest)在实际工业安全监控中的部署案例。 --- 第三部分:深度学习架构的演进与工程实现 本部分聚焦于推动当前人工智能革命的核心技术——深度学习。我们旨在超越简单的网络结构介绍,深入到训练动态、优化器选择和模型部署的工程实践层面。 1. 优化器与正则化的细微差别: 深入剖析随机梯度下降(SGD)及其变体(AdamW, RMSProp)的动量机制和自适应学习率调整策略。重点讨论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和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在不同网络类型中的作用,以及Dropout、早停(Early Stopping)等正则化手段的有效性边界。 2. 卷积网络(CNN)与序列模型(RNN/Transformer): 详细解析现代CNN架构(如ResNet、Inception)中残差连接和深度可分离卷积的设计哲学。在序列建模方面,本书将Transformer架构作为核心讲解对象,阐明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如何克服传统RNN的长期依赖问题,并详细介绍其在自然语言理解(NLU)和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 3. 可解释性(XAI)与模型鲁棒性: 在深度学习模型日益“黑箱化”的背景下,本章至关重要。我们将系统介绍LIME、SHAP值等局部解释方法,并讨论如何通过对抗性训练(Adversarial Training)来增强模型的输入鲁棒性,确保模型在真实世界的噪声数据面前依然可靠。 --- 第四部分:前沿数据科学的交叉领域与未来方向 本部分探讨了数据科学与其它关键技术领域的融合,展示了如何利用数据科学工具解决更具挑战性的跨学科问题。 1. 图数据科学与网络分析: 介绍如何将数据建模为图结构,并应用图神经网络(GNNs,如GCN, GraphSAGE)来处理社交网络、分子结构或知识图谱数据。重点讨论节点嵌入(Node Embedding)和链接预测的算法实现。 2. 因果推断的定量方法: 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是高质量决策的关键。本书引入结构因果模型(SCM)、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以及双重差分法(DiD),为读者提供一套科学的工具集,用以评估干预措施的真实效果。 3. 大规模数据处理与模型部署流程(MLOps): 讨论如何将训练好的模型从原型阶段转化为生产级服务。内容涵盖数据管道(Pipelines)的设计、特征存储(Feature Stores)的最佳实践,以及使用Kubernetes和TensorFlow Extended (TFX) 等工具实现模型的持续集成、持续部署和监控。 ---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原则。每项技术不仅提供了代码实现(通常基于Python的Scikit-learn、TensorFlow/PyTorch生态),更重要的是对背后的数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数学推导与直观解释。读者将获得一个从基础统计学到最尖端深度学习架构的无缝学习路径,有能力根据具体业务需求,批判性地选择、调整和部署最合适的数据科学解决方案。本书是数据科学家从“应用者”成长为“架构师”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OPPO 研究院


  OPPO 研究院成立於 2018 年 3 月,是引領前沿技術研究,代表 OPPO 公司在學術、標準和應用研究方面最高水準的組織。OPPO 研究院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包括分設於中國、美國、日本、以色列的六大研究所。在語音語義、電腦視覺、資料智慧、情境智慧、材料科學、電源科技、標準協定、軟體架構、硬體架構九大技術領域開展前端研究。其使命是洞察用戶未來生活方式,構建 OPPO 公司的核心技術能力,成就怦然心動的產品與服務體驗。

  OPPO 研究院標準研究部是 OPPO 研究院的二級部門,負責標準協議研究,方向涉及 5G/B5G/6G、短距離技術、物聯網平臺技術、影音編解碼等多個關鍵領域。累計向 3GPP 提交標準文稿超過 5,000 篇,對 5G 標準制定做出了貢獻。在全球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申請了超過 3,300 族 5G 發明專利,在 ETSI 已聲明超過 1,000 族 5G 標準專利。

沈 嘉

  OPPO 研究院標準研究部資深研究員。自 2005 年開始參與 4G、5G 國際標準化工作,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項目《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獲 2016 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出版有《3GPP 長期演進(LTE)技術原理與系統設計》一書。

杜忠達

  OPPO 研究院標準研究部資深研究員,高級工程師。自 2005 年開始參與 4G、5G國際標準化工作。和他人合著的《5G 無線系統設計與國際標準》一書獲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 2020 年優秀出版物專業類一等獎。

張 治

  OPPO 研究院標準研究部資深研究員。香港大學博士,有超過 10 年的 3GPP  標準化和研究工作經驗,作為 OPPO 公司的主要代表全程參與了 5G NR RAN1、RAN4 標準化過程。

楊 寧

  OPPO 研究院標準研究部部長。北京郵電大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從事 5G 核心標準以及相應增強技術的研究工作,輸出數百項專利及標準化提案。

唐 海

  OPPO 研究院副院長。曾就職於大型運營商和通信網路設備商,自 2005 年開始參與 4G、5G 國際標準化工作,曾任 3GPP RAN 全會副主席。

图书目录

第 1 章 概述
蘇進喜 沈嘉 著
1.1  NR相比LTE的增強演進
1.2  NR對新技術的取捨
1.3  5G技術、器件和裝置成熟度
1.4  R16增強技術
1.5  小結

第 2 章 5G 系統的業務需求與應用場景
田文強 著
2.1  業務需求與驅動力
2.2  5G系統的應用場景
2.3  5G系統的性能指標
2.4  小結

第 3 章 5G 系統架構
劉建華 楊寧 著
3.1   5G系統側網路架構
3.2   無線側網路架構
3.3   小結

第 4 章 頻寬分段(BWP)
沈嘉 著
4.1  BWP(頻寬分段)的基本概念
4.2  BWP的設定方法
4.3  BWP切換
4.4  初始連線過程中的BWP    
4.5  BWP對其他物理層設計的影響
4.6  小結

第 5 章 5G 靈活排程設計
林亞男 沈嘉 趙振山 著
5.1  靈活排程的基本思想
5.2  5G NR的資源設定設計
5.3  碼區塊組(CBG)傳輸
5.4  NR下行控制通道(PDCCH)設計
5.5  上行控制通道(PUCCH)設計
5.6  靈活TDD    
5.7  PDSCH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
5.8  小結

第 6 章 NR 初始連線
徐偉傑 賀傳峰 田文強 胡榮貽 著
6.1  社區搜索
6.2  初始連線相關的公共控制通道
6.3  NR隨機連線
6.4  RRM測量
6.5  RLM測量
6.6  小結

第 7 章 通道編碼
陳文洪 黃瑩沛 崔勝江 著
7.1  NR通道編碼方案概述
7.2  POLAR碼
7.3  LDPC碼
7.4  小結

第 8 章 多天線增強和波束管理
史志華 陳文洪 黃瑩沛 田傑嬌 方昀 尤心  著
8.1  NR MIMO回饋增強
8.2  R16 碼本增強
8.3  波束管理
8.4主社區波束失敗恢復
8.5  輔社區波束失敗恢復
8.6  多TRP協作傳輸
8.7  小結

第 9 章 5G 射頻設計
邢金強 張治 劉啟飛 詹文浩 邵帥 著
9.1  新頻譜及新頻段
9.2  FR1射頻技術
9.3  FR2射頻及天線技術
9.4  NR測試技術
9.5  NR射頻實現與挑戰
9.6  小結

第 10 章 使用者面協定設計
石聰 尤心 林雪 著
10.1  使用者面協定概述
10.2  SDAP層
10.3  PDCP層
10.4  RLC層
10.5  MAC層
10.6  小結

第 11 章 控制面協定設計
杜忠達 王淑坤 李海濤 尤心 著
11.1    系統訊息廣播
11.2    尋呼
11.3 RRC連接控制
11.4 RRM測量和行動性管理
11.5小結

第 12 章 網路切片
楊皓睿 許陽 著
12.1  網路切片的基本概念
12.2  網路切片的業務支持
12.3 網路切片壅塞控制
12.4 漫遊場景下的切片使用
12.5  小結

第 13 章 QOS 控制
郭雅莉  著
13.1  5G QOS模型的確定
13.2  點對點的QOS控制
13.3  QOS參數
13.4  反向映射QOS    
13.5  QOS通知控制
13.6  小結

第 14 章 5G 語音
許陽 劉建華 著
14.1  IMS介紹
14.2  5G語音方案及使用場景
14.3 緊急呼叫
14.4  小結

第 15 章 超高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
徐婧 林亞男 梁彬 沈嘉 著
15.1  下行控制通道增強
15.2  上行控制資訊增強
15.3  終端處理能力
15.4  資料傳輸技術
15.5  免排程傳輸技術
15.6  半持續傳輸技術
15.7  使用者間傳輸衝突
15.8  小結

第 16 章 超高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高層
付喆 劉洋 盧前溪 著
16.1 工業乙太網時間同步
16.2 使用者內上行資源優先順序處理
16.3. 週期性資料封包相關的排程增強
16.4 PDCP資料封包複製傳輸增強
16.5 乙太網封包表頭壓縮
16.6  小結

第 17 章 5G V2X    
趙振山 張世昌 丁伊 盧前溪 著
17.1   NR-V2X時間槽結構和物理通道
17.2  側行鏈路資源設定
17.3  側行鏈路物理過程
17.4  高層相關過程
17.5  小結

第 18 章 5G 非授權頻譜通訊
林浩 吳作敏 賀傳峰 石聰 著
18.1  簡介
18.2  通道監聽
18.3  初始連線
18.4  資源區塊集合概念和控制通道
18.5  HARQ與排程
18.6  NR-U系統中免排程授權上行
18.7  小結

第 19 章 5G 終端節能技術(POWER SAVING)
左志松 徐偉傑 胡奕 著
19.1 5G終端節能技術的需求和評估
19.2 節能喚醒訊號設計及其對DRX的影響
19.3 跨SLOT排程技術
19.4 多天線層數限制
19.5 輔社區(載體)休眠
19.6 RRM測量增強
19.7 終端側輔助節能資訊上報
19.8 小結

第 20 章 R17 與 B5G/6G 展望
杜忠達 沈嘉 著
20.1    RELEASE 17簡介
20.2    B5G/6G展望
20.3    小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46071
  • 規格:平裝 / 1040頁 / 17 x 23 x 4.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行動通訊系統十年一代,從1G到4G,歷經了「模擬、數位、資料、寬頻」四次技術變革,為全世界的億萬使用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嶄新感受。尤其是4G技術開啟了行動網際網路時代,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正當大家滿足於臉書IG、視訊抖音、點餐購物、行動支付、手機遊戲等4G帶來的豐富的行動網際網路應用和便利生活時,行動通訊產業已經將目標從「2C」(針對使用者)轉向「2B」(針對企業),試圖用5G NR(新空中介面)技術推動千行百業向「數位化、行動化、自動化」發展。因此,相較4G「吃喝玩樂神器」的定位,5G技術由於著重增加了對「行動物聯網」的支持,在更大廣度和更多維度上獲得了更廣泛的關注,其意義甚至上升到了國家間高科技競爭主要主導地位的高度,一定程度上也超出了5G技術的開發者們的預料。5G技術的核心是什麼?5G引入了哪些創新?和4G技術上有什麼區別?5G能達到什麼樣的技術能力?相信這些問題是讀者們都很關心的。在筆者看來,5G並不是什麼神奇的、無所不能的技術,它很大程度上繼承了3G、4G的系統設計理念,引入了一系列必要的創新技術,針對各種垂直應用作了一系列專門的最佳化。這些創新和最佳化絕大多數並不是幾個詞、幾句話就能說明白了的「大概念」,而是由很多細緻、精巧的工程改進組成的。本書的目的,就是將這些5G的創新點和最佳化點剖析開,講解給讀者。

  某些「唯技術論」的觀點可能認為5G照搬了4G的核心技術,不過是「寬頻版4G」。誠然,從理論基礎上講,5G沿用了4G LTE的OFDMA(正交分頻多址)+MIMO(多輸入多輸出)核心技術架構。但相比LTE的「簡化版」OFDMA,5G系統設計在時域和頻域上都實現了更大靈活性,能夠充分發揮OFDMA系統的技術潛力,有效支援eMBB(增強行動寬頻)、URLLC(高可靠低延遲通訊)、mMTC(大規模物聯網)等豐富的5G應用場景。同時,5G系統設計也遠比4G要精細、複雜,在LTE設計的基礎上做了很多修改、增強和擴充。所以,本書是以LTE標準為基礎,假設讀者已經了解LTE的基礎知識,著重介紹在5G NR採用的全新和增強的系統設計,解讀5G NR相對4G LTE的「增量」。

  與大部分5G書籍不同,本書採用了「剖析5G標準化過程」的寫法。本書的核心作者在2008年曾撰寫了《3GPP長期演進(LTE)技術原理與系統設計》一書。該書的特色,使不僅介紹了LTE標準,而且介紹了「從無到有、從粗到細」的4G系統設計和標準起草過程,出版後受到讀者們的歡迎,被稱為「4G紅寶書」。這說明讀者們對這種寫法的認可。時隔十二年,本書再次採用了這種寫法。本書的四十幾位作者都是OPPO公司的3GPP標準代表,在第一線深入參與、推動了絕大部分5G技術設計的形成,他們提出的很多技術方案也被接受,成為5G標準的一部分。由他們說明各個方向的技術遴選、特性取捨、系統設計的全過程,對讀者是最好的選擇。5G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每個環節上的技術方案選擇都不是孤立的,單點技術上的最佳方案不一定是對整體系統性能貢獻最大的方案,系統設計的目標是選擇互相轉換、整體最佳的均衡的技術組合。本書在大部分章節中回顧了5G標準化中出現的多種技術選項,介紹各種選項的優缺點,儘量解讀3GPP從中篩選出最終方案的原因和考慮。這不僅包括性能因素,也包括裝置實現的複雜度、訊號設計的簡潔性、對現有標準的影響程度等。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對英文技術規範的最終版本進行翻譯和解讀,其實是大可不必非如此周章的。但筆者希望透過說明這一推理、選擇的過程,幫助讀者「既至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一窺無線通訊系統設計的原則、方法和手段。

  從另一個角度說,今天我們為5G選擇的這些技術選項,只是在特定的時間、針對特定的業務需求、考慮近期的產品研發能力,作出的選擇。未來業務需求變了,裝置能力更強了,今天被淘汰的「次優」選項就有可能變成「最佳」,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成為我們新的選擇。3GPP標準只是指導產品研發的「工具性檔案」,並不具備解讀技術原理和設計思想的功能。如果只把標準化的最終結果展示給讀者,讓讀者誤以為這些設計都是「天經地義的唯一選擇」,仿佛過程中的「優劣比較,糾結取捨」都不曾發生過,呈現給讀者的就只能是一個「片面的5G」。讀者在很多境況下也會感到費解——為什麼偏偏設計成這樣?難道沒有別的選擇嗎?這麼設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是這樣,作為經過了這一過程的標準化親歷者,筆者也覺得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相反,如果今天的年輕讀者能夠透過這些技術選擇過程批判的、客觀的看待5G標準,在他們設計下一代系統(如6G)的時候,充分汲取5G標準化中的經驗教訓,有機會構思出更好的設計,筆者在本書中的這些回顧、分析和複習工作就是很有意義的了。由於具備這個特色,相信本書不僅可以作為5G研發人員在工作中查閱的一本工具書,也可以成為對廣大通訊專業的大專院校老師學生學習5G的較好的參考書。

  本書分為20個章,除第1章概述之外,第2至第14章可以看作是對5G標準的基礎、核心部分的介紹,這些內容主要是在3GPP R15版本中定義的,其核心還是針對eMBB應用場景,並為物聯網業務提供了可擴充的技術基礎。而從第15章到第19章,我們介紹了在R16版本中定義的「5G增強」技術特性,包括URLLC、NR V2X、非授權頻譜通訊、終端節能等,很多是5G技術不可分割的必要部分。這也是本書沒有在R15 5G標準完成的2019年出版,而是等到R16版本也完成後的2020年再出版的原因。正如前面提到的,5G相對4G等以前的行動通訊系統的最大不同,是增加了對各種物聯網和垂直產業應用的支持。如果只介紹支持eMBB的R15,缺失了R16中的URLLC、V2X、非授權頻段通訊等重要垂直技術,無疑是無法表現5G技術的全貌的。在最後的第20章中,我們還簡單介紹了R17版本中5G將要進一步增強的方向,以及我們對B5G和6G發展趨勢的粗淺看法。

  寫在本書每一章開頭的作者,都是筆者在OPPO標準研究部的同事,他們都是各個技術領域的5G標準專家,其中很多也都曾參加了4G LTE的標準化。在這裡感謝他們為5G國際標準化作出的貢獻。當讀者們使用5G手機的時候,其中有一部分硬體或軟體設計(雖然可能只是很小一部分)也是基於他們的創新和付出。同時也感謝OPPO產學研交易部的秦征、陳義旎為本書的出版作出的貢獻。最後,還要感謝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高效工作,使本書能儘早與讀者見面。

  本書是基於作者的主觀角度和有限學識對標準化討論過程和結果的了解,觀點難免有欠周全之處,敬請讀者諒解,並提出寶貴意見。聯繫電子郵件:sj@oppo.com。

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總體來說,一本好的技術書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儲存庫,更應該是一份引導讀者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工具箱」。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是什麼」(What),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樣設計」(Why)以及「該如何實作」(How)。尤其在當前,AI、大數據正大量導入網路管理和營運的趨勢下,如果這本書能稍微觸及到核心網與這些新興技術的整合方向,哪怕只是一些前瞻性的討論,都會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單純的技術手冊。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需要的學習工具,必須具備足夠的韌性,能夠引導我們預見未來的挑戰,而不只是追趕已經發生的事實。這本書若能提供這種前瞻性的思維框架,那它絕對是值得我花時間仔細研讀的。

评分

對於技術書籍的閱讀體驗,排版和圖表的清晰度是極其重要的。畢竟我們在閱讀複雜的網路協議和架構圖時,任何模糊不清的線條或標示不清的圖例,都會成為理解上的巨大障礙。我個人習慣一邊看書,一邊在白板上畫出自己的理解圖,如果書中的圖表本身就設計得結構清晰、邏輯分明,那麼對學習者的幫助會是間接但顯著的。我特別希望這本書在解釋那些複雜的控制平面與使用者平面分離(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CUPS)的概念時,能用圖示來輔助,而不是純文字的長篇大論。如果它的數學模型或是性能分析部分能配上恰當的視覺化數據呈現,那就更好了。畢竟,一個好的技術教材,除了內容紮實外,閱讀的「舒適度」也是決定它能否被讀完的重要因素。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不得不說,在眾多技術書籍中算是相當有記憶點的。那種藍白相間的配色,配上簡潔有力的標題字體,給人一種既專業又不會過於死板的感覺。不過,老實講,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其實是抱持著一點點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畢竟現在市面上的5G相關書籍汗牛充棟,很多都只是把標準文件翻譯過來,讀起來晦澀難懂,讓人昏昏欲睡。我比較在意的點在於,內容的深度如何拿捏?是偏向概念性的高空講解,還是能深入到實際部署和優化層面?畢竟,我們這些在業界摸滾打爬的人,需要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槍實彈的知識。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戰上的洞見,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堆砌。特別是針對台灣這邊的網路環境和電信業者的營運模式,如果能有些貼近本土案例的分析,那就更讓人眼睛一亮了。

评分

閱讀技術文獻時,作者的背景和撰寫風格往往決定了最終的內容深度和觀點的獨特性。我會很在意作者是不是真的長期耕耘在這個領域,他們的視角是偏向學術理論研究,還是來自於實際的網路設備製造商或電信營運商的實戰經驗。如果作者能夠融合兩者,從理論基礎出發,卻能點出實際部署中會遇到的那些「眉角」和陷阱,那本書的含金量就會非常高。例如,在討論服務化架構(SBA)的遷移過程時,到底是著重在標準流程,還是會提及不同供應商之間的介面相容性挑戰?如果能有一些業界前輩的經驗傳承,而不是冷冰冰的標準條文羅列,對我們這些想在技術上更上一層樓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型的技術書籍,最在意的就是它的「新穎性」與「實用性」能否達到一個平衡點。市場上太多資訊更新速度跟不上實際技術發展的書籍了,買回家放著,可能半年後內容就有些許落後。特別是5G的架構,從NSA過渡到SA,再到未來可能更進一步的演進,這中間的技術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真正抓到當前最新的技術趨勢,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幾年前的技術規格介紹。如果它能涵蓋最新的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的進階應用,或者在邊緣運算(MEC)與5G核心網的整合上有獨到的見解,那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幅提升了。光是看書名裡的「最新一代」幾個字,就讓人忍不住想檢視它到底「新」在哪裡,如果只是換個封面賣舊內容,那真的會讓人非常失望,甚至有被「詐騙」的感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