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自己的謊言:那些我們自欺欺人的方式,以及如何從痛苦困境中解脫

揭開自己的謊言:那些我們自欺欺人的方式,以及如何從痛苦困境中解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喬恩‧傅德瑞克森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自我欺骗
  • 情绪管理
  • 个人成长
  • 人际关系
  • 原生家庭
  • 疗愈
  • 幸福感
  • 行为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一定想不到,我們曾經對自己說過多少謊!
  而我們越想要逃離的,就是越需要停駐的地方。
 
  「只要我繼續留在他身邊,他一定會改過的。」
  「女友應該要接受我對我們未來的安排。」
  「我先生應該要把休閒時光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我應該要繼續給兒子錢,他才會覺得我是好媽媽。」
  「我不想工作,因為人不該被工作綁架,家人當然要養我。」

  相信嗎?以上這些都是常見的謊言。

  我們所有人都曾經歷人生的痛苦,並被其襲捲淹沒。我們會透過告訴自已謊話,以避免被真相淹沒;我們甚至不會意識到那些謊言,也不曾故意說謊。

  不幸的是,這些我們可能是刻意為了拯救自己而說的謊言,會隨著時間逐漸成為自己最有殺傷力的敵人,帶來更多痛苦。

  我們沉迷於想像的自我、想像的他人和想像的心理狀態,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期待落差,我們很容易選擇編織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幻想,希望以此取代眼前的現實和感受,並說服自己等得夠久,「幻想」就會轉為「事實」。

  然而依賴這些謊言,會讓我們的內心生病──這些才是真正的毒品。在本書中,心理治療師喬恩‧傅德瑞克森直指我們慣常欺瞞自己的手法,並透過與案例的對話,揭示我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如何識別我們一直迴避的真相、對自己說的謊言,以及如何放下謊言,真誠面對它。

  我們會覺得受苦受難,是因為我們逃離人生、死亡以及這些事物所帶來的教導。當我們擁抱內心世界、深愛的人事物,完全接納當下的人生,痊癒就會發生。

名人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 站長)
  柚子甜(心靈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共感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寻觅真实的旅程:打破自我欺骗的桎梏,迈向自由与和解 导言 我们每个人都在构建一个关于“我是谁”的叙事。这个叙事由我们深信不疑的信念、我们引以为傲的成就,以及我们极力想要掩盖的弱点共同编织而成。然而,在这精心编排的自我形象之下,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常常被忽视的现实:我们用以保护自己的,往往也是囚禁我们的,便是那些精妙绝伦的自我欺骗。 本书并非聚焦于剖析特定的心理学理论,也不是提供一套可以快速治愈所有问题的“银弹”方案。相反,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踏入一场深刻、有时甚至略显崎岖的内在探索之旅。我们将共同审视那些潜伏在我们日常决策、人际关系,乃至我们对自身价值判断背后的无形力量,这些力量正是由我们主动或被动构建的“谎言”所驱动的。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自我画像——我们如何构建壁垒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放下对“完美受害者”或“无暇英雄”的执念,坦然面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舒适却僵硬的“现实泡泡”。 1. 叙事的力量与陷阱: 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故事的“讲述者”往往比故事本身更具影响力。我们会探讨,当生活遇到挫折时,我们倾向于采纳哪种叙事框架——是选择归咎于外部环境(受害者模式),还是选择夸大自身的无所不能(全能感陷阱)?这种叙事的选择,如何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我们对新可能性的感知?我们将深入分析“选择性记忆”——那些被我们有意无意地从个人历史中删除的片段,正是这些片段,构成了我们当前困境的基石。 2. 比较的黑洞与身份的锚定: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比较已成为常态。然而,这种比较往往不是基于真实的对照,而是基于一种被筛选、被美化的“表面光鲜”。我们会探究,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过度依赖于外部的“标签”(如职业头衔、人际评价或物质拥有)时,我们是如何在无形中将自己锚定于一个随时可能坍塌的结构上。这种“锚定”一旦形成,任何对这些标签的威胁都会引发剧烈的防御反应,而这种防御,本质上就是对暴露“真相”的恐惧。 3. 熟悉的痛苦:舒适区的悖论: 我们常常听到“走出舒适区”的口号,但很少有人讨论为什么我们如此固执地留恋那个“已知的痛苦”。本书将剖析,很多时候,我们熟悉的痛苦模式——例如反复陷入有毒的关系,或者习惯性地拖延重要任务——实际上提供了一种错位的“安全感”。我们宁愿忍受已知的痛苦,也不愿面对未知的、需要真正转变的自我。这种对“熟悉感”的依赖,是自我欺骗最强大的盟友之一。 第二部分:揭示运作机制——谎言的内在逻辑 仅仅识别出“我在撒谎”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理解这些谎言是如何在我们的思维中建立起坚固的逻辑体系,从而有效地阻碍我们成长。 1. 认知失调的自我辩护艺术: 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核心信念发生冲突时,大脑会立刻启动“认知失调”的修复程序。我们将详细考察那些最常见的自我辩护策略,比如“合理化”(为错误的行为找到站得住脚的理由)、“最小化”(淡化错误的严重性)以及“投射”(将自己的不被接纳的特质强加给他人)。了解这些机制,能让我们在自我审视时,不再轻易被这些快速的思维捷径所蒙蔽。 2. 情感的屏蔽与代偿: 许多自我欺骗是为了规避强烈且难以处理的情绪,例如羞耻感、嫉妒心或深层的不安全感。我们如何通过过度工作、沉迷于享乐,或者建立起情感上的防火墙来避免“感受”?这些代偿行为虽然提供了暂时的麻痹,却也隔绝了我们与真正需求之间的联系。本书将引导读者温柔地触碰那些被我们刻意压抑的情感信号,认识到它们才是引导我们走向真实的关键线索。 3. 完美主义的面具与行动的瘫痪: 完美主义常常被误解为积极的追求,但其黑暗面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恐惧。如果我无法做到完美,那么不如干脆不做。我们将分析“基于成就的自我价值”如何催生出一种病态的完美主义——它要求每一个行动都必须带来可验证的成功,否则整个自我系统就会崩溃。这种恐惧导致的结果,不是卓越,而是长期的踌躇不前。 第三部分:穿越痛苦的迷宫——走向和解与重建 真正的解脱并非“消除所有痛苦”,而是学会带着清醒的认知去经历生活,与那个真实的、有缺陷的自我和解。 1. 接受“不确定性”的勇气: 打破谎言的旅程,必然伴随着对现有安全感的瓦解。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容忍“我不知道”和“我可能会失败”的状态。本书将探讨,如何从“需要立即得到答案”的焦虑状态,转变为对生命过程本身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对自身适应能力的一种深刻肯定。 2. 修复“内在批评家”与培养“内在见证者”: 我们内部的声音往往比外部的批评家更为严苛。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那个基于旧有创伤或恐惧的“内在批评家”的声音,以及那个基于洞察与慈悲的“内在见证者”的声音。后者不会评判过去,而是客观地观察当下的经验,并以理解代替苛责。这是构建稳定自我认同的关键一步。 3. 实践中的透明度: 真正的转变必须体现在行动和关系中。我们将讨论如何在日常互动中实践“微小的诚实”——从对他人坦诚自己的局限,到对自己坦诚自己最深的渴望。这种实践不是一场戏剧性的公开宣言,而是在每一个小小的选择中,选择清晰而非模糊,选择真实而非迎合。通过这种持续的练习,我们才能逐渐将内在的真实性,投射到外在的生活结构中,从而真正地解脱出来。 结语 揭开我们自己编织的谎言,并非为了让我们变得无助或暴露在不必要的脆弱之中。相反,只有当我们看清了自己用来防御现实的那些工具的局限性时,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工具本身,并选择用它们来建造一个更坚固、更符合我们真实意愿的生命。这是一条持续的道路,但每一步对真实的靠近,都将带来无法言喻的宁静与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恩‧傅德瑞克森(Jon Frederickson)


  於大學畢業後成為職業法國號樂手,但在得到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後,決定成為一名治療師。他晚上演奏音樂、白天讀研究所,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和心理治療師,曾在心理健康診所、諮詢中心工作,後來進入私人診所。

  身為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的教員,他指導過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目前,他在世界各地教授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播放他自己進行個案工作的影片紀錄。他一生的志向是教授如何進行心理治療,如同他的父親教授如何成為鐵匠,他的音樂老師教授如何吹奏法國號。

  在為普羅大眾撰寫本書之前,他曾寫過兩本書和三十多篇關於心理治療的文章。他之前為心理治療師所寫的獲獎作品是《共同創造變革:有效的動態治療技術》(Co-Creating Change: Effective Dynamic Therapy Techniques)。

  他很樂意能收到讀者來信,讓他知道這些見解和個人故事是否有幫助,也很樂於傾聽讀者所學到的知識,以便讓他與更多人分享。

  臉書:www.facebook.com/AuthorJonFrederickson.75/
  個人網站:www.istdpinstitute.com

譯者簡介

梵妮莎

  陰錯陽差在公館研究了四年中國文學,在文創界轉幾圈後跑去大不列顛感受歐洲風情並深受吸引,順帶取得文創管理碩士文憑。曾任職外商公司,目前為自由工作者,身兼行銷及活動專案企劃/執行和譯者,偶爾寫寫文字,常駐領域:藝術文創、自然、人文歷史、商用文稿。E-mail: kyc.vanessa@gmail.com

图书目录


導言
1.有事情不對勁
2.我們是如何逃避生活中的真相
3.拒絕擁抱
4.在生命結束前,請讓幻想死亡
5.成為真實的開端
6.接納
結語
致謝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5648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人生很難,但心理磨難更是難以忍受。我們可能會為了找到一種承受的方法尋求心理治療師。一位好的心理治療師擁有從生活苦難中誕生、與生俱來的智慧,這種智慧無法自其他管道取得。但是,當我們找到這樣的人後,該如何一同努力,才能讓磨難告終?

  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受苦,以及要如何恢復健康。那些已經吞下的謊言,與那些為了讓自己逃避痛苦的謊言會使我們生病,例如我們寧可吞下「我很糟糕」的謊言,而不願去承認自己受到冤枉;或者欺騙自己「事情有天會好起來的」,而不去面對一段已然分崩離析的婚姻。然而,經由一同面對內在與外在生活的真相,我們才有可能變得更好。我們都會對自己說謊以逃避痛苦,這是人性,那麼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往往看不清自我欺騙的方式,這就是尋求心理治療師協助的原因:他們能幫助我們面對自己逃避的事情。

  本書可以幫助你不僅看清導致自己痛苦的錯誤謊言,還能幫助你面對事實、得到解脫,有助於你了解當心理治療試圖引導出改變時,會是什麼狀況。心理治療不只是聊天、一份回顧清單或是像玩填字遊戲那樣找出你的「解決方案」,而是一段建立於兩個努力面對生命最深刻真相的人之間的關係,這讓我們得以被療癒。

  我們會深入探索那些讓自己生病的謊言,如此方能擁抱可以讓我們恢復健康的真相。在這個時代,我們都有可能深陷忽視心理治療核心的危機。我們是誰?為什麼受苦?在追尋什麼?本書將會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不是透過文字定義,而是透過散文的形式展現我們要如何面對那些自己想要逃避、但能導向真切改變的事物。

  在這些文章中,所有可辨識的個人資訊都已經刪減或變更,以保護當事人。這些故事的用意是展現我們大家都會糾結面對的真相,以及我們用來逃避真相的普遍方式。某種意義上,這些他人的故事其實都是在陳述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大家都在努力面對真相。

  文中有許多人都經歷過椎心之痛,可能會讓你覺得不忍繼續閱讀。你的工作將是同理他們的痛苦,並從中辨識出自己的痛苦。透過這些故事,你會發現那些表面看似明顯的痛苦緣由,通常都不是導致一個人備受折磨的真正原因。

  我們會覺得受苦受難,是因為我們逃離人生、死亡以及這些事物所帶來的教導。當我們擁抱內心世界、深愛的人事物以及人生,我們就會痊癒。你自身的奧祕和謎團是否能為你所知?答案很難說,但你可以接納自己。本書將會展示如何接納真實的自己。

  能不能是時候,我們選擇放棄捍衛小我,直視不敢面對的真相呢?裡面許多篇都有我們的影子,或許你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不敢直視的真相。──柚子甜(心靈作家)
 
  「深入研究謊言,才有可能找到真相」。作者透過精巧的對話,引導人們看見真相是什麼,改以更全貌的觀點看待事實,而非以偏概全。當我們願意用更符合真相的態度生活,你的許多擔心將不攻自破。──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這本書直指了痛苦的核心,毫不虛偽地點出了造成人生各種痛苦的源由。因此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肯定會感到苦楚,但一旦您誠心面對,隨之而來的就會是坦然與接納。作者不講理論,講述的是真相,並矢志推翻絕大多數人都未能認知到的錯誤態度。誠摯邀請所有生命的受苦者翻開這本書,你的治療之路或許將在這裡展開。──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理性與感性取得平衡」的成熟作品。它不走譁眾取寵的路線,也沒有過度誇大的承諾,給讀者的感覺是:這是一個真正理解人性複雜性的作者寫出來的。書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學上的概念,但解釋得非常生活化,完全不會讓人覺得有壓力。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敘事重塑」的部分,它教我們怎麼從一個受害者視角,慢慢轉變為一個「經歷者」視角。這不是要你否認過去的痛苦,而是要奪回你詮釋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故事困住了,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幫你打開那個自我設限的牢籠。它讀起來不輕鬆,因為它逼迫你直視那些你不願面對的陰影,但閱讀完之後的那種通透感,非常值得。對於想在生活中有實質轉變、而非只停留在「知道」層面的讀者,這本絕對是近期書櫃裡少數真正能產生餘韻的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帶著一點點滄桑感的色調,配上那幾個大字,馬上就抓住我的目光了。最近生活裡總覺得有點卡卡的,好像被什麼無形的東西絆住了腳,想往前卻又推不動。我不是那種會特別去研究心理學的人,但心裡總有個聲音在問:我是不是哪裡想錯了?或者,是不是我給自己找了太多藉口。翻開書的前幾頁,作者的語氣很親切,不像教科書那樣冰冷,反而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輩,坐在你對面,溫柔地跟你聊心裡話。他沒有急著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先讓你把那些「以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攤開來看。我覺得光是這個過程就很有幫助了,你開始意識到,原來很多你深信不疑的信念,其實只是為了讓你舒服一點而編織出來的保護網。尤其提到那些「小小的妥協」,真的是講到心坎裡了,那些累積起來的小謊言,最後變成一座壓垮自己的大山,讓人喘不過氣。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改變不是要一次性「跳脫」,而是要從承認「不舒服」開始。

评分

我平常不太習慣看中文書以外文書籍的翻譯作品,總覺得在語氣和文化背景的轉譯上容易失真,但這本的翻譯品質相當高。它保留了原文的那種堅定而富有同理心的語調,讀起來很順暢,沒有那種硬生生的「翻譯腔」。書中探討的面向很廣,從人際界線的模糊不清,到對自我成就感的過度依賴,都有深入的著墨。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觀點,就是「舒適圈不一定是安全的,它可能只是最不費力的謊言」。這句話點醒了我,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穩定」,其實只是在重複性中尋求麻痺。這本書不像某些勵志書那樣鼓吹極端的「燃燒自己」,它強調的是一種更智慧的自我負責。它提醒我們,誠實面對自己,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而是為了停止消耗在無謂的內耗上。對於長期處於內耗狀態的朋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提供的不僅是理論,更是一套可操作的內在修復工具箱。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揭露問題」,更著重於「如何拆解困境」。很多自助書籍只會告訴你「你錯了」,然後就沒了,讀完只剩下焦慮。但這本顯然做了更深層的田野調查。它提到,當我們被困在某個痛苦迴圈裡時,通常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某樣東西——可能是失去他人的認可、失去既有的安全感,甚至是失去那個我們努力扮演了很久的角色。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細膩的練習方法,例如「角色解構練習」,要求讀者具體寫下自己為了扮演某個角色付出了哪些代價,以及如果放棄這個角色,最壞的結果是什麼。這個過程雖然有點殘酷,但非常有效率。它讓你直視恐懼的本質,而不是繞著它打轉。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長期處於「差不多就好」心態的人來說,這本書像是一劑強心針,雖然過程會痛,但清醒後的視野是全新的。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抱持著一點懷疑的態度,畢竟市面上談心靈成長的書實在太多了,很多都空泛得讓人想打瞌睡。但這本很不一樣,它的切入點非常務實,不是那種叫你「觀想宇宙能量」的玄學路線。作者很擅長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舉例,像是職場上的「好人牌」怎麼變成自我犧牲的陷阱,或是感情關係裡,我們如何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而選擇性地忽略對方的問題,甚至美化自己的受委屈。書裡分析了幾種常見的自我欺騙模式,我發現自己好幾種都中標了!特別是「未來假設型」的逃避,總想著「等我升職了」、「等孩子長大了」,卻忘了當下才是唯一真實的時刻。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雖然不低,但邏輯性很強,讀起來不會有「跳針」的感覺。它沒有給你任何拐杖,而是給你一副比較好的眼鏡,讓你重新看清自己戴著的濾鏡到底是什麼顏色。我甚至會邊讀邊停下來,拿筆在旁邊寫點東西,記錄一下自己心裡的波動,這比單純的閱讀吸收有效多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