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

皮膚微生物群:護膚、細菌與肥皂,你所不知道的新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漢布林
图书标签:
  • 皮膚微生物群
  • 微生物
  • 護膚
  • 細菌
  • 健康
  • 科學
  • 肥皂
  • 美容
  • 皮膚健康
  • 益生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史密森尼》(Smithsonian Magazine)年度十大科學書籍

多乾淨才算是「乾淨」?

人類清潔的範圍和強度已來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

我們照顧皮膚的方式不只影響自己,

也與環境和微生物息息相關。

 

從19世紀的「肥皂潮」到現代的護膚產業,如今排列在我們浴室裡的瓶瓶罐罐,陣容比從前帝王的收藏品還要可觀。這些產品的定位大多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這個主打幫人體抵禦外在世界的產業,已經成長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同時,我們卻忽略了清潔行為對於皮膚表層微生物的影響。科學家才剛開始了解這些微生物是如何影響人體的各種作用,甚至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有關。

皮膚微生物群系促使我們重新省思對肥皂和護膚的既有認知,以及為了追求身心健康所建立的日常習慣。皮膚和體表的微生物群系是人體與自然的交界處,可以算是我們的一部分,但又不完全是。隨著我們越來越了解這個複雜而多元的生態系,人類對於自身與環境的看法可能會完全改變。

 

一本好玩、有趣、可信的書。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從健康角度出發的社會史。寫作通俗易懂,表達清晰,甚至帶有奇妙的驚喜。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深入探討細菌學、社會規範及現代文化對我們身體的影響。 —Vanity Fair

 

詹姆斯.漢布林探索了人類逐漸著迷於「乾淨」的歷史,以及龐大的產業如何點燃我們對擦洗每一吋肌膚的渴望。 —Smithsonian

 

透過廣泛的研究表明,清潔並非總是美德。  Kirkus Reviews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物理学与哲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 图书简介:《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物理学与哲学》 简介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物理学与哲学》并非一本传统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宏大而私密的旅行,邀请读者穿越人类知识的最前沿,去探寻宇宙的结构、时间的本质以及我们在其中所占据的位置。本书以一种融合了严谨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与深刻的哲学思辨的独特视角,构建了一座连接观测事实与终极追问的桥梁。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揭示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是如何从伽利略的望远镜时代,一步步演进到今天的量子场论和弦理论的图景中。我们不再满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的描述,而是开始探究“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以及我们能否真正“知道”宇宙的最终实在。 第一部分:时空与光线的几何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深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世界,但其关注点并非简单的公式推导,而是时空观念的彻底革命。 第一章:不再是背景:动态的时空 我们首先考察狭义相对论如何粉碎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引入了洛伦兹收缩和时间膨胀的概念。我们将讨论“同时性”的相对性如何重塑了我们对事件的感知。重点在于,时间不再是均匀流逝的背景,而是与空间交织在一起的动态实体——时空本身。 第二章:引力的织物:广义相对论的深度解读 本章深入探讨广义相对论,将其描述为引力的几何化。我们不会止步于“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的经典表述。更深层次的探讨将聚焦于黎曼几何的优雅,以及它是如何解释黑洞视界、引力透镜效应,乃至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我们将详细剖析事件视界背后的信息悖论的早期萌芽,以及它如何预示着物理学即将迎来的另一场革命。 第三章:光速的极限与信息的边界 光速的恒定性不仅是物理学的基石,也是信息传播的终极限制。本章探讨了这一限制对因果律的塑造。我们考察了“光锥”的概念如何定义了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粒子视界),以及它与我们能影响的宇宙(事件视界)之间的微妙关系。此外,本书还将讨论当前对引力波的探测如何为我们打开了观察时空涟漪的全新窗口,加深了对动态时空的理解。 第二部分:微观世界的悖论与实在的模糊性 当我们将视角从宏大的星系转向原子内部时,物理学遭遇了其最深刻的挑战:量子力学。本部分致力于解析量子世界的非直觉性,并探讨其对“实在”的冲击。 第四章:叠加态与概率的统治 本章详述了量子力学对确定性原则的颠覆。通过对双缝实验的细致回顾,我们探讨了波函数、叠加态以及概率幅的概念。我们将深入分析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主张:测量行为导致波函数坍缩。这里,本书开始引入哲学的声音,询问“测量”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它是否暗示着观察者在物理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五章:纠缠: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爱因斯坦曾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令人不安的特性之一。本章将解析贝尔不等式及其实验验证,明确区分局域实在论与量子力学的预测。我们将探讨纠缠在量子信息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但核心仍然是哲学层面的追问:如果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瞬间关联,那么我们对“分离性”的理解是否还需要修正? 第六章:量子场论:粒子不再是粒子 为了调和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学家发展了量子场论(QFT)。本章将介绍QFT的基本思想:粒子是场的激发态,而非基本实体。我们将讨论标准模型如何通过费曼图描绘基本相互作用,以及“虚粒子”的概念如何揭示了真空本身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着量子涨落的沸腾海洋。 第三部分:宇宙的极限:从开端到终结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宇宙学的终极问题:它的起源、结构和命运。 第七章:大爆炸的余晖:宇宙学的标准模型 本书回顾了哈勃膨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标准宇宙学模型。我们将详细考察CMB谱线中的微小波动,这些波动是早期宇宙量子涨落的印记,也是未来结构形成的种子。 第八章:暗物质与暗能量: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什么 现代宇宙学面临着两大幽灵:暗物质和暗能量。本章将分析观测证据(星系旋转曲线、重力透镜、加速膨胀)如何迫使我们承认宇宙中超过95%的成分是未知的。我们将审视各种主流的候选理论(如WIMPs或修正引力),并探讨暗能量驱动的加速膨胀对宇宙终极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第九章:奇点与时间的尽头 从黑洞中心的奇点到宇宙的可能结局(大撕裂、热寂或大反弹),本书考察了物理定律在极端条件下的失效。特别关注奇点问题,它标志着广义相对论的崩溃。这引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需要一个量子引力理论来描述这些“边界”下的实在,否则我们对“开端”和“终结”的描述将是不完整的。 第四部分:超越现有物理学的探索:终极理论的哲学反思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理论物理学的前沿,探讨当前试图统一所有基本力的尝试,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之下。 第十章:弦理论与多维的几何 本章介绍弦理论作为一种潜在的量子引力理论。我们将探讨其基本假设——所有基本粒子都是一维的振动弦,以及它对额外维度的要求。重点在于,弦理论并非仅仅是一个物理学模型,它更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数学结构,引发了关于“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数学美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的深刻讨论。 第十一章:全息原理与信息宇宙 受黑洞熵研究的启发,本书将介绍全息原理——物理信息可能被编码在一个较低维度的边界上。我们将探讨这一大胆设想的含义:我们所体验的三维空间和时间,或许只是更高维度信息投影的结果。这不仅是物理学的突破,也对我们对“存在”的直觉构成了挑战。 第十二章:宇宙的独特性与多重宇宙的哲学 在理解了宇宙的物理机制后,本书的终结将回归到最古老的问题:为什么是这些定律,而不是别的?我们将讨论人择原理及其局限性,并严肃探讨多重宇宙(Multiverse)的概念。如果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个“泡泡”,那么物理学定律的“必然性”将如何被重新定义?最终,本书引导读者认识到,物理学的进步并非总是在寻找一个简单的、最终的答案,而是在不断拓宽我们对“未知”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星辰的低语》旨在为那些渴望超越教科书表面叙述的求知者提供一场思想盛宴。它不仅解释了现代物理学最尖端的发现,更引导读者思考:当我们凝视星空时,我们凝视的究竟是外部世界的实在,还是我们自身心智结构的投射?这是一本关于探索边界、拥抱不确定性,并重新定义“我们是谁”的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漢布林James Hamblin
詹姆斯.漢布林醫師(James Hamblin)擁有耶魯大學預防醫學碩士學位。《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撰稿人兼資深編輯,也是耶魯大學公共衛生政策的講師。他曾主持《如果身體會說話》(If Our Bodies Could Talk)系列節目,並出版了一本與節目同名的書籍。

譯者簡介

黃于薇
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現為文字手工業者,每日編織譯文,餵養書稿,育有二貓一子。譯有《新昆蟲飲食運動:讓地球永續的食物?》與《母性是本能?最新科學角度解密媽媽基因》(皆為紅樹林出版)。
賜教信箱:ankhmeow@gmail.com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05903
  • 叢書系列:earth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4.8 x 1.8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五年前開始,我不再洗澡了。

至少就「洗澡」這個詞最現代化的定義來說,我確實沒在洗澡。我還是偶爾會沖濕頭髮,但是我不再使用洗髮精或潤髮乳,除了洗手之外也不用肥皂。我還放棄了其他個人護理產品,像是去角質霜、保濕乳霜和體香劑這些我以往認為與乾淨清潔息息相關的用品。

我並不是要推薦這種作法給大家。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樣其實很糟糕,但是也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我很想說我是出於某些高尚、充滿道德感的動機而停止洗澡,像是因為美國人平均洗一次澡要用掉約七十六公升品質良好的水,而且用掉的洗澡水中充滿了以石油製造的清潔劑,還有用砍伐雨林來生產的棕櫚油製成的肥皂;身體護理產品透過以燃料驅動的船隻和火車運送到世界各地,其中所含的抗菌防腐劑與塑膠微粒會流入湖泊和溪流,進入我們的食物和地下水,最終回到我們體內;全球藥妝店裡陳列著一排又一排塑膠罐裝的身體護理產品,這些容器永遠無法被生物分解,最後只會一堆堆漂浮在海面上,有如一座座小島,而可憐的鯨魚還會把這些小島誤認成同類,試圖和它們交配。

最後關於鯨魚的這一句不是真的(但願如此),不過我描述的其他情況,確實是全球七十億人口日常盥洗習慣對於整個地球帶來的影響;只不過在剛開始停止洗澡時,我並沒有認真考慮到那些事情。

對我來說,停止洗澡的開頭非常簡單,甚至不是真的關乎洗不洗澡。當時的我剛搬到紐約,一切都變得更小、更貴、更艱難。我放棄了在洛杉磯的醫生職務,嘗試成為新聞工作者,從一個年薪可達五十萬美元的行業跳槽到一個全球都已趨於飽和的就業市場,幾乎和所有人的建議背道而馳。我搬進美國另一頭的一間獨立套房,回到職業生涯的最底層,四面八方都沒有明確的道路,更不用說往前走或往上爬了。有位前輩告訴我,在確定自己的方向正確之前,不要嘗試重新往上爬。

我想他的意思並不是「不要洗澡」,不過我認為,這確實是重新盤點生活中所有事物的時機。在審視自我存在的過程中,我想了想有哪些物品和習慣是我可以嘗試放棄的。我大量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量、停掉有線電視和網路、賣掉車子……減少任何可能不知不覺成為經常性的開銷。我還一度考慮住到麵包車上,因為這種生活在Instagram 上看起來非常迷人,不過遭到女朋友和周圍所有人堅決反對。

雖然買肥皂和洗髮精沒花多少錢,但是我確實思考了使用這些東西總共耗費我多少時間。行為經濟學家和生產力研究專家有時會將一些微小選擇的累加效應量化,幫助人們戒除某些習慣。打個比方:假設你住在紐約,每天抽一包菸,一年要花費將近五千美元;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若把費用預估漲幅考慮進去,戒菸可以讓你省下將近二十萬美元。如果少喝點星巴克,據我所知,你就有能力在百慕達買下第二間房子。若你每天花三十分鐘洗澡和塗抹清潔護理產品,那麼在漫長的人生當中(就樂觀地假設是一百年好了,這樣也比較好計算),你就要耗費一萬八千兩百五十個小時在洗浴上;這樣算下來,不洗澡可以讓你的人生空出兩年多的時間。

親朋好友都認為我沒辦法好好享受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因為我會變得骯髒邋遢、蓬頭垢面,我媽更是擔心我會因為沒洗掉病菌而生病。或許我會想念常人都有的清潔保養習慣,那些習慣驅使我們花費時間在自己身上、讓我們至少看似能向世界展露自己想呈現的樣子。或許我會想念好好洗個熱水澡的簡單儀式,還有每天早晨醒來都感覺自己煥然一新、準備好面對這一天的感覺。

但是如果這些情況都沒有發生呢?要是我實際上變得更少感冒、看起來更體面,而且找到其他更好的例行習慣和儀式呢?要是浴室裡的那些產品,從洗去頭髮油脂的洗髮精、補充油脂的潤髮乳,到清潔皮膚油脂的肥皂、補充油脂的保濕乳霜,最大的功用就是讓我們購買更多產品呢?如果你從來不曾停止使用這些東西好幾天,要怎麼知道它們實際上功效如何?

「我知道不洗澡會怎麼樣,」 抱持懷疑態度的人最常這樣回答,「那感覺很糟。」對於這個答案,我會說,沒錯。我知道嗜喝咖啡的人沒喝咖啡會怎麼樣,那感覺很糟。我知道參加一場不認識半個人的派對會怎麼樣,那感覺很糟。我知道沒經過訓練就去跑馬拉松會怎麼樣,那感覺很糟。不過我也知道慢慢減少咖啡因的攝取量是什麼感覺,在新的社交圈中變得越來越自在是什麼感覺,還有身體越來越強健、跑完四十二公里也不會彷彿快要往生是什麼感覺。

人體越是逐步適應這些改變, 就越能接受、甚至樂在其中。改變日常清潔習慣,也可以說是同樣的道理。我逐漸減少清潔產品的用量,經年累月下來,需要的用量也越來越少,或者至少可以說,我漸漸認為自己不再需要用到那麼多。我的皮膚慢慢變得沒那麼油膩,長濕疹的地方也越來越少。我身上沒有松樹或薰衣草的味道,但是也不會像以前還常在腋窩噴塗體香劑時,只要一天沒用就飄出像洋蔥般的體味。依我女朋友的話來說,我聞起來「像個人」。我從最初的懷疑態度,轉變成興致盎然。

我很清楚自己也有難聞的時候,不過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少,而且我開始知道什麼情況下會有體味。出汗或有體味,通常是伴隨著其他因素出現,例如壓力大、睡眠不足,基本上就是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當我去家裡位於威斯康辛州的林場,或是到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度假健行時,可能好幾天都沒有室內衛浴設施可用,但我幾乎可以肯定自己聞起來、看起來都算像樣。但是在除了通勤之外根本懶得出門的冬天,我就會覺得自己有點邋遢,身上聞起來也有一點味道。實質上來說,我變得越來越懂得身體「想告訴我」的訊息。身體似乎不會那麼常要我「洗澡」,而是要我「出去外面走走、與人互動等等」(我的身體表達意見時偶爾還是會用「……等等」含糊帶過)。

我之所以能停止洗澡,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以美國社會普遍存在、根深蒂固的成見來說,我天生就擁有比較容易被接納的條件:我是一個行動自如、外表健康的白人男性;我還算年輕,買得起比較合身且不會破破爛爛(有時甚至是故意設計成有破洞)的衣服,也能定期清洗更換衣物;我受過教育,能流利使用當地的主流語言。光憑這些,就代表我這輩子都不必像某些人一樣,得要符合別人對外貌的特定期待才能得到應有的認同。就算不洗澡或是不打理儀容,我還是很有可能被別人看作能勝任工作或具備專業的人,也不太會因為儀容被餐廳拒於門外。換句話說,我幾乎什麼也不用做,就會被當作是乾淨衛生的人。

長久以來衡量這些事情的社會標準,與許多因素密不可分,尤其是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的歷史。關於乾淨,有些標準幾乎放諸四海皆準,那是源自於演化過程中為了避免染病及自保所產生的厭惡和反感;但也有些標準遠遠超出了傳染病或毒物暴露的科學範疇。我們用來保護自己免於生病的清潔習慣,已經混雜了由社會認定、透過複雜的信念系統延續的例行公事;這些信念系統定義了我們在世界上的定位,讓我們在歸屬感與獨特性之間達到適當的平衡。就連如何照顧身體這種最私人的決定,長久以來也受到龐大的權力結構影響及操控。

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取得了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並完成預防醫學的住院醫師訓練。相較於過度著重於被動應對和局部暫時性治療、導致治標不治本的醫療文化,預防醫學這門相對新穎的醫療專科應該能發揮平衡作用。預防醫學的重點在於如何防範疾病發生,而關鍵往往在於最基本的事物,像是適當的食物、乾淨的飲水,以及能夠安居的環境,讓人可以過著充實積極、富有意義的生活。健康對於每個人代表的意義不同,但是多少都關乎一個人有多大的自由能夠好好生活、發展人際關係、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尤其是財務與時間上的自由度。

這個基本道理,讓我更加好奇人們在皮膚護理上總共花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以及是哪些標準決定多乾淨才算是可以接受。其中很多標準都可以追溯到某個產業,它在過去兩百年來推銷給人們無數關於健康、幸福、美容的承諾,以及各式各樣「表面工夫」帶來的認同。於是,從十九世紀的「肥皂潮」(soap boom)到現代的護膚產業,我花費好幾年的時間研究肥皂的歷史與科學,解構它所孕育的財富、產品和信念系統。在訪問過微生物學家、過敏科醫師、遺傳學家、生態學家、美容師、香皂愛好者、創業投資業者、歷史學家、艾美許人(Amish)、國際援助工作者,還有幾位坦誠以告的詐騙分子之後,我開始認為我們正處於乾淨這個基本概念出現重大變革的轉捩點。

全球的肥皂、清潔劑、體香劑、護髮和護膚產品市場, 如今產值高達數兆美元。排列在現代浴缸和浴櫃上的瓶瓶罐罐,陣容比從前帝王的收藏品還要可觀。這些賣給我們的產品,定位大多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這個主打幫人體抵禦外在世界的產業,已經成長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在全球人類的清潔範圍和強度逐步增加的同時,我們也忽略了清潔對於皮膚表層數兆微生物的影響。科學家才剛開始了解這些微生物是如何影響人體的各種作用。皮膚上絕大多數的微生物似乎不只是無害的存在,而且對皮膚的功能有著重要影響,甚至關係到免疫系統的運作。

皮膚微生物群系是一個全新的重要考量因素,促使我們重新省思對肥皂和護膚的既有認知,並慎重思考我們大多數人為了追求身心健康所建立的日常習慣。皮膚和體表的微生物群系,是人體與自然的交界處。人體的微生物可以算是我們的一部分,卻又不完全是。隨著我們越來越了解這個複雜而多元的生態系,人類對於自身與環境分野的看法有可能會完全改變。

總歸來說,這本書是要鼓勵大家接受身體與皮膚周遭世界的複雜性,即使你想繼續維持洗澡的習慣也沒關係。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潛在價值,或許在於它能為「個性化保養」提供更科學的依據。畢竟,每個人的皮膚微生物群組成絕對是不一樣的,就像指紋一樣獨特。如果我們能了解自己皮膚上最主要的「居民」是誰,或許就能更精準地對症下藥,而不是盲目跟隨網紅推薦的產品。舉例來說,可能某種常見的痤瘡桿菌,在A的皮膚上是平衡的幫手,但在B的皮膚上卻會引發炎症。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初步的自我觀察或測試方向(即使只是概念性的啟發也好),讓讀者意識到「標準化保養」的局限性,那就太成功了。我預期,讀完後,我會對「洗臉機率」和「保養品更替週期」有全新的判斷標準,不再輕易被市場上的各種「最新科技」迷惑。它應該能讓我們從「外在修補」轉向「內在調養」,由內而外地建立一個強健、有韌性的皮膚屏障。這對於長期面對空污和高壓生活型態的現代人來說,是相當實用的知識投資。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非常貼合時下潮流,特別是在全球對於環境永續和個人健康意識抬頭的背景下。我們現在不只關心自己吃什麼、用什麼,連「擦在身上的」東西都越來越講究成分了。看到書名裡提到「肥皂」,我馬上聯想到手工皂和天然清潔產品的興起。這背後推動的動力,很可能就是大家意識到傳統化學清潔劑對皮膚生態的衝擊。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更深層的理論支持,解釋為什麼某些成分會擾亂微生物平衡,那對我挑選未來的護膚品肯定有決定性的幫助。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而是能更細膩地分析,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生活壓力下,我們的皮膚微生物群會如何變化,進而需要什麼樣的「微環境」來維持穩定。如果內容能觸及到「皮膚自癒力」與微生物群的關係,那就更棒了,感覺就像是解鎖了身體內建的修復系統說明書一樣。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作者能把「皮膚微生物群」這種聽起來很硬核的生物學名詞,轉化成大眾能理解的科普內容,絕對需要高超的敘事技巧。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比喻或故事來描繪這個微觀世界。畢竟,要讓一般讀者對看不見的東西產生共鳴,難度不低。會不會像在描述一個熱鬧非凡的微型城市,每個細菌都有它的工作崗位,而我們的皮膚就是這座城市的基礎建設?這種「擬人化」或「生態化」的描述,通常能大大提升閱讀的樂趣。而且,如果內容能帶出一些歷史脈絡,像是人類過去在衛生條件不佳的環境下,是如何與這些微生物共存演化的,或許能讓我們對現代的「潔淨崇拜」有個更宏觀的反思。總之,我對這本書如何平衡嚴謹的科學資訊和引人入勝的故事線感到非常期待,希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場充滿驚奇的皮膚探索之旅。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導讀(雖然還沒開始看正文啦,但光是簡介就夠吸引人了),我發現它似乎在挑戰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像是,過度使用標榜「強力抗菌」的沐浴乳,真的就是好事嗎?這簡直是直指現代人最常犯的「過度清潔」迷思啊!我身邊一堆朋友,只要覺得哪裡有點癢,第一反應就是拿抗菌產品猛洗,總覺得把細菌清光光就安全了。但如果這本書的論點是建立在紮實的科學基礎上,那麼這種「零細菌」的追求,可能反而會破壞我們皮膚原有的防禦機制。它讓我開始思考,那些廣告裡常常強調的「潔淨感」,是不是其實是以犧牲皮膚健康為代價換來的虛榮感?我想,作者應該會用很多實驗數據來佐證,說明我們皮膚上的那些「非我族類」,其實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點像是身體的守門員。這種從「敵人」到「夥伴」的視角轉換,實在太有意思了。我個人對這種科學與生活連結緊密的書籍一向很有興趣,畢竟,知識就是要用來指導日常生活的嘛,而不是鎖在象牙塔裡。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蠻引人注目的,那種帶點醫學感又不失親和力的配色,讓人在書店看到時,會忍不住想翻開來瞧瞧。光是看到「皮膚微生物群」這幾個字,就覺得很有意思了。我們平常照鏡子,最直接面對的就是自己的皮膚嘛,但總覺得皮膚就是一層保護膜,頂多就是長痘痘、過敏這些問題。沒想到,裡面竟然還藏著這麼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熱鬧世界!這讓我想到,以前對皮膚的認識,大概就是停留在擦保養品、防曬這些基礎層面,現在看來,我們的認知可能太淺薄了。書名裡的「護膚、細菌與肥皂」,這三個關鍵詞串連起來,馬上就勾勒出一幅畫面:我們每天洗澡、保養,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其實蘊含著複雜的生態平衡。尤其現在大家對「益生菌」這類名詞都不陌生了,既然腸道有益生菌,皮膚上難道就沒有嗎?這個概念的轉變,其實蠻顛覆傳統的清潔觀念的。我猜,作者應該會花不少篇幅,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看不見的「好鄰居」是如何默默守護我們的健康,而不是一味強調「殺菌」有多重要。期待它能幫我徹底釐清,到底什麼樣的清潔方式,才是真正對這層生態友善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