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獄下小說轉向人性的開掘:從《儒林外史》到《紅樓夢》,從時事政治的諷刺到禮教世俗的批判

文字獄下小說轉向人性的開掘:從《儒林外史》到《紅樓夢》,從時事政治的諷刺到禮教世俗的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昌渝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清代文学
  • 小说研究
  • 《儒林外史》
  • 《红楼梦》
  • 讽刺文学
  • 人道主义
  • 文化批判
  • 礼教批判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

  戰亂後的新氣象,是異族的高壓統治;
  是文化的重新融合,是文人之夢魘;
  卻也是小說之新生——


  時值清初,當權者大興文字獄。
  為避殺身之禍,政治小說至此銷聲匿跡,甚至連志人小說也因此沉寂。
  面對這樣的時代,也無法澆熄文人創作的熱情。

  在重重鐐銬的環境中,政治的高壓並不能消滅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反而驅使小說的創作題材向人的精神領域開拓。《儒林外史》讓被科舉制度扭曲了的人性在讀者面前搬演;《紅樓夢》演繹禮教制度下美好心靈被殘酷現實湮滅的悲劇。

  這些作品使小說的批判精神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度,亦實現了小說從講故事到寫心靈的歷史性轉變。

  【講史和英雄傳奇的插空補缺】
  清代講史小說通常是在已有的歷史系列中插空補缺,或者是選取某個歷史段落作別樣的撰述,或者是貫通全史作通史演義,或者對明代舊作進行修訂補綴,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局面。

  《隋唐演義》兼採野史傳說,內容新異奇趣;《女仙外史》透過英雄傳奇,替舉兵造反的唐賽兒翻案。這些以人物為中心表現歷史的小說,使得清代小說的文學性逐漸大於歷史知識性。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之大成】
  諷刺小說的諷刺對象是人性弱點、世情病態和社會弊端。講究真實,而不致流於誣衊;並透過隱曲手法,使小說不類同於譴責。無論是虛是實,都一針見血的撕裂人性和社會現象,及其所包藏的可笑可鄙可惡之義。

  吳敬梓從生活中捕捉到具有諷刺意味的瞬間,揭開了包裹著醜惡人心的美麗面紗。高雅後的低俗,莊嚴後的滑稽,仁義後的無恥,高論後的無知……一一重現於讀者眼前。

  【《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紅樓夢宛如時代警鐘,是棄、守禮教兩方的相互質疑與對抗。

  曲折情節中,人與人交織出的網狀關係,共同演繹的情節看似偶然,實是必然的結果。離盡才子佳人,散盡鐘鳴鼎食之家;既寫處遇情愛之大悲,更是一家一朝之大悲。作者描寫的角度相互交織,能見時代風貌,亦見個人心靈。

本書特色

  本書從探討清初高壓的政治環境為引,探討小說從單純的記史志人,到著重於人性心靈的描繪。除了提及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長篇章回小說《紅樓夢》之外,亦探討了英雄傳奇小說、講史小說以及宗教小說在清朝前期的發展概況,使讀者更能全面了解清初盛世的文人所著小說題材的轉變。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那本书: --- 《古都光影:二十世纪初都市的日常生活与记忆构建》 图书简介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沧海文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页数: 480页 一、本书概述 《古都光影》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部聚焦于特定时空背景下,个体生命经验与城市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精微考察。本书以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某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代称“津海”)为研究核心,深入剖析了这一关键转型期,都市空间、新兴媒介和日常生活实践如何共同塑造了早期现代中国人的集体与个人记忆。 作者李明德教授,以其扎实的档案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文化洞察力,摒弃了以往侧重于政治变迁和精英阶层活动的传统史学路径,转而将目光投向“被遗忘的角落”——市井、弄堂、茶馆、戏园子、电车轨道旁以及新兴的百货公司内部。本书旨在重建一个有温度、有质感、充满生活气息的都市图景,揭示在剧烈的现代化冲击下,传统的生活秩序是如何被瓦解、重组,并最终凝结为一代人的复杂情感记忆的。 二、核心主题与章节结构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开对津海都市生活的解码: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构——从街巷到“现代”的场所焦虑 本部分首先关注城市地理形态的急剧变化。津海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开埠、租界扩张与城市规划的引入。作者通过对旧地图、建筑图则和早期房产广告的细致比对,描绘了传统里弄的消融与新式里弄、公寓大楼的崛起。重点探讨了“公共空间”的界限如何模糊——茶馆不再仅仅是交易场所,而是新思想的试验田;而新兴的公园和公共广场,则成为阶层和性别区隔的新战场。作者特别关注了“场所记忆”的断裂:当熟悉的地标消失,居民如何通过口述和物件来维系对旧日生活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时间与节奏——机械化生产下的生活速度 现代都市的标志之一是时间观念的改变。本书深入分析了钟表、电报、电话以及最早期的电力供应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日常节奏。作者查阅了早期报纸上关于“迟到”的社会批评、工厂作息表以及人力车夫与职员对时间的“讨价还价”记录。这一部分尤为精彩地对比了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化时间与家庭中女性主导的、更具弹性的“生物钟时间”之间的张力。这种速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效率”和“浪费”的理解。 第三部分:感官的盛宴——大众娱乐与媒介的渗透 二十世纪初的津海,是感官刺激爆炸的试验场。本书大量引入了对早期电影院、月份牌画片、流行歌曲和地方戏曲的分析。作者认为,这些新兴媒介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构建现代审美和身份认同的强大载体。通过分析月份牌画报上的服饰描摹和广告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审美如何混杂,塑造出“摩登”女性的新形象。同时,对早期报纸“小报”内容的梳理,揭示了民间社会对官方叙事之外的都市流言、奇闻异事的消化过程。 第四部分:物质的诱惑——消费主义的初啼与家庭经济学 本部分聚焦于消费实践。随着百货公司的出现,购物从一种必需品采购行为,演变为一种自我表达的仪式。《古都光影》详尽考察了洋货、国货的竞争态势,以及家庭主妇在这一新消费环境下面临的决策困境。作者运用家庭收支记录和早期“持家之道”手册,探讨了“体面”的成本,以及消费行为如何成为衡量家庭社会地位和道德水准的隐性指标。这种对物质的迷恋与对传统节俭美德的坚守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这一时期都市生活最核心的内在冲突。 三、研究方法与史料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融合了社会史、文化人类学和城市地理学的视角,辅以扎实的文献学考证。主要的史料来源包括: 1. 公共档案: 租界工部局、市政厅的设施维护记录、消防日志、人口普查残件。 2. 私人文献: 购买的日记、信件(部分由家族后人提供)中对日常琐事的描述。 3. 视觉材料: 稀有的月份牌、明信片、早期商业广告和城市风俗画。 《古都光影》不仅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城市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更为理解现代性在中国语境下的复杂性,提供了生动而细腻的个案分析。它让我们看到,现代化的进程并非一道直线,而是在无数个日常选择、感官体验和空间冲突中,被具体地、充满人情味地创造出来的。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昌渝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家,現任《文學遺產》編委、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任、日本東北大學東北亞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學術專長是古典小說,現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歷經二十多載寫就《中國小說發展史》。

图书目录

自序
導論
清代前期小說的變遷和藝術高峰
 
第一章 康乾盛世與小說的變遷
第一節 文字獄對小說的禁錮
第二節 時事政治小說和志人小說的沉寂
第三節 小說不干涉時世,向人的心靈世界開掘
 
第二章 講史和英雄傳奇
第一節 朝代講史系列的插空補缺
第二節 講史舊作新編
第三節 《女仙外史》與「說唐」系列作品
第四節 《說岳全傳》等
第五節 《綠野仙蹤》和《野叟曝言》
 
第三章 諷刺小說的絕響──《儒林外史》
第一節 清代寓言式諷刺小說
第二節 吳敬梓的生平、思想和創作
第三節 《儒林外史》的士人眾生相
第四節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第五節 《儒林外史》的傳播和影響
 
第四章 《歧路燈》與家庭倫理小說
第一節 《林蘭香》
第二節 靜恬主人《療妒緣》、《金石緣》
第三節 李綠園《歧路燈》
 
第五章 古代小說藝術頂峰──《紅樓夢》
第一節 曹雪芹的家世生平
第二節 《紅樓夢》的成書
第三節 《紅樓夢》的愛情婚姻悲劇
第四節 《紅樓夢》的人物描寫和結構藝術
第五節 後四十回與程偉元、高鶚
第六節 《紅樓夢》的歷史地位和巨大影響
 
第六章 宗教小說
第一節 《醉菩提全傳》與濟公系列作品
第二節 《呂祖全傳》與道教小說
第三節 《儒交信》與天主教小說
 
第七章 文言小說的兩大流派
第一節 擬唐派──《聊齋》之餘緒
第二節 擬唐前派的代表──《閱微草堂筆記》
第三節 《新齊諧》及其他
 
參考文獻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3926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問世以來,近百年間,這類作品可以說林林總總,其中小說斷代史、類型史居多,小說全史也有,然全史鮮有個人編撰者。集體編撰,集眾人之力,能在短時間裡成書,且能發揮撰稿者各自所長,其優勢是明顯的,但它也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弱點:脈絡難以貫通。即便有主編者訂定體例,確定框架,編次章節,各章撰稿人卻都是秉持著自己的觀點和書寫風格,各自立足本章而不大能夠照應前後,全書拼接痕跡在所難免。因此,多年以前我就萌發了一個心願:以一己之力撰寫一部小說全史。

  古代小說研究,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比詩文研究要年輕得太多,作為一門學科,從「五四」新文學運動算起,也只有百年的歷史,學術在不斷開拓,未知的空間還很大。就小說文獻而言,今天發現和開發挖掘的就遠非魯迅那個時代可以相比的了。對於小說發展的許多問題和對於小說具體作品的思想藝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史貴實、貴盡,而史實正在不斷產生,每過一秒就多了一秒的歷史,「修史」的工作也會一代接續一代地繼續下去。

  小說史重寫,並不意味著將舊的推翻重來,而應當是在舊的基礎上修訂、補充,在想法上能夠與時俱進。我認為小說史不應該是小說作家、作品論的編年,它當然應該論作家、論作品,但它更應該描敘小說歷史發展的進程,揭示小說演變的前因後果,呈現接近歷史真相的立體和動態的圖景。小說是文學的一部分,文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小說創作和小說形態的生存及演變,與政治、經濟、思想、宗教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揭示這種複雜關係洵非易事,但它卻是小說史著作必須承擔的學術使命。小說史既為史,那它的描敘必須求實。經過時間過濾篩選,今天我們尊為經典的作品固然應該放在史敘的顯要地位,然而對那些在今天看來已經黯然失色,可是當年在民間盛傳一時,甚至傳至域外,對漢文化圈產生了較大影響的作品,也不能忽視。史著對歷史的描述大多不可能與當時發生的事實吻合,但我們卻應當努力使自己的描述接近歷史的真相。

  以一己之力撰寫小說全史,也許有點自不量力,壓力之大自不必說。從動筆到今天完稿,經歷了二十多個年頭,撰寫工作時斷時續,但從不敢有絲毫懈怠。我堅信獨自撰述,雖然受到個人條件的諸多局限,但至少可以做到個人的小說觀念能夠貫通全書,各章節能夠前後照應,敘事風格能夠統一,全書也許會有疏漏和錯誤,但總歸是一部血脈貫通的作品。現在書稿已成,對此自己也不能完全滿意,但限於自己的學識,再加上年邁力衰,也就只能如此交卷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取徑讓我聯想到台灣本土文學的發展,我們早期也經歷過戒嚴時期,知識分子也曾在言論的限制下,轉而從鄉土、風俗、家庭倫理中尋找可以著墨的空間。因此,我很期待作者能運用一種既宏觀又兼具細膩觀察的視角,來處理這兩部小說。如果作者能將清代中國的「文字獄」氛圍,與其後續小說中「人性」的爆發力做一個深刻的對照,或許能為我們這些身處後威權時代的讀者,提供一種新的參照系。特別是《紅樓夢》中那種近乎宿命論的悲劇感,它是不是在「禮教世俗」的批判到達極致後,自然而然浮現的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問?這本書能不能幫我解開這個疑惑,而不是簡單地做文本的「去政治化」處理,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是想建構一套由外而內、由顯而隱的批評光譜。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處理「轉向」的過程,這個轉向是漸進的、是突兀的,還是某種必然的文學演化軌跡?例如,《儒林外史》中對讀書人「假道學」的揭露,與《紅樓夢》中對賈府眾人「情不情」的描寫,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繫是什麼?如果作者能精準地指出,在「文字獄」的陰影下,對「人性」的開掘,實際上成為了一種最高明的政治反抗,一種無法被當權者完全磨滅的精神殘餘,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極高了。這不只是在讀文學史,更像是透過文學在重建一個時代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深度挖掘,才是我作為讀者最想看到的。

评分

坦白說,看到「從時事政治的諷刺到禮教世俗的批判」這個副標題,我立刻想到我大學時期讀那些文學史時的課本,總是很制式地把《儒林外史》定位為反科舉,把《紅樓夢》定位為反封建。但這本書顯然不滿足於這種表面功夫。我更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細膩地爬梳出,當諷刺的利刃在時事政治那裡用盡力氣後,筆鋒如何轉向更深層次的、幾乎無孔不入的「禮教世俗」?這種世俗的束縛,遠比單純的政治高壓更讓人窒息,它滲透到每一個角色的日常對話和行為模式中。我希望作者能給出一些具體的文本分析,讓我們看到,那些在禮教規範下扭曲、掙扎的人性,是如何在作者的筆下被「開掘」出來的,那種無聲的抗議與妥協,或許比直接的政治口號更震撼人心。

评分

我對於這種橫向比較式的研究方法感到相當興奮,畢竟要在一本書中同時處理《儒林外史》和《紅樓夢》,且還要穿插「文字獄」、「人性開掘」、「政治諷刺」、「禮教批判」這麼多層次的議題,對作者的功力是一大考驗。通常,處理其中任何一個議題都已是專門的學問了。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探討一種「文學焦慮」:當最直接的政治批判空間被壓縮時,創作者的目光如何被推向內在,去挖掘那些結構性的、影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倫理困境。如果作者能證明,對禮教世俗的批判,其實是比對時事政治的諷刺更持久、更具穿透力的批判武器,那將會是一個非常精采的論點。我希望書中的論述是紮實且有說服力的,而不是空泛地將兩部名著並置比較而已。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光是「文字獄下」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清代那種白色恐怖的氛圍,知識分子在夾縫中求生存,文字成了唯一的武器。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在高壓的環境下,捕捉到小說文本中那種微妙的人性轉折。特別是從《儒林外史》到《紅樓夢》這兩部巨著的對比,一個是科舉制度下的世態炎涼,另一個是家族興衰中的兒女情長,兩者在時代背景下,所呈現出的「人性開掘」究竟有何異同?我預期作者會深入分析,在政治高壓下,文學如何從外部的諷刺轉向內在的探索,也許會觸及到那些不能明說,只能在字裡行間隱晦表達的情感與掙扎。這種從外在批判到內在省思的轉向,對於理解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脈絡,肯定有很獨到的見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