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長同行,照顧腦性麻痺兒童

與家長同行,照顧腦性麻痺兒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臺大專業醫療團隊
图书标签:
  • 脑性麻痺
  • 儿童康复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特殊教育
  • 育儿指南
  • 健康养育
  • 儿童护理
  • 家长支持
  • 康复训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腦性麻痺兒童相關的療育強調「以家庭為中心」,
家長若能更了解這個疾病,便可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療效。
 
  ◆什麼是腦性麻痺?
  ◆該如何照顧腦性麻痺兒童?
  ◆腦性麻痺有哪些常見的併發症?
 
  腦性麻痺兒童的嚴重程度差異極大,從症狀很嚴重的、需要他人24小時照護,到症狀很輕微的、可以自行走路和自我照顧的都有。透過本書,可讓家長了解這種疾病可能遇到的一般狀況,以及常見的併發症處理,但臨床上仍需以醫療人員的建議為主,隨時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聯繫溝通,以便獲得最適當的資源與協助,使腦性麻痺兒童也能踏出逐漸成長的步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與家長同行,照顧腦性麻痺兒童》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其内容将完全围绕该书可能涵盖的领域进行拓展和深化,避免提及该书的书名或与特定书籍内容重复。 --- 聚焦早期干预、融合教育与家庭赋能的深度指南 书名: (此处应为您的书名,但根据要求,我们将侧重描述其核心主题的广泛内涵) 主题聚焦: 脑性麻痺儿童的全面发展、家庭支持系统构建、跨专业协作与长期规划 第一部分:认识与理解——从诊断到早期介入的基石 本书深入探讨了脑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这一复杂神经发育障碍的本质、成因与临床表现。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更是一份指导家长和专业人士如何科学、人文地理解儿童个体差异的指南。 核心内容详述: 1. 脑性麻痺的多元光谱: 详细解析了依据GMFCS(运动功能分级系统)、MACs(精细动作功能分类系统)等国际标准对CP进行细致分类的重要性。内容涵盖痉挛型、运动障碍型、混合型等主要类型在运动、姿势控制以及伴随症状上的不同表现。强调早期识别的标志性信号,帮助家长区分正常发展中的“小差异”与需要专业关注的“发展迟缓”。 2. 早期筛查与诊断流程: 系统阐述了从新生儿高危筛查(如核磁共振、代谢筛查)到神经科专科会诊的完整路径。特别关注在婴幼儿阶段,如何通过观察抬头、翻身、坐立等关键里程碑的达成情况,预判潜在的运动功能发展趋势,并强调家长在记录儿童发展细节中的关键角色。 3. 神经发育的最新视角: 引入当代神经科学的观点,解释损伤如何影响大脑连接和功能重塑(神经可塑性)。这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础,理解为何早期、高强度、多感官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 第二部分:干预策略的精细化实践——跨越物理、职业与言语治疗的整合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套整合性的干预框架,旨在最大化儿童的潜能,而非仅仅“治疗”残疾。它强调干预措施必须是高度个体化、情境化且持续性的。 核心内容详述: 1. 物理治疗(PT)的进阶目标: 超越基础的拉伸与力量训练。本书详细介绍体位管理(Positioning)在预防继发性畸形中的作用,例如髋关节半脱位、脊柱侧弯的预防策略。深入探讨了动态平衡训练、功能性步态分析以及辅助行走装置(如助行器、支具)的选择与调整,确保治疗目标与日常生活质量紧密挂钩。 2. 职业治疗(OT)与日常生活自理: 重点关注精细动作技能的培养,包括抓握、释放、双侧协调等,这些是参与游戏和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本书阐述了如何通过环境改造(如适配的餐具、电脑输入设备)和任务分解(Task Analysis),帮助儿童逐步实现穿衣、进食、个人卫生等自我照顾能力,从而增强其独立性。 3. 言语、吞咽与沟通(SLP): 探讨CP儿童常见的言语发展延迟、构音障碍以及吞咽困难(Dysphagia)。内容不仅包括口部肌肉的直接训练,更侧重于引入替代性和辅助性沟通系统(AAC),如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语音输出设备。强调吞咽安全的评估与家庭喂养技巧的调整,以应对误吸风险。 4. 辅助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y, AT)的赋能: 系统介绍从简单的触控笔到复杂的眼动追踪系统在学习和沟通中的应用。指导家长和治疗师如何评估儿童的需求,并选择最适合的AT设备,将其融入日常学习与娱乐活动中,真正实现“技术平权”。 --- 第三部分:家庭系统支持与亲职赋能——“同行”的艺术 本书深刻认识到,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治疗师”和“倡导者”。本部分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积极、资源充足的家庭支持生态系统。 核心内容详述: 1. 家长角色的转变与心理调适: 直面家长在面对长期照护挑战时可能经历的“丧失感”、“疲惫感”与“身份重塑”。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如设置现实的期望值、管理照护压力(Caregiver Burnout)、以及如何有效进行自我关怀,确保照护者自身的健康。 2. 构建高效的跨专业沟通网络: 指导家长如何成为孩子医疗与教育团队中的积极成员。内容包括如何清晰地向医生、治疗师描述家庭观察到的变化,如何解读复杂的评估报告,以及如何确保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干预目标保持一致性,避免“治疗冲突”。 3. 经济与资源管理: 详细梳理可获得的政府补贴、保险理赔流程,以及如何为昂贵的辅助设备、长期照护寻找资金支持。提供实用的资源地图,帮助家庭找到本地的康复中心、支持小组和法律援助机构。 --- 第四部分:从学前到融合教育的无缝衔接——迈向社会参与 儿童的发展目标是融入社会。本书在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教育环境和未来规划,强调包容性环境的创建。 核心内容详述: 1.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P): 深入解析如何参与制定和执行针对CP儿童的IEP或IP流程。强调制定目标时,必须同时关注学术目标和功能性生活技能目标。指导家长如何倡导教室环境的合理无障碍改造(如桌椅高度、无障碍通道)。 2. 社交互动与同伴接纳: 探讨CP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促进社交技能发展的策略。包括如何向同伴解释CP,如何组织包容性的游戏活动,以及如何培养儿童的自我倡导(Self-Advocacy)能力,使其能主动表达自身需求。 3. 青春期过渡与成人期规划: 本书提前布局未来。探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CP儿童的影响,以及如何开始讨论职业探索、高等教育支持、以及独立生活技能的训练。强调提早规划,确保未来生活的延续性和尊严。 --- 总结展望: 本书的宗旨是提供一套扎根于证据、充满人文关怀的实用工具箱。它旨在将家长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决策者和协作伙伴,最终实现与孩子“共同前行”,最大化每一个脑性麻痺儿童的潜力与生命质量。它是一部涵盖从出生到成年,贯穿生活每一阶段的深度参考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本書由臺大專業醫療團隊執筆
賴彥廷 
 
  新竹臺大分院 早療中心主任
 
黃瓊瑩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陳怡君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李筱媛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林幸儒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語言治療師
 
黃淑俐 
 
  新竹臺大分院 營養室營養師
 
謝明潔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潘怡如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洪蘆妍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語言治療師
 
張佳真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賴禹霖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劉伃書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黃郁庭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語言治療師
 
鄭光庭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陳以青 
 
  新竹臺大分院 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詹仁輝 
 
  新竹臺大分院 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吳欣儀 
 
  新竹臺大分院 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林世媛 
 
  新竹臺大分院 社會工作室主任
 
蔡馨誼 
 
  新竹臺大分院 早療中心個案管理師
 
許家睿 
 
  新竹臺大分院 小兒部主治醫師
    
江明弘 
 
  新竹臺大分院 骨科部主治醫師
 
林家瑋 
 
  臺大醫院 復健部主治醫師
 
陳葆如 
 
  新竹臺大分院 眼科部主治醫師
 
汪佑寶 
 
  新竹臺大分院 牙科部牙醫師
 
鄧伊婷 
 
  新竹臺大分院 牙科部主任
 
繪者簡介
 
陳怡君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郭瑞芬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將早期療育經驗,分享給更多人  余忠仁
「與家長同行」是多麼重要  王亭貴
走過這段笑淚歲月的最佳夥伴  陳文翔
為提升腦性麻痺兒童的生活品質,一起努力  吳爵宏
兒童復健領域最困難、複雜的挑戰  吳欣治
教養孩子的路上,您不孤單  朱思穎
 
.導讀
 
.恩恩的生日願望
 
.Part 1  什麼是腦性麻痺?
認識腦性麻痺
 
.Part 2  日常生活基本功能
擺位與攜抱
坐姿
吃飯這回事
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行走與如何自己穿鞋、脫鞋
 
.恩恩上學去
 
.Part 3  跟孩子一起準備上學去
腦性麻痺小朋友的居家肌力及牽拉運動
和孩子一起玩玩具
與孩子共讀繪本
上學準備
腦性麻痺兒童的福利補助、輔具資源、教育銜接
 
.Part 4  認識腦性麻痺常見併發症
腦性麻痺兒童的癲癇及相關處置
腦性麻痺兒童髖關節移位的追蹤與治療
腦性麻痺兒童的痙攣張力治療
腦性麻痺兒童的眼部表徵
腦性麻痺兒童的口腔保健技巧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13141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將早期療育經驗,分享給更多人
余忠仁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新竹臺大分院 院長
 
  國人婚嫁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逐年遞延,出生率長居世界末位。2021年出生人數更為歷史之末,預期2022年將更創新低。新竹縣市為台灣出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拜科技園區產業聚落之賜,大新竹地區的生活環境與平均收入逐年上升。然而新竹地區幅員廣大,城鄉差距顯著,婚生年齡高,對於兒童教養非常重視,早期療育需求也高。
 
  早期療育是針對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兒童採取的個別性整合醫療照護,在國內發展經年,唯因相關醫療給付不足,鮮少醫院願意完整投入。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的早期療育中心已成立二十餘年,持續於新竹地區深耕,提供在地化醫療。感謝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各方人士的挹注熱心,尤其是唐祖慈老師的投入,得以完備團隊,充實業務,永續發展。近年來,除了醫療臨床業務之外,也積極深入社區,與社會及教育界有更多的交流。
 
  「腦性麻痺兒童」是早期療育服務對象中相當重要的一群,需要各專業成員團隊合作介入,才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感謝本院早期療育團隊,集結了眾人之力,包含:復健科、小兒科、精神科、骨科、眼科、牙科……等多科醫師,一起攜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個案管理師……等,共同集思廣益,為腦性麻痺兒童家庭撰寫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讓社會大眾能對腦性麻痺有更完整的認識。希望藉由此書的出版,能讓家長在陪伴腦性麻痺兒童成長的路上,不感到孤單;也希望能將新竹臺大分院的經驗,分享給更多人,讓腦性麻痺的孩子們,都能揮灑出屬於自己生命價值的光芒。
 
  然而早期療育並不限於腦性麻痺兒童,期待本院的早期療育團隊能逐步建置更完整的照護團隊、空間與流程,拓展到所有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的照護,嘉惠更多需要此類資源的孩童。 
 
「與家長同行」是多麼重要
王亭貴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醫學系復健科特聘教授 暨 臺大醫院 副院長
 
  非常高興看到新竹臺大兒童復健的團隊出版了這本非常實用,而且專業的《與家長同行,照顧腦性麻痺兒童》,提供腦性麻痺兒童復健治療的完整資訊。記得我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曾經聽台灣復健醫學開拓者連倚南教授說過,腦性麻痺復健要成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父母接受」。在往後的行醫日子,也常聽到兒童復健的專家提及,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家長溝通,可見在腦性麻痺兒童的復健中,「與家長同行」是多麼重要。
 
  雖然身為復健科醫師,但因為在醫學中心分工較細,已經多年未涉及兒童復健。在閱讀本書後,不禁驚訝於內容的巨細靡遺,而且詳盡易懂,幾乎腦性麻痺相關的訊息都已提及。由什麼是腦性麻痺的定義開始帶入,到日常生活的擺位、坐姿、餵食的技巧、口語的表達、生活中的穿鞋和脫鞋、上學注意事項、居家自我肌力訓練、使用玩具、牽拉肌肉,乃至社會適應、可能的合併症、輔具、社會的福利申請(限桃竹苗)都有涉及。我相信本書對於照顧腦性麻痺小孩的家長是最好的寶典,可以依據需求、問題去查詢欲知的答案。對於經驗不足的醫護人員則是最好的教科書,可以有效率地學習。對於專業的兒童復健專家更是最好的衛教材料,可以在診間輔助宣導。
 
  非常佩服新竹臺大醫院兒童復健團隊可以寫出這麼完善的參考書籍,也期望本書得以造福更多需要此類資源的民眾。
 
走過這段笑淚歲月的最佳夥伴
陳文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復健部 主任
 
  早期療育是一項充滿挑戰與艱困的工作。當新手爸媽歡欣鼓舞迎接新生命,卻發現小朋友出了問題,有肢體或運動方面等障礙。孩子表現出不正常的反射姿勢、動作,也可能有吞嚥或眼睛無法聚焦等問題,醫生說這可能是腦性麻痺,家長頓時晴天霹靂,這是什麼?該怎麼辦?那時新手爸媽的恐慌與焦慮,肯定是難以承受。
 
  本書就適時可提供新手爸媽最好的指引與支持。內容是由新竹臺大分院早療團隊二十多位專家,包括復健部、精神部、小兒部、骨科部、牙科部、眼科部等,集結醫師、營養師、物理、職能與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社工與個管師等成員,在中心賴彥廷主任的領導下,依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與最新的醫學進展,所寫出來的一本指引手冊,讓遭遇腦性麻痺重大疾病兒童的爸爸媽媽們能定下心,根據專家的建議,一步步來面對這項小朋友與爸媽一輩子的挑戰。
 
  就像書中一開始所描述恩恩的故事,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腦性麻痺小朋友會面臨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專業介入,學習不同的課程,這樣腦性麻痺小朋友才能趨近正常小朋友的情況長大,尚未成熟的大腦有許多的可塑性,這也是腦性麻痺小朋友這輩子最重要的一次進步機會。就像恩恩由出生後住醫院,到終於回家了,開始上「體育課」及「吃飯課」,接著自己可以用輔具「走路」去上幼兒園,不斷經歷與生命奮鬥、周而復始的療育,但終究能看到小朋友一點一滴逐漸進步,這是個有笑有淚的過程,就讓本書成為陪著腦性麻痺小朋友與家長走過這段笑淚歲月的最佳夥伴。  
 
為提升腦性麻痺兒童的生活品質,一起努力
吳爵宏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新竹臺大分院 復健部 主任
 
  早期療育中心的工作,是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在地深耕多年的任務。承蒙熱心社會人士的挹注,尤其是唐祖慈老師的支持,得以完備早療團隊,並提升服務質量。
 
  本書主編賴彥廷主任與復健部早療團隊,有多年第一線照顧腦性麻痺兒童的臨床經驗,為了編著本書,也特別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包括:精神醫學部、小兒部、骨科部、眼科部、牙科部醫師,以及社工師、營養師等,期盼能夠提供本書讀者最周全的照顧指南。
 
  本書從實用角度出發,以家長在照顧腦性麻痺兒童時,各階段最常遇到的生活、醫療、求學問題,提供容易上手的解決方法。
 
  對家長來說,本書是隨手可查的實用工具書。
 
  對教師、社工及第一線照顧人員來說,本書是深入淺出的教科書。
 
  對專業醫療團隊來說,本書在診間及治療室,也是很適合的衛教手冊。
 
  只要您有機會接觸到腦性麻痺的小朋友,都建議帶著這本照顧指南,讓各界大眾為提升腦性麻痺兒童的生活品質,一起努力!
 
兒童復健領域最困難、複雜的挑戰
吳欣治  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 理事長台北慈濟醫院 兒童復健中心 主任
 
  腦性麻痺是兒童復健治療領域中最困難、複雜的挑戰。因為在腦部發育成熟前的腦傷,以致不僅影響肢體動作,也常常合併其他腦部功能的問題,例如:癲癇、認知、語言及注意力等,需要許多科醫師和不同職類的治療師通力合作,進行全人、完整治療及照顧。其中因為中樞神經受損,導致肌肉張力問題,更是復健團隊及家長的挑戰。
 
  一般孩子水到渠成的發展,對腦性麻痺的孩子卻是得藉由治療和介入,點點滴滴逐步建立。漫長而複雜的治療過程,不只孩子本身辛苦,對家長和照顧者更是考驗。家長不但需花時間帶著孩子進出醫院,看多科門診,還需要將各醫師、治療師的「功課」帶回家和孩子複習。「功課」如此眾多,相信家長常常會有聽過了、回家後就忘記的困擾。這時,若有「課本」隨時翻閱,相信對家長「功課」的執行一定會有諸多幫助。
 
  幾次有幸訪查新竹臺大分院早期療育團隊,對於團隊克服空間限制,發揮團隊專業及合作感到印象深刻。欣見團隊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之餘,由家長需求出發,抽空製作這本兼具專業性和親和力的衛教手冊,由復健科聯合小兒科、骨科、牙科、眼科、精神科,兼顧營養和輔具等資源,帶領家長由日常生活能力的建立,到上學準備、併發症預防,貫徹「以家庭為中心」的照顧典範。
 
  很高興有機會推薦本書,相信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它」將陪伴腦性麻痺的家庭一起成長茁壯。
 
教養孩子的路上,您不孤單
朱思穎  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教授 兼 系主任
 
  當家庭中出現了腦性麻痺兒童,對家庭必定產生非常大的衝擊,家庭也會因為孩子的狀況在生命歷程中面臨調整,而發生極大的轉變,箇中艱辛並非外人可以體會。尤其在照料的過程中,家庭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包括:經濟壓力、情緒壓力、心理壓力、教養困難等,也因此提倡透過系統化的早期療育服務,能有效刺激幼兒的感官知覺等各面向發展,使其障礙的程度能降至最低。
 
  國內外的研究與臨床實務皆指出,「家庭中心模式」的早期療育服務,其對象不再只是針對幼兒,更多的是了解服務對象的家庭,並加以協助。其成效面向也不僅限於提升幼兒獨立自主能力,同時更降低家長壓力、充權家庭、促進家庭參與,並支持家庭做出有利的服務決策。
 
  本書由臺大專業醫療團隊執筆,針對提升家庭如何照顧與教育腦性麻痺兒童的專業知能與技巧,其內容包括從「跨專業」(復健、臨床心理、社會工作、小兒、骨科、眼科與牙科)領域角度切入,回應到「早期療育以家庭為中心」的核心概念,再透過結合醫療、教育、社政的資訊與資源,進而落實「家庭賦權」的概念。
 
  書中的內容包括從認識腦性麻痺、如何協助孩子日常生活基本功能、透過訓練幫助孩子上學,以及腦性麻痺常見的併發症等,以淺顯易懂、圖文表達的方式,幫助家長與社會大眾更了解腦性麻痺兒童。相信本書將提供適切且專業的觀點,提升家長親職教育的知識與技能。
 
  「與家長同行」,教養孩子的路上,您不孤單,讓我們一起攜手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台灣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議題的關注度雖然提高了,但真正深入了解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這個狀況的民眾還是偏少,這常常導致家長在公開場合或與一般學校老師溝通時,遇到不理解或誤解的眼光。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溝通腳本或心態建立,那對提升整個社會的友善度會非常有幫助。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不同程度的CP在日常生活中會面臨的具體挑戰,例如:如何選擇輔具、無障礙空間的評估標準,甚至是高中職階段的升學輔導細節。這些往往是網路論壇上零星資訊難以彙整的重點。在台灣,很多時候資源的申請需要家長具備極強的「主動性」和「協商能力」,這對原本就身心俱疲的家長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操作手冊,清楚標明「哪個單位管什麼事」、「需要準備哪些文件」,並且分享那些成功「闖關」的家長經驗,那對我們這些想積極爭取孩子權益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度珍貴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太及時雨了!身為一個在臺北打滾多年的新手媽媽,光是應付孩子正常的發展里程碑就讓我焦頭爛額,更何況身邊還有許多朋友正在面對照顧特殊需求孩子的挑戰。我聽說這本《與家長同行,照顧腦性麻痺兒童》在華文世界裡算是相當難得一見的實用指南。我特別留意到,它似乎不是那種高深莫測的學術論述,而是真正從「家」的角度出發,去談論如何與體制、與醫療、與社會資源接軌。台灣的早療體系雖然不斷進步,但對於基層家長來說,從診斷到後續的復健計畫、特教資源申請,每一步都像在走迷宮,需要耗費巨大的心力去鑽研法規、四處奔走。我最期待看到的是書中如何細膩描繪那種「日復一日」的堅持與疲憊,以及如何找到心靈的出口。畢竟,光是心理建設這一塊,就足以讓許多家長在第一關就倒下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真實、接地氣的應對策略,幫助家長在忙碌的照顧之餘,還能喘口氣,甚至找到與伴侶、與其他家長的連結,那它的價值就無可限量了。光是書名中的「同行」二字,就讓人感到一股溫暖的支持力量,彷彿在說:你不是孤單一人在奮鬥。

评分

閱讀經驗上,我偏好有條理、邏輯清晰的結構。如果這本書能將照顧的歷程劃分為不同階段——從新生兒診斷期、學步與幼兒園適應期、到國小義務教育期,再到青春期與成年過渡期——並在每個階段提供階段性的「待辦清單」與「心理準備清單」,那會非常實用。畢竟,不同年齡層的挑戰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幼兒期可能著重於精細動作和感官統合,但到了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與社交技巧就成了焦點。我希望它不只停留在「介紹疾病」,更要進一步「提供工具」。如果作者能夠以他們自身的專業或親身經歷為基礎,提供一些經過時間驗證的「小撇步」,像是如何自己動手調整家中環境的小細節、如何與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建立有效的合作夥伴關係,而不是單方面的接受指令,那這本書就從一本參考書昇華為一本值得珍藏的實戰手冊。

评分

閱讀這類書籍時,我最在意的往往是它如何處理「家庭動力」這一塊。照顧一個需要大量支持的孩子,很容易讓夫妻關係、手足關係面臨空前的壓力測試。我身邊有些例子,因為資源分配、照護責任的劃分,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產生了難以修復的裂痕。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引導家長去平衡對待身心障礙手足與其他手足的需求?畢竟,手足的心理健康和成長,同樣不容忽視。一個健康的家庭核心,才是孩子長期復健最穩固的後盾。再來是「自我關懷」,這在亞洲文化背景下尤其重要,因為傳統觀念常要求父母「犧牲奉獻一切」。如果書中能溫柔而堅定地指出,家長好好照顧自己,才能走得更遠,並且提供一些在忙碌中實踐自我關懷的「微小方法」(也許只是十分鐘的冥想、一本書的閱讀時間),那對提升家庭的整體韌性,會有極大的助益。

评分

從教育觀點來看,台灣的特教環境正在持續轉型,從傳統的集中式特教班到越來越推廣的融合教育(Inclusion)。對於CP孩子來說,他們進入普通班級後,如何確保老師和同學能夠真正接納,而不是僅僅「放在同一個空間」?這本書是否討論了與普通班級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藝術?例如,如何向老師解釋孩子的肢體限制如何影響學習,以及哪些簡單的環境調整(如調整座位高度、使用特定書寫輔具)能帶來巨大的改善。再者,學齡後的生涯規劃也是個大哉問。許多家長在孩子國中階段就開始焦慮:他們未來能從事什麼工作?社會願意提供哪些支持性的就業機會?如果書中能涵蓋一些台灣在地化的職訓資源介紹,或者分享成功就業的案例,那就太棒了,這能給予家長更長遠的希望,而不只是停留在眼前的復健進度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