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台灣七:台灣往日生活

閃耀台灣七:台灣往日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宗懋圖文館
图书标签:
  • 台湾
  • 生活
  • 文化
  • 历史
  • 怀旧
  • 民俗
  • 风俗
  • 摄影
  • 台湾往事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閃耀台灣》:台灣土地情感與知識的傳家之寶
    
  從來沒有一套台灣書籍像《閃耀台灣》這般,讓人如此沉浸在台灣土地的百年時空,猶如步行其間,徜徉於四周炫目感人的風情,偶爾也因目睹具體的事件而感受到內心強大的衝擊。這套書已經超過傳統紙本書的視覺極限,而是台灣土地情感而知識的傳家之寶。不只是放在書架,而是注入未來世世代代的台灣人的心靈,不斷地被學習和重溫,具有永恆的典藏價值。
    
  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閃耀台灣》使用了最精美的照片原材料,以及最高端的現代數位上色工藝技術。這是徐宗懋圖文館動用了累積20年的原照片收藏,以及過去5年建立的國際一流數位上色藝術師團隊,兩項優勢所取得的驚人成果。
    
  以《台灣山鄉原民》這一本畫冊為例,本畫冊使用日本學術權威森丑之助先生在百年前所拍攝的經典原住民圖錄照片,一般出版社都使用舊出版品反覆翻拍的圖片,大多都已模糊不清;然而,徐宗懋圖文館卻使用用市價高達50萬台幣的森丑之助的精緻柯羅版原版圖片。如此投資只為了取得最好的印製效果,這也使得《閃耀台灣》中的原住民圖像無論內容和視覺效果,都達到了台灣出版界史上的最高峰。
    
  至於物產和生態方面的圖片,則是使用了《大量台灣寫真大觀》、《亞細亞寫真大觀》和《台灣物產大觀》精美的原版照片,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有關過去台灣人生活和習俗的影像則是民國49年(1960年)薛培德牧師所拍攝的經典照片,每一張都是由原底片沖洗出來,並且進行精美的數位上色,展現了動人的往日情懷。
    
  總之,在技術工藝層面,台灣沒有任何一本出版物像《閃耀台灣》做出如此大的財力,動用如此多的人力,以及付出如此深的心力,只為了留下一套值得代代相傳的台灣之寶。
    
  《閃耀台灣》製作完成於台灣疫情最嚴重的兩年,很多人不能正常上學上班,收入和生活都受到影響。然而,就在此時此刻,我們做出最大的投資,投入最大的心力,完成這一套經典作品,代表台灣在艱困的環境中奮鬥不懈的精神,有如一顆閃亮的鑽石,永遠福星高照。
 
  文/作者徐宗懋
 
  《台灣往日生活》
    
  1960年,即那個年代的人們習慣稱的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1970年代台灣快速工業化之前基層百姓仍然生活於農業社會的形態,包括婚喪禮俗、各種手工行業、飲食習慣,甚至鄰里關係等等。許多現象已經存在百年以上,但在1970年代以後卻逐漸消失了。今天50歲以上的台灣人,可能童年時期在農村地區還經歷了農業社會型態的尾端。
    
  本書主要集中薛培德牧師作品中有關早期台灣人生活的型態,包括信仰、工作、日常作息等,這些都是老台灣人走過的生命之路,因此,本書不僅是懷舊,也有社會學的紀實價值。
 
璀璨古今:探尋臺灣歷史、文化與社會的深度畫卷 書名:《璀璨古今:探尋臺灣歷史、文化與社會的深度畫卷》 內容簡介 本書《璀璨古今:探尋臺灣歷史、文化與社會的深度畫卷》,旨在為讀者展開一幅宏大而細膩的臺灣歷史畫卷,深入剖析這座島嶼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經歷的滄桑變遷、文化融合與社會發展的獨特軌跡。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合生動的敘事手法,力圖還原臺灣在歷史長河中多元面貌的真實樣貌。 第一部:島嶼的起源與早期文明的萌芽 本書的開篇,將目光投向臺灣的遠古時代。我們將追溯南島語族祖先的遷徙足跡,探討臺灣原住民族在自然環境中發展出的獨特社會結構、信仰體系與物質文化。從卑南族的太陽祭典,到賽德克族的狩獵規範,我們不僅描繪了他們與土地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更深入分析了其文化在面對外部衝擊時所展現出的韌性與適應性。 接著,我們將細緻考察十七世紀初,荷蘭與西班牙人短暫的殖民統治對臺灣社會帶來的初步衝擊。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臺南建立熱蘭遮城,不僅標誌著臺灣首次被納入全球貿易體系,更在土地開墾、農業技術引進以及與原住民的互動中,埋下了未來社會結構變化的種子。本書將藉由豐富的文獻資料,重構當時鹿耳門港口的繁忙景象,以及先民們在異域強權下艱難求生的歷史側面。 第二部:明鄭時期:在動盪中建立的政權基礎 隨著鄭成功驅逐荷蘭人,臺灣進入了明鄭時期。這段時期雖然短暫,卻是臺灣歷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本書將重點探討鄭氏政權如何從一個流亡政權,逐步建立起初步的行政體系、軍事防禦以及屯墾制度。我們將分析鄭經、鄭克塽父子的統治策略,特別是他們如何試圖在「反清復明」的意識形態下,平衡內部文官與武將的權力,並有效地開發南部平原。 這一章節也將深入探討漢人移民(特別是來自福建、廣東的漳州、泉州人)大量湧入的社會現象。不同祖籍群體之間因爭奪資源而產生的械鬥、水利設施的興建,以及早期閩南語系文化在臺灣的紮根過程,構成了此時期臺灣社會複雜的底色。 第三部:清領時期:邊陲治理、社會結構與文化傳承 清朝統治臺灣長達兩百餘年,是臺灣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時期之一。本書將此階段分為數個面向進行闡述: A. 治理體系的建立與邊疆政策: 從施琅的「寓兵於農」到後期的「開山撫番」政策,清廷如何從消極防禦轉向積極治理?我們將分析設立府縣、丈量土地的過程,以及理學(儒家思想)在地方士紳階層中如何被推廣,成為維繫社會秩序的主軸。 B. 移民社會的形成與族群互動: 這是臺灣漢人社會形成與定型的關鍵時期。客家移民的拓墾精神、閩南墾戶的家族擴散、以及不同移民社群在共同面對「番地」開墾時的合作與衝突,都將被細膩地呈現。我們將分析「唐山公,來臺祖」的文化記憶如何塑造了臺灣人對故鄉的複雜情感。 C. 宗教信仰與民俗的勃興: 廟宇的興建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更是社區凝聚力的體現。本書將專章剖析民間信仰如何融合了道教、佛教、地方神祇以及祖先崇拜,形成了臺灣特有的「多神信仰」體系。從保生大帝的醫者形象,到媽祖的航海守護,民俗活動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D. 晚清的變局與自強運動: 鴉片戰爭後,列強的叩關迫使清廷正視臺灣的戰略地位。劉銘傳在臺灣推動的現代化建設,包括鐵路的鋪設、郵政電報的設立、以及新式學堂的建立,是臺灣邁向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本書將評估這些改革在當時社會結構下所面臨的阻力與遺產。 第四部:日治時期:殖民現代化與身份認同的重塑 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的簽訂,開啟了臺灣歷史的日治時代。這五十年不僅是政治上的轉變,更是社會、經濟與文化結構的全面重塑。 A. 殖民統治的體制與經濟控制: 日本總督府如何透過「保甲制度」進行嚴密的社會控制?「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經濟政策如何影響了臺灣的產業結構?本書將分析專賣制度(如菸酒專賣)對民生的影響,以及殖民政府在基礎建設(水利、衛生、交通)上所做的努力與其背後的政治目的。 B. 知識分子的覺醒與文化抵抗: 在高壓統治下,臺灣知識界如何透過文學、藝術和教育來尋求自我定位?從林獻堂、蔣渭水等人領導的政治改革運動,到報紙雜誌上激烈的論辯,本書將考察臺灣菁英如何嘗試在皇民化壓力與本土意識之間尋找平衡點,並為後來的本土化思潮積蓄能量。 C. 殖民現代性下的社會變遷: 都市空間的規劃、西式教育的普及、以及大眾傳播媒體的興起,共同塑造了新的「臺灣人」形象。我們將審視日本文化對臺灣人生活習慣、語言使用乃至家庭倫理的潛移默化影響。 第五部:戰後至今:民主化進程與當代臺灣的形成 戰後初期,臺灣經歷了劇烈的動盪。本書將詳述「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創傷,以及隨後國民政府遷臺所帶來的社會結構重組。 A. 威權體制下的社會控制與經濟奇蹟: 在長期的戒嚴體制下,臺灣社會如何在政治高壓中尋求經濟發展的空間?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化,再到「亞洲四小龍」的崛起,本書將分析土地改革、美援、以及出口導向策略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B. 追求民主的漫長道路: 本書將聚焦於黨外運動的興起、校園民主思潮的蓬勃發展,以及知識分子如何透過非暴力抗爭,推動政治改革。從美麗島事件到解嚴,民主化過程中的關鍵人物與關鍵節點將被清晰地勾勒出來。 C. 多元文化的交匯與身份認同的再思: 隨著社會的開放,臺灣社會開始對自己的歷史進行大規模的反思。不同世代對「臺灣人」的定義產生了新的詮釋。本書將探討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進展、新住民文化的融入,以及全球化對臺灣文化主體性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結語:面向未來的回望 最後,本書總結了臺灣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一種不斷在融合、抗爭與轉化中尋求自身定位的動態過程。它不僅是一部關於政治權力更迭的史書,更是一部關於人民如何在不同歷史劇本中堅韌生活、創造文化的故事集。 《璀璨古今》力求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石,以人文關懷為視角,引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刻理解今日臺灣社會的複雜性與豐富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中國時報》二十年新聞工作經歷,主要採訪國際和大陸新聞。2000年成立台灣文史工作室「徐宗懋圖文館」,專門收藏和編輯歷史圖片,出版歷史影像書籍,以及舉辦相關展覽,致力於中華歷史文化傳播教育工作。由於認識到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並倡議新的歷史影像的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蒐集,呈現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

图书目录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樸實多情的往事
 
看人家娶新娘到自己當新郎新娘的人生
撐黑傘踏出女方家門的新娘
新郎迎娶新娘以及姊妹桌的離別宴
結婚鞭炮與街上的三輪車
 
牧牛的小女孩
三個蹲著吃飯和玩耍的小女孩
大年初一上午熱鬧的街頭
一位少年午後河邊的獨釣
一位小男生在台北植物園水池邊釣魚
唐榮鐵工廠少年工之珍貴紀實影像
操作粗重機器的少年
一位父親幫孩子們拍照留念
 
挑水的孕婦
挑著蔬菜的婦人與農家小康愉快的生活
養火雞同時照顧孫兒的阿嬤
一位正在整理牛車的婦女
 
鄉間販賣籐編家用品的板車
販賣傳統甜食的攤販
大年初一逛街購物的人潮
一位行走販售麵包的小販
一處夜市的菜刀地攤以及堆放紙鈔的風格
一處賣下酒菜的攤位
一名男子挑著擔子叫賣豆花
一位農婦騎腳踏車販賣水果
兩名爆米香小販
路邊販賣炸粿的攤販
一位賣黑輪的腳踏車攤販
鄉間路邊賣自產西瓜的女瓜農
客運站外賣水果的流動攤販
一位流動攤販向停站的省公路局客運乘客兜售冰淇淋
 
兩名漁夫準備乘坐竹筏出海捕魚
梧棲漁市熱鬧的光景
北台灣的海釣以及氣勢磅薄的大海
一群漁民在海邊使用三角漁網撈捕鰻苗
幾名漁夫在海灘上挖沙
捕魚結束後正在整理漁網的漁夫
台灣西南部沿海漁村景觀
一戶人家到北海岸海邊遊玩
 
中橫旁一家泰雅族人向外地訪客展示傳統手工織品:新時代來臨的象徵
中橫旁一戶布農族夫婦正烹煮食物
 
搬運救濟物資的男子
民眾爭先恐後的遞上領據
 
鄉間的送葬隊伍
傳統喪禮的出殯隊伍
參加喪禮的孩童拿著紙紮人偶
一位阿嬤與華麗的紙靈厝
台北送葬隊伍的彭城堂劉氏宗親會
 
金門駐地國軍官兵協助清理房地工事
金門發放救濟物資
金門一所小學的教唱課程:完整100年不中斷的中華民國土地
 
颱風天台北一處淹水的道路
颱風過後淹水的家園
颱風天過後村莊的泥濘路
安置在國小教室的颱風災民
鋪柏油路的作業情形
一位工人在路旁燒瀝青鋪柏油
宮廟的出巡隊伍
大年初一香火鼎盛的寺廟
火車站外等候客人叫車的三輪車夫們
傳統戲劇團演出三國故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4524
  • 叢書系列:HISTORY
  • 規格:精裝 / 112頁 / 25.5 x 26.5 x 1.5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樸實多情的往事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在台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台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作為台灣基督教福利會的董事,他和教會的一些成員遊歷了台灣各地和離島,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台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台灣影像紀實。
    
  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的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事實上,在1970年代台灣快速工業化之前,基層百姓仍然生活於農業社會的形態,包括婚喪禮俗、各種手工行業、飲食習慣,甚至鄰里關係等等。許多現象已經存在百年以上,但在1970年代以後卻逐漸消失了。今天50歲以上的台灣人,可能童年時期在農村地區還經歷了台灣農業社會型態的尾端。
 
  因此,我們整理了薛培德牧師拍攝之有關台灣基層百姓生活與工作的珍貴紀實照片,收錄於《台灣往日生活》這本畫冊中,由於是底片製作,照片清晰、品質極高。也由於今天50歲以上的台灣人對這一段歲月,擁有共同的記憶,於是我們在圖說方面採精寫的方式,希望透過這一批精美的圖文,重新喚起那奮鬥不懈的清貧年代,並勾起童年成長的美好回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閃耀台灣七:台灣往日生活》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懷念起那個純樸又充滿人情味的年代。最近我正好在整理阿嬤的老照片,翻著翻著,就覺得那個時候的生活雖然物質不豐裕,但心靈上卻是踏實又滿足的。書裡沒提到具體的內容,但光是那個「往日生活」的氛圍,就足以勾起我對童年午後時光的美好回憶。我記得小時候,鄰里之間沒有那麼多的隔閡,大家都在巷口搬張小板凳閒話家常,孩子們在街上追逐嬉鬧,大人們總會不經意地送來一顆糖果或是一句關愛。現在的社會雖然便利許多,但那份濃濃的人情味,好像隨著時代變遷,一點一滴地流失了。翻開這本書,即使我還沒讀到內容,光是想像著那些過去的場景,就足以讓我感到溫暖。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大家靠著面對面的交流來建立連結,那種真實的觸感和眼神的交流,是現在的科技產品無法取代的。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重溫那些被遺忘的美好片段,找回那份屬於台灣特有的溫潤情感。

评分

說真的,每次看到以台灣在地生活為主題的出版品,我都會特別關注,畢竟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有太多值得被記錄和珍藏的故事。《閃耀台灣七:台灣往日生活》,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了詩意。它讓我想起小時候夏天,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曬衣服、聊天,那種自然而然形成的社區氛圍。現在,大家各自關在自己的水泥叢林裡,社區感淡薄了許多。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提到一些早期台灣的家庭結構、飲食習慣,甚至是民間信仰的儀式。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其實才是構築一個社會靈魂的關鍵。我特別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溫暖且貼近人心的筆觸去描寫,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術分析。畢竟,往日生活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它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生活智慧。如果這本書能讓我讀到那種熟悉的、帶著泥土芬芳的生命力,那就太值得了。

评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很多人都在討論台灣的在地文化保存,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總覺得年輕一代對過去的生活方式越來越陌生。這本《閃耀台灣七:台灣往日生活》的出現,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很想找到那種不只是記錄歷史事件,而是真正深入描繪「生活感」的書籍。比方說,以前的市場是什麼樣子?人們怎麼過年?小時候玩的遊戲又是哪些?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歷史敘事更能打動人。想像一下,如果書裡能細膩地描繪出早期的台灣社會,那種鄰里相守、物資有限卻精神富足的狀態,肯定會讓人深思。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大家都在追求效率,卻忘了慢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這本書,光是書名就給了我一個「慢下來」的理由,讓我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養分,提醒自己不要被現代化的腳步沖昏了頭,依然保有對傳統生活的敬意和連結。

评分

說真的,最近剛好在忙著重新佈置客廳,想找點有文化底蘊的東西來點綴一下,結果看到這本《閃耀台灣七:台灣往日生活》,眼睛就亮了起來。雖然我還沒翻開內頁,但光是書的裝幀和紙張的觸感,就讓我感覺到一股濃厚的懷舊氣息。現在的書很多都追求快速、輕薄,但老派一點的書,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彷彿能從中感受到過去匠人的用心。我特別喜歡那些能喚起歷史感的物件,不論是老舊的家具、傳統的工藝,或是過去人們的生活習慣,都蘊含著時代的智慧。這本書看來就是走這個路線,雖然不知道裡面具體寫了什麼,但光是「往日生活」這幾個字,我就聯想到阿公以前在田裡耕作的背影,或是媽媽在灶邊忙碌的身影。這些記憶對我來說非常珍貴,它們構成了我對台灣這塊土地最初的認識。期待這本書能幫我更深入地挖掘那些在歷史洪流中漸漸模糊的細節,讓那些老故事能夠在我的生活中重新閃耀。

评分

最近總覺得心頭有點空虛,想找點能讓心靈沉澱下來的東西。《閃耀台灣七:台灣往日生活》,這個書名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老舊電影膠卷上,那些溫暖泛黃的畫面重新被點亮。我不是歷史學家,對那些重大事件不一定有深刻的理解,但我對「人」如何在這個島嶼上胼手胝足地生活過,充滿了好奇。我年輕時經歷過台灣社會的快速轉型,看著傳統的產業、風俗一個個消失,總有一種失落感。這本書,也許能彌補我記憶中那些模糊的片段。我希望它能帶我回到那個物資雖不充裕,但人與人之間信賴感很強的年代。那時候的社會規範雖然嚴格,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卻是紮實的。光是想像書中會收錄哪些生活場景,我就已經感到一種期待——期待能從這些逝去的時光中,找到面對當前困境的某種力量和啟示,那種腳踏實地的生命韌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