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建交(簡體)

卡特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建交(簡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辰熙
图书标签:
  • 卡特政府
  • 中美关系
  • 中美建交
  • 美国对华政策
  • 外交史
  • 冷战史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20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977年卡特就任美國總統後,曾表示要繼續推進對華關係,完成兩國關係正常化進程,但同時又把對蘇關係置於中美關係之上;在臺灣問題上也是瞻前顧後,使得中美關係在他執政的第一年內沒有取得任何重大進展.隨著美蘇緩和的受挫,美國政府決心加快對華關係正常化進程.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中美兩國終於就關係正常化達成了協議,從而結束了兩國關係的不正常狀態。本書將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新古典現實主義等作為分析範式,去解讀卡特總統四年的對華政策路徑,以及中國的應對措施,以全新的史料加上新穎範式,研究卡特政府對華政策及中美建交這段不平凡的歷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图书名称:深海秘境:科考船“探险者”号的远洋航行日志 作者:[虚构作者名] 内容提要 《深海秘境:科考船“探险者”号的远洋航行日志》是一部气势磅礴、扣人心弦的海洋科考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以现代深海科考船“探险者”号为载体,带领读者深入地球上最神秘、最极端、也最美丽的领域——深海。全书以第一人称叙事和日志体形式交织展开,记录了一支由顶尖海洋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声学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精英团队,在为期三年、穿越三大洋的科考航程中所经历的科学发现、技术挑战、人性考验以及对生命起源和地球未来命运的深刻反思。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深海科学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融合了探险精神、团队协作和哲学思辨的史诗。它揭示了深海世界迥异于地表的生命形态、地质活动和物理规律,并探讨了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与责任。 第一部分:启航与初探——神秘之洋的序曲 故事始于“探险者”号的首次远洋任务——对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系统性考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船只离开港口时船员们复杂的心情:既有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也有对深海巨大压力的敬畏。 首航阶段的重点是深海热液喷口的研究。热液喷口被誉为“生命的摇篮”,是完全不依赖阳光的生态系统。书中详尽描述了高精度遥控潜水器(ROV)在几千米水深下如何克服极端的高温、高压和腐蚀性环境,采集到前所未见的嗜极微生物样本。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地外生命存在可能性的新假说。 本部分着重刻画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每一位专家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从冷静严谨的首席科学家李教授,到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潜水器操作员小林,他们的每一次争论和协作,都推动着科学进程。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底地震打乱了既定的勘探计划,船员们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利用船载声呐系统和应急设备化险为夷,成为本部分的高潮。 第二部分:冰冷深渊与生物多样性 “探险者”号随后驶向南大洋的深海平原,目标是考察南极洲冰层下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南大洋的科考充满了艰辛,低温、强风暴和漫长的极夜对船员和设备的考验达到了极限。 在这一阶段,重点聚焦于深海生物学和仿生学。船员们成功捕获并观察到一些“活化石”级别的物种,它们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发生进化。书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深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它们适应了绝对黑暗环境的奇异感官和代谢机制。 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对“冷泉生态系统”的发现。这片区域的生命形式与热液喷口截然不同,它们依赖于甲烷和硫化氢的缓慢渗漏。作者详细记录了团队如何利用新型基因测序技术,在船上即时分析新发现的DNA序列,揭示了海洋碳循环中不为人知的生物化学路径。 此外,本部分也穿插了船上生活中的人文细节。面对孤独与寂静,船员们如何通过阅读、音乐和相互间的支持来保持心理健康,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 第三部分:深层地质活动与地球脉动 航程的最后阶段,“探险者”号抵达了印度洋和非洲板块交界的深海裂谷带。这里的任务是研究海底扩张的速度、深海火山的活动规律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这一部分侧重于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声学。通过部署拖曳式地震仪阵列,科考队成功绘制出了数千米深处地壳结构的详细三维图像,揭示了板块挤压和拉伸的微观过程。他们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活跃的深海火山群,其喷发强度远超预期。 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声学定位技术来追踪深海中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的迁徙路径。然而,一次意外的声呐干扰引发了关于人类探索活动对海洋生物噪音污染影响的深刻讨论。一位生态学家在日志中写道:“我们带来的每一束光,发出的每一个声波,都在悄然改变着这个世界。我们的使命,在于记录,更在于保护。” 结语:归航与展望 “探险者”号在经历重重困难后,满载着宝贵的数据和样本返航。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对这三年的航行进行了总结。深海的探索,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地球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认知边界,更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深海秘境》以其严谨的科学性、引人入胜的叙事和对生命哲学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一扇通往地球最后边疆的窗口。它激励着下一代科学家,带着敬畏之心,继续潜入那片蓝色深处,去寻找关于我们自身和宇宙的终极答案。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辰熙
 
  作者宋辰熙,男,1988年出生,天津市人。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2012年畢業于蘇州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2016年畢業于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202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

图书目录

导论 1
0.1 选题源起和研究价值 1
0.1.1 选题源起 1
0.1.2 研究创新 1
0.2 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2
0.2.1 美国对华政策研究文献 2
0.2.2 有关决策机制理论的研究结构 7
0.2.3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成果 10
0.2.4中美苏三角关系研究现状 20
0.3 理论研究方法 21
0.3.1 自变量 21
0.3.2 中介变量 25
0.3.3 因变量 27
0.4 文献研究方法 28
 
第1章 卡特政府对华政策的背景 45
1.1 国际体系层次 29
1.1.1 美国相对实力与战略环境的变化 30
1.1.2 典型案例:美国在安哥拉局势的被动 30
1.2 战略文化 33
1.2.1 美国外交文化传统 33
1.2.2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35
1.3 政治精英体系认知 38
1.3.1 乔治•凯南的认知 38
1.3.2 保罗•尼采的认知 41
1.3.3 基辛格的认知 43
1.4 国内制度和社会力量 45
1.4.1 前任政府的制度惯性 45
1.4.2 国会在对华事务上的制衡 47
1.4.3 社会民意的基础 48
 
第2章 卡特政府对华的政治外交政策 50
2.1 卡特政府初期在对华政治外交政策的徘徊 50
2.1.1 决策层在对华关系处理上存在分歧 50
2.1.2 万斯访华中美相互试探底线 53
2.2 卡特政府对华政治外交政策变迁的逻辑分析 56
2.2.1 美苏关系恶化 57
2.2.2 “建交派”掌握对华关系决策话语权 58
2.2.3 巴拿马条约获得国会批准 60
2.2.4 美国商业团体的推动 62
2.3 卡特政府对华政治外交政策变迁的途径 63
2.3.1 布热津斯基访华建立互信 63
2.3.2 中美就台湾问题的磋商 66
2.3.3 有关争议暂时搁置 68
2.4 卡特政府对华政治外交政策的确立 71
 
第3章 卡特政府对华的经济文化政策 72
3.1 制约卡特政府对华经济文化政策的因素 72
3.1.1中美资产索赔问题 72
3.1.2 中美最惠国贸易谈判 721
3.2 卡特政府对华经济文化政策的表现和本质 83
3.2.1 卡特政府对华经济文化政策的表现 83
3.2.2 卡特政府对华经济文化政策的本质 85
 
第4章 卡特政府对华的军事科技政策 87
4.1卡特政府对华军事科技政策的酝酿 88
4.1.1 中美军事科技关系的历史渊源 88
4.1.2 中国改革发展的需求 89
4.1.3 美国决策层充分的评估 91
4.2 卡特政府对华军事科技政策的表现和本质 96
4.2.1 卡特政府对华军事科技政策的表现 96
4.2.2 卡特政府对华军事科技政策的本质 103
 
第5章 卡特政府对华政策的特点和中国应对的经验 173
5.1 卡特政府对华政策的特点 105
5.2 中国应对卡特对华政策的经验 106
5.3 对当下中美关系的启示 107
结语 112
参考文献 114
 
【BT1】表格目录
表0.1 美国各时期对外政策的目标、对手和手段................................9
表0.2 现实主义理论主要学派的基本逻辑....................................24
表0.3 国际体系中三角关系格局的预期可能性....................................................31
表0.4 国际体系中三角关系格局的基本类型.......................................32
表1.1《NSC68号文件》提出的有关美国的路径选择和预期结果........................64
表1.2 公众民意与政府政策的关联性............................................74
表1.3 1977年至1979年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75
表2.1 卡特政府对华政治外交政策变迁的逻辑.........................89
表2.2《战略的恶化》报告中对苏联的评价...............................92
表2.3 1978年7月—12月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的概况.......................................106
表2.4 1978年10月—11月期间邓小平的出访记录概况.....................................111
表3.1 中国冻结美国私人财产统计表..........................................120
表3.2 美国冻结中国资产统计表....................................................121
表4.1弗兰克•普雷斯评估报告中对中美科技交流的规划................................156
表4.2 卡特政府有关中美科技合作行政令的内容.............................157
表4.3 1979—1980年中美高级别官员来访统计......................163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4592382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4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一直以来,国际关系理论学界对解释国家外部决策行为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是古典现实主义所主张的“权力中心论”,认为国家的外交决策主要源于国家内部的权力因素,即强调单元因素来解释对外政策。另一种是结构现实主义所主张的“体系中心论”,认为理解国际政治以及国家彼此互动的政治环境必须要深入理解国际体系的性质,即强调体系因素解释对外政策。但是通过大量的国际案例表明,国家的对外政策不可能把体系和单元两个层次上的影响因素完全分离,这也导致了上述理论在解释力上日趋不足。而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提出正是弥补上述两种理论的缺陷,将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解释对外政策的共同因素。体系层次可以分为相对实力分布和国家战略环境,单元层次可以分为战略文化、体系认知、国内制度以及社会力量。体系层次需要通过单元层次作为中介才能最终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生成。
 
  依照该理论,卡特政府在对华政策做出之前所基于的背景需要从体系和单元两方面进行解读。体系层次方面,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相对实力优势急速下滑,身处的国际战略环境也逐渐被压缩。单元层次方面,一是战略文化:美国的外交文化始终受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同影响。有时现实主义占主流,而有时则是理想主义处于支配地位。二是体系认知 :自冷战以来,美国的政治精英面对国际体系不断变迁经历了由“遏制— 全面遏制— 缓和均势”的认知过程。三是国内制度 :首先,尼克松在对华政策上具有明显的“双轨制”特征, 一方面要和中国关系解冻和改善,另一方面又强调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不能改变。这些政策逐渐形成了制度惯性,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卡特政府对华政策。其次,美国在对外事务中的政策需要通过国会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和认可,这也就决定了参众两院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美国议会多数议员对于中美关系长期持消极的态度。四是社会力量:美国社会中绝大部分的民众深受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熏陶,坚信美国价值的普世性,反共产主义的思想显得尤为明显。
 
  政治外交政策是卡特政府对华政策的基础。此后无论美国对华的经济文化政策还是军事科技政策都是在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得以根本改善并正式确立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得以展开的。通过分析卡特政府对华政策所基于的背景可以发现,虽然卡特政府上台伊始国际体系层次发生了变化,但是受制于单元层次的制约使得其难以在中美关系上实现突破。此后由于体系层次(苏联的扩张和 SALT Ⅱ谈判停滞不前导致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和单元层次(“建交派”掌握对外决策话语权,巴拿马运河条约获得国会批准以及美国商业团体的推动)都发生了变化,使得卡特政府决定彻底调整对华政策的轨迹,开启了两国建交谈判的历程。经过双方的努力,中美最终建立外交关系。这也标志着卡特政府对华政治外交政策的确立。在此之后,两国关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政治外交关系得以解冻的总体环境下,中美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逐步有计划的展开。
 
  在经济文化领域,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经过了一系列的会谈,终于解决了困扰两国多年的资产冻结问题和最惠国贸易谈判问题,扫清了制约美国对华经济政策推进的障碍。在此之后,中美经济关系持续升温,这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动力,而且也让美国获得了可观的利益。但是经济文化政策的实质是美国希望在与中国的经济互动中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颠覆中国政府,使其成为西方自由社会的一部分。
 
  在军事科技领域,卡特基于对抗苏联的战略目的,开始寻求与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不仅在军事技术交流、对华武器出口方面逐步放宽限制,促进中美防务合作不断深化,而且在对华转让民用技术方面也开始松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始终对中国心怀戒备,并不情愿把自身的尖端科技成果分享给中方。卡特政府推进与中国在科技领域上的合作,除了希望借助中国的实力对抗和遏制苏联之外,还有就是试图将中国强行纳入到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结构中,逐步完成对中国的同化。
 
  总之,卡特政府的对华政策无论从生成到运行都体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主张即“体系层次 + 单元层次 = 对外政策”。由于体系层次与单元层次的共同影响使得卡特在对华关系上从“犹豫不决” 到“坚定建交”。在政策运行过程中,体系层次决定了美国希望与中国达成诸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以实现遏制苏联的战略目的,但单元层次的局限性又使得卡特政府所推行的诸多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逻辑缺陷,在当时的环境下中美双方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合作和交流。
 
  从卡特任期结束至今已经将近四十个年头,国际权力体系格局和美国自身的单元层次要素早已发生了深刻性的重组和变迁。但卡特政府对华政策对当下的中美关系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来说,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印太战略”与卡特政府时期提出的“硬缓和”战略有一定的相似性,实质上都是为了遏制战略对手,只是遏制对象由苏联换成了中国。但中美两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更不会展开全面的战略对抗。中美两国应该携手建立 21 世纪新型的大国关系, 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以及“合作共赢”。当今世界强烈呼吁和期盼中美两国能够承担起世界秩序的稳定和发展的担当,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历史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好奇的是,这本书的叙事角度会是怎样的?是侧重于宏观的战略布局,还是深入到微观的外交斡旋细节?作为长期关注两岸局势的台湾读者,我们总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内幕”,更深层的动机分析。比如,卡特政府在处理对台关系和对大陆关系时的权衡,那些微妙的语言艺术和背后的政治算盘,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也许是从未被充分讨论的侧面材料,来补充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如果它能像一个旁观者那样,冷静地分析各方利益的交织与冲突,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那么它无疑会成为一本深刻的著作。毕竟,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特定时空下的选择与后果。我希望作者能够呈现这种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挺引人注目的。深蓝色的底色配上泛黄的旧照片,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代。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书架上就摆着不少类似风格的书,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那种时代的气息。虽然我个人对那个时期的中美关系了解有限,但这封面设计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现代设计,而是非常沉稳、内敛,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决策过程。这种设计语言,对于我们这一代台湾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情怀的触动。毕竟,在台湾,我们对岸的政治动态和两岸关系的演变,是日常生活里绕不开的话题。这本书的封面,似乎就是在提醒我们,历史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局面的。光从封面来看,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个非常扎实的学术视角,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评论。我很期待它能在叙事上有所突破,用更贴近读者的语言,把那些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描绘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拿到手里掂了掂,就知道是下了苦工的。这可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就能读完的读物,光是目录那一页就够让人倒吸一口气了。我猜想,作者在搜集资料、梳理脉络上肯定花了不少心血。我们都知道,中美建交这个议题,牵扯到太多政治角力、外交辞令,以及那些台面下的秘密接触。要把它写得清晰而不失深度,对作者的功力是极大的考验。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历史细节时,会不会有过于偏颇的倾向。毕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解读出来的东西会截然不同。我希望它能提供更全面的史料支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如果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当时的决策背景,那才叫真正的有价值。光是看到那么多的参考文献和注释,就让人感觉作者是抱着一种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课题的。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是将焦点完全锁定在卡特执政时期,也就是中美关系的关键转折点。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聚焦且有深度的选题。我们都知道,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奠定了基础,但真正完成“正常化”的,是卡特。而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次试探、每一个让步,都牵动着台湾的神经。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在当时的美国国内政治环境下,卡特政府是如何克服重重阻力,最终拍板定案的。特别是对台湾的影响层面,我相信作者不会回避这个敏感话题。如果能深入剖析当时台湾内部的反应,以及美台关系在那段时期的微妙变化,那么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下的台美中三边关系,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好的历史著作,永远能够照亮现实的困惑。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已经激发了我去寻找历史答案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感到满意。纸张的触感很好,字体的排版也十分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除了内容要扎实,载体本身也应该经得起推敲。现在的很多出版品,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往往在装帧上敷衍了事,拿在手里总觉得少了一点“分量”。但这本《卡特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建交》,至少从外在来看,是相当体面的。它散发出来的那种“经典”气质,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就放下的书,而是值得收藏、时常翻阅的。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一本印刷精良、装帧考究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希望内页的图表和地图等辅助材料也能同样清晰专业,毕竟,要理解复杂的国际关系,视觉化的辅助工具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