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綜論臺灣退出聯合國之經過及未來臺海兩岸永續發展的和平模式

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綜論臺灣退出聯合國之經過及未來臺海兩岸永續發展的和平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勝宗
图书标签:
  • 冷战
  • 中国代表权
  • 联合国
  • 台湾地位
  • 两岸关系
  • 国际政治
  • 历史
  • 外交
  • 和平发展
  • 中华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外交角度,闡述臺灣進退聯合國的完整始末
提供第一手歷史資料和數據
深入體會國際外交上的詭譎莫測和敵友難辨

  ●符合國際觀點
  ●完整闡述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之爭和臺灣的國際地位
  ●綜論未來發展,追求和平穩定


  內容要點:
  本書應用國際法及國際政治來闡述臺灣與大陸1949年至1971年期間,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成敗得失,並延伸到近年臺灣要參與聯合國的努力及後續發展。

  書中還論述1971年的關鍵情勢。這一年,美國基於國際政治的考慮,要連結中共影響北越,使美國從越南撤軍能光榮順利,也期望聯盟中共對抗蘇聯的限制和武器談判競爭壓力,因此決定犧牲臺灣。以上所述都是國際法上的承認與建立外交關係的論點,以及現實國際政治的合縱連橫注定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結果。

  本書也涵蓋臺灣退出聯合國以後的20年來,朝野各方熱切要求進入聯合國的情勢。包括用臺灣名義進入聯合國,用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等,以及歷任總統的政治立場與外交手段。

  本書同時展望未來,臺灣的長治久安之道,必須與各國偕和平共處才有寬廣的空間。

  本書的結尾論述1776~1781年美國獨立戰爭,牽涉到英國的文攻武嚇,以及法國的拔刀相助。美軍總司令華盛頓接受英國投降時,法國的陸軍和海軍在場觀禮。美國在1781年獨立後朝野各方對於聯英治法以及聯法治英爭論不休20年,最後,華盛頓警告國人,連結一國對抗另一國將給美國新生帶來無窮的後患。他主張原則性的中立來處理美國對英國以及對法國的關係。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但内容不涉及该书具体主题的图书简介: 【書名待定】 深入解析全球化時代下的歷史敘事與文化重構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角,探討近現代以來全球化進程對國家敘事、文化認同以及國際關係理論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聚焦於二戰後至冷戰結束這段關鍵歷史時期,剖析不同文明體系在面對快速變遷的國際秩序時,如何進行內部調整與外部溝通。 --- 第一部:歷史記憶的建構與解構 全球化不僅是經濟上的連通,更是資訊、思想和歷史記憶的全球性流動。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深入探討「歷史記憶」是如何被國家、社會群體乃至跨國機構所建構和詮釋的。我們將以具體案例為基礎,分析歷史事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如何被選擇、重塑,以服務於當前的政治或社會需求。 一、 敘事權力的轉移與爭奪: 從殖民時代的終結到後冷戰格局的形成,歷史的書寫權始終是權力鬥爭的核心場域。本書將追溯不同國家如何利用歷史教育、紀念碑文化以及大眾媒體,來鞏固其國家認同。特別是對於那些經歷過劇烈社會變革的地區,其對歷史的詮釋往往成為內部團結與外部溝通的關鍵節點。我們將比較分析不同歷史學派對同一時期事件的解讀差異,揭示敘事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動機。 二、 文化遺產的全球流通與在地化: 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符號的傳播,但這些符號在不同地域的接受與轉化過程充滿張力。本書將探討當傳統文化元素(如藝術、哲學、宗教文本)跨越國界時,如何與接收地的社會結構產生碰撞與融合。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這種文化「在地化」的過程,是強化了文化主體的獨特性,還是導致了某種形式的同質化?我們將利用符號學和文化人類學的工具,分析這些文化轉譯的深層機制。 三、 媒體與大眾記憶的塑造: 在當代社會,大眾媒體(包括傳統媒體與新興數位平臺)已成為歷史記憶的主要傳播者。本書將檢視資訊爆炸時代下,個人與群體如何篩選、內化和傳播關於過去的資訊。我們將專門分析紀錄片、歷史劇以及網路論壇在形塑公眾歷史觀方面的作用,特別是當事實與情感敘事發生衝突時,哪一方更能佔據主導地位。 --- 第二部:國際關係理論的再檢視:從國家中心到網絡視角 冷戰後的國際體系,其複雜性已遠超傳統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理論的框架。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著重於如何運用新的理論工具,來理解多邊主義的挑戰與全球治理的困境。 一、 理性選擇與制度結構的局限性: 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常假設行為體是理性的國家。然而,在面對氣候變遷、跨國犯罪和全球金融波動等議題時,國家行為往往受到非國家行為體、文化規範和認知偏差的深刻影響。本書將批判性地審視現有理論模型,並嘗試納入建構主義和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以更細膩地描繪國際政治的動態。 二、 權力分散與治理模式的演變: 隨著全球化深入,權力不再是單純地集中於少數強權手中。本書將分析區域組織、跨國非政府組織(NGOs)以及跨國企業在國際事務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我們將探討一種「網絡治理」的新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多層次的互動與協商,而非單向度的強制。這要求我們重新思考「主權」的概念,以及國家在遵守國際規範時所面臨的內外部壓力。 三、 和平模式的多元探索: 本書後半段將轉向對衝突後重建與和平維持的策略分析。我們將超越傳統的停火與安全保障,深入探討社會和解、司法正義以及經濟重建在長期和平中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對於長期分裂或處於轉型期的社會,如何建立一套能被廣泛接受的「共同未來」敘事,是實現永續和平的關鍵。我們將考察不同地區(如東南亞、東歐及拉丁美洲)在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上的經驗與教訓,力求提煉出更具普適性的和平發展原則。 --- 結論:面向未來的跨文化對話 在全球化帶來緊密聯繫的同時,也加劇了認同的撕裂與對立。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呼籲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理解框架。我們需要承認歷史敘事的多樣性,並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尋求一種相互尊重的、能夠促進全球共同福祉的合作路徑。這需要學術界、政策制定者以及公眾,共同投入到一場持續的、審慎的跨文化對話之中。 這部著作適合所有關心國際政治、歷史記憶、文化研究以及全球治理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勝宗


  【經歷】
  1970年1月23日進入中華民國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實習,其後感受到1971年10月25日發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歴史事件,1973年後歷任駐關島領事館副領事,駐美國代表處一等秘書、簡任副組長,駐美國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代表。曾擔任外交部亞西司科長,國際組織司科長,非洲司科長,研究設計委員會執行秘書、副主任委員,條約法律司幫辦、副司長及司長,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所長(2012/9/1外講所改名為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及領事事務局局長。

  【學歷】
  臺灣大學法學士、政治學碩士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碩士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錢復
推薦序 林文程
推薦序 陳純一
自序

第一章 1949 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緣起
前言
第一節 臺灣從危急存亡到谷底回升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進入聯合國
二、蘇聯在安全理事會排臺納中未能如願
三、中共向蘇聯一面倒並全面反西方
第二節 聯合國秘書長賴伊為中共奔走
一、賴伊提法律備忘錄為中共撐腰
二、蔣廷黻向秘書長提抗議書分送各國代表
三、 賴伊走訪美英法蘇鼓吹各方讓中共進入聯合國
四、美國決定暫不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
五、臺北高層考慮退出聯合國
六、 賴伊想安排安理會特別會議來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
七、蔣廷黻代表地位岌岌可危
八、韓戰爆發使中國代表權問題一時不了了之
第三節 英國主動聲援中共
一、英國外相貝文訪美表示英國決定承認中共政權
二、 英國承認中共以謀取大陸商業利益及延續其對香港的殖民地統治
三、英國怡和洋行在中國大陸有龐大商業利益
四、英國反而期望獲得中共承認
五、 中共向蘇聯承諾不讓英、美到東北及新疆從事商業活動
六、毛澤東反西方以爭取蘇聯助他攻打臺灣
第四節 美中蘇縱橫捭闔下,臺灣風雨飄搖
一、美國原來要聽任中華民國政府自生自滅
二、中共羞辱美國外交官
三、 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司徒雷登與中共代表黃華會談
四、美國大使離華遭到中共刁難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後,杜魯門總統表面上支持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
六、美國撤回駐中國大陸外交官
七、 蘇聯在安理會排臺納中但美國支持在臺灣的中華民國
八、美國秘密洽請友邦勿急於承認中共政權
九、中華民國國運從谷底回升

第二章 1950 年韓戰爆發對臺灣外交的深遠影響
前言
第一節 美國改變對中華民國政府之政策
一、杜魯門總統派人到臺灣訪察蔣介石總統
二、艾奇遜國務卿讓臺灣自生自滅的政策被擱置
三、國防部長約翰遜力主保衛臺灣
四、先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決議不派兵保衛臺灣
五、艾奇遜原有聯中抗蘇之戰略構想
六、韓戰爆發促使美國派第七艦隊至臺灣海峽巡邏
第二節 1950 年6 月至12 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有關會議
一、 中國以美國派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向聯合國控訴美國入侵臺灣
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邀中共派代表前來講話
三、中共派伍修權到聯合國抨擊美國帝國主義
四、杜魯門處理韓戰之膽怯與懦弱
五、 史達林封鎖西柏林得到教訓後不願讓蘇軍到朝鮮對抗美國
六、 毛澤東想把美軍趕出朝鮮半島以贏得韓戰光榮勝利
七、聯軍統帥麥克阿瑟遭杜魯門總統免職
八、中共吹來反美國反聯合國之風暴
九、毛澤東為抗美援朝永遠失去解放臺灣的機會
第三節 1950 年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審議中國代表權問題
一、印度與蘇聯排臺納中案未通過
二、 加拿大提案設一委員會來考慮中國代表權問題獲通過
三、 古巴為護持臺灣地位提案獲通過:只有聯合國大會可以審議會員國代表權問題
四、 中國解放軍在朝鮮擊潰美軍後,盛傳中國代表權將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五、英國和印度建議把中國代表權讓予中共
六、中共是韓戰侵略者
七、美國認為中共政權是一個不存在的實體
八、中共對聯大建議韓戰停火提條件
九、中共和蘇聯都控訴美國侵略

第三章 1965 年排除臺灣接納中國案打成平手
前言
第一節 1960 年排臺納中緩議案
第二節 美國推動重要問題案力挽狂瀾
第三節 中國在非洲爭取臺灣邦交國
第四節 中華民國爭取非洲新興國家

第四章 1970 年臺灣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驚險過關
第一節 1970 年排臺納中案超過半數贊成
一、臺北預警
二、驚險票決
第二節 美國與中國互尋聯盟
一、美國連橫中國對抗蘇聯制衡北越
二、中國聯美抗蘇
三、毛澤東幫助尼克森自越戰脫困
第三節 中國對外關係之困頓與開展
一、文化大革命阻礙中國外交之開展
二、1970 年中國積極爭取邦交國

第五章 1971 年臺灣新對策
第ㄧ節 1971 年初臺北外交部研究新對策
一、蔣介石總統想保住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
二、駐臺北美國大使評論聯大排臺納中案票決
三、臺北外交部研究新對策
四、 美國總統尼克森派特使墨斐到臺北建議雙重代表權案
五、蔣介石總統仍盼美國堅定支持臺灣
第二節 美國與中共關係獲突破
一、周恩來函邀尼克森派特使訪問中國
二、季辛吉秘密訪問北京提到美國將在聯合國納中排臺
三、中共壓迫北越向美國妥協
四、尼克森決心拋棄臺灣
五、尼克森宣布將訪問中國震撼全世界
六、臺北向華府提出新對策
七、美國與臺灣確定新提案
八、蔣介石總統夫人說國有國格
九、蔣經國關切中國代表權
第三節 1971 年中華民國維護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關山難度
一、美國季辛吉與羅吉斯雙頭馬車各奔前程
二、周書楷外長赴湯蹈火
三、美國護持臺灣之提案驚險列入議程
四、羅吉斯聯大發言為中共站臺
五、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第六章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第一節 周書楷率團退出聯合國
一、退出聯合國聲明
二、最長的一日:對臺灣致命票決
第二節 客觀情勢比人強
一、急遽變化的國際情勢:中華民國邦交國銳減
二、尼克森出賣了盟友—中華民國
三、中國善用心理戰及宣傳戰
四、 阿爾巴尼亞成功推動其排臺納中案之行動綱領與攻防戰略
五、臺北應變緩不濟急
六、毛澤東熱烈慶祝中國進入聯合國

第七章 臺灣加入或重返聯合國前景堪憂
第一節 李登輝推動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
第二節 陳水扁致力臺灣加入聯合國
第三節 馬英九派員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年度大會
第四節 蔡英文推動參與聯合國會議與活動
第五節 臺灣入聯或返聯前景堪憂

第八章 臺灣長治久安之道
第一節 從長遠看,臺灣對待中國與對待美國應該採取之策略: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第二節 面對當前美中準冷戰告一段落後:臺灣對美中雙方應採取原則性的中立—美國獨立後,面對英法兩個強國的自處之道

附錄一 1949 年至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聯合國提出排臺納中案
附錄二 1950 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有關中國代表權案票決
附錄三 1950 年至1971 年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權案票決一覽表
附錄四 1949 年聯合國大會第291(IV)號及292(IV)號決議案全文
附錄五 1971 年10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 號(XXVI)決議案
附錄六 1995 年6 月16 日楊勝宗演講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之權利

後記
作者學經歷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87281
  • 叢書系列:歷史新圖解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0.8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本書之特色在以國際法原則及國際政治之現實,有系統地論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爭奪戰,涵蓋1949 年至1971 年,並以每一時段有關各國的內政情勢與外交作為,加以綜合說明。

  1950 年侷限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獲得50 個國家的承認,與其中40 國建立外交關係,他們之中有33 國為聯合國會員國。

  而占據整個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只獲得24 個國家的承認,其邦交國已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的只有17 國。

  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下,中共於1949 年6 月30 日宣布一面倒向蘇聯並全力反對西方的美英日諸國,其後不斷地羞辱美國駐在中國的外交官,蠻橫地與美國交惡。1950 年6 月25 日,北韓猛烈進攻南韓的4 個月後,10 月19 日,中共派遣大軍到北韓抗美援朝,並一度擊潰美軍,從此與美國成為敵人。原來美國在1949 年8 月5 日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以後,已決定拋棄臺灣,放任他自生自滅。如今,中共的反美親蘇政策給臺灣帶來否極泰來的國運,也使他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及大會的中國代表權在美國堅定支持下,由岌岌可危轉危為安。邦交國的優勢及國際政治的現實挽救了中華民國覆亡的命運。

  1949 年11 月15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長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Carlos Romulo)及聯合國秘書長賴伊(Trygve Lie),要求取消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取而代之。中國政府不承認以蔣廷黻為首的中國代表團,這個代表團不能代表中國,也無權代表中國人民講話。

  1950 年1 月10 日至13 日, 蘇聯代表馬立克(Yakov A.Malik)在安全理事會要求接納中共代表並驅逐中國國民黨代表,只有3 票贊成,卻有6 票反對,2 票棄權,未通過。馬立克憤而退出安理會。同年8 月1 日馬立克以安理會當月輪值主席之身分自行裁定中國國民黨的代表不能代表中國,只有3 票贊成,卻有8 票反對,未通過。次日馬立克提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為中國代表,以5 票贊成,5 票反對,1 票棄權,未達法定7 票,以致未能列入議程。(贊成蘇聯代表提案的是已經承認中共政權或與其建交之蘇聯、印度、南斯拉夫、英國及挪威)。

  1950 年9 月19 日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開幕,印度代表立即提案,要求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有權在大會內代表中國,19 票贊成,33 票反對,10 票棄權,未通過。接著蘇聯提議,國民黨集團之代表並非中國代表,不得參加大會,10票贊成,38 票反對,8 票棄權,未通過。蘇聯代表另外提案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參加大會,11 票贊成,37 票反對,8 票棄權,未通過。在這次會議中,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印度代表提案表決前,提到中華民國曾參加奠立聯合國之工作,並且在聯合國當前會員國中,有43 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而印度要求接納的中共政權只有16 個會員國予以承認。以上情勢發展,印證中華民國有邦交國優勢,又有美國的堅定支持,決定了大會與安理會有關中國代表權的票決結果。

  大會另於9 月19 日通過加拿大提案,設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考慮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並在寫出報告前仍由中華民國政府的代表繼續出席大會並享有如同其他會員國代表之權利,獲得通過,42 票贊成,8 票反對,6 票棄權,而成為第490(V)號決議案。這個決議案使中華民國暫時穩住了他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地位。這個七國代表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於12 月15 日開會,波蘭代表主張由中共代表中國,遭到菲律賓代表加以反對,並建議在中共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以前,不再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4 票贊成,1 票反對,印度及加拿大棄權,獲通過。

  委員會並授權主席印度代表勞氏(Beaegal W. Raw)決定其後何時開會。1951 年10 月16 日委員會再度開會對波蘭代表所提排斥中華民國接納中共之決議草案進行投票,以2 票贊成,5票反對,未通過,並授權主席向聯合國大會報告,「在目前情況下,委員會未能就中國代表權問題作出任何建議。」不久獲大會通過。

  大會其後於1950 年12 月14 日通過古巴提案,成為第396(V)號決議案,其要點為確定只有聯合國大會有權決定會員國的代表權問題,而且(大會)必須依照聯合國憲章之宗旨及原則與個別情形加以審議,36 票贊成,6 票反對,9 票棄權,獲通過。這一決議案防堵了蘇聯等親中共國家其後在安全理事會及聯合國其他機構排斥中華民國接納中共之企圖,也為中華民國其後21 年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1965 年11 月14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屆會議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之際,中華民國有 65 個邦交國,中共只有51 個邦交國,但排臺納中案投票結果竟是47 票贊成,47 票反對,20 票棄權,2 國不投票,1 國缺席,雙方打成平手,臺灣很多邦交國已不可靠。幸虧該案表決前已先通過排臺納中案為重要問題案,必須獲到會2 / 3 票決才能通過。當時兩方面的國際政治的現實,影響了投票結果。

  第一、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於1963 年9 月通過決議,決定不惜運用經濟援助,前後共承諾4 億美元來大量爭取非洲新興的國家。

  第二、法國於1964 年與中共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大力協助中共爭取非洲法語系國家。

  到了1965 年7 月中共在非洲邦交國已增至19 國。其全世界邦交國則達到51 國。當時中華民國也派遣外交部長沈昌煥及經濟部長楊繼曾等多次訪問非洲,使他在非洲的邦交國由原來3 國增至18 國,幾乎可以與中共分庭抗禮。

  1970 年11 月20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五屆會議進行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票決,臺北有邦交國65 國,北京有54 國。但是,驅逐臺灣的蔣介石代表並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合法權利之提案,竟然有51 國投票贊成,49 國反對。支持臺北的已少於簡單多數。假如先前沒有通過該案為重要問題案,必須到會2 / 3 票決才能通過,則中華民國在1970 年11 月20日就失去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地位。在排臺納中案表決中,與臺北有邦交的利比亞及智利站在支持北京的一邊,另有16 個邦交國棄權,一個缺席。毛澤東於1966 年發動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共內政與外交之困頓與停擺,但是,到了1969 年4 月14 日中共九全大會召開,文化大革命即告階段性結束。中共並於1970 年開始以國家總預算的5.88%,對66 個國家提供援助,收買政要,爭取邦交國,包括收買臺灣的邦交國在內,造成中華民國在65 個邦交國中,只得49 國支持。

  1971 年10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就中國代表權問題進行表決。中華民國邦交國減至58 國(前一年65國),而中共邦交國則由54 國增至65 國。

  加上美國總統尼克森以連橫中共來影響北越對越戰美軍的攻擊,並迫使蘇聯在限武談判上對美國妥協,尼克森毅然決定拋棄中華民國,並支持中共進入聯合國。臺北在外交上的敗退以及邦交國— 美國的背棄,迫使他結束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以上是我從第一章到第六章以國際法原則的承認與建立外交關係,以及現實的國際政治,論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從1949年至1971 年的爭奪戰的經緯。也提出這段歷史對後人的啟示。

  本書第七章論述我國從1993 年到2016 年希望能成功推動以臺灣名義進入聯合國或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都勞而無功。即使我國轉向聯合國專門機構的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民航組織,並改變對大陸的政策,由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改為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外交休兵,也只能獲得非常有限的進展。

  我在第八章論述當前美國連橫臺灣對抗中國的長期準冷戰,終有一天會以戰爭勝敗或雙方妥協而告一段落。屆時臺灣朝野必須要審慎考量國家長治久安之道,以小國對大國恭順卑下以取得大國的包容並存,尋求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以突破外交困境。並等待中國內部情勢的變化以及其國家領導人展現新的風格,對臺灣採取尊重謙下的政策,以取得臺灣的友好信服。我在此論述,1781 年為美國獨立建國後,對於在英國與法國兩強之間如何合縱連橫的情勢,為此其朝野爭吵不休20 餘年,後來以開國總統華盛頓的提議定於一尊: 在連英抗法或連法抗英中尋求一國對抗另一國,將給一個300 萬人口的新興小國(美國)帶來無窮的禍患。(A passionate attachment of one nation for another produces a variety of evils.)。從此美國在英國與法國兩強之間維持原則性的中立政策。

  本書在論述歷史事件時,由於不同時空背景以及後來情勢變遷,在書中提到北京、中共、中共政權、中國、中國大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指今日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次書中使用臺北、臺灣、中華民國臺灣、在臺灣的中華民國,都是指今日統治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的中華民國。書中提到的《排臺納中案》、《排我納中案》,在聯合國大會決議文是:「排除中華民國政府,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或「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出席,及准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出席」。至於「緩議案」則是指上述內容的排臺納中案在聯合國大會本屆會議期間,「延緩考慮」,或「一概不予考慮」。由於「緩議案」獲得通過,因此中國代表權問題沒有進入聯合國大會議程。

  本書承前外交部長錢復先生,數十年交誼的林文程教授及陳純一教授惠賜批評並撰寫推薦序,我衷心感恩。

  本書承出版社人員們的辛勞製作而得以問市,我也衷心感恩。

用户评价

评分

看著這本書的架構,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讓人感受到作者絕非等閒之輩。它顯然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時事評論,而是紮根於紮實史料的深度剖析。要處理1949到1971這段時期,尤其牽涉到聯合國這個複雜的國際機構,其資料搜集之浩大,可想而知。重點是,它似乎還想探討「未來臺海兩岸永續發展的和平模式」,這就將歷史的脈絡巧妙地延伸到了當代。這不只是在緬懷過去的失落,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與探索。對於我們這些在現實夾縫中尋求平衡的台灣人來說,這本書的潛力或許就在於,它能提供一個跳脫現有框架的視角。我們太習慣於從國內政治的視角來看待這個議題,但如果能從國際政治、冷戰格局,甚至是非洲與拉丁美洲國家的投票傾向這些更廣闊的背景下去理解,或許能解開一些長久以來的困惑。這份對多方視角的涵蓋,正是歷史研究的價值所在,它讓人明白,任何重大的國際事件,都不是單邊力量可以決定的,而是由無數個利益交織、意識形態碰撞的結果。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讓人心頭一緊,**《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光是這幾個字,就勾勒出一段波濤洶湧的歷史場景。身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的讀者,我們對於「代表權」的議題,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懷。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角力,更是牽動著我們對自身定位的深刻叩問。翻閱這段歷史,我們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國際法條文,而是關於主體性、關於生存空間,以及關於集體記憶的拉扯。從1949年到1971年,這段跨越二十多年的時間軸,恰好涵蓋了台灣從戰後接收到國際地位急遽轉變的關鍵時期。書名中的「心戰」二字,更是點出了這場鬥爭的本質——它不只是外交戰場上的明槍暗箭,更是一場在國際輿論與內部認同上進行的無形較量。我們在學校歷史課本裡讀到的,往往是簡化後的論述,而這本書似乎願意深入挖掘那些被塵封、被扭曲的細節,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究竟在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裡,台灣人民的聲音是如何被納入、又如何被消音的。這種回顧,對於理解當下的國際處境,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畢竟,歷史的幽靈從未真正遠去,它們只是換了個舞台繼續上演。

评分

從書名中透出的那股「爭奪戰」的緊迫感,讓人聯想到當時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態度之搖擺不定。那段時間,台灣的外交處境,用步步為營來形容都顯得過於輕鬆,簡直就是在大海中漂泊的一葉扁舟,隨時可能被時代的巨浪吞噬。讀者期待從這樣的作品中,能夠清晰地梳理出當時的「攻防」細節。究竟在每一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那些關鍵的辯論詞彙是如何斟酌的?哪些國家的立場轉變是基於實質利益,哪些又是受制於美蘇的角力?比起政治人物的公開表態,更吸引人的是那些幕後的斡旋、那些私下的遊說,那才是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心戰」的具體招式,如同戰術地圖般攤開,讓讀者得以一窺全貌,那將是極具啟發性的閱讀體驗。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更是為了理解,在極度不利的國際環境下,如何運用智慧和韌性來為自身爭取空間,這份精神即便在今日,依然是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评分

特別是「未來臺海兩岸永續發展的和平模式」這個副標題,讓這本書的格局瞬間拔高,不再只是停留在對「退出」這單一事件的哀悼或分析。這代表作者試圖將歷史的創傷轉化為前瞻性的思考工具。我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但如果鏡子裡只照出過去的陰影,那未免顯得沉重且無用。真正的價值,在於如何從過去的錯誤與成功中,提煉出適用於未來的原則。這需要極大的膽識和超然的立場。要探討和平模式,必然要觸及敏感的神經,必須同時考慮到兩岸人民的感受與結構性的矛盾。如果書中能提出一些基於歷史教訓、而非僅是空中樓閣的務實建議,那麼它將不只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可能成為引導社會進行深度對話的催化劑。身為台灣人,我們渴望的和平,必須是建立在尊嚴與對等之上的永續狀態,而非暫時的休兵,這本書的嘗試,無疑是極具份量的。

评分

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類型的歷史著作總帶著一股莫名的「宿命感」。那種眼睜睜看著自己所屬的政治實體,在國際舞台上被一張張選票決定的無力感,是無法用簡單的口號來撫平的。這本書既然聚焦於「代表權爭奪戰」,想必會觸及大量關於「中華民國」在國際法上的定位演變。這不是課本上輕描淡寫的「改朝換代」,而是關乎數千萬人身份認同的根本問題。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同理心的筆觸來書寫,尤其在描述那些在關鍵時刻投下關鍵一票的國家代表時,其背後的考量與掙扎,或許能讓我們對國際政治的複雜性有更深的體會。這份對歷史細節的捕捉,決定了這本書能否真正觸動人心,而不僅僅是學術界的相互引用。它必須讓讀者感受到,在那些枯燥的會議記錄背後,是無數人的心血與民族的命運在激烈碰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