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在彰化出生,台北長大,走過許多國內外的城市,但台南一直不是我熟悉的地方,對台南的印象僅停留於大學時訪友所見的大榕樹。因緣際會下,我從世新大學轉至成功大學教書,台南成為我工作和居住的城市。有幸在2018年被邀請進入水利系王筱雯老師在七股的研究團隊,參與王老師主持的三年期整合型科技部計畫【探尋最小環境與社會衝突的能源轉型路徑:架構大規模太陽能光電對海岸濕地魚塭衝擊的跨域評估 】(簡稱最小衝突計畫)。
過去我的研究聚焦於政治事件對經濟指標的影響,先前也是在韋伯出版社的協助下出版了《政府與市場》一書,研究方法以次級資料分析與建構經濟模型為主,田野調查與質化研究一直不是我的專長。在參與最小衝突計畫期間,得以出席在七股舉行的許多說明會與公聽會,與許多地方人士對談,真實地從對話中去聆聽與理解各方對於太陽光電政策的想法,以及該政策可能造成的影響,雖然我同時也使用政策分析與評估的方法蒐集量化資料,但也都需要對於受訪者進行口頭解釋,讓我得以累積田野調查與訪談的經驗,受益良多。
在本書的撰寫期間,一邊敲著鍵盤,我的眼前會同時出現七股的風光,大片大片的魚塭映著藍天,白鷺鷥的長腳立在曾是鹽田的水域中,我和助理開著車子在魚塭田中穿梭尋找受訪者的家,里長邀我們留下來在社區活動中心共餐,逐戶敲門發放問卷時被狗叫聲驚嚇等,這些場景雖然不能被整理進書中成為資料呈現,但都是我珍貴的回憶。感謝在研究進行中願意花時間與我對談的所有人,這些談話的內容讓本書能夠豐厚與立體。
在參與這三年期的科技部計畫的期間,也遭逢了我自己人生的重大事件,我在第二期計畫即將展開前得知自己罹癌,需要即刻治療,雖然想過應該要退出計畫專心休養,但已經是長期病友的朋友告訴我一句話:「不要專心生病,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也因此,在研究團隊的包容中,我繼續參與研究的進行,也才能有本書的誕生。在氣候變遷已成為事實的今天,能源轉型是勢在必行的道路,但發展替代能源在地方上造成許多爭議與衝突也是不爭的事實,本書透過不同的政策分析與評估的方法,希望能夠為漁電共生與鹽田種田在七股的推動提供紀錄與科學證據,作為未來推動相關政策的參考。
本書能夠付梓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最小衝突計畫團隊中的王筱雯老師、杜文苓老師及邱花妹老師一直都是研究中的最好夥伴,總計畫的助理林雨柔和董安龍在七股的在地耕耘讓我能快速進入研究場域,陪著我在七股各地進行調查的助理:張嘉玹、施旻彤和謝念澄,願意幫我校對內容的徐明莉博士,還有在這期間被我諮詢及提供意見的學界友人,當然還有資助計畫的科技部,在此一併致謝。若文中有任何的錯誤與疏漏,自當由我負起全責。
五月的台南鳳凰花已經慢慢綻開,蔚藍的天空配上火紅的花朵,又是一個典型的台南夏天。希望讀者在理解書中的政策分析與評估方法的同時,如果對於研究場域的七股感興趣,在未來新冠疫情平息後,能夠到現地走走,親自觀察太陽光電在七股的現況。
洪綾君
2022年5月於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