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

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逸敦
图书标签:
  • 汽车构造
  • 汽车原理
  • 汽车工程
  • 机械工程
  • 图解
  • 科普
  • 维修
  • 汽车技术
  • 车辆工程
  • 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彩解剖圖,詳細解說汽車零件組裝與步驟!
  加入電動車及混和動力車原理,全面掌握汽車結構技術的奧祕。

  ◎引擎的發展與原理
  ◎各式引擎的安裝
  ◎供油系統與點火系統
  ◎電子引擎的由來與運作
  ◎車用電腦的發展與系統應用
  ◎傳動系統構件與作動原理
  ◎直流馬達與交流馬達

本書特色

  以圖解方式有系統地介紹汽車的結構與原理,包含引擎、供油系統、點火系統、車用電腦、傳動系統、馬達等,除基本原理介紹,還有其發展背景及歷史,並加入電動車及混和動力車原理。搭配作者自製的示意圖,讓您全面認識汽車結構及運作原理,學習汽車零件組裝技巧。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名为《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的图书的详细内容简介,但其中不包含与该书主题相关的任何信息,而是围绕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展开,以满足您的要求。 --- 《深海秘境:潮汐之下文明的演变》 导言:蓝色的面纱下隐藏的未知领域 本书带领读者潜入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疆域——深海。我们习惯于仰望星空,却常常忽略了脚下这片被蓝色海水覆盖的巨大空间。深海,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未被完全探索的边疆,一个压力巨大、温度极低、光线完全缺失的极端环境。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出了地球上最古怪、最迷人,也最复杂的生命形式,并可能隐藏着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深海秘境:潮汐之下文明的演变》并非一本关于海洋生物学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结合了地质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对未来资源勘探的跨学科著作。它试图解答一个宏大的问题:在长达数亿年的时间里,深海地质活动和洋流变迁是如何塑造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文明在何种程度上依赖于这片未知的深渊。 第一部分:地球的脉动——深海地质的史诗 第一章:板块构造的熔炉与洋中脊的诞生 海洋地壳的形成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最直观体现。本章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深海平原、海沟以及大洋中脊的形成。我们将详细分析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喷口是深海生命的基础,它们如同地球深处的“火山口”,将地幔物质和化学物质泵入冰冷的海水中。我们将描述海底火山喷发如何影响全球气候,以及这些过程如何沉积形成独特的矿物资源。 第二章:海底沉积物的档案库 沉积物是地球历史的沉默记录者。从陆地河流带来的碎屑,到深海生物遗骸形成的生物沉积物,再到冰期特有的冰碛物,每一层沉积物都为古气候学家和地质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化石”证据。本章重点解析深海粘土和硅藻土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这些沉积物重建过去百万年的海平面变化、洋流模式乃至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的细节。 第三章:深海的“山脉”与“峡谷” 海洋中存在着比陆地上更高的山脉和更深的峡谷。我们将剖析洋中脊、海山链(Seamounts)和海沟(Trenches)的形成动力学。特别是马里亚纳海沟,作为地球上压力最大的点,它不仅是地质活动的终极体现,也是研究极端压力下物质状态变化的天然实验室。我们将探讨这些海底地貌如何充当了洋流的“屏障”和生物的“孤岛”。 第二部分:洋流的塑造——气候的无形之手 第四章:全球温盐环流的调速器 深海是巨大的“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即“大洋输送带”的所在地。本章详述了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和南大洋深层水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调节全球热量分布,间接影响着欧洲和北美的气候稳定。我们将讨论当前气候变化对深海环流速度和强度的潜在影响,以及这可能带来的长期气候后果。 第五章:中尺度涡流与营养物质的垂直迁移 除了宏大的环流,中尺度的涡流在深海营养物质的再分配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章聚焦于海洋生物泵(Biological Pump)的效率,即浮游生物如何捕获大气中的碳并将其输送到深海。我们将分析在不同深度,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呼吸作用的残骸如何通过垂直迁移,影响着深海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这种机制在碳循环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古老洋流的遗迹与冰期效应 本章回顾了过去冰期和间冰期中,深海环流的变化对陆地气候的反馈作用。通过对深海氧同位素比率的分析,我们能够重建过去数万年间,全球海洋温度的细微波动,从而理解海洋系统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缓冲和放大效应。 第三部分:人类的目光——资源的勘探与伦理边界 第七章:深海矿藏的诱惑与挑战 随着陆地资源日益枯竭,人类的目光转向了海底。本章系统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深海矿产资源:多金属结核(Polymetallic Nodules)、富钴结壳(Cobalt-rich Crusts)和热液硫化物(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我们将详细描述它们的形成过程、全球分布热点,以及目前国际社会在采矿技术和法律框架上面临的巨大技术和环境挑战。 第八章:深海生物制药的潜力 深海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和生物体进化出了独特的生化防御和代谢机制。本章探讨了从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中发现的耐高温酶、抗生素前体以及抗癌化合物的潜力。我们将概述目前科研机构在深海生物多样性筛选(Screening)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如何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伦理困境。 第九章:治理的真空地带与未来展望 深海,特别是国际海域,是全球治理的“灰色地带”。本章分析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对深海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规定,以及“区域”(The Area)的管理机构面临的监管难题。我们探讨了发展深海探索技术(如无人深潜器和自主水下航行器)如何影响未来的资源分配格局,并呼吁在技术进步与生态责任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结语:敬畏未知,守护蓝色星球 《深海秘境》的旅程结束于我们对深海的敬畏。它不仅是一个充满奇特生命的物理空间,更是地球气候调节和物质循环的核心枢纽。了解深海,就是理解我们星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这片蓝色疆域的兴趣,促使我们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这片尚未完全揭示的宏伟秘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逸敦


  1982 年自臺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至美國里海大學及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期間並獲得福特汽車公司奬學金。返國後旋至中山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任教。 現任中山大學機電工程學系終身免評鑒教授,開授「汽車學」(針對機械系學生的專業課程)及「汽車發展史」(針對一般學生的通識課程)等課。

  學術研究方面主要為光收發模組的精密構裝及行動載具之研發。產學合作主要為輔導廠商將傳統製程電腦整合自動化:主機板組裝、電腦零組件自動檢測、雷射加工機自動檢測等。

  部落格:曾教授與古董保時捷(eatontseng.pixnet.net)
  臉書粉絲專頁:曾教授的汽車世界
  著書:《保時捷911傳奇》《義大利超跑傳奇》《汽車學原理與實務》《電動車原理與實務》。
 

图书目录

自序

第1章  引擎的發展背景與歷史
1-1 內燃機的起源
1-2 柴油引擎的發展歷史
1-3 萬克爾引擎的發明
1-4 化油器到燃油噴射的歷史
1-5 馬力與瓦特故事的由來
1-6 半導體王國於汽車工業的貢獻

第2章  引擎基本原理
2-1 引擎的基本介紹
2-2 引擎相關名詞介紹
2-3 引擎的種類和工作原理
2-4 引擎整體構造
2-5 引擎重要元件簡介
2-6 引擎重要元件介紹-活塞
2-7 引擎重要元件介紹-汽門
2-8 引擎重要元件介紹-火星塞、飛輪
2-9 引擎剖面圖
2-10 引擎的排列

第3章  各式引擎的安裝
3-1 各式引擎的介紹
3-2 直列式引擎的安裝(一)
3-3 直列式引擎的安裝(二)
3-4 直列式引擎的安裝(三)
3-5 V型引擎的安裝(一)
3-6 V型引擎的安裝(二)
3-7 V型引擎的安裝(三)
3-8 水平對臥引擎的安裝(一)
3-9 水平對臥引擎的安裝(二)
3-10 水平對臥引擎的安裝(三)

第4章  供油系統
4-1 供油系統
4-2 供油系統的分類
4-3 化油器(一)歷史
4-4 化油器(二)原理
4-5 化油器(三)種類
4-6 機械噴射系統(一)歷史
4-7 機械噴射系統(二)原理(1)
4-8 機械噴射系統(三)原理(2)
4-9 電腦噴射系統(一)歷史
4-10 電腦噴射系統(二)原理

第5章  點火系統
5-1 點火系統
5-2 點火系統(一)歷史
5-3 點火系統(二)分類
5-4 白金接點式點火(一)原理與工作流程
5-5 白金接點式點火(二)重要元件
5-6 電晶體的基本介紹
5-7 半晶體點火系統
5-8 全晶體(一)電容放電式點火系統
5-9 全晶體(二)感應放電式點火系統
5-10 微電腦式點火系統

第6章  電子引擎
6-1 電子引擎的由來
6-2 廢氣循環系統(EGR)
6-3 含氧感知器(一)原理
6-4 含氧感知器(二)運作模式
6-5 觸媒轉換器
6-6 電子引擎的輔助元件
6-7 進氣系統
6-8 渦輪增壓的種類

第7章  電腦
7-1 車用電腦的歷史
7-2 各國車用電子零件供應商
7-3 訊號種類
7-4 ECU內部結構
7-5 ECU與感測器
7-6 第一代車用電腦
7-7 第二代車用電腦
7-8 網路功能與總機系統
7-9 車上診斷系統(On-Board Diagnostics)
7-10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7-11 ECU改裝
7-12 車用感測器(一)位置
7-13 車用感測器(二)溫度
7-14 車用感測器(三)壓力
7-15 車用感測器(四)其他

第8章  傳動系統
8-1 傳動系統
8-2 離合器的介紹與種類
8-3 差速器和萬象軸
8-4 變速箱與汽車傳動布局
8-5 手排變速箱的介紹與原理
8-6 手排變速箱的發展與種類(一)
8-7 手排變速箱的發展與種類(二)
8-8 手排變速箱的基本構成
8-9 手排變速箱的各種檔位
8-10 自排變速箱的介紹與原理
8-11 自排變速系統的發展與種類(一)
8-12 自排變速系統的發展與種類(二)
8-13 自排變速箱的基本構成
8-14 自排變速箱(AT)的各種檔位(一)
8-15 自排變速箱(AT)的各種檔位(二)

第9章  電動車
9-1 電動車的歷史
9-2 電動車的動力系統
9-3 電動車的能源系統
9-4 混合動力車
9-5 電化學電池
9-6 燃料電池(一)特性
9-7 燃料電池(二)應用
9-8 燃料電池(三)氫動力汽車

第10章  直流馬達
10-1 直流馬達的介紹
10-2 直流馬達的分類與比較
10-3 有刷直流馬達的構造與原理
10-4 有刷直流馬達的實作
10-5 無刷直流馬達的構造與原理
10-6 無刷直流馬達的實作(一)
10-7 無刷直流馬達的實作(二)

第11章  交流馬達
11-1 交流馬達的介紹
11-2 同步馬達的構造與原理
11-3 同步馬達的應用
11-4 感應馬達的轉動原理(一)
11-5 感應馬達的轉動原理(二)
11-6 感應馬達的應用
11-7 交流馬達的實作(一)
11-8 交流馬達的實作(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0296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 x 22.5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大約在十年前,雖然如願在中山大學機械系升上教授,但好像也失去了生活重心。為了重新找到對生活的熱情與活力,決定投入古董車的世界,於是買下了我人生第一台保時捷 911(1992年的964)。之後便陸續經歷了:剛買車的喜悅、隨之而來車子出問題的煩惱、找到正確的原因及零件(通常都需要好幾次的車友討論)、上網搜尋資料並向保養廠技師請教、最後耐心地等待問題解決後的成就感。

  隨著收藏/割愛 964、993、930循環次數的增加,也不斷地累積我對車子的基本知識。許多大學生也來找我進行車子相關的專題研究,我於是成立了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團,部落格名為「曾教授與古董保時捷」(eatontseng.pixnet.net),把一些比較實用的成果放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而臉書粉絲團則名為「曾教授的汽車世界」,除了轉載部分部落格文章外,也會不定期分享各類型汽車資訊及知識。近年來,我也開始在學校裡開授「汽車學」(針對機械系學生的專業課程)及「汽車發展史」(針對一般學生的通識課程)等課。

  完成了我的第1本科普書《保時捷911傳奇》後,我對車的興趣也延伸到了義大利車。隨著我購買維修法拉利的355以及愛快羅密歐的145,期間也非常感謝汯瑨保養廠鄂鴻逸老闆與我交流許多車輛基本原理。我的第2本科普書《義大利超跑傳奇》則介紹了義大利的5大車廠:包山包海及以小車聞名的飛雅特、執著於跑車精神的愛快羅密歐、超級豪華跑車始祖瑪莎拉蒂、超跑代表法拉利及絶美的藍寶堅尼。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對汽車的認識,一直停留在「發動機發出轟隆聲,然後車子就動了」這種幼稚園等級的認知上。網路上那些專業的論壇討論,充斥著一堆我看不懂的術語,簡直是資訊爆炸下的無助感。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像是一道及時雨。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那種最基礎、最核心的邏輯鏈條,讓我能夠真正理解,當我轉動鑰匙(或是按下一鍵啟動按鈕)的那一瞬間,車內到底發生了什麼奇妙的化學與物理反應。我尤其好奇懸吊系統和煞車系統的設計哲學,畢竟行車安全才是頭等大事。我期待的不是那種純理論的枯燥闡述,而是透過清晰的剖面圖,讓我能「看見」零件之間的協同合作。如果它能用台灣人習慣的白話文去解釋那些外文專有名詞,那就太貼心了。這本書如果能讓我下次在修車廠跟師傅對話時,至少能聽懂五成,那我對它的投資就絕對值回票價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種細膩的線條和紮實的結構感,一看就知道是經過一番用心編排的。我特別喜歡它選用的那種略帶復古,但又充滿現代科技感的配色,讓人對汽車的內部構造產生一種既敬畏又好奇的感覺。光是看著目錄,我就已經能想像翻開內頁時那種一目了然的視覺衝擊了。雖然我對機械原理一向沒什麼把握,但這種「圖解」的風格,對於我這種視覺學習者來說,簡直是救星啊!它彷彿在對我說:「別怕,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走進複雜的世界。」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看它如何把引擎的運轉、變速箱的切換,這些對外行人來說如同天書般的知識,轉化成清晰的圖像語言。如果內容真的如封面給我的預期一樣紮實精美,那它絕對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能讓我在喝咖啡的午後,優雅地享受一場知識的探索之旅。這本書的排版和紙質看起來也相當不錯,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給人一種「物有所值」的信賴感。

评分

這本書的「解剖」層次感,是我最關注的一點。汽車構造這麼龐大,如果只是平面繪製,很難讓人理解空間中的部件關係。我期待看到很多「爆炸圖」(Exploded View)或者多視角透視圖,讓人能清楚地看到螺栓、墊片、密封圈這些細微但至關重要的零件是如何依序組裝起來的。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往往決定了一本技術圖解書的專業高度。如果能提供不同車型(例如,日系、歐系、美系)在核心結構上的細微差異比較,那就更棒了,能讓讀者理解不同製造商的工程師在面對同樣問題時,會採用哪些不同的工程解決方案。最後,我希望這本書的印刷品質能經得起長期的翻閱和使用,畢竟這種工具書,很可能會被我放在工具箱旁邊,隨時拿起來比對實物,如果紙張太薄,很快就會磨損,那就太可惜了。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考慮換車,但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新技術,如電動車的電池管理系統(BMS)或是各種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我總覺得自己像個門外漢。我希望這本圖解書,不只是停留在傳統燃油車的範疇,而是能與時俱進,提供對新興汽車技術的基礎架構說明。譬如說,電動車的「動能回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的結構和傳統引擎的「制動」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如果能提供一些未來趨勢的線索,哪怕只是概念性的圖示,都將大大提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前瞻性。我對那些複雜的電路圖沒興趣,我需要的是「概念圖」,是能串聯起整車能源流動的宏觀視角。如果它能讓我在看汽車廣告或新聞時,能多一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盲目接受行銷術語,那它就成功地提升了我的消費者素養。

评分

從書籍的編排邏輯來看,我非常在乎它是否能建立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路徑。如果它一開始就丟給我複雜的渦輪增壓系統分解圖,我大概率會直接闔上書本。我更傾向於從最基礎的「車輪與地面接觸」開始,然後慢慢推進到傳動、動力,最後才到電子控制單元。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才能真正培養讀者的「系統性思維」。我希望作者在設計這些圖例時,有考慮到不同讀者的背景差異,也許可以在邊緣側欄做一些「延伸知識」的補充說明,而不是將所有資訊都塞在主圖中造成視覺混亂。此外,如果能加入一些常見故障的簡易判斷圖表,例如「引擎發不動時,先檢查A、B、C三個部件」這類的實用技巧,那就更接地氣了。總體來說,我需要的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快速定位問題」的參考手冊,而不只是一本需要從頭讀到尾的教科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