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廢但是很有趣!日常中的科學二三事

有點廢但是很有趣!日常中的科學二三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惠眞
图书标签:
  • 科普
  • 趣味科学
  • 日常生活
  • 科学普及
  • 轻松阅读
  • 知识
  • 生活小妙招
  • 科学思维
  • 科普读物
  • 休闲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學不只是科學家腦中的沉悶知識,也是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原理!
 
  ★獨家收錄!作者特別寫給臺灣讀者的章節——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
  56篇隨筆散文,56個你曾經遇到過、但不知道背後原理的生活經驗!這些知識雖然不知道不會怎麼樣,但若瞭解了,你會發現原來生活處處是科學、原來科學這麼有趣!

 
  科學是什麼?是教科書裡面一條一條羅列的嚴謹知識?是實驗室中研究人員小心翼翼操作的精密設備?還是科學家們腦海中的天馬行空?其實,這些都只是科學的一種面相而已。事實上,科學就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看你有沒有發現而已。
 
  您總是會抱怨隨著體重增長,肚子變得愈來愈大了!但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最先反映出體重增加的部位是肚子呢?其實這可是我們人類祖先為了度過寒冷的冰河時期所發展出來的特徵喔!您是否去過野柳地質公園呢?走在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出來的奇形怪狀石林中,彷彿來到了外星世界!事實上像女王頭等獨特造型的石頭是由於岩石各處的堅硬度不同,造成差異侵蝕的現象而被雕刻出來的!
 
  作者雖然是文科畢業,但對科學知識充滿了興趣與好奇。透過她敏銳的觀察與無窮無盡的好奇心,從日常生活中挑選出了五十六個不知道不會怎麼樣,但知道後卻會為科學的奧妙感到驚嘆的小知識,以隨筆寫下的小品散文形式,帶您發現隱藏在生活中的日常科學!

名人推薦

  曾文宣      泛科學、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聯合推薦(依推薦人筆畫排序)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宇宙的寂静低语:探索恒星演化与暗物质的奥秘》的图书简介。 --- 《宇宙的寂静低语:探索恒星演化与暗物质的奥秘》 一、 导言:星辰的诞生与终结 人类仰望星空已有数千年,那些闪烁的光点是宇宙宏大叙事的书写者。从古人眼中吉凶的预兆,到现代天体物理学家手中精确的测量工具,恒星一直是理解宇宙演化进程的核心。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宇宙的肌理,超越肉眼所能及的范围,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存在之基础的恒星与暗物质的深层秘密。 我们如何从一团弥漫的星际尘埃中,孕育出照亮黑暗的太阳?恒星的一生——从原恒星的形成,到主序星的稳定燃烧,再到红巨星的膨胀,直至白矮星的冷却、中子星的极限压缩,或是黑洞的无声吞噬——这是一部充满暴力美学与精妙物理的史诗。本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解构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机制,解析不同质量恒星的命运分岔点,并追溯重元素在超新星爆发中被播撒至星际介质的壮阔过程。我们将探讨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钱德拉塞卡极限、洛希瓣溢流、周期性脉动变星的物理本质,以及引力波天文学如何为我们揭示双星系统合并的最后瞬间。 二、 主序:恒星生命的漫长“中年” 恒星生命中最漫长、也最稳定的阶段,便是主序星时期。在这个阶段,恒星通过核心的氢核聚变,将质量转化为能量,维持着与引力的完美平衡。本书将细致剖析氢燃烧的效率与机制。我们不仅会关注太阳型恒星的质子-质子链(pp-chain),还会深入探讨大质量恒星中更迅速的碳氮氧(CNO)循环。 恒星的“颜色”与“温度”是其内部物理状态的直接体现。我们将通过赫罗图(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教会读者如何“阅读”恒星的光谱分类(O, B, A, F, G, K, M),理解表面温度、光度和半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书中将引入恒星演化模型,解释为什么质量是决定恒星寿命和命运的唯一关键因素。例如,一颗质量只有太阳十分之一的红矮星,其寿命可能长达数万亿年,远超宇宙的当前年龄;而一颗质量是太阳几十倍的蓝巨星,却可能在数百万年内便走向生命的终结。 三、 死亡的颂歌:巨星的终局与致密天体的诞生 恒星燃料耗尽之时,便是其生命中最具戏剧性的转折点。本书将聚焦于低质量恒星(如太阳)的温和死亡——红巨星的形成、氦闪的触发,以及最终抛射出美丽的行星状星云,留下一个密度极高的碳氧白矮星核心。白矮星的稳定,依赖于电子的简并压力,这是量子力学在宇宙尺度上的直接体现。 然而,质量更大的恒星则会迎来更暴烈的终结。我们将详尽阐述超新星爆发的机制,特别是核心坍缩超新星(Type II)。坍缩过程中的中微子风暴,是宇宙中最强大的能量释放事件之一,它不仅是合成比铁更重元素的工厂,也驱动着冲击波向外传播,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形成播撒原材料。 在最极端的案例中,如果核心质量超过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引力将无可匹敌地获胜,中子星或黑洞便会诞生。本书将用清晰的数学概念和直观的物理图像,解释中子星如何维持其惊人的密度(物质的压缩程度类似于将珠穆朗玛峰压缩成一颗糖豆),并讨论脉冲星作为宇宙的“灯塔”所扮演的角色。对于黑洞,我们将探索其事件视界的几何学意义,以及信息的悖论,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理论物理的前沿。 四、 隐形的支配者:暗物质的追寻 在恒星、星系乃至宇宙的结构形成中,我们所能见到的普通物质(重子物质)仅占总质能的不足百分之五。其余的绝大部分,由“暗物质”和“暗能量”主导。本书的后半部分将完全聚焦于暗物质这一宇宙学最大的谜团。 暗物质的证据并非来自直接观测,而是通过它对可见物质的引力效应。我们将梳理关键的观测证据链:从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弗里茨·兹威基在后发座星系团的早期工作),到引力透镜效应(无论是弱引力透镜还是强引力透镜),再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的精细结构。 本书将详细介绍目前主流的暗物质候选粒子模型,包括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轴子(Axions)以及惰性中微子。同时,我们将剖析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如XENONnT、PandaX)和间接探测实验(如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原理与挑战。我们探讨的不仅是“它是什么”,更是“我们如何去寻找它”——在地下深处的超净实验室中捕捉粒子撞击的微弱信号,或是在太空中搜寻湮灭产生的伽马射线特征。 五、 宇宙的未来与我们的位置 通过对恒星演化的理解,我们得以校准宇宙的“时钟”——赫罗图上的恒星演化轨迹,帮助我们精确测定星系的距离和年龄。而对暗物质的理解,则关乎宇宙的结构形成和最终命运。本书的总结部分将把这两大主题连接起来:恒星的形成依赖于暗物质晕的引力势阱,而暗物质的分布又决定了星系团和纤维状结构的宏观形态。 《宇宙的寂静低语》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不回避复杂的物理概念,而是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它是一次穿越恒星炉火与宇宙幽暗深处的旅程,旨在激发读者对宇宙的终极结构和我们自身在其中位置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沈惠眞


  作者從事過許多行業,目前專職寫作。她所撰寫的主題多元,包含科學、烹飪和各種事物的歷史等等。她的文章常在《今日仁川》、《Oh My News》、《國會日報》等媒體平台發表,並教授簡單的寫作方法。

譯者簡介

徐小為


  政治大學韓語系畢業。愛好閱讀,樂於生活,因為喜歡把看懂的什麼說給人聽,所以開始翻譯的日子。

图书目录

Part 1我的日常,科學無處不在
那個陰森的夜裡,傳說中的科學
山羊告訴我的咖啡滋味
鳳仙花指甲留太久會發生什麼
小鳥跟人區分日夜的方法
手機電池是怎麼充電的呢?
棕色小狗的犧牲與荷爾蒙
為什麼煤球上面有洞
討厭吃小黃瓜是因為遺傳基因?
跟真肉一樣的假肉
沒有鰻魚的鰻魚蓋飯,跟沒有香蕉的香蕉牛奶

Part 2那些我不知道的身體故事
肥胖的肚子是從原始人那裡遺傳下來的
吃是用鼻子,嘴巴只是輔助
甜就吞下去,苦就吐出來
辣雞麵跟雲霄飛車的共通點
馬拉松選手才懂的碳水化合物力量
聲音不只能用耳朵聽到
近視和遠視,為何看見的不一樣呢?
跟泡麵說再見的方法
明媚春光的力量
很實用的打噴嚏常識
搓澡也有時機之分
我體內的暖氣

Part 3今天的地球依然忙碌地轉動
「過去的星星」在夜空中閃耀
尋找天上的樂透隕石
史上第一隻太空犬—萊卡
為什麼晴空看起來藍藍的,晚霞是紅色的?
可以摸到雲的地方
為什麼盛夏會下冰雹呢?
太陽跟月球的魔法
地球的一天從什麼時候開始是24 小時的?
不完美才更美的雪結晶
陽光和水滴相遇時會產生什麼?
颱風來或不來,都是個問題
自轉軸和那些傷春悲秋的人之間的有趣關係
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

Part 4比想像中更沒什麼的科學常識
點亮各式夜空的煙火原理
水結冰的溫度,冰融化的溫度
復仇者聯盟也捏不破的雞蛋
為什麼用鋁鍋煮的泡麵更好吃
如果太空裝破洞的話?
慣性定律,媽媽為什麼會跌倒呢?
在太空中踹上一腳,會發生什麼事?
陰天總是鬱悶,真的只是心情問題嗎?
浮力,讓我們天生擅長游泳的力量
讓風箏飛得很好的原理
潛入深深的海底
媽媽醃的泡菜那麼好吃的原因

Part 5我們都正共同生存著
三花貓的祕密
魚真的感受不到痛覺嗎?
鷹眼與狗眼
肚子裡的危險同居人
我們體內活著超過100 兆個細胞?
它們看不見的殺手本能
今天的午餐是「蟋蟀大餐」
酪梨的生存法則
不敗的滋味,發酵的味道
貓對人心的影響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130
  • 叢書系列:科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5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在小學放暑假時的一個平凡早上,我像平常一樣吃完早餐,正慢吞吞地走出院子時,突然看見房子的牆上貼著什麼東西。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隻蟬,不過這隻蟬,跟我以往看過的蟬長得有點不太一樣。牠的身體彷彿剛從土裡冒出的嫩芽一般,帶有淡淡的綠,翅膀潔白而透明,看起來就像(聽起來可能有點誇張)天使的翅膀一樣。在天使下方約30 公分左右的地方,有個蟬殼掉在那裡,那殼憔悴的外型讓人感覺不到一絲生機,很難相信現在那隻閃閃發亮的蟬,不久之前竟然是這種樣子。我怕靠得太近會把天使嚇跑,便屏息走到離牠一兩步的距離,靜靜地觀察。幾分鐘的時間,蟬就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對在鄉下長大的我而言,昆蟲就跟玩具沒什麼兩樣。像是會突然跳起來飛走的蚱蜢;還有只要抓住牠的後腳上下搖動身體,就會自己斷腳逃跑的劍角蝗,這些在隨處的草叢都能抓得到。而用堅硬的外殼武裝自己,散發出黝黑光澤的鍬形蟲和獨角仙,就像是跟牠們挺拔的外表一樣高級的玩具。

  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蟬了。就算蟬鳴震耳欲聾地叫了好一陣子,只要一有人走近,牠們就會瞬間噤聲,簡直就像在對我挑釁「找找我在哪啊」。為了抓蟬,我會一邊推敲一邊繞著樹轉圈,細細檢視每一條枝葉,最後終於發現蟬的那一刻,就會湧現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雖然經常讓反應靈敏的蟬溜走,但最後還是能把好不容易抓到的幾隻放進採集箱。

  但那天的蟬,我卻無法碰牠。牠的翅膀在朝陽下閃閃動人,感覺用手去碰好像就會犯了滔天大罪一樣。我看著那隻蟬,心臟撲通撲通地跳,也不曉得該怎麼辦,就那樣呆呆站了一會兒然後回家了。那是種對當時年幼的我而言難以承擔的複雜而巨大的情緒。不久,我再回去那裡時,蟬已經消失不見了,於是我安下心來。那是第一次,昆蟲作為一個「生命」迎向我的瞬間。

  我之所以下定決心要寫有關科學的內容,主要有兩大理由。首先是我想要隨心所欲地寫作。

  就像餓的時候思考要吃什麼一樣,我也會煩惱要用什麼主題創作。那時我想起了小時候遇到的蟬,接著又想到了天空、樹、太陽、雨、大海和魚等等。那些小小的生命,和牠們各自的生命故事,我從小就對這種事很感興趣。我開始嘗試向周圍的人口述我想傳達的故事―可以寫這種內容嗎?會不會太微不足道呢?―幸好他們都覺得很有趣,讓我獲得許多勇氣。

  我在這過程中得知的另外一個事實,就是我周圍的成年人中,意外地有不少人會害怕科學。為什麼彩虹通常出現在東方的天空、為什麼人類跑步的時候會突然跌倒、還有人類為何會是地球上其他生物在生命循環中的阻礙,我想與他們分享意見和我的想法。

  因為在科學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推理和辯證,我認為只要理解那個過程,就能開闊我的眼界、瞭解這個世界,也能學會解讀那些微小的事件,培養做出判斷的能力。我相信如此一來不需要太深奧的文字,便可以加深人們對生命的敬意。雖然我們可以輕易在書店或網路上找到不難讀懂的書或文章,但這些大部分都是把小學生設定為受眾,我覺得字裡行間的情緒不適合讓大人閱讀。我想要傳達的,是可以輕易接觸到的科學原理,並在瞭解這些知識後,能對充實自我更有幫助的「大人的感性」。這本書裡沒有困難的公式或理論,有的只是日常中常遇到的科學小知識。我不是研究人員,而且主修也不是理科,因此還沒有本事帶領各位潛入科學的深海中。我不過只是一個很關心科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是小確幸,並且想把那份幸福分享出去的人而已。

  想奔向大海,首先就必須消除對水的恐懼才行。而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如何浮在水上。學會怎麼飄浮之後,再慢慢開始划動手腳和身體,接著才能學會如何換氣呼吸。我想為那些對科學的海洋還不熟悉、害怕讓自己飄浮在海上的人提供一點幫助,於是寫了這本書。如果本書能成為各位的墊腳石,讓各位能很快在更深、更遠的大海中自在徜徉的話,我就別無所求了。真心感謝為我的文字注入生命的出版社的各位。我還想對我的幸福與精力泉源―善宇、Rich、咪咪、可可表達感謝,愛你們。

2019 年11 月  沈惠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我現在還沒開始看,但我光是光想就覺得興奮。我最近工作壓力超大,每天下班只想癱在沙發上,完全不想動腦筋。所以,一本可以讓我放鬆心情,又不會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的書,簡直就是救贖。我猜測裡面的內容應該會有很多小實驗或者生活小知識,那種讀完後可以跟同事炫耀一下:「欸,你知道嗎?某某東西其實是利用這個原理…」然後大家就會一臉茫然,我就會很得意地講解一番。這本書的定位好像就是這樣,專門提供這種「微小的優越感」給我們這些平凡的上班族。我尤其好奇,書裡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咖啡沖煮的冷知識?畢竟我是個重度咖啡依賴者,如果能知道沖咖啡的溫度控制、水流速度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物理定律,那我的早晨儀式感肯定會提升好幾個層次。總之,我對這種「不務正業」的知識充滿期待,它肯定會成為我通勤時的最佳良伴。

评分

天啊,最近我買了一本新書,書名叫做《有點廢但是很有趣!日常中的科學二三事》,光看名字就覺得很對我的胃口!我最近真的覺得生活裡好像少了點什麼,就是那種可以輕鬆笑出來,但同時又能學到點東西的感覺。這本書光是封面設計就很有梗,那種有點手繪感又很活潑的風格,讓我忍不住想把它帶回家。我特別期待這種把生活瑣事跟科學結合在一起的書,因為平常看那些厚重的科學專書,眼睛都快脫窗了,根本沒辦法靜下心來看。我希望這本書裡面的內容,可以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輕鬆,不需要太多艱澀的術語,而是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一些平常我們習以為常,但其實背後藏著很多科學原理的事情。像是為什麼泡麵的碗蓋拿掉後會變涼得比較快?或是我們在冰箱裡放的氣球,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吸附異味?這種「喔~原來是這樣啊!」的小確幸,就是我買這本書最大的動力。我真的超想快點翻開來,看看作者是怎麼把這些「廢話」變得「有趣」的,希望它不會讓我失望啊!

评分

我會買這本書,其實還帶有一點「社會責任感」。我是那種很喜歡在社交場合中,分享一些冷知識的人。但有時候分享的知識太過艱深,別人就會顯得有點尷尬,場面也會變得冷場。這本書的目標受眾看起來就是我這種人——渴望有趣、但又不想太「書呆子氣」的讀者。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安全、無害,但絕對能引起好奇心的對話開場白。例如,我可以很自然地問朋友:「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看見彩虹時,紅光永遠在最外層嗎?這跟光的折射角度有關喔!」如果對方真的被吸引了,那我的社交成就感就達成了。這本書應該就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知識感爆米花」,酥脆、快速、而且充滿了調味料,雖然不營養,但吃起來就是爽快。我希望它能幫我鞏固我在朋友群體中那個「雖然有點廢但還算有點料」的形象,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秘密武器啊!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感,我猜測一定也很用心。現在很多科普書雖然內容紮實,但封面設計跟內頁排版都像教科書一樣,讓人看了就頭痛。但我對《有點廢但是很有趣!》抱持著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裡面的圖文搭配是那種很跳脫思維的,可能會有很醜但很貼切的手繪圖,或是用迷因(Meme)的風格來呈現一些科學定律。我希望它讀起來的節奏是輕快的,文字不會長篇大論,而是用很多短句、重點整理,甚至多用一點表情符號(如果作者敢用的話)。想像一下,如果書裡用一張圖解釋了「熱力學第二定律」,而那張圖畫的是一堆凌亂的房間,配上「你永遠無法阻止混亂擴散」的標題,那多麼的療癒啊!我追求的不是嚴謹的學術探討,而是那種「啊,原來這個日常現象,在科學上是有個名詞的」的驚喜感。我已經準備好我的螢光筆了,希望它能被大量的標註,成為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一本「無用之書」。

评分

老實說,我挑選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書名太「誠實」了,而且散發出一種很真誠的接地氣感。「有點廢」這三個字,根本就是在對我招手啊!我的人生不就是很廢嗎?每天做著重複的工作,下班追劇,週末睡到自然醒,偶爾才會有動力去健身房,然後馬上又會因為太累而放棄。這本書如果能用一種幽默的方式,把我們這種「廢宅日常」跟科學連結起來,那簡直太有共鳴了。我希望作者可以多寫一些關於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想洗碗、為什麼沙發會讓人越陷越深,或是藍光到底對眼睛傷害有多大但我們還是要滑手機到半夜這些「廢事」的科學解釋。如果它能用一種戲謔的語氣告訴我,你現在躺著不動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節能的演化表現,那我就會覺得,天哪,我的人生總算有點價值了!這種能讓人放下包袱,安心接受自己有點廢的哲學,比什麼心靈雞湯都來得實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