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小學放暑假時的一個平凡早上,我像平常一樣吃完早餐,正慢吞吞地走出院子時,突然看見房子的牆上貼著什麼東西。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隻蟬,不過這隻蟬,跟我以往看過的蟬長得有點不太一樣。牠的身體彷彿剛從土裡冒出的嫩芽一般,帶有淡淡的綠,翅膀潔白而透明,看起來就像(聽起來可能有點誇張)天使的翅膀一樣。在天使下方約30 公分左右的地方,有個蟬殼掉在那裡,那殼憔悴的外型讓人感覺不到一絲生機,很難相信現在那隻閃閃發亮的蟬,不久之前竟然是這種樣子。我怕靠得太近會把天使嚇跑,便屏息走到離牠一兩步的距離,靜靜地觀察。幾分鐘的時間,蟬就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對在鄉下長大的我而言,昆蟲就跟玩具沒什麼兩樣。像是會突然跳起來飛走的蚱蜢;還有只要抓住牠的後腳上下搖動身體,就會自己斷腳逃跑的劍角蝗,這些在隨處的草叢都能抓得到。而用堅硬的外殼武裝自己,散發出黝黑光澤的鍬形蟲和獨角仙,就像是跟牠們挺拔的外表一樣高級的玩具。
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蟬了。就算蟬鳴震耳欲聾地叫了好一陣子,只要一有人走近,牠們就會瞬間噤聲,簡直就像在對我挑釁「找找我在哪啊」。為了抓蟬,我會一邊推敲一邊繞著樹轉圈,細細檢視每一條枝葉,最後終於發現蟬的那一刻,就會湧現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雖然經常讓反應靈敏的蟬溜走,但最後還是能把好不容易抓到的幾隻放進採集箱。
但那天的蟬,我卻無法碰牠。牠的翅膀在朝陽下閃閃動人,感覺用手去碰好像就會犯了滔天大罪一樣。我看著那隻蟬,心臟撲通撲通地跳,也不曉得該怎麼辦,就那樣呆呆站了一會兒然後回家了。那是種對當時年幼的我而言難以承擔的複雜而巨大的情緒。不久,我再回去那裡時,蟬已經消失不見了,於是我安下心來。那是第一次,昆蟲作為一個「生命」迎向我的瞬間。
我之所以下定決心要寫有關科學的內容,主要有兩大理由。首先是我想要隨心所欲地寫作。
就像餓的時候思考要吃什麼一樣,我也會煩惱要用什麼主題創作。那時我想起了小時候遇到的蟬,接著又想到了天空、樹、太陽、雨、大海和魚等等。那些小小的生命,和牠們各自的生命故事,我從小就對這種事很感興趣。我開始嘗試向周圍的人口述我想傳達的故事―可以寫這種內容嗎?會不會太微不足道呢?―幸好他們都覺得很有趣,讓我獲得許多勇氣。
我在這過程中得知的另外一個事實,就是我周圍的成年人中,意外地有不少人會害怕科學。為什麼彩虹通常出現在東方的天空、為什麼人類跑步的時候會突然跌倒、還有人類為何會是地球上其他生物在生命循環中的阻礙,我想與他們分享意見和我的想法。
因為在科學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推理和辯證,我認為只要理解那個過程,就能開闊我的眼界、瞭解這個世界,也能學會解讀那些微小的事件,培養做出判斷的能力。我相信如此一來不需要太深奧的文字,便可以加深人們對生命的敬意。雖然我們可以輕易在書店或網路上找到不難讀懂的書或文章,但這些大部分都是把小學生設定為受眾,我覺得字裡行間的情緒不適合讓大人閱讀。我想要傳達的,是可以輕易接觸到的科學原理,並在瞭解這些知識後,能對充實自我更有幫助的「大人的感性」。這本書裡沒有困難的公式或理論,有的只是日常中常遇到的科學小知識。我不是研究人員,而且主修也不是理科,因此還沒有本事帶領各位潛入科學的深海中。我不過只是一個很關心科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是小確幸,並且想把那份幸福分享出去的人而已。
想奔向大海,首先就必須消除對水的恐懼才行。而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如何浮在水上。學會怎麼飄浮之後,再慢慢開始划動手腳和身體,接著才能學會如何換氣呼吸。我想為那些對科學的海洋還不熟悉、害怕讓自己飄浮在海上的人提供一點幫助,於是寫了這本書。如果本書能成為各位的墊腳石,讓各位能很快在更深、更遠的大海中自在徜徉的話,我就別無所求了。真心感謝為我的文字注入生命的出版社的各位。我還想對我的幸福與精力泉源―善宇、Rich、咪咪、可可表達感謝,愛你們。
2019 年11 月 沈惠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