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台灣在心理治療領域的資源,尤其是在這麼細膩的次領域上,有時候還是會覺得有點匱乏。這本書的出現,對我這種長期關注兒童與家庭議題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並沒有給我太多空泛的口號,而是紮實地告訴我,當面對一個有困難的孩子時,我們該如何「落地」去執行。我尤其喜歡書裡討論到「歷程回顧」的部分,那種對每一次遊戲互動的深層解讀,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平時觀察到的細節,其實都暗藏著重要的訊息。這本書讓我更重視「覺察」這件事,不只是治療師對個案的覺察,也是我們對自己反應的覺察。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反思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上的一些處理方式,感覺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專業書籍,更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許多我過去忽略的盲點。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個非常紮實的框架,讓我們理解「遊戲」在治療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述治療歷程時的細膩度,那種對孩子內在世界的尊重,以及如何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去觸碰到他們心底的那個結,真的讓我這個讀者感到非常佩服。書中提到的幾個概念,像是「接觸點」的建立,以及如何用遊戲來反映個案的內部世界,這些都讓我覺得,原來遊戲不只是玩耍,它其實是孩子最誠實的語言。而且,作者並沒有把治療過程描繪得過於神祕或神奇,而是很務實地告訴你,這個過程需要耐心、需要敏銳的觀察,更需要治療師本身的「在場感」。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好,從理論到實務的過渡很自然,不會讓人覺得突兀,讀起來很順暢,我一口氣就把它看完了。對我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張指引圖,讓我能更清晰地看見遊戲治療的風景。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編排非常用心,每一章節之間的銜接都處理得很細緻,讓人可以很連貫地吸收知識。我對書中對於遊戲如何成為一種「橋樑」的論述印象深刻,它清晰地闡述了孩子如何透過遊戲的媒介,來表達那些他們用語言無法言說的痛苦或需求。而且,作者很強調「歷程」的重要性,這提醒了我,治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終點。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像陪伴植物生長一樣,給予適當的環境和時間。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讓你學會「等待」,等待孩子準備好的那一刻,也等待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去解讀那些微妙的訊號。整體而言,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不只提升了我的專業視野,更讓我對生命的韌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真的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它不像教科書那種生硬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坐在你對面,娓娓道來他多年來的臨床觀察與體悟。裡面穿插的一些小故事,雖然沒有詳細的個案報告,但那種「情境感」營造得非常好,讓人能夠輕易地進入那個治療室的氛圍。我特別感受到作者對於「關係」的重視,無論是治療師與個案的建立,還是個案與自身內在世界的連結,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安全、被接納的基礎上。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治療的核心從來都不是「技術」的堆砌,而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相遇。對於那些正在摸索,或是對建立深度人際連結感到困惑的讀者,或許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啟發,它提供的不僅是方法,更是一種「心法」。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那種柔和的色調,配上一些比較現代感的排版,一看就知道裡面不是那種老派的理論書。我記得我是在書店裡看到它的,隨手翻了幾頁,就被那種溫暖又充滿力量的文字給吸引住了。坦白說,現在坊間談心理治療的書很多,但很多都流於表面,不然就是太過學術化,讓人望之卻步。但這本很不一樣,它好像是用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方式在跟你對話,讓你覺得原來這些專業的知識,也可以用這麼親切的方式呈現。特別是那些案例的描述,讀起來讓人感同身受,好像自己也參與了那個治療的過程,能感受到個案的轉變和成長。這讓我覺得,作者在書寫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經驗的分享,這點對我這個想更深入了解這個領域的人來說,真的很有幫助。我蠻推薦給對心理健康有興趣,但又怕被艱深術語嚇到的讀者,它絕對能讓你對「治療」這件事,產生一個更具體、更溫暖的想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