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

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玫香
图书标签:
  • 写作
  • 写作技巧
  • 创意写作
  • 写作灵感
  • 写作练习
  • 影音教材
  • 自我提升
  • 个人成长
  • 思维导图
  • 写作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有人天生會寫作,靠的多是日積月累。

  著名作家西蒙波娃曾在訪談中透露自己周而復始保持寫作的習慣;小說家史蒂芬.金也會在固定的時間整稿、寫稿,他說:「每天重複做這些事情有一個累積性的目的。」

  寫作力的養成絕非一蹴可幾,需要不斷地、持續地累積,才能奠定扎實功力。

  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業教師精選專欄素材,設計四大情境、連結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構思與下筆,搭配佳作賞析與寫作任務,循序漸進練習,有目標地一階一階鍛鍊寫作力。

  增訂新版加贈八段寫作任務解析影片,教師解說寫作心法更深刻!
  累積寫作素材、增進寫作能力、備考最佳書籍

名家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

  官廷森 板橋高中國文科教師/張青松 中正高中國文科教師/張玲瑜 「Taco老師∙墨力全開」粉專主筆/

  黃健綸 南湖高中國文科教師/楊曉菁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歐陽宜璋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

  關於「40週寫作覺醒」,我想說的是……

  四十個主題,搭配寫作心法及作家故事,輔以佳作觀摩、專業評析,並附寫作任務,以引導觸發取代步驟指令。倘能扎實研讀此書,定能開拓格局眼界,喚醒寫作之魂。—官廷森(板橋高中國文科教師)

  《40 週寫作覺醒》是數十位寫作專業老師的心血結晶,新版加了影音解說的課程,可以享受超文本學習體驗,覺醒讀者的寫作原力,享受寫作的樂趣。—張青松(中正高中國文科教師)

  這本寫作覺醒,四大主題各十題,每題一心法,一示範,篇篇評析,實在是很夢幻又實用的寫作訓練計畫。—張玲瑜(「Taco老師∙墨力全開」粉專主筆)

  學習寫作的過程就像要走過一扇窄門,或許這本書可以牽著你的手通過,讓你看見門後的寬廣與燦爛。—黃健綸(南湖高中國文科教師)
  《40 週寫作覺醒》一書,以情境式、跨域性的多元思維,為寫作引路;以螺旋式、點線面的架構模組,逐步引導寫作者的書寫之路。—楊曉菁(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

  手握一本《40 週寫作覺醒》,也手握著無所不在的生活巧思和系統化靈感,僅此誠摯推薦,相信在週週引導的寫作心圖之下,能有系統的建立自我的思考表達藍圖,進而踏穩人生階梯。—歐陽宜璋(北一女中國文教師)
 
《時間的拓印:在日常的縫隙中捕捉永恆的瞬間》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獻給所有在喧囂塵世中尋求片刻沉靜與深刻體悟的旅人。它並非一套結構嚴謹的學術論著,亦非販賣即時滿足的成功指南,而是一系列以散文詩般的筆觸寫下的札記、對話與沉思。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將目光投向那些日常生活中最易被忽略的角落:清晨窗臺上凝結的露珠、老舊木椅上磨損的紋理、街角咖啡館裡陌生人眼神的短暫交會。 全書共分為「光影的低語」、「碎片的織錦」、「人與物的對話」以及「無名的回響」四個部分,層層遞進,引領讀者逐步深入意識的內在疆域。 第一部:光影的低語 此部分著重於捕捉「瞬間」的本質。作者探討時間如何以不可逆轉的方式流逝,但同時,某些瞬間卻因其純粹的強度而被永遠定格在記憶的琥珀之中。這裡探討了光線在不同時間點對空間的重塑,例如午後三點陽光穿過百葉窗時在地板上切割出的銳利線條,如何暗示著一種秩序與混亂並存的美學。文字間充滿對自然現象的細膩描摹,從微風拂過稻田時形成的波浪紋,到暴雨洗滌後空氣中瀰漫的泥土氣息,無不成為哲學思考的起點。它教導讀者如何「慢下來」,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真正「看見」事物正在發生的過程,而非僅僅是結果。 第二部:碎片的織錦 此章節深入探討記憶的結構與不確定性。作者質疑我們對過去的敘事是否真實,還是只是一系列被情感重新編織過的碎片?透過對童年舊物(如褪色的照片、泛黃的信件、損壞的玩具)的描寫,揭示了物質承載的非物質重量。每一件物品都是一個錨點,將我們拉回某個特定的情境。作者細膩地剖析了懷舊情緒的雙重性——它既是慰藉,也是一種輕微的慢性疼痛。這部分充滿了對歷史感的探討,探討個人經驗如何與更宏大的時代背景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張錯綜複雜、充滿矛盾的記憶織錦。 第三部:人與物的對話 本書的這一部分試圖模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作者觀察人與他們所創造或使用的物品之間發展出的非語言關係。一把被長期使用的工具,其手柄上因使用者的汗水和摩擦而形成的獨特凹陷,記錄了無數小時的勞動與專注。書中描繪了古董店中沉睡的器皿,它們沉默地見證了數代人的興衰,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歲月的痕跡,反過來「觀察」與它們共處的人類。這裡探討的不是功能性,而是「存在感」——物體如何通過其持續的在場,參與到人類生活的敘事之中,成為我們身份的無聲延伸。 第四部:無名的回響 這是全書最為內省和抽象的部分。作者在此嘗試觸及那些難以用語言捕捉的「不可言說」的領域:直覺、靈感乍現的瞬間,以及面對廣袤宇宙時產生的敬畏感。此部分大量運用意象和隱喻,探討「空」的價值,以及在一切事物都追求填滿、追求速度的時代中,保留空白空間的重要性。作者回歸到最基本的元素——呼吸、心跳、寂靜——這些構成生命最底層節奏的「無名」力量。最終,它引導讀者意識到,真正的覺醒並非來自於獲得新的知識,而是源於對已存在之事物更深層次的接納與理解。 風格與閱讀體驗 《時間的拓印》的文字風格是沉靜而富有音樂性的,避免了生硬的斷言,更傾向於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到思辨的旅程中。書中穿插著作者親手繪製的簡單線條速寫,這些圖像如同心靈的標註點,為文字的意境提供視覺上的棲息地。 這本書適合在獨處的傍晚,伴隨著一杯溫熱的飲品,緩緩翻閱。它不要求讀者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信息,而是鼓勵讀者將書頁闔上後,依然能帶著一份被重新校準的感知力,重新審視身邊的世界。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讀者自己生命中那些不曾被注意,卻至關重要的細微印記。 適合讀者: 尋求心靈棲息之地的都市人、對存在哲學感興趣的愛書人、以及所有相信文字擁有療癒力量的寫作者與讀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人生滋味
人生滋味1 從作文看「創意」—12
禮物(宜蘭縣復興國中 范翡夏)—14
人生滋味2 引人注目的開頭—16
關於那背影與這領悟(臺南市新東國中 鍾尚佑)—18
人生滋味3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的「米」從哪來—20
我在天地之心的放下與珍惜哲學(臺北市中正國中 臧雨儂)—22
人生滋味4 靈感捕手運用曼陀羅思考法—24
失之感(新北市金陵女中 國中部 陳品瑄)—26
人生滋味5 排比開頭法—28
彎腰是最好的姿勢(臺南市民德國中 葉田甜)—30
人生滋味6 用串珠技法寫作文—32
跋山涉水(嘉義市民生國中 江宛樺)—34
人生滋味7 收集你的彩珠—36
佇足(新竹市曙光女中 國中部 蔡昀珊)—38
人生滋味8 串珠最後一步驟:牢靠接合—40
探尋生命之源(新竹市培英國中 胡皓羽)—42
人生滋味9 論「對話」—44
生命的轉角(臺北市弘道國中 陳美晴)—46
人生滋味10 當個科學家,從物理到悟理的托物言志—48
和流水一同歌唱(雲林縣建國國中 蘇映甄)—50
人生滋味 寫作任務—52
人生滋味 靜心時刻—54

人際相會
人際相會1 朋友之情—56
美麗的邂逅(臺北市靜心中學 葉庭安)—58
人際相會2 睹物思情法—60
聽見下雨的聲音(臺南市德光中學 國中部 謝依璇)—62
人際相會3 親人之情—64
心靈的溝通(臺中市曉明女中 國中部 卓雯臻)—66
人際相會4 夢境開頭法—68
失去後的堅強(彰化縣陽明國中 施少旎)—70
人際相會5 以小見大的生活寫作—72
常常,我想起那眼神(雲林縣永年中學 國中部 吳彥蓁)—74
人際相會6 創意無限用聯想創造新視界—76
曾經(高雄市前金國中 麥文馨)—78
人際相會7 搭火車去旅行—80
這件事比讀書更重要(臺中市大雅國中 卓朕煒)—82
人際相會8 材料的裁剪—84
寤寐之間(基隆市建德國中 紀泰永)—86
人際相會9 富有感情卻不濫情—88
收藏(宜蘭縣復興國中 楊天玉)—90
人際相會10 總而言之,這是很老套的說法—92
來自溪水的祝福(嘉義市民生國中 吳亭儒)—94
人際相會 寫作任務—96
人際相會 靜心時刻—98

社會透鏡
社會透鏡1 鑑往以知來—100
災難過後(雲林縣斗南高中 國中部 林以娟)—102
社會透鏡2 名廚一魚多吃 寫手一料多用—104
臺灣,我可以為你做的事(嘉義市民生國中 江宛樺)—106
社會透鏡3 「生離死別」VS「生活小事」—108
良心(新竹市曙光女中 國中部 陳品卉)—110
社會透鏡4 延伸新聞議題—112
我對學運的看法(臺南市民德國中 葉田甜)—114
社會透鏡5 什麼是有創意的文章?—116
仙境背後(花蓮縣花崗國中 劉亦慈)—118
社會透鏡6 寫「畫面」—120
看見基隆廟口(基隆市二信中學 國中部 干語馨)—122
社會透鏡7 在景物中看見情感古典詩歌中的情景交融—124
土地、農作物與人(雲林縣建國國中 蘇映甄)—126
社會透鏡8 說「意象」—128
選擇題(宜蘭縣宜蘭國中 游翊民)—130
社會透鏡9 水乳交融談文言文在白話文裡的運用—132
一種心境;兩雙走足(彰化縣精誠中學 國中部 李詩芸)—134
社會透鏡10 學者風範呈現博雅之趣—136
杜工部遊記(苗栗縣明仁國中 廖欣虹)—138
社會透鏡 寫作任務—140
社會透鏡 靜心時刻—142
時空感知
時空感知1 自然之情—144
大自然的禮讚(新竹縣成功國中 蕭振奇)—146
時空感知2 自然觀察與體悟—148
聽!小溪在唱歌(臺中市大甲國中 林可鈞)—150
時空感知3 寫作就是思考—152
雨中即景(金門縣金湖國中 吳雨芊)—154
時空感知4 落花水面皆文章,觀察力放大鏡善用摹寫—156
失去的曾經(臺南市黎明中學 國中部 李瑄)—158
時空感知5 空山松子落—160
尋靜(臺南市善化國中 蘇芷萱)—162
時空感知6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視覺摹寫—164
尋找美的旅程(臺北市中正國中 吳寧軒)—166
時空感知7 觸摸,用心去感受—168
轉彎(新北市溪崑國中 陸宣涵)—170
時空感知8 如何「閱讀」出滋味—172
流年逝去(雲林縣正心中學 國中部 陳雅涵)—174
時空感知9 讀杜詩,學創作—176
剎那的美好(新竹縣寶山國中 陳姮安)—178
時空感知10 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的對話—180
靜觀(臺北市東湖國中 簡天琪)—182
時空感知 寫作任務—184
時空感知 靜心時刻—186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35214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出版序

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 潘素滿


  社會變遷、人口結構轉變,及全球化與國際化帶來的影響,使得學校教育面臨諸多挑戰。教育也必須順應時代需求與時俱進。一〇八課綱即在此潮流下因應而生。

  一〇八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在此願景下,我們思索著,如何透過教育(或語文教育)讓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及應變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聯合報長期關心教育議題,聯合報寫作教室發展十多年,我們帶領學生「以閱讀探索世界,以寫作磨利思考,以表達形塑影響,以行動策動轉變」,期盼學生有更開闊的視野、更高遠的格局,將語文的力量超越稿紙的篇幅,激發永續傳動的振幅。

  人,為什麼要寫作?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札克認為:「寫作是淨化心靈的必要手段。」受年輕讀者喜愛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自己當初寫作是為了療癒自我。」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則表示:「我寫作是為了改變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寫作蘊藏著引發質變的可能,不論是自我或社會;而質變蘊藏著對美好的想望,或許可以說,每個當下的書寫,其實都是一種「未來書寫」。這本書,便是為了幫助學子寫出美好未來而編製、增訂的。

  對於同學來說,寫作,或許一開始並不那麼美好,甚且充滿著疑惑,本書透過寫作心法的傳授、得獎作品的賞析,闡明寫作的基本觀念。而再版新增的解析影音,則實際展現如何審題,示範拓寬、深化思路的方式。整體而言,本書回答了「寫什麼」與「怎麼寫」的問題,而字裡行間的胸襟、眼光、人文精神,則觸及了「為何寫」的層面,這也是本書與其他寫作書最大的不同,無庸置疑,其中根植著我們的核心關懷。

  本書適合自學,亦是教師靈活運用的利器,既能滿足準備會考寫作測驗的需求,亦為自我和世界開啟美好的可能。我們深信,當寫作覺醒,必能看見未來的亮光。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篇** 最近生活步調實在是太快了,常常覺得腦袋裡像裝了一堆雜訊,很需要一個能讓人慢下來的媒介。我注意到這本書的標題裡帶有「覺醒」兩個字,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為我正處於一個需要重新調整生活焦距的階段。我對那種強調方法論、教你怎麼做的書通常興趣缺缺,我更偏愛那些能引導思考、提供視角轉換的內容。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溫柔的引路人,而不是一個嚴厲的導師,用一種比較貼近生活、沒有太多學術包袱的方式,帶領讀者去探索內在的各種可能性。書裡如果能多一些真實案例的分享,或許會更有說服力,畢竟理論再好,還是要能落地才有用。我已經準備好我的舒服的閱讀角落,打算週末好好跟這本書進行一場深度對話了,希望它不會讓我失望,能真正達到「覺醒」的效果。

评分

**第一篇** 哎呀,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很有質感,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感覺作者在內容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別喜歡它那種帶著點手作溫度和復古氣息的風格,每次翻開都能感受到一種寧靜的力量。雖然我還沒開始深入閱讀,但光是看到目錄編排和字體選用,就覺得這一定是一本用心經營的作品。特別是封面那種留白的藝術,很符合現代人追求心靈沉澱的需求,讓人一看就想靜下心來,慢慢品味裡面的文字。我對這種鼓勵人們內觀、尋找自我聲音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啟發,不只是文字上的,也許在生活態度上也會有所觸動。總之,光是作為一個實體的「物件」,它已經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成功地在眾多書籍中脫穎而出,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探索一番。

评分

**第五篇** 身為一個長期在文字創作邊緣徘徊的業餘愛好者,我最大的困擾就是「如何開始」以及「如何持續」。我買過很多工具書,但很多都只停留在教你如何運用華麗辭藻,卻很少觸及到創作的「源頭活水」——也就是生活本身的觀察與記錄。我希望這本書能更著重於如何建立起一種持續的創作心態,而不是一次性的爆發。我對「40週」這個時間概念很感興趣,它暗示著這是一個階段性的養成計畫,不會過於倉促,也不會拖沓冗長。這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陪伴性質的旅程,而非一次性的速成班。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有趣的「生活取材」練習,讓我能從日常中發掘出寫作的素材,那對我來說就太有價值了。總之,我對它能否真正幫助我養成一個穩定的寫作習慣,抱持著高度的期待。

评分

**第三篇**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類似主題的書多到數不清,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但這本的排版設計,非常簡潔俐落,沒有過多的花俏裝飾,給人一種很「純粹」的感覺。我特別欣賞它在字間距和行距上的處理,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讓眼睛感到負擔,這對於需要長時間專注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是想提供一套有系統的探索過程,但我更關注的是,作者如何平衡「結構性」和「自由度」。我最怕那種太過僵硬的寫作計畫,讓人覺得壓力很大,反而失去了創作的樂趣。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穩固的框架,但同時又鼓勵讀者在其中自由揮灑創意,讓寫作變成一件充滿期待而非例行公事的事情。希望它的內容能真正觸及到寫作核心的迷惘點,而不是浮在表面的技巧。

评分

**第四篇** 我最近比較關注如何將數位工具與傳統的書本體驗做結合,所以這本書「影音書」這個副標題立刻吸引了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實體文字和多媒體元素之間取得平衡的?這不單單是提供一些補充影片連結那麼簡單吧?我猜測,它可能設計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讀者在閱讀特定章節時,可以透過影音內容去感受作者當時的情境或創作氛圍。這種跨媒介的敘事方式,在華文出版品中還算比較少見,讓人耳目一新。我對於「覺醒」的解讀是,它應該是從不同的感官通道去刺激讀者的潛能,而不僅僅依賴視覺文字。如果這個整合做得好的話,它將會是一本極具時代前瞻性的作品,絕對值得投資時間去研究它的呈現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