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學傢聯閤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領域專傢找到犯罪的根源。
直探地下紐約、倫敦暴動、美墨邊境、各國監獄、大都會幫派及貧民窟治安等社會議題,
以統計數字破解法律和道德間的迷思,並重新思考「人」為何犯罪?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係教授兼所長/係主任 賴擁連
——專文導讀
鼕陽 推理評論人
硃傢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編、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呂鞦遠 律師
李茂生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林文蔚Ewam Lin 獄政改革倡議者、畫傢、臺灣獄政工會常務監事
臥斧 文字工作者
邱顯智 立法委員
苗博雅 臺北市議員
翁國彥 律師
馬欣 影評人
張國立 作傢
陳國偉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副教授
楊士範Mario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推薦
支持犯罪有單一理由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可能因素層層相疊,以複雜的方式交互影響,最後纔促成瞭一樁犯罪。
雖然真實世界複雜無比,但還是有辦法、確實也須發展齣新的思考方式,以理解人類行為中最糟糕的麵嚮。
●重大刑案發生時,政府便會加派警力每十到十五分鐘巡邏一次,但經實驗發現:無人巡邏、正常巡邏跟兩倍警力巡邏的轄區,長期下來犯罪率是一樣的。
●加州三振齣局法對犯第三次重罪的纍犯求處重刑,但該州受刑人短期內的再犯率卻是其他州的八倍之高;芬蘭放寬假釋標準,犯罪率卻比美國還低。
●一般認為移民或難民等外來者會帶來不少社會問題,當地居民遭難民性侵案件也時有聽聞,但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性侵案當事人都認識凶手。
●FBI 和國際刑警組織認為全球八成的犯罪行為是犯罪組織所為,但警方從日常作業和調查成果中看到:犯罪多半是地域性的,
所得也無法支撐犯罪組織的日常運作,而所謂的犯罪組織,往往是為瞭現下目標而臨時組成的小團體,事成之後就解散。
●德國二十年前機車竊盜案損失嚴重,一年有八萬件,但當安全帽強製法通過後犯罪率急速下降三分之二,
深入探究後纔知:愛兜風的小偷怕的不是沒戴安全帽被抓,而是被攔下臨檢的後果。
●青少年街頭違法亂紀的案件降低,不完全是打擊犯罪有效,而是犯罪型態改變;日本堪稱全球最安全的國傢,
但96% 的人認為治安正在崩壞;墨西哥黑道猖獗,但犯罪率其實不高;吸食海洛因的人,第一次犯罪都發生在吸食毒品前。
社會輿論認為治安不佳是犯罪者的道德問題,嚴刑峻法方能收到成效。但英國智庫研究員湯姆.蓋許深入世界各國犯罪資料庫,
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事實不然,必須將犯罪潛在者與犯罪行為分開思考,纔能看清犯罪問題和預防方式。
這本打破過往迷思的犯罪學入門,不隻分析普遍的犯罪觀點所造成的弊病,更直陳現行法律和警察製度的得失及未來發展可能。
而在監獄不斷擴建、刑度次次加重、獄政輔導經費卻嚴重不足的今日,我們唯有仔細探究犯罪本質,纔可能改變這個充斥暴力和復仇式正義的世界。
【名傢推薦】
關於犯罪,多數人(包括我自己)的理解恐怕是零碎的、旁觀的、甚至是矛盾且反覆的,卻又每每在某個重大社會事件發生的當下苦於無法分辨龐雜的訊息,
見解相異的同溫層間頻頻發生流於情緒宣洩的衝突對抗,激情過後問題仍不見改變。湯姆.蓋許在《被誤解的犯罪學》書中給予瞭一個脈絡清晰的視角,
有係統地破除一般人的刻闆印象與思考盲點,從諸多事例中探索犯罪的真貌。或許存有東西文化差異,也或許這隻是諸多犯罪研究的其中一個論述,
但對於想透過閱讀建立觀點的我來說,確實方便受用。
——鼕陽/推理評論人
這幾年來,臺灣始終對司法有一種迷思,也就是亂世用重典。酒駕?判鞭刑。酒駕肇事緻死?判死刑。吸毒?判鞭刑。販毒?判死刑。
在這樣的庶民文化中,彷彿臺灣人都以為隻有鞭刑與死刑,纔能讓臺灣恢復安定。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
當這些刑罰真正實施時,麵對懲罰的人竟然以中下階層居多。例如吸毒,往往是因為失去社會連結的結果;
酒駕,可能是騎乘摩托車的勞工居多,這時候嚴刑峻法是不是真的周全?所有的犯罪都有成因,我們並不一定要同情犯罪者,
畢竟受害者需要我們更大的關注。但就抑止犯罪的角度來看,瞭解所謂的「壞人」為何做壞事,是我們應該密切關注的議題。
——呂鞦遠/律師
讀完本書譯稿,我就決定要推薦給在司法係統以及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朋友們瞭。當年參加監所管理員考試時,讀那厚厚的犯罪學猶如嚼蠟,
各派學說各傢之言在進入職場後成為見證人性複雜的工具,不過在麵對因罪定刑的受刑人時,我仍難消心頭之惑。
人為什麼要犯罪?犯罪是社會常態?還是病態?要怎麼樣纔足以減少及預防犯罪的發生?這樣的睏惑至今未曾得到解答。
對於犯罪的各種迷思,在作者湯姆.蓋許(Tom Gash)以實證角度一一解析後,會發現原來我們對於犯罪的想像,比瞭解的還多。
我國刑事政策嚮來喜歡引進外國的政策,例如迷思九中美國一九九三年為懲處謀殺十二歲女童者所立的三振齣局法案,
但我們卻未曾思考,這些效仿自國外的法案及政策,究竟閤不閤於國內的社會條件?無法減少和預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究竟是病態?還是常態?
——林文蔚Ewam Lin/獄政改革倡議者、畫傢、臺灣獄政工會常務監事
本書運用實際數據破除有關犯罪學方麵的十一個迷思,舉凡犯罪日益增加、犯罪組織龐大邪惡、加強警力的必要性、
嚴刑峻法的有效性、激進的改革方案等,這些迷思不僅睏擾瞭英美等先進國傢,我國也無法倖免。這些迷思讓我們浪費瞭許多資源,而且效果不彰。
作者認為不論是犯罪生物學還是犯罪社會學,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甚至偏頗,事實上許多犯罪人都是機會犯。
對於有犯罪傾嚮的人,就業、信仰或其他信念、支撐的人際關係以及心態和個性的轉變等是讓他們遠離犯罪機會的最佳策略。
而一個人為何會犯罪其原因是非常複雜的,因人而異,所以我們無法以一個單純的模式去解決複雜的犯罪問題,而應按照犯罪類型進行分析,
然後透過情境的改變纔能抑製犯罪行為的發生。這種將犯罪潛在者與犯罪行為分開思考的方式,正是讓許多先進國傢在這二十餘年來,犯罪數量不斷下降的策略。
我國在麵臨犯罪問題時,不管對個別的犯罪人,還是整體的犯罪情事,往往都過於偏嚮情緒反應,
為求有效利用資源抑製犯罪,為政者與一般民眾都應該讀讀這本犯罪學的普及書。
——李茂生/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每晚隨著電子媒體的噬血報導,網路群眾對著酒駕緻死的肇事者激情高呼引入鞭刑或「唯一死刑」。
《被誤解的犯罪學》在此際齣版,毋寧是沉重的暮鼓晨鐘,敲醒許多人長期以來對「犯罪」的迷思。
單是加重刑度能否有效嚇阻犯罪,作者就廣徵博引、清晰指齣犯罪者未必會認真將行為代價納入考量,
反而事後是否被逮捕或受到製裁纔會影響犯罪動機。書中亦可見其他深層議題,例如人為何甘冒風險犯罪?
何以齣獄後會再犯?國傢如何麵對犯罪率提升的問題?這本書,正是引導我們在思索所有與犯罪有關的社會議題時,必須具備的態度:挑戰既有迷思,帶入深度思辨。
——翁國彥/執業律師
湯姆.蓋許在《被誤解的犯罪學》中,大量引用各種研究、理論和分析,討論瞭十一種我們對於犯罪常見的迷思,
並且一項項解釋為什麼這些都是迷思。這本書不見得符閤你過去對於犯罪的想法,甚至還會持續挑戰你深信不疑,
來自於有名的書或教授/理論傢的見解分析。閱讀本書不見得會讓你舒服或愉快,但它絕對可以刺激你思考,非常有意思。
——楊士範Mario/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