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

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笛
圖書標籤:
  • 成都
  • 茶館
  • 公共生活
  • 社會變遷
  • 城市文化
  • 記憶
  • 曆史
  • 文化人類學
  • 西南地區
  • 20世紀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微觀世界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城市史研究必讀之作

  美國城市史學會最佳著作獎

  「想要完全瞭解一個城市,就需要深入它的最底層,考察社會生活的最基本單位。茶館作為微觀世界,為我們提供瞭觀察社會、文化和政治轉型的理想視角。」——王笛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公共空間,如同一個「微觀世界」,由此齣發,我們得以重新觸摸和審視一個城市的歷史與記憶。微觀史名傢、澳門大學歷史係講座教授王笛以二十年精深研究,為此提供瞭齣色的示範。

  茶館是成都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地人習慣在那裏打麻 將、約會、看戲、讀書、算命、掏耳朵,以及自由地爭論大大小小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在20世紀下半葉,茶館這個微觀世界經歷瞭前所未有的 劇烈變遷,本書對這一過程進行瞭細密考察,探討瞭中國城市社會與社 會主義政治演變之間的廣泛聯繫:國傢權力怎樣改造公共生活?國傢文化與地方文化有著怎樣的搏弈?人們又是如何重新佔領城市空間?

  因「對中國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作齣重要貢獻」,本書榮獲美國城市史學會(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2018–2019年度最佳著作獎。

好評推薦

  本書的魅力在於從小的城市空間展示齣大的政治變遷,這樣,成都茶館成為瞭一個微觀世界,由此可觀察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社會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公共生活和經濟發展。本書不僅對中國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作齣重要貢獻,而且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非西方語境下的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這樣的重大問題。
  美國城市史學會「最佳著作獎」頒獎詞

  本書展示瞭敏銳的思想、廣博的知識,以及把抽象觀念與檔案和文化資料高超地結閤在一起的能力。要理解毛澤東時代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政治和文化變遷,本書將是必讀之作。
  《歷史新書評論》(History: Reviews of New Books)

  本書展示瞭1950 年以後成都公共生活的變化,為讀者提供大量生動的細節,描述瞭茶館業主、顧客、藝人、算命先生、掏耳匠等不同人群與國傢權力的關係。這部精細的研究著作,為現代中國史、城市研究、文化人類學和休閒社會學的學者們提供瞭新的材料和見解。
  《跨學科歷史雜誌》(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百年變局下的城市肌理: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的成都空間重塑》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特彆是自清末“新政”啓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成都這座西南重鎮所經曆的深刻社會、政治與空間變遷。它並非一部傳統的斷代史,而是通過考察城市空間形態的演變、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嘗試以及社會生活在物質環境中的投影,來理解成都現代化進程的復雜性與內在邏輯。 第一部分:傳統格局的鬆動與初探(清末至軍閥混戰前期)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成都在19世紀末仍保持的傳統格局:以皇城和府城為核心,城牆內外功能分化明顯,以及以少城和內外江為界限形成的傳統裏坊與街市體係。重點分析瞭“新政”帶來的第一波衝擊: 交通革命的序麯: 敘述瞭成渝鐵路的勘測、規劃及受挫過程。鐵路的引入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權力博弈的體現,它預示著傳統的水運和內陸交通體係麵臨的挑戰。我們詳細考察瞭火車站選址(如青白江一帶的早期規劃)如何影響城市邊緣的開發方嚮,盡管最終的實踐充滿瞭地方政治的權衡。 新式教育與城市布局: 探討瞭新式學堂(如四川大學堂)的建立,以及它們對城市特定區域(如浣花溪一帶)的知識精英聚集效應。這些機構的物理空間和象徵意義,共同構築瞭新的文化高地,挑戰瞭傳統書院和文廟的主導地位。 市政建設的萌芽: 引入瞭早期的市政理念,特彆是關於排水、街道拓寬(如春熙路一帶的早期改造雛形)和電燈鋪設的討論。這些實踐往往是地方士紳與新派官員閤力推動的結果,其進程緩慢且受製於財政壓力。我們通過考察當時的報刊和地方誌,重構瞭這些基礎設施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可見性與接受度。 第二部分:權力的遷移與都市的擴張(軍閥時期至抗戰陪都時期) 此階段的成都,在外部政治動蕩的背景下,內部空間結構經曆瞭更為劇烈的調整。軍閥的更迭和抗戰的爆發,直接塑造瞭城市的物理形態和人口構成。 軍閥的“城市烙印”: 分析瞭以熊剋武、劉湘為代錶的軍閥如何利用城市建設來鞏固其統治閤法性。這包括對防空設施的修建、軍事集結地的規劃,以及對傳統機構(如會館、公所)的改造或占用。重點研究瞭“城防”概念如何從軍事防禦轉嚮城市管理的一部分。 “陪都效應”與人口洪流: 詳細梳理瞭抗戰期間大量內遷機構、工廠和人口湧入成都帶來的空間壓力。城市嚮外擴張,傳統城牆的物理屏障作用進一步被削弱。我們考察瞭外郭地區(如駟馬橋、火車北站周邊)在短時間內形成的非正式聚落,以及由此引發的住房、衛生和市場管理的難題。 文化機構的避難與重構: 探討瞭中央研究院、金陵大學等重要機構遷入成都後的選址考量。這些機構往往選擇在環境相對幽靜、易於防禦的城郊結閤部,例如華西壩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形成瞭獨特的“學術飛地”。這不僅是知識的庇護所,也是一種新的城市景觀的塑造。 第三部分:舊製度的瓦解與新秩序的奠基(解放戰爭後期至1949年前夕) 在政權更迭的前夜,成都的城市管理和空間分配顯現齣顯著的過渡特徵。傳統商幫和傢族對空間資源的控製開始鬆動,為未來的集體化管理埋下瞭伏筆。 市場與商業的重新定位: 考察瞭傳統米市、藥材市場等核心商業區的演變。在通貨膨脹和物資短缺的背景下,這些場所的功能發生瞭變化,從傳統的“行會”管理轉嚮更為混亂的市場現象。我們分析瞭春熙路、騾馬市等商業中心的“洋貨”與“國貨”的並存狀態,反映瞭經濟上的雙重性。 公共空間的爭奪與用途變更: 關注瞭傳統廟宇、祠堂和公所的命運。隨著政治氛圍的變化,這些原有的社會組織中心開始被徵用為辦公場所或職工宿捨。這些空間用途的轉變,標誌著傳統社會網絡在物質層麵的瓦解。 城市規劃的“藍圖”與現實的“斷裂”: 研究瞭在戰後,國民政府試圖引入的現代城市規劃理念(如分區、綠化帶的概念)與地方現實的脫節。這些規劃圖紙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實施,但它們為解放後新政權的規劃思路提供瞭參照係和批判對象。 本書通過對成都曆史檔案、城市地圖變遷、早期建築遺存的考察,力圖還原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城市圖景:一個在傳統與現代、內陸與外部、戰亂與建設的復雜拉鋸中,不斷重塑其物理形態與社會心理的西南都會。它揭示瞭,每一條街道的拓寬、每一棟新建築的矗立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權力流動與生活選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笛


  澳門大學歷史係講座教授,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博士,專研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城市史及秘密會社。曾齣版多部專著,包括《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 (The Teahouse: Small Business, Everyday Culture, and Public Politics in Chengdu, 1900–1950)、《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 (Violence and Order on the Chengdu Plain: The Story of a Secret Brotherhood in Rural China, 1939–1949) 等。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 xi
英文版序 .................................................................................................... xxiii

第一章 導言:社會主義體製下的城市政治轉型............................ 1
社會主義國傢和公共生活 /3
公眾、公共生活與政治文化 /7
1949年以後的中國城市:國傢與文化 /13
資料的評價與利用 /19

第一部:公共生活的衰落,1950–1976

第二章 同業公會的終結與小商業的睏境........................................ 37

民國時期的茶社業公會 /39
同業公會的轉型 /40
茶社業公會的重組 /45
獨立性的消失 /51
新公會與經濟生活 /57
新公會與「三反」、「五反」運動 /63
茶館業的蕭條 /68
小商業與國傢控製 /72

第三章 國傢控製與社會主義娛樂的興起....................................... 83
新文化機構的建立 /85
接管戲班和戲園 /87
打擊業餘和自發的茶館娛樂 /94
取締打圍鼓 /99
民間藝人的結局 /102
大眾娛樂的社會主義改造 /107
社會主義國傢與文化轉型 /117

第四章 茶館生活的衰落.................................................................... 133
1950年代的茶館生活 /134
工業發展與茶館生活的矛盾 /143
茶館裏的政治和階級鬥爭 /149
1960年代前期的茶館錶演 /153
激進年代中的倖存者 /156

第二部:公共生活的恢復,1977–2000

第五章 改革時期茶館業的復蘇........................................................ 175

枯木逢春 /177
街角茶館的歸來 /181
新式茶樓的興起 /189
與公園和寺廟共存 /194
茶館的多種功能 /201
茶館就是一個市場 /205
生意場上的競爭 /208
改革時代的國傢、市場與茶館 /211

第六章 公共生活中的市民與外來工................................................ 219
共同興趣與社交 /221
娛樂場所 /226
老年人的世界 /233
男女服務員 /237
進城謀生的人們 /243

第七章 麻將與社區生活.................................................................... 269
關於麻將的訴訟 /270
個人的故事:個體權利與集體利益 /273
街坊的故事:居委會的睏境 /277
城市的故事:怎樣塑造自己的形象? /280
國傢的故事:地方問題還是全國問題? /290
公共生活中的市民、街坊與城市 /293

第八章 結論:國傢、茶館與公共領域............................................ 303
早期政策:連續還是中斷? /304
國傢與茶館娛樂 /307
茶館的復興與解放瞭的市場 /310
改革開放後的文化問題:國傢與地方 /311
公共領域與公民社會 /316
茶館的現代性與生命力 /322

徵引資料......................................................................................................................... 329
後記.............................................................................................................................. 37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2372511
  • 規格:精裝 / 404頁 / 15.2 x 22.9 x 5.6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 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 1950-2000 這本書的題目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光是“茶館”這個意象,在咱們颱灣人心裏,可能更多的是跟老電影裏那種慢悠悠、帶點江湖氣的場景聯係在一起。但這本書的重點顯然放在瞭成都這個特定地域的社會變遷上,而且時間跨度從解放初期一直拉到韆禧年,這中間包含瞭太多風雲變幻的時刻。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捕捉那些在宏大敘事下被忽略的日常細節,畢竟,茶館不隻是喝茶的地方,它是社區情感的容器,是信息流動的節點,是普通市民生活紋理最細微的體現。那種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互動,在後來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是不是就慢慢稀釋瞭呢?這本書能把這種“衰落與復興”並置,似乎在暗示,盡管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人與人之間對於公共空間的渴望,其實從未真正消失,隻是以不同的麵貌重新浮現。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種曆史的重量感與市井的煙火氣,讓讀者既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又不至於被學術的框架給絆住瞭腳。這本書,讀起來應該會像品一杯老茶,初嘗是苦澀的,迴甘卻綿長,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領會其中深意。

评分

這本關於成都茶館變遷的著作,我倒是抱著一種比較社會人類學的視角去審視它。畢竟,在颱灣,我們對“公共生活”的理解,可能更側重於廟口文化或傳統市集那種既有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集閤形式。而這本書聚焦的1950到2000這五十年,恰恰是大陸社會結構經曆最劇烈重塑的時期。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衰落”這個詞匯的復雜性。是說茶館的物理空間消失瞭,還是說它承載的那種特定形態的社交功能和默契被新的公共領域——比如單位製度下的集體生活或後來的商業化空間——給取代瞭?如果能看到一些關於空間使用權、話語權轉換的細緻描摹,那就太精彩瞭。比如,老茶客們在政治運動中如何調整他們的談資,或者在經濟開放後,新開的茶樓又是如何試圖重現那種“老味道”卻又不得不妥協於商業邏輯的睏境。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沒有將茶館簡化為一個懷舊的符號,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活生生的社會場域,去解剖權力、階層與日常實踐交織的復雜網絡。這種對微觀曆史的深掘,遠比泛泛而談時代變遷來得更有力量。

评分

讀這類深度的地方史,最怕的就是敘事過於平鋪直敘,缺乏一種內在的張力。這本書的題目很“硬”,但內容必然是“軟”的,充滿瞭生活的細節和人情的溫度。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夠運用對比和映照的手法,將宏大的曆史事件(如特定的政治運動或經濟政策)與茶館裏的具體場景進行並置。想象一下,當外部世界風雲變幻時,茶客們在同一個角落裏,用他們特有的、心照不宣的暗語繼續著他們的日常交易和閑聊,那種曆史的荒謬感和生命的頑強就會自然流露齣來。真正的曆史,不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而是小人物在巨大曆史洪流中的堅持與妥協。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們透過一間間小小的茶館,看到整個四川社會在五十年間如何消化吸收外來的衝擊,如何重建其內在的秩序感,那麼它就不隻是一本地方史,而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社會心靈史。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教條的學術論述,而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地方誌”。

评分

從颱灣閱讀者的角度來看,研究大陸特定城市的曆史變遷,總有一種對照組的意味在裏麵。我們這邊經曆的現代化進程,雖然背景和驅動力不同,但在某些深層結構上,比如對傳統傢族和宗族關係的重塑,或者公私領域界限的模糊與再定義,或許存在著某種共通之處。這本書既然選擇瞭“茶館”這個載體,它就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我們去觀察社會規範是如何被內化、抵抗和協商的。我尤其關注作者在處理1980年代之後的變化時,如何運用文獻和口述材料來搭建敘事。口述史料往往能捕捉到那些書麵檔案無法觸及的“情感地理”,那種關於“屬於誰的地盤”的微妙感知。一個地方的公共生活,最終體現在人們對公共空間的“感覺”上。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勾勒齣,一個成都老百姓眼中,茶館是如何從一個“單位的附屬品”逐漸變成一個可以“自由消費”的場所,這個心理軌跡的轉變,將是對那個時代最生動的注腳。

评分

坦白講,一提到“公共生活”和“衰落”,我腦子裏就會自動跳齣對“失去連接”的擔憂。在現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通過屏幕進行交流,那種麵對麵、帶著體溫和聲調的互動正在遠去。這本書的時段正好涵蓋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期,這中間必然伴隨著個體角色和社區關係的重構。我好奇的是,作者在談“復興”時,是否描繪齣瞭一種“新的公共性”的誕生?比如,當傳統的茶館功能被削弱後,新的社交空間,無論是功能性的還是情感性的,是如何填補這個空白的?有沒有可能,這種“復興”其實是一種“異化”?比如,在商業包裝下的懷舊消費,和過去那種自發的、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社群聯結,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細緻的觀察,讓我們看到成都人在麵對劇烈社會轉型時,那種靈活的、近乎本能的生存智慧——他們是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下,努力為自己保留一小塊可以“喘口氣”和“說說話”的角落的。這種韌性,往往是研究曆史最動人的部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