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

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笛
图书标签:
  • 成都
  • 茶馆
  • 公共生活
  • 社会变迁
  • 城市文化
  • 记忆
  • 历史
  • 文化人类学
  • 西南地区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微觀世界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城市史研究必讀之作

  美國城市史學會最佳著作獎

  「想要完全了解一個城市,就需要深入它的最底層,考察社會生活的最基本單位。茶館作為微觀世界,為我們提供了觀察社會、文化和政治轉型的理想視角。」——王笛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公共空間,如同一個「微觀世界」,由此出發,我們得以重新觸摸和審視一個城市的歷史與記憶。微觀史名家、澳門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王笛以二十年精深研究,為此提供了出色的示範。

  茶館是成都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地人習慣在那裏打麻 將、約會、看戲、讀書、算命、掏耳朵,以及自由地爭論大大小小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在20世紀下半葉,茶館這個微觀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 劇烈變遷,本書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細密考察,探討了中國城市社會與社 會主義政治演變之間的廣泛聯繫:國家權力怎樣改造公共生活?國家文化與地方文化有著怎樣的搏弈?人們又是如何重新佔領城市空間?

  因「對中國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本書榮獲美國城市史學會(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2018–2019年度最佳著作獎。

好評推薦

  本書的魅力在於從小的城市空間展示出大的政治變遷,這樣,成都茶館成為了一個微觀世界,由此可觀察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社會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公共生活和經濟發展。本書不僅對中國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而且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非西方語境下的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這樣的重大問題。
  美國城市史學會「最佳著作獎」頒獎詞

  本書展示了敏銳的思想、廣博的知識,以及把抽象觀念與檔案和文化資料高超地結合在一起的能力。要理解毛澤東時代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政治和文化變遷,本書將是必讀之作。
  《歷史新書評論》(History: Reviews of New Books)

  本書展示了1950 年以後成都公共生活的變化,為讀者提供大量生動的細節,描述了茶館業主、顧客、藝人、算命先生、掏耳匠等不同人群與國家權力的關係。這部精細的研究著作,為現代中國史、城市研究、文化人類學和休閒社會學的學者們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見解。
  《跨學科歷史雜誌》(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百年变局下的城市肌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成都空间重塑》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自清末“新政”启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成都这座西南重镇所经历的深刻社会、政治与空间变迁。它并非一部传统的断代史,而是通过考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尝试以及社会生活在物质环境中的投影,来理解成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传统格局的松动与初探(清末至军阀混战前期)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成都在19世纪末仍保持的传统格局:以皇城和府城为核心,城墙内外功能分化明显,以及以少城和内外江为界限形成的传统里坊与街市体系。重点分析了“新政”带来的第一波冲击: 交通革命的序曲: 叙述了成渝铁路的勘测、规划及受挫过程。铁路的引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权力博弈的体现,它预示着传统的水运和内陆交通体系面临的挑战。我们详细考察了火车站选址(如青白江一带的早期规划)如何影响城市边缘的开发方向,尽管最终的实践充满了地方政治的权衡。 新式教育与城市布局: 探讨了新式学堂(如四川大学堂)的建立,以及它们对城市特定区域(如浣花溪一带)的知识精英聚集效应。这些机构的物理空间和象征意义,共同构筑了新的文化高地,挑战了传统书院和文庙的主导地位。 市政建设的萌芽: 引入了早期的市政理念,特别是关于排水、街道拓宽(如春熙路一带的早期改造雏形)和电灯铺设的讨论。这些实践往往是地方士绅与新派官员合力推动的结果,其进程缓慢且受制于财政压力。我们通过考察当时的报刊和地方志,重构了这些基础设施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可见性与接受度。 第二部分:权力的迁移与都市的扩张(军阀时期至抗战陪都时期) 此阶段的成都,在外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内部空间结构经历了更为剧烈的调整。军阀的更迭和抗战的爆发,直接塑造了城市的物理形态和人口构成。 军阀的“城市烙印”: 分析了以熊克武、刘湘为代表的军阀如何利用城市建设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这包括对防空设施的修建、军事集结地的规划,以及对传统机构(如会馆、公所)的改造或占用。重点研究了“城防”概念如何从军事防御转向城市管理的一部分。 “陪都效应”与人口洪流: 详细梳理了抗战期间大量内迁机构、工厂和人口涌入成都带来的空间压力。城市向外扩张,传统城墙的物理屏障作用进一步被削弱。我们考察了外郭地区(如驷马桥、火车北站周边)在短时间内形成的非正式聚落,以及由此引发的住房、卫生和市场管理的难题。 文化机构的避难与重构: 探讨了中央研究院、金陵大学等重要机构迁入成都后的选址考量。这些机构往往选择在环境相对幽静、易于防御的城郊结合部,例如华西坝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飞地”。这不仅是知识的庇护所,也是一种新的城市景观的塑造。 第三部分:旧制度的瓦解与新秩序的奠基(解放战争后期至1949年前夕) 在政权更迭的前夜,成都的城市管理和空间分配显现出显著的过渡特征。传统商帮和家族对空间资源的控制开始松动,为未来的集体化管理埋下了伏笔。 市场与商业的重新定位: 考察了传统米市、药材市场等核心商业区的演变。在通货膨胀和物资短缺的背景下,这些场所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行会”管理转向更为混乱的市场现象。我们分析了春熙路、骡马市等商业中心的“洋货”与“国货”的并存状态,反映了经济上的双重性。 公共空间的争夺与用途变更: 关注了传统庙宇、祠堂和公所的命运。随着政治氛围的变化,这些原有的社会组织中心开始被征用为办公场所或职工宿舍。这些空间用途的转变,标志着传统社会网络在物质层面的瓦解。 城市规划的“蓝图”与现实的“断裂”: 研究了在战后,国民政府试图引入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如分区、绿化带的概念)与地方现实的脱节。这些规划图纸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实施,但它们为解放后新政权的规划思路提供了参照系和批判对象。 本书通过对成都历史档案、城市地图变迁、早期建筑遗存的考察,力图还原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城市图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内陆与外部、战乱与建设的复杂拉锯中,不断重塑其物理形态与社会心理的西南都会。它揭示了,每一条街道的拓宽、每一栋新建筑的矗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权力流动与生活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笛


  澳門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博士,專研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城市史及秘密會社。曾出版多部專著,包括《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 (The Teahouse: Small Business, Everyday Culture, and Public Politics in Chengdu, 1900–1950)、《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 (Violence and Order on the Chengdu Plain: The Story of a Secret Brotherhood in Rural China, 1939–1949) 等。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 xi
英文版序 .................................................................................................... xxiii

第一章 導言: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城市政治轉型............................ 1
社會主義國家和公共生活 /3
公眾、公共生活與政治文化 /7
1949年以後的中國城市:國家與文化 /13
資料的評價與利用 /19

第一部:公共生活的衰落,1950–1976

第二章 同業公會的終結與小商業的困境........................................ 37

民國時期的茶社業公會 /39
同業公會的轉型 /40
茶社業公會的重組 /45
獨立性的消失 /51
新公會與經濟生活 /57
新公會與「三反」、「五反」運動 /63
茶館業的蕭條 /68
小商業與國家控制 /72

第三章 國家控制與社會主義娛樂的興起....................................... 83
新文化機構的建立 /85
接管戲班和戲園 /87
打擊業餘和自發的茶館娛樂 /94
取締打圍鼓 /99
民間藝人的結局 /102
大眾娛樂的社會主義改造 /107
社會主義國家與文化轉型 /117

第四章 茶館生活的衰落.................................................................... 133
1950年代的茶館生活 /134
工業發展與茶館生活的矛盾 /143
茶館裏的政治和階級鬥爭 /149
1960年代前期的茶館表演 /153
激進年代中的倖存者 /156

第二部:公共生活的恢復,1977–2000

第五章 改革時期茶館業的復蘇........................................................ 175

枯木逢春 /177
街角茶館的歸來 /181
新式茶樓的興起 /189
與公園和寺廟共存 /194
茶館的多種功能 /201
茶館就是一個市場 /205
生意場上的競爭 /208
改革時代的國家、市場與茶館 /211

第六章 公共生活中的市民與外來工................................................ 219
共同興趣與社交 /221
娛樂場所 /226
老年人的世界 /233
男女服務員 /237
進城謀生的人們 /243

第七章 麻將與社區生活.................................................................... 269
關於麻將的訴訟 /270
個人的故事:個體權利與集體利益 /273
街坊的故事:居委會的困境 /277
城市的故事:怎樣塑造自己的形象? /280
國家的故事:地方問題還是全國問題? /290
公共生活中的市民、街坊與城市 /293

第八章 結論:國家、茶館與公共領域............................................ 303
早期政策:連續還是中斷? /304
國家與茶館娛樂 /307
茶館的復興與解放了的市場 /310
改革開放後的文化問題:國家與地方 /311
公共領域與公民社會 /316
茶館的現代性與生命力 /322

徵引資料......................................................................................................................... 329
後記.............................................................................................................................. 37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2372511
  • 規格:精裝 / 404頁 / 15.2 x 22.9 x 5.6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成都茶馆变迁的著作,我倒是抱着一种比较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它。毕竟,在台湾,我们对“公共生活”的理解,可能更侧重于庙口文化或传统市集那种既有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集合形式。而这本书聚焦的1950到2000这五十年,恰恰是大陆社会结构经历最剧烈重塑的时期。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如何处理“衰落”这个词汇的复杂性。是说茶馆的物理空间消失了,还是说它承载的那种特定形态的社交功能和默契被新的公共领域——比如单位制度下的集体生活或后来的商业化空间——给取代了?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空间使用权、话语权转换的细致描摹,那就太精彩了。比如,老茶客们在政治运动中如何调整他们的谈资,或者在经济开放后,新开的茶楼又是如何试图重现那种“老味道”却又不得不妥协于商业逻辑的困境。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没有将茶馆简化为一个怀旧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场域,去解剖权力、阶层与日常实践交织的复杂网络。这种对微观历史的深掘,远比泛泛而谈时代变迁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

坦白讲,一提到“公共生活”和“衰落”,我脑子里就会自动跳出对“失去连接”的担忧。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屏幕进行交流,那种面对面、带着体温和声调的互动正在远去。这本书的时段正好涵盖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期,这中间必然伴随着个体角色和社区关系的重构。我好奇的是,作者在谈“复兴”时,是否描绘出了一种“新的公共性”的诞生?比如,当传统的茶馆功能被削弱后,新的社交空间,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情感性的,是如何填补这个空白的?有没有可能,这种“复兴”其实是一种“异化”?比如,在商业包装下的怀旧消费,和过去那种自发的、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社群联结,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细致的观察,让我们看到成都人在面对剧烈社会转型时,那种灵活的、近乎本能的生存智慧——他们是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下,努力为自己保留一小块可以“喘口气”和“说说话”的角落的。这种韧性,往往是研究历史最动人的部分。

评分

读这类深度的地方史,最怕的就是叙事过于平铺直叙,缺乏一种内在的张力。这本书的题目很“硬”,但内容必然是“软”的,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人情的温度。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够运用对比和映照的手法,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如特定的政治运动或经济政策)与茶馆里的具体场景进行并置。想象一下,当外部世界风云变幻时,茶客们在同一个角落里,用他们特有的、心照不宣的暗语继续着他们的日常交易和闲聊,那种历史的荒谬感和生命的顽强就会自然流露出来。真正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小人物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坚持与妥协。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们透过一间间小小的茶馆,看到整个四川社会在五十年间如何消化吸收外来的冲击,如何重建其内在的秩序感,那么它就不只是一本地方史,而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灵史。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教条的学术论述,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地方志”。

评分

从台湾阅读者的角度来看,研究大陆特定城市的历史变迁,总有一种对照组的意味在里面。我们这边经历的现代化进程,虽然背景和驱动力不同,但在某些深层结构上,比如对传统家族和宗族关系的重塑,或者公私领域界限的模糊与再定义,或许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这本书既然选择了“茶馆”这个载体,它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们去观察社会规范是如何被内化、抵抗和协商的。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处理1980年代之后的变化时,如何运用文献和口述材料来搭建叙事。口述史料往往能捕捉到那些书面档案无法触及的“情感地理”,那种关于“属于谁的地盘”的微妙感知。一个地方的公共生活,最终体现在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感觉”上。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成都老百姓眼中,茶馆是如何从一个“单位的附属品”逐渐变成一个可以“自由消费”的场所,这个心理轨迹的转变,将是对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评分

### 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 1950-2000 这本书的题目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光是“茶馆”这个意象,在咱们台湾人心里,可能更多的是跟老电影里那种慢悠悠、带点江湖气的场景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放在了成都这个特定地域的社会变迁上,而且时间跨度从解放初期一直拉到千禧年,这中间包含了太多风云变幻的时刻。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日常细节,毕竟,茶馆不只是喝茶的地方,它是社区情感的容器,是信息流动的节点,是普通市民生活纹理最细微的体现。那种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互动,在后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是不是就慢慢稀释了呢?这本书能把这种“衰落与复兴”并置,似乎在暗示,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与人之间对于公共空间的渴望,其实从未真正消失,只是以不同的面貌重新浮现。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历史的重量感与市井的烟火气,让读者既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又不至于被学术的框架给绊住了脚。这本书,读起来应该会像品一杯老茶,初尝是苦涩的,回甘却绵长,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中深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