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產偵探旅行團

黨產偵探旅行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鄧慧恩
图书标签:
  • 侦探小说
  • 悬疑
  • 历史
  • 政治
  • 台湾
  • 党产
  • 调查
  • 旅行
  • 推理
  • 社会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威權時期的「不黨黨產」
如何藏在隨處可見的地方,影響我們的生活?
透過史料檔案穿越時空、探訪古今
原來「不當黨產」離我們這麼近?!
 
中廣、帝寶、救國團、梅屋敷、新世界……
從企業到古蹟,原來都可以是威權提款機
 
這是一本歷史書,也是一本旅遊書。
寫的是湮沒在時空和史料中的不義祕聞,
走的是追求民主和轉型正義的漫漫長路。
 
  走在台北街頭,作為交通樞紐的「北車」周邊,自日本時代以來即是商辦匯集、繽紛喧鬧的都會中心。旁側有國父史蹟館的日式建築與花園,為都市帶來一抹古典與綠意。走遠一些,來到昔日瀰漫濃厚書香的重慶南路,以及有「電影街」盛名、堪稱台灣流行文化聖地的西門町……這些知名的觀光景點或文化地景,已是你我熟悉的日常。
 
  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現存的空間、建物或企業單位,以及它們前世的身分,甚或已遭拆毀湮滅的塵埃記憶之中,存有許多威權時期「不當黨產」的歷史線索。這些威權的遺緒,在複雜的產權轉移與時空變換中,逐漸模糊面目,並以有形無形的模樣滲透在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至今仍持續佔據全民資產,造成不公平的政黨競爭,影響民主社會與民眾生活。
 
  本書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策劃,邀集台灣文史專業研究者執筆,透過詳實的考證和生動的故事,介紹重大不當黨產的來龍去脈,揭開生活中隨處可見或已經不見的不當黨產祕史與遺跡,還原被隱蔽竄改的真相。
 
  拿起好奇的放大鏡,成為歷史的偵探,踏上這場挖掘不當黨產,還財於民、清理記憶的文史之旅吧!
 
  不講不知道,講完嚇一跳的不當黨產「不思議」:
  ★國庫通黨庫,黨庫通內褲,連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邀日本馬戲團來台演出,竟收黨費又收賄?
  ★黨國生財一點訣,「轉帳撥用」大挪移
  ★認識異性要經過「黨國」認證的管道?
  ★超商的中廣門市,居然不在中廣旁邊?
  ★匪諜財產進口袋,特務辦案黑吃黑?
  ★戰後影院整修完畢,國民政府「規碗捀去」
 
本書特色
 
  ●以詳盡的文史研究為基礎,透過活潑的故事筆觸,呈現不當黨產的緣由與產權變化過程。
  ●穿越時空、古今對照,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延伸補充台灣文學、歷史與文化觀點,理解不當黨產的歷史遺緒與影響。
  ●豐富的史料與檔案圖像,詳盡的資料出處,精彩的書寫轉譯,引領讀者們加入挖掘、關心不當黨產的行列。
 
挺身推薦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朱宥勳(作家)
  Nagee(圖文漫畫作者)
 
  ◆這些透過不正義手段獲取的黨產,不僅是黨國一體的體制下獨裁政權斂取財物的道具而已,其更是宰制國民思想與行動的機制。從救國團、新世界、中廣到正中書局,在在刻畫著這些歷史。──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
 
  ◆透過這些故事,可以讓人們更貼近認識不當黨產如何形成,以及在黨產形成過程中,站在民主憲政的角度又有哪些不當甚至不法的狀態。透過這種以史料、檔案為基礎的科普性的推廣,相信有助於更多國人的認識不當黨產的歷史意義,並且在此一歷史記憶的基礎上,支持不當產的追討,同時也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在台灣發生。──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那些在我們沒有意識時,就寫入心底的「記憶裡的不當黨產」,唯有透過我們的自我思索,才能逐漸釐清……「無形黨產」的漸次清消,更是每個人只能自己面對的「判決」。《黨產偵探旅行團》可以是最好的起點。──朱宥勳(作家)
 
  ◆《黨產偵探旅行團》集結了專業的文史工作學者教授考察和整理,揭錄了不義黨產的脈絡。把財產歸還給應當所屬的個人和單位,是善良正直勇敢的台灣人必然選擇的道路。──Nagee(圖文漫畫作者)
 
《星辰之语:失落文明的遗迹探索》 作者: [此处留空,或写一位虚构的探险家/历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 寰宇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内容提要: 《星辰之语:失落文明的遗迹探索》是一部跨越时间与空间,对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神秘消逝的伟大文明进行深度考察的非虚构探险纪实。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熟知的古代帝国,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忽略、被遗忘,甚至仅仅以碎片化的神话传说形式流传的史前文明。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阿卡迪亚(Arcadia)”、“泽菲利亚(Zephyria)”以及“赫尔墨斯之柱(Pillars of Hermes)”三大传说文明遗迹的实地考察与考古解读。作者以其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汗水,带领读者踏上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求索之路,试图通过解读石刻、解读天文排列、分析地质异常以及翻译出土文物上的奇异符号,重构这些文明曾经的辉煌、它们突然覆灭的原因,以及它们留给后世最深远的启示。 --- 第一部分:符号的低语——探寻阿卡迪亚的星空法则 阿卡迪亚,一个在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口述历史中被模糊提及的文明,被描述为一个崇拜“天穹之律”的社会。与依赖农业或贸易的文明不同,阿卡迪亚似乎完全建立在对宇宙运动的精确掌握之上。 本书第一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团队在亚得里亚海深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潜水考察。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组巨大的水下石构群,这些石块的排列方式,与公元前一万年的某些特定星象完全吻合。作者深入分析了石构群中心的“计时盘”,推断出阿卡迪亚人可能拥有远超当时公认水平的天文计算能力。 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破译了刻在这些石块上的一系列重复出现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并非文字,而更像是一种高级的数学语言,指向一种对“维度”与“频率”的理解。我们看到了阿卡迪亚人对能量的运用假设——他们是否能通过特定的共振频率来驱动工具,甚至影响气候?书中通过详尽的图表和对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参照,首次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阿卡迪亚的毁灭,或许并非自然灾害,而是对自身掌握的某种高能物理现象的失控。 第二部分:风的遗产——泽菲利亚文明的生态哲学 泽菲利亚文明被认为是“与风共舞”的民族。传说中,他们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从未发展出固定的城市或大规模的金属冶炼技术。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叙事焦点转移至南美洲的偏远高原。 作者花了三年时间,追随当地原住民的古老迁徙路线,最终发现了泽菲利亚人留下的“风之居所”——一系列嵌入山体内部,利用自然风道进行空气循环和温度调节的洞穴网络。这些居所的内部构造,展现了一种极致的生态智慧。 本书着重分析了泽菲利亚人留下的陶器和木雕。这些艺术品上,几乎没有战争或征服的描绘,充斥着对植被生长周期、水文循环以及动物迁徙模式的细腻记录。通过对这些遗物的病理学分析,作者推断,泽菲利亚文明可能达到了某种与自然环境完美共存的“零影响”状态。他们没有发展出大规模的工业,恰恰是他们得以保存下来的关键。然而,书中也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这种完美平衡,在面对外界气候的突变时,是否也意味着致命的脆弱性?作者对比了同期火山灰沉积层与泽菲利亚居所的遗弃时间,试图还原他们最终消散的那个关键时刻。 第三部分:深渊的信标——赫尔墨斯之柱与跨海贸易的秘密 “赫尔墨斯之柱”,通常被认为是连接已知世界与未知的界限。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索范围扩大到大西洋深处,聚焦于那些可能构成史前全球贸易网络的证据。 作者详述了他们与国际海洋考古团队合作,在深海热液喷口附近发现的一批具有极高氧化程度的青铜器。这些器物上的铸造技术,在已知的腓尼基或爱琴海文明中找不到直接对应,却展现出与远东地区某些青铜器相似的合金配比。 本书的亮点在于对这些器物上刻有“三重螺旋”符号的解读。通过交叉比对世界各地古代神话中关于“海洋信使”的描述,作者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假说:在数千年前,存在着一个由精通航海技术、横跨各大洲进行资源交换的独立联盟——赫尔墨斯之柱,或许并非地理上的标志,而是这个贸易网络的代号。 书中对这些青铜器进行的高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原料来源地涉及多个大洲,这强力挑战了传统的“文明独立发展论”。同时,作者也探讨了这样一个高度互联的早期世界,最终是如何因为某种未知的地质或社会剧变而突然解体的。 结语:回响于现代的失落智慧 《星辰之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挖掘了过去,更在于它对现代社会发出的警示。这些消失的文明,或因对科学的过度自信而自毁,或因对自然的过度依赖而消亡。作者通过严谨的考据和身临其境的描述,引导读者反思:我们当下的科技飞跃与社会结构,是否正重蹈这些失落者的覆辙? 本书结构严谨,资料翔实,结合了考古学、地质学、天文学和符号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探秘,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可持续性的深刻对话。阅读本书,如同在无垠的黑暗中,拾取了远古文明遗留下的,闪烁着微弱光芒的哲思碎片。 --- 本书特色: 第一手资料: 大量未公开的野外考察照片、扫描图和现场记录。 跨学科视野: 将考古发现与尖端科学理论进行大胆而审慎的结合。 叙事张力: 强烈的探险精神与悬疑色彩,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 适合历史爱好者、考古学学生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起源和未来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策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


  台灣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執政黨以悖離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實質法治國原則方式取得財產,以其不當優勢競爭地位,致使其他政黨無法與之公平競爭,極度不利民主政治的發展。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是《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的主管機關,成立宗旨為調查及處理政黨、附隨組織及其受託管理人利用其獨佔的領導地位,對國家資源和相關個人財產的所有、分配,進行操控和扭曲的現象。如有以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實質法治國原則方式取得的財物,將追徵或命其返還,以落實轉型正義、健全民主政治,並建立政黨公平競爭環境。

鄧慧恩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國藝會獎助、教育部文藝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台灣歷史小說創作獎助等多種獎項,作品散見各報章媒體。著有學術論著《日治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歷史小說《亮光的起點》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

陳秀玲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女性文學、創傷敘事、疾病書寫、自然書寫等相關主題,曾獲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奬。著有散文集《搖晃的天堂》。

白春燕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博士論文《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劇運動系譜(1921-1936)》獲2021年國立台灣文學館傑出博士論文獎。譯書《心悅臺灣》(四方田犬彥原著)。

蔡佩家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任台北啟明學校國文與社會科專任老師。曾獲台南文學獎,研究領域為性別研究、女性文學,目前的興趣是台灣戰前的文化運動以及歷史小說的改編與書寫。

陳宇威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士,主修文學與創作,副修性別研究。擅長街舞與次文化觀察,曾任美國娛樂臉書粉專Geek-Base/Screen Fandom寫手,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生與死的權力治理――黨國體制與反抗的間隙|李茂生
黨產研究的推動與普及化的意義|薛化元
對,這個是,那個也是――記憶裡的不當黨產|朱宥勳
追求公平正義的漫長旅途|Nagee
作者序
翻開書頁,展開一趟黨產的小旅行|鄧慧恩
 
Vol.1
尋找黨產與它們的產地:
黨產研究之父傅正與「自由中國」的抵抗/陳秀玲
 
Vol.2
愛國青年養成所:
救國團與台灣人的威權青春/蔡佩家.
 
Vol.3
台東警察斧生的台北紀行:
尋找被消失的警察會館/白春燕
 
Vol.4
坐擁飛機,也飛不出黨國隻手遮天:
台中富商吳子瑜的天外天愛國換產錄/鄧慧恩
 
Vol.5
立足帝寶不是夢:
中廣的「寶」地接收記與廣播心戰史/鄧慧恩
 
Vol.6
照亮歷史的微光:
台灣的火柴記憶與「台火」的不當沒收始末/鄧慧恩
 
Vol.7
西門町影史漫遊:
日產戲院「新世界大樓」的前世今生/陳宇威
 
Vol.8
榮町通的時代疊影:
從大倉本店到正中書局的黨產變形記/鄧慧恩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729
  • 叢書系列:台灣文史叢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翻開書頁,展開一趟黨產的小旅行
鄧慧恩(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許多地圖圖層。
  
  有人是以特色咖啡館的分佈圖作為抒壓的脈絡,有人是以美食餐點的駐在點作為東西南北的方位辨識,巷弄內的獨立書店是許多人心裡的泊港處,博物館、公園、車站、那條街、彼段路,構成了人們心裡的生活區域,一層又一層的圖層套上觸目所及的一切,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的城市,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
  
  然而,我們所看到的,真有那麼簡單嗎?
  
  以不當黨產的存在圖層來檢視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生活秩序,也許將揭開另一種不同的體驗。以這樣的發想展開探索,資料極其豐富也極為匱乏,過程極為有趣也極為枯燥,這是一個迂迴卻又直接的遊戲,是一趟驚險無奇的旅行。這些看似矛盾的敘述,都是因為不當黨產目前存在的特質而起:它無所不在,能證明其存在的證據卻斷裂不全,因此身影常是幢幢鬼影,形體搖搖欲墜。建物、土地、公司、廠房變成不當黨產的目的性如此明顯,毫不遮掩,然而手段是疊床架屋,煞有介事,現今讀來,躲藏在公文、信件的字裡行間的算計與模擬,即便經過了那麼多年,依然被貪婪、不義領軍,大搖大擺地走了出來,引得旁觀的歷史不禁發笑─於是,當我們走在我們以為肉眼所見的城市、街道上,這裡、那裡、上面、旁邊、後面原來都是不當黨產,它們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本書中便提到:日治時期的警察會館變成了補習街上的屈臣氏;承載日本和台灣過往歷史的日式旅館梅屋敷,變成了國父史蹟紀念館;台灣放送協會的財產被「轉帳撥用」為中國廣播公司,然後幻化為一般百姓買不起的豪宅旁,一間便利商店的門市名稱;多座戲院變成了西門町由國際品牌進駐的戲院商業大樓;救國團變成了提供青少年能親近山林原野、擴大社交圈的健康形象,實地裡,校園監控、思想控制當然是他們的主要工作。
  
  選定書寫題目後,我邀集幾位研究者與我各自執筆,試圖讓這些議題從種種資料中現身,不但出現在不當黨產委員會進行的調查法律資料、追徵價額裡,也置回歷史脈絡中,與文字接線,讓一個一個的主題輪廓清楚些,再多說點話,讓我們能揣想一下,如果它們沒有變成不當黨產,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非常謝謝參與本書寫作的研究者對我提出的提議,也就是讓文學、歷史能在不當黨產的議題處理上不缺席,落實在當代議題中,因為這幾位執筆者的認真和投入,才能在多次改稿、討論中完成書寫,在此向執筆者致謝。
  
  本書內容為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委託朗活文化有限公司執行的「不當黨產議題延伸之轉譯」委託研究勞務採購案而改寫,作為計畫主持人,要感謝諸位審查委員的意見,以及林聰賢委員與我多次的討論:黨產議題如何能以更貼近公眾的文字來書寫,透過文字實踐將研究轉化為「大眾讀物」的過程,這是本研究案成形的起點,對我個人而言,更是很大的收穫。許有為委員在談笑間化嚴肅議題為平易近人而親切的功力,啟發了進行本案時的諸多靈感。再者,廖斯泙、廖健凱、藍逸丞、王惟聖研究員的支援和諮詢,是莫大的助力。最後,也相當感謝前衛出版社協助出版事宜。
  
  我要特別謝謝幾位朋友:聽我說完中廣的故事就「變」出黑膠資料來一起研究的林太崴、慷慨分享天外天劇場資料與照片的李宜芳,還有在疫情猛爆時忙得不可開交,還是撥空挖出照片來分享的朱家煌醫師。王子碩、王佐榮在圖片授權的協助,聊天時彼此打氣,是度過低潮的良方。也感謝朗活文化的徐元先生對於本研究在日文史料的判讀協助,在研究案進行期間,他再三提示要提供讀者瞭解黨產議題的歷史脈絡,回應社會對瞭解不當黨產的需求,他兼具了初代讀者與鞭策者的角色。
  
  書寫過程中有幾次的口訪或田野調查,時常聽到一句不約而同的話:不當黨產的追討,早就該做了,現在都已經嫌晚了。回顧我自己在閱讀台灣文學、檢視歷史時,也時有延遲之感。
  
  在一個熱得不得了的夏日,我跟著大家走了一趟台北城中,中山南路和忠孝東、西路拉出軸線,裡頭的林森南路、青島東路、濟南路、仁愛路畫出棋盤格,人權教育會提到的不義遺址、不當黨產處址座落其間,一個早上步行可到之處,形成了一面「尋寶圖」,我忍不住想著,遲到固然遺憾,繞路也無妨,至少,跨出了腳步。
  
  現在,翻開書頁,就能以讀者/偵探的身分參加我們的黨產旅行團,只要願意,隨時可以出發,展開一趟黨產的小旅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在咖啡馆里翻阅许多新书,很多都是那种追求速度和流量的快消品,文字堆砌得很快,读完就忘了。但《黨產偵探旅行團》这本书,光是它的**“厚度”**就给我带来了踏实的心理预期。这种厚度,不是指页数多到让人望而却步,而是指它在排版和留白的处理上,显得非常讲究。内文的字体选择,采用的是一种略带人文气息的宋体变种,字号适中,行距拉得刚刚好,让眼睛在长时间阅读时不会有压迫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页,通常会用一些非常简洁的、像是老照片的黑白图片作为点缀,这些图片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说明,但却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疏离感和某种“正在追溯”的氛围。这种视觉上的设计语言,无疑是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阅读场景。我还没深入内容,但光是这个阅读界面,就已经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社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花了心思去打磨整体的阅读体验的。现在的很多书籍,常常为了压缩成本或追求版面饱满而牺牲了阅读舒适度,这本书显然没有走这条捷径,它更像是在提供一种慢工出细活的阅读享受。

评分

拿到这本《黨產偵探旅行團》时,我第一个动作是去闻了一下书页的味道。这可能有点老派,但对我来说,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气味,是衡量一本书“诚意”的隐性指标之一。这本书的味道,不是那种刺鼻的化学味,而是很舒服的,带有一点点木质调的清香,让我联想到过去在旧书店里翻找历史资料时的那种情景。这种嗅觉上的愉悦,很容易让人放松下来,进入一种准备接收深度信息的精神状态。而且,注意到书的侧边裁切,边缘非常平整,没有出现很多新书常有的那种锯齿状或毛边,这种精细度让我对印刷厂的工艺水平有了很高的评价。这种对“物件本体”的尊重,往往也预示着内容不会是敷衍了事的。我把书放在桌上,侧面看过去,书脊的粘合度看起来很牢固,不需要费力地“掰开”才能看到内页,这对于经常需要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的质感,提供了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非常扎实的阅读前奏。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后勤保障”,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比如,它有没有附带任何辅助材料?我注意到,在书的后附录部分,似乎有几张可以撕下来的小卡片——当然,我还没有仔细看内容——但光是这种“可以带走”的延伸阅读材料,就让人感到惊喜。在实体书的阅读体验中,这种额外的互动性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收藏价值。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内页的页脚位置,有一个非常微小但设计独特的标识,可能是出版社的Logo或者某个特定系列的标记,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整本书的“系列感”大大增强。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孤立的书,而是在参与一个更宏大的计划或者一个持续进行中的“调查行动”。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从侧面反映出制作团队对主题的投入程度。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触觉、视觉、甚至嗅觉上的多重体验,都成功地架设起了一个高质量的阅读平台,让人对即将进入的文字世界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署名和译者(如果涉及翻译的话)的呈现方式,也很有意思。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巨大的、占据C位的作者名,而是用了一种相对内敛的字体,安放在封底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好像在说:“我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讲的故事。”这种谦逊的态度,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是网红”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我观察了扉页,信息排布得非常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致谢或者冗长的版权信息堆砌,一切都恰到好处,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翻到目录页,你会发现章节的命名方式也很有设计感,没有那种枯燥的“第一章、第二章”,而是用了一些像是旅游指南或者探案笔记的短语来命名,这极大地激发了读者“按图索骥”的欲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跳进去看看,这个“旅行团”到底要去哪些地方。这种对阅读引导的细致考量,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读者的深刻理解,他们知道我们期待的是一场有引导、有节奏的知识探索。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光是那个标题——《黨產偵探旅行團》——就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对吧?这种带着点戏谑又暗藏严肃的组合,简直是台湾出版界的标准操作。不过,我今天想聊的不是内容,而是拿到书时的那种触感和阅读前的期待感。首先,装帧设计上,它选用的纸张质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亮晶晶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糙纹理的环保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种“这本是要认真读的”感觉。封面设计上,色彩的搭配很巧妙,那种看似随性涂鸦却又布局精妙的图像,让人联想到八〇年代末期台湾街头巷尾常贴的政治海报,带着一股冲劲和对现状的不满。我特别注意到,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在灯光下折射出一种低调的华丽,这跟书名本身的“侦探”意象非常契合,仿佛真的在揭露什么秘密。这本书的开本也处理得很好,算是介于平装书和精装书之间,方便携带,随便塞进公文包里也不会太占地方。光是欣赏这个实体书,就已经是一种小小的享受了,让人忍不住想,作者在文字的架构上,是不是也用了同样讲究的“结构”和“布局”。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光是它的外观,就足以吸引那些对台湾社会议题抱持好奇心的朋友多看一眼。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在现在的出版市场里,真的越来越少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