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

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適任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撒哈拉沙漠
  • 旅行文学
  • 文化观察
  • 田野调查
  • 异域风情
  • 游记
  • 非洲
  • 社会学
  • 另类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沙漠無法被言說,只能去活過。」
――遊牧民族格言
 
  關於撒哈拉沙漠的旅行文字與書籍很多,能在大漠中待上十年的台灣人卻很少。
 
  蔡適任曾留學法國十二年半並取得法國社科院博士學位,也曾下定決心回台灣貢獻所長,卻直至二○一一年雙腳踏上撒哈拉,才找到了此生的歸屬。
 
  「這片寂靜無聲的廣袤無垠,讓我真實感受到蓋婭的愛與溫柔。」她說。
  然而,撒哈拉不再是人跡罕至之地。
 
  早在氣候變遷成為全球話題之前,長年乾旱就讓撒哈拉失去大片良田,也讓遊牧民族不得不舉家走入旅遊業。但當觀光業成為經濟命脈,觀光勝地梅如卡因應國際旅遊日漸茁壯,帶給瑰麗絕倫金色沙丘的衝擊也益發加劇。
 
  本書忠實道盡現今撒哈拉的真實困境,從脆弱的自然生態飽受過多的觀光客與垃圾摧殘,到觀光業如何大幅影響傳統遊牧文化,不只透過蔡適任早已內化的人類學之眼率直並陳在地視角與外來觀點,從多重角度剖析沙漠現況,也充滿了她長年蹲點沙漠深處的寶貴紀錄與深刻反思,是一本放眼全世界都極為難能少見的重磅級撒哈拉當代見聞錄。
 
  ◎金鼎獎作家洪震宇專文推薦
 
各界鄭重推薦(謹依姓名筆畫排序)
 
  江慧儀/大地旅人樸門設計創辦人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周伸芳/實踐大學文化創意學院助理教授
  唐綺陽/占星專家
  張光斗/「點燈」節目製作人
  傅家慶/三立新聞「消失的國界」前資深記者
  黃建忠/世界遺產協會顧問
  廖科溢/金鐘獎行腳節目最佳主持人
  劉俊秀/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  
  蔡珠兒/作家
  Prof. Nicolas Marechal/倫敦藝術大學互動設計系(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前主任
 
名人推薦(謹依到稿順序刊登)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人類學的第一堂課,都在說人與動物的不同,在於人能直立,騰出的手用來做事(創造文化)。在法國拿到人類學博士學位的蔡適任,則用自己的雙手,證明不踏入學術圈的人類,既可以留在台灣教舞,也可以扎根北非沙漠孕植綠地。
  我見識過適任手上行雲流水的好筆,沙漠人文她寫得生動說得自然。但在《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中,她講的不是他人的生命,說的是自己──她這麼多年在沙漠,做了什麼,又是如何去做,什麼時候她運用了知識,什麼時刻她是萬般嘗試。她不是要告訴讀者成功的故事,是要訴說沙漠的現實,大地的能量,與她所面對的生靈。
  我無法代替適任詮釋她的書寫,更不願只將她的實踐簡化成應用人類學。我只能說,這是適任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而她騰出的手,支撐著自己的理念,以及與沙漠的因緣,書寫,則是為了讓我們看見,遠在世界邊陲的這一切。
 
  劉俊秀│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
  這是一位在撒哈拉生活的台灣奇女子的故事。雖然我只在「天堂島嶼」民宿生活兩、三天,蔡適任卻讓我了解沙漠生活的辛苦,如利用大沙丘內遺留的千年古水灌溉村莊農業等。當然也讓像我這自稱台灣環境捍衛者感到汗顏。當我在為環境議題疾呼時,適任在千萬里外的撒哈拉為保護一棵樹或栽種一棵樹而奮鬥。將來人類社會或許會改變,若有改變,正是像適任這樣的人努力所得的成果。這本好書值得大力推薦,尤其對環境運動者而言。
 
  黃建忠│世界遺產協會顧問──
  一九七八年,二十一歲的紐西蘭女生瑪格麗特在約旦佩特拉遇見貝都因男子穆罕默德,相處兩個月之後,嫁給穆罕默德。
  如今,瑪格麗特開設的小紀念品店就位於佩特拉古蹟中的羅馬劇場正對面,《嫁給貝都因男人》一書正正擺在店前,此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也成了約旦旅遊界佳話。
  認識適任是在撒哈拉,她剛結婚那會兒。
  即便是同鄉結婚或同族通婚,就算成為「家後」或「牽手」,同樣也是吵吵鬧鬧才知是夫妻。異族通婚,更是兩種完全不同生活方式的結合。
  「一為沙漠之居,一為都市居民」、「一為遊牧心態,一為定居心態」、「一為男性為首,一為男女平權」、「一為大地教育,一為學院教育」,的確需從中找出相處之道。
  撒哈拉美景瑰麗絕倫,生活在撒哈拉卻非外人所想那般浪漫,尤其面臨沙漠化和溫室效應等環境危機,撒哈拉子民的生存更是加倍艱難。
  適任的新書「一腳踏進撒哈拉竟有了歸屬感,自己與這片土地連結」不僅僅以生活層面做出發點,更鑿了井,種了樹,樹枯再種,為保護沙漠子民生存的環境,護樹和養樹,與飯店槓上。同時語重心長期許自己這「不安分的靈魂,化作雨滴降落,讓井水盈滿,孕育生命,是應許之地」。
  難得有第一手深入敘述撒哈拉的種種生活,讓我們更了解沙漠與土地之愛。我非常推薦此書。
 
  傅家慶│三立新聞「消失的國界」前資深記者──
  在這個只重量化,例如我們這行的收視率,而不重質化標準的時代,仍有一位作者認真耕耘她的書,既重視量化的字數,又重視質化的內容,而我竟然認識她。
  永遠記得二○一五年去摩洛哥採訪時,適任深刻的人文觀察對我報導的增色。看她一路從異國婚姻上演的「鄉土劇」,到完成「應許之地」,我知道她在沙漠滴下不少淚水。這些文字是一種吶喊,甚至是呼救,就像在「天堂島嶼」民宿門口受訪時,一台飆沙車疾駛而過打斷了訪問,她是那麼地不忍未知的動物被觀光車輛輾壓。
  適任說過,最不喜歡旁人勸她不開心就回來,因為沙漠其實給她滿滿能量。孤單過的人才能在沙漠靜得下,傷心過的人必能從沙漠找回力量。所謂「應許之地」永遠是心裡最軟的一塊,祝福適任永遠被沙漠愛撫。
 
  江慧儀│大地旅人樸門設計創辦人──
  什麼樣的力量引領一位亞熱帶島嶼土生土長的女子前往北非沙漠,還將它視為另一個故鄉,為它努力著?我禁不住想,如果不是對土地有無限的愛,那或許就是前世業力的牽引了?
  讀著適任的文字,時而如同跟隨著人類學者的腳步探訪遙遠國度的真實生活樣貌,時而感受字裡行間無不是人生哲學與生命中不曾間斷的選擇題,也不時引領我們在篇章之間回應自己內心對生命曾有的疑慮與渴求。
  在這全球社會、氣候變化都極為快速的時代,無論身處何處:雨林、沙漠……只要需要我們的地方,都可以是家,而唯有與大自然重新連結,才能在我們所選的「家」生根,也才能找到自己在地球上有意義的位置。我認為適任已經在這樣一條道路上。
 
  Prof. Nicolas Marechal│倫敦藝術大學互動設計系(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前主任──
  二○一九年暑假,我擔任倫敦藝術大學互動設計系所主任,帶領碩士班學生前往撒哈拉沙漠進行為期一周的戶外教學。對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說,互動設計是一個極新的專業領域,他們著迷於未來科技能力,勝過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沙漠研習計畫是一個在專業教學上的創舉,而我們短暫的居留中,蔡適任博士與夫婿貝桑帶我們進入沙漠世界,探訪那裡的人、事、物。學生們回到倫敦後,分享著沙漠行中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深刻思索我們所處的環境風險及我們與自然的關聯。沙漠是一則說不完的故事 ,我非常推薦這本《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給還無法造訪沙漠的人閱讀。
 
  周伸芳博士│MA (RCA), PhD. University of Warwick、實踐大學文化創意學院助理教授──
  書寫沙漠,需要有內心強大特質的人。內心愈是強大的人,不會冷漠無感,而是愈來愈溫柔。蔡適任博士的《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娓娓道來,不徐不疾,她的沙漠沒有風花雪月的愛情,有的是對人文、生活、社會、環境更深刻的情感,像是學習著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正如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言:「沙漠是身體內在寂靜的自然延伸。」(The desert i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inner silence of the body.)某些看似「柔弱」的書籍,其實是鐵打的硬漢,這本就是。
 
旅人的足迹与心灵的对话 一、荒原上的求索:探寻被遗忘的文明边缘 本书并非关于撒哈拉,而是关于人类文明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哲学与文化韧性。我们将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理学家兼社会观察家,深入探访全球几个标志性的“边缘地带”——无论是气候极端、地理偏远的地区,还是社会结构面临剧烈变迁的“文化荒原”。 作者以其敏锐的人类学视角,拒绝了主流旅游指南中对这些地方的刻板描绘。他关注的重点不在于猎奇或猎艳,而在于挖掘这些地方的“活历史”。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社区,我们看到的是印加文明的残余精神如何与现代经济压力共存;在西伯利亚冻土带的深处,我们考察的是少数民族在气候变暖和资源开发双重挤压下,如何努力维系其古老的生态智慧。 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如何花费数周乃至数月时间,仅仅是为了获得当地社区的信任,从而得以参与到他们的日常劳动、祭祀仪式以及口述历史的收集过程中。他详尽地描述了搭建临时营地、学习地方语言的复杂技巧,以及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条件下,如何处理突发状况和保障自身安全。这种“慢旅行”的哲学,与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要求旅者彻底放下预设的判断,以一个初学者的姿态去倾听和观察。 二、失落的语境与重塑的意义 本书的第二个核心部分,聚焦于“意义的流变”。作者对那些因全球化冲击而逐渐瓦解的传统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调查。他并不沉溺于对“逝去黄金时代”的浪漫化缅怀,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文化适应的复杂性。 例如,在东南亚某岛屿群落中,传统渔业的衰退并非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全球贸易网络、海洋法规以及年轻人外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通过访谈各个年龄层的居民,描绘出一幅多维度的冲突图景:老一辈对祖先技艺的坚守,中年人对市场机会的权衡,以及青年人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书中特别探讨了“身份的重塑”。当一种传统的生存方式不再可行时,个体如何重新定义自我?作者记录了几位手工艺人,他们如何巧妙地将传统图案和技术融入到迎合国际市场的现代设计中,这种“文化挪用”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微妙界限,引发了读者对当代文化保护和商业化的深刻反思。 三、技术与孤立:现代性在边缘的投射 与传统的探险文学不同,本书并未将高科技设备视为旅途的负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观察现代性渗透力的独特工具。作者携带了先进的卫星测绘设备、高分辨率录像设备,但其使用方式却充满了矛盾性。 在非洲某内陆沙漠边缘,作者利用无人机绘制了当地游牧民族迁徙路线的最新变动图,这为当地社区的资源谈判提供了新的筹码。然而,当他向一位年长的部落长老展示这些空中俯瞰的图像时,老人却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既好奇又疏离的表情。作者借此探讨了“视角权力”的问题:谁有权定义一个地方的边界和价值?是手持高科技地图的外部观察者,还是世代生活其中的居民? 本书还涉及了“数字遗迹”的保存。作者尝试利用便携式设备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方言片段和仪式音乐,探讨数字档案的建立是否能真正留住一个文化的精髓,抑或是仅仅留下一堆无法被完全理解的“比特碎片”。 四、旅人的自我审视:作为观察者的责任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对作者自身旅程的反思。人类学家或旅行者在深入他者文化时,其“在场”本身就是一种干预。作者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几次因误解文化禁忌而导致的尴尬或冲突,以及在面对极度贫困时,专业客观性与人类同情心之间的挣扎。 他提出一个核心论点:真正的“另类旅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通过将自己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需要重新学习生存规则的环境中,旅人才能剥去自身文化优越感的保护层,真正学会谦卑地观察世界。 本书提供了一套反思性的工具,引导读者跳出商业化旅游的框架,去思考:旅行的价值究竟在于我们“带回了”多少纪念品,还是在于我们“放下了”多少固有的成见。这是一本关于地理、文化、记忆与身份的深度对话录,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精神上的漫游,去探寻人类精神在广阔世界中所展现出的无限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適任
 
  法國社科院(EHESS)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第四屆(2014)首獎與第十一屆(2022)評審推薦佳作,著有《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鷹兒要回家》、《偏不叫她肚皮舞》及《管他的博士學位,跳舞吧》。
 
  此時旅居摩洛哥,開辦「天堂島嶼」民宿,戮力推動撒哈拉深度導覽、生態旅遊與沙漠種樹等行動,以回應氣候變遷下的我們的時代。
 
  FB:「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图书目录

緣起
.
烈日下
種下一棵樹
從土裡長出來的「天堂島嶼」
觀光商機V.S生態危機
我們不過是領路人
讓商品成為一場文化交流
及時雨:星球旅行社
大疫來襲
.
後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4746
  • 叢書系列:Across系列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文
 
一位風土創業者的沙漠行動
洪震宇(金鼎獎作家,著有《風土經濟學》、《風土創業學》等書)
 
  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在沙漠追尋自我、記錄文化探索與生活感受的人類學田野筆記,沒想到竟是一本風土創業者的沙漠實踐,嘗試在異地創造文化、商業與社會三贏的經營模式。
 
  對於在台灣實踐十多年「風土經濟」的我來說,看到書上提到我的《風土經濟學》、《風土餐桌小旅行》的認同與異地實踐,非常意外與感動。書上遇到的種種難題、挫折與找尋突破方法的過程,如果地點不是在撒哈拉沙漠,還以為這是台灣某個偏鄉角落的故事。
 
  對照之下,這不也是我多年的實踐歷程。我們都穿梭於在地人、外地人、文化、社會與商業經營的角度,嘗試找出挖掘地方風土特色,轉換成可與外界溝通、改變現狀的經營模式。
 
  點點滴滴的心情,都是不易訴說的孤獨寂寞。
 
  記得多年前開始在偏鄉推動整合地方資源、串聯不同人的故事,找出風土文化特色,推出深度探索地方的「小旅行」,常常遇到許多旅人、外地人、甚至在地人關心與質疑。他們的問題都是,一團只有十多人的旅客,能帶來多少產值?這麼小眾,如何吸引大眾?
 
  我不是預測專家,只能回答透過深度交流,先創造感動的價值,而非產值。就像經營一個品牌,如果一開始想的是賺錢、產值、規模與連鎖,那大概不會有人願意到台灣各地做這些事情了,應該去挑一個觀光客雲集、更好操作的地方。
 
  這種「假設、推估」產值、參與人次的思維邏輯,多半都是坐在辦公室搜集資料、用想像寫政策計畫政府官員做的事,從上而下的放煙火。然而模仿、抄襲、削價競爭,已經證明是毒藥與煙火,轉瞬即逝,而且帶來許多後遺症。就像疫情下,台灣老街、夜市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各地彩繪、天梯只吸引走馬看花的人,打卡完卻一去不返。即使是擠滿人潮的小島,卻帶來垃圾、噪音與破壞的問題。
 
  即使行路難,仍有逆勢創業的契機。只有抱持改變現狀的強烈動機,願意探索現狀,找尋突破難關方法,做出各種創業實驗精神的人,才可能在沙漠中長出一棵樹,即使枯萎了、甚至沒有蔓延成一片森林的希望,仍會繼續前行。
 
  就像適任的「天堂島嶼」民宿、建立獨特定位的深度導覽行程,都是從沙漠中種下一棵樹的浪漫想像開始。
 
  身為一位女性,在撒哈拉沙漠創業,遭遇的困難挑戰,是身在島嶼台灣的我們很難想像的。一個是廣袤無垠的沙漠,有什麼可以讓人探索流連的特色?其次是阿拉伯民族對女性的貶抑忽視,尤其是這位異國女性的處境更艱難,第三是當地富貴權勢與窮困弱勢的落差,弱者往往難以抗衡。第四是商業營運的挑戰,歐洲人來此都是過著奢華的觀光行程,在地業者只能取悅滿足,卻容易失去自我特色,更無法賺到該有的利潤與尊嚴。
 
  種種挑戰,適任要如何溝通、克服?故事令人動容精彩之處,就來自於她的折衝協調與堅持強悍。該妥協之處,她只能隱忍,找尋轉進之道,該堅持的地方,她不惜與家族決裂,與財團對抗,只為了人道價值、土地永續。
 
  其中最值得台灣讀者學習之處,在於她運用人類學精神與方法,以「他者」角度來探尋沙漠文化的奧秘,以及轉換成創新內容,引領旅客深度認識沙漠之美。
 
  比方她認為「景點」並不是非得澎湃壯闊、可歌可泣的史蹟,若能做好扎實的田野調查,帶著理解與真誠地訴說,讓旅人感受在地人如何在天地間活著的美麗故事,「風景」在旅者眼前就能鮮活起來。
 
  為此她與丈夫貝桑四處探尋,找出自己經營民宿與導覽的獨特定位。例如沙漠除了石頭什麼都沒有,適任就讓「石頭」成為吸引觀光客的號召。她將化石產地加入導覽之中,解釋眼前散落荒野的化石如何生成,在地質學上的意義,讓客人更深刻地感知荒漠風土的古老神奇。
 
  此外,她努力讓在地生活與生硬歷史產生溫度。這也是台灣經常遇到的問題,在地人習於固定的生活模式,或是不知道整個地方的大歷史,無法跳脫出來轉換角度,以外地人理解的方式來溝通。適任努力找資料、閱讀、採訪各處耆老, 像拼圖一樣慢慢拼湊在地文史,再放入導覽解說裡頭,並與前後兩個景點呼應,串成一個有歷史脈絡的在地故事。
 
  她在書上寫著:「像山一樣思考,像沙漠一樣思考,才能發現圍繞在四周的奧祕,也才真的能以另種方式,像個『真正的人』一樣地思考。」
 
  要成為真正的人之前,得先化為風土的一部分。不論是身處沙漠、島嶼、高山、還是溪流,只有學習以人類學的視野,先讓自己化為風、變為土,以地方角度來思考與感受,才能找尋改變的力量,實踐我們的理想。
 
  最後都能像適任一樣,先做有故事的人,才能讓家鄉成為有故事的地方。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氣味,讀起來像是被烈日長時間曝曬後,那種帶著塵土和乾燥氣息的厚重感。它絕對不是那種輕飄飄、充滿度假氣息的遊記,而是充滿了田野調查的嚴謹與人文關懷的溫柔。我個人對那些深入探討文化衝擊與調適的段落特別感興趣。人類學家往往肩負著記錄與詮釋的雙重任務,在「觀察者」與「參與者」之間走鋼絲。書中呈現的,恐怕不只是沙漠風光有多壯麗,而是當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存邏輯,與我們習慣的現代性思維碰撞時,會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我預感,作者在描述與當地人建立信任的點滴時,必然是極其細膩且充滿尊重的。這種將他人的生命視為珍貴文本來解讀的態度,是這類作品最動人之處,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差異中看見共同的人性,而非僅僅是獵奇的眼光。

评分

總的來說,這本作品給我的感覺是「沉靜而有力」。在現今充斥著快餐文化和極速變化的時代,還有人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去深入探討一個看似遙遠、充滿原始力量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對現代性過度樂觀的反思。這本書不只是提供了一個關於遙遠國度的知識窗口,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文明社會中可能已經遺失的某些基本素質——比如堅韌、比如對自然的敬畏、比如社群的緊密連結。我希望透過作者的眼睛,能夠重新校準自己對「豐裕」與「匱乏」的定義。這不只是一趟地理上的探險,更是一場精神上的淨化之旅,讓人在喧囂中尋得片刻的清明與深刻的連結。

评分

讀完之後,我會被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和親密感同時拉扯著。這種奇妙的對比,我想正是作者透過其人類學訓練所捕捉到的精髓。旅行的意義,有時候不在於目的地本身,而在於那個「成為異鄉人」的過程。在我們習慣了資訊爆炸、生活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的台灣社會,去閱讀一段關於沙漠的書寫,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抽離。想像一下,身處於那種時間感被拉長、被黃沙重新定義的環境,人類的渺小感會被無限放大,同時,也可能因為遠離了日常的紛擾,反而能更清晰地聽見內心的聲音。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那種「在場」的經驗——那種身體對極端氣候的直接反應,與當地居民在生存壓力下的互動模式,想必會產生非常多有趣的張力。這本書似乎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動,更像是一次對自我邊界和認知框架的徹底顛覆,一種將「他者」納入自我經驗的深刻內化過程。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高超的敘事技巧。畢竟,要將廣闊無邊、變化莫測的撒哈拉沙漠具體地呈現在紙上,對文字的駕馭能力要求極高。我設想作者可能運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寫,不只是視覺上的金黃一片,可能還有夜晚星空下那種凍結般的寂靜,或是風暴來臨前空氣中特有的電磁感。更重要的是,人類學家的敘事往往帶有一種結構性的思辨,他們不會滿足於單純的感性描摹,而是會試圖將這些零散的經驗碎片,編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文化地圖。這種將微觀的田野觀察提升到宏觀文化理解的寫作風格,往往需要非常高明的筆觸來平衡,既要保持學術的深度,又要顧及大眾讀者的閱讀樂趣,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也讓人更加期待作者交出的成績單。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這幾個字組合起來,彷彿帶著一種遠古的召喚,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廣袤無垠的黃沙、炙熱的陽光,以及那些在極端環境中掙扎求存的生命。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應許之地」對每個人來說定義都不太一樣,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心靈的寧靜港灣,對另一些人來說,或許是挑戰自我極限的場域。作者以人類學者的視角切入,這點非常引人入勝,畢竟人類學家往往不是單純的觀光客,他們會深入文化肌理,去理解那些表象之下的脈絡和意義。這種「另類旅遊實踐」聽起來就充滿了故事性,不只是打卡按讚的走馬看花,而是真正地「生活」在那個地方,體驗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想像的艱辛與美好。我猜測,書中肯定會對當地的社會結構、信仰體系,甚至是那些與沙漠共生的獨特智慧有著深刻的描摹,光是想像那種與地球脈動貼近的書寫風格,就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書頁,跟著作者一起迷失在那片迷人的異域風情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塊「應許之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