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有誠
图书标签:
  • 疫情
  • 医疗
  • 慈濟
  • 臺北慈濟醫院
  • 生命
  • 醫護人員
  • 公共衛生
  • 臺灣
  • 醫院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世紀大疫下
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
以愛承擔搶救生命的希望工程
善的循環,讓愛延續愛

  生命在病毒面前變得脆弱,人類在疫情底下顯得渺小,我們不禁要問,病毒如何形成?疫情如何致此?人類又應如何向大自然學習與萬物和諧共存?答案都值得我們捫心自問,深刻反省,惕勵戒慎。──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在新冠疫情的大哉教育中,不知世人學到了多少教訓?又啟發了多少智慧?在我腦海中留下永遠的記憶,並不是抗疫期間我們投入了多少人力與物資,而是全院同仁及慈濟志工,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當下,大家投入了多少真誠的「愛」!──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用生命搶救生命,臺北慈濟醫院用愛守護

  二○二一年五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臺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臺北慈濟醫院傾全院之力挺在疫浪最前線,穿透隔離給予病人愛和關懷,膚慰無法與至親告別的哀慟,也在大疫下迎接新生命,用愛守護每一個病人。

  除了在院內照顧確診病患,臺北慈濟醫院還肩扛守護社區安全之責:承接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照護輕症確診病患;開立社區篩檢站,攔截病毒,為社區築起防火牆;更在證嚴法師指示下以新北五處靜思堂辦理新冠疫苗接種作業,為個別民眾穿上一層保護衣。

  二○二二年四月初夏,臺灣新一波疫情海嘯又起。二○二一年與病毒是快速激烈的短兵相接,二○二二年則是每天幾萬人確診,猶如打消耗戰、持久戰,但臺北慈濟醫院仍一往直前,再度勇赴前線,展現無畏大愛。

  疫情有如延燒不止的森林大火,
  我們像是把翅膀沾濕去救火的小鳥,
  力量薄弱,但有心就有力。
  當你覺得這是你可以盡的社會責任,
  沒有任何事情是做不到的。
  ────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潤漬眾生的道場▍
  *二○二一年五月至八月收治確診病患九百零六人,全國第一
  *落實感控措施,締造連兩年院內零感染的可貴防疫成績
  *衛福部COVID-19「關鍵『疫』戰,感謝有您」獲頒「貢獻卓越獎」,名列第一
  *開設專責加護病房三十三床,比衛福部規定多十三床
  *竭盡所能收治病患,沒有拒絕任何一個病人就醫,收治後也不曾轉出任何病患到其他醫院
  *開立社區篩檢站、新北五處靜思堂做為社區疫苗施打站,為社區、民眾築起防火牆
  *臺北慈濟醫院人員捐出防疫獎金或薪水,募得新臺幣七千多萬元,支持慈濟基金會購買五百萬劑BNT疫苗
  *全國唯一全素食集檢所,為身心注滿抗疫能量
  *證嚴法師指示慈濟醫療體系研發防疫中藥「淨斯本草飲」,證實有助於確診病人之病毒量與發炎指數下降,研究成果受國際重視
  *慈濟基金會、無私奉獻的志工,是臺北慈濟醫院最強後盾

 
《穿越迷雾:二十世纪初的城市变迁与社会思潮》 本书简介: 《穿越迷雾:二十世纪初的城市变迁与社会思潮》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纪初(约1900年至1930年代)全球主要城市发展轨迹及其背后复杂社会思想演变的非虚构历史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叙事,聚焦于科技革新、人口流动、空间重塑以及新兴意识形态在城市肌理中的碰撞与融合,旨在描绘一个在工业化浪潮与现代性冲击下急速蜕变的时代侧影。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现代城市”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形塑、质疑并最终奠定的。 第一部分:钢铁与烟尘的崛起——工业化与城市空间重构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声如何彻底改变了城市的物理形态。从欧洲的柏林、伦敦到美洲的芝加哥、纽约,我们可以看到工厂的扩张如何迫使城市规划者和市民面对前所未有的拥挤与污染问题。作者细致地考察了基础设施的革命性进步——电力的普及、有轨电车和地铁网络的建设——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日常通勤模式和居住选择。 书中详细分析了“功能分区”思想的萌芽及其在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的体现。例如,对于亨利·霍布森·理查森和丹尼尔·伯纳姆等城市规划先驱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他们试图用理性和效率来对抗城市无序增长的努力。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些规划带来的社会后果,如贫民窟的固化与富人社区的隔离,揭示了表面上的进步背后隐藏的阶级鸿沟。 第二部分:人群的熔炉与身份的重塑——移民、流动与市民社会 二十世纪初是全球移民史上的一个高峰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城市作为“人群熔炉”的角色。通过对纽约的下东区、巴黎的拉丁区以及上海法租界的个案研究,作者描绘了不同族裔、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如何在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寻求生存空间、建立新的社会网络。 重点分析了“美国化”(Americanization)运动、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城市中的表现,以及社会工作者如何尝试介入并“管理”这些流动的人口。书中引入了诸如“陌生人社会”和“社区认同的碎片化”等社会学概念,用以解释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传统熟人社会结构瓦解后的新社会关系模式。此外,对新兴的工人阶级和女性劳动力进入公共领域的描写,也为我们理解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第三部分:理性的迷宫与精神的焦虑——现代主义思潮的涌现 城市不仅是物质的集合,更是思想的孵化器。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滋生的哲学、艺术和文学思潮。作者认为,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化和异化感,直接催生了对传统价值的深刻反思。 我们将看到,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挖掘,到乔治·索雷尔对暴力的颂扬,再到表现主义艺术对内心冲突的直接描绘,这些思潮如何反映了城市人面对快速变化世界时普遍存在的疏离感和精神焦虑。书中特别分析了文学巨匠如詹姆斯·乔伊斯、马塞尔·普鲁斯特等如何通过其作品,将城市的碎片化体验和意识流的复杂性融入到文学形式之中,捕捉了现代都市意识的精髓。 第四部分:权力的新版图——城市政治、监管与社会控制 现代城市需要一套新的治理逻辑。本部分着眼于城市权力结构的演变。随着城市规模的膨胀,地方政府的角色从简单的治安维持转向了复杂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本书详述了警察系统的专业化、公共卫生部门的建立,以及市政腐败(如坦慕尼协会等政治机器的运作)如何成为现代城市治理中难以摆脱的两面性。 此外,本书对早期福利国家的萌芽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进步主义运动如何试图通过城市改革来解决贫困、住房和教育不公等问题。我们得以一窥社会改良家们如何游说立法,推动建立公共图书馆、公园和普及教育体系,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公共生活形态的关键奠基石。 第五部分:未来的阴影与黎明——全球冲突前的城市景观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时间线延伸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作者探讨了这种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如何为全球冲突积蓄了力量。大城市的集中化人口和高效的工业动员能力,为大规模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最后,本书也展望了战后城市恢复与重建中,对“理想城市”的再次憧憬——从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构想到各种社会住房实验,这些构想都试图用更清晰的几何形态和更人道的社会目标来弥合工业化带来的裂痕。 总结: 《穿越迷雾》不仅是一部关于建筑和人口统计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中重新定义“家园”与“社群”的史诗。它邀请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审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城市结构与社会规范,是如何在二十世纪初那段充满矛盾、创新与阵痛的“漫长二十世纪”的开端中,被塑造与铸就的。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文学性,力求为历史爱好者、城市研究者以及对现代性起源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有誠/作者


  國防醫學院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曾任三軍總醫院健康檢查室主任、胃腸科主任、內科部主任、教學副院長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主任。二○○四年任醫療副院長執行官,二○○六年一月晉升軍醫少將,二○○七年十月調任國防部軍醫局醫管處處長。

  二○○八年三月一日接任臺北慈濟醫院院長,次年皈依證嚴法師成為慈濟師兄,對「行醫」有不一樣的體悟,全心投入慈濟醫療志業,帶領臺北慈濟醫院全體同仁為實踐「全人醫療」努力不懈。

葉知秋/採訪整理

  科班出身的新聞人,多年在第一線採寫磨出寫故事的筆, 現為自由撰稿人。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是救命的醫院,也是潤漬眾生的道場  釋證嚴
自序 疫情海嘯中的醫護之愛  趙有誠
 
第一部 迎戰世紀病毒
第一章 求救!需要重症病床
第二章 戰疫,「醫」不容辭
第三章 傾全院之力支援前線
第四章 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
 
第二部 穿透隔離的愛與關懷
第五章 別怕,我們陪著你
第六章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第七章 無法告別的哀慟
第八章 生之喜悅
第九章 疫情下的大愛
 
第三部 打造防疫金鐘罩
第十章 承擔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白金不怕火煉
第十一章 守衛社區,織起綿密保護網
第十二章 淨斯本草飲及茹素,抗疫兩大助力
第十三章 締造院內零感染紀錄
 
第四部 抗疫只有勇士,沒有英雄
第十四章 沒有承擔就沒有成長
第十五章 堅守前線,我戰疫我驕傲
第十六章 驚濤駭浪中安定的力量
 
第五部 再赴疫浪高頭迎戰
第十七章 智慧分流,有溫度的關懷
第十八章 爸媽別慌,每個孩子都是心肝寶貝
第十九章 不讓機構長者及洗腎病患成人球
第二十章 盔甲穿好,守護生命守護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6487
  • 叢書系列:人文社科
  • 規格:軟精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是救命的醫院,也是潤漬眾生的道場
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新冠疫情已經持續超過兩年了,全球疫情仍然擋不住。臺灣疫情在去年一度嚴峻,身為新冠肺炎急救責任醫院的臺北慈濟醫院,在院長趙有誠的帶領下,全院上下一心投入這場抗疫救命的行動,二○二一年五月到八月,臺北慈濟醫院收治九百零六位新冠肺炎確診病患,同時創下院內零感染的紀錄。

  到了下半年,臺灣疫情趨緩;未想今年年中,疫情又起。最新變種病毒以超強的感染力,使得這一波疫情來得又猛又急,自五月以來,突破了每日數萬人確診的數字,令人怵目驚心。臺北慈濟醫院以醫者治病救人的責任感,再次站上這一波疫浪的高處,繼續守護臺灣,守護每一位病人。

  疫情底下,沒有哪一個人是局外人,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置身事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鄉,世界已成了生命共同體,彼此生死相依,禍福與共。病毒無眼,因此不分種族國家,不分宗教信仰,不分貧富貴賤,附形沾黏,借體擴散,威力難擋;唯有彼此互助,抗疫無間,才能遠離病毒的陰霾和災難的夢魘。

  生命在病毒面前變得脆弱,人類在疫情底下顯得渺小,我們不禁要問,病毒如何形成?疫情如何致此?人類又應如何向大自然學習與萬物和諧共存?答案都值得我們捫心自問,深刻反省,惕勵戒慎。

  人命關天,人人都是戰士,尤其醫護菩薩在第一線防疫為搶救生命、守護平安,把守前線,忘小我而顧大我,捨小家而護大家。

  回望去年,疫情期間,臺北慈濟醫院的護理菩薩日日「穿著層層包覆,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帽,全身汗水濕透,除了餵飯、灌食、翻身、拍背、更換尿布、清理褥瘡、攙抱如廁、溫水清洗肛門,還主動為病人洗頭沐浴,傾聽撫慰,平復驚恐,處處展現出全人醫療的真諦。」這些工作,即便是至親子女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如此輕柔、細膩而又周全;我們的護理菩薩真的是把每一位病患都當成自己的家人,那是怎樣的慈悲,怎樣的愛。

  尤其在專責病房的護理人員,有好幾位都為人母親,還有的才剛剛育嬰假期滿,有的家人難免有顧慮,但她們卻都意志堅定:「我要回專責病房跟大家一起抗疫。」「去年我照顧過確診病人,今年也不能缺席。」「單位需要我,我就要回來。」而為了不要傳染給小朋友,有的一整個月都沒有見到自己的小孩,忍著思念,只為了照顧和救助一位又一位受新冠肺炎侵擾的病患;一有機會視訊幾分鐘,聽到小孩的聲音,就忍不住流淚。醫護們的用心用情,真的是令人感動。

  面對今年這場疫情,雖然中重症的比例降低,但需要隔離的輕症確診者卻大幅增加,救護工作量也相對加重。醫護團隊犧牲與家人相聚的時光,不分晝夜,二十四小時接力,互信、互愛、互助,共同肩負起責任。總是叮嚀醫護菩薩,務必做好自身防護、照顧好自己,因為你們的平安就是給證嚴最大的禮物。真的很感恩各個醫護團隊,用實際行動,付出心中的愛,投入了這場抗疫弭災的壯舉,真的只能說感恩。

  想想病毒怎麼來的呢?其實,災疫就是大自然向人類的示警,地球受毀傷,災難時而頻傳,面對這一波的疫情,最好的靈方妙藥就是齋戒。期待人人抱持感恩心,感恩大地以各種青蔬、鮮果、穀類,提供我們完整的營養。我們不但不殺生,還要尊重生命,好好疼惜地球上跟我們一樣活著的所有生物。一起來倡導素食,一起來茹素,不僅人人能守護健康,也能清淨心念,長保平安。

  感恩臺北慈濟醫院以「感恩、尊重、愛」落實全人醫療,以人為本、以愛膚慰、以生命搶救生命,更為求醫無門、內心無助的病患拔苦予樂,使他們身心安頓。對於臺北慈濟醫院趙院長、全體醫護人員、所有行政同仁,大家上下一心,堅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個使命,千言萬語,只能化作千萬聲的感恩與祝福。

自序

疫情海嘯中的醫護之愛
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二○二二年已是新冠病毒肆虐的第三年,全球確診病例超過五億,死亡人數超過六百萬,這是人類歷史上少見的重大疫災,有如一九一八年流感大疫。雖然現今醫學進步,科學家們很快找出致病元凶冠狀病毒,也在短時間內研發出檢驗方法、疫苗、治療藥物,以及公共衛生上的防疫策略,但是這數年來的疫情對全球經濟、民生、教育、交通、醫療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臺灣四面環海,疫情之初尚能堅守,直到二○二一年五月雙北疫情大爆發,每日數百位確診病人,紛紛湧入各大醫院急診室,讓醫護措手不及。雖然各級政府設置篩檢站、大型檢疫所,也啟動「北病南送」等應變計畫,但那段期間一線醫護同仁面對的是排山倒海而來的重症病人,除了搶救因嚴重肺炎呼吸衰竭的病人,還要嚴陣以待「快樂缺氧」病情的瞬息萬變。

  更令人難忘的是病人的恐懼、驚慌與悲傷。許多家庭成員染疫後,被拆散分送入不同醫院,也有人下了救護車,才知道已身在南部縣市,只能透過手機彼此關懷鼓勵。幾天後有人孤獨的死去,親人們除了隔著手機哭泣,二十四小時內需火化的政令,也沒法靠近為摯愛的家人道別。

  全人醫療的真諦

  在那樣的疫情爆發之初,臺北慈濟醫院因應大量的病人,立即開設五間專責病房,外加三十三張加護病床,努力搶救、收容每一個送來急診室的病人,以及在其他醫院求救無門的患者。面對突然的巨變,醫護同仁能在第一時間迅速而努力承擔起來,這就是「良知」吧!

  住在臺北慈濟醫院的新冠肺炎病人,不論是來自安養中心的失能長者、精神疾病患者、失智老人、待產孕婦、兒童、洗腎病人、街友、毒癮者,都受到醫護同仁無微不至的呵護。這些醫護同仁都才剛接種完第一劑AZ疫苗,穿著層層包覆,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帽,全身汗水濕透,除了餵飯、灌食、更換尿布、清理褥瘡、攙抱如廁、溫水清洗肛門、還主動為病人洗頭沐浴,傾聽撫慰,平復驚恐,處處展現出「全人醫療」的真諦。

  臺北慈濟醫院擁有一千零一十三床的醫護人力,但在這波疫情中,醫護同仁照顧了九百零六位確診病人,人數是全國第一。也許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在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言教身教之下,早已深植同仁心中。

  更令人感動難忘的是,當證嚴法師宣布購買五百萬劑BNT疫苗為全民,特別是兒童防疫時,同仁們募心募愛,紛紛捐出防疫獎金或薪水,支持慈濟基金會龐大的負擔。臺北慈濟醫院共募得新臺幣七千多萬元!上下一心「甘願做,歡喜受」,院長真以身為團隊的一分子為榮,因為事情做出來,道理就已經完成了。

  社區淪陷,急診超載

  臺灣「全力圍堵,防疫清零」的政策,在二○二二年 Omicron 變異株病毒侵入後失守了。因為超強的傳染力讓確診人數暴增。雖然有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輕症比例較高,死亡率也由前一波的百分之四下降到今年的約千分之一,但因分母數太大,醫院的急診室、加護病房以及專責病房,再度面臨疫情海嘯的挑戰。我們雖然身經百戰,還擁有過去兩年「院內零感染」難能可貴的防疫成績,但是今年真的很不一樣,我們也因應大勢做了一些調整。

  由於社區淪陷已無法清零,待床病人快速增加,我們改變策略,已住院的病人治療觀察三、五天後,確認無需插管,無惡化成重症的危險,就讓病人先出院空出床位,轉由「居家照護」團隊接手,後續再視訊診療追蹤。

  這樣的策略維持幾天後,很快遇上另一個挑戰,安養中心紛紛送來染疫又失能的長輩,透析中心也轉來需要定期洗腎的確診腎友,這樣的病人一旦入住,短期都出不了院。加上今年特別多幼兒病童及八十歲以上的長輩,沒幾天專責病房就床位吃緊了。那時急診作業量增到平日的四倍,平均兩分鐘就來一位病人,除了發燒合併呼吸道症狀的新冠病人,還有其他心肌梗塞、腦出血、胃穿孔、急產、車禍外傷的一般急診病人,要搶救又要防疫保護他們彼此不互相感染,一線同仁真的忙壞了。院長能做的,就是提供足夠的空床讓急診不致癱瘓。

  還記得五月一日星期一早上,我親自致電衛福部石崇良次長,建議安養中心、康復之家等長照機構,以及血液透析中心的確診病人,應以原地安置為原則。石次長過去是急診專科醫師,很快掌握住重點,明快做出決定,第二天就發出公文讓所有醫療院所及機構「有法可循」。但縱使如此,救護車還是不斷送來安養中心染疫的住民。

  為了妥善照顧這些染疫的住民,也保有專責病房床位的能量,我開創了「主動前接式」服務:只要任一安養中心有確診病人送至本院,我立刻派具有社工及護理雙背景的林資菁專員,主動電話關懷他們的困難與需求,並為他們安排VIP視訊門診,由徐榮源副院長負責。安養中心的護理師第一次接到醫院主動關懷的電話都哭了。

  在二○二二年這一波疫情,我們共協助了四十二家安養中心。每一位有醫療需求的住民,都能得到照顧,後來安養中心也願意提前接回一些症狀已緩解的住民。染疫洗腎病人的安置,也是醫院面對的難題,我們除了在專責病房內特別建置幾套血液透析的機組,護理師還必須善用大夜班的空檔,消化確診腎友洗腎的需求。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也主動與各洗腎中心聯絡,分享相關照顧資訊,並協助腎友轉回原院所。

  (摘錄自〈自序 疫情海嘯中的醫護之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目錄時,我就在想,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肯定下了不少功夫。畢竟,一場疫情的衝擊是全面性的,不可能只聚焦在單一面向。我猜想,它可能會從「應變體系的建立」開始談起,說明醫院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大規模的動員和轉型;接著,或許會進入「臨床現場的挑戰」,描述面對突變病毒時,不斷更新治療方案的過程;但最讓我期待的,是它可能會有一個專章討論「愛與關懷的傳遞」。畢竟,在隔離的環境下,病人與家屬的情感連結變得極度脆弱,醫院如何扮演起那個情感橋樑的角色,是極大的考驗。如果書中能分享一些特殊的「溝通藝術」或「人文關懷」的實踐案例,那將對其他機構,乃至於整個社會的互助精神,都有極大的啟發。我期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回顧錄,更是一本未來的「行動指南」,告訴我們在下一個危機來臨時,我們該如何更有人性、更有效率地應對。

评分

從書名來看,「守護生命」是核心任務,「守護愛」則是靈魂所在。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對比與昇華。在緊繃的防疫狀態下,理性、科學的救治是必須的,但如果少了「愛」,那份醫療行為就會變得冰冷、缺乏溫度。我推測,這本書必定會深入探討,在極度疲勞的狀態下,如何保持同理心不被消磨殆盡。例如,面對被社會疏離的確診者,醫護如何給予安慰;或是醫院內部如何建立一個讓大家願意持續付出愛的支持系統。台灣社會的韌性,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互助,而臺北慈濟醫院作為一個標竿性的醫療機構,它如何在危機中展現這份台灣精神,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我希望讀完之後,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前線」,不只是病毒的戰場,更是人性光輝展現的舞台。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我的第一反應是「沉重但必要」。它給我的感覺,不像是一本純粹的醫療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時代的見證。我們這些在後方支持的人,或許只能從新聞片段中瞥見前線的驚心動魄,但真正深入體會,必須要透過這樣深入的敘事。我預期這本書會用一種非常寫實的筆觸,去解構「偉大」這個詞彙背後的日常。它不會只是歌頌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案例,更可能會觸及那些我們不常聽聞的掙扎——例如決策的兩難、同仁間的情緒負荷,甚至是面對生離死別時,醫者內心無法言說的哀傷。如果書中能有機會穿插幾段護理師或醫師的獨白,那種最真實、最原始的告白,我想會比任何宏大的敘事都要來得震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這些局外人,能夠真正「站到」他們的戰壕裡,感受那份守護生命的重量。它提醒我們,在看似平靜的日常背後,總有一群人默默扛著我們的安全。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光是看到「臺北慈濟醫院」這幾個字,就讓人心頭一暖,彷彿能感受到那股堅韌又溫柔的力量。我們都知道,這幾年全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醫療前線,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是在跟時間賽跑,跟未知的病毒搏鬥。這本書,雖然我還沒細讀內文,但光是書名就已經勾勒出一個畫面:無數個疲憊卻堅定的身影,在病房裡穿梭,他們不僅僅是在治療身體的病痛,更是在撫慰人心深處的恐懼與無助。我猜測,書裡一定細膩地描繪了那些在疫情高峰期,醫院內部運作的真實樣貌,從物資的調度、感控的落實,到每一個病患家屬焦急等待的心情,那種貼近生活、充滿人情味的紀錄,才是最打動人的。畢竟,醫院不只是冰冷的鋼筋水泥,它承載的是整個社會的希望與信賴。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在那些高壓的時刻,臺北慈濟的同仁們是如何互相支持、如何將「人本醫療」的理念貫徹到底,這份堅持,絕對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資產。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特定醫院的記錄,它更像是一份集體記憶的保存計畫。回顧這段艱辛的歷程,我們不能只是慶祝「度過了」,更需要去銘記「是如何度過的」。我期待作者能夠跳脫出單純的官方報告語氣,採用更具文學性、更貼近群眾的敘事角度。或許可以穿插一些年輕醫師初次面對重症病房時的迷惘,或是資深護理長如何用一句話鼓舞整個團隊的故事。這種「由小見大」的寫法,往往最能觸動讀者的心弦,讓我們感同身受那份「挺在浪前」的決心。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將那些被口罩遮蔽的面孔、被高壓環境簡化的語言,重新賦予了立體的血肉。它讓「英雄」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我們身邊真實、會流汗、會疲憊的鄰人。我很期待透過這本書,向這些無私的奉獻者,致上我最深的敬意與感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