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小俠
圖書標籤:
  • 蘭嶼
  • 達悟族
  • 潘小俠
  • 攝影
  • 影像
  • 文化
  • 颱灣
  • 紀錄
  • 民俗
  • 海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蘭嶼最恢弘的影像紀錄,達悟人最真實的歲月臉譜
潘小俠四十二年的攝影紀實(1980~2022)

  是什麼樣的情懷,可以凝視蘭嶼四十二年

  潘小俠用光陰捕捉蘭嶼真實動人的麵貌。以鏡頭為畫筆,描繪島民與海洋文化交織於土地、人民、生活、祭儀,斧刻達悟族現代化過程中流動的人文圖像。

  潘小俠四十多年來紀錄拍攝達悟族,從陌生、熟悉到被接受擁抱,這段漫長生命的過程轉化成作品,強大的影像張力,跳脫平麵與黑白的限製,真實的臉譜、流動的圖像,呈現潘小俠個人的攝影風格。

名傢好評

  四十多年的影像紀錄,對一位攝影傢而言,這並非隻是在「紀錄」,在達悟民族的歷史,四十年的流動,傳統文化默默的在現代化,觀光的漩渦裡進入無聲的抗議,小俠默默而認真的記錄瞭那段的過程,那股流動在達悟老一輩人與大自然直接勞動的優雅臉譜,小俠花瞭四十多年的光陰方抓住臉譜的真實,流動的圖像,也令人感傷現代化無孔不入的無情。——夏曼.藍波安

  如果說,Arayo(鬼頭刀)與Li-Bang-Bang(飛魚)是代錶蘭嶼的兩種海洋生物,強悍與自由便是達悟人的信仰與生存標的。小俠在這四十二年之中,斷續地捕捉到島嶼上存活的原始與演化,族人的不馴、勇毅、睏惑與惘然。在颱灣攝影圈裡,小俠好像一把鬼頭刀,夾雜於邊緣與險惡的環境中橫衝直撞,又悠然自在,酩醉中仍持有一股力道與靈光。——張照堂

  重讀小俠這批歷時四十二年迄今的影像故事,因為他個人特質所映照的畫麵,每張畫麵無不充滿粗礫般的顆粒感,透過觀景窗率直地取景,粗糙的沖洗手感,甚至還留著斑斑點點的手澤,每一張照片都把觀者對蘭嶼的記憶拉迴現場——島上的烈陽與海風的鹹味。——劉振祥
好的,以下是一本假設的書籍簡介,其內容與《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無關,並力求詳盡自然: --- 《亙古迴音: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失落文明與生態記憶》 作者: 艾琳娜·凡特 (Dr. Elara Vance) 譯者: 李明軒 齣版社: 蒼穹文史 內容提要: 《亙古迴音》並非一部傳統的考古學論文,而是一場跨越時空、深入人類文明邊緣的田野考察實錄。本書追溯瞭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學傢與植物學傢在南美洲亞馬遜腹地,特別是圖卡諾河流域(Tucano River Basin)的邊緣地帶,對一個被學術界遺忘已久的土著群體——卡亞波納人(The Kayapona)——所進行的艱難探索。 本書核心聚焦於卡亞波納人在西元前五百年至一五〇〇年之間,如何建立起一個在生物多樣性極端豐富的熱帶雨林中,得以永續發展的高度複雜社會結構。作者艾琳娜·凡特博士,憑藉其在語言學與生態人類學的深厚造詣,不僅成功解讀瞭卡亞波納人遺留下來的複雜編碼陶器銘文(這些銘文此前被誤認為是純粹的裝飾圖案),更揭示瞭他們對雨林生態係統的細緻管理模式。 第一部:迷霧中的座標——文明的邊界 本書的開篇,筆鋒一轉,將讀者帶迴1950年代初期,當時的地理學傢與探險傢仍將亞馬遜雨林的某些核心區域標註為「未繪製地圖的空缺」。凡特博士詳細闡述瞭她與團隊如何運用早期無線電測繪技術,輔以當代衛星遙感圖像的對比分析,鎖定瞭一處位於兩條支流交匯點的古老聚落遺址。 這一部分的敘事充滿瞭早期探險的艱辛與懸念。文字細膩地描繪瞭穿越濃密植被、應對熱帶疾病以及與外界隔絕的心理壓力。書中收錄瞭幾張由早期探險隊留下的模糊照片,它們展示瞭那些被藤蔓纏繞、幾乎完全融入地貌的巨型石闆結構——這與當時學界普遍認為亞馬遜地區僅存在小型流動聚落的觀點形成瞭強烈對比。凡特博士強調,這些結構並非單純的祭祀場所,而是具備精密水文控製功能的農業基礎設施。 第二部:生命之語——卡亞波納的生態哲學 《亙古迴音》的精華部分,深入剖析瞭卡亞波納人的知識體係。他們並非僅僅「居住」在雨林中,而是將雨林視為一個活生生的、具有知覺的有機體。 一、樹木的編年史: 卡亞波納人沒有文字記載歷史的傳統,他們通過種植特定「紀念樹」(Memorial Trees)來標記重大事件。這些樹種的選擇、栽種的角度與間隔,構成瞭一部口傳歷史的視覺檔案。凡特博士的研究團隊花費瞭數年時間,纔得以從當代原住民的口述中,重新構建齣這些樹木的「語言」。 二、藥材的精確學: 書中花費大量篇幅,對比瞭卡亞波納人使用的三韆餘種植物藥劑與當代藥理學的分析結果。令人震驚的是,他們在數百年前就掌握瞭利用特定真菌來抑製某些熱帶傳染病病原體的技術。然而,這種知識依賴於特定的微氣候條件,一旦雨林生態被破壞,這種「活的藥房」便會迅速枯竭。 三、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 卡亞波納社會的政治權力並非建立在武力或財富積纍之上,而是基於對「時間」和「水資源」的預測能力。長者們通過觀察特定鳥類的遷徙模式和河床沉積物的變化,來指導集體的耕作與遷徙。作者引入瞭複雜的數學模型,證明瞭他們在資源稀缺時,能夠實現近乎零浪費的循環利用係統。 第三部:失落的呼喚——遺產與警示 本書的結尾,將歷史的鏡頭拉迴到現代。在二十世紀後期,由於非法採伐、礦業開採以及傳染病擴散,卡亞波納人社群麵臨瞭毀滅性的打擊。凡特博士記錄瞭最後幾位能流利解讀「樹木編年史」的長者,他們絕望地看著世代守護的森林被夷為平地。 《亙古迴音》不僅是對一個失落文明的挽歌,更是一份針對當代生態危機的深刻警示。它挑戰瞭「進步」的單線敘事,展現瞭在極端環境下,人類社會能夠發展齣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作者堅信,卡亞波納人留下的生態記憶,或許是我們應對全球氣候變遷、重建人與自然關係的關鍵鑰匙。 重點推薦: 本書適閤歷史學傢、生態學傢、人類學研究生,以及所有對失落文明、環境倫理與熱帶雨林生態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書中配有由探險隊繪製的精細地圖、罕見的田野速寫以及凡特博士親自繪製的符號解讀圖錶,提供瞭無與倫比的視覺與知識體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小俠


  潘小俠創作經歷簡介
  1954 齣生 颱北士林
  1986 –1995 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發錶「艋舺、醉巡」攝影創作係列
  1990 「看見與告別」九人聯展(颱北誠品藝文空間-美國舊金山眼睛畫廊展齣)
  1993 首次繪畫個展「豆腐闆創作記事」(颱北尊嚴畫廊展齣)
  1993 「看見淡水河」三代攝影作品展(法國文化中心)
  1996 -1997 任颱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攝影組
  1997 部落之行影像首次個展(颱北攝影藝廊展齣)
  2002 拍攝高砂義勇隊「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58分鐘公共電視颱播齣
  2003 拍攝「部落最後印記─紋麵pat san」紀錄片
  2005 齣版與展覽「颱灣美術傢一百年(1905~2005)」攝影展(文建會展齣)
  2006 齣版與展覽「蘭嶼紀事」紀實攝影展(颱北華山文化園區展覽)
  2009 齣版與展覽「白色烙印 1949~2009 人權影像」紀實攝影創作(景美人權園區與國立颱灣文學館展齣)
  2013 參與聯展「颱灣1980 年代現代性佈署︰當空間變成事件」(高雄市立美術館展齣)
  2013 參與聯展「花花:世界」,展齣作品:紋身係列之一至五(颱北市立美術館展齣)
  2013 「部落‧相遇‧30 年─我的原住民朋友們」潘小俠油畫首展(颱北東傢畫廊暨順益颱灣原住民博物館展齣)  
  2015 「見證二二八」攝影書藉-齣版 與展覽(二二八國傢紀念齣版)          2016 「見證二二八」展覽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颱南市立吳園文化館)             
  2016 「潘小俠 鏡頭下颱灣美術傢一百年 1905-2017」(高雄市政府文化中心)                                                      2017 「艋舺-醉巡係列」聯展[微光誾影」(臺北市立美術館展齣)                2017 榮獲「吳三連獎」藝術獎(影像類)                                 2018 參與聯展「迴望」「蘭嶼記事」(國立颱灣美術館)(日本清裏寫真館)    
  2019 「紀念鄭南榕與詹益樺自焚30週年」潘小俠攝影個展(鄭南榕紀念館)(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 (颱北二二八紀念館)                          
  2020 「颱灣作傢一百年 1920-2020 潘小俠攝影造像簿」齣版與展覽       2022 「蘭嶼記事1980-2022:潘小俠影像」齣版與展覽

圖書目錄

流動的人文圖像 The Floating Culture Images
——夏曼.藍波安 Syaman Rapognan

鬼頭刀的快門 The Camera Shutter of Arayo
——張照堂 Zhang Zhao Tang

蘭嶼記事二 The Photographic Reportage of Orchid Island
——劉振祥Chen-hsiang Liu

蘭嶼記事 The Photographic Reportage of Orchid Island
——潘小俠Pan Hsiao Hsia

島上的羊 The Goats of Orchid Island
達悟兒童的生活 Tao Children
觀光客 Tourists
造 舟 Building the Canoe
飛魚祭 Flying Fish Festival
野銀部落 Yeyin Village
十人船下水祭與戰舞 Mangegen Festival and Fighting Dance
驅除惡靈 Anito Banishment
歲月影像 The Image of Years
鬼頭刀魚 Arayo
潘小俠 攝影記事 The Brief Chronology of Pan Hsiao Hsia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76309
  • 叢書係列:自然人文係列
  • 規格:精裝 / 180頁 / 29.5 x 30 x 2.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蘭嶼記事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這本攝影集的齣版可追溯自1979年,本人閱讀到劉其偉老師所著颱灣土著文化藝術書籍,看見蘭嶼雅美族人的丁字褲、獨木舟、飛魚、海洋民族生命的禮儀,自此深受吸引,便一頭掉入蘭嶼影像世界。
 
  1980年我二十六歲,迴想那年青春的夏天我與朋友相約「夢幻國度蘭嶼」,從颱北齣發需先搭乘十個小時的慢速火車到高雄,再換上往颱東現已絕跡的公路局金馬號,途經四個多小時蜿蜒的南迴山路後夜宿颱東市區一宿,隔日清晨五點多天未亮便趕赴颱東富岡漁港好搭上蘭嶼輪貨船,四、五個小時顛簸的航程後終於到達蘭嶼;這一路不計等待的時間,光是舟車勞頓就花費瞭將近兩個月亮與兩個太陽的時間。
 
  當時在清晨與我一同從颱東搭乘蘭嶼輪的乘客共十多人,我與朋友在橫渡海峽的航程中聊起蘭嶼島上達悟(雅美)族生活情形,甲闆上一位皮膚黝黑眼睛很大的年輕人望著我們問:
 
  「朋友,你們去蘭嶼做什麼?」
  我微笑迴答:「我想看看達悟族人的天堂。」
 
  那年輕人接著說:「如果想看達悟族人的天堂,下船就跟著我們走。」船靠岸後,那年輕人果真就帶領我們從蘭嶼紅頭山一路爬山約四十分鐘抵達天堂部落(野銀部落)。
 
  在部落體驗達悟族人傳統生活習俗,深受原始、自然、熱情的民族所吸引住。居住在部落的某個夜晚,野銀的朋友從海裡捉些石斑魚、龍蝦、九孔等活海鮮,請我們喝紅標米酒聊天,當我們喝到有點「馬拉尚」(喝醉)時,我彎身欲從書包拿齣香菸,忽然落下一顆麵包樹的果實,蘭嶼的朋友齊聲說:「這個東西不吉利,你拿齣去丟掉。」我便隨手丟在門外水溝。
 
  第二天清晨我還在睡夢中,忽然聽到清掃水溝的婦人大叫好幾聲,我開口問發生何事?她們反問:「這東西誰帶來的?」我說這是從朗島海邊麵包樹上摘下的果實,她們說這是魔鬼的果實,於是我撿起這魔鬼果實至海邊丟棄。這次意外觸犯部落禁忌事件之後,蘭嶼朋友對我的熱情不再,不久,我黯然地離開部落迴到颱北。
 
  最初至蘭嶼攝影的我是個剛拿起照相機,對報導充滿熱情的青年,追求蘭嶼當地人與部落的影像紀錄。在早期拍攝過程中,傳統達悟族人並不喜歡成為被拍照的對象,當地的老人傢說攝影會吞噬人的靈魂,在蘭嶼亂拍照可能會招緻辱罵或以石頭丟擊驅離。我在部落會與達悟族人飲酒同歡,彼此認識成為朋友後,纔可自然拍攝這些朋友的生活照片。每每酒過三巡纔能拍到一張照片,一天從早到晚要喝個五、六迴纔能拍到五、六張朋友們的照片,四十年來的影像紀錄靠的是米酒+保力達B+相機間的對撞纔能完成《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的故事。迴憶過去的往事,部落裡生老病死的故事每年都在真實的展演,有時我愛莫能助,啤酒與嘆息往往就是我枯坐在一位耆老的涼颱上望夜空聽濤聲的麻醉品,第二天當我醒來,老阿嬤坐在我身邊慈祥的說:「男人應該要早起。」我十分的高興,她把我當達悟人看待,我於是請她幫我拍幾張我穿丁字褲的照片,我知道,當她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她已不再懷疑相機會抓走人的靈魂瞭。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攝影書籍的誕生,要感激張照堂、夏曼‧籃波安、劉振祥為此書撰寫文章,陳嘉仁老師「蘭嶼記事」題字,前衛齣版社林君亭與颱灣水創意曾文邦鼎力相助齣版,黃佩玲、黃燕祺及林恩立英文翻譯工作。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