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師給你的 好房子圖鑑:150個關鍵設計!獨門開窗學、微觀設計論、格局 新角度,讓你找到舒適居家最大值(二版)

日本設計師給你的 好房子圖鑑:150個關鍵設計!獨門開窗學、微觀設計論、格局 新角度,讓你找到舒適居家最大值(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井秀樹
图书标签:
  • 日本设计
  • 住宅设计
  • 室内设计
  • 装修
  • 家居
  • 开窗设计
  • 格局
  • 空间利用
  • 舒适居住
  • 设计灵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獨門開窗學․微觀設計論․格局新角度

日本實力派建築師給你……
從零開始創造一個家的最佳參考指南
    
  【這樣想,讓你一開始就做對】
  ▌坪數不是決定空間舒適的唯一條件
  ▌畸零格局反而容易製造空間趣味
  ▌窗戶高一點、牆面高一些,限縮視野,向外視線更聚焦
  ▌儘可能創造森林感,哪怕只能看見一棵小樹
  ▌先求安心自在,再求好用機能
  ▌為空間創造驚奇與新鮮感,讓家不無聊 

  【這些手法,讓你找到舒適居家的最大值】
  屋型∣移動∣玄關∣格局∣開窗∣梯與照明∣廚衛∣立面∣家具∣造園


  ▌優化設計:雜亂與狹窄化之無形
  適合狹小空間的內開式玄關門
  高齡幫手,隱形式扶手設計
  收納櫃式佛壇,神與人的簡約規劃
  兼具書房功能的衣帽間

  ▌開對窗口:採光、通風、隱私全搞定
  以高於視線的高側窗做為家的萬用窗口。
  水平連續性開窗,納入最多的視野。
  「錯置」與「分段」,解決狹長空間開口問題。

  ▌找尋風景:從家的各個角度尋找自然景致
  ˙下沉式客廳,從玄關就可以望見庭院。
  樓間鏤空窗開展出庭院景致。
  和遠景相連的通透浴室,樹木就是百葉窗簾。

  ▌製造趣味:創造空間的豐富性和新鮮感
  斜坡玄關走道,漸行而上,令人期待。
  客廳低、餐廳高,製造可以輕鬆話家常的平台。
  排列相同造型的門框,強化景深並製造美感。

  ▌捕捉光影:營造空間氣氛和家的多樣表情
  享受障子門的柔光,營造日式寧靜氛圍。
  利用屋頂設計讓光線變化,創造立體感空間。
  牆壁和天花板天花大角度折角,產生光影特效。

  ▌保有隱私:即使沒有窗簾,也能阻隔視線
  一面獨立牆,讓浴室也能擁有小中庭。
  以植栽為對外的緩衝區,是景也是遮蔽。
  以不鏽鋼擴張網作為曬衣間的隔牆。

  ▌連結內外:室外「室內化」,延伸生活空間
  雨遮罩頂,打造半露天式陽台。
  中庭擺中間,連結私領域與公共空間。
  可收納式門片,將內外融為一體。

  【時間再久也不退潮流的設計】
  150個看照片與設計圖就懂,打造舒適與多樣感住宅設計


  真正永續的居家舒適,就是讓生活空間不只侷限於室內。五位日本當代實力派新銳設計師現身說法,利用開口設計、導入高低差、明暗對比、類疊美感等,開創滿足居住者五感的細微設計,闡述日本當代設計師才懂的環境機能設計,用進步的裝修手法與自然共存之道。
 
  書中從外觀開始,介紹基地應用方式與如何決定開口方位,提供基礎的建築概念。之後再深入室內客廳、臥房等各個空間的思考,像是玄關、動線、空間機能、用水方式,點出進步的創新觀念。最後更延伸至室外的房屋外觀和外圍,中庭、菜園如何融入住宅規劃,原來,包括家具、門窗開口、樓梯設計,皆有更聰明的點子。
 
  為什麼看到日系住宅,總會讓人吃驚,訝異他們所打造出的貼心感與舒適感?不僅外型特殊,室內更是重視風與光的五感體驗,看似簡單的設計,背後隱藏的是日本人重視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以及珍愛自然深厚的文化觀。日本設計師不只思考建築本身,更將周遭環境、自然光景一併納入設計圖中。
 
  (原書名:《日本設計師才懂的舒適宅設計:150個迎向光與風的嶄新生活,滿足自由隱私和放鬆獨處的最大值》)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家居设计与居住哲学的书籍简介,重点关注如何通过精妙的室内布局、创新的空间利用以及对光影、材质的深入理解,来打造真正符合居住者需求的舒适居所。 --- 《光影炼金术:重新定义你的居住空间》 —— 一本关于空间哲学、细微感知与永续居住的深度指南 【书籍简介】 在这个追求高效与极简的时代,我们对“家”的理解似乎逐渐固化于模板化的图纸与流程化的装修清单之中。然而,真正的居住体验,源自于对空间与自身生活节奏的深度对话。《光影炼金术》并非一本单纯的装修施工指南,而是一部探索如何将冰冷的水泥钢筋转化为有温度、有呼吸感的个人化世界的哲学读本与实践手册。 本书的作者团队汇集了建筑理论家、资深室内设计师和居住行为研究者,他们跳脱出传统“风格”的束缚,转而关注居住者与空间之间最本质的互动关系。全书围绕三大核心理念展开:空间感知重塑、材料的叙事性,以及对“模糊地带”的珍视。 第一篇:感知重塑——光与影的建筑学 传统的室内设计常将重点放在墙体划分和家具陈列上,本书却将目光聚焦于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为关键的元素:自然光与人工光源的动态关系。 1. 光的温度与流向: 我们探讨了不同朝向的光线如何影响人的生理节律和情绪。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高侧窗、天窗(Skylight)或反射板(Light Shelf)的巧妙运用,将刺眼的直射光转化为柔和的漫射光。重点剖析了“间接照明”的艺术——如何利用墙面、天花板的材质与色度,让光线“流淌”起来,而非仅仅停留在某个表面。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是一种对自然韵律的模仿与引入。 2. 阴影的层次构建: 阴影不是黑暗的代名词,而是定义形态、营造深度的画笔。本书深入阐述了如何设计能产生富有层次感阴影的结构,例如利用百叶、穿孔板或错层的体量,使空间在一天中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光影对比度”的控制,来引导视觉焦点,提升空间的戏剧张力,同时避免视觉疲劳。 3. 季节性适应设计: 居住空间必须适应气候的变迁。书中介绍了如何设计能最大化冬季低角度阳光摄入,同时又能有效阻挡夏季高角度暴晒的窗户处理方案。这涉及对当地日照角度的精确计算,以及对植物配置(如落叶乔木)在空间中的策略性应用。 第二篇:材料的叙事性——触觉与时间的回响 材料选择不再是美学层面的附属品,而是空间叙事的载体。本书强调材料的“触觉体验”与“时间雕刻”。 1. 纹理的对话: 我们不再只关注材料的颜色,而是深入研究其微观纹理如何影响光线的散射和声音的吸收。例如,粗糙的石材与打磨光滑的金属在同一立面上的并置,所产生的张力与平衡。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木材的年轮、水泥的浇筑痕迹、以及织物纤维密度如何影响居住者心理状态的案例分析。 2. 材质的“变老”哲学: 真正的经典设计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迷人。本书倡导“诚实材料”的使用,即材料应自然地呈现其使用痕迹。我们探讨了铜绿的形成、皮革的包浆、以及未经处理的木材如何因使用者的习惯而留下独特的印记,并将这些痕迹视为居住历史的组成部分,而非需要被“翻新”的瑕疵。 3. 声音景观的塑造: 居住环境中的“听觉舒适度”常被忽略。本篇详细讨论了不同材料对声音反射和吸收的特性,如何通过软性材料(地毯、吸音板)与硬性结构(空腔、厚墙)的平衡布局,来控制空间内的混响时间,创造出既能保持交流清晰度,又不会过于死寂的“声学环境”。 第三篇:模糊地带与连接序列——流动性的居住艺术 现代生活要求空间具备弹性与适应性。本书致力于打破僵硬的“功能分区”概念,提倡创造那些介于明确功能之间的“模糊地带”。 1. 渗透性边界的实践: 什么是“半开放空间”的真正含义?我们研究了如何利用材质的更替、高度的变化、或半透明的隔断(如格栅、移动屏风、水景)来界定区域,而非依赖实体墙。这些边界允许视觉、光线和空气的渗透,使空间在不同时段能灵活地承载多种活动。 2. 动线的“选择权”: 传统的走廊是效率的体现,但往往是空间的“死角”。本书倡导设计多重动线,让居住者在回家或进入不同区域时,拥有“选择走哪条路”的权利。通过创建迂回、序列化的路径,将原本枯燥的过渡空间转化为展示收藏、沉思或偶遇微观景色的机会。 3. 微环境的微观布局: 探讨了从一个大尺度空间中,如何提炼出极度私密且功能明确的“微环境”——例如,一个仅容纳一把单椅和一盏落地灯的阅读角落,或者一个专为冥想而设计的狭长空间。这些微环境是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情绪出口,其设计细节需要极致的精准度。 --- 《光影炼金术》适合谁读? 寻求深度思考的居住者: 不满足于“网红”风格,渴望理解设计背后的原理,并将其融入个人生活哲学的业主。 专业设计师与建筑师: 寻求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关注居住行为学与材料本体语言的专业人士。 空间美学爱好者: 对光线、纹理和空间秩序有强烈敏感度,希望提升对日常居住环境的感知力。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最好的设计不是添加更多元素,而是通过精准的移除、聚焦和引导,释放空间中原本就存在的潜力,最终打造一个能够滋养灵魂、并与时间共同成长的居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井秀樹 Hideki Ishii


  1971年生於千葉縣;1995年東京理科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1997年東京理科大學研究所畢業;2001年成立石井秀樹建築設計事務所;2012年擔任建築師住宅會理事

  曾入選日本建築師協會優秀建築二百選,得獎紀錄:日本全國道路比賽 特別獎、彩之國埼健獎、好設計獎、TEPCO舒適住宅競賽佳作、東京建築獎 最優秀獎、居住環境Design Award 獎勵獎、日事連建築獎 會長獎、東京建築獎 最優秀獎、日事連建築獎 國土大臣獎

杉浦充 Mitsuru Sugiura

  1971年生於千葉縣;1995年東京理科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 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院建築系畢業;1994-2001年任職長野建設公司(現:長野不動產建設公司)施工、設計;

  1997-99年在職期間 多摩美術大學研究所畢業;2002年創辦 JYU ARCHITECT開設 充總合計畫一級建築士事務所;2010年擔任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客座講師;2012年擔任NPO法人築巢會理事。

  曾獲2006年第四屆NiSSC隔熱牆設計大賽特別獎、多摩美術大學SHIBUCOM 新人獎

都留理子 Rico Turu

  1971年生於福岡縣;1994年九州大學工學院建築系畢業;1994-96年任職青木淳建築設計事務所;1997-98年任職Coelacanth And Associates建築設計事務所;1998年創立都留理子建築設計工作室。曾任:國士館大學客座講師、昭和女子大學客座講師、日本大學客座講師。

長谷部勉 Tsutomu Hasebe

  1968年生於山梨縣;1991年東洋大學工學院建築系畢業;1991-2000年任職堀池秀人都市建築研究所;2000-2002  任職 服部建築計畫研究所;2002年任職I.B.S ARCHITECTS;2002年成立H.A.S Market。

  曾任總合資格學院 客座講師、擔任東洋大學 客座講師,曾獲得日本好設計獎、SD Review入圍

村田淳 Jun Murata

  1971年生於東京都;1995年東京工業大學工學院建築系畢業;1997年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畢業;1997-2006年任職 建築研究所ArchiVision;2006年任職 村田靖建築研究室;2007年接任研究室執行長;2009年更名為村田淳建築研究室。

  曾任NPO法人築巢會(家づくりの会)理事、NPO法人築巢會 副會長;曾獲第十二屆TEPCO舒適住宅競賽佳作;出版作品《實踐築巢學校 擁有專業》(実践的家づくり学校 自分だけの武器をもて)(合著,彰國社)、《與綠同住設計法》(緑と暮らす設計作法)(彰國社)

譯者簡介

桑田德 KUWATA TOKU


  1966年生於台灣新北市。於東吳大學日文系在學期間即從事日文翻譯,後兼任日語教師至。曾擔任進步教育小學教師、出版社編審、網站管理員、程式設計師。主要相關譯作:《日本設計大師力》、《日本設計師才懂的好房子法則》、《新手建築師の教科書》、

  《蓋出好房子──日本建築師才懂の思考&設計》、《日本造園大師才懂的,好房子景觀設計85法則》

  網址:kuwataster.blogspot.com
 

图书目录

Chapter 1 住屋造型
-造型-
06   整合基地特性和屋主生活型態
08   大膽的開口
09   東面高側窗採光
10   分段與錯置建物以引進光線和氣流
11   善用道路斜坡的短坡門道
12   短淺狹小基地上的門道設計
13   為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印象
14   重開住宅入口於靜巷的轉角商店改建
15   下降一階的玄關
16   不同高度的串連以創造空間變化
17   玻璃屋頂和外牆樣式營造戶外風情
18    關閉後仍保持連結    
19    交錯設置以取得採光和遠景   
20    被動傾斜的天花板    
21    四分之一差層式結構樓梯    
22    透過中空挑高連結上下空間    
23    明暗對比賦予空間深度    
24    打造緣側拓展客廳  
25    重複排列創造景深   
26    為大套房創造變化
27    集中收納以提升格局的可能性
28    拆除後重新連結的翻新設計
29    多面向的光線創造空間多樣表情
30    善用基地的特殊性打造建物整體造型
31    善用不規則狹小基地的特性
32    開口轉向的開放式設計
33    連續式水平高側窗
34    讓北面的臥房明亮且開放
35    掌握視線和周邊風景
36    室內間接採光‧氣流和光線的通道
37    沿著壁面導入光線
38    仰望天空兼具採光的屋頂天窗
39    透過矮牆和高低差的穿透達成採光
40    純白空間和對比的黑

Chapter 2 各式房間
--玄關、移動空間
42  心情的切換點
44  晦暗中的光明
45    附屬於玄關和客廳的客房
46    向周邊區域開放的住屋空間
47    聯絡兩座庭院的玄關
48    妝點綠意的玄關
49    斜坡狀玄關走道
50    附屬於玄關的收納間
51    利用板材凸顯與庭園間的連結
52    外推空間打造玄關門廊
53    從玄關越過下沉式客廳望見庭院
54    由上樓途中的鏤空窗開展出庭院景致
55    無方位梯口的自由
56    串連差層式樓層的寬型踏板
57    玄關和浴室共用中庭的綠意

-空間格局-
58    打造舒適的小空間
60    抬頭望見庭院的客廳
61    與街道相鄰的住屋
62    開放視野的客廳
63    客廳式餐廳、餐廳式客廳
64    雙坡屋頂的特殊景致
65    納入鄰家外牆的景觀
66    納入周邊風景的二樓客廳
67    留意座位高度的窗口設計
68    與室外平台合為一體的餐廳
69    開向庭院彷若樹蔭下的餐廚空間
70    也能得享綠意的二樓客廳
71    以客廳為主的格局設計
72    利用開口的位置和大小改變室內採光
73    不鏽鋼廚具廚房
74    結合餐廳的廚房
75    以廚房地板為設計主軸的廚房
76    越過雙重壁板的柔光
77    低斜天花板打造舒適又延伸的開放感
78    面對庭院迎接朝陽的臥房
79    雙坡屋頂的木屋臥房
80    降低重心以營造舒適氣氛
81    望見屋頂花園的臥房
82    在半個階梯高的位置設置落地窗
83    為住屋打造品茗空間
84    獨享天景的書房
85    綠意盎然的綠蔭書房
86    稍高的腰牆和觀景窗
87    立體圖書館式小孩房
88    半地下工作空間
89    和外部維持連續性的辦公室
90    翻新後的地下遊戲影音室
91    COLUMN 緊緊相連、彼此延伸的住家設計

-衛浴空間-
92    開放感和隱密性
94    與露台相連的開放型衛浴
95    遠遠和外部相連的通透型浴室
96    來自天光孕育而成的靜謐衛浴
97    採光和通風良好的衛浴空間
98    和四周相連的浴室
99    透明玻璃隔間的衛浴空間
100   與中庭一體如露天澡堂般的浴室
101   森林泉水風格的浴室
102   坐擁專屬庭院的浴室空間
103   擁有小中庭的開放型浴室
104   全面FRP施工的盥洗脫衣間和浴室
105   根據不同世代設計的兩種浴室
106   COLUMN 超越浴室功能與範疇的衛浴空間

Chapter 3 外圍周邊
-外觀設計-
108 在協調中創造自我風格
110   弧面設計創造陰影
111   利用斜線限制打造極具特色的外觀
112   封閉式的外觀
113   利用外牆素材打造無壓迫感外觀
114   旗竿地‧誘導式入口
115   有效解決旗竿地困境的底層挑空式門廊
116   開放視野的北庭入口
117   和停車空間融為一體的正門入口
118   限制開口以凸顯外觀美
119   為門前通道導入鄰地的綠意
120   在短距離中營造多變的入口門廊
121   坐擁中庭的雙坡屋頂住宅
122   坐擁田園風景並與環境融合共生
123   透過限縮效果減輕壓迫感
124   根據現有結構重新拉皮的老屋翻修
125   COLUMN 生活空間並不僅止於室內

-建築外圍-
127  生活空間並不僅止於室內
128   打造半露天式的陽台空間
129   製造透視以創造寬敞
130   樸實無華的曬衣陽台
131   連結內外而創造一體感的平台空間
132   刻意架高的平台設計
133   向內開放延伸的封閉式外圍設計
134   轉化陽台中庭為客廳的一部分
135   兼具隔間和連結功能的中庭
136   走進玄關前的入口門道兼中庭
137   保留植栽傳承原屋記憶
138   由基礎設置和裝飾組成的庭院設計
139   與和室融為一體的庭院
140   沿著庭院蜿蜒的平台
141   連結客廳和中庭的平台設計
142   覆蓋中庭的平台
143   和外部緩坡完全串聯的設計手法
144   平房屋頂花園
145   得享私家農作的屋頂菜園
146   將擋土牆一併納入設計

Chapter 4 細部
-家具配置-
148  力求融入建物之中
150   營造整體感的重要元素
151   回收重製的家具
152   活動的據點──不鏽鋼料理台
153   廚房背面的收納設計
154   收納櫃式的佛壇
155   隱形式扶手設計
156   兼具書房功能的衣帽間
157    COLUMN 建築與家具

-開口設計-
158  探尋設計與功能的平衡點
160   隱藏門框、提升內外的連續性
161   消除窗框的存在感
162   使用現成窗框的組合設計
163   利用雨遮陰影凸顯鮮活景致
164   壓低開口製造想像空間
165   多層次切換的客廳落地門.
166   享受障子門的柔光
167   清楚劃分功能的窗戶設計
168   替代式圓窗設計
169   隱者一般的雜誌架推拉門
170   最適合狹小基地的內開式玄關門
171   壓低入口、凸顯空間的獨立性

-樓梯與其他-
172  彷若裝置藝術
174   搭配混凝土的懸臂式樓梯
175   混凝土懸臂龍骨梯
176   通往屋頂平台的短梯
177   鋼鐵與木材組合的薄型樓梯
178   陽光直入一樓的採光玻璃地板
179   穿過樓梯間送入信件
180   看不見光源的照明設計
181   預留可變動位置的吊燈
182   掌握環境視線的百葉格柵欄杆
183   迎向天際的曲面欄杆
184   充分運用扇形基地特殊性
185   清水混凝土的外觀修補
186   COLUMN 合乎自然與滿足自由渴望的「移動空間式住屋」

Chapter 5 生活
188  緊鄰森林的連續觀景廂房
—富士見山丘屋— 石井秀樹
194  概念導向的匠心打造與周邊的協調感
—摺層屋— 杉浦充
200  全面導入綠景的公園式居住空間
—下作延K宅— 都留理子
206  創造特殊的開放感
—NWH— 長谷部勉
212  坐擁三座庭院的立體三代同堂住宅
—中海岸花園洋房— 村田淳

218 作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4359
  • 叢書系列:Plus-life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0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唉,最近真的被房子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想說找幾本設計書來拜讀一下,希望能在裝修前有個比較明確的方向。其實我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北歐簡約風格的書,那本書的排版真的讓人眼睛一亮,整個感覺就是非常清爽,沒有過多的裝飾,一切以實用為主。書裡介紹了許多利用自然光線的技巧,像是如何選擇窗簾的材質,還有不同顏色對空間亮度的影響。特別是它提到利用一面大鏡子來反射光線,讓小空間看起來有放大效果,這個點我覺得超級實用,我家客廳剛好有點暗,或許可以試試看。而且,它對於收納的規劃也有一套獨到的見解,不是那種塞滿東西的視覺,而是強調「藏」的藝術,把雜物藏在美觀的櫃體裡,讓視覺保持乾淨。雖然書裡介紹的傢俱風格比較偏向木質調,跟我原本預設的現代風有點不同,但看到它如何將「少即是多」的理念發揮到極致,還是讓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真的學到很多關於如何讓生活空間更有效率的哲學。

评分

說到居家設計,我總覺得少了點「人味」,所以最近找了一本著重於「生活感營造」的書來平衡一下。這本書的風格非常溫暖,它不像其他設計書專注在硬體或結構,而是探討如何透過軟裝和佈置來體現居住者的個性與生活習慣。書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紹「動線與儀式感」的關係,比如如何設計玄關的緩衝區,讓回家像是一種儀式的開始,或是如何在餐桌邊設置一個小小的展示櫃,用來陳列旅行帶回來的紀念品,讓每天的用餐都充滿回憶的對話。它甚至討論到「氣味」在空間中的重要性,推薦了如何利用天然精油和擴香儀來營造不同時段的氛圍,這點我以前從沒想過。讀完後,我開始嘗試在陽台種植一些香草植物,讓做飯時能順便聞到羅勒的香氣,這種從細微處著手的改變,真的讓整個家的氛圍變得柔和且有生命力,不再是冷冰冰的樣板間。

评分

最近為了臥室的舒適度,我買了一本著重於睡眠環境營造的書。這本書幾乎可以說是「睡眠科學與空間美學的結合體」,它不只談論床墊的軟硬度,更深入探討了聲學設計在臥室中的重要性。書裡詳細分析了不同材質對聲音的吸收與反射效果,並且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降噪清單」,像是如何利用地毯、厚窗簾甚至是一面書牆來降低室外的噪音干擾。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它關於「光線調控」的部分,提到睡前一小時的燈光色溫對褪黑激素分泌的影響,並推薦了幾款適合不同時段使用的智能燈具。整體來說,這本書的調性非常學術但又不會枯燥,圖文並茂地解釋了許多生理學上的知識,然後再連結到實際的居家佈置。我現在看我的臥室,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要買什麼漂亮的床單,而是思考怎麼優化那個角落的空氣對流,這本書確實改變了我對臥室的定義,它不再只是睡覺的地方,而是一個精密的休息艙。

评分

我最近還翻閱了一本專攻於小坪數收納的聖經,因為我家公寓的實際使用面積真的有限,每一寸空間都彌足珍貴。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務實」,它沒有提倡極簡到什麼都不要,而是教你如何把「必需品」以最優化的方式藏起來。書裡有一個章節是關於「垂直空間的極大化利用」,展示了許多巧妙的層架設計,像是利用門後空間、天花板下方的畸零地,甚至是如何將踢腳板設計成隱藏式的工具收納。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活動式傢俱」的推廣,例如那種可以拉伸、折疊,甚至具備多重功能的桌椅組合,讓同一個空間在用餐、工作和休閒時能迅速切換模式。雖然書裡的案例多半在日本的小公寓,但裡面的設計思維是完全可以移植到台灣的都會住宅的。看完這本,我對於那面看似無用的牆壁,突然有了好多利用的想法,感覺我的家彷彿瞬間多了好幾成的可用面積。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研究關於老屋翻新的課題,所以找了一本專門介紹如何處理舊空間問題的書籍。那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避談老屋的種種限制,像是樑柱太多、管線老舊這些讓人頭痛的問題,反而把它們當作設計元素來處理。書中有一章專門講「隔間牆的藝術」,它不只是簡單地拆除或新建,而是探討如何利用輕隔間創造流動的空間感,同時保留結構的穩固性。其中提到一個案例,設計師巧妙地將不常使用的儲藏室改造成可以靈活移動的隔板,白天可以增加採光,晚上又能劃分出獨立的閱讀角,這種多功能性的設計思維,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另外,它對廚房和衛浴的翻新建議也相當具體,不像有些書只說要換新設備,而是深入到水電管線的配置和防水處理的細節,讓非專業人士也能大致了解背後的工序和應該注意的陷阱。看完這本書,我對老屋的改造多了幾分信心,也更懂得如何和工班溝通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