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白話講解全系列套書】(四冊):《三摩地篇》、《行門篇》、《必普提篇》、《獨存篇》(附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線上聽)

【瑜伽經.白話講解全系列套書】(四冊):《三摩地篇》、《行門篇》、《必普提篇》、《獨存篇》(附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線上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图书标签:
  • 瑜伽
  • 瑜伽经
  • 白话
  • 斯瓦米韦达
  • 冥想
  • 修行
  • 身心健康
  • 哲学
  • 印度哲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套書組合:
  《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附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
  《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附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
  《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附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
  《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附梵文原音逐字誦讀線上聽)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
  親授導讀《瑜伽經.白話講解》全系列四冊作品!

  《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


  所謂瑜伽,就是心念受到控制而止息。
  所有觀察、訓練及攝伏心念,淨化自我、發現本我的方法,就是瑜伽。

  成書於西元前300多年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
  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
  這是一部實際修行的寶典,其中的三摩地篇更是精粹所在,
  唯有達到三摩地的禪定狀態,才能免於心念所執、欲望所縛,
  才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獲得真正的自由。

  以課堂授課方式逐字解譯經文,從此你也可以讀懂《瑜伽經》
  斯瓦米韋達年幼即能教授《瑜伽經》,其後畢生治《瑜伽經》,實修實證,集修行者、學者、出家人於一身。更難得的是,他秉承了喜馬拉雅瑜伽傳承,得到傳奇人物大師斯瓦米拉瑪的加持,成為大師的傳法弟子,對於傳授講解《瑜伽經》更添一股助力。

  《瑜伽經釋論》是斯瓦米韋達生前最著重、用力最深的著作,無疑是認真研究《瑜伽經》的人所必備。但是,由於全書廣徵博引諸家之言,加上他對經文任何一字都不輕易放過的謹慎態度,短短三、五個字所構成的一句經文,解釋起來往往會用上三、五十頁的篇幅,一般讀者只能望而興嘆。若要把這套書翻譯出來,勢必不是件容易的事。

  從音聲入手,體驗《瑜伽經》的修行開示
  幸運的是,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瑜伽經白話講解》這本書中得到可以「消化」的資訊,對於學習及了解《瑜伽經》幫助非常大。本書譯自斯瓦米韋達講解《瑜伽經》第一篇的錄音光碟,是大師於二〇〇六年在印度學院內為初級班學生授課所留下的紀錄。更精彩的是,斯瓦米韋達在講課時,逐字逐句帶領學生以梵文誦念經文的部分都錄了下來。

  任何學習梵文經典的人都知道,音聲的效應大過文字。我們縱然不懂梵文,可是如果能聽聞原音,尤其是大師的語音,自己試著跟著發音,就會覺得經句的文字中灌注了生命力,對經文就會有另一個次元的微妙體驗。正如斯瓦米韋達告訴我們的,學習任何一部經都要有方法,初學者要從反覆朗讀這個步驟開始,而且每天都要安排時間去讀誦,要讀到純熟能夠背誦的地步才行。

  此外,斯瓦米韋達也一再強調,如果不先了解數論哲學,就不容易學習《瑜伽經》。所以本書也摘要翻譯了斯瓦米韋達的「數論哲學略講」授課紀錄,方便讀者在進入正文前先做好準備。

  本書在《瑜伽經》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跟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
  解析何謂滅除煩惱、進入三摩地境界的「行瑜伽」
  繼《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之後,第二本解譯續作

  
  成書於西元前三百多年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

  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這一系列白話講解書中,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帕坦迦利在《瑜伽經》中,由簡而繁地將瑜伽的意義及修練方法,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

  第一篇開宗明義宣示,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也就是三摩地的定義)。接著,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三摩地種類、修三摩地的方法等。以上內容都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中。

  本書則是第二篇「行門篇」的白話講解,內容接續第一篇「修」的主題,為的是對治「離定心」,也就是克服自己那坐不住的心。具體修法包括了苦行、自習、奉神等,整套修行方法名為「行瑜伽」(kriyā-yoga),目的是為了進入第一篇所說的三摩地,以及滅除「煩惱」(苦)。

  帕坦迦利以印度哲學「四段鋪陳」的論述法,也就是佛法中「四聖諦」的論述法來:

  一、定義什麼是應該斷除的──苦
  二、它是因何而有,為什麼會發生──集
  三、當它被斷除之後,是什麼景象──滅
  四、要斷除它的具體方法──道

  有關第四項的「道」,最有效的就是瑜伽的「肢法」。因此,經文中又將前面簡略介紹的種種修行方法,具體地開展為八個功法步驟,稱為「八肢瑜伽」。第二篇從第29經到最後的第55經,逐一介紹了這八個功法中屬於「外肢」部分的前五個功法,以及它們各自所能帶來的效驗。

  至於後面的三個功法,屬於「內肢」功法,對於它們的介紹以及所帶來的種種效驗,則是《瑜伽經》第三篇的內容。

  ◎本書源起
  2006年12月17日到2007年1月12日間,斯瓦米韋達在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禪修協會位於印度瑞斯凱詩(Rishkesh)城的總部,為一班學生簡要講述了《瑜伽經》的第二篇,是為初學之人所開的課。按,斯瓦米韋達從九歲開始為人講授《瑜伽經》,這次應該是他此生最後為人開講《瑜伽經》。

  本書主要是根據那次講座系列的錄音整理翻譯而來,小部分內容則摘譯自斯瓦米韋達已出版的《瑜伽經釋論第二輯》(英文版)一書做為補充。順道一提,《瑜伽經釋論》是斯瓦米韋達生前最著重、用力最深的著作,全書廣徵博引諸家之言,加上作者對經文任何一字都不輕易放過的謹慎態度,短短三、五個字所構成的一句經文,解釋起來往往會用上三、五十頁的篇幅。

  書末的三則附篇:〈非暴理念概說〉、〈淺談苦行〉、〈無畏禱〉是取自斯瓦米韋達的其他授課紀錄。

  ◎編排特色:遵循原經次序,透過音聲來感受經文的生命力
  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2016年出版的《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特別將斯瓦米韋達誦讀經文的梵文原音錄音,收集在隨書的MP3光碟中。讀者不僅能從字面意義來理解經文,也能跟著大師的語音,自己試著發音,感受經文中的生命力,對經文就會有另一個次元的微妙體驗。

  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瑜伽經》篇章介紹
  《瑜伽經》一共分為四個篇章。第一篇的篇名是「三摩地篇」,有51句經,講述什麼是三摩地。第二篇名為「行門篇」,有55句經,是關於習練的種種方法、手段。第三篇「顯通篇」也有55句經,是講述修練瑜伽能引起的種種稱為「通」的殊勝能力。最後的第四篇「獨寂篇」有34句經,是講解脫境地,稱為「獨寂」,因為我們目前所覺知的自己是混雜了物的覺知,《瑜伽經》所謂的解脫是終於能將物和本我分離,不再誤認物為本我,孤立了的本我就稱作「獨寂」。

  《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
  解析瑜伽八肢法的三內肢,
  以及練就三耶昧後,可能出現的多種殊勝超能力「悉地」。


  繼《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行門篇》之後,
  第三本解譯續作


  成書於西元前三百多年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
  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
  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這一系列白話講解書中,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

  帕坦迦利在《瑜伽經》中,由簡而繁地將瑜伽的意義及修練方法,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
    
  第一篇說明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三摩地種類、修三摩地的方法等。第二篇接續「修」的主題,教導對治「離定心」的具體修法「行瑜伽」,以期進入三摩地及滅除「煩惱」(苦),並介紹八肢瑜伽的外肢。這些內容分別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之中。
    
  本書《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為第三篇,從介紹八肢瑜伽中屬於「內肢」部分的專注、禪那、三摩地開始。這三肢雖然個別成立,卻很難明確劃分開來。在功夫深厚之後,這三肢一氣呵成、三管齊下,就叫做「三耶昧」。隨著三耶昧修行過程中發生的轉化變易,有可能出現類似超能力的多種「悉地」現象。第三篇從第16經到倒數第二句的第54經,都是在講由專注於不同對象的三耶昧,其成就效驗所可能帶出來的種種悉地,一共列出將近三十種。悉地是某種不尋常的超凡能力或現象,例如:能知過去未來、能聽懂動物語言、能知別人心念、能進據別人身體等,皆無法用當今科學來解釋。

  斯瓦米韋達提醒大家,悉地是人類生命本有的潛能,沒有發出來是因為遭到淤塞。一旦通了,自然會展現出來。在純粹的靜坐之途中,各種悉地有時會不請自來。悉地縱然迷人,卻大多是不可取的。悉地的出現能讓修行人知道自己有所進步,增加信心,肯定自己是走對了路。但修行人要能放下悉地,既不可追求,也不可執迷,否則會增長自尊自大的我慢心,阻礙了修行的進步。

  修三耶昧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獨存」,這才是瑜伽最終的成就。至於什麼是「獨存」,則在第四篇中才詳細介紹。

  ◎本書源起
  本書是根據斯瓦米韋達於2007年3月31日至4月14日,在印度學院中講課的錄音聽寫翻譯而來。這次授課一共有15講,每講約20至30分鐘,是延續他在2006年年底所開講的《瑜伽經》第一篇(三摩地篇)和第二篇(行門篇)。譯者亦參考了斯瓦米韋達所著的《瑜伽經釋論》第三輯,從中摘譯部分材料做為補充。

  ◎編排特色
  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及《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經文的梵文原音誦讀錄音也收集在隨書的光碟中。

  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隨書MP3光碟
  特別將斯瓦米韋達誦讀經文的梵文原音錄音,收集在隨書的MP3光碟中。讀者不僅能從字面意義來理解經文,也能透過音聲來感受經文的生命力。

  ◎《瑜伽經》篇章介紹
  《瑜伽經》一共分為四個篇章。第一篇的篇名是「三摩地篇」,有51句經,講述什麼是三摩地。第二篇名為「行門篇」,有55句經,是關於習練的種種方法、手段。第三篇「必普提篇」有55句經,是講述修練瑜伽能引起的種種稱為「悉地」的殊勝能力。最後的第四篇「獨存篇」有34句經,是講解脫境地,稱為「獨存」(又譯獨寂),因為我們目前所覺知的自己是混雜了物的覺知,《瑜伽經》所謂的解脫是終於能將物和本我分離,不再誤認物為本我,孤立了的本我就稱作「獨寂」。

  《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
  解說悉地的由來,心地的業、心印與習氣,剎那生滅論、唯識論的謬誤,
  本我與心地之關係,以及終極的獨存境地
  繼《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行門篇、必普提篇》後,解譯完結篇


  在悉地之中,等級最高的是能分辨本我和悅性布提的明辨慧。然而,要到連明辨慧都捨了,才能終於實證到獨存,從此本我不再和原物的種種衍生物有任何瓜葛,而能夠「獨」,這才是瑜伽的終極目標。

  《瑜伽經》的「獨存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繼續講述「悉地」,並且討論了「悉地」如何發生以及所引起的「身見」和業力理論。接著,從第14經一直到第24經,都是在駁斥佛家的理論,包括剎那生滅論、唯識論等,因為帕坦迦利認為,提倡這些理論的人會讓自己困在低階的「有智三摩地」。第二部分從第25經開始,詳細講述什麼是「獨存」,包括如何斷除干擾、得法雲三摩地,然後終極解脫。

  ◎《瑜伽經》白話講解系列簡介
  成書於兩千五百多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這一系列白話講解書中,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

  第一篇說明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三摩地種類、修三摩地的方法等。第二篇接續「修」的主題,教導對治「離定心」的具體修法「行瑜伽」,以期進入三摩地及滅除「煩惱」(苦),並介紹八肢瑜伽的外肢。第三篇從介紹八肢瑜伽中屬於「內肢」部分的專注、禪那、三摩地開始,談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類似超能力的多種「悉地」現象。這些內容分別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之中。

  ◎本書源起
  斯瓦米韋達於2006年底至2007年初,在印度學院中做過一次「瑜伽經初級班講座」,但是只講完了前三篇。一直到了2012年的11月,他才接續講第四篇。那個時候他的身體日益衰弱,又因為他在翌年(2013)的3月要進入一個為期五年的靜默期,要忙著處理很多未辦事項,所以第四篇的講課只能斷續為之,原本計畫的十二堂課縮短為十堂。所幸後來得到二位貴人相助,收集到斯瓦米韋達過去幾十年間講授《瑜伽經》的紀錄。一位是斯瓦米韋達的繼任人,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總會的現任精神導師斯瓦米瑞塔梵(Swāmī Ṛtāvan Bhāratī),那些授課的原始紀錄大多是他當年整理謄寫下來的。另一位是傳承的資深老師司通馬(Stoma),他自告奮勇開始撰寫第四篇的釋論,完成斯瓦米韋達的遺願。

  在編譯的過程中,譯者選取的材料有四個來源:
  1.斯瓦米韋達2012年11月講授第四篇的錄音。
  2.斯瓦米韋達對《瑜伽經》經文的文字翻譯,年份不詳。
  3.斯瓦米韋達於1973年至1978年講述《瑜伽經》的課程文字紀錄,其中第四篇部分。
  4.斯瓦米韋達於1985年講授第四篇的文字紀錄。

  此外,譯者也參考了斯瓦米韋達在著作中也經常引用的,由上世紀的數論瑜伽大師斯瓦米哈瑞哈若難達(Swāmi Hariharānanda Āraṇya)所寫的《帕坦迦利的瑜伽哲學》(Yoga Philosophy of Pantañjali)。

  ◎本書編排特色
  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瑜伽經白話講解》系列前三本的編排方式。

  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静默的觉醒:深入探索内在宇宙的智慧之旅》 一部跨越时空的哲学瑰宝,一次抵达心灵深处的觉悟探寻。 在这纷繁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焦虑,被外界的噪音所裹挟,与自己真正的内在核心渐行渐远。我们渴望片刻的宁静,向往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和谐。本书《静默的觉醒:深入探索内在宇宙的智慧之旅》,正是一把开启这扇通往宁静之门的钥匙。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瑜伽体式指南”,亦非宗教教条的复述,而是一部对人类精神潜能的深度挖掘,一次对意识本质的细腻剖析。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内在探索。我们没有聚焦于体位的精确排列,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心智的运作机制和存在的终极意义之上。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宫与清晰之镜 本卷深入剖析了心智(Citta)的构成与功能。我们探讨了“念头”(Vṛtti)如何像波涛一样翻滚,阻碍我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同于将心智视为敌人,本书倡导一种理解与转化的视角。 核心议题聚焦于: 五种心智活动(Pramāṇa, Viparyaya, Vikalpa, Nidrā, Smṛti)的细致辨析: 它们是如何产生认知偏差的?如何从错误的认知中解放出来?我们通过大量贴近日常生活的实例,阐释了这些抽象概念。 “我执”的构建过程: 探讨了“见者”(Draṣṭṛ)如何被其所见之物所迷惑,以及“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外在标签所固化。 专注力的培养艺术: 介绍了一系列“止息心念”的初步技术,这些技术强调觉察而非压制。例如,如何将注意力锚定于呼吸的细微变化,如何识别并温和地释放那些无益的思绪循环。 本部分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座清晰的“心智地图”,理解自己为何会陷入重复的思维陷阱,并初步掌握校准自身内在罗盘的方法。 第二部分:潜能的唤醒——能量的流动与转化 当我们开始理解心智的运作后,下一步便是探索支撑生命与意识的“能量”(Prāṇa)系统。本书摒弃了复杂难懂的能量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生理学与心理学相融的现代视角来审视生命能量的呼吸与流动。 本卷重点剖析: 生命气息的本质与作用: 不仅仅是吸气呼气,更是能量流动的载体。我们详细讨论了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如恐惧、兴奋、悲伤),气息模式如何被扭曲,以及这些扭曲如何反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与情绪稳定。 内在的“阻碍”与“通道”: 分析了能量在体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这些障碍往往表现为身体的僵硬、情绪的阻塞或思维的迟钝。书中提供了如何通过温和的自我调适,帮助能量重新顺畅流动的具体思路。 意识与能量的统一: 探讨了当我们将专注力(意识)导向特定的能量流向时,如何实现内在力量的整合与增强。这不是关于“控制”能量,而是关于“顺应”能量的自然倾向,并与之共舞。 第三部分:伦理之基与存在的支柱 真正的内在成长,必然伴随着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共处。本卷聚焦于构建一个稳定、有道德基础的生命结构,这是任何高阶心智探索的前提和保护伞。 本书在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 对世界的基本原则(Yamas & Niyamas)的深度理解: 我们避免了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将其视为构建“稳固自我”的社会契约与个人操守。例如,“不伤害”(Ahimsa)不仅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的苛责和评判的停止;“知足”(Santosha)是如何带来对当下环境的全然接纳。 内在的“自我修持”: 阐述了“学习”和“全然的奉献”在精神成长中的地位。学习不仅指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生命智慧的内化。 对“界限”的重新定义: 探讨了如何划定健康的个人与社会界限,使得内在的精进不被外界的干扰所侵蚀,同时也确保自身不会成为孤立的个体。 第四部分:直觉的降临与超越性体验 本书的收官部分,旨在探讨心智训练的最终目标:超越二元对立的界限,体验到“本体”的真实存在。 本卷的精髓在于: 从“做”到“是”的转变: 探讨了“禅定”状态(Samādhi)的本质,它不是一种外求的狂喜,而是回归到“纯粹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特征是失去主客体的分别,体验到万物一体的连接感。 超越知识的“洞见”(Prajñā): 区分了逻辑推理得出的“知识”与直接体悟的“智慧”。智慧是在心智完全静止时,如镜面般自然反射出的真实景象。 回归生活的实践: 强调了“超越性体验”并非逃离尘世,而是带着这份洞见,以一种全然觉知和慈悲的态度,重新投入到日常的行动中去。真正的觉醒,体现在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倾听、每一次选择中。 总结 《静默的觉醒:深入探索内在宇宙的智慧之旅》是一部致力于心性教育与存在哲学的深度著作。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奇迹或超自然力量的盲目追求,转而专注于对自身心智、能量和行为模式的精细观察与调校。 本书适合所有寻求以下目标的人群: 1. 希望理解并管理自己思绪流动的都市人。 2. 对深层心理学、意识哲学感兴趣的探索者。 3. 寻求稳定内在力量和清晰生命方向的个体。 它提供的不是一张通往终点的捷径地图,而是一套精密的工具箱和一套清晰的路线规划,引导读者成为自己内在宇宙的谦逊而有力的领航员。通过对内在秩序的重建,最终实现与自身、与世界的深层和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


  來自喜馬拉雅山的瑜伽大師、禪修者、詩人、學者、心靈導師。1933年出生於印度一個哲學思想濃厚的梵語家庭,自幼在家中學習,未入讀過正式學校。9歲時即能為人講授帕坦迦利的《瑜伽經》,並能應聽眾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經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講。14歲起,就廣受各方邀請,在印度的大學巡迴講授梵文哲學經典。

  斯瓦米韋達先後獲得倫敦文學學士、倫敦文學碩士、荷蘭文學博士學位,接著開始前往世界各地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各大洲。他對世界各個主要宗教的歷史根源和教義,均有相當程度的研究,熟稔17種語言,擅長引導不同信仰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體驗靜坐。

  1981年,斯瓦米韋達接過上師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的衣缽,成為北印度瑞斯凱詩(Rishikesh)道場的負責人。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為出家僧人。1996年他在瑞斯凱詩成立了斯瓦米拉瑪禪修學院(Swami Rama Sadhaka Grama),接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學生。多年來,提倡對禪定做科學的探索,並與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合作,在神經生理學領域進行了大量實驗。

  2015年7月14日凌晨,斯瓦米韋達在印度學院中安詳離世,回歸永恆的靜默。

譯者簡介

石宏


  業餘翻譯,譯有《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哈達瑜伽》、《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心靈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讓心中的狂躁消退》、《筆尖上的覺知──呼吸之間》。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台灣明名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
《瑜伽經》第一篇「三摩地篇」綱目
【譯者序】《瑜伽經》不是聖經
開經吉祥頌
前言

陳明意旨 第1經
定義 第2~4經
心地、心念及攝控 第5~11經
二種法門 第12~16經
首瑜伽和次瑜伽 第17~19經
方法手段 第20~22經
便捷法門 第23~29經
障礙及伴隨障礙 第30~31經
克服障礙:淨化以及穩固心地的方法 第32~40經
各種三摩鉢地:融合與三摩地 第41~51經

附錄
1數論哲學概要
2.清明愉悅心

《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
《瑜伽經》第二篇「行門篇」綱目
譯者前言
楔子

◎行瑜伽 第1∼2經
.煩惱
煩惱 第3∼9經
煩惱之斷 第10∼11經
不斷除煩惱之後果(業) 第12∼14經
.四段鋪陳法:苦、集、滅、道
苦 第15∼16經
集 第17∼24經
滅 第25經
道 第26∼28經

◎瑜伽的肢法 第29經
.外五肢
夜摩 第30∼ 31經
尼夜摩 第32∼ 34經
—奉行戒律善律之效驗
夜摩之果 第35∼ 39經
尼夜摩之果 第40∼ 45經
體式 第46∼ 48經
調息 第49∼ 53經
內攝 第54∼ 55經
全篇回顧

【附錄1】非暴理念略說
【附錄2】淺談苦行
【附錄3】無畏禱

《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
《瑜伽經》第三篇「必普提篇」  綱目
譯者前言:用瑜伽學瑜伽
楔子
關於篇名
瑜伽的八肢法──內三肢:專注、禪那、三摩地

◎瑜伽的八肢法‧內三肢 第1~3經

◎三耶昧
‧定義 第4~8經
‧滅轉化 第9~12經
‧三變易 第13~15經
‧悉地
知過去未來 第16經
知眾生語言 第17經
知前世 第18經
知他心 第19~20經
能隱身 第21經
知死期 第22經
得慈力 第23經
得象力 第24經
得遙視 第25經
知宇宙 第26經
知星位 第27經
知星行 第28經
知自身 第29經
止飢渴 第30經
得靜止 第31經
見仙聖 第32經
知一切 第33經
識自心 第34經
知本我,感官利 第35~37經
能易身 第38經
知捨身 第39經
生火力 第40經
聞天音 第41經
能空行 第42經
大無身 第43經
調伏五大與感官 第44~48經
全能與全智 第49~51經
明辨慧所生智 第52~54經
獨存 第55經

【附錄】《瑜伽經》中的種種悉地

《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
《瑜伽經》第四篇「獨存篇」綱目
本書源起
譯者前言:瑜伽的終極目標
楔子

◎悉地的由來 第1~3經

◎心地
‧瑜伽士的化心 第4~5經
‧關於業、心印、習氣 第6~11經
‧時間和質性 第12~13經
‧駁斥佛家理論 第14~21經
‧本我與心地之關係 第22~24經

◎獨存
‧斷除干擾 第25~28經
‧法雲三摩地 第29~33經
‧終極解脫 第34經

【附錄1】《瑜伽經》是否屬於口授傳承?
【附錄2】《瑜伽經》的研究題目
【附錄3】《瑜伽經》概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01405
  • 叢書系列:觀自在
  • 規格:平裝 / 1136頁 / 17 x 22 x 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現在的出版市場上,套書的編排常常為了視覺效果而犧牲了實用性,要嘛是裝幀太華麗不好翻閱,要嘛就是內容編排太過鬆散,讓人抓不到重點。我希望這四冊的設計,無論是紙質、裝訂,還是內文排版,都能兼顧「耐用性」和「易讀性」。畢竟,《瑜伽經》這種經典,是需要反覆翻閱、邊讀邊註記的。如果書頁太過光滑易反光,或者行距過密,都會大大降低閱讀的意願。此外,我很在意「附」的設計是否貼心,例如,MP3光碟的收納是否妥善?線上收聽的機制是否穩定?對於我們這些老派讀者來說,實體光碟依然是確保內容長久保存的重要方式。如果講解者在行文中能適當地穿插一些簡潔的圖表或流程圖,輔助說明複雜的心智運作層次,那這套書無疑就從「參考書」升級成了「學習系統」,對於我們想紮實建立瑜伽知識體系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太多瑜伽書籍,翻譯得過於文謌,或者「白話」到幾乎成了勵志小品,讀完後除了感覺心靈雞湯灑滿地,對於古老瑜伽系統的結構性理解幾乎是零。這套【瑜伽經.白話講解全系列套書】如果能真正做到「白話講解」,那它解決的就是我們這些非學術背景讀者最大的痛點——如何跨越梵文和艱澀哲學術語的鴻溝。我比較好奇的是,講解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極度精煉、近乎密碼的「經文」(Sutras)?每一句經文的背後,可能蘊含了數代傳承的註解和詮釋。如果講解者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不僅僅是翻譯字面意思,而是能帶出不同學派的觀點對照,那就太棒了。例如,當談到「業」(Karma)的運作機制時,是單純地解釋它如何影響現世,還是會深入探討其在不同階段的轉化?這套書的厚度(四冊)本身就暗示了講解的深度,希望它不是那種只講皮毛,而是能真正觸及「解脫」(Moksha)核心意涵的著作,讓我知道瑜伽不只是體式,更是對心智結構的深度探討。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於傳統經典的吸收往往是透過日式或美式的詮釋框架,有時候會不自覺地將其「西化」或「情緒化」。這套書如果能真正回歸到「斯瓦米韋達」這位大師的傳承脈絡,那意味著它可能更貼近阿斯湯加瑜伽(Ashtanga Yoga)的原始精神,而不是現代瑜伽流派的演變。我特別看重「獨存篇」(Kaivalya Pada)的解析,因為那代表了修行旅程的終點,是關於「分離」或「絕對自由」的境界。這個概念非常抽象,在華語世界中常被誤解為某種孤立或遁世。我期待這套書能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闡明當「獨存」達成時,心智與客體世界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如何重構的,而不是簡單地用「達到最高境界」這種空泛的詞彙帶過。這需要極高的哲學思辨能力,希望這四冊的講解能展現出這樣的深度和宏觀視野。

评分

這套書光是看到書名和封面設計,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沉穩又專業的氣息,特別是那「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的配置,這對於真心想深入瑜伽哲學核心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們平常在台灣接觸到的瑜伽書籍,很多時候為了追求普及性,對經典的詮釋難免會趨於簡化,甚至偏重於體式練習的層面。但這套書的架構顯然不是如此,它直接將《瑜伽經》的四個核心部分——三摩地、行門、必普提、獨存——完全拆解開來,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按部就班,精確地跟著原典的邏輯脈絡去理解帕坦伽利這位古老智者的智慧。我個人尤其期待「必普提篇」(Vibhuti Pada)的解析,因為那牽涉到神通力的討論,往往是讀者最感興趣卻也最容易誤解的部分。如果白話講解能夠精準地將這些「超自然」的描述,轉化為現代人可以理解的心智訓練或生命體驗,那這套書的價值就非同小可了。光碟的部分,光是想像能聽到原汁原味的梵文誦讀,就已經讓人肅然起敬,這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閱讀」,而是一種「傳承」的體驗。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學好任何一門古老的智慧系統,聲音的元素是絕對不能被忽略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對附贈的MP3光碟如此期待。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印度傳統中,梵文的發音本身就被視為具有特定的能量和振動頻率,誦讀(Chanting)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心靈淨化的法門。這套書如果能提供「逐字誦讀」,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對照著文字,反覆練習正確的發音和韻律,而不僅僅是聽一段背景音樂。這對於修行者來說,是確保我們在內心默唸口訣時,能夠維持其原始純淨性的關鍵。我希望這MP3光碟不僅僅是附贈品,而是被視為與文字內容同等重要的學習工具。如果講解者在書中也加入了關於特定梵文字彙發音對應其哲學意義的討論,那就更完美了。這絕對是比市面上大多數只強調「放鬆」的瑜伽音頻高出好幾個層次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