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克-杜英諾哀歌(全譯本及評析)

里爾克-杜英諾哀歌(全譯本及評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錯
图书标签:
  • 里尔克
  • 杜伊诺哀歌
  • 诗歌
  • 哲学
  • 存在主义
  • 现代主义
  • 文学
  • 译本
  • 评论
  • 德国文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假若我呼喊,誰在天使的階位

會聽到我?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李歐梵、王德威聯名推薦★

 

《杜英諾哀歌》(Duino Elegies)共10首,第1首起於1912年里爾克在杜英諾城堡獨居時。里爾克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及憂鬱症無法寫作,拒絕讀報,自我孤絕,停筆10年,在慕尼黑等待戰爭結束。直到1922年初在瑞士的穆佐城堡(Chȃteau de Muzot)神思勃發,短短數天,《杜英諾哀歌》全部完成。

 

《杜英諾哀歌》及《給奧菲厄斯十四行》這兩部作品也是里爾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響力的創作。在《杜英諾哀歌》裡所處理的題材是:人的困局及其提升超越之道,由閉塞的世界導向開放世界之過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的、不包含《里尔克-杜英诺哀歌(全译本及评析)》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模仿专业书籍的写作风格: --- 《流动的边界:二十世纪早期欧洲现代性中的哲学与艺术转型》 作者: 赫尔穆特·冯·格拉夫 译者: 陈思远 出版社: 文汇学林 内容简介 一、 跨越世纪的思潮涌动与知识重构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大陆在政治剧变、科学革命和文化断裂的背景下,哲学思辨与艺术创作如何同步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型。这是一个“旧世界”瓦解与“新世界”萌芽的交汇点,知识分子们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新审视主体性、实在性以及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位置。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一系列思想家的观点,而是致力于揭示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那些微妙的、相互渗透的知识边界是如何被重新划定与模糊化的过程。 我们聚焦于一系列关键议题的交织: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如何试图为经验奠定坚实的还原基础,到海德格尔对“在世存在”的追问如何将传统形而上学导向对“存在本身”的根本性反思;同时,我们考察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它试图用语言的精确性来界定知识的有效范围,这与包豪斯运动在空间美学上追求的纯粹功能性有着惊人的结构相似性。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性的核心焦虑不在于“失去意义”,而在于“意义的瞬时性与流变性”。哲学家们试图在纯粹的意识结构或语言逻辑中捕捉不变的本质,而艺术家们则转向内在的非理性冲动或对瞬间的捕捉,试图在运动与解构中寻找新的确定性。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努力,实则共同指向了对既有“稳定结构”的质疑。 二、 艺术领域的断裂与重塑: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表现 在艺术史的叙事中,二十世纪初常被简化为一系列“主义”的罗列,但本书试图穿透这些标签,探究背后的本体论转向。立体主义,尤其是布拉克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地描绘对象,而是对“观看行为”本身的分析,它揭示了我们对三维实体的认知是如何被无数个视角碎片所建构起来的。这与柏格森对“时间”的非匀质、非线性的理解——“绵延”(Durée)——形成了奇妙的共鸣。 我们详细探讨了早期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如何通过对色彩和几何形式的“去再现化”,完成了从“描摹世界”到“建构世界”的飞跃。这不是对自然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对艺术媒介自身潜能的发现:画布不再是通往另一世界的窗户,而是自身的实在场域。这种对“纯粹形式”的追求,与当时的逻辑学中对符号系统的公理化努力,构成了同一智力气候下的双重回响。 三、 空间、身体与记忆的重塑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身体”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领域中的位置变化。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个体的体验空间被重新定义。在文学领域,普鲁斯特对“非自愿记忆”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线性时间观对主体经验的约束,揭示了记忆如何通过感官的偶然触发,将过去与现在无缝地叠合在一起,这与当时物理学中对“观察者效应”的探讨遥相呼应。 在建筑和城市规划层面,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的理想,试图通过理性的几何形式和标准化材料,创造一种普遍适用、消除阶级差异的“新人类居所”。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指出,这种对“普遍性”的追求,恰恰忽视了具体的人类情感和历史语境的偶然性,为后来的异化问题埋下了伏笔。 四、 知识的整合与方法论:追溯“知识的场域” 《流动的边界》的方法论核心在于“领域间性研究”(Inter-domainal Study)。我们避免将哲学、艺术和科学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通过对关键术语(如“结构”、“场域”、“瞬间”、“还原”)在不同文本中的语义漂移进行追踪,重建二十世纪初欧洲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网络。 我们探讨了例如,在维也纳学派的经验论框架下,“可观察性”如何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而在野兽派画家和表现主义剧作家那里,“情感的强度”却取代了客观性,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尺度。本书认为,这两种看似极端的立场,实际上都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理性至上论”的内部瓦解所做出的回应。 最终,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跨学科的视角,理解那个复杂而迷人的时代——一个所有既定边界都在被质疑、被测试、最终被流动性所取代的时代。它清晰地展示了现代性是如何在思维的深处和艺术的表层,同时展开其颠覆性的工程。 --- 适合读者: 哲学史、艺术史、文化研究、二十世纪欧洲思想史、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研究的专业人士及深入学习者。 关键词: 现象学、包豪斯、立体主义、绵延、形而上学、知识场域、身体性、现代性瓦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錯
作者簡介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生於布拉格,逝於瑞士。被譽為繼歌德之後,再度將德語詩歌推向高峰的詩人,發掘了德語的音樂性及可塑性。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撰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里爾克文學作品的重要部分。
他的詩對19世紀末的詩歌裁體和風格以及歐洲頹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他開發了一種新的抒情語言,將個人置入群體之中,凸顯其孤獨、迷失、矛盾與終究的回歸。詩作不僅反映了現代式的憂鬱,也協助我們踏上一條走出憂鬱的神奇道路。

譯者/評析者簡介
張錯,本名張振翱,客籍惠陽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知名詩人、學者、評論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榮譽正教授,台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榮譽講座教授。
曾獲時報文學獎詩首獎、國家文藝獎。著作六十餘種,包括中西文學研究、藝術文化評論。近著有《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藝術家出版社,2017)、《遠洋外貿瓷》(藝術家出版社,2019)、《沉船外貿瓷》(藝術家出版社,2021)。

相關著作:《里爾克-給奧菲厄斯十四行(上、下卷全譯本及評析)》

图书目录

前言:純粹的矛盾

第1首(1912.1寫於意大利的亞得里亞海岸,杜英諾城堡)

第2首(寫於杜英諾,緊接第一首而寫)

第3首(1912始於杜英諾,同年完成於巴黎)

第4首(完成於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11.22-23)

第5首——獻給高歷女士Hertha Koenig(寫於1922.2.14穆佐)

第6首(始於1912.11-12西班牙,1914巴黎續寫,1922完成於穆佐)

第7首(1922.2.7撰寫於穆佐)

第8首(獻給Rudolf Kassner,1922.2.7-8寫於穆佐)

第9首(完成於1922.2.9穆佐,包括兩片段寫於1912-1913)

第10首(寫於1922.2.11穆佐;開首12行寫於1912杜英諾)

唯一與我患難與共的只有詩──讀里爾克《杜英諾哀歌》/蕭義玲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3469
  • 叢書系列:Neo Reading
  • 規格:平裝 / 144頁 / 21 x 14.8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前言〕純粹的矛盾

 

里爾克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及憂鬱症無法寫作,拒絕讀報,自我孤絕,停筆10年,在慕尼黑等待戰爭結束,直到1922年初在瑞士的穆佐城堡(Château de Muzot)神思勃發,短短數天,《杜英諾哀歌》全部完成,同時也在這期間完成《給奧菲厄斯十四行》上卷25首十四行詩(成書時是26 首)。在寫給愛侶莎樂美(Lou Andreas Salome)的一封信札裡,提到:「還有,想想看,另一方面(於風雨前一口氣《給奧菲厄斯十四行》25首紀念維拉逝世)⋯⋯」也就是說,1922年初里爾克在穆佐城堡除了一口氣完成大部分已有存稿的10首哀歌,同時也在這期間寫下25首十四行,詩人描述當時撰寫情況,十四行是因紀念少女舞蹈家維拉之死,觸發而成。

1912到1922年的10年間,里爾克在歐洲各地譬如西班牙、巴黎、慕尼黑等地斷續撰寫哀歌片段,直到1922年在穆佐完成第十首哀歌,於1923年同時分別出版《杜英諾哀歌》及《給奧菲厄斯十四行》,所以後來各種譯本多分別註明每首哀歌撰寫的時間和地點。

1911年10月冬天,里爾克到瑞士的杜英諾城堡探望瑪莉郡主(Princess Marie von Thurn und Taxis-Hohenlohe),郡主於12月中旬離開杜英諾,直到翌年4月才回來。在這四個月中,里爾克單獨留在堡內。有天,他收到一封頗為麻煩應付的信函,必須立即作一謹慎答覆,為了安排思緒,便走到城堡的外棱牆往來踱步,外邊是浪捲百尺海浪,忽地驀然停步,好像風浪中聽到第一首的首句:

 

假若我呼喊,誰在天使的階位

會聽到我?

 

他拿起隨身筆記本寫下這句子,知道是神祇在給他說話,跟著回到房間寫好那封信,當天黃昏,完成哀歌第一首,並於1912年1月21日寄給郡主。不久又繼續完成第2首,並且告訴她,去年冬季已著手寫好其他哀歌,只除了第3、10,可能第9首。但據後來考據,郡主在她著作《追憶里爾克》(Erinnerungen an Rainer Maria Rilke, [Memories of Rainer Maria Rilke], Copenhagen, 1932)這種說法未可盡信。

倒是他寫給莎樂美的信內有提到「我走出外面,把手掌貼在小繆佐城堡牆上,拍打如一隻蒼老巨獸,它一直保護及交托這一切給我」:

 

露,親愛的露,現在:

這時刻,星期六,2月11號6點鐘完成第10首最後的哀歌,我放下筆。這首(即使本來就注定是最後一首)在杜英諾開始就寫著:「終有一日,讓我擺脫驚怖幻象/向讚許的天使們唱出喜悅頌歌!⋯⋯」雖然我曾讀給妳聽,但現今僅開首的十二行存留下來,所有其他都是新撰,對,非常,非常棒!試想想,我居然能一直被允許存活下來,千辛萬苦,奇蹟,神的恩典──全在幾天內完成。那時的杜英諾哀歌就像一陣狂風暴雨,我整個人成為剪剪裁裁的布料,千修萬改,飲食皆忘。

還有,想想看,另一方面(於風雨前一口氣《給奧菲厄斯十四行》25首紀念維拉逝世)內提到那匹馬,妳是記得的,前蹄鎖著栓腳圈不覊快樂的白馬,在夕陽掩影伏爾加河旁田野,朝著我們飛奔而來。我在詩內把牠寫為奉獻給奧菲厄斯答謝神恩的還願供品。時間為何?今朝為何?這麼許多年後,牠從心底發出的喜悅跳躍激盪我的胸懷。

同樣,事情相繼而來⋯⋯

我走出外面,把手掌貼在小繆佐城堡牆上,拍打如一隻蒼老巨獸,它一直保護及交托這一切給我。

 

德國文學學者萊許曼(J. B. Leishman)及英國詩人斯彭德(Stephen Spender)合譯的英譯本《哀歌》內指出,閱讀里爾克的困難可分作者與讀者兩方面。作者方面,由於詩人要極力表達的乃是生命內在(internal)一種神祕經驗的探討與發見,更非一般語言局限所能敘說,但又不能不說,只好借助「外在同等物」(external equivalent)的世間生死事物、自然現象、宗教、神話、借喻說出不能說出的種種。而讀者閱讀方面,則要去把外在同等物轉化為內在非語言的經驗,以便進入靈光一閃、內外合一的領悟。為了增益人神共存的內涵,他喜用西方基督教的天使神祇,又極力否認乃是來自基督教義,甚至有意連接向伊斯蘭教的天使,其情可憫。

里爾克詩作在二次大戰後歐美現代主義的興起聲譽鵲起,《十四行》與《哀歌》與艾略特(T.S. Eliot)、梵樂希(Paul Valery)詩作齊名,惟在詩壇的遭遇命運卻同龐德(Ezra Pound)相似。龐德是美國人,但替法西斯廣播宣傳,一代宗師聲名敗壞,戰後被美國政府起訴,不為猶太學者所喜。美國學府大多為猶太學者把持,不喜德文系,有意無意阻礙德文系的發展或甚至關閉。里爾克出生於當年奧匈帝國波希米亞(今日捷克的布拉格),用德文寫作,但不是德國人,並未納入德國文學範疇。真是幸與不幸,未為猶太學者所忌。也因此詩人馮至(1905-1993)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撰寫博論時,本應有意選研里爾克,但想因不屬德國文學,才轉寫德國詩人諾瓦利斯(Novalis)。

這本翻譯本每首哀歌附加的評析,除了譯者歐美文學本身修養外,還倚賴一些參考書,最主要的是德國天主教神父及學者瓜爾蒂尼(Romano Guardini, 1885-1968)德文撰寫的《賴納.馬利亞.里爾克:此在之釋義──杜伊諾哀歌的闡釋》(Rainer Maria Rilkes : Deutung des Daseins—Eine Interpretation der Duineser Elegien, Kösel-Verlag, München, 1953)。此書後來出版英譯本《里爾克杜英諾哀歌:一種詮釋》(K.G. Knight, tr.  Rilke’s Duino Elegies, An Interpretation, Henry Regnery Company, Chicago, 1961)。關於瓜爾蒂尼德文本的書名中譯,我是採用德語學者袁洪敏的中譯,內含原文的Deutung des Daseins(「此在」之釋義),而英譯本的書名沒有把原書的「此在」(Dasein)附上。Dasein是海德格在他的巨著《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哲學概念,它由兩部分組成:da(此時此地)和sein(存有、是)。此詞無法翻譯成中文術語,但為表達da與sein本身的關係,「此在」是現在比較通用的譯名。但要注意不能將da理解為此時此地,而是指通過對「存有在這裡」的領會而展開的存在方式。

袁洪敏有一篇很具挑戰性的論文〈《杜伊諾哀歌》的翻譯和接受問題〉發表於《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6期,內裡縱論中台兩地中文譯者忽視原文的漏洞和錯誤,她說:

 

《哀歌》固然難度極大,但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研究里爾克的中國學者(很遺憾,學德語的寥寥無幾),除了極少數略懂德文,大多數都是靠譯文,因此,譯文就是研究的基礎,譯文是否準確至關重要。如果譯文不準確,甚至意思含糊,會使許多研究者讀不懂本文,於是望而卻步;即使勉力而為,也必然導致研究結果的混亂,斷章取義,甚至走入誤區。

 

這是正確的論點──目前許多譯本都附有德文原文,對具有雙語或多語能力的歐洲學者與讀者,可收相得益彰之效,但中文譯者能德語者寥寥無幾,恐怕便多此一舉了。至於連英語修養尚且欠缺的中譯者,能否充分理解各顯神通的英譯本,並將涵義充分表達出來,恐怕亦屈指可數了。此外,除了袁洪敏所提到的對原文原義的了解外,她尚未指出的是翻譯者也需要相當的詩藝修養,特別是,里爾克的哀歌,正是要將不能說的說出(to speak the unspeakable),如此又豈是僅就字面的翻譯便可以充分表達出來?以上也正是我翻譯哀歌的用心所在,正如詩人自撰的墓誌銘:

 

玫瑰,啊,純粹的矛盾。

欣喜於誰也無法在如此繁複眼瞼下

睡著。

 

最後,這兩本里爾克詩集《哀歌》與《十四行》的全譯能夠分別出版,還需感謝王德威教授向城邦出版集團旗下的商周出版社引薦,商周出版總編輯徐藍萍賞識。此外翻譯期間,多蒙蕭義玲教授不停閱讀與提供意見,陳銘華兄電腦技術多方協助,都是我要深深感謝的。

 

張錯 於2022年3月8日洛杉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叩問」。它不是來給你標準答案的,而是不斷地拋出問題:你如何看待你所處的空間?你如何面對即將消逝的一切?你對「愛」的理解,是否足夠承載「分離」的重量?這種持續不斷的精神對話,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書架上其他詩集的擺放順序,也讓我對「詩」這種文體本身,有了更為敬畏的態度。它不像小說那樣提供情節的滿足感,而是一種更為底層、更接近生命本能的滿足——那就是被理解的滿足。那種在巨大宇宙面前的渺小感與神聖感並存的體驗,非常強烈。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每次都會有新發現的寶藏,對任何一個對精神生活有追求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藏書。

评分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里爾克在西方詩壇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如何跨越時代的隔閡去感受詩人的憂愁與狂喜,才是關鍵。這本的優勢在於,它並沒有把里爾克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把他還原成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扎、沉思的個體。評析的部分,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過於學術化,但我認為恰到好處,它像是一個優秀的嚮導,在你迷失在那些宏大的意象群中時,輕輕地拉你一把,讓你看到路標。我特別欣賞評析中對比不同時期作品的處理方式,那種對詩人成長軌跡的梳理,讓詩作的理解不再是單點的領悟,而是一個連貫的生命體驗。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歐洲現代主義文學的脈絡,都有了一層更清晰的認識,這種知識性的補充,讓閱讀體驗更加立體豐富。

评分

老實說,這本詩集的封面設計和裝幀質感,完全符合里爾克作品應有的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氣質。拿在手上的份量感,就好像它本身就蘊含著某種沉甸甸的歷史重量。我個人對詩歌的選輯和編排有著近乎苛求的標準,但這本的處理相當到位,流暢度很高,閱讀體驗極佳。譯者在行文間的註解,雖然不至於多到令人分心,卻總是在關鍵時刻,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或哲學線索,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德語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贖。很多時候,詩歌的美感在翻譯的過程中會丟失掉那種微妙的語氣和韻律,但這本在口語化和文學性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我尤其欣賞那種雖然語言已經是中文,但依然能感受到德語詩歌特有的那種凝練和堅硬的質感。它讓我對「翻譯」這件事,產生了新的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詩集,它更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橋樑,連接了兩個不同的文化和心靈世界。

评分

每次翻開這本書,總會被那種強烈的、近乎預言般的語氣所震懾。里爾克筆下的「天使」,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宗教的範疇,它更像是一種內在的、難以觸及的完美境界,一種要求極高精神純淨度的存在。讀到那些關於「美」的段落時,我常常會聯想到台灣現代文學中,一些探討生命本質的作家,雖然風格迥異,但在追尋「真」與「永恆」這方面的執著,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本書很適合在夜深人靜,關掉所有電子設備的時候閱讀。它會迫使你放慢呼吸的節奏,讓你的思緒不再是直線前進,而是像迷宮一樣盤旋,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核心。這是一種對現代生活快速、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反動,它要求你慢下來,甚至停下來,去感受那些時間本身流逝的重量。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喘息的空間,讓靈魂得以喘息。

评分

這本詩集初讀起來,確實有種被抽離現實的感覺,那種疏離感不是負面的,反而像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進入一個更深邃、更內省的世界。里爾克這位詩人,他的文字功力簡直是鬼斧神工,光是中文譯者的功力,就已經值得稱讚了。能把德文那種複雜而精緻的意象,翻譯得如此流暢,卻又不失原作那種神祕的韻味,實在不容易。我特別喜歡他對「存在」的探討,那種面對死亡、面對孤獨時,詩人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敬畏。讀這本詩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覆咀嚼那些句子,它們像碎片一樣,拼湊出一個宏大卻又個人的宇宙觀。那種詩意的密度,讓我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無止境的山峰,每一步都有新的風景,但永遠望不到頂。對於初次接觸里爾克的人來說,或許會覺得有些晦澀,但只要願意投入時間,這份回報絕對是豐厚的。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休閒讀物,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修煉,讓你不得不直視內心深處那些最柔軟也最難以名狀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