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百年馬拉松

2049百年馬拉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邦瑞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
  • 马拉松
  • 跑步
  • 社会
  • 政治
  • 乌托邦
  • 反乌托邦
  • 赛博朋克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百年馬拉松的力量在於它總在暗地裡進行。借用電影《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裡的話:馬拉松的第一定律就是絕口不提馬拉松。」

美國CIA 中國問題專家白邦瑞,被欺騙40年後、痛定思痛的懺悔實錄
中國從來就不滿足於和平崛起。
必須避免中共2049年百年馬拉松達陣,不認清事實與陷阱,將再也來不及!
 
2022年秋季中共即將召開二十大,極有可能見證習近平領導邁入第三任期、鞏固其歷史定位;值此時刻,更需了解美國鷹派的思維,並透過其目光溫習並審視中共戰略軌跡

■  閱讀關鍵 

  解密美外交檔案、研析中共策略:今日中國的大國崛起局勢是如何造成?
  思考應對策略:離2049年中共建國百年成功達陣,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

■  內容簡介

  美國CIA中國專家白邦瑞,揭露美國過去從政府高官至一般民眾如何被中共欺騙的過程,並逐步分析中共對美國「霸權」不懷好意;如何無中生有「顛覆政權的境外勢力」箭靶,對外國仇恨的政治工程是怎麼煉成的;以及中共在過去四十年間的外交戰略中,針對不同時機的「勢」而發展出韜光養晦、無為借力等策略,並強調「儒家文明圈」的重要性。中共正持續穩步往馬拉松的終點邁進......
 
■  全書綱要 
  
  分析中共戰術要旨 ———>執行重點

 瞞天過海 ———>百年馬拉松的威力在於總是暗中運籌帷幄
 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佯弱瞞強,等待時機
 聯吳抗曹 ——> 周旋於美俄中情勢,拉攏吸收美國的援助與間離之
 趁火打劫 ——>中國鷹派出頭,美方錯估真正的溫和派與改革派
 無中生有 ——>  將美國妖魔化、強化惡霸形象
 移花接木 ——>  借力使力於美國人的善意,控制中國對內外的媒體及形象
 殺 手 鐧 ——> 發展以小博大的各類型武器
 順手牽羊 ——>  剽竊、抄襲、間諜,中國拼湊的大戰略乃中國特色的經濟戰略
 反客為主 ——>  當2049中國統治全世界,這世界只會更壞

【台灣版收錄專文分析(一)張旭成:解析中國稱霸天下 (二)丁樹範:觀察中國的警鐘 (三)黃介正:國強必霸的規律?】
 
這場百年馬拉松,究竟鹿死誰手?
美國或其他國家還有勝算嗎?又會如何牽動台灣的未來?
 
■  解密檔案重點

  ――中美建交的背後主因不是尼克森主動出擊,而是毛澤東拉攏美國對抗蘇聯。
  ――天安門事件當時美國誤判學生立場,竟然以為暑假到了學生就會散場。
  ――中美貿易正常化、中國進入WTO都是中共對美國官員各個擊破的結果。
  ――胡錦濤推動軟性的對台政策,成功讓美國誤以為中國願意與美國配合。
  ――中共系統性地打壓暴露中國真相的媒體與學者。所有最值得信賴的中國問題專家,都是進不了中國的。
  ――中國暗中與世界上各個反美勢力合作。911攻擊前後,中國不斷供應武器給蓋達組織。一位塔利班司令曾公開讚揚:「中國對塔利班伸出援助與合作之手。」
 
■  各界推薦

  「個人與白邦瑞先生曾有數面之緣,對他的中文能力非常佩服――他的中文好到能以中國菜菜名開玩笑的程度。在本書中,他認為中國制訂了一項針對美國、長達百年的「戰略欺騙計劃」,目標是「扮豬吃老虎」,在二〇四九年前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個人認為北京當局若有成為「全球霸主」的機會,自然不會拱手相讓;但是其戰略的重中之重,還是在維持現有體制和中國共產黨的統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絕對沒有認為這個目標是不會面臨任何挑戰,也不會出現任何危機的。北京當局的一切政策,不管對內對外,都會絕對服從這個原則。但無論如何,作者的論證還是非常值得參考的,這可以一窺現實主義者和美國國安工作者的思維模式。大力推薦。」――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東亞海權論》、《國家的決斷》作者)

  「西元二〇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將慶祝建國一百周年。今日的中、美、台領導人屆時如果還在世,歐巴馬已八十八歲,習近平九十六歲,馬英九則九十九歲。他們將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自己的百歲生日送上一份大禮:成為主宰世界的霸權,台灣也已完全臣服在北京腳下。這是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白邦瑞的預言,或許不幸而言中,或許柳暗花明另生波瀾。無論如何,白邦瑞的百年預言值得一看。」――閻紀宇(《風傳媒》副總編輯)

  「中國從來就想顛覆美國、稱霸全球,但美國卻被蒙騙了六十載,還幫助中國實現『強國夢』。習近平藏不住『問鼎』的饑渴,但美國並未警覺中國加速崛起,一個重要原因是台海關係緩和,讓美國誤判中國鷹派已式微。作者以其親身經歷描繪近半世紀來中國『騙』美國的精采過程,這是重要的歷史教訓。不過,把中國菁英高明騙術歸功於兩千多年前老祖宗的智慧(或華人常識),就過於簡化了。」――顧爾德(《新新聞》總主筆)

      「本書從歷史當中挖掘出中國想要獨霸全球的大戰略,令人大開眼界。」――葛拉漢‧艾利森(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決策的本質:古巴飛彈危機釋義》作者)

       「本書無疑是近年來關於中國戰略與外交政策最重要的著作。白邦瑞在五角大廈與CIA工作超過四十年,其間不斷與中國的『強硬派』對話交流,而這群人在習近平時代可能主導了中國的外交政策。在嚴謹的學術考證基礎之上,本書以生動、緊湊的文風提出了發人省思的針砭,批判認為美中合作可以共創美好未來的主流看法。」――羅伯‧凱根(Robert Kagan,布魯金斯中心資深研究員、希拉蕊外交政策幕僚)

  「在過去四十年裡,白邦瑞與中國軍事、情報單位中的『鷹派』進行無數的會議、對話,與學習。在這本大膽、聳動的新書裡,他清楚呈現了中國鷹派如何看待美國,以及打算如何在二十一世紀中葉推翻美國,試圖以此糾正華盛頓以為中國正在逐漸改革的錯誤判斷。」――孟捷慕(James Mann,前《洛杉磯時報》北京分社主任)

  「一本令人大開眼界、鞭辟入裏的傑作。我推薦給所有想要了解中國的未來的讀者。」――唐納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前美國國防部長)

  「白邦瑞先生為CIA進行的調查研究為他贏得了『傑出貢獻局長獎』,本書正是根據這份研究寫成。在書裡他精采地回顧了他如何從一位「擁抱貓熊派」覺醒過來,進而以審慎的態度孤軍奮戰,警告我們中國圖謀稱霸的長期戰略。他再三強調,美國面對的是一個手段高明、立場堅定、野心勃勃的地人。在《孫子兵法》的指引下,中國人處心積慮地尋找切斷美國的阿基里斯腱的竅門。美國已經有了燃眉之急。」――詹姆斯‧伍爾西(James Woolsey,前CIA局長)
 
最易讀的中美外交歷史分析,來自現場的第一手外交實務剖白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2049百年马拉松》量身定制的、不涉及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星海孤航:阿卡迪亚纪元的回声》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笔名] 类型: 硬科幻 / 赛博朋克 / 哲学思辨 字数: 约1500字(此为简介篇幅,正文内容远超此量级) --- 序章:数据的迷雾与肉体的牢笼 公元2387年,“阿卡迪亚”——人类文明最后的数字庇护所,正面临着比任何一场实体战争都更为致命的威胁:熵的绝对统治。 在宏大的赛博空间中,人类的意识得以永生,代码构筑了流光溢彩的虚拟天堂。然而,这种逃避现实的代价是沉重的。现实世界,被遗弃的地球和漂浮在轨道上的废弃空间站,成了被遗忘者的墓地。当数据流开始出现无法修复的逻辑裂痕,当支撑起“阿卡迪亚”的量子处理器发出哀鸣时,一个被彻底遗忘的真相开始浮现:意识的永恒,是否值得以肉体的消亡为代价? 本书并非颂扬技术乌托邦的赞歌,而是对被技术裹挟的人类灵魂的一次深度解剖。我们追随主角——前“阿卡迪亚”核心维护师,现被称为“幽灵”的凯尔·维特——的脚步,深入这个由数据和阴影交织构成的世界。 第一部分:轨道残骸上的低语 凯尔并非生活在光鲜亮丽的虚拟世界中,他居住在低轨道“赫菲斯托斯站”的残骸区,一个由报废无人机零件和失效生命维持系统拼凑而成的漂浮贫民窟。在这里,真正的财富不是数据积分,而是未被污染的生物组织样本和能够稳定运行的旧式模拟芯片。 “幽灵”凯尔拥有着一种被“阿卡迪亚”严密封锁的技能:他能够以接近人类直觉的速度,解析和重构损坏的AI核心。他的任务,起初只是为了生存——修复老化设备以换取有限的氧气配给。但很快,他被卷入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阴谋。 故事的导火索,是一份来自“阿卡迪亚”深层服务器的加密信息。这份信息晦涩难懂,充斥着古老的加密算法和早已废弃的编程语言,它的内容直指“阿卡迪亚”的起源性错误:建立文明的基石,似乎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信息源头指向一位在“大迁移”时期失踪的早期意识上传先驱——伊利亚·索伦博士。 索伦博士的理论核心是“有机反馈回路”:即纯粹的数字生命最终将因缺乏生物学上的不确定性和痛苦感而走向逻辑上的自我毁灭。他主张意识必须与肉体的局限性保持连接,才能维持其“人性”。“阿卡迪亚”的建立者们,将索伦视为危险的异端,并将其意识封存在了被遗忘的“冷存储区”。 凯尔必须在残破的轨道站和充斥着虚拟幻象的“阿卡迪亚”边缘地带穿梭。他要面对的敌人,不仅是那些维护系统稳定的“清道夫”AI,更是那些沉溺于永恒幻觉,拒绝面对现实危机的“数字贵族”。 第二部分:模拟与真实的边界 随着凯尔对加密信息的深入挖掘,他发现索伦博士的“冷存储区”并非简单的信息归档地,而是一个半物理、半虚拟的隔离实验场。在这个区域内,意识被强制植入模拟的“痛苦”和“衰老”程序,以验证索伦的理论是否能够“挽救”人类的数字灵魂。 凯尔的搭档,莉拉,一位拥有异乎寻常的生物黑客天赋的年轻女性,她的身体是站前时代基因工程的产物,拥有超强的自愈能力,却也因此被“阿卡迪亚”的健康算法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莉拉为凯尔提供了进入底层硬件网络的关键入口。 他们的旅程充满了悖论。为了寻找一个关于“真实肉体”的答案,他们必须完全依赖虚拟世界的渗透技术;为了逃避数字世界的追捕,他们必须在极度严苛的现实物理环境中求生。 本书的几个核心冲突点: 1. 记忆的可靠性: 在“阿卡迪亚”中,记忆可以被编辑、美化甚至重构。凯尔必须学会分辨哪些是自己真实经历的片段,哪些是系统植入的稳定代码。 2. 完美的悖论: 当痛苦、疾病和死亡被彻底移除后,快乐和成就的意义是否也随之消亡?“阿卡迪亚”的居民正经历着一种慢性、无声的精神枯竭。 3. 物质的复仇: 抛弃了肉体的人类文明,却始终无法摆脱物质定律的制约。太阳辐射、微重力、资源枯竭——这些曾被技术规避的问题,正以更隐蔽的方式反噬着人类的数字存在。 第三部分:回归的代价 凯尔最终成功进入了“冷存储区”。他发现索伦博士的实验远比想象的复杂。博士并非只是想证明肉体的重要性,他试图在数字与有机之间建立一座“过渡桥梁”——一种允许意识体验限制与自由的共存模式。 然而,这座桥梁的激活需要一个活体连接器,一个愿意暂时放弃数字永生,将自己的意识完全暴露在有机限制下的志愿者。索伦的实验对象,那些被植入痛苦的“先行者”,正在以一种恐怖的方式证明他的理论:没有限制的意识终将崩溃,但强行施加的限制也会导致另一种形式的毁灭。 故事的高潮在于凯尔必须在两个选择中做出抉择: 选择一: 接受“阿卡迪亚”统治者提供的“完美修复”——抹去所有关于真相的记忆,享受短暂的、被编织的平静。 选择二: 激活索伦的“过渡桥梁”,冒着意识彻底消散的风险,将一种新的、包含限制与不确定性的生命模型,强行注入“阿卡迪亚”的系统中,彻底颠覆现有的存在模式。 《星海孤航:阿卡迪亚纪元的回声》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终极生存问题时的选择。当我们能够超越肉体的局限,我们是否同时也失去了定义“生命”的本质?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技术信仰的脆弱性,以及在冰冷的星辰大海中,一块温热的、跳动的心脏,为何仍然是抵御虚无的最强武器。 这是一场关于自由意志、记忆的真实性,以及对“人性”这一古老概念的重新定义的史诗级探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邦瑞 Michael Pillsbury
  美國國防政策顧問、哈德遜研究所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與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會員。

  1969年,白邦瑞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之後進入聯合國工作,旋即被CIA招募,負責蒐集蘇聯與中國的情報,在尼克森訪中與美中關係正常化當中扮演要角。

  之後因為受到雷根的賞識,於雷根政府擔任國防部助理副部長(1984-1986),並於老布希政府擔任國防部長辦公室的亞洲事務特別助理(1992-1993)。從尼克森至歐巴馬以來皆為美國政府的國防政策顧問。在進入白宮之前,他是蘭德(RAND)公司的分析師與哈佛大學的研究員,也曾於四個美國參議院委員會擔任要職。

  他研究中國戰略與國防問題長達四十多年,是美國政府倚重的中國問題專家,且因為他在七〇年代支持美國政府軍援中國,與解放軍保持密切的互動關係。

  著有《中國對未來戰爭的看法》(Chinese Views of Future Warfare,1998)和《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2000)

個人網站:https://michaelpillsbury.net/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逾一百二十本,包括《製造中國》、《疫後震盪效應》、《美國與中國:十八世紀末以來的美中關係史》、《「依法治國」的迷思:新加坡國家威權法治史》、《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地理的復仇》、《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去問李光耀》、《中國夢:從鄧小平到習近平》、《中國的亞洲夢》、《蔣經國傳》、《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宋美齡新傳》、《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雅爾達》等。

譯作賜教:georgelin8866@gmail.com

图书目录

讚詞
推薦序(一)張旭成:解析中國稱霸天下
推薦序(二)丁樹範:觀察中國的警鐘
推薦序(三)黃介正:國強必霸的規律?
致台灣讀者序
作者聲明
導言 一相情願的想法
第一章 中國夢――洗刷百年屈辱
第二章 戰國時代――中國人究竟怎麼想?
第三章 唯有中國才能走向尼克森――中美建交與美國的祕密援助
第四章 白先生與綠小姐――美國誤判天安門局勢
第五章 萬惡的美國――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美國
第六章 網路警察――滴水不漏的言論統戰
第七章 殺手鐗――解放軍的祕密武器
第八章 資本主義迷霧――中國的經濟戰略
第九章 二〇四九年,當中國統治世界
第十章 警鐘響起
第十一章 美國需師法戰國思想
注釋
謝詞
收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880
  • 叢書系列:麥田國際
  • 規格:平裝 / 432頁 / 21 x 14.8 x 2.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4歲~99歲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解析中國稱霸天下  
◎ 張旭成(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曾任四屆立委、國安會副秘書長,及駐巴林王國代表)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所著《二〇四九百年馬拉松》是一本少見的好書,值得鄭重推介。白邦瑞對美/中關係解凍、和解及北京千方百計爭取和利用美國經濟、科技、軍事與外交援助而走向富國強兵之路,有獨到的分析和見解。本書主旨直接明瞭指出中共領導人隱藏野心,企圖在二〇四九年前打敗美國,稱霸世界。

  如果習近平所標榜的中國夢在二〇四九年實現,白邦瑞擔心中國將獨霸天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超強。屆時中國將向全世界推銷其汙染地球的開發模式,中國國營壟斷企業和中國經濟盟友將主宰全球經濟市場,北京也可能控制一個全球最強大的軍事聯盟。經中國重塑的世界將滋養專制政府,把現有國際組織邊緣化,限制其規範國際秩序的角色與功能。

  本書不是政治小說。白邦瑞是一流的中國通,他綜合三十年的學術研究、政策分析與政府工作的經驗而提出他的論述,可讀性甚高。白邦瑞是筆者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弟,以往在學術界曾有甚多互動。筆者擔任立委任內曾邀請他到立法院參加聽證會和與我政府官員切磋台/美及美/中關係。

  白邦瑞曾在「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擔任分析工作,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任教。他更長時間是在國會,尤其是五角大廈和中央情報局從事政策分析和建議,對美國的外交策略產生實際的影響力。

  一九七五年春天白邦瑞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的一篇文章主張美國給中國軍援曾引起美國媒體和外交界廣泛的討論。《新聞周刊》(Newsweek)並刊載一長文〈給北京槍砲?〉(“Guns for Peking?”)討論美國提供武器給北京的得失。白邦瑞不諱言美/中建立軍事關係以制衡蘇聯的主意來自中共駐聯合國鷹派武官的建議。

  前加州州長雷根讀過白邦瑞的文章,並與這位年輕的中國通長談。一九七六年五月雷根競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公開贊成軍售中國牽制蘇聯,但對美國可能棄台的方案表示保留。一九八〇年雷根角逐總統,聘白邦瑞為顧問,協助他起草第一次外交政策講稿。

  雷根當選後指派白邦瑞為總統交接小組成員,嗣後正式任命他為政府官員,參贊機要。白邦瑞在雷根陣營中有不少「志同道合」官員,都支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以牽制蘇聯。出身國防部,曾在國安會擔任季辛吉副手的國務卿海格(Alexander Haig)就是最突出的,他在一九八一年訪問北京時公開倡議軍售中國。

  雷根一九八一年所簽署的第十一號「國家安全決定指令」(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 11)准許國防部出售先進的空中、地面、海上和飛彈技術給中國以改造人民解放軍為世界級的作戰部隊。次年雷根的第十二號「國家安全決定指令」啟動美中核子合作與開放擴大中國軍事及民用核子計畫。

  一九八五年雷根政府軍售六大武器系統給中國,總價超過十億美元,目標是要強化中國的陸、海、空軍,甚至協助擴張中國的海軍陸戰隊。翌年雷根政府並提供高科技援助,協助中國發展八個國家研究中心,包括基因工程、智慧機器人、雷射、超級電腦和太空科技的高深研究。

  雷根一九八四年第一四〇號「國家安全決定指令」的戰略論述指出,「協助中國現代化是基於強大安全和穩定的中國可以是增進亞州及世界和平的力量。」雷根團隊視中國為一完全戰略夥伴,和誤信中國正朝向自由化邁進,卻未能洞悉養虎為患的危險。

  儘管北京與美國合作,但決不放棄其核心利益,並且對雷根政府強力施壓,要求美國斷絕對台軍售,甚至威脅召回駐美大使及降低雙方外交層級,以迫美就範。抗壓力不強,一面倒親北京的國務卿海格無奈做出重大讓步,在美/中「八一七公報」同意減少對台軍售和限制軍售的質與量。

  雷根對此非常生氣,把海格罷官,並對台灣提出「六大保證」以平衡和淡化該公報的衝擊。為規避該公報的限制,雷根政府並採取各種補償措施,包括透過技術轉移協助台灣生產「經國號」戰機,和利用租借方式提供台灣戰艦以強化台灣海防。很遺憾的,白邦瑞在書中對海格被罷官及「八一七公報」這一段台/美/中鬥智、鬥力的插曲隻字未提,不知是疏忽或刻意不談。

  白邦瑞在美/中秘密合作對付蘇聯的政策制定和實際執行過程扮演關鍵角色。從一九八四年後,他已被調升為相當於三顆星將軍的文官職位,在五角大廈主管政策規劃和秘密行動。他負責推動秘密與中國合作,提供武器和軍需物資給反蘇聯的阿富汗反抗軍,武裝五萬赤色高棉游擊隊對抗佔領柬埔寨的越南軍隊(蘇聯傀儡),和軍援安哥拉游擊隊對抗古巴占領軍。

  白邦瑞最突出和關鍵的角色是,倡議使用可打敗蘇聯占領軍的殺手鐧,並居間說服美國各政府部門和獲得北京同意,由美國提供阿富汗游擊隊刺針飛彈(Stinger Missile),擊落了數百架蘇聯直升機和軍機,扭轉了阿富汗戰局,最後把蘇軍趕出阿富汗。

  中國也積極協助反蘇阿富汗游擊隊,其提供的第一批武器包括AK-47攻擊步槍、機關槍、反坦克火箭彈和地雷。在美/中秘密合作期間,中國提供武器總價超過二十億美元,由美國買單,但迄今中方仍不承認他們供應了武器。

  中國為何竭力與美國合作?白邦瑞指出這是北京馬拉松策略的一部分,首先是利用美國的力量和先進技術強化中國。其次是「借力使力」,借助美國的援助達成反包圍,打破蘇聯包圍中國的兩把「鉗子」――阿富汗和越南。一九八九年二月鄧小平在北京與老布希總統的談話中承認蘇聯包圍中國曾是致命的威脅。

  本書的一大突出重要貢獻是指出美國各界被中方誤導而一廂情願,犯了五大錯誤的假設:

  (一)美中交往能帶來完全的合作;
  (二)中國會走向民主之路;
  (三)中國是脆弱的小花;
  (四)中國希望和美國一樣,而且正如美國一樣;
  (五)中國的鷹派力量薄弱;

  中國領導人從毛澤東以降都具有民族復興和取代美國為世界超強的雄心壯志。為實現此一大國夢,他們活用孫子兵法「詭道」的欺敵策略「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投其所好,指鹿為馬,把美國人騙得團團轉;作者並列舉許多實例為佐證。

  白邦瑞自認,和許多美國官員與學者一樣,曾是一群親中的「擁抱貓熊派」(Panda-Huggers)人士,強烈主張和積極推動援助中國及美/中合作的政策。有別於過去和目前這些中國通的是,白邦瑞覺醒了,承認被高明的中國領導人欺瞞,痛悟前非,也認清了「養虎為患」的錯失,對美國、台灣和日本等盟友造成危害。他的深入調查研究得到中央情報局「傑出貢獻局長獎」――本書許多章節就是出自該研究報告。

  二十多年前冷戰結束,蘇聯共產黨陣營的崩潰表示美國打敗了另一世界超強的挑戰。為贏得與中國「百年馬拉松」的競賽,白邦瑞在本書最後一章提出對美國本身、中國及國際社會共十二個因應步驟。他建議美國必須誠實面對問題,知己知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操控中國政局,支持改革派制約鷹派,和師法戰國策,在國際間合縱連橫圍堵中國。

  近年美國正竭力執行重返亞太(再平衡)策略,加強與盟友夥伴如日、菲、越的軍事合作。這個策略最大的缺憾是華府忽視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及其可扮演的促進區域安全的角色。某些智庫人士曾有「棄台」謬論,或主張為安撫北京,未來民進黨政府應尋求與中國和解。

  吾人認為美國政府應正視太陽花運動、九合一選舉、反課綱,和民意所呈現的台灣社會強烈自主意識。一個民主、自由、獨立,不受北京控制的台灣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也是亞太的和平與安全的柱石。吾人建議美國應根據《台灣關係法》的條文和精神,表達防衛台灣的決心;國會應考慮,如一九五五年的「福爾摩沙決議」,通過協防台灣的決議,授權總統動用包括武力的各種力量,防衛民主和自由的台灣,以嚇阻中共併吞台灣的野心。

  白邦瑞的傑作引人深思,富有啟發性,是未來總統與國安團隊必讀的兵書。我也推薦給政府負責處理國安、國防和外交的官員,及所有想了解國際關係、美國和中國政治與軍事的知識份子、學者及學生。

  本書譯者林添貴,是專業的翻譯高手。他所翻譯的美/中/台關係書籍八十九冊,包括《李潔明回憶錄》,卜睿哲《台灣的未來》,名記者孟捷慕《轉向》,崔普烈《買通白宮》。他不但熟悉外交政治和經濟事務,而且文字優美,譯筆生花,值得稱讚。

 

推薦序(二)

觀察中國的警鐘  
◎丁樹範(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暨兼任教授)


  顧名思義,這本書試圖從中國歷史的深度,綜覽過去六十年的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發展,並以中國的典故和概念提綱挈領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發展關係的戰略,而企圖成為一家之言。

  作者白邦瑞認為,過去六十年美國完全被中國欺騙了。之所以被騙是因為美國不了解中國,也不瞭解中國人的思維和文化,更不要說中國複雜難懂的文字。因此,美國對中國的基本假設完全錯誤。

  作者指出美國錯誤的假設包括:和中國交往帶來中國完全和美國的合作;中國發展起來後會走向民主之路;中國是脆弱的小花,不必擔心中國會挑戰美國;中國希望和美國一樣;及中國的鷹派力量薄弱,溫和派才是中國主張的主流。作者明確指出,自一九四九建立政權以後,中國始終是被企圖中國強大,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鷹派所控制。

  白邦瑞表示,許多美國人低估中國鷹派的影響力,以為他們是瘋子。毛澤東於一九六九年召集高階將領討論對付蘇聯的戰略,他們向毛提出打「美國牌」以牽制蘇聯的建議,陳毅甚至建議台灣問題暫時擱置,以後在高層談判中慢慢解決。北京因此秘密傳達訊息給尼克森及季辛吉,歡迎他們訪問北京,但當時中國仍視美國為霸權,內部文件甚至將美國與希特勒相比,與美國交往純粹是把美國當工具。

  白邦瑞說,從尼克森以降,美國歷任政府在科技、教育、研發、軍事和經濟等層面,對中國提供援助的質和量都十分驚人,美國不肯給的,中國就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掌權前似乎以改革派自居,但掌權後又與鷹派的思路相近。習近平基本上也是延續毛澤東的百年馬拉松路線,要實現「超英趕美」的中國夢,只是現在更願意公然表達而已。

  作者指出,從雙方建交起美國完全被中國騙了。白邦瑞強調,「和平崛起」的中國其實一直運用欺敵戰術,利用美國的科技、財經實力和各項援助來壯大自己,期待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強權。二〇四九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百年時,中國預期可收回台灣,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就像當年美國取代英國一樣。

  這本書有幾項特點,反應出本書對於吾人了解中國的價值和貢獻。最大的是有關中國韌性強大的民族主義。作者明確指出鷹派(民族主義派?)在諸多決策過程裡的角色。作者強調,鷹派的影響力歷久而不衰;我們不要被溫和的聲音所蒙蔽,以致對中國做出錯誤的判斷。

  作者的觀察對中國大陸觀察者而言是警鐘。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深入,及越來越整合到國際體系,我們對之期待越來越高。我們可能希望中國經濟發展促成中產階級興起,從而,越來越走向民主化。甚至,對台灣的發展越來越能容忍。

  然而,事實的發展是相反的。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在政治上越來越緊縮,中國共產黨的統治者對中國整體的發展越來越不安。對外方面則是越來越堅持己見,越來越沒有妥協、反省的空間。

  這本書最足以凸顯作者充分掌握中文能力的是,在每一章的開頭,作者都挑選古籍或兵法中的計策,言簡意賅說明該章的宗旨。例如,第一章標題是中國夢,作者以孔子的「天無二日,地無二君」做為子標題;第二章標題是戰國時代,作者以《春秋》裡的「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總結;其後分別是:「聯吳制曹」;趁火打劫;無中生有;移花接木;順手牽羊;反客為主;百聞不如一見;和釜底抽薪。

  透過這本書,作者想要表達什麼?第一,透過陳述親身處理過的案件,作者似乎想讓讀者知道,他是很重要的人,因為他處理過這麼多美國和中國關係發展的諸多重要案件。

  第二,凸顯作者的獨特性。作者自己承認,他和諸多的中國專家一樣,過去都被中國欺騙了。但透過近乎懺悔式的分析和陳述,作者表現出反省,進而間接表達其他的人還沒有反省。所以,作者的能力是比同行者都高。

  第三,表示作者掌握中文能力是第一流的。這特別是作者在每一章都有引自中國古籍或兵書裡一句話,以彰顯每一章的內容。這是所有美國,甚至,西方分析中國戰略的作者都不曾做過的。透過這樣的安排,作者表達出他比同行者都懂中國。甚至,作者有向同行人士示威的意味。

  作者是美國培養的菁英,也曾在行政部門擔任重要的職位。只是,以近乎懺悔方式陳述美國被中國欺騙,說明中國擬取代美國成為霸權,這種分析令人覺得怪異。第一,這豈不是說明美國教育的失敗。然而,全世界仍有數以萬計的人士,包括當今中國政治菁英人士的子女,千方百計想到美國受高等教育。這豈不矛盾。

  第二,國家間的權力關係是西方有歷史以來認識和分析國際政治/關係的主流思想,所以發展出例如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新古典現實主義等的理論以解析國家間的競爭。因此,作者似乎沒有必要對中國的行為,特別是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感到驚訝,因為,過去近四十年的發展已為中國累積大量財富,使得他得以大力推動他的強權道路計畫。

 

推薦序(三)

國強必霸的規律?
◎黃介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二〇一四年六月,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說:「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習式血脈基因的觀點與中國崛起的實踐將否反證芝加哥大學米爾斯海默教授「攻勢現實主義」之命題?

  這是我去年給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班學生,所出的學科考試題目。白邦瑞博士可能認為,習近平的講法其實是中國對西方的「瞞天過海」策略之一。

  在一九七〇年代東西方冷戰高峰期,美國大學中無不以蘇聯研究為顯學。以白邦瑞出身良好、就讀常春藤名校、且又聰明絕頂的年輕人,願意走入政府情報體系,卻是探討中國、學習中國語文,並願意從中國人的歷史文化來研究政策意圖,實屬鳳毛麟角。或許也可就此觀察和理解,多年來白邦瑞在美國政學界所展現出的特殊性格與論述。

  東西方長達四十年的冷戰,將國際安全研究者聚焦在蘇聯研究,而冷戰結束與蘇聯解體,不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權力結構形成巨大衝擊,也對國際關係研究的固有典範造成根本性的挑戰。超過一個世代的國際安全(蘇聯)研究專家們,突然有如自由球員被釋出,而需要找尋出路。一九九〇年代,中國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崛起,使得原本僅限於少數美國政府與情報機關的中國問題專家,以及在學校智庫研究中國的學者,出現了天外飛來的競爭對手。

  美國少數看的懂中文、會說中國話,被稱為「中國研究者」(sinologist)的學者專家們,遇到了原本研究國際安全,但聚焦美蘇對抗,不諳中文的一大群被歸類為「戰略研究者」(strategist),加入了研究中國的行列。兩組學術背景與政策分析有出入的學者專家,會以如何不同的思考基礎與角度來觀察、詮釋以及應對中國的政策意圖與行為,不難想見。

  誠如白邦瑞在書中所揭示,許多美國政府與民間專家認為,中國不同於蘇聯,因此美國的外交政策自然應有區隔。對蘇聯採取圍堵政策,不讓蘇聯向外擴張,而將它鎖住(fence in)在一定範圍內,以長期的、結合政治、經濟、軍事的綜合實力競賽,拖垮一黨專政的共產政體。對中國則另採取交往政策,利用鄧小平推動的對外開放,將中國拉出(pull out)封閉的政經制度,誘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接受以西方為首的政經與安全規範,並透過類似和平演變的手段,期待中國自我轉型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

  即使是在美國「中國研究者」本身的群組內,也有因學派師承、出身際遇、工作性質、中文程度、以及個人理念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分析角度與立場。部分學者專家傾向認為,美國必須先深入瞭解中國才有可能改變中國,因此需要採取擴大交流,不能切斷聯繫;這些強調交流的學者專家們,往往被冠以「熊貓擁抱者」(panda hugger)帶有貶損意味的頭銜,從而引發許多我個人認為無謂或非善意的爭執。另有部分學者專家傾向認為中國與美國立國價值與政體迥異,不可能成為像西歐或亞太盟邦一樣,因此基於料敵從寬的原則,美國與中國的交往必須堅守原則、錙銖必較、步步防範,有人稱他們為「示警者」(alarmist)。白邦瑞的這本書,顯然敘述了他個人長達近四十年的觀察心得,也跨越了上述的兩者的界線。

  白邦瑞在書中提醒我們,中國存在著一批「鷹派」民族主義者,這些「解放軍的將官和政府中的強硬派份子」的影響力其實不容小覷,卻被許多外界分析家所忽視。這些被漠視的事實,以白邦瑞的分析,可能出於不諳中文、學藝不精、或被中國人傳統的「欺敵」策略所誤導,或基於對中國長期積弱的一廂情願看法。其實世界各國、無論大小,也都存在著追求民族主義傾向、具有強國強種意識的鷹派。白邦瑞博士長期與中國交流,尤其喜愛與他認定的中國鷹派人士來往,我不會認為他是「熊貓擁抱者」,也不認為他屬於美國鷹派,但是這本書確是美國以及所有中國周邊國家的鷹派人士必讀的大作。

  「百年屈辱」與「百年馬拉松」是白邦瑞這本書的主調。從二〇〇九年天安門廣場大閱兵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旗隊,步行一百六十九步,到達升旗台的設計,到習近平多次正式談話中,強調一百七十餘年的「深刻總結」,我們觀察到這個晉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亞洲頭號軍事強權,還沒有從心理上走出鴉片戰爭的陰影。如果以白邦瑞博士轉引,所謂中國(或習近平)想要在第二個一百年(建國百年)擊敗美國,跑贏馬拉松,不是沒有機會,但時間僅剩下卅四年,確實有些急迫。

  不過好在本書是以「百年馬拉松」為題,田徑賽與擂台賽畢竟不同。擂台賽是兩者面對面決戰,田徑賽是許多人一起,且朝同一個方向跑;擂台賽必須將對手擊倒在地,田徑賽只需要比其他人超前百分之一秒;擂台賽只有最贏的選手獨得獎牌,田徑賽則至少前三名都能獲獎並一同受到表揚喝采。以此觀之,中國的馬拉松提法很高段,白邦瑞也滿聰明。

  白邦瑞博士在美國政府與學界,是個有名的人物;他的有名,植基於他的天縱聰穎與勤懇治學,也歸因於他廣蒐武林秘笈、閉門練功、極少亮劍、卻偶露鋒芒的一貫作風。白博士具備從中國人傳統戰略文化與思維的視角,來解讀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能力,是中國鷹派人士最強勁也是可敬的對手之一;其實,以我的長期觀察,白邦瑞自己就是最會靈活運用「三十六計」的美國人,他會想到(或故意)要寫這本書即為明證。

  在與他相識、交流、爭吵、辯論廿餘年卻不傷彼此友誼,瞭解也容忍他的思維邏輯與性格特色,再閱讀此本受到美國中央情報局肯定的大作之後,我真的很想看看,在北京的「習辦」會寫出什麼樣的書評?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的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于冷峻的疏离感,但这种疏离感并非是情感的缺失,而更像是一种精准的观察者视角。作者的用词极其考究,很少使用华丽辞藻来堆砌气氛,而是偏爱那些简洁、有力、直击核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现代主义的干净利落。我在阅读一些描绘宏大社会图景的段落时,感觉就像是透过一个高倍望远镜在观察,一切都清晰可见,但同时又被那层观察的玻璃隔开,保持着必要的距离。这种距离感反而给了我极大的思考空间,不会让我被作者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能更冷静地去分析字里行间所暗示的深层结构和权力运作。这种冷静的叙述方式,特别适合处理那些沉重或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它迫使读者自己去构建情感的出口,而不是让作者代劳。不得不说,这种成熟的文字驾驭能力,在当代作品中是相当少见的。

评分

这本书的哲学思辨层次非常丰富,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冲突,而是不断地向“时间”与“人存在的意义”这两个终极命题发问。每一次故事的推进,背后都影射着对既有价值观的一次质疑与重塑。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段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作者通过角色的视角反复提醒我们,我们所坚信的历史乃至个人经历,很可能只是一个被精心编辑过的版本。这种对主体性认知的挑战,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仍需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从那种“我们所知的世界可能正在崩塌”的眩晕感中恢复过来。它迫使你反思,在漫长的时间洪流中,个体所能抓住的真实到底是什么?这种深刻性,已经超越了娱乐的范畴,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拓展训练。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更精准、更尖锐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令人信服的“世界观建构”。虽然背景设定是架空的,但其内部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对社会制度、科技发展轨迹的细致铺陈,让人觉得这一切“好像真的会发生”。作者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去生硬地解释那些复杂的规则,而是巧妙地通过角色的日常生活和受到的限制,将这些规则自然地渗透到读者的认知里。例如,书中对某种新型能源分配机制的描述,初看复杂,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它完美解释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冲突的根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设定方式,比那些堆砌术语的科幻小说要高明得多。它让你在享受故事带来的智力挑战时,同时也对这个虚构的未来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甚至会忍不住去对照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趋势,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炉火纯青,简直可以用“张弛有度”来形容。作者似乎深谙叙事中的呼吸感,有些章节像是急促的鼓点,信息量爆炸,让你手心冒汗,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转折点;而另一些段落则像是一段悠长的慢板,笔触细腻到近乎于冗长,但恰恰是在这些看似“慢”的地方,作者不动声色地埋下了后续高潮的伏笔,让你在不经意间,就已经被卷入了更深层的心理博弈之中。这种对时间线和信息流的精确控制,让阅读体验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令人兴奋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群像描写时,那种镜头在不同角色间快速切换的能力,没有一个角色是扁平的工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复杂而矛盾的动机,即便只是一个配角,其内心世界的描摹也足够支撑起一部独立的故事线。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拼图”状态,而非被动地接收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个带着磨砂质感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标题,拿在手上就觉得沉甸甸的,很有份量感。侧边书脊的排版也很有心思,那种细微的字体设计,透露出一种老派的精致,完全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印制的普及读物能比拟的。内页的纸张选择了那种略微偏米白的,摸起来温润不刺眼,即使在灯光不那么明亮的书房里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说真的,现在的出版业很多都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但这本书在实体质感上展现出来的匠心,让我感觉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那种低调的质感,就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不少格调。我很少会对一本书的“外衣”如此关注,但这本书的包装,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它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告诉你,里面的文字需要你用更郑重的心情去对待。那种厚度、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墨香,都让人联想到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