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麵贏戰臺灣新國病

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麵贏戰臺灣新國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晉興
圖書標籤:
  • 肺癌
  • 癌癥預防
  • 癌癥治療
  • 臺灣
  • 健康
  • 醫療
  • 腫瘤
  • 肺部疾病
  • 新國病
  • 照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亞洲肺癌手術權威陳晉興醫師肺癌保健全書|
從預防到治療,全麵贏戰臺灣新國病
 
肺癌在臺灣每年奪走的性命已突破萬名,保肺防癌刻不容緩
建立「護肺」知識,別讓肺癌找上你!
  
  ▌臺灣領先全球,正式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後,第一本肺癌保健專書!
  ▌肺癌權威陳晉興醫師以執刀手術近15,000臺的經驗告訴你,正確預防、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遠離肺癌威脅,我們做得到!
 
  肺癌雖可怕,但隻要勇敢麵對、配閤醫師治療,確實是有可能迴歸正常生活,不留遺憾。 
  做為一個外科醫師,我在自己的專業上持續努力,以重視每一個生命和傢庭的心情,希望治癒每一個肺癌患者。
  透過這本充滿深度和溫度的書,傳達我對所有讀者的關懷:定期篩檢,遠離肺癌!
  ――陳晉興
 
  肺癌是目前全球癌癥死因第一位。而在臺灣,肺癌更是自2004年起,持續高居國人癌癥死因首位;依據最新公布的2021年數據統計顯示,年度肺癌死亡人數再創新高,已突破萬人大關。更令人心驚的是,肺癌同時也是「晚期發現率」及「醫療支齣」皆為最高的癌癥,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因而被稱為「臺灣新國病」。
 
  麵對如此「要命」的疾病,難道我們隻能害怕、束手無策嗎?當然絕非如此。
 
  本書由亞洲肺癌手術權威陳晉興醫師、專業醫藥記者梁惠雯共同撰著,解答診間最常遇見的肺癌迷思,介紹最新的肺癌療法與用藥知識;分享十位肺癌病友親身抗癌的溫暖呼籲與珍貴啟示;並傳達最核心且全麵的肺癌預防保健知識。希望能幫助國人知癌防癌,超前部署,全麵贏戰臺灣新國病。
 
  ■關於肺癌,不可不知道的事
 
  ●肺癌已連續十多年居於國人癌癥死因之首,且晚期發現率及醫療支齣皆為最高,成為臺灣新國病。
 
  ●肺癌不會傳染,卻會遺傳;尤其臺灣女性具有的某些基因,特別容易導緻細胞突變;有肺癌傢族史者,定要提高警覺。
 
  ●臺灣肺腺癌病患有一半的人完全沒有危險因子,如不菸、不酒、煮菜無油煙、沒有傢族病史等,卻初次就醫診斷時已是第四期。
 
  ●肺癌可說是沉默的殺手,因肺臟沒有痛覺神經,若等有癥狀纔就醫,多是腫瘤大到壓迫氣管,或轉移其他部位,很可能已是晚期,治癒率與存活率皆降低很多。
 
  ●目前唯一證實安全有效的肺癌篩檢,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一般健檢常做的胸部X光,看到病竈時多已是晚期,錯過最佳救命時機。
 
  ●肺癌病變過程很漫長,不是老年人纔易得肺癌,而是年輕人的病竈需要篩檢纔會發現。
 
  ■抵禦新國病,我們有辦法
 
  ●本書收錄十位肺癌病友分享的抗癌實錄,是極具生命力又溫暖的臨床見證。
 
  ●陳醫師常說,濾網上有多髒,就代錶我們吸進的空氣有多髒,抽油煙機和空氣清淨機這兩機很重要!
 
  ●天然營養素與植化素,均衡攝取,就最佳防癌幫手;葉酸缺乏易導緻細胞病變,高脂肪飲食與食品添加劑,更危害健康的敵人。不必迷思保健品,養肺防癌,天然的飲食最好!
 
  ●定期做LDCT肺癌篩檢,符閤公費補助資格者更要立即去做,及早發現病竈,根治的機率極高!
 
  ●不需隱瞞自己得肺癌,相揪LDCT檢查,幾句溫馨提醒,就可能挽救自己與親友的健康,何樂而不為?
 
  ■肺癌病友的珍貴啟示
 
  ●五十五歲女性,做LDCT發現惡性可能性高的「毛玻璃樣態肺結節」,住院期間傢人陪伴,也心生警惕做檢查,前後包括手足四人及父親等都找到病變,一傢人的肺癌原來與遺傳基因有關。
  
  ●工作與生活都經常待在室內的六十歲白領女性,近退休之際因公司為資深員工安排LDCT檢查而發現肺部結節;以為少齣門不會受空汙影響,手術後省思生活習慣,留意口罩、抽油煙機與空氣清淨機都正確使用。
  
  ●從事航空業機械技師數十年,直到退休纔發現不僅自己肺部有腫瘤,同事有許多人也因肺癌病逝;慶幸自己早期發現而得到治癒機會,退休後不僅擔任誌工宣導肺癌防治,也籲請航空公司在健檢項目增加LDCT。
 
  ●抽菸抽瞭三十多年,一直對於菸害放在心上,也關心肺癌相關議題,卻未改生活模式;一直到接受LDCT檢查照到早期病變纔醒悟,手術後,已經不碰菸酒、減少外食,並擔任誌工宣導肺癌預防與早期篩檢。
 
  ●不菸、不酒、不熬夜,熱愛運動的男性,在小病的機緣下,意外檢查到肺部腫瘤,且已轉移骨頭與腦部,病況一度危及生命;治療過程相當配閤醫師的安排,生活也很自律,經標靶藥物及手術治療後,已能繼續最愛的單車運動,甚至成功「騎單車上武嶺」。
 
醫學權威齊聲推薦
 
  (依來稿順序排列)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筆,詳細說明肺癌的緻癌成因、風險預測因子、篩檢方法、影像與分子診斷、精準治療、最新科技新知、以及生活保健準則,並且以專業書籍或醫學文獻做為參考資料,旁徵博引、實證可靠。最令人感動的,還包含瞭十位癌友珍貴的經驗分享,讓這本肺癌專書不但有深度,也有溫度。――陳建仁(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臺發起人)
 
  醫學的進步,已使肺癌擺脫「不治之癥」的行列,完全治癒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欣見陳晉興教授和梁惠雯小姐共同撰寫瞭這本專業書籍,讓民眾知道肺癌不是不能治療,隻要能夠早期診斷,一定能治癒!我們大傢要一起努力,共同交齣戰勝肺癌的漂亮成績單!――楊泮池(中研院院士、臺灣大學講座教授)
 
  陳晉興醫師在忙碌的看診、手術、教學、研究之餘,仍願意花費心力來推動衛教知識,齣版這本最具權威知識的書,讓民眾能夠獲得遠離肺癌的正確解方,我非常感佩,也是全民的一大福音。
  健康不是隻有醫療,真正要獲得健康,自主的健康意識與行為改變纔是關鍵!――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灣消化係醫學會理事長)
 
  陳晉興醫師視病猶親,努力完成病人的心願,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病人身上。同時他也在外科專業領域投注非常多心血,是世界級的專傢,有如此優秀的好醫師是値得國人驕傲的一件事!
  恭喜陳晉興醫師與資深醫藥記者梁惠雯小姐共同齣版這本專業好書,期盼終有一日,肺癌不再是威脅。――楊誌新(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教育部國傢講座暨臺灣大學教授)
癌癥的預防、篩檢與新療法:從分子機轉到臨床實踐 本書概述: 本書旨在提供讀者一套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癌癥知識體係,涵蓋從癌癥的基礎生物學、危險因子探討,到當代最前沿的預防策略、精準診斷技術,以及多模態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我們聚焦於癌癥的複雜性與異質性,強調早期偵測的關鍵性,並詳細闡述近年來在免疫療法、標靶治療及基因組學指導下的治療轉變。全書結構嚴謹,內容務求詳實,旨在成為醫學專業人士、研究人員,乃至關心自身健康的民眾,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指南。 第一部:癌癥生物學與病理生理學基礎 本部分著重於癌癥發生的分子機製與演化歷程。 第一章:細胞失控的根源:緻癌基因與腫瘤抑製基因 深入探討細胞週期調控的複雜網絡。我們將闡述關鍵的信號傳導通路(如RAS/MAPK、PI3K/AKT/mTOR通路)在癌細胞增殖、抗凋亡和血管新生中的核心作用。詳細剖析抑癌基因(如TP53、RB基因)的失活機製,以及它們如何破壞基因體穩定性,導緻細胞不可逆轉地轉嚮惡性轉化。本章同時涵蓋錶觀遺傳學修飾,如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在啟動或沉默關鍵基因錶達中的作用,解釋癌癥的異質性與治療抗性的分子基礎。 第二章:腫瘤微環境的構築與功能 癌癥的發展並非單一細胞的孤立事件,而是與其周圍的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相互作用的結果。本章詳述TME的關鍵組成部分:癌細胞相關的纖維母細胞(CAFs)、免疫細胞群(包括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reg、TAMs等)、以及細胞外基質(ECM)。重點討論CAFs如何分泌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重塑ECM,促進癌細胞遷移和侵襲。同時,分析免疫細胞在TME中形成的「免疫抑製性屏障」,這是當代免疫治療麵臨的主要挑戰。 第三章:癌癥的轉移與進程 轉移是決定癌癥患者預後的最主要因素。本章詳細描繪上皮-間質轉化(EMT)的分子程序,解釋癌細胞如何獲得遷移和侵襲能力,穿透基底膜,進入血液或淋巴係統。探討遠端器官的「種植」過程,包括癌細胞在不同器官微環境中的適應性、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在供應腫瘤生長和轉移中的關鍵角色,以及血液循環腫瘤細胞(CTCs)的生物學特徵與臨床監測價值。 第二部:風險評估、預防與早期篩檢 本部分著重於如何介入癌癥發生的早期階段,從宏觀的公共衛生到微觀的個體風險管理。 第四章:環境與生活方式的緻癌風險 全麵審視已確立的緻癌因子。除瞭傳統的菸草、酒精和職業暴露外,本書深入探討加工食品、紅肉攝入與腸道菌群失衡的關聯性。特別著墨於慢性炎癥與癌癥的交叉點,如慢性感染(如HBV/HCV、HPV、幽門螺桿菌)如何通過持續的細胞損傷和修復機製誘發惡性轉變。討論預防醫學的實踐,包括飲食乾預的最新證據鏈。 第五章:遺傳易感性與風險分層 分析遺傳突變在癌癥發生中的貢獻。詳細介紹高遺傳風險的綜閤徵(如Lynch綜閤徵、Li-Fraumeni綜閤徵),以及如何利用基因檢測(如BRCA1/2)指導高風險人群的預防性乾預措施。探討多基因風險評分(PRS)的發展,試圖整閤多個低風險位點,以更精確地預測個體患癌風險。 第六章:現代癌癥篩檢策略與生物標誌物 本章聚焦於早期診斷的技術進展。詳盡比較現有標準篩查工具(如大腸鏡、乳房攝影、低劑量CT)的敏感性、特異性與成本效益。重點介紹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技術的突破,包括循環腫瘤DNA(ctDNA)、循環腫瘤細胞(CTCs)和外泌體(Exosomes)在早期偵測、殘餘病竈監測和治療反應評估中的潛在應用,強調其在無創監測中的轉型性角色。 第三部:精準診斷與多模態治療策略 此部分涵蓋當前臨床治療的主流方法,並探討如何基於分子特徵製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第七章:基因組學引導下的癌癥治療 深入闡述下一代定序(NGS)在癌癥診斷流程中的整閤。詳細說明如何識別關鍵的驅動基因突變(如EGFR、ALK、KRAS等)及其在治療決策中的指導作用。討論腫瘤突變負荷(TMB)和錯配修復缺陷(dMMR)等生物標誌物如何預測對特定藥物的反應,從而推動「標靶治療」的精準化。 第八章:免疫治療的機製與臨床轉化 免疫療法是過去十年癌癥治療領域最大的進展。本章詳細解析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如PD-1/PD-L1、CTLA-4抑製劑)的作用機製,以及如何剋服原發性或獲得性免疫抵抗。同時,深入探討細胞治療(如CAR-T)在實體瘤和血液腫瘤中的應用現況與挑戰,包括細胞因子釋放綜閤徵(CRS)和神經毒性(ICANS)的管理。 第九章:輔助治療與局部控製的進階 全麵迴顧傳統治療方式的最新進展。討論手術技術的微創化與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普及。闡述放射治療的革新,包括強度調控放療(IMRT)、容積鏇轉調強放療(VMAT)以及質子/重粒子治療在保護正常組織方麵的優勢。探討不同治療模態間的最佳聯閤與序貫策略,以期最大化局部控製率並最小化長期副作用。 第十章:支持性照護與康復醫學 癌癥治療不僅是消滅腫瘤,更關乎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本章強調多學科團隊在疼痛管理、營養支持、心理社會支持、疲勞與呼吸睏難管理中的協同作用。介紹康復醫學在改善癌癥倖存者長期功能和生活質量方麵的角色,指導如何應對治療後的慢性副作用。 結語:展望未來——AI、大數據與個性化醫療 總結當前癌癥研究的前沿方嚮,包括人工智能(AI)在影像診斷、藥物發現和預後預測中的整閤應用。展望閤成生物學、奈米醫學在藥物遞送係統中的潛力,以及未來癌癥疫苗的研發方嚮,描繪一個真正實現「個性化、預測性、預防性和參與性」(P4 Medicine)的癌癥管理藍圖。 ---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整閤: 結閤分子生物學、流行病學、臨床腫瘤學和生物資訊學的前沿知識。 2. 著重臨床轉化: 確保每一基礎科學的討論都能對應到實際的診斷或治療決策。 3. 內容詳實且具深度: 涵蓋最新批準的治療藥物和臨床試驗趨勢,適閤專業讀者深入探討。 4. 強調預防實踐: 提供可操作的生活方式乾預建議和高風險人群的管理方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晉興
 
  學經歷 | 
  臺大醫學係醫學士
  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癥中心研究員
  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現任 |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
  臺灣大學醫學係外科教授
  臺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獎項 |
  臺灣大學教學傑齣獎
  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齣教授獎
  臺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
 
  行醫三十年來,執刀手術已近一萬五韆臺,成功帶領團隊完成全球第一例「肺癌免插管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已是全世界觀摩的經典術式。
 
  陳醫師期待能用自己的專業及雙手,治癒每一位肺癌病患,深知「每次手術背後都是病患及傢庭生命的託付」,因此總是嚴肅認真的執刀。看過有許多病患確診肺癌已是晚期,終其一生接受永無休止的治療,且拖纍傢庭,因此積極研究肺癌成因、分析預防方式,並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期待大傢「定期篩檢,遠離肺癌」!
 
  有感於充實疾病知識是疾病防治第一步,行醫之餘也持續提筆,緻力讓專業醫學知識普及化,著作有《肺與肺病:英雄為何氣短?》、《醫學新紀元:贏戰肺癌》、《吃齣肺活力:肺癌健康美麗指南》、《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肺癌用藥你該知道的事》等。
 
梁惠雯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係畢,為資深媒體人,橫跨影音及平麵,長期關注醫藥健康議題。曾任新聞主播、記者、節目主持人、醫藥相關企業及基金會公關,並與《常春月刊》、《健康2.0》等健康雜誌有多年閤作經驗,擅長醫療專題採訪及撰稿。
 
  二○一七年齣版《終生瘦用211全平衡瘦身法》,多次名列博客來年度暢銷書。由於熟悉輿論溝通焦點,經常受邀擔任各大健康節目來賓,亦主持逾三十場醫學類記者會、講座等。
 
  十多年來,擔任醫界與閱聽眾之間的橋梁角色,深知醫學知識必須「化難為簡」,纔能讓一般民眾得以吸收及瞭解,進而真正促進行動、改善健康。當肺癌成為新國病的當下,與陳晉興醫師共同完成此書,期盼能讓民眾獲得正確、清楚的觀念。

圖書目錄

▌推薦序(依來稿順序)
肺癌翻轉有方,勿忽略早期篩檢.陳建仁(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臺發起人)
肺癌已非不治之癥,隻要能早期發現!.楊泮池(中研院院士、臺灣大學講座教授)
早期篩檢與進步醫療,對抗肺癌有曙光.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灣消化係醫學會理事長)
醫學持續突破,請保持信心與希望.楊誌新(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教育部國傢講座暨臺灣大學教授)
 
▌作者序
我在努力,請你也別輕易放棄.陳晉興
知癌防癌,讓知識點亮希望.梁惠雯
 
▌前言
從預防開始,全麵贏戰肺癌
 
第I章 關於肺癌,你有這些疑問嗎? 
Q1時常咳嗽,是感冒、過敏、氣喘還是肺病?
Q2咳血,是肺癌的癥狀嗎?
Q3學校老師常吸到粉筆灰,是肺癌高危險群嗎?
Q4做傢事常吸到灰塵,會成為肺癌高危險群嗎?
Q5抽電子菸會不會得肺癌?
Q6年輕人的肺通常很強健,中老年人較易得肺癌?
Q7我的傢人有肺癌,我會不會是下一個?
Q8肺癌與性別有關係嗎?
Q9肺癌與種族、文化或生活型態有關係嗎?
Q10得過肺癌的人,會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嗎?
Q11為什麼早期肺癌不容易發現?
Q12定期做胸部X光檢查,可以早期發現肺癌嗎?
Q13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篩檢方式為何?
Q14肺癌與基因突變相關,需要提前做基因檢測嗎?
Q15肺癌有疫苗嗎?
Q16「肺炎」、「肺癌」和「肺腺癌」有何因果關係?
Q17檢查發現「肺結節」該怎麼辦?
Q18肺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哪些器官?
Q19肺癌一定要開刀嗎?
Q20肺癌是「絕癥」嗎?
 
第II章 疾病不遠,肺癌真實案例 
case1貴人提醒,改變我的人生下半場 
case2我們「一傢」竟都成瞭國中同學的病人
case3宅在室內少齣門,肺癌從何找上門?
case4退休前健檢發現雙肺病竈,認真麵對活得更健康
case5確診當天纔戒菸,三十年老菸槍終醒悟
case6以為隻是高山癥,初診腫瘤已十公分
case7二寶媽末期肺癌腦轉移,力搏死神不放棄
case8熱愛運動癌仍上身,帶著標靶藥物遊世界
case9勇於治療成功拆彈,術後騎單車上武嶺
case10夫妻齊心抗癌,見證5%存活奇蹟
 
第III章 肺癌預防,從日常做起
■哪些生活習慣最傷肺?
抽菸、焚香、騎車不戴口罩,或是空汙中慢跑,我們每天最重要的就是呼吸,不經意的生活習慣,無形中傷害最重要的呼吸器官——我們的肺。檢視地雷習慣你中瞭幾項?從現在開始建立養肺好習慣。
 
■淨化空氣,別讓吸空汙成為日常
居傢窗戶到底要常開還是常關?溼度高或低對肺較好?室內空氣一定比室外乾淨嗎?何謂PM2.5?空氣清淨機有沒有必要?其實空氣汙染是全球最重大緻癌因子,不可不提防!
 
■藏在日常用品中的有毒物質
日常用品暗藏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連N95口罩都阻絕不瞭;緻命粉塵石綿,竟來自嬰兒爽身粉、化妝品、天花闆、煞車皮,或是地毯中,緻病潛伏期甚至達數十年!
 
■增益肺功能的運動
運動有益心肺健康,但具體而言要維護的是哪種肺功能?肺活量要怎麼訓練,運動是不是一定要做到氣喘籲籲?單純深呼吸,或是唱歌、吹奏樂器也有效!運動對準目標更重要,輕鬆、愉快為肺功能打底。
 
■飲食與肺癌的關係
有沒有所謂的養肺食材?多補充維生素有效嗎?天然營養素與植化素,是最佳防癌幫手;高脂肪飲食與食品添加劑,卻是危害健康的敵人。怎麼吃,很重要!
 
■正確配戴口罩
經過新冠肺炎的洗禮,相信大傢對口罩使用都不陌生。你是否已經清楚,不同材質、款式的口罩,各具備怎樣的保護力呢?正確選用及配戴口罩,纔能發揮應有的保護力。
 
■肺癌篩檢
關於肺癌篩檢,建議幾歲以上要做、多久做一次?初次篩檢、定期篩檢,跟確診後的檢查有什麼不一樣?做哪些檢查會有輻射風險?已經做瞭LDCT檢查,還要注意什麼呢?
 
■陳醫師自己和傢人怎麼做?
就算自己是專科醫生,保健方式也與大傢無異,遠離疾病沒有捷徑,注重空氣品質、吃天然健康的食物和規律運動及作息,是最佳防癌良方!
 
第IV章 精準醫療,患者的後盾
■更精準、微創外科手術
肺癌開刀從傳統的開胸手術到運用內視鏡的迷你微創手術,從手術插「三管」到免插管,再加上現在可以精準定位,大大降低手術危險性及病患的痛苦!
 
■手術以外,日趨精準的療法
除瞭手術外,針對病竈的局部治療與全身性療法,都已更趨精準與個人化,可在情況不允許手術時仍有其他選擇,先對癌細胞做緊急處置,保住性命,等待身體狀況許可再開刀切除。
 
■腫瘤基因檢測扮演關鍵角色
針對標靶治療藥物的選擇,基因檢測是個好幫手,驗什麼、怎麼驗纔有效益呢?基因檢則應該什麼時候做?費用多少?
 
■最新藥物與療法,持續研發問世
醫學界緻力研發新的治療方法與新藥物,副作用更少、療效更好,與手術搭配,多管齊下,更準確對抗癌細胞,翻轉癌癥治療思維。肺癌存活率與預後已大幅改善。
 
■液態切片,加速偵測
治療癌癥是與時間賽跑,新技術液態切片可以加速偵測,對於預測腫瘤惡性率、治療成效追蹤有很大的幫助。
 
■對抗肺癌,AI能幫上忙嗎?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愈趨成熟,未來我們在輔助診斷、輔助治療決策,都有望仰賴AI的幫忙,可以預期肺癌治療能夠再進入新的紀元。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57156
  • 叢書係列:健康生活係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肺癌翻轉有方,勿忽略早期篩檢
陳建仁(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臺發起人)
 
  很榮幸承濛陳晉興教授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的邀請,為這本內容豐富、深入淺齣、文筆流暢的醫學科普新書《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麵贏戰臺灣新國病》撰寫推薦序。
 
  肺癌是臺灣第一大癌癥死因,也是健保診療費用給付最多的癌癥,對國人健康和醫療支齣造成重大損失,肺癌已是臺灣的「新國病」。
 
  我個人也曾經罹患肺癌,當時是在定期健康檢查做瞭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而於二○一五年初發現左下肺葉的結節有變化。譽滿杏林的臺大醫院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為我進行微創手術,病理檢查發現是第1A期肺腺癌,不須追加化療或標靶治療。
 
  我接受手術治療後,除瞭每半年進行一次電腦斷層及抽血追蹤,七年來都很平安健康,從未間斷過自己的學術研究及公共服務。
 
  但是,不是每位肺癌病患都能這麼幸運,十多年來,國人都受到這個癌癥第一大死因的威脅。近二十年來,臺灣肺腺癌的發生率增加超過兩倍,一半以上的患者沒有抽菸習慣,甚至沒有肺癌傢族病史。
 
  由於缺乏早期檢查的警覺,一半以上的肺癌,在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第一期隻占瞭二至三成,兩者的預後及存活率相差非常懸殊。
 
  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第四期卻隻有百分之八。這是我們最近發起「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臺」的初衷,希望透過早期篩檢,精準診治等策略,達到二○二五年臺灣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
 
  臺灣的臨床醫師和學者專傢,發錶瞭很多肺癌的學術研究論文,但是願意花時間撰寫肺癌科普書籍,來教育民眾肺癌知識、增進防癌能力的醫師並不多見。本書作者陳晉興教授,不僅是醫術精湛的肺癌手術權威,也是視病猶親的善師良醫,對於肺癌篩檢及防治的推廣一嚮不遺餘力。
 
  陳晉興教授及資深醫藥記者梁惠雯小姐,以淺顯易懂的文筆,詳細說明肺癌的緻癌成因、風險預測因子、篩檢方法、影像與分子診斷、精準治療、最新科技新知、以及生活保健準則,並且以專業書籍或醫學文獻做為參考資料,旁徵博引、實證可靠。最令人感動的,還包含瞭十位癌友珍貴的生病經驗分享,讓這本肺癌專書不但有深度,也有溫度。
 
  距離確診肺癌已逾七年,我現在非常健康,還繼續在學術研究做齣貢獻,除瞭感謝陳晉興教授當年親自為我執刀之外,也希望我的經歷可以鼓勵中年以上的國人,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以期發現早期病竈,確保肺臟健康。對於生活與職業環境的空汙、煙塵等,也要提高警覺和減少暴露。萬一發現自己罹患肺癌,不需要太過緊張或悲觀。現在已有許多先進精準的手術、藥物、放射線治療方法,不但能延長生命,也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特此鄭重推薦這本適閤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它能帶領大傢遠離肺癌、健康平安、喜樂幸福!
 
作者序
 
我在努力,請你也別輕易放棄
陳晉興
 
  二十二年前,在我剛當主治醫師的時候,曾經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兩個小小孩來到診間,太太一看到我就馬上跪下,眼淚撲簌簌的拜託我救她先生:「希望陳醫師幫忙,讓先生能看到小孩長大……」
 
  當時她先生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而兩個孩子,一個大約五、六歲,站在一旁,一個還抱在手上,應該隻有幾個月大,看著他們一傢四口我真的很無奈,已經沒辦法開刀,也沒有好的化療藥物或標靶藥可以用。
 
  病人最後頹喪的離開,沒有再齣現過,但大概可以預料到,三到六個月後可能就會離開人世。
 
  這是一件傷心的往事,也因為這件事讓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樣可以改善?怎麼樣可以幫助病人更多?這也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我是外科醫師,工作上以開刀為主。但是麵對每位患者形形色色的問題,從手術相關,到為什麼會得肺癌、危險因子是什麼、如何預防等,大傢顯然都有不少疑問,我也都非常希望能給予每一位病患完整答案,但可惜受限於看診時間實在太短暫,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現在肺癌患者愈來愈多,我一整天門診平均要看兩百位肺癌病患,每個人的期別不同、狀態不同,個別想瞭解和需要解釋的部分也不一樣。在門診中,我沒有足夠時間跟大傢完整說明淸楚;病患和傢屬自己去查找,我又擔心大傢看到錯誤網路資訊也無法分辨,或是道聽塗說,取得一些毫無根據的訊息而受誤導,甚至影響病情控製。
 
  病人在確診罹癌後,通常會有許多擔憂和惶恐,這些心情我非常能夠理解。這是人生中一件意外的大事,麵對未知的恐懼,急於尋找答案,我很能感同身受。
 
  因此,透過這本書,希望能夠讓病人在最短時間內,瞭解所有想知道的事,書中包含瞭專業的醫學知識、最新的文獻等,可以說是最即時,也最正確的資訊,提供給大傢參考。
 
  在我的門診裡,大多是第一期和第四期的肺癌患者,少見第二、三期。
 
  初期患者若要接受手術治療,傳統是用「開胸手術」,後來進階到「胸腔鏡微創手術」,近來已更進階到「單孔無管加立體定位手術」,技術已有非常大的進步;非手術部分也有放射線治療,如電腦刀、質子刀,以及立體定位消融治療等。肺癌醫學已經朝嚮更精準、個人化的方式演進,不僅選擇多且更加安全有效。治療方法有很多,治癒率也高,我希望這些都能讓患者知道,以減低大傢的恐慌,增添他們對於醫學的信任,和自己能夠被治癒的信心。
 
  若是晚期病患也不要氣餒,臨床上我還是看到很多成功治療的案例。像是最近我有一位年輕的女性病患,無預警罹患瞭肺癌第四期,還閤併有多顆腦腫瘤轉移,她來的時候病況非常危急,然而透過投以精準的標靶藥物,加上電腦刀治療,不僅腦部腫瘤完全消失,肺部腫瘤也順利手術切除。迄今已過瞭一年多,病人甚至已經重新迴到職場,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想著未來要帶小孩去國外念書,繼續追尋人生夢想。
 
  有這樣的成功案例,我們應該對於肺癌治療可以有更多信心。即使確診時已是第四期,隨著醫學的進步,患者的存活機會已經大增。這本書的第II章,就有許多病友分享他們的真實經歷。
 
  時代不同瞭,肺癌雖可怕,但隻要勇敢麵對、配閤醫師治療,確實是有可能迴歸正常生活,不留遺憾。
 
  做為一個外科醫師,我會在自己的專業上繼續努力,為的是能為肺癌患者提供更多幫助,因此,也希望大傢不要輕易放棄。藉此契機,想邀請讀者與我一起為癌友們加油打氣:抗癌路上,你不孤單!
 
  本書順利齣版,相當感謝共同作者梁惠雯小姐以及天下文化,在編寫期間付齣瞭非常多的心力。
 
  同時,要特別感謝三位專傢協助審稿:國傢衛生研究院國傢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教授、輔仁大學營養科學係學術特聘教授許瑞芬博士,及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係暨研究所王儷穎副教授。他們都是相關領域的佼佼者,因支持肺癌防治,無償提供協助,豐富瞭書籍內容,為本書的完整性與專業性增色不少,在此謹嚮三位緻謝。
 
  感謝十位肺癌病友願意分享他們對抗肺癌的心路歷程及生活點滴,讓這本書除瞭專業的深度,也增加許多生命的溫度。
 
  最後,感謝太太馥芳數十年來的協助與包容,讓我能全心診治、照顧肺癌病友,無後顧之憂。
 
知癌防癌,讓知識點亮希望 
梁惠雯
 
  多年前,親近的小阿姨因肺腺癌驟逝,她的離開令傢族感到極為遺憾與不捨,就和絕大多數的肺癌病人與傢庭一樣,一切都快得措手不及。
 
  小阿姨罹癌離去時纔五十四歲,當年,辛苦拉拔長大的三名子女即將各自成傢,她也纔和先生買下新居,打算展開全新退休生活,卻意外發現罹癌,且因為發現得太晚,治癒率已相當不樂觀,原本期盼的美好生活瞬間夢碎,短短七、八個月便撒手人寰,來不及享福。
 
  猶記得乍聞阿姨罹癌消息時的震撼與驚訝,她自己也相當難以置信,原以為隻是普通感冒、咳嗽,到附近診所就醫沒改善,轉診大醫院後,竟然就被宣判為肺腺癌末期!檢查後不僅發現肺部有腫瘤,也已擴散到淋巴和腦部,令人不解的是,小阿姨生前不菸不酒、飮食節製,有運動習慣,無傢族病史,還每年做健康檢查,怎麼可能會是她?
 
  那個時候我與身邊的人並不知道,肺腺癌其實就是如此來勢洶洶、無道理可言,即使做健檢,隻有照胸部X光也是不夠的,就算沒抽菸同樣可能「中鏢」。肺癌發生的原因相當複雜,除瞭菸害、空汙,甚至牽涉到基因、人種,就某些人而言,可能先天就帶著「危險因子」,一旦生活環境等外在因素加乘,便誘發惡疾。
 
  長期採訪醫藥新聞的我,深知肺癌的凶險與對國人生命的傷害。那不僅僅是報導裡冰冷的確診數或死亡數,而是活生生的齣現在生活周遭的人們:檯麵上知名人物,或是坐在隔壁的同事、熟悉的友人、朋友的媽媽、學姊的先生,甚至是……我的小阿姨。在癌細胞麵前,人人平等,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能夠逃脫。
 
  肺癌的特色是無明顯癥狀,經常一確診即是末期。這個殘酷現實,常令醫生徒呼負負,引以為憾。
 
  對行醫三十年、肺癌手術量近一萬五韆臺的陳晉興醫師來說,日復一日,麵對嚴重的末期病患上門求助,即使身為外科權威,亦充滿著連開刀都幫不上忙的無奈,最是心中的慟。這也是陳醫師之所以念茲在茲、四處演講、寫書,推廣肺癌預防的主因,如果全民能更重視早期篩檢,就能減少許多遺憾。
 
  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陳醫師多次強調,和早前缺乏「武器」的年代相比,現在正是肺癌治療大躍進的時代,不再藥石罔效。二十多年前,每個踏進診間的病人,幾可預見兩年內就會病逝,那種無力感連醫師都喪誌,陳醫師說,「有學弟因此不想再當胸腔內科醫師……」然而,隨著新藥物的開發、各種先進療法問世,以及手術技術的進步等,近年來,肺癌患者已經不必再吃那麼多苦,存活率也大幅提高,讓人看見瞭明亮的曙光。
 
  跑在醫藥新聞前線,有感於一般大眾對於肺癌仍存有許多迷思,且警覺性嚴重不足的問題。臺灣罹患肺癌人數持續飆升,標準化發生率已高居亞洲第二,僅次於北韓,女性發生率更是世界第三。這樣的「成績」絕非臺灣之光,而是顯示相關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大敵當前,這場抗癌大戰,你我都必須嚴加部署,纔能翻轉局麵,避免更多遺憾。
 
  因此,當天下文化邀請陳晉興醫師與我共同撰寫此書時,我除瞭深感榮幸之外,更期許能貢獻己力,協助提升社會對肺癌防治的關注度,並讓關於肺癌的正確觀念與知識更普及。
 
  感謝天下文化籌劃此書,也感謝陳醫師在繁忙醫療事務中,花費許多心力,撥冗受訪並親自指正,緻使本書內容翔實、專業且實用,特別是透過十位病友生命故事的分享,傳達正能量與希望,這是我和陳醫師最喜愛的部分。
 
  企盼正麵臨辛苦療程的朋友們不要輕易放棄,不論是患者本身或照顧者都能更具信心,期許有一天,肺癌也能夠與我們「和平共處」甚或「淸零」,不再是威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啊!最近傢裡長輩被診斷齣有類似的狀況,那種心情真的是五味雜陳,一方麵擔心,一方麵又覺得無助,不知道該從何著手。網路上的資訊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每個說法都不太一樣,搞得我心頭更亂。我一直很希望可以找到一本權威性、條理清晰,而且是用我們颱灣人比較能理解的方式來解釋的書。我特別重視那種貼近生活的實用性,像是治療的選擇、健保給付的細節、還有術後的照護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會影響病人和傢屬日常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把這些麵嚮都涵蓋進去,並且用深入淺齣的方式呈現,那真的會大大減輕我們在麵對這個「新國病」時的焦慮感。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支持和指引,讓我知道,原來我們可以這麼積極地麵對它,而不是隻能被動地接受。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充滿希望,希望內容真的能讓我掌握主導權,不再茫然無措。

评分

我個人對傳統中醫或替代療法的觀點比較保留,但我承認,許多病人在尋求主流醫學的同時,也會嘗試搭配一些輔助療法來減輕副作用或提升生活品質。因此,我強烈期盼這本書能以非常客觀、科學的態度,來探討「輔助療法」的角色。它不需要大力鼓吹,但必須誠實地麵對這個現象。例如,針灸、特定的中草藥、或是飲食補充劑,它們在緩解化療引起的噁心、疲勞方麵,到底有多少實證支持?哪些是絕對不該與主流藥物併用的禁忌?這種嚴謹的「風險評估與效益分析」,對於我們這些追求全麵照護的讀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如果作者能夠跳脫非黑即白的爭論,提供一個多元、但有醫學倫理基礎的觀點,那麼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會大大提升,它將不再隻是一本談論單一疾病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整閤性地照護生命」的指南。

评分

身為一個忙碌的上班族,我的閱讀習慣偏嚮快速吸收重點,然後針對有疑問的部分做深度查詢。所以,如果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夠好,能夠明確劃分齣「給一般民眾的衛教指南」和「給專業人士的進階參考資料」這兩個區塊,那將會非常方便。我非常重視圖錶的應用,清晰的流程圖、數據的視覺化呈現,能讓我瞬間掌握複雜的治療路徑或機轉。舉例來說,對於新型標靶藥物或是免疫療法,我需要瞭解它們的作用機製,但又不希望被過多的艱澀術語淹沒。理想狀態是,每當提到一個新的治療技術,書中能立刻附帶一個簡潔的「傢屬Q&A」區塊,解答像是「這個藥會不會很貴?」、「健保大概會給付多少?」這類最實際的問題。如果內容能兼顧知識的深度和使用的便利性,那麼它絕對能成為我書架上翻閱率最高的健康參考書。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公共衛生議題的讀者來說,肺癌在颱灣被視為「新國病」這個標籤,背後隱藏著許多社會結構和生活習慣的複雜因素。我更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深入剖析颱灣特有的風險因子,例如特定的空氣汙染源、傳統的烹飪習慣,甚至是特定族群的遺傳傾嚮。我期待的不是單純的醫學說明書,而是一部結閤瞭流行病學調查、環境科學觀點,以及政策倡議的綜閤性論述。如果能有章節專門探討如何從社區層麵、傢庭層麵建立起有效的早期篩檢網絡,那將非常有價值。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光是把病治好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從源頭阻斷它蔓延的趨勢。希望作者能夠站在宏觀的角度,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見解,促使社會各界共同來重視這個議題,而不隻是讓病人獨自承受。這種結閤瞭專業知識與社會責任的著作,纔是真正能夠推動颱灣健康環境進步的關鍵。

评分

說實話,我對醫療書籍的閱讀經驗常常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資訊更新的速度遠遠快過書籍的印製速度。所以,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的是「不變的真理」與「快速查找的工具」。例如,關於癌癥的基本生理學、診斷的黃金準則,這些是長期不變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個線索,引導讀者去哪裡找到最新臨床試驗的進展?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個QR Code,連結到作者維護的最新資訊網站或平颱,那就太棒瞭。這代錶作者對內容的責任感,不僅限於齣版當下的資訊。此外,探討心理層麵的內容也同樣重要。癌癥不隻是身體的病,更是心靈的考驗。我希望書中能有專門的章節,分享過來人的經驗,如何調適壓力、如何與傢人溝通,甚至是如何在治療過程中保持正嚮的生活態度。這類「人味」的分享,往往比冷冰冰的數據更能撫慰人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