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瞭一本很特別的食譜書,叫做《山上人傢,慢煮時光》。這本書的特色是完全隻用「當季、在地、不使用電器」的原則來烹飪,簡直是現代社會的一股清流。作者是一位隱居在阿裏山深處的原住民耆老,書裡完全沒有複雜的西式名詞,所有的步驟都描述得像在講述一個生活片段。舉例來說,當她教你如何製作「竹筒飯」時,她不會隻寫「將米塞入竹筒」,而是會描述如何挑選最適閤的桂竹,如何用山泉水洗米,以及烤製時必須注意火侯不能太大,否則竹子會爆裂的「生命教訓」。這本書的插圖也是一大亮點,全是用炭筆速寫而成,線條粗獷有力,把食材的原始狀態——剛從土裡拔齣來的芋頭、帶著露水的野菜——描繪得生動無比。而且,書裡還穿插瞭許多關於山林哲學的短文,談論著土地的恩賜與謙卑。老實說,我試著照著書裡的「日曬煙燻魚」食譜做瞭一次,雖然味道和耆老傳說中的有段差距,但光是那個準備食材的過程,就讓我感覺像洗滌心靈一樣平靜。
评分這本關於「瑪麗貓」的108片盒裝拼圖(A款)的評價,說實話,我還沒真的把它拼完,因為我最近手邊有另一本超級吸引人的兒童文學作品在手上,簡直讓我廢寢忘食。那本書,叫做《阿嬤的竈腳鬼故事集》,作者是大傢很熟的本土作傢林阿財。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隻是單純的鬼故事,而是用非常道地的颱語,把颱灣早期鄉下生活裡的那些「神神怪怪」的傳說,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別喜歡它描寫阿嬤在昏黃燈光下,一邊搧著蒲扇,一邊用那種有點沙啞又帶著威嚴的聲音講述故事的場景。書裡的插畫也是一絕,那個畫傢顯然是個老靈魂,把那種老舊木屋的潮濕感、竈腳的煙火氣,都用濃鬱的色彩給暈染齣來瞭。光是翻開目錄,看到「偷飯湯的畚箕精」或是「半夜會自己轉動的磨米機」,就已經讓人雞皮疙瘩掉滿地瞭。這本書的厚度也相當有誠意,大概有三百多頁,而且紙質是那種帶點粗糙感的環保紙,拿在手上很有份量,讀起來也特別有味道。這絕對是那種值得買迴傢,在颱風夜、停電的時候,一傢人圍在一起,關掉電燈,隻點一盞蠟燭來讀的經典。
评分最近在看的一本精裝繪本,是關於海洋保育的,叫做《藍色鯨魚的孤單旅行》。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它沒有太多的文字贅述,幾乎完全靠圖像來說故事。你知道嗎?作者巧妙地運用瞭「負空間」的概念,很多時候,鯨魚的輪廓不是用顏色填滿的,而是透過周圍海水的顏色變化來暗示它的存在。當鯨魚遊過那些被塑膠垃圾汙染的海域時,那些原本應該是深邃美麗的藍色,瞬間被混雜著螢光綠和灰濁的顏色取代,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比任何血腥的畫麵都要來得震撼人心。我記得有一個跨頁,畫的是一隻小醜魚被睏在一個廢棄的保麗龍箱裡,陽光從箱子頂部的一個小縫隙照進來,形成一道刺眼的光柱,但光柱裡充滿瞭漂浮的微粒。那一刻,我真的有種窒息感。這本書的裝幀也做得非常細緻,封麵採用瞭特殊的燙銀工藝,模擬齣海豚躍齣水麵時,陽光灑在鱗片上的反光感。重點是,它最後還附瞭一個小小的,用可分解材質製作的「海洋守護徽章」,讓讀者在閱讀後能實際感受到參與感的延伸。這不隻是一本書,根本就是一場藝術展覽加上一場社會運動的結閤體。
评分我最近在啃的,是一本探討颱灣在地流行音樂發展史的學術專著,書名是《島嶼上的麥剋風:從廟口到Live House的聲音地理學》。這本書的野心非常大,它試圖用社會學和地理學的框架,來分析不同年代、不同區域的音樂風格如何因應地方的經濟結構和族群遷徙而產生變化。書裡最精彩的部分,是它對「辦桌文化」與早期布袋戲配樂的深入田調。作者花瞭整整一章節分析「電子琴大師」在婚喪喜慶場閤中,如何融閤傳統嗩吶與現代電子閤成音色,創造齣那種既莊重又熱鬧的獨特風格。書中還附贈瞭一張QR Code,掃描後可以連結到一個專門的網路檔案庫,裡麵收錄瞭許多已經失傳的,早期地下錄音帶的試聽片段,那種有點嘶嘶作響、音質粗糙但情感飽滿的聲音,簡直是活生生的歷史文物。這本書的論述嚴謹,但行文流暢,即便不是科班齣身,也能從中窺見颱灣音樂文化發展的脈絡,對於想瞭解本土流行文化深層結構的人來說,絕對是不能錯過的參考書。
评分手邊剛翻完一本關於颱灣老建築修復的專論,書名是《見磚見瓦的記憶碎片》。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建築歷史學傢陳教授,他這次跳脫瞭以往那種學術性過強的寫法,採用瞭非常親民的「田野筆記」形式來撰寫。全書結構安排得極好,它不是按照年代排序,而是按照「材質」來區分,從介紹颱灣傳統的紅磚、清水模,到後來引進的殖民時期風格的鑄鐵窗花,每個章節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材料科學考察。最讓我驚艷的是,書裡收錄瞭大量戰前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建築手稿複製品,那些線條的細膩度和結構的複雜度,光看圖就讓人佩服當時工匠的技藝。例如,書中詳細解構瞭颱南孔廟大木作的榫卯結構,配上高解析度的剖麵圖,連我這個完全不懂建築的人,都能大緻理解那種「不用一根釘子」的智慧。而且,它不是高高在上地評論,而是記錄瞭修復師傅們在現場的汗水與堅持,甚至有些對話的記錄,充滿瞭濃濃的人情味。讀完這本書,再走過任何一條老街,都會忍不住停下來,用全新的眼光去看那些斑駁的牆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