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毀了我的身體(暢銷慶功版)

健身毀了我的身體(暢銷慶功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永圭
图书标签:
  • 健身
  • 健康
  • 运动损伤
  • 康复
  • 身体
  • 疼痛
  • 畅销书
  • 经验分享
  • 反思
  • 警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家代表選手的運動處方師
  頂尖健身專家──宋永圭
  百萬網友信賴選擇的關鍵指標

  你想知道為什麼天天餓肚子,卻完全瘦不下來的原因嗎?
  一定要又跑又跳才能減肥成功嗎?難道不能局部瘦腰瘦大腿嗎?
  很多人對運動充滿誤解與幻想,一直用錯誤的方法傷害身體!
  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身體,最後造成壓力傷害健康!
  做運動就像選衣服,不一樣的年齡、體型,適合不一樣的項目。
  錯誤的運動觀念,毀了我們的身體,現在把這些錯誤觀念通通丟掉吧!

  本書公開你完全不知道的運動真相,
  請先回答下列問題──Yes 或 No!
  運動前一定要確實做好伸展操!
  運動後泡三溫暖或補充營養,能有效恢復體力、消除疲勞。
  有氧運動最少要超過30分鐘,才能燃燒脂肪。
  走路或跑步時舉啞鈴或綁重力沙包,能提高運動效果。
  肌力運動是為了強化肌肉,有氧運動是為了減輕體重。
  肌力運動只會練出滿身肌肉,對女性沒有效果。
  只要週末運動就可以!
  局部瘦身,沒有問題!七天瘦肚子,胸部運動可以讓胸部變大!
  肌肉多,就能變成不易發胖的體質。
  早上起床運動效果比較顯著!
  運動量越大,越能增強免疫力,變得更年輕!
  肌肉越多的人越健康!
  熱瑜珈等高溫下的運動,可大量排汗,很有效果!
  倒退走,腰部與膝蓋的疼痛少,效果顯著!

  真相是:以上解答,全部NO!!!!!為什麼??
  打造魔鬼身材、一週練出巧克力肌、輕鬆瘦十公斤……
  這些泛濫的廣告詞,讓你錯覺,難道沒有身材的人是傻瓜?
  「只要做這個」「只要幾週」「只要吃這個」就能立竿見影,
  這些話讓你信以為真,結果被當成「肥羊」任其宰割!
  本書由專業的健身教練告訴你,唯有把錯誤觀念通通丟掉,才不會毀了你的身體!
  55個最基本的運動真相,讓你提升自我健康,找到活力的正確運動法。

本書特色

  ★國家體能訓練師提出一般人最常遇到的55個運動傷害的疑問,提供55個不受傷的專業運動解答。
  ★不管是資深的健身高手,或健身小白,都能從本書中獲取寶貴的專業知識。
  ★科學圖表與簡單易懂的圖解,幫助你深入淺出掌握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本書直接破解你錯誤的運動觀念與資訊,提升你更有活力的運動方法。

各方推薦

  ★「健身、瑜伽、減肥,原以為有益身體的運動,反而有害身體?」
  關於健身、魔鬼減重、肌力運動、有氧運動的科學新知!
  各界好評肺腑之言,對《健身毀了我的身體》一致按讚!

  為了保持健康,運動已非「選項」,而是「必要」……我想,這本書或許就是打破我們過去對運動錯誤的偏見,邁向正確運動必備的指南。__(家庭醫學科專門醫師及美體醫師部落客:Yubu Builder)

  身為大型網路社群的經營者,實在很難騰出時間學習新知。然而就算再怎麼忙,也有一個一定要瀏覽的部落格,那當然就是宋永圭先生的部落格。我在這裡獲取健康新知,並拋棄老舊觀念……__(韓國最大,擁有76萬會員的瘦身社群「成功減肥/與肥胖的戰爭」創站者 Counselor吳)

  在來歷不明、捕風捉影的部落格文章橫行的現今社會中,身為醫師的我少數信賴與推薦的部落格,推薦一定要閱讀宋永圭先生的文章。__(黑膠鞋醫師)

  想擁有厚實的胸部肌肉與六塊腹肌而開始運動,結果反而毀了健康。過去相信那些來歷不明的飲食療法與運動資訊,想起來真丟臉。真心推薦給想要同時享有健康與好身材的人。__(星星出來了)

  許多未經檢驗的營養資訊與訓練方法,只是讓自己變成白老鼠……。讀了這些文章,不禁發出「沒錯,原來如此」的感嘆詞。__(Leo)

  聽信對減重很有效果的說法而開始循環運動,結果傷害了膝蓋關節。對於宋永圭先生所言「錯誤的運動只會落得滿身是傷」,有很深的感受。__(春春)

  這是一本公開關於運動的真相與謊言的書,很多內容就連身為專業教練的我也不太清楚。為了健康!為了迷人的身材!一定要讀讀這本書。__(江教練)
迷失的边界:当代社会对健康与福祉的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在追求“完美健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效应。我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理机能,而是被一套日益严格、几乎触不可及的理想健康标准所裹挟。从过度训练到极端饮食法,从对“生物黑客”的狂热追捧到对慢性病焦虑的集体恐慌,本书探讨了当“健康”从一种自然状态异化为一种消费品和身份标签时,个体心理与社会结构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作者通过对健身文化、营养学误区、医疗技术进步及其伦理困境的交叉研究,揭示了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迷失在无数互相矛盾的“健康建议”中,最终可能发现,我们为之奋斗的“健康”,反而成为了新的桎梏。 --- 第一章:健康的铁幕——从需求到信仰的转变 在二十一世纪的语境下,“健康”已经超越了预防疾病的范畴,演变成了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仰体系。我们不再问自己“我是否足够强壮以应对日常生活?”,而是追问“我的体脂率是否达到最佳?我的认知功能是否被咖啡因和Nootropics(促智药)优化到了极限?” 1.1 “健身房即教堂”:仪式化与群体认同 本书首先考察了现代健身文化中的仪式化现象。从清晨的晨跑打卡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精修的“成果照”,每一次运动、每一次精准称量的食物都成为了一种公开的自我证明。这种仪式性满足了现代人对确定性和掌控感的深层需求。然而,这种集体性的狂热也带来了强烈的排他性——未能遵守“健康教条”的人,往往会被视为“意志薄弱”或“自制力差”。我们探讨了这种文化如何将个人选择(如是否饮酒或食用精加工食品)上升到道德评判的高度,使得“不健康”成为一种社会污点。 1.2 完美的悖论:信息过载与焦虑的螺旋上升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健康信息,但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完美健康幻象”。各种KOL(关键意见领袖)以光鲜亮丽的形象展示着他们通过严格自律达成的“巅峰状态”。这种信息的不对等性,使得普通大众在面对日常的疲惫和瑕疵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我们分析了“信息过载”如何导致“决策瘫痪”,以及人们如何通过采纳极端化、非个体化的方案来试图夺回控制权,最终陷入“健康焦虑”(Health Anxiety)的恶性循环。 第二章:身体的工业化——数据化生存与生物黑客伦理 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监测和量化自身。从可穿戴设备到基因测序,身体不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一个可以被读取、优化和迭代的复杂系统。 2.1 谁拥有你的生理数据? 本章聚焦于“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运动的兴起及其潜在的社会影响。通过追踪睡眠周期、心率变异性(HRV)和葡萄糖水平,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洞察力。但这种深度的自我挖掘也带来了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隐忧。我们将审视大型科技公司如何利用这些高度敏感的生理数据,以及个人在“数据透明化”的趋势下,如何权衡洞察力与个人边界。 2.2 效率至上:生物黑客的“人体升级”迷思 “生物黑客”(Biohacking)将健康提升到了性能优化的层面。从禁食挑战到电磁刺激,人们热衷于寻找提升认知能力和延长寿命的“捷径”。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这种“升级”心态——当身体被视为一台需要持续维护和超频的机器时,我们是否忘记了休息、放松和不完美本身也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我们探讨了这些未经充分验证的“升级”手段可能带来的长期副作用,以及将人类体验完全还原为算法的风险。 第三章:医疗消费主义的陷阱——预防与贩卖恐惧 在发达社会,医疗体系正逐渐从“治疗疾病”转向“管理风险”。这种模式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预防性消费和对“隐形威胁”的恐惧。 3.1 “次优健康”的营销:从正常到有病的模糊地带 现代医学检测的灵敏度越来越高,许多过去被视为正常生理波动的指标,现在被标记为“风险因素”。例如,极低的维生素D水平、轻微的炎症标记物,都被包装成需要立即干预的“次优健康”状态。本书揭示了如何通过医疗化(Medicalization)的过程,将生活中的常见不适转化为需要昂贵干预的“病症”,从而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健康产品与服务市场。 3.2 慢性病焦虑与过度干预 随着寿命的延长,对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的恐惧日益加剧。这种恐惧驱动着人们采取极端的预防措施,从严格的饮食限制到预防性的手术或补充剂。我们分析了这种“过度预防”的心理基础——即对死亡和衰老的不可控感的补偿性控制。然而,过度干预本身也可能损害生活质量,并带来新的健康风险。本书呼吁重新定义“风险容忍度”,认识到生命本身即是风险的累积过程。 第四章:身体的异化——从内在感受剥离的健康 当我们过度关注外部指标、技术数据和社交评价时,我们与身体最直接、最本真的内在感受之间的连接往往会被切断。 4.1 倾听身体的“噪音”:内省能力的衰退 真正的健康包含了对饥饿、疲惫、疼痛的细腻感知和尊重。然而,在“遵循计划”的文化中,这些自然的信号常被视为“需要被克服的障碍”。如果闹钟响了,你就必须起床锻炼,即使身体发出强烈的疲惫信号;如果计划是少食,你就必须忍耐饥饿感,即使身体需要能量。本书强调,长期压抑内源性信号,可能导致身体的“智慧”被磨损,使个体对自身需求变得麻木和无知。 4.2 社交健康与真实生活质量的权衡 健康行为越来越多地与社交资本挂钩。人们的饮食选择、运动方式往往需要符合某种“健康人设”。这导致了一种表演性的健康实践——一个人可能在镜头前展示着严格的素食和高强度训练,但在私下里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营养失衡。本书探讨了当“看起来健康”比“实际感受健康”更重要时,我们付出的社会和心理代价。真正的福祉,并非体现在完美的体检报告上,而是根植于一个平衡、接纳且充满意义的生活结构中。 --- 结论:重获身体的主权 《迷失的边界》旨在提供一个冷静的视角,审视我们如何被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推向对健康无休止的追求。这本书并非主张放弃对健康的关注,而是呼吁进行一场“认知上的排毒”——清理那些被商业化、社交化和技术化所污染的健康观念。最终,作者引导读者思考:我们真正需要从身体中夺回的是什么?也许,它不是更低的体脂,而是重新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最终解释权和接纳不完美的能力。真正的健康,或许恰恰在于学会放下那面由数据、算法和社会期望共同构筑的、冰冷的镜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永圭


  國家代表選手的運動處方師.頂尖健身專家。

  目前任職於韓國國民體適能中心運動諮詢室,負責為國家代表隊等運動選手及一般民眾評析運動能力並提供諮詢。

  他所架設的部落格獲Daum.net評選為最佳部落格,一年內有超過200萬網友造訪該部落格,利用部落格得到健康管理、健身相關的各種專業新知。許多造訪此部落格的網友紛紛在網站上回應自己的經驗談,認為作者的文章是檢視過去自己錯誤的運動方式,並藉此建立健康確實的健身方案的重要關鍵。

  於建陽大學主修運動諮詢,並於韓國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Korea)保健研究所以人體工學及復健保健學獲碩士學位。曾於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數篇論文,並持有ACSM's(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專家)及ACS/ACSM CET(美國癌症學會與運動醫學會癌症運動訓練師)等多項運動專家資格及技術指導者資格。

譯者簡介

林侑毅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韓國高麗大學碩、博士學位。擅長翻譯文學、旅遊、心理勵志、親子教養等主題。譯有《解語之書》《自行車上的中國壯遊》《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再也不當吼爸吼媽》等六十餘本,並著有韓國漢學論文十餘篇。
 

图书目录

正式宣告:現在就是運動、健康管理與身材的時代!

Part001
你了解什麼樣的運動會傷害身體嗎?
解答→健康運動法1-15

01 什麼時候做運動最好?022
02 肌力運動與有氧運動,優先做哪一樣?026
03 空腹下運動,更有效果嗎?030
04 馬上就進行球類運動很危險?033
05 你是什麼體型很重要嗎?038
06 你的身體組成分析正確嗎?044
07 只有週末運動有效嗎?049
08 一定要做伸展操嗎?052
09 暖身運動何時做?057
10 想挑戰鐵人三項可以嗎?060
11 運動後肌肉痠痛,該忍耐嗎?065
12 水該喝多少?如何喝?069
13 三溫暖與營養補充會造成身體疲勞?073
14 受傷時千萬別用痠痛噴霧劑?076
15 維他命與抗氧化劑有礙運動?080

Part002
有氧運動的真相──你一定得又跑又跳才能減肥嗎?
解答→健康運動法16~25

16 不到30分鐘也有效的有氧運動?084
17 甩掉脂肪一定要做到氣喘吁吁?088
18 利用科學方法來運動合適每個人嗎?093
1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動節奏與感覺嗎?097
20 剛開始運動的人要用什麼方法?100
21 利用啞鈴與重力沙包,缺點更多?104
22 倒退走,可能有危險?108
33 奇怪的姿勢可以提高你的運動效果?112
24 有氧運動危險而且促進食慾?117
25 有氧運動是無效的嗎?120

Part003
肌力運動的真相──你了解鍛鍊肌肉的效果是什麼?

解答→健康運動法26~39
26 肌力運動絕對必要嗎?126
27 如果肌肉變粗壯了怎麼辦?129
28 沒有局部瘦身運動嗎?132
29 肌力運動會讓胸部變大?135
30 數週內就練出好身材嗎?138
31 多攝取蛋白質可以幫助好身材?142
32 肌肉多就不會發胖了嗎?147
33 肩膀與背部的運動最容易受傷?149
34 造成傷害的健身器材是臥舉床?153
35 肌力運動最危害膝蓋與腿部?!158
36 不管多麼努力不懈也瘦不下來嗎?163
37 只仰賴運動器材可以變瘦?170
38 快速練出好身材,會破壞身體的機能與均衡?174
39 能夠毫不費力又快速地練出肌肉嗎?180

Part004
你想擁有被運動傷害的好身材,還是健康的好身材?

解答→健康運動法44~55
40 運動可能讓你變得更老?!190
41 打造完美身材的循環訓練也會傷害身材?193
42 肌肉多就是健康嗎?197
43 腹肌就是展現完美健康的身材嗎?199
44 多做腹部運動有效嗎?203
45 深層的肌肉沒有參與用運動就是錯誤的?209
46 維持均衡、正確的姿勢就是健康運動法?215
47 高溫下運動很危險?224
48 緩慢的運動也很有效嗎?227
49 像馬賽人一樣走路,絕對有效果嗎?229
50 排毒瘦身療法有效嗎?234
51 減肥輔助產品,其實沒有幫助?!238
52 餓肚子運動也瘦不下來?242
53 慢慢來可以減肥?248
54 規律生活可以減肥?251
55 可以擁有明星一樣的身材?256

重要結語:不要對運動減肥充滿幻想,了解自己的身體最重要!26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97526
  • 叢書系列:CREATIVE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正式宣告〉現在就是重視運動、管理健康與身材的時代!


  不知從何開始,早上起床總覺得無精打采,稍微活動就很容易感到疲倦。就算經過休息,也沒有以前那種恢復活力的感覺。只有這樣嗎?平常也沒吃多少東西,肚子肥肉卻越來越多,又很難減掉。每年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你,每次看到醫生嚴肅的表情時,總有一股不安的感覺。那時在你的腦海中,最先想到接下來應該要做的事是什麼呢?那就是「應該要運動了」的想法吧。

  假設時光回溯至二十年前,我們看到在公園或街道上穿著短運動服、專注地跑跳運動的人,這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老實說,應該是「哎唷,真奇怪的舉動」或是「做那些沒意義的行為真是浪費糧食」吧。

  在不久前,規律運動與體適能管理這種行為還遭到別人的嘲笑,被認為是異於常人的行為。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如今這些人已被稱為「落實自我管理的健康人」。這段時間對於健康的許多觀念已大幅改變,認為需要運動以追求自我健康的想法也逐漸深植人心。隨著這樣的改變,許多「運動對身體健康的正面影響」的相關研究正蓬勃發展。

  這一連串的改變早已超越「啊!運動果然有其必要」的觀念,甚至因為對健康管理的過度執著,以及對運動或健康管理的缺乏而產生不安的情緒。還有近幾年間吹起的健身風潮,加上這股視健康與外貌為競爭力的趨勢,使得你我都無法置身事外。因為現在是「外貌即競爭力」的時代,身材也包含在外貌的條件中。進入「外貌即競爭力」的時代,當然也就超越健康管理的層次,擴大到對瘦身與身材的關注。最近在S曲線後,更出現「X曲線」「U曲線」的形容詞,可見生活周遭可接觸到的健康資訊多不勝數。

  但是運動是「壓力」

  沒錯,運動本身就是壓力。奇怪,怎麼忽然天外飛來一筆呢?好不容易才想撥出時間做這些討厭又辛苦的運動,卻又要人別做,運動是壓力,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我們翻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高畫質照片來看,所有運動員都不約而同地扭曲著臉或是哭喪著臉,一副痛苦萬分的表情。他們會做出那樣的表情,並沒有特別的原因。

  就只是因為痛苦。通常一般人在健身房出力練習舉重時,自然而然會做出猙獰的表情,原因就在於此。運動即是耗費體力的過程。要是說運動沒有耗費體力,那不是說謊,就是沒有確實做好運動。

  當然,運動壓力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心理壓力有所差異。運動導致的壓力是生理壓力,如果能加以適應,並戰勝這股壓力的話,肌肉與骨骼將更加健壯,並且具備強壯的心臟功能與對抗各種疾病的能力。

  壓力過大會使身體受傷

  不管是學習一項新的事物,或是必須處理一項重要的事情,這時產生的壓力若是大到無法承受時,我們的身體會如何回應呢?如果可以放棄的話,就只好放棄;如果是不得不接受的情況,那麼下場可能是虛脫無力。

  即使運動這種非精神性的身體壓力可以自行調節,但是身體受到無法承受的巨大壓力時,還是有可能使身體受傷。

  樹枝的彈性雖好,但是若超越了某個限度,必定會應聲折斷。不過有些人卻以兩手抱住自己身體,用力彎曲不是樹枝的身體做出各種姿勢,似乎要折斷身體似的。不,是有很多人如此,單純用「有些」這個詞來形容仍嫌不足。

  與運動相關的格言中,有一句是這麼說的:「No Pain, No Gain.」意思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這句話似乎也被視為是運動的絕對真理。如果感到痛苦的話,應該就會獲得些回饋吧!不過可惜的是,運動經常是徒留痛苦與痠痛而無任何收穫的。透過運動鍛鍊出健康的身體,沒有必要一味追求痛苦。

  貪求更多、更快而使自己陷於痛苦中,那麼自始至終都只會充滿痛苦,甚至無法根除痛苦的後遺症。如果你至今都過著與運動絕緣的生活,或是很晚才覺察到自己身體的嚴重性,這些人更必須注意。

  運動傷害找上門的運動者

  先讓我們看看身邊的人。雖然不太確定是從哪裡聽來的,不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應該聽過這樣的故事:有人從年輕時就熱愛運動,因此外表看來健壯,但是身體卻已有各種運動傷害。

  即使身邊沒有這樣的朋友,也應該時常聽到類似的故事。如果運動帶給身體太強烈的壓力,身體就會得到我們常說的「運動傷害」。原本是為了健康而從事運動,但是如果過度的話,反而只會換來傷痕累累的身體。

  那麼,為什麼對身體有好處的運動會導致運動傷害呢?那是因為身體受到運動帶來過大的壓力所導致。

  激烈運動的傷害不單只是運動傷害。有數字統計平均壽命最短的職業,就是運動員。根據保健福址部幾年前調查的統計結果,神職人員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九歲,相反的,新聞工作者與運動員的平均壽命是六十三歲。

  毫無節制地從事對身體有益的運動,這些運動員的壽命反而比一般人要少十年。因此,運動並非不顧一切地多做就是好的。

  運動即良藥

  目前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口號為「Exercise is Medicine」,雖然依照解釋的不同而有不同說法,不過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運動即良藥」。那麼先讓我們針對藥品思考一番。

  誤用或濫用藥物時會產生什麼後果,想必是人盡皆知的了。運動也是如此。如果運動量過少,就無法看到預期的效果;如果運動量超出正常範圍,則會出現副作用;如果對運動稍有鬆懈,那麼持續累積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需要阿斯匹靈卻塗紅藥水(一般指稱殺菌消毒的藥品),當然不會有效果,同樣的道理,沒有幫助的運動不僅達不到效果,更可能讓身體徒留傷口與疤痕。如果平時太依賴藥品,一旦沒有藥品就只能坐以待斃,相同的,如果太依賴運動、太執著於運動,還有可能變成運動中毒。就像受了傷必須在傷口上塗紅藥水,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不勉強過量,才能看見運動的效果。

  唉唷,運動這種事怎麼會這麼複雜啊?隨便做做不行嗎?只要覺得不舒服,休息幾天就好了,總之這樣持續下去就會變得健康了吧?這個嘛……

  童話中的故事永遠只是故事

  幾年前在韓國吹起一股健身的熱潮,每次打開電視,就能看到炫耀那線條分明的巧克力腹肌的男藝人,還有全身充滿線條感與豐滿感的女藝人。然而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藝人身上嗎?最近就連一般民眾也開始在媒體上展示自己的身材,談論自己幾個月內瘦了數十公斤,從圓滾滾的身材變身為魔鬼身材,並且傳授減肥的方法。

  就算不是透過電視,在網路上或街上四處閒逛,也會看見「任何人都可以是魔鬼的身材,輕鬆瘦下二十公斤」這類氾濫的廣告用語。這種廣告讓人覺得沒有身材的人像笨蛋一樣。

  「這不是真的吧?」如果有人滿臉憂愁地這樣問我,我可以回答的第一句便是「這是真的」。不過為什麼這些人會出現在電視上,成為宣傳與廣告的主角呢?短時間內瘦下數十公斤、即使上年紀也可以練出好身材,這些實例受到矚目的原因,光看形容詞便可略知一二。因為用來形容這些人的詞語,通常是「特殊的、獨特的」等類的形容詞。

  如果是任何人都能輕而易舉達到的目標,就不會使用這類形容詞了。如果設定的目標或遵循的方法並不是按部就班的運動,那麼不僅會掉入廣告陷阱而以放棄收場,更有可能留下難以見人的傷害。

  如果現在要求走從沒試過的鋼索,雖然可能有少數的人可以通過,不過大多數的人不是因為害怕鋼索而放棄在先,或是走一段就折返,其中還可能有幾位跌了下來,受到嚴重的傷害。

  運動就像穿著不追求時髦的衣服

  如果你是四十、五十歲的人,卻穿著時下十幾二十歲年輕人流行的飛鼠褲或是貼身的緊身褲,看起來如何?雖然會聽到有些人這樣稱讚:「真是風格獨特的帥哥(美女)喔」,但是撇開身材不談,完全不適合那件衣服風格的你,就會聽到「不知分寸」的批評了。

  運動其實也與此相去不遠。正如同衣服順應潮流,有些運動也是忽然就受到大眾的關注。但是運動必須和選衣服一樣,按照各人年齡、體型與情況選擇,並從事符合自我狀況與狀態的運動。總之,比起受大眾矚目而流行一時的運動,選擇能夠持之以恆又不勉強身體的運動才是正確的。運動本身雖然是好的,但是為了做好運動,事前應具備的身體機能與體力也不可少。

  運動就像電影「蝙蝠俠」中的壞蛋「雙面人」一樣,平時以正常的模樣示人,然而也可能在某個時刻忽然露出駭人的另一半面容威脅你。為了不讓身體受到過多壓力,訓練出能夠長久使用、沒有各種傷害的身體,就得避免掉入運動的陷阱與沒有根據的說法。

  至少不要被騙,或是落得傷痕累累

  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慢跑呢?慢跑的歷史比想像中要短。其實有氧運動(Aerobics)一詞在一九六八年才首度被發明出來,直到一九七○年代透過美國國內幾位被稱為「跑步傳教士」的人士,才開始逐漸廣為流傳。

  有氧運動的歷史比想像中要短,而肌力運動的情況也大同小異。肌力運動並非特定人士從事的運動,而是所有人都必須為了身體健康而做的必要運動,人們開始具備這個觀念還只是不久前的事。

  那麼過去這段時間,人們擁有多少運動相關的知識呢?其實大都是從口耳相傳或是根據經驗推敲而來的。雖然目前已證明許多有科學根據且有效的運動方法與運動相關知識,但是這些知識仍舊不斷在改變。在一開始運動的重要性受到關注時,為了鼓動人們從事運動,甚至還曾出現了類似「出征」「打仗」這樣的口號。偶爾也有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意圖欺騙他人。

  你能保證沒有被過去錯誤的真相所欺騙嗎?你能保證百分之百不受「出征」的口號煽動嗎?對於已被證實沒有效果的事物,或是就算有更具效果、更適合你的方法,你也依舊毫無質疑地接受過去的方法嗎?

  ●為了燃燒脂肪,有氧運動一定要做到三十分鐘以上,另外也有最適合燃燒脂肪的運動強度。如果相信以上說法,那你就是百分之百相信「出征」口號的人。

  ●假設你的年齡已無法稱為年輕,對於自己的健康也沒有信心,卻仍相信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運動時邊使力邊憋氣弄得滿臉脹紅,即使稍感疼痛也咬牙苦撐,那你就是一味地固守舊有方法的人。

  ●如果你認為「只要做這個」「只要幾週」或是「只要吃這個」,就能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那你就是過去容易被有心人士欺騙的「肥羊」。

  如果你不想成為容易被有心人士欺騙的「肥羊」,或是一味相信舊有方法的人以及百分之百相信口號的人,那你就得分辨什麼是非真實的、什麼是舊有的、什麼是與求學時期貼在黑板上的「口號」相似的。尤其是自己的身體與健康大不如前而需要運動的人,更需要如此。

  若以「腹肌運動、腰部」等關鍵字在網路上搜尋,便會看見許多人發表的問題。老實說,這些並不是什麼真正的問題,反倒像是近乎悲鳴的聲音。讓腰部更強壯健康的腹肌運動,為什麼反而傷害腰部呢?

  ●討厭運動卻得減肥,只好將身體交給快速抖動的震動瘦身機,這些人多多少少曾懷疑過這個運動是否真能消滅脂肪。可是實際做過這個運動後,沒有覺得身體腫了起來,或是感到腰部疼痛、這裡癢那裡癢嗎?

  ●在健身房練習舉放槓鈴的運動時,時常覺得頭昏眼花。究竟運動的方式是否正確呢?

  ●因為喜歡慢跑而專注於慢跑的你,最近不覺得膝蓋痛到無法走路,肩膀或是頸部痠痛嗎?

  ●以為運動的強度越大、運動量越多,就越能快速減重,雕塑出完美的身材,所以一天之內反覆數次、一次持續幾小時的運動,不覺得身體狀況逐漸變差,經常出現心悸的狀況嗎?

  ●雖然沒有想要練出魔鬼身材的想法,但是周遭的人運動的最終目標都是打造魔鬼身材?或者說你正以不適合自己身體的魔鬼身材運動法做運動嗎?

  針對上述幾項問題,如果是想反問「想做運動,就得先克服這些問題嗎?」那麼你的身體在克服這些問題前,就已傷痕累累,請謹記在心。

  運動可說是必要且一定得做的事,不過對於運動的錯誤觀念與資訊,反而會導致身體受到傷害,所以與其執著於錯誤的觀念與資訊,不如選擇能夠提升自我健康與活力的運動方法。

編輯推薦

太好了,從現在開始可以把減肥書全部丟掉了!!!


  看了這個標題的讀者,可能有很多人認為,怎麼回事?減肥成功了嗎?才口出狂言吧。

  每次看到市面上很多減肥書,健身書,標示著「只要做這個」「只要幾週」「只要吃這個」就能立竿見影,這些話讓人信以為真,好像只要買了書,你真的可以從胖子變瘦子?而且在目前很講求身材的社會風氣,如果你不讓自己看起來有點肌肉,瘦瘦的,就是落伍了。結果造成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也跟著節食,斷食,上健身房練肌肉,造成運動傷害卻不知道……

  一開始看本書的書名:《健身毀了我的身體》,讓人很好奇!讀了之後,過去很多關於身體運動的迷惑一下子全部都解開了。

  到底我是要早上運動好?還是晚上運動好?運動完之後我要喝多少水才可以?我只想減掉腰贅肉有可能嗎?有人說倒退走可以治療腰痛,真的有用嗎?運動後肌肉痠痛,擦運動噴液有效嗎?

  作者是健身專家,又是國家運動選手的指導員,大概是看不下去很多人盲目運動,所以決定把他作為專業健身的經驗,一項一項寫下來告訴讀者,總共有55項是一般大眾最容易產生疑惑的問題,而且糾正了許多錯誤的觀念。

  我覺得健康運動比起瘦10公斤更重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比練出巧克力肌更迫切,《健身毀了我的身體》就是一本非常正確的指標書,只要按照這些原則來運動,不但可以長長久久運動,更能夠保持健康與活力。這樣,還需要其它的減肥書嗎?就丟了吧,有這本就夠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在我們這個社群媒體主導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努力營造一個「自律且成功」的人設,健身照、健康餐打卡,成了日常的背景音。但這種「完美呈現」的背後,往往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掙扎和代價。這本書名,簡直就像是對這種虛假表象的一次猛烈衝撞。我猜測,作者或許會描述一些專業教練不願意透露的內幕,可能是關於過度訓練的後遺症、不科學的飲食法導致的營養失衡,或是心理層面上對「力量」的過度依賴,最終導致生活失衡。在台灣,很多人把健身當作是逃避現實壓力的一種出口,但如果這個出口本身就佈滿陷阱,那這個結局就太諷刺了。我非常期待這本「慶功版」能比初版更深刻,加入更多後續的復原或轉變的經驗,讓讀者看到,即使「身體被毀了」,人生是否還有其他重新定義健康和快樂的可能,而不是停留在單純的控訴層面。

评分

我對這類「反思型」的書籍很有興趣,尤其當它被冠上「暢銷慶功版」的時候,就更吊詭了。代表說,市場上已經有大批讀者買單了,這說明這種「反思」的需求非常旺盛,大家心裡其實都藏著一點「我這樣做對嗎?」的疑問。台灣的健身房密度高到一個誇張的程度,一條街上可能就有三四家不同的連鎖或獨立工作室,行銷手法一個比一個猛烈,主打的都是「蛻變」、「重生」。但人生哪有那麼容易「蛻變」?往往是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後,發現效果不如預期,或者只是短暫的滿足感。如果這本書能誠實地記錄下,那種「投入產出比」的失衡,或是被不實行銷話術誤導的過程,那絕對是給廣大健身愛好者一劑清醒劑。我希望它不是那種純粹抱怨的文章,而是有結構性的分析,告訴我們,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是我們太容易相信「捷徑」,還是整個產業的誘導機制本來就有缺陷。

评分

老實講,台灣社會對「美」的標準一直都很緊繃,尤其對女性,從以前的骨感瘦,到現在的「蜜桃臀」、「腹肌線條」,總有一種隱形的壓力在逼著大家去「雕塑」自己的身體。我身邊那個超級注重外表的閨蜜,為了維持所謂的「完美」,幾乎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場無止盡的戰鬥,每天都在計算卡路里、計算蛋白質,搞得自己神經兮兮的,連出去聚餐都無法好好享受。我總覺得,這種對身體的極致控制,某種程度上比過去的懶散更可怕,因為它變成了一種「道德要求」,好像你沒達到那個標準,你就是不夠努力、不夠自愛。所以,看到《健身毀了我的身體》這個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這種「過度努力」的反噬。它是不是在講述,當追求健康變成一種執念,最後會如何異化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從享受運動的過程,變成被數據和鏡子奴役的囚徒?這種心理層面的探討,遠比單純的運動教學來得深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深入剖析這種現代人追求「極致自我優化」時,所付出的隱性代價,那種精神上的疲憊,可能比身體上的痠痛更難恢復。

评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戲劇張力,「毀了」這個詞用得極重,讓人馬上聯想到悲劇色彩。我常常在想,我們對「健康」的定義是不是太單一了?是不是只有肌肉線條分明、體脂率低於多少才算健康?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因為過度追求這些外在指標而變得焦慮、易怒,甚至影響到人際關係和工作效率,那這種「健身」行為,跟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傷害身體」有什麼區別?或許作者試圖探討的是,當「身體」成為我們最重要的「資產」時,一旦這個資產出現任何瑕疵或衰退,我們的情緒會如何崩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從一個狂熱者轉變成一個「受害者」視角,這中間的心路歷程想必非常曲折。這本書如果能描繪出那種從狂喜到幻滅的巨大落差,它就能超越一般勵志或科普書籍的範疇,成為一本探討現代人自我認同危機的社會觀察報告。

评分

欸,這本書我聽說很久了,雖然我沒讀過,但光看書名《健身毀了我的身體(暢銷慶功版)》,就覺得很有意思。現在大家都在追求健康、熱愛運動,走到哪都是「XX達人」、「高效燃脂」的口號,搞得好像你不去健身房、不吃水煮雞胸肉,人生就白活了一樣。我身邊就有好幾個朋友,一開始熱情得不得了,買了一堆裝備,排滿了課程,結果搞到自己全身痠痛、內分泌失調,最後索性放棄,還抱怨說「運動根本不適合我」。這本書的標題正好戳中了這種普遍的焦慮感,它反過來質疑了我們社會集體崇拜的「健身神話」,讓人忍不住想去看看,作者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毀滅性」過程,才能寫出這種顛覆性的觀點。這種反主流的視角,在當前這個過度強調「自律」和「完美體態」的時代,簡直是一股清流,讓人好奇它是不是在揭露一些被健身產業刻意隱藏的真相,還是單純就是作者個人的極端遭遇分享,但無論如何,光憑這個名字,就已經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決定找來拜讀一下,看看它到底藏了什麼「秘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