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正義:誰決定你的性癖好、性對象?絕非你的自由意志,而是階級、權力,還有A片調教。怎麼從這些桎梏中解放?

性的正義:誰決定你的性癖好、性對象?絕非你的自由意志,而是階級、權力,還有A片調教。怎麼從這些桎梏中解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米亞.斯里尼瓦桑
图书标签:
  • 性与社会
  • 性解放
  • 阶级
  • 权力
  • 文化批判
  • 性癖好
  • 自由意志
  • A片
  • 性别研究
  • 社会建构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已授權英、美、荷、德、義、挪、葡、巴、西、瑞、俄、韓、泰,13國語言
  《星期日泰晤士報》非文學暢銷榜
 
  22歲男大生艾略特.羅傑,在宿舍持刀殺害三名華裔男室友後,
  再開車前往姊妹會,在屋外槍殺三名女性,
  之後沿路隨機掃射,造成14人受傷,一人死亡,最後他飲彈自盡。
  他在預先上傳的YouTube影片中說:這是他──非自願守貞者──的復仇。
 
  為什麼要復仇?因為他個頭矮小、不擅運動、個性害羞,
  周圍沒有任何一個女生想要與他發生性關係。
  他說:「就連那個又醜又低等的黑人都可以把到女生了,憑什麼我辦不到?」
  於是他寫下:「那個金髮女人是賤貨,所有女人都是瘟疫,必須永久隔離。」
 
  我們必須說,殺人者羅傑的性觀念錯得厲害,
  就連野生動物也未必單憑外在,就決定是否發生性行為。
  
  那麼,除了外表、個性之外,
  到底是誰決定了你的性癖好、性對象?
 
  本書作者阿米亞.斯里尼瓦桑,是牛津大學哲學碩士,
  教授政治哲學與女性主義理論。
  她認為,「性」不只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思維,
  性與不性,並非出於個人意識,更沒有公平或同意這件事,
  而是由「性別、階級、種族與權力」決定,
  
  ◎如果你沒有反抗,我就當作你同意
 
  女大生控訴男同學性侵,但男方說:我從頭到尾都沒有強迫你呀!
  許多女性甚至被教導,如果讓對方感到「性奮」,就必須有始有終的幫對方「解決」,
  否則,就會淪為「挑起慾望又不讓人抒發」的綠茶婊。
  
  ◎A片讓男人以為,女人說「不」時,你要當成「好」
 
  因為色情影片都這樣拍,導致男人把女人的反抗當成欲擒故縱、把扭捏當成邀請,
  只要打開手機,上色情網站,就能一鍵搜尋出輪暴、MILF(辣媽)、繼女……
  你的性偏好,一大部分是色情影片「調教」出來的。
 
  ◎曖昧不清的仰慕關係:從師生戀、性騷擾看權力控制
 
  為什麼有這麼多所大學(按:包括臺灣多間大學),都禁止師生戀?
  因為佛洛伊德曾說,學生對教授的愛,類似於病患與心理分析師,
  但要是病患愛上你,你絕對不能以同樣的情感回報。
  但問題是,教授該如何面對或不面對這些學生(崇拜者)的身體?
  
  誰決定你的性癖好、性對象?絕非自由意志,
  而是社會階級、權力,還有A片調教。怎麼從這些桎梏中解放?
 
名人推薦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成令方
  女性主義者/周芷萱
  作家、編輯/趙又萱 Abby Ch.
  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劉亞蘭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探讨性、权力与社会建构的著作的详细介绍,此介绍内容不包含原书名、主题或具体论点中的任何元素,重点放在其宏观的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视角,旨在分析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个体经验。 --- 书名暂定:《边界之下的肌理:社会权力与个体能动性的辩证考察》 核心议题聚焦: 本书以社会结构分析为核心,深入剖析了宏观权力体系(如制度化偏见、经济不平等和文化霸权)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特别是对个体认知、身份认同的塑造过程。它关注的不是特定的个体行为或偏好,而是支撑这些行为和偏好的“框架”是如何被构建、维护和挑战的。 第一部分:制度的幽灵与可见的边界 本部分着重于社会学中的宏大叙事,探讨法律、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机器(如教育系统、主流媒体)在构建社会“常态”与“异常”中的作用。 1. 结构性歧视的演进: 考察历史上的法律和经济政策如何固化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关于歧视的简单罗列,而是分析这些政策如何通过资源分配和机会垄断,形成代际传递的结构性劣势。作者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审视了在何种条件下,多元的声音能够进入政策制定的核心。 2. 资本逻辑与社会分层: 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本的积累过程如何不只影响物质财富,更影响话语权和文化符号的生产。社会阶层不仅仅是收入的划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强制性编码,规定了何种欲望是“正当的”,何种追求是“可接受的”。 3. 符号霸权与文化再生产: 探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在当代媒介环境中的变异。主流文化叙事如何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公众的感知方式,使得那些被主流结构所青睐的观念,被内化为“常识”和“自然秩序”。这一部分着重于分析文化产品(文学、艺术、流行符号)如何成为巩固现有权力关系的无形工具。 第二部分:能动性、主体性与抵抗的微观场域 在揭示了宏大结构对个体的约束之后,本书转向对个体能动性(Agency)的复杂解读,并探讨了在结构性限制下,反抗与协商的可能路径。 1. 被塑造的主体: 本章拒绝将个体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探讨主体性是如何在结构与个体互动中“生成”的。借鉴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分析规训性权力(Disciplinary Power)如何作用于身体和时间表,从而优化个体以符合社会生产或消费的效率。重点在于“自我规训”机制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根源。 2. 日常生活的“异议行动”: 如果宏大革命难以实现,抵抗可能发生在何处?本书考察了在日常生活、家庭空间、工作场所中的微小“偏离”和“抵抗”。这些行动可能不是明确的政治宣言,而是通过审美选择、时间分配的偏离、以及对既定角色的短暂“扮演失误”来表达对主流规范的不满。 3. 社群构建与替代性实践: 分析非主流社群(如特定的兴趣小组、互助网络或临时性的协作空间)如何尝试构建替代性的价值体系和交往规则。这些社群的生命力与脆弱性,是评估社会弹性与变革潜力的重要指标。作者区分了“象征性的反抗”(仅停留在言语层面)与“物质性的实践”(涉及资源或时间的重新分配)。 第三部分:解放的哲学追问与未来的可能性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结构分析转向规范性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探讨“解放”的含义在后现代语境下的重构。 1. 自由的辩证性: 考察当代自由主义概念的局限性。本书质疑了将自由完全等同于“选择的无限性”的观点,主张真正的解放可能需要对“我们想要什么”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即自由不仅是选择的权利,更是选择的质量和选择背后的动机的纯粹性。 2. 伦理的重构: 探讨在社会结构普遍充满偏见的环境下,个体如何构建具有责任感的伦理生活。这涉及到对“真诚性”(Authenticity)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如何构建一种能够承认自身受结构影响的同时,又不推卸道德责任的伦理立场。 3. 面对不可见的枷锁: 本书的终极目标并非提供一套简单的“解脱手册”,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用以识别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我们“可能成为谁”的权力机制。解放,被定义为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自我觉察过程,是对“既定现实”进行永恒质疑的能力。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但语言上避免过度晦涩的专业术语,注重将复杂的社会理论与清晰的案例分析相结合。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我们如何被我们所处的系统塑形”的框架,而非关注具体行为的对错。它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机制的导论,旨在培养一种批判性的、结构性的观察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米亞.斯里尼瓦桑(Amia Srinivasan)
  
  1984年出生於巴林,曾旅居倫敦、紐約、新加坡與臺灣。目前擔任牛津大學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社會與政治理論的奇切爾(Chichele)政治及社會理論講座教授。
  
  她寫過關於性、死亡、章魚、憤怒、衝浪與性別代名詞之政治等多種主題,發表於《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紐約客》(The New Yorker)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平臺上。她同時是《倫敦書評》的特約編輯,現居於牛津。
 
譯者簡介
 
聞翊均
  
  臺南人,熱愛文字、動物、電影、紙本書籍。現為自由譯者,擅長文學、運動健身、科普翻譯。翻譯過《叢林奇談》、《開膛手傑克刀下的五個女人》、《狼王羅伯》、《黑色優勢》、《蘋果山丘上的貝絲》等作品。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性很複雜,你只能以不舒服的方式去理解它/成令方
推薦序二 面對性別權力關係,誰是高牆,誰又是雞蛋?/周芷萱
前言 性是一種文化,一點也不私密
 
第一章 如果你沒有反抗,我就當作你同意
性侵20分鐘,被判3個月,算是重罰?/誰說了實話、誰又說謊/父權底下,
沒有文明可言/全球迷思:白人女性最貞潔,有色人種性慾亢進/社會地位與膚色,
決定你值不值得被同情/所有的解放運動,都幫不到最需要幫助的人/我覺得是
性騷擾,你卻說是開玩笑/網路制裁,是權力低下者的少數發聲方式/是你讓我
變興奮的,所以你得完成/是否為合意性交,看你有沒有獲得積極同意
 
第二章 A片讓男人以為,女人說「不」時,你要當成「好」
色情作品是理論、強暴則是實踐/小孩當街問成人片女星:「我能幹你嗎?」/
現代年輕人的性教育,都來自色情網站/男性經驗豐富就是老練,女性不是處女
就是蕩婦/把反抗當成欲擒故縱、把扭捏當成邀請/立法限制色情作品,犧牲的
是性工作者/推廣性教育,而非抵抗色情作品/性的物化,也可能對女性有益/
你的性偏好,一大部分是A片調教出來的
 
第三章 所有女人都是瘟疫,必須隔離起來
怎樣才是真正的性解放?/金髮辣妹和東亞女性,擁有最高級「可幹性」/
他們說:沒有性生活的人,應能合法強暴女性/你可以對別人有感覺,但不能
要求「被渴望」
 
第四章 性慾是本能?你喜歡什麼,都在政治與社會的控制中
你的性向,很可能是體制下的產物/怎麼得知自己真正的慾望?/和不同膚色
的身體性交,會帶來不同獎賞/亞洲男性找不到對象,都是因為亞洲女「哈洋屌」
/你被什麼性別吸引,是天生且無法改變的/非自願守貞者的起源,是一名酷兒
女性/男性要成為領導眾人的「阿爾法」,才能吸引異性/跟貧富差距的問題一樣,
性也應該平均分配?
 
第五章 曖昧不清的仰慕關係:從師生戀、性騷擾看權力控制
老師和學生,只要彼此合意就能交往?/學生對教授的愛,類似於病患與心理
分析師/曖昧不清的仰慕關係——究竟是想成為他,還是擁有他?/女學生
不只是學生,還是一具「值得性交」的身體/放任目光「順其自然」的移動,
就可能構成性騷擾/分手後會怎樣?許多女學生不敢上學,甚而輟學/無論年
紀有多相近,我的學生永遠都是孩子
 
第六章 家暴、賣淫與強暴,21世紀最該正視的議題
為了懲罰嫖客,性工作者一同付出代價也沒關係?/性交易和墮胎一樣,立法
也不可能根除/強制監禁家暴者,反而使被害人不敢報案/女權自助餐,只適用於
社會地位最高的女性/支持#MeToo運動,無法拯救所有女性/每一個平等運動,
都是資本主義的牟利管道/經濟不平等、民主缺陷、種族優勢,是強暴案發生主因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3621
  • 叢書系列:Styl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性很複雜,你只能以不舒服的方式去理解它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成令方
 
  阿米亞.斯里尼瓦桑(Amia Srinivasan)所寫的《性的正義》,以非常清晰且平易近人的方式,列舉出不同案例,討論長年困擾社會大眾,因性而引發的爭議。這也是為什麼,女性主義者想翻轉「性使女人成為次等公民」的現象。
 
  作者分別仔細檢閱女性主義者多年來對合意或非合意性交、A片指導性愛、非自願守貞者(incel)、慾望是否為本能、師生戀是否等於性騷擾等議題的爭辯,最後指出家暴、賣淫與強暴,是21世紀最該正視的議題。她認為,我們想要面對這些議題的複雜性,就必須承受,這些議題肯定充滿矛盾又令人感到不舒服。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分析上述議題時,將父權體制和資本主義的剝削,與種族主義互相構成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以強而有力的案例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看到這樣的複雜性如何編織而成。若女性主義者不願意接受性的複雜,就無法翻轉女性的次等地位,最後獲得好處的,只有社會地位高的富裕白人女性了。
 
  本書提出幾個重要的思考方向,以下舉出幾個大點:第一,性看起來很私密,但其實是公眾的;慾望不是人類的本能,是在社會與政治的控制中形成的。作者將帶領你,跳脫當前的新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思潮,回到老舊的女性主義傳統,把性放在政治框架中檢視。對於沉浸於新自由主義的氛圍中,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轉推,展現個人經驗與特色的年輕一代女性主義者而言,是很好的提醒。
 
  第二,性或身體的接觸,必須在雙方或多方的「積極同意」(affirmative consent)原則下進行,但光是個人的首肯還不夠,我們必須改變性別文化並立法,才有可能實現「同意」的現實條件;第三,法律能為性的正義設下邊界,但不能只強化國家的監禁權力;第四,經過多年觀察發現,最能保護性工作者權益的,其實是將性工作除罪化。
 
  最後,許多人都知道,心理治療專業的訓練嚴格,會讓治療師明白,自己與患者間的職業界線有多重要。很遺憾的是,教育場域對教師沒有類似的訓練,使師生戀與師生間的性騷擾不斷發生,造成受教者身心嚴重的損傷。
 
  今後,我們還會遇到很多與性相關的議題,作者建議我們,要觀察當下的情境,放棄原本極為依賴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我認同,這是解放政治行動的方向。我期待讀者透過本書,來理解並掌握性的複雜性,藉此找到屬於你的信念,並和同伴一起發起解放性的行動。
 
推薦序二
 
面對性別權力關係,誰是高牆,誰又是雞蛋?
女性主義者/周芷萱
 
  在臺灣,性別運動自1980年代起有不少收穫,在政治制度、法律規範等方面逐一「拆除父權違建」,然而,「女性主義在父權陰影下匍匐向進,其路徑從來不是直線的」。
 
  立場各異的女性主義者互相激盪,是很重要的養分,而在本書中,作者把這些艱難議題一次展開,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經歷多重的腦內高潮,常需要停下來喘口氣。
 
  在2022年,人們仍為了性別平等面臨各種挑戰。週刊揭露的性私密照詐騙與外流事件(按:一系列女性的性影像被散布至臉書社團「霸社」,此案犯罪者的連續詐騙手法,可追蹤至臺灣規模最大、獲利巨額的付費色情論壇「創意私房」)、臺大性平會選舉候選人政見爭議、跨性別者免術換證(按:臺灣現行法令規定,跨性別者必須經過性別重置手術,才符合更換身分證性別的資格)……平權總是關乎權力,但究竟誰是高牆、誰是雞蛋?還是說,爭論不休的雙方都是雞蛋?權力關係越來越難看透,所以,我們需要更深刻的討論。
 
  女性主義在近年的網路論爭中,常成為人們取笑的對象,好像性別平等的政治正確,永遠就只有一個答案;但對我而言,女性主義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即使如此,網路討論字數有限、讀者耐性更是有限,問題有時只能很快帶過,讓人留下不少遺憾,但是,這些遺憾都能在這本書裡了結!
 
  本書作者是牛津大學哲學教授,擁有學術背景的斯里尼瓦桑,論述內容從不過於抽象,充分理解當代討論性別議題的複雜性,毫不畏懼挑戰各種難題,包含該如何看待女性主義者的權力、保守派利用女性主義倡議,甚至談及性傾向不該成為核心問題、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劃界等,在臺灣和全球都充滿爭議的議題。
 
  作者的洞見讓本書正視當代強暴敘事中的艱難問題:#MeToo運動的「相信女人」主張,是否可能變成種族和階級偏見的再製工具?色情和性工作一直是女性主義難以避開、存在多年的難解課題,但作者嘗試在全面禁止與言論自由的論述兩端,拓展思考的可能性。
 
  讀這本書時,光看標題,你可能會以為作者的立場是A,但內文其實還討論到B、C、D……每個議題的延伸討論都精彩無比。眾人爭吵不休的網路色情、師生戀、免術換證等當代性別問題,你不知道該如何思考嗎?本書幫你展開這些討論!
 
前言
 
性是一種文化,一點也不私密
   
  女性主義不是一種哲學,也不是理論,甚至不是一種觀點。女性主義是一種政治運動,而為了徹底改變這個世界,女性主義者提出這個問題:要是我們能終結女性在政治、社會、性、經濟、心理與生理上受到的次等化(subordination,又稱從屬關係),會怎麼樣?
 
  而他們得到的答案是:我們不知道會怎麼樣,只能先嘗試,並觀察結果。
 
  女性主義的開端,從女人意識到自己是特定分類中的成員開始,而此分類中的成員,皆因為名為「性」的事物,而被賦予了次等的社會地位。
 
  人們往往說性是天然的,比政治還早出現,是人類建立文化時,採用的一種客觀基礎。但我們在檢驗這個理應天然的事物時,卻發現性早已負載了該意義。所有人類的身體,都會在出生時被分類成男或女,不過,也有許多身體必須經過殘割(mutilate,俗稱割禮)才能符合性別分類,也有許多身體會在未來抗議這種出生時做的分類,也就是生理性別。這些初始分類,決定了一具身體未來會被賦予的社會目的。
 
  有些身體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身體、幫其他身體穿衣服、洗澡與餵食(而且動機只能出自愛,絕不能出於責任),或是使其他身體感到舒適、完整且受控,是使其他身體感到自由。
 
  如此說來,性的天然不過只是假象,事實上,性是一種文化的事物。女性主義者告訴我們,性(sex)和性別(gender)不同(按:在英文的常見定義中,sex〔性〕指的是有關性的行為或生理方面的生物性別,gender〔性別〕指的則是社會學上的性別,在本書中,亦會將性與性別兩字分別以上述定義使用),但我們在談論性的時候,其實在談論的只是性別偽裝成的性(按:美國學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認為,看似自然的生物性別,仍是透過政治和社會所產生的;生物性別很可能和社會性別一樣具有文化結構,所以,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其實是同樣的事物)。
 
  此外,性這個字還有另一層意思:我們用具有性的身體做的一種行為。有些身體的存在目的,就是執行性行為;有些身體的存在目的是供其他身體享樂、占有、消費、崇拜,等於是負責服務其他身體,幫助他人肯定自我。
 
  也有些人說,性的第二層意義也很天然,是超脫政治之外的存在。不過,透過女性主義,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想法也是虛構的,而且這種虛構的想法能帶來某些特定的利益。
 
  大家常以為性是一種極為私人的行為,但在現實世界中,性其實是公眾的。我們扮演的角色、感受到的情緒、誰在給予、誰在要求、誰在服務、誰在渴求、誰被想要、誰能獲益、誰會受苦……這些早在我們誕生之前,就已經有人制定了規則。
 
  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曾告訴我,他拒絕接受女性主義者對性的評論,他說,唯有在性行為的過程中,他才能感到自己身處於政治之外,並體驗到真正的自由。而我問他,他的妻子聽了會作何感想(他的妻子並沒有受邀參加那天的晚餐,我沒辦法親自問她)。不過,這也不代表性一定不自由。
 
  他們拒絕接受的,是自由的假象:有些人會說性很解放,並不是因為性是平等的,而是因為它無所不在。在這個世界中,性的自由並不是眾所皆知的事實,而是我們必須努力達成的目標,而這種自由肯定不完整。
 
  法國女性作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就夢想著自由的到來:
 
  儘管女人的自主性為男人省下許多麻煩,但同時也為男人帶來許多不便。如今,有某些實踐性冒險的特定方式,將使我們在明日世界中迷失: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從性之中驅逐愛、幸福、詩與夢想。
   
  讓我們提高警覺,以免我們的未來因缺乏想像力而變得貧瘠……性與性之間會誕生出我們無法想像的、新的、肉慾的親暱關係……有些人主張的想法十分荒謬……他們認為如果男人和女人達到確實的平等,世上就再也不會有不道德的行為、狂喜的情緒和熱忱的情感。
 
  這種矛盾關係就像肉體與靈魂、瞬間與時間、內在性的暈眩與超越的訴求、愉悅的絕對與遺忘的虛無之間的對立,永遠都不會消失;緊張、受苦、喜樂以及存在的失敗與勝利,永遠都會在性慾之中具體化……事實正好相反,在我們廢除了針對半數人類的奴隸制之後,這整個虛偽的系統也會跟著廢除,而這代表的是……我們將能發現人類伴侶的真實型態。
 
  要怎麼做才能讓性真正自由?目前還不知道答案,但我們可以一起嘗試觀察結果。
 
  本書的主題,是這個世界的性政治與性倫理,而我寫下本書中不同文章的動機,是因為我希望能看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這些文章回顧了較老舊的女性主義傳統,當時人們不害怕把性看成政治現象或符合社會評論框架的事物。
 
  在這種多樣化的傳統中,許多女人對社會提出挑戰,包含西蒙.波娃、俄國共產主義革命家亞歷珊德拉.柯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到美國非裔女權作家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為其筆名,真名為葛勞瑞亞.珍.沃特金〔Gloria Jean Watkins〕)、奧黛.羅德(Audre Lorde)、美國激進女性主義者凱瑟琳.麥金儂(Catharine MacKinnon)與芮曲,都讓我們在思考性倫理的時候,能夠不被局限於「同意」(consent,一個人自願接受與自身有關,由其他人提出的提議或是意願,在此指合意性行為)這個狹隘的條件。
 
  她們迫使我們去探詢,「好」這個字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力量,而由此能揭露,性是一種必須取得同意的事物,也由此揭開,為什麼在同意仍無法支持性的狀況下,還要賦予同意那麼多精神、文化與法律上的重量。這些女性邀請我們一起,夢想更為自由的性。
 
  越不令人自在的,越可能是真相
  
  本書的另一個目標,是試著為21世紀重新塑造關於性的政治評論,也就是:嚴肅看待種族、階級、身心障礙、國籍和種姓制度等條件和性的關係,並思考網路時代使性變成什麼模樣,探詢這個社會動用資本主義與監禁化國家(carceral state,源自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於1970年代提出的理論,表示自從監獄被發明以來,就被當成犯罪行徑的唯一解決方式;根據女性與性別研究教授魯比.塔皮亞〔Ruby Tapia〕解釋,監禁的範圍遠遠超出監獄與其他監禁相關場所,其概念也代表,透過控制、監視、刑事定罪和不自由的政策,塑造並組織社會與文化的多種方式)的權力,來解決性的問題時,代表著什麼意義。
 
  這些文章評論的大致都是美國與英國的狀況,此外我也會對印度有所著墨,而這些選擇反映了我自己的成長背景,同時也是我有意識的選擇。
 
  本書評論主流英語世界(English-speaking world,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女性主義者的思想與實踐,而在過去數十年來,這些人提倡的女性主義,在世界上能見度最高,物質力量也最強大(當然,對於處於此世界之外的女性主義者來說,他們也不曾在自己的世界與社群內被邊緣化)。

  近幾年來,這種女性主義的主流地位正逐漸下降,但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尤其近期有許多振奮人心的女性主義能量,都來自非英語世界的女性主義者。
 
  在我寫作的當下,近期就有許多例子,在此列舉一二:波蘭的右翼聯合政府針對墮胎執行更嚴格的法律,女性主義者則率領全國各地民眾發動大規模抗議,國內有五百多個城市與鄉鎮響應;在阿根廷,女性主義者連續5年舉行大規模遊行,用「一個都不能少」(Ni una Menos)作為標語,迫使國會將墮胎合法化,而後在巴西、智利與哥倫比亞,抗議者也以組織化的方式,效法阿根廷的遊行活動。
 
  除此之外,在蘇丹,女人率領的革命抗議行動推翻了奧馬爾.巴席爾(Omar al-Bashir,前蘇丹總統,於1989年透過軍事政變上臺,並於2015年的總統大選連任;2018年蘇丹爆發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並於2019年發生政變,軍方包圍總統府,巴席爾宣布辭職後即被逮捕)的獨裁政權,接著,年僅二十多歲的蘇丹女性主義者阿拉.薩拉(Alaa Salah)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必須確保蘇丹過渡政府在訂定平等條例時,保障蘇丹的女性、反抗團體與宗教少數團體。
 
  本書對某些主題,如性工作者的權利、監禁化政治的破壞性、現代性行為病理學——抱持非常堅定的立場;在其他主題上,本書則同時描述其利弊,不會簡化知識濃度較高、較困難的主題。
 
  女性主義必須不屈不撓的說出真相,尤其是有關自身的真相,正如勞工歷史學家大衛.羅迪格(David Roediger)所述:「對自己說真話的基進(radical)行動,遠比對強權說真話還要更重要。」
 
  我們不能耽溺在幻想中,想著利益總會趨同、我們的計畫不會帶來預料之外的結果,或是政治是一個自在的場域。
 
  女性主義學者暨社運人士柏妮絲.詹森.雷根(Bernice Johnson Reagon,為避免和美國前總統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混淆,接下來皆以柏妮絲稱呼)在上一個世紀就曾討論過這件事,她警告眾人,真正的基進政治——也就是結盟政治(coalitional politics)——不會是一個歸屬:
 
  結盟並不是你能在家完成的事情。你必須在街頭上結盟……你不應該在聯盟中尋找自在舒適的感覺。有些人會在結盟後,依據他們結盟時感覺是否良好,來評斷這個結盟是否成功。這些人在尋求的不是聯盟,而是一個家!他們在尋求的是裝了奶的瓶子和奶嘴,而聯盟裡沒有這種東西。
  
  對柏妮絲來說,導致許多女性主義出現排外矛盾的,其實是誤把政治當成一個完美家園或歸屬的想法,因為抱持這種想法的人,認為政治能夠提供完整的歸屬感,柏妮絲將這種歸屬感比喻為子宮。這些把政治當成家的女性主義者,堅持共通性比事實還要重要,並排除所有干擾家中安寧的人。不過,真正具有包容性的政治,都該令人感到不安全又不自在。
 
  因此,在本書中,我會在有必要的段落,用令人不自在的方式解釋。這些文章不會成為你的家,但我希望它們可以使部分讀者獲得認同感。本書的不同章節,既可以合在一起閱讀,也可以分開翻閱,它們的目的不是說服或勸告任何人相信什麼,不過,若你確實因而相信了某件事,我也會感到開心。
 
  事實上,這些文章代表的,是我設法把許多女人和一些男人已經知道的事物,轉變成文字的努力。女性主義一直都如此行事,也就是由女人們一起,試著清楚表達那些尚未被說出口、無法正式說出口的話。
 
  在最好的狀況下,女性主義理論的依據,是女性在獨自一人時,心中思考的話,是她們在抗議的遊行、裝配生產線的隊伍、街道的角落及臥室裡告訴彼此的話,也是她們花了成千上萬次,試著告訴丈夫、父親、兒子、老闆與民選官員的話。
 
  在最好的情況下,女性主義理論能揭露那些潛伏在女性掙扎之下的可能性,把這些可能性拉得更近一點。不過,女性主義理論往往會忽視特定女性的人生,只會高高在上的告訴這些女性,生活的真正意義為何,而多數女性根本不需要這種自命不凡的論述。
她們有太多事要做了。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啊,對了!」的那種共鳴感,是它直指那些「隱形規則」的力道。台灣社會在性別議題上,或許表面上看起來開放了許多,但骨子裡那種保守的、對「正常」的執著,其實依然是個巨大的地心引力。這本書並沒有用那種學術腔調太重的語言,反而更像是一個憤世嫉俗但又極度清醒的朋友在跟你掏心掏肺。它提到的那些機制,像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慢慢地把我們的「選擇範圍」給縮限住。你以為你追求的是獨一無二的刺激,但實際上,你可能只是在一個被精心設計好的遊戲場裡繞圈圈罷了。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性別光譜邊緣的人來說,這種被排除在主流敘事之外的經驗,才是日常。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勇敢地把這些邊緣的經驗拉到檯面上,用一種不妥協的語氣去詰問:誰有權利定義什麼是「好」的性?什麼是「值得被愛」的性?讀完後,我開始用更懷疑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包裝成「浪漫」的腳本,意識到所謂的自由,可能只是一種被允許的自由,而不是真正無拘束的解放。這種覺察上的提升,比任何單純的知識傳輸都來得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光是看到就讓人心頭一震,那種直白的衝擊感,彷彿作者是直接把我拉到一個高壓的辯論場上,要我正視那些社會長期以來選擇性忽略的議題。我一向覺得性這件事,在我們的文化裡總是蒙著一層羞答答的布,明明是天性,卻被處理得像是某種需要嚴格管制的「行為」。讀完之後,最深刻的感受是,原來我們對自身慾望的理解,可能早就被很多看不見的框架給形塑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不在於它給了多少標準答案,而是它不斷地拋出提問,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而然」。比如說,當我們談論「喜歡什麼樣的類型」時,那個「喜歡」的聲音,究竟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渴望,還是社會話語不斷灌輸的結果?那種被教育出來的偏好,跟真正自由的選擇,界線到底在哪裡?這本書就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把這個模糊的邊界切開來讓人看個清楚,讓讀者不得不停下來,仔細審視自己對性與愛的認知地圖,是不是早就被某些權力結構悄悄繪製過了。對我這種習慣思考社會建構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劑猛藥,讓人讀完後,看街上的情侶、看螢幕上的廣告,都多了一層需要拆解的濾鏡。

评分

最讓我動容的是,雖然這本書批判性十足,但它最終導向的,卻是一種對真實自我的溫柔召喚。它剝去了那些華麗的、被建構出來的性愛外衣後,留下的問題是:那麼,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那種不帶任何社會標籤、不帶任何「應該」的原始渴望,是什麼樣貌?書中對自由意志的質疑,雖然聽起來有些宿命論的意味,但實際上卻是鼓勵讀者去「搶回」定義權。因為一旦你意識到自己是被操縱的,你就擁有了反操縱的能力。這種「覺察即解放」的邏輯,在書中被闡述得淋漓盡致。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了一場漫長的「除魅」過程,看清了性在當代社會被賦予的各種政治重量。這本書的結尾,不是提供了一條康莊大道,而是指明了迷霧的方向,告訴我們,真正的戰場在於心智,在於我們如何拒絕被簡化、被定義。這是一部需要反覆咀嚼、並且會在你生命不同階段帶給你新體悟的作品。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內容讀起來並不是那種讓人感到愉快的經驗,它更像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體檢」,揭露了許多病灶。但正因為它的誠實,所以顯得格外珍貴。它迫使我們去思考,所謂的「性解放」,在我們這個社會的脈絡下,究竟走到了哪一步?我們是不是只在表層完成了換裝,但內核的運作邏輯還是沿用著舊時代的規範?書中對於「框架」的分析,讓我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從網路社群的熱門標籤,到兩性交往的潛規則,無一不是這些權力運作的體現。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分析工具,讓你能夠去解構這些看似無害的日常互動。它不是要你成為一個反叛者,而是要你成為一個有意識的參與者,明白你的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承載著複雜的社會意義。對於那些想要更深入理解自身處境,並且不甘於被動接受現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必讀的指引。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緊湊,它不像某些社會學著作那樣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非常「接地氣」地將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做對照。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毫不留軟的批判力度,尤其在談到媒體和娛樂產業對性慾的「馴化」這一塊時,簡直是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我們不斷地被餵食著某種特定的性愛模型,然後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真實經驗與之不符時,反而會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我有問題?是不是我不夠「正常」?這本書就把這個鍋,狠狠地丟回給那些建構了這些標準的權力結構。它挑戰的不是個體的慾望本身,而是慾望背後的「監管者」。這種視角的轉換,讓人豁然開朗,感覺像是從一個密閉的房間裡被帶到開闊的天空下。當然,解放的過程從來都不是輕鬆的,它需要不斷地自我校準和抵抗慣性,但至少,這本書給了我們一把對抗那股看不見的社會壓力的「心靈武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