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工廠不造夢:十三位深圳女工的打工史

她的工廠不造夢:十三位深圳女工的打工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曉玢
图书标签:
  • 深圳女工
  • 打工生活
  • 底层视角
  • 社会纪实
  • 女性研究
  • 劳工问题
  • 改革开放
  • 口述历史
  • 当代中国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手機、相機、箱包、服飾、抱枕……是否想像過,那些生活中舉目可見的「MADE IN CHINA」商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中國改革開放後生產的廉價工業品遍佈全球,經濟呈現飛躍性成長。而這背後,是近三億勞工的血汗付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0年的數據,其中女性農民工高達近1億人,尤以「深漂」(為了工作漂往深圳的人)居多。
 
  從輟學少女到公益機構負責人,從女工領袖到全職媽媽,從倉庫職員到歌手,從大學生到流水線女工,晚上十點,她們或許都曾在龍華工廠的車間加班生產藍牙耳機,或在富士康檢查華為的手機殼──然而在成為女工之前,她們是女兒、學生、農婦或者家庭主婦;是什麼讓她們決定放棄原鄉的角色,千里迢迢來深圳當產業工人?她們的下一步,又將走向何方?
  
  ★深度訪談13位來自不同省份、不同世代的深圳女工後的紀實報導,由她們親口訴說一個個屬於她們的生命故事。
 
本書特色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每條快速運轉的生產鏈背後,都是如她們一般有著苦樂悲歡的鮮活生命──本書深度採訪13位來自不同省份、不同世代的深圳女工,紀實報導她們的生命經歷,讓我們重新「看見」商品背後的「人」。
迷失的航标:一部关于漂泊与重塑的当代史诗 本书深入探寻了在快速城市化浪潮中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它不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而是一系列鲜活、细致入微的生命切片,聚焦于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生计、梦想或逃离而踏上未知旅程的人们。 第一部分:启程与迷雾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一群在土地与钢筋水泥的交界处挣扎的先行者。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和对“更好生活”的朴素憧憬,涌入这个充满机遇与陷阱的超级都市。 章节一:旧日的回声 描绘了主人公群体在离开故土前夕的生活图景。那时的乡村,是慢节奏的、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社会结构。作者细致捕捉了离别时的复杂情绪——既有对贫瘠土地的无奈割舍,也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通过对老物件、乡音和家庭习俗的描摹,建立起一个坚实而逐渐崩塌的“过去”的原型。这里的人物并非被动地接受命运,他们是主动的选择者,尽管选择的代价是与故土的深刻连接被切断。 章节二:通勤之殇 城市生活的残酷现实首先体现在通勤上。我们跟随其中一位核心人物——一位名叫“李梅”的年轻女性,体验她每日在拥挤不堪的公共交通工具中度过的数小时。这不是简单的路途描述,而是心理压力的具象化。李梅的世界被压缩在狭小的空间内,她观察着身边形形色色的面孔,他们的疲惫、麻木与偶尔闪现的希望,共同构筑了城市黎明前的群像。通勤不再是去往工作地的过程,而成为对个体精神的每日消耗战。 章节三:第一份工的幻灭 许多人初入职场时,对“工作”的理解带有理想化的滤镜。本书记录了几位早期工作经历的冲击。他们可能进入了早期的加工厂、小作坊,或是新兴的服务业。作者着重刻画了从“个体劳动者”到“流水线螺丝钉”身份的转变过程。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如何消磨了时间感和创造力?劳动者如何应对不透明的管理制度和模糊的劳动权益?书中通过对一次突发事故的侧写,揭示了底层劳动环境中,安全规范与效率追求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个体在面对集体冷漠时的无助。 第二部分:结构的重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开始适应,或者说,开始被城市结构所塑造。他们学会了生存的技巧,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章节四:蜗居的哲学 住房问题是城市生存的核心焦虑。本章详细描述了“群租房”和“城中村”的生活状态。这不是简单的居住条件描述,而是对“家”的概念的重新定义。在这个过度拥挤、隐私近乎虚无的空间里,人们如何维系家庭关系、建立友谊和抵御孤独?书中记录了一群邻居如何集体分担微小的生活开支和情感压力,形成一种“临时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既是庇护所,也是相互审视的牢笼。 章节五:技能的迭代与淘汰 随着产业升级的加速,许多曾经炙手可热的技能迅速贬值。书中对比了两位不同代际的工人——一位是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工人,另一位是试图跟上最新设备操作的年轻人。他们共同面临的困境是:进步的速度远超个人学习的速度。我们目睹了技术焦虑如何转化为职业倦怠,以及为了维持收入,他们不得不学习那些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的技术操作。这部分着重探讨了“经验”在快速变革时代的价值危机。 章节六:情感的“远程连接” 在身体被工作占据的同时,情感联系变得脆弱而珍贵。本书记录了他们在手机屏幕上维系与家乡亲人的关系。电话、视频通话中的“报喜不报忧”成为一种默契的交流规则。作者通过分析这些跨越地域的情感交流,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双重身份”的撕扯——既要扮演城市中坚韧不拔的劳动者,又要扮演家乡中不曾离开的儿子、女儿或父母。这种情感上的时差,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理鸿沟。 第三部分:边界的消融与重构 故事的后半段转向了探索个体在长期漂泊后,对自我身份和未来的认知变化。 章节七:城市“印记”的烙刻 随着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变长,主人公们开始展现出被城市文化深刻影响的特征。他们的谈吐、审美、消费习惯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然而,这种融入是表层的。书中探讨了“归属感”的缺失——他们已经无法完全回归故土,但从未真正被接纳为城市的永久居民。这种“边缘人”的状态,既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自由感,也带来了一种根基不稳的虚浮感。 章节八:第二人生的尝试 并非所有人都甘于重复命运。本章记录了几次小规模的“突围”尝试。有人尝试创业,从小小的便利店到网络代购,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对过去积累的清零可能。这些尝试失败或成功的瞬间,展示了在缺乏社会安全网的情况下,个体的韧性和冒险精神。重点在于分析,在资源和信息极度不对等的情况下,实现阶层流动的难度究竟有多大。 章节九:静默的抵抗 本书没有以悲情收尾,而是展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激烈的抗争,而是在日常的琐碎和重复中寻找意义。它体现在对微小美好事物的珍视:一顿丰盛的周末午餐、一次与老友深夜的畅谈、或者在城市公园里短暂地呼吸新鲜空气。作者将这些瞬间视为一种“静默的抵抗”,是对系统性压力的温柔消解。主人公们不再期待宏大的改变,而是致力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构建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小世界。 结语:远方的灯火 最后,作者回归到对这些个体未来的一种开放式探讨。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城市仍在扩张。这本书试图捕捉的,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无数个微小而坚韧的生命如何在巨变的背景下,不断调整航向,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束永不熄灭的灯火。它邀请读者去思考: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家”和“成功”的真正定义是什么?这些漂泊者的经验,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性景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侧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曉玢
 
  1987年生於江西九江市,香港中文大學新媒體碩士。曾任記者,現任職於數位行銷領域。
  2014年起,於女工權益與生活資訊平臺「尖椒部落」撰寫女工非虛構報導。
 
統籌者簡介
 
尖椒部落
 
  中國女工權益與生活資訊平臺,透過性別視角,為基層女工群體提供法律、健康、美容、美食、親子、旅行、婚戀等實用資訊,以知識的力量改善生存處境, 並鼓勵女工利用社交媒體等公共空間自覺發聲,維護合法權益,提升社會地位,促進社會和諧。

图书目录

自序 在她們和我們之間尋找連結/朱曉玢
序 看見商品背後的生產者/尖椒部落‧雅清

【生於1960年代】
萬萬的故事∣匠心萬萬

【生於1970年代】
小琴的故事∣前半生離不開「逃」這個字
江華的故事∣喜提POLO,賺錢快樂

【生於1980年代】
書尾的故事∣我從未把深圳當成家
丁當的故事∣按常理做社工,我早就死了
飯飯的故事∣工人歌手飯飯

【生於1990年代】
曉娟的故事∣那場罷工成為人生轉捩點
小五的故事∣如果不外出打工,我可能會成為女巫
斗斗的故事∣富士康流水線的大學生
燦梅的故事∣工作五個月,我把工廠告了
紅豔的故事∣目標是公眾號粉絲破萬
小妮的故事∣我的十二星座男友
多多的故事∣一顆與眾不同的塵埃

攝影師手記 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周廈中
致謝/朱曉玢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8312
  • 叢書系列:新.座標
  • 規格:平裝 / 27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看見商品背後的生產者
尖椒部落‧雅清
 
  手機、相機、箱包、服飾、抱枕……,如果你的生活離不開這些,那麼,她們的故事就與你有關。
 
  她們是這些商品背後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她們從不同地區的鄉鎮來到城市,在不同的崗位上奔走。她們有一個共同的身分:中國女工。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中國農民工總量為28,560萬人,其中女性占34.8%,近9,939萬人。書中的十三位女工,是這數千萬人的縮影。同時,她們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個體。
 
  從輟學少女到公益機構負責人,從女工領袖到全職媽媽,從倉庫文員到歌手,從大學生到流水線(台灣稱「生產線」)女工……她們的講述,或許會讓我們反思對於「女工」一貫的想像--沉默、溫順的底層女性。這些故事是如此複雜又富有生命力,我們不僅從中看見她們的勇氣、智慧和毅力,看見她們改變自身與環境的努力,也看見不同狀態之下人們的生活,從而嘗試理解她們的每個選擇。
 
  >>為什麼要聚焦於中國女工?
 
  作為面向女工用戶的網路平臺,在尖椒部落的工作中,我們時常能聽到女工描述她們工作時的狀態,以及她們對於工作的態度。「疲憊」、「麻木」、「像機器一樣」,都是她們口中或筆下出現的高頻率詞彙。尤其是工廠流水線上的女工,要適應每天高強度又極度單一重複的工作,對身體和精神都是一大挑戰。
 
  2010年3月17日,因為沒能領到工資卡,富士康女工田玉從宿舍樓縱身跳下,導致下半身癱瘓―這是震驚各界的「富士康13連跳」的「第二跳」。作為倖存者,田玉受到眾多媒體的採訪,人們試圖探尋背後的原因究竟是工人的「情緒問題」,還是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時,這一系列事件也喚起社會對於「血汗工廠」的關注。
 
  2010年10月,由兩岸三地高校調研組發佈的《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總報告》指出:「富士康的勞動體制以高強度生產、低工資和低消費、暴力規訓體制、分化工人為特徵,是以犧牲工人的尊嚴為代價的,其本質是對工人的嚴重異化與剝削。」
 
  該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38.1%的工人表示曾有過被管理人員或保安限制自由的經歷;54.6%的工人在不同程度上對工廠制度和管理感到憤怒;16.4%的工人表示曾有過被管理人員和保安體罰的經歷。「管理嚴格」、「非人性化」是工人最常用來描述對富士康印象的詞。調研組將這樣的生產體制稱為「規訓與懲罰的勞動集中營」。
 
  富士康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2015年的一份報告《跨國公司的人權責任保障研究―以「血汗工廠」為例》(韓欣彤、林瑤、馮志偉)提出:「『血汗工廠』已經不再局限於人們印象中的工作環境惡劣、拖欠工資、延長工時等簡單粗暴的侵權方式,而是具有了新的特徵。」如:「雖然法定節假日按時放假,但放假時間有縮水嫌疑;雖然按規定發放加班費,但強制員工加班;三險一金、五險一金等企業福利基本到位,但工傷難以得到賠償;特殊工種特別是有毒有害工種得不到應有的補貼。」隨著法律的完善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過去通過工時工資等簡單傳統的剝削方式已難以為繼,但新的剝削形式仍在肆意滋長。報告同時指出,工人業餘文化生活單調、公司缺乏企業文化以及溝通機制的匱乏,這些平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製造業工人的處境,其本身也是血汗工廠的重要特點。
 
  上述數據和分析可以從一些女工的經歷中得到印證。本書的受訪對象之一小五,在給尖椒部落的一篇投稿中曾經寫道:「我做的是模具拋光的工作,雖然不用在流水線上如同機器人般不停地勞作,但實際上我和產線上的工友一樣,掙脫不了孤獨和寂寥的枷鎖。有時還要爬到機台上去拋光,機台裡溫度高,空間很有限,要側身和彎腰,一進機台至少半小時,出來時,身體已經變得僵硬,疲憊的我坐在凳子上就能入睡,根本無力去與其他人交流。時光悄悄流逝,我們在車間揮灑著青春和汗水,留給自己的卻只有麻木的身體和靈魂。」
 
  一位筆名為「東平怡嬌」的女工則記錄了她和組長、線長爭吵的過程:她上班時忘記打卡,按照規定可以補考勤記錄(否則會按曠工處理),但主管一口咬定沒法補。後來她通過員工投訴管道解決了問題,卻因此被主管辱罵、「穿小鞋」。
 
  「第二天,我照常在流水線做產品,線長氣沖沖地衝到我面前,大聲地說:「你怎麼做那麼少,別人都可以做兩千多,現在都兩點了,你才做到八百,你今天下早班,別加班了。」我們流水線工人一個月的底薪很低,每個月就靠加班多賺點錢養家糊口,他這沒理由地就不讓我加班,我非常生氣。況且我做的這個料相對其他料加工起來費的時間就是要長一些,我從早上上班一直忙到現在,一刻都不敢休息,他這明顯是故意找我岔子。」
 
  此外,對於女工而言,還要面對工廠內部的性騷擾,以及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可能導致的女性健康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發生往往更加隱蔽,也更難受到重視。
 
  《深圳經濟特區性別平等促進條例》實施一年後,在2013年,深圳手牽手工友活動室發佈《看見性騷擾--工廠女工被性騷擾公益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在所有受訪者中,曾在工廠遭遇過不同程度性騷擾的人數比例達到了驚人的71.2%,被騷擾的場所主要集中在車間,多數性騷擾者是同班組及附近崗位的同事。
 
  調查結果表明,面對性騷擾,女工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超過六成半受訪者曾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抗,但46%的處理結果是不了了之。在反性騷擾方面,企業缺乏預防及處理此類事件的機制。
 
  而面對這種種困境,女工的發聲和行動一直在持續。
  2015年三八婦女節,深圳女工喊出「我要帶薪月經假」的口號,提出工廠上夜班、站立作業、限制如廁次數和時間、超時工作、接觸有毒有害化學品等生產管理現象,對工人、尤其是對經期女工身體的傷害,要求落實對於女職工的「四期」保護(編註:中國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6條規定:婦女在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受特殊保護,簡稱「四期」,並對此設有相應的勞動保護標準。)。
 
  2018年初,深圳富士康女工向廠方和工會寄出公開信,要求工廠採取一系列反性騷擾措施,包括張貼防治性騷擾標語、開展反性騷擾培訓、設置專門接受性騷擾舉報投訴的管道等。這一被稱為「富士康女工 #MeToo」的行動獲得國內外媒體及中國主流媒體觀察者網等的關注和報導,將工人權益問題再次帶入公眾視野。
 
  在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資訊時代,女工對於自身權益的吶喊常常被淹沒在資訊洪流中。「尖椒部落」這一平臺創立的目標,即是「放大女工的聲音」,在賦權女工透過文字表達自我的同時,也讓社會看到女工真實的訴求,以及長期處於邊緣化狀態的、她們對於自己生命故事的敘述。
 
  同時我們也希望做出更多嘗試去改變現狀,例如與女工合作社一起尋找某種不存在剝削的商業模式:像是能否讓工人參與產品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和製作,並且在定價上擁有決定權,從而真正成為產品的主人?書中,萬萬的故事展示了女工在公平貿易方面做出的探索。這也是我們希望這本書可以帶給讀者的思考。
 
  現代生產方式把生產者和消費者分離開來。我們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到各種快銷品,可以購買廉價又便捷的服務,而無需思考它們是從哪裡被誰生產出來,又被誰送到我們的手上。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往往同樣是這個供應鏈上的一環,處於不被看見、疲於奔命的境地。
 
  我們能否透過商品,看到背後勞動者的面孔?當我們從貨架上、從購物車選中一件商品,我們是否會停下一兩秒,思考它的生產過程?我們是否會拒絕購買「血汗商品」?我們是否願意更多地瞭解和支持公平貿易?
 
  看見和瞭解是第一步。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反思,將為拉近兩者的距離做出努力。
 
  作為書中幾位女工的朋友,也是計畫參與者之一,我在最初收到書稿的時候感受很複雜:我熟悉她們一部分的故事,但看到這些故事以這樣的形式被講述和呈現,有一種從遠處重新走近她們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更覺得是一種無比珍貴的相遇。
 
  從採訪到成書,再到幾經波折終於能夠出版,中間已過了五年。書中的十三位女工所接觸的勞工機構,以及她們身後的深圳工業區,都經歷了人與事的變遷。有的女工已經結婚生子,生活狀態發生較大的改變;有的進入公益組織工作,又在考慮重返工廠;有人因應中國城市規劃從製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以及生活成本的提高,選擇離開深圳去別處繼續打工。2018年後,隨著工廠集體維權事件的爆發,政府再度加強對勞工機構的打壓和管控,尖椒部落也在2021年宣告正式關停。
 
  書中的一些女工和我們仍保持聯繫,但我們都像時代下的沙礫,在風中四散。無論對於女工還是機構工作者,流動和分離原本就是我們隨時要面對的問題。但如果我們的聲音可以繼續傳遞,我們行動的影響力還在延續,那就代表曾經的工作有所價值。
 
  希望這本書可以帶來一場跨時間和地域的對話。而對於讀者―閱讀到此處的您,無論這些女工身在何處,您此時都有機會透過文字和影像與她們相遇,並讓她們的發聲所產生的迴響傳至更遠。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是在對抗某種集體迷思,即將個體勞動英雄化,或將「奮鬥」浪漫化的論調。深圳,作為一個符號,承載了太多「改變命運」的敘事。然而,透過這十三個真實的人生切片,我們看到的是「制度性困境」的殘酷性,而非個人意志力的單純較量。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我期待是那種近乎田野調查式的嚴謹,但又帶著人文關懷的溫度。它不只是記錄了她們工作了多久、賺了多少錢,更重要的是,記錄了這段經歷如何重塑了她們的自我認知、人際關係乃至於她們對性別角色的理解。或許有的人學會了如何在父權體制下周旋,有的人則在女性工友之間找到了短暫的互助社群。總之,這是一部關於「生存權利」的記錄,而非僅僅是「經濟貢獻」的頌歌,這份深度與廣度,絕對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评分

讀完整本書(假設我讀完了),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式」的同情心去書寫這些女性。它更像是一種平視的記錄,去呈現她們在極端條件下所展現出的生命韌性與自我協商的能力。我特別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時間感這個維度的。在工廠的節奏裡,時間是被極度量化、被機器主宰的,但這些女性的內心世界,她們的記憶、她們對未來的微小渴望,又如何與這種規律的、無情的生產時間並存?是不是偶爾會有那麼一兩個瞬間,比如她們偷偷在休息時間交換的一句話,或是一個偷偷學會的簡單技能,成為了她們對抗「非人化」的武器?書名暗示了「夢想」的破滅,但或許在這樣的現實中,真正的「夢」不再是發大財或飛黃騰達,而是更基本層面的,比如擁有一個可以自主決定的週末,或者攢夠錢給家裡蓋一間像樣的房子。這種對「夢」的重新定義,才是最引人深思的。

评分

這本描寫深圳女工打工歲月的書,讀起來真是讓人心頭五味雜陳。光是那個標題——「她的工廠不造夢」——就已經夠有重量了。它直接點破了許多人對「世界工廠」光鮮亮麗外表的迷思,裡頭呈現的可能不是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故事,而是扎扎實實、日復一日的勞動與掙扎。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如何捕捉到這十三位女性的聲音。她們的生命經驗,想必和我們在台灣媒體上看到的那些流水線上的「機器人」形象截然不同。我想像那些在擁擠宿舍裡度過的夜晚,那些面對生產線上的效率要求時,心裡頭的焦慮感,以及她們對「家」的遙遠思念。一個台灣的讀者來看,很容易將她們的處境,與我們過去幾十年經歷的產業外移、勞資關係的變遷做類比,但深圳畢竟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和體制壓力,那種壓縮感和速度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強烈許多。這本書,或許提供了一扇直視中國基層勞動現實的窗口,不是宏觀的數據分析,而是從最微小的個體生命脈絡去感受那股時代的洪流是如何推著人走的。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我猜測一定相當精巧。十三個不同的生命,如何被串聯起來,又不至於讓讀者的注意力過度分散?它可能採用的不是單一線性的傳記寫法,而是透過主題的交叉比對,讓我們看到共同的困境,同時又不抹殺個體的差異性。比如,其中一位可能專注於跨區社保的難題,另一位可能在應對職場性騷擾的隱忍與反擊上特別突出。對於我們習慣了傳統文學敘事模式的台灣讀者來說,這種多重敘事和聚焦微觀細節的手法,會帶來一種強烈的「現場感」。它迫使你進入那個高溫、噪音、化學氣味交織的空間,去理解一個月薪水可能只有三千塊人民幣(或更低),卻必須肩負起整個家庭經濟支柱的重擔,那種壓力是多麼具體而沉重。作者的筆觸,我相信一定非常克制,沒有過多的煽情,因為事實本身就已經夠撕裂人心的了。

评分

我非常好奇這十三位女性在「離開」工廠後的生活狀態。這本書的重點顯然在於「打工史」,但歷史總是要走向未來的。她們是選擇回鄉,還是留在了那個「不造夢」的城市,試圖在城市邊緣尋找新的立足點?這種轉換過程中的陣痛,往往比在工廠裡熬日子來得更難以招架。畢竟,工廠雖然壓榨身體,但至少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規則和收入來源;一旦脫離這個體系,面對的是更廣闊、更不確定的社會結構,以及可能到來的汙名化。對於我們習慣了相對完善的社會福利安全網的讀者來說,想像她們在體制邊緣的漂泊,那種無依無靠的感覺,確實讓人感到一陣寒意。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揭示了那些被經濟奇蹟快速發展時拋在後頭的、最脆弱的群體,她們的「後打工時代」的生存策略,同樣是重要的社會議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