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巧克力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不只有巧克力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寧雅
图书标签:
  • 立陶宛
  • 旅行
  • 文化
  • 美食
  • 巧克力
  • 欧洲
  • 风土人情
  • 历史
  • 游记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從立陶宛在台灣爆紅以來,各界對於立陶宛有許多好奇與疑問,這個國家為什麼如此勇敢、有什麼特色?
 
  然而,相關的資訊有限,能夠看到的多是像教科書般簡略、被周邊大國欺壓的歷史敘述,或是僅限於暢銷的啤酒、巧克力,以及短期旅遊資訊。
 
  作者在前往立陶宛前,也有一樣的困惑,深諳人們心中的疑問。因此在友人及出版社的鼓勵下,結合研究、採訪與親身經驗,深入介紹這個國家。
 
  立陶宛曾是歐洲在中世紀最大的國家(立陶宛大公國),擁有大國的風範,保留最多中世紀後期的古式建築、城市輪廓與遺跡,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承襲來自貴族的底氣,他們在現代也展現了各種韌性與勇氣,在森林裡以游擊戰、在街頭以肉身阻擋坦克、走私書籍以傳承語言與文化,爭取復國、獨立,不僅是前蘇聯國家脫離鐵幕的領頭羊,目前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周邊國家與政治犯仗義執言,甚至是設定議題的領袖。有趣的是,這個遠在8000多公里的國家,跟台灣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大家已知的政治際遇,還有烹調與口味類似的飲食小吃、台灣人創立的珍珠奶茶、同是被認為難學的語言、低調內斂卻友善溫暖的人民性格、敬愛自然諸神的宗教觀,與諸多社會生活體制,常常令人感到似曾相識的驚喜。可惜的是,因為立陶宛的面積與人口在歐洲算是小國,人們在此的旅程往往非常短暫,旅遊書也只能簡略帶過,錯失許多值得尋奇的美食與文化特色、深度的自然與人文風景。實際上,立陶宛一年四季都提供令人驚豔的旅遊體驗,而且這二年還有許多難得的國際盛事,像是2022年的歐洲文化之都、2023年的首都建城700周年慶典、2024年的歌舞節,都是值得造訪的豐富旅程。
 
  看見立陶宛這個獨特國家的,不只是台灣。在近幾年,許多新興產業版圖以及國際評比中,立陶宛也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積極引進人才與投資。從最適合外派人士的城市、最漂亮的聖誕樹、最值得旅遊的城市、聯合國的文學都市、外資直接投資潛力、金融科技、基因編輯與生物科技、精密雷射與太空產業、綠色生活……,都吸引各方矚目。這是勇敢走出海外、熱衷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台灣,在認識立陶宛時,不容錯過的面向與新機會。
 
  這是一個特別且值得認識,但我們還不熟悉、很多人好奇的國家。立陶宛跟台灣的緣份才剛開始,期許這本書成為串起兩地的橋樑,提供無論只是想要開展國際視野、了解這個國家,還是打算前往旅遊、求學、從事各種交流與合作的讀者,對立陶宛有更多認識,大幅縮短學習曲線與適應歷程,更快、更容易地開展更多收穫。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深入探索立陶宛的專書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旅居立陶宛的新聞大獎得主楊寧雅的第一線觀察報導,帶你認識立陶宛。
 
各界推薦
 
  本書讓我們看到立陶宛的立國精神,也讓我們想更進一步了解這個在歷史、地理、人文等各方面和台灣似曾相識,但又坐落在遙遠北方的歐洲國家。——林全(前行政院院長;現任台灣東洋藥品公司董事長)
 
  這一年,立陶宛經常盤踞在台灣的新聞版面上,台灣與立陶宛有一些相同的處境,透過楊寧雅小姐流暢的文筆,生動描繪立陶宛。這本書涵蓋了多個面向,不僅包括立陶宛的悠久歷史文化、人文況味,也詳細介紹了立陶宛近代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包括它的fintech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歐洲的最大群集,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好書。——謝金河 (財信傳媒董事長)
 
  本書作者不但生動描繪立陶宛的庶民日常,更融合了台灣的視野、多年國外生活與旅居立陶宛的在地經驗,深入探索立陶宛獨特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底蘊、帶讀者認識豐富多元、融合古典與現代、人文與科技的立陶宛,讓讀者在閱讀常有「原來是這樣」的心領神會和層層驚喜。——平珩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兩廳院藝術總監)
 
  類似台灣夜市的美食、和台灣一樣內斂善良的人民、七十萬公里的自行車道、畢生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冰鬆餅、世界獨一無二琥珀打造的桑拿屋、可以翱翔於古城之上的熱氣球;冬季的光影節、聖誕老人路跑、秋季的採蘑菇大賽、 夏季的藝術節、春季的聖加西彌祿節…。真想現在就立刻揹起行囊,帶著《你想知道的立陶宛》,踏上旅途。——徐智薇(旅遊達人;畫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不只有巧克力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且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具体信息: --- 书名:不只有巧克力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副标题: 一部关于文化、历史与现代生活交织的深度探寻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旅游指南,亦非严肃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漫步,一次对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波罗的海国家的细致观察与深入解读。我们将暂且搁置那些过于耳熟能详的刻板印象,转而探寻隐藏在波罗的海沿岸风沙与茂密森林之下的,那些真正塑造了现代立陶宛精神与面貌的复杂肌理。 这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屡经磨难,却始终坚韧不拔的民族是如何构建其独特的身份认同的。我们将从地理环境的塑造力开始,探讨波罗的海的寒冷气候和广袤的黑土地如何影响了立陶宛人的思维模式与生活节奏。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深深根植于他们的民间传说与哲学思辨之中。 第一部分:历史的深层回响 我们首先将时间线拉回到那个辉煌的立陶宛大公国时代,但关注点并不仅仅是宏大的战役或统治者的功绩。相反,我们将聚焦于当时欧洲文化与贸易网络中的“隐形角色”——那些塑造了城市布局、法律体系和早期社会结构的底层力量。我们会详细剖析维尔纽斯这座城市的演变史,它如何从一个边陲要塞,发展成为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瑰宝,以及这种建筑风格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政治和艺术思潮的复杂博弈。 紧接着,我们会深入探讨十九世纪民族觉醒的关键时期。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浪漫主义浪潮,立陶宛的复兴运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我们不回避那段艰难的“书刊禁运”时期,而是细致描绘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知识、维护语言纯净性的地下工作者。这些人如何用手中的笔墨,构建起民族精神的堡垒,为后来的独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基础。 进入二十世纪的动荡,本书将提供一种不偏不倚的叙事,力求展现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与适应。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暂独立,到随后被强权吞并的苦涩历程,再到争取自由的漫长抗争,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普通人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韧性。特别是对苏联占领时期(1944-1990)的描绘,我们将侧重于社会结构的改变、文化生活的地下化以及个体如何在压抑的环境中寻求精神的自由。 第二部分:文化的肌理与民间智慧 立陶宛的文化是层层叠叠的,它既有古老的异教残留,也有虔诚的天主教信仰。本书将尝试剥离标签,探究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是如何和谐共存的。我们将详细考察立陶宛神话体系,尤其是关于宇宙起源、自然崇拜(如对森林、琥珀和水的信仰)的原始叙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理解立陶宛人价值观的钥匙。 语言,无疑是立陶宛民族身份的核心。我们将用专门的篇幅讨论古老的印欧语系语言是如何被精心地保护和发展至今的。这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更是对其社会功能的探讨——语言如何成为抵抗同化的工具,如何承载了民族的记忆与情感的深度。 在艺术领域,我们将超越对传统手工艺品(如琥珀雕刻)的表面赞美,深入探讨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手工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型。我们还将审视当代立陶宛的视觉艺术、电影和音乐,观察它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地回应全球化和身份认同的当代议题。 第三部分:现代生活的速写 现代立陶宛是一个充满对比的国度:它既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又保留着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本书将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以描绘其当代面貌: A. 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 探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艰难过渡,以及高科技产业(如激光技术)的崛起如何重塑了国家经济结构。同时,也将审视伴随而来的社会挑战,如人才外流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B. 城市与乡村的对话: 维尔纽斯、考纳斯和克莱佩达的现代化进程固然引人注目,但真正理解立陶宛,需要走进那些宁静的村庄。我们将描绘农业的现代化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之间的张力,以及“家”的概念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被重新定义。 C. 饮食的哲学: 饮食是理解一个民族脾性的最佳途径之一。本书将详细解析立陶宛的餐桌文化,从酸面包的制作哲学到代表性的主食。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食物如何体现了节俭、季节性以及对土地的依赖性,以及现代烹饪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D. 跨代际的叙事: 探讨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在看待历史、对待欧洲一体化以及对“立陶宛人”身份的理解上存在的差异和融合。这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对话,记录着一个国家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自己的过去。 总结: 《不只有巧克力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旨在邀请读者进行一次智力上的探索,超越刻板印象的表象,去触碰这个国家强韧的内核。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欧洲中部及东部历史、对文化韧性、以及对如何在夹缝中寻求自我定义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作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对文化的剖析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描摹,本书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复杂、充满生命力的立陶宛形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寧雅 (Janina)
 
  台大財金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曾任財經雜誌主編、Fortune前50大企業、台灣前10大集團高階主管等職務,曾獲亞洲出版協會(SOPA)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現旅居國外,專長國際新聞、企業併購及品牌行銷溝通、永續發展、非營利組織等領域。對於旅遊與跨文化溝通有濃厚興趣。
 
  作者得獎資訊
  曾獲亞洲出版協會(SOPA)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並協助服務企業獲得國內外知名機構所舉辦之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及品牌等獎項肯定。

图书目录

緣起
1.似曾相似立陶宛
1-1:八千公里外的緣分
 
2.立陶宛為何如此勇敢
2-1: 勇敢來自歷史
2-2: 天天耳提面命的邁向自由之路;The Road to Freedom
2-3: DNA裡的勇氣當後盾,「小國」不當沒落的貴族
2-4: 尋常生活中見勇敢
 
3.乍遇前世知己
3-1: 彷彿走進台灣夜市?
3-2: 相似的歷史際遇、體制和心情
3-3: 在立陶宛看到內斂卻溫暖的「台灣精神」
3-4: 敬天愛人與慎終追遠的內在穩定力
 
4.穿越古今的文藝國度
4-1: 我從中世紀的老城走來
4-2: 漫步立陶宛,俯拾皆藝術
4-3: 各國古今電影的攝影棚
4-4: 整個城市都是慶典舞台
4-5: 復刻十八世紀的熱氣球時空旅行
古今風情無縫接軌
4-6: 考納斯2022年歐洲文化之都
一百年前的小巴黎
4-7: 疫情擋不住的文藝魂
 
5.不能錯過的深度旅遊
5-1: 秋冬也是旅遊日
5-2: 從意想不到的博物館認識這塊土地
5-3: 化平凡為不平凡的立陶宛之味
5-4: 大自然深度旅遊
5-5: 洗衣房裡的人生百態
5-6: 立陶宛式桑拿
 
6.急起直追的新經濟、新世代
6-1: 他們為何愛上它?轉型中的立陶宛
6-2: 華麗轉身的立陶宛—新經濟與新世代
6-3: 耶娃與約拿斯的科技生活
6-4: 耶娃與約拿斯的綠生活
6-5: 不論立陶宛人的英文好不好,講英文都會通
 
用「疫後新常態」迎接未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2464
  • 規格:平裝 / 372頁 / 15 x 21 x 1.8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除了爆買立陶宛巧克力和啤酒之外,我們對立陶宛的了解其實非常有限。〈閱樂國際文化〉特別邀請旅居立陶宛,得到多項新聞報導大獎的楊寧雅為大家做詳盡的觀察和全面的報導,解鎖千變萬化的立陶宛。了解立陶宛,就從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開始。
 
  要了解立陶宛何以敢以小蝦米之姿力抗大國,請隨著作者穿越立陶宛歷史,因為立陶宛的勇敢,來自歷史。立陶宛十五世紀時曾是歐洲最大的公國,領土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其後淪為俄羅斯附庸國;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瓜分;一戰期間被德國佔領;一戰後獨立,二戰期間又被俄、德瓜分;1940年被蘇聯占領後,開始了立陶宛在極權統治下漫長的抗爭史,游擊戰持續十年。抗爭中,有十分之一以上的立陶宛人被流放西伯利亞,立陶宛母語、出版物被禁,縱使其後立陶宛在1990年宣布獨立,蘇聯1991年解體,俄羅斯仍不願放手,經濟制裁、能源斷供、兵臨城下、癱瘓政府運作.....手段無所不用,直到1993年俄羅斯軍隊才撤離立陶宛國境。這些遭遇,刻印在立陶宛人的DNA中,讓他們更加珍惜自由,唾棄極權政體,也勇於挺身支持受壓迫的國家。
 
  立陶宛既勇敢,也溫柔,有多元的風貌,宜古宜今。這本書先以台灣人的視角看立陶宛,拉近兩國距離感,發現立陶宛和台灣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地緣政治的威脅、歷史的磨難、文化價值觀、宗教包容、飲食內容、民情風俗等。立陶宛對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與維護,是人民的驕傲;不同時期的風格建築受到完善的修復與維護,讓立陶宛的城鎮有如時光的展演場,人們可以在其間上演中世紀到現代的時空穿梭劇碼,既優雅又新潮,也是許多電影、影集的場景。
 
  如果你是好奇的旅人,立陶宛有多采多姿的觀光元素,供你打造個人專屬的體驗行程。有各種定期慶典活動,如音樂節、首都節、秋日文化節、冬日聖誕節值得參與;你也可以搭上熱氣球,自高空俯視新舊並陳的城鎮風貌;或者和立陶宛人一起參加採磨菇比賽或聖誕老人路跑活動;到各式新奇的博物館一窺庶民生活。你可能有很大的機會享受戶戶有三溫暖的民宿;或者專程拜訪獨一無二的琥珀桑拿;拿著冰淇淋地圖、馬鈴薯地圖尋找特色美味;喝著橡樹果實做的「立陶宛咖啡」;買一瓶有立陶宛國家形象,傳達對生命的熱情與喜悅精神的香氛。你也可以在鄉間平野,獨坐望雪;在立陶宛三千個湖泊中選一個,悠哉划獨木舟;在佔三分之一國土的森林裡選一條步道健行,或從全長七十萬公里的自行車道中選擇一條馳騁;累了,晚上可以端一杯立陶宛水果酒或椴樹蜂蜜汁觀星臥遊銀河。這裡有你夢想的廣衾大地,優游不盡的空間,趣味無窮的生活體驗。
 
  立陶宛有軟實力,也有硬實力。自脫離蘇聯統治獨立之後,就振翅疾飛,三十年來除力保文化資產與核心價值,也努力跟上世界進步的科技列車;它的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基因編輯、幹細胞研究、衛星生產、雷射產業等,在世界舞台都居翹楚。金融時報評立陶宛首都為全球25個未來城市之一,歐洲未來中型城市第二名,未來前景可期;立陶宛雖小,但不能小覷。
 
  這是一個值得認識的國家,它的百變面貌,永遠能帶給人新的驚喜。歡迎你帶著這本書,踏上立陶宛,體驗這個既勇敢又溫柔的國家!
 
自序
 
意外邂逅立陶宛
 
  期待中的白色聖誕節,在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不負遊人所望,一點一滴地隱隱浮現、緩緩成真。空中飛舞的雪花,在城市各處層層、輕輕地疊起。因為是年度重要假日,就如台灣的農曆春節,不是每個人都上工,來不急剷雪的街路、人行道、草坪,也被染成一片雪白平野。
 
  二O二一年的聖誕節早晨,維爾紐斯的太陽,快九點才緩緩升起。在優雅、寧靜的雪城中,遠在亞洲的台灣,正熱烈地感受另一種立陶宛聖誕風情。
 
  台北國際食品展中初次亮相的立陶宛館,在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後,具代表性的巧克力與精釀啤酒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現場熱絡的畫面,透過網路,也傳到了立陶宛各大媒體。
 
  這已不知道是第幾次,在立陶宛看到台灣的熱情回應。
 
  自從二O二一年六月底,立陶宛公布贈送新冠肺炎疫苗給台灣以來,立陶宛就開始在台灣爆紅。台灣人對立陶宛熱情回應,踴躍購買立陶宛商品、捐款給立陶宛的公益團體,這些故事也透過網路和各種管道傳回立陶宛。
 
  在立陶宛捐第二批疫苗給台灣後,雙方各界更有愈來愈多感人的互動。立陶宛人在台灣收到贈禮、計程車司機搭載不收錢的故事,也躍上立陶宛的新聞。從民眾、官員、民意代表、到甚至總統都提到,如果有機會,想要拜訪立陶宛。
 
  疫情遲遲沒有結束,跨國旅遊難行,人們對這個國家,更加好奇。為什麼他們那麼勇敢?為什麼會捐疫苗給台灣?跟台灣有什麼不同?除了巧克力和啤酒,還有什麼特別的?人們都吃些什麼?用什麼語言?文化有什麼特色?
 
  筆者正好在這段時間客居立陶宛。不同背景的台灣朋友們常問我一些與當地有關的問題,或基於好奇、或想要規劃旅遊、或想看看有什麼樣的商機、或進行各種交流。因為過去我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不多,即使網路無國界,也不見得能找到答案。我想起了要來這個國家之前,想要預先了解當地生活,提前準備適應,也是遍尋書籍、網路、各種影音平台,但是資訊很有限。於是在職場前輩的邀約和各方友人的鼓勵之下,決定從台灣人的角度,整理出這段時間對立陶宛的認識,以及在此生活的切身感受與觀察。
 
  相信在疫情趨緩之後,很多人會想要以親身體驗,解答對立陶宛的種種疑問。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想要到立陶宛看看的朋友們,進行事前的規劃與準備,縮短心理距離與適應的摸索期,在踏上這個國家時,更快融入,享受它的美好,擁有更多深度的探索與收穫。
 
  也希望這本書,能為對立陶宛好奇的讀者開一扇新窗,閱讀一個我們原來不熟悉、但實際上富有豐富文化內涵與冒險精神、甚至與我們似曾相識的國度,拓展人生的視野,或在選擇遊學、交換學生、海外實習、商務交流時,多一個不同的選擇,甚至成就新的學習、友誼與合作。
 
  自寫書以來,國際情勢風起雲湧。不過政經角力瞬息萬變,媒體也已多所報導,這些千變萬化,不是書籍所能即時更新,所以就不在此重複。
 
  悅目的人群與富有文化底蘊的街景,豐富了腦中關於立陶宛的種種圖像。走在白雪皚皚的街上,每一幕都激發我想像讀者的思緒與疑問,想用二十多年媒體與溝通工作經驗的深入報導與研究精神,探索台灣友人想要知道的立陶宛。
 
  帶著心中讀者的好奇與興奮同行,燃起了我記者魂裡的熱情,迫不急待地想要分享我所知、所感、所經歷,意外邂逅的立陶宛。在雪地裡,不但不覺得冷,心中還緩緩升起了暖意,看到更多《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