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不想上班:放下不安與糾結,擁抱想逃離職場的自己,喘口氣再出發

今天也不想上班:放下不安與糾結,擁抱想逃離職場的自己,喘口氣再出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井上智介
图书标签:
  • 职场迷茫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心理健康
  • 工作倦怠
  • 生活方式
  • 心灵鸡汤
  • 自我关怀
  • 轻阅读
  • 职场压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了一份工作,你可以將自己燃燒殆盡嗎?
別忘了,你的健康和快樂才是人生唯一的目標
讓專業職醫幫你從無法辭職的執念中解放! 
 
  ◎放假時很有活力,但一到要上班就覺得痛苦……
  ◎明明不想哭,卻不知不覺就流淚……
  ◎只要辭職就能逃離厭惡的人際關係和超負荷的工作量,可是,同事都還在努力,我不能自己逃跑……
 
  你也像這樣,覺得目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或「公司」不是自己該待的地方,卻無法果斷離職而陷入困境嗎?
 
  日本精神科、職業醫學科醫師井上智介,長期走訪各大企業為員工提供身心健康諮詢,發現有很多人擔心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或是對現任同事的罪惡感等各種原因遲遲無法決定離職,因此遭受更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創傷。透過本書,井上智介醫師分享解決離職焦慮和衝突的態度和實用方法,並提供實際案例說明恢復生理和心理健康所需採取的步驟和行動。
  
  首先,請先接受「我不能在這裡工作」的感覺,確認心理和身體出現的危險信號:
 
  □ 「主管很可怕,隨時都在害怕自己又挨罵」
  □ 「工作一直來,內心無力到想哭」
  □ 「在公司感覺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
  □ 「要是公司被隕石擊中就好了」
  □ 「想死的念頭愈來愈強烈,甚至考慮過相關細節」
 
  →這是你的內心對你發出的危險訊號,顯然你很不適應待在目前這家公司,建議你想辦法遠離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人,或是找信賴的人傾吐內心話。
 
  □ 「老是犯各種自己都不敢置信的小錯」
  □ 「一回家就癱著不想動」
  □ 「睡不著或很淺眠睡不好」
  □ 「一靠近公司就心跳加快,甚至心悸」
  □ 「一直處於不舒服的狀態,發燒、腹瀉、倦怠」
 
  →你的狀態已經嚴重到身體自然對公司或工作產生排斥反應,建議趕快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生的幫助,必要時拿著醫生開立的診斷書和公司交涉,至少留職停薪休養一陣子!
 
  再來,當你已經身心透支,需要按下暫停鍵離開職場時,你會需要瞭解:
 
  ✓精神科醫生、心理諮商師與職醫各有不同,但最好的醫院一定是離你家最近的那間
  ✓留停修養會經過總之就是休息的「無所事事期」和開始為工作準備的「活動期」
  ✓留停期間想出門玩也可以,總之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徹底放鬆休息
  ✓留職停薪時找工作並不違法,但請注意內心真正在意的條件,以及不要被轉職憂鬱打敗
 
  如果真的走到最後一步,關於「因病離職」你要知道:
 
  ✓提前確認公司的工作章程,提出能被接受的離職理由,在心裡決定好離職日期,目標是「好聚好散」
  ✓討論離職交接等過程請留下書面記錄,以免被刁難,無法好聚好散時也可拿來當證據
  ✓認識傷病給付或其他符合條件的就業補助,減輕休息期的壓力
  ✓心軟時提醒自己,強留在公司會讓你失去:金錢、健康、時間、人際關係和自我肯定感
 
  任何疾病只要及早發現並治療,妥善使用醫療補助及法律協助,就能掙脫那些阻礙你離開的糾結與不安,讓自己暫時好好休息後,重新再出發!
 
本書特色
 
  1. 本書作者為專業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每月拜訪三十多家企業的職醫,對職場第一線員工的身心狀況有最直接及詳實的理解。
 
  2. 這本書結合勞工身心狀態評量實例、專業醫師建議和法律層面的知識,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專業推薦
 
  方植永/企業培訓講師與顧問
  王雅涵/心理師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林沂萱Lynn/職涯暨蓋洛普優勢教練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燕茹/職涯諮詢師、人生設計諮詢師
  許君豪/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賴育民/臺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序)
穿梭迷雾:一份关于职场心灵疗愈与重塑自我的深度指南 第一章:无声的呐喊——重新审视你的“职场心境” 我们都曾站在窗前,凝视着楼下的车水马龙,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这不是简单的“累了”,而是一种深刻的、与自我认知相悖的挣扎。本书的开篇,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安静而彻底的自我对话。它不急于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陪伴你走进自己内心的迷宫,辨认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心锚”和“阻碍”。 1. 身份与角色的分离: 现代社会将“职业身份”与“个人价值”过度捆绑。当你不再是那个手握方案、掌控项目的你时,你还剩下什么?我们探讨如何区分“你做的工作”和你“你是谁”。通过一系列结构化的自我提问练习,帮助读者解构外部评价体系,寻找那个未被工作侵蚀的、最本真的自我。 2. 情绪的地图绘制: 职场焦虑、倦怠感(Burnout)、道德困境(Moral Injury)——这些词汇已成为我们日常的背景音。本章详细拆解了不同情绪的触发机制。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失控的恐惧;倦怠是长期价值耗竭的生理信号。我们不提倡压抑,而是鼓励构建一张“情绪地图”,标记出高压区、安全区和恢复区,理解每一次情绪波动背后的深层需求。 3. “应该”的枷锁: 许多束缚来自我们内化了的“社会剧本”——“好员工必须加班”、“成功人士必须永远积极”。这些“应该”如同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了我们体验真实感受的自由。本章将挑战这些既定叙事,引导读者区分“内在驱动”和“外部期待”,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非为他人的剧本表演。 第二章:构建你的“心理堡垒”——应对环境压力的韧性训练 职场环境瞬息万变,我们无法控制外部的潮汐,但可以掌控自己的航向。这一章专注于实用的心理防御与建设策略,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内心防御机制,而非仅仅依靠短暂的放空或逃避。 1. 边界感的艺术: 边界模糊是能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本书提供了一套详细的“边界设定框架”。这不仅关乎拒绝不合理的工作请求,更涉及时间边界、情感边界和信息边界的划定。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清晰、坚定而非攻击性的语言来维护自己的空间,例如,如何优雅地推迟任务,或如何定义“下班后”的纯粹自由。 2. 聚焦“可控圈”的力量: 面对宏大或复杂的问题时,人很容易陷入“无力感”。本书引入了“关注圈/影响圈/控制圈”模型,指导读者将注意力从那些注定徒劳的担忧(如公司战略、同事的性格)转移到自己能立即采取行动的微小步骤上。这种聚焦训练能有效对抗习得性无助。 3. 认知重构的日常练习: 负面思维具有传染性。本章教授几种经过验证的认知行为技巧,用于识别和挑战“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的判断。这不是要求你盲目乐观,而是训练大脑看到多种可能性,从而在压力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切换到解决问题的模式,而非沉溺于情绪漩涡。 第三章:慢下来的技术活——重塑与节奏的亲密关系 “快”是这个时代的信仰,但“快”往往以牺牲深度和质量为代价。本章主张一种“有意识的慢”,将效率的焦点从数量转移到质量和意义上。 1. “深度工作”的复兴: 区分“忙碌的假象”与“有价值的产出”。我们探讨如何设计隔离干扰的环境,进行“心流”状态的培养。这包括针对性地关闭通知、设定明确的“专注时段”,并学习如何主动安排休息,因为大脑的创造力往往在放松时涌现。 2. 告别“反应式生活”: 许多人的工作是被“邮件”和“消息”牵着走的。本章提出“主动规划”原则,要求读者每天伊始就设定当日的“三件要事”,并严格按照优先级执行。这是一种将主动权收回的仪式,确保你的行动始终服务于你自身设定的目标,而非他人的紧急呼叫。 3. 休息的价值重估: 休息不是偷懒,而是认知资源的重要投资。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休息——身体休息、精神休息(如正念冥想的入门)、社交休息(高质量的连接)——以及如何将它们系统地融入日程,使之成为提高长期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第四章:重塑叙事:你的职业生涯,你来定义 当外部结构不再能提供清晰的指引时,我们必须学会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叙事官。这一部分侧重于构建面向未来的、更具弹性的职业观。 1. 职业生涯的“多重可能性”地图: 传统上,我们倾向于线性规划。但今天的职场需要“模块化”的思维。本章引导读者探索自己的“技能组合包”和“兴趣交叉点”,识别出那些可以从现有岗位迁移出去的、可移植的软技能。这为职业转换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撑,而不是依赖于某个特定的职位名称。 2. 接受“不完美”的迭代: 职业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杰作,而是持续的草稿。我们将探讨“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理念如何应用于职业选择——先小步试错,获取反馈,快速调整。这种迭代思维能极大地减轻“一步到位”的完美主义压力。 3. 寻找你的“意义锚点”: 工作的意义感是抵御倦怠的终极盔甲。如果你的当前工作无法直接提供意义,那么从何处汲取?本书引导读者深入挖掘工作的“微观意义”——例如,你帮助了谁、你解决了哪个具体问题、你展现了哪种品格。将宏大的职业目标分解为日常的、可感知的价值贡献。 结语:重新出发,以更轻的行囊 这本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你彻底辞职或与世界为敌,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带着觉知、带着喘息的空间,在现实的框架内,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更少内耗、更符合内在节奏的道路。放下那些不属于你的重量,重新整理你的行囊,下一次出发时,你会发现,你拥有了更坚实的内心,以及更广阔的视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井上智介
 
  島根大學醫學系畢業,現在同時以職醫、精神科醫師、健診醫師三個身分執業中。身為職醫,每個月要拜訪三十家以上的公司,身為精神科醫師,透過門診治療憂鬱症等精神患者。另一方面,為了讓更多人能不拘小節,笑著輕鬆生活,他也在部落格、推特上積極傳遞訊息。著作包括《上班時,別演太多內心戲》、《剛剛好的不努力》等。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專業文字工作者,守備領域包括日中筆譯、撰稿、編輯。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你感到痛苦,是因為已經努力到一個極限
 
或許你已經努力過頭了? 
將你逼到窘境的負面想法
狀況好的人才能正向思考
「因為○○,所以能努力」,這算是正面想法嗎?
為什麼這麼難工作?職場「氛圍」所帶來的壓迫感
「將喜歡的事當成工作」在社會上難以生存的理由
你能這麼做,找回「自己的軸心」
發現危險訊號時,你有辭職這個選項
 
第2章
內心發出危險訊號時的處理方式
 
主管很可怕,我不想再去上班了
害怕自己又挨罵,十分戒慎恐懼
開會、閒聊……在公司裡很難與人對話,希望盡量遠離,保持沉默
無法好好處理工作,時間就這樣飛快流逝
工作一直來,讓人好想哭
怕造成別人困擾,所以無法找人商量、不敢請假
覺得公司裡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也不受他人認同
沒有可商量煩惱的人、也沒有發牢騷的對象
放假日還是滿腦子工作,一想到隔天的工作就不安
假日一直在睡覺,浪費時間
發自內心地希望「如果公司消失就好了」
看到別人順利,就希望他變得不幸
誰都不想見、盡量不見任何人
有時候突然想死,甚至考慮過各種死法
 
第3章
身體發出危險訊號時的處理方式
 
老是發生連自己都不敢置信的錯誤
一回到家就累癱、坐著不動,只能做最基本的家事
睡不著、醒來好幾次、就算睡著也沒睡好或早上起不來
光是靠近公司就會心跳加快、感到心悸
耳鳴或是聽不清楚
怎麼喝都不會醉,結果一不小心喝太多
明明沒什麼事卻突然流淚,一直停不下來
容易跟生病混淆的疼痛、發炎、腹瀉、倦怠
月事好幾個月沒來,或是掉頭髮、肌膚粗糙
很容易得重感冒,一感冒就很難痊癒
動不動就輕微發燒,但周遭的人都無法理解這樣的痛苦
為了調養身體而用光特休,但還是很不舒服,只得一直請假
充分利用診斷書與公司交涉!
 
第 4章
從無法辭職的執念中得到解放的人
 
即使覺得已經不行了,只要早點治療,就能早點恢復,也能開始找工作
業績目標很嚴格,讓我想辭職!A先生的案例(三十多歲,業務員)
收入不會完全變成零——井上醫師的建議1
把自己的幸福擺在第一優先——井上醫師的建議2
A先生辭職後的狀況
試著找人陪你一起去看精神科——井上醫師的建議3
人際關係讓人煩惱,好想辭職!B小姐的狀態(二十多歲,行政職)
首先,試著休息五天——井上醫師的建議1
交接頂多需要兩天——井上醫師的建議2
逃離令人不快的人際關係是一個成功經歷——井上醫師的建議3
沒辦法不做管理工作,好想辭職!C先生的狀況(四十多歲,資訊工程師)
你不讓人看見弱點,誰都不會察覺——井上醫師的建議1
不要用資歷來束縛自己——井上醫師的建議2
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很正常——井上醫師的建議3
辭職後的C先生
 
第5章
沒辦法再努力下去時的休息方法
 
工作就是會一直來,不努力處理也沒關係
如果說不出「我想休息」,請利用主治醫師
諮詢入門1 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與職醫的不同
諮詢入門2 最好的醫院,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間
留停生活的第一階段 總之就是休息的無所事事期
留停生活的第二階段 為工作開始做準備的活動期
留停休養期間也可以出門玩
留停期間求職的五個重點
 
第6章
「這家公司很糟,所以我想辭職!」
這時候你需要知道的事
 
你的目標應該是表面上的好聚好散
步驟0 確認公司的工作規則
步驟1 提出公司能接受的離職理由
步驟2 先在心裡決定好離職日期
步驟3 取得離職日往前回溯半年的加班紀錄
認識傷病給付,它是你身體出狀況時的可靠夥伴
如何應對施加壓力挽留的主管
請特休被擋時,你可以這麼因應
無論如何要留下書面紀錄,以防被刁難
最後就是找勞工局  無論如何都能離職的方法
強留在公司,你會失去的五個事物
如果重要的人告訴你,他已經沒辦法在公司待下去時
 
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64341
  • 叢書系列:好想法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7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放假時很有活力,但一到要上班就覺得痛苦。」
 
  「一直工作得很辛苦,雖然不想哭,但不知不覺就流下淚來。」
 
  「我知道只要辭職,就能逃離我真的很厭惡的人際關係和超過負荷的工作量,可是,同事都還在拚命努力,我不能自己逃跑,應該更努力才對。」
 
  你也像這樣,覺得目前的「工作」或「公司」不是自己該待的地方,而陷入困境嗎?
 
  有些人面對嚴苛的勞動條件、強勢高壓的主管或前輩,或是複雜敏感的人際關係時,會覺得「這公司不能再待下去」,但又「擔心沒收入」、「找不到下一份工作」、「不確定辭職後狀況真的能改變」,所以對辭職感到不安,無法採取行動。本書就是為這些人而寫的。
 
  不管是「現在就想辭職」的人,或是「哪天可能會辭職,不過想知道如何在公司裡待下去」的人,都適合讀這本書。
 
  不好意思,遲至現在才介紹自己。我是職醫以及精神科醫師井上智介。
 
  平常,我是以精神科醫師的身分在診所看診,同時,作為一位職醫,每個月造訪三十家以上的公司,為它們的員工提供諮詢,這些員工的煩惱主要是職場人際關係等問題,我會藉由對話給予他們心理上的照護。
 
  我跟這些各懷不同煩惱的人談話時,其中不少人對自己狀況不佳的事實已有自覺(「我應該休息一下比較好……」、「要讓這種痛苦消失,看來只有辭職一途……」),但又深感煩惱(「不過,我不能休息……我不能辭職……」)。
 
  有人可能會覺得,「既然想辭職,那辭職不就好了?」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當事人心裡會有許多糾結。我想,我做的事就是為他們逐一解開心結,讓他們開始能接受自己休息或辭職吧。
 
  確實,辭職之於人生,是一個重大決定,會煩惱、痛苦、糾結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如果想辭職的理由不是為了提升自我,而是負面的原因時,更令人不好受。
 
  人原本就有藉由團體歸屬感,來消除孤獨與孤立感的需求。辭去工作,就無法滿足這個需求,讓人感到強烈不安。所以,很多人即使身體明顯出狀況,也無法輕易做出決定。
 
  不過,由於太晚做出「辭職」、「逃離危險狀況」的決定,導致心靈嚴重受創而來我診所看診的人很多。正因如此,我不希望再有任何一個人發生這種情況。
 
  所以,本書要說明的是,我平常看診時告訴公司員工和患者的「能消除辭職的不安與糾結的心理準備和方法」。
 
  之前為此煩惱的人,後來也都向我回饋許多正面意見,像是「原來這種事也能交給醫生啊」、「我能清楚預見辭職後的生活,不安的感覺也消失了!」。
 
  正因為我是職醫,看過很多公司,才能這麼告訴你:公司是不會幫助你的。
 
  勞動條件嚴苛、不重視員工的公司自然不用說,但很遺憾,就算公司像一個大家庭般,同事能在工作上互相協助也一樣,不可能連你的健康都照顧。真要說的話,這種公司的同儕壓力更大,對未能融入其中的人而言,會成為一個自己漸漸遭受排擠、很難待下去的環境。
 
  當然,公司裡可能會有人為你擔心,但公司作為法人,原則上是一個營利組織。「如果身體不好,就去好好治療吧。要是身體狀況不好,無法為公司帶來利益,就不能待在這裡了,請保重。」這就是公司的立場,公司就是這樣的地方。
 
  不論身處在什麼樣的公司,能幫助你的,就只有你自己。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現在請正視你自己的狀況。然後,接受醫師診斷、休息、離職——為了你的幸福,請試著實踐本書的內容。
 
  不過,倒也不用把公司當作敵人,覺得非馬上辭職不可,或是認為公司果然是個可怕的地方,心生恐懼。並非所有公司都那麼糟,有些公司不是不好,只是不適合你罷了。
 
  首先,請放輕鬆,感到痛苦時,就瀏覽一下本書目錄與內文中特別強調的句子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放下不安與糾結」這幾個字很有感觸,因為我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鑽牛角尖,明明知道不值得,但情緒就是會被拉著走,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係複雜的工作場合,那種精神內耗簡直是無止盡的消耗。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我如何設定界線,如何禮貌而堅定地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說「不」。畢竟,我們不是機器人,有情緒、會疲憊是很正常的反應,社會卻常常要求我們壓抑這些。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理解,這種「想逃離」其實是一種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而不是我軟弱的證明,那對我來說就是巨大的收穫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職場環境,要求的不只是專業能力,還要超強的情緒管理,搞得人仰馬翻。每次看到那種「正能量滿滿」的成功人士分享,我就覺得很假掰,彷彿只要努力,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本書如果能跳脫這種框架,真正觸及到那種「我就是累了,我不想演了」的真實心境,那我會非常推薦給身邊那些表面光鮮亮麗,內心早已千瘡百孔的朋友們。我最想知道的是,面對那種「必須撐下去」的壓力時,我們如何能在不犧牲自我的情況下,找到那個「喘口氣」的空間。畢竟,生活不是一場短跑,它是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跑太快反而會先把自己搞垮。

评分

最近常常在滑手機,看到一堆人分享如何「優化」自己的生活,搞得好像人生是一串待優化的程式碼。我已經受夠了這種不斷自我修復、自我提升的巨大壓力。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提供了一個「暫停鍵」,這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真的需要一段時間,允許自己「不想上班」,允許自己只是個普通人,允許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就安靜地待著,不強迫自己馬上「出發」。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引導讀者,面對那種想逃跑的衝動,不是直接壓制,而是像處理一個老朋友的心事一樣,溫柔地接納它,然後再慢慢地,用更輕盈的步伐重新上路。

评分

最近讀書的品味好像有點偏向這種「自救型」的心理書,可能是因為生活壓力指數直線飆升吧。這本的封面設計和書名散發出來的那種疲憊感,讓我在書局一眼就被吸引住。我特別在意那些關於「擁抱想逃離職場的自己」的章節,因為我身邊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狀態:不想做,但又怕不做會失去經濟基礎,這種進退兩難的狀態超級折磨人。我不是要辭職去環遊世界,我需要的只是週末過完後,週一早上不會全身緊繃到快要心臟病發。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很實用的「應急處理包」,例如當壓力大到想哭的時候,可以馬上用的小技巧,那就太棒了。我對那些空泛的理論比較沒興趣,我想要的是能馬上用在下午三點半茶水間崩潰時的招數。

评分

天啊,最近工作真的把我壓得喘不過氣,每天早上醒來都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看著手機上的行事曆就想直接把手機砸爛。這本書的書名簡直是說中了我的心聲,那種「今天也不想上班」的念頭,已經不是偶爾為之,而是成為一種常態了。我最近在思考是不是該換工作,但一想到要重新投履歷、適應新環境,那種焦慮感又把我鎖死了。書名裡的「放下不安與糾結」,聽起來就像是救贖啊!我最怕的就是那種給人打雞血、叫你「勇敢追夢」的勵志書,看了只會覺得自己更廢。我希望這本書可以給我一點實際的、能讓我喘口氣的方法,讓我不用急著做什麼重大的決定,至少先學會怎麼在爛泥巴裡把自己洗乾淨一點,才能有力量繼續走下一步。最近總覺得自己像個快沒電的電池,急需這種可以溫柔地告訴我「慢慢來沒關係」的聲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