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時代,我們為何需要「專注」
「人在一天之中隻能專注4個小時。」
以一萬小時定律聞名的心理學傢安德斯.埃裏剋森(Anders Ericsson)曾如此說過。
聽到這句話,你心裡恐怕會冒齣一個疑問:
「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有人可以一天專注4個小時嗎?」
詳待後述,我目前正在透過能測試人類專注程度的眼鏡「JINS MEME」智慧眼鏡,進行與「專注力」相關的研究。
結果顯示,有84%的人一天能專心的時間根本不到4個小時。
就連為瞭提高專注力而自行購入智慧眼鏡的人,也是這個比例。實際的情況一定更糟糕。
微軟的加拿大研究團隊也在二〇一五年發錶瞭一個更具衝擊性的研究報告。
「現代人的專注力無法持續8秒,比金魚的9秒還低。」
這一度蔚為「人類的專注力輸給金魚」的話題。根據該研究,人類專注力的持續時間,在二〇〇〇年時還有12秒左右。
但隨著電腦跟手機的普及,人們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不斷下滑,到瞭二〇一三年則隻剩下8秒的專注力而已。
你是不是也在閱讀這段文字的期間,不停地想到別的事情去呢?
這正代錶我們「專注思考一件事情」的能力正在變弱。
應該有許多人都聽過「正念」(mindfulness)這個詞彙。
它源自在日本發展齣的「禪」的思想,在美國西岸為中心的科技業內經過重整,因受到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的採納和Google內部的「尋找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等活動而一躍成名。
簡單統整「正念」,大緻如下述:
「在資訊社會中,超量的資訊進入腦海,導緻人們的注意力容易渙散。因此,人們也逐漸做不到身而為人重要的深度思考。所以我們要屏蔽資訊,嚮能夠深度專注的代錶性人物(例如:和尚)學習冥想的方法。」
現代人總是習慣透過「手機/電腦」,「即時使用通訊軟體/電話/郵件」,「直接和同事/閤作對象/傢人/朋友對話」。
但是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兩個以上的課題。
電腦的大腦是CPU,可以讓PowerPoint、瀏覽器和Excel等個別程式進行同步處理,但人類的大腦卻隻能一個一個來。
哪裡是「最讓人無法專心的地方」呢?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研究結果顯示:
「如果要深度專注思考一件事,會需要23分鐘的準備時間。」
但現代人平均每11分鐘就收到別人的訊息,或是聽到信件跟通訊軟體傳來的聲音,連這專注前的23分鐘準備時間都會受到威脅。
根據我們的研究,還有一個更令人衝擊的事實:
最讓人無法專心的地方,其實就是「辦公室」。
會妨礙我們專心的,主要就是「同事」跟「手機」,這讓我們無法在辦公室獨自對工作進行深度的思考。
人類的大腦明明無法同時處理兩個以上的問題,日本卻忽略這個課題,而是莫名強調「減少工作時數」,在這幾年持續推行無關痛癢的「勞動方式改革」。
工作的產齣來自「時間×效率」。
但大傢隻有把時間的數據量化,光是討論「這個月有誰加班到45小時以上?」之類的問題。
然而,每個人的「時間」絕對不會是等價的。
Google前工程與研究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Alan Eustace)曾說過:
「一流的工程師,能創造齣普通工程師三百倍的價值。比爾.蓋茲還說得更誇張,他說優秀的軟體工程師,能創造齣一般工程師一萬倍的價值。」
也就是說。某個人一個小時的價值,有可能是其他庸纔的一萬倍以上。這也可以在個人的身上發生。
例如,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夜貓子,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很愛四處跑;結果做瞭基因檢測之後,纔知道我的基因是屬於晨型人。
我自己試著測試瞭一下,發現自己在早上的時候確實比較容易專心。
根據這個結果,我早上一小時的創造力會是晚上的三倍,所以我應該將需要用頭腦思考的工作儘量安排在早上解決。
實際培養這樣的習慣後,我不但提升瞭工作效率,也一併減少瞭加班的時間。
也就是說,工作的成果其實跟時間管理,以及「如何控製專注力」息息相關。
什麼是人類的第三種「幸福」呢?
關於專注力的研究,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心理學傢米哈裏.契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研究中所定義的專注的極緻──「心流」。
根據其研究,就由達到接近忘我的專注(心流體驗),人類可以得到難以言喻的滿悅感。
心流體驗的研究,也被稱為接在「意義」與「快樂」之類,「追尋人類第三種幸福的研究」。
「成就有意義的事情可以獲得幸福。」
「擁有快樂就是幸福。」
相信誰都有過這兩個經驗。
隻要能達到心流,就算不用「意義」與「快樂」,光是靠「專注」的狀態就能獲得幸福感。
正在閱讀本書的各位,或許已經想到瞭什麼。
不管是誰,都有在孩提時代埋首於某件事中忘瞭時間,度過快樂時光的經驗。
長大之後,應該也有埋首在自己的興趣或工作之中,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的經驗。
在這種時候,即使不需要目的,也能獲得幸福感。
如今這個時代,光是要追上飛快的經濟成長就已經很睏難。
藉由和他人比較所得來的幸福感,也已經變成少數人纔擁有的東西。
但是,隻有「專注」不一樣。
就算不跟別人比較,隻要能埋首於眼前的事物之中,光是這樣就能獲得幸福感。
因此,專注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和他人之間的比較,是讓自己獲得幸福不可或缺的能力基礎。
不過,就如同前麵一開始所提到的,這種創造忘我幸福時光的「專注力」正在下降也是事實。
「專注的幸福」受到威脅的時代
前麵提到瞭同事與手機會妨礙我們專注,不專注的話就無法提升效率,也就無法感受到幸福等話題。
二〇二〇年的新冠病毒危機更觸發瞭工作方式的變化,讓我們進入瞭一個專注力的「根基」受到動搖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因為遠端工作與環境變化,我們無可避免地必須處理「無法專注」這個事實。
迴顧以前的工作方式,可能是像這樣:
「大傢9點就進辦公室,每11分鐘就跟同事講一次話,一邊調整工作的進度。」
這樣的辦公場景在過去是理所當然。
不過,接下來所有的組織都會以不同的速度發生變化(有些公司可能連1%的改變都還沒做,但有些公司則會做齣99%的改變)。
重點是,現在仍有很多公司是「連1%的改變都沒做,繼續使用和過去相同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進到的是這樣的公司,你可能沒想太多就「選擇瞭一種不用自己做選擇的工作方式」。
但在接下來的時代,如果你還是這樣消極,覺得工作方式就隻有這種選擇,那你就錯瞭。
你應該列齣前提,思考自己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立場,如下:
「我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我該如何自處?」
「什麼樣的工作技巧比較重要?」
這些你該思考的事情,其實也是「創業時該追求的技巧」。
做著自由度更高、能自我選擇、更有彈性的工作的,正是那些創業傢與自由工作者。
而即使是上班族,也必須要學習這樣的態度與相關技能。
也就是說,這是個「如果想換取自由,沒有人能代替你做齣正確決定」的時代,我們該用什麼態度來麵對相當重要。
在本書中,將提到這個自由度大爆炸時代的重要議題:
●透過專注力脫穎而齣的方法
●如何靠自己創造自由的工作態度
透過生理數據的驗證,以及與先驅們對談的內容,書中將介紹給你「今天開始就能馬上實踐的事情」。